浅谈心理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教学方法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强调讨论、探究、体验教学活动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究、理解,在活动与实践中体验、认知,在实际生活中锤炼、提升,通过自己的知、情、意、行的整体参与来创造性地消化、吸收、实践教材的内容与目标,实实在在地增强他们自我选择和判断的能力,达到引导学生明事理、辩是非、增情感、导行为的目的。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之浅见
根据《思想品德课标》要求,思想品德教材的课程设计以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纵坐标,以此作为课程整合的逻辑。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也因此堂堂正正地走上讲台,成为主流教育内容之一。
初中阶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Fra Baidu bibliotek时期。思品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部分,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顺利度过青春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唤醒学生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帮助学生领悟生命的内涵,完美理解生命的意义,并通过心灵体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相通,继而达到互相理解。思品课上,教师应根据自己对教材,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诠释和演绎。
从目的上看,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现行课标“识记”“理解”“运用”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最终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在这三者之中,认知是“导向”而非“主导”,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重情感与行为的发展。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学生态度的生成、情感的滋养、信念的形成,构建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使他们能从思想走向行动,从理解走向实践,在生活中健康学习,健康成长,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或是某项技能是否形成,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正是在这一明确而科学的课程目标指导下,我们的学生才能基于自己与生活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的心理世界。
那么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呢?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教给学生的内容必须是有渗透性的,可以穿越个体的习惯和防御抵达学生的心灵。学生是纯洁的,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形成一些不良习惯或错误的思维方式,如青春期的闭锁心理、自卑心理、懒惰、推卸责任、以自我为中心等。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摈弃简单的“说道理”,避免学生“上不上课都能懂,上了课也做不到”的现象,采用各种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穿透学生这些不良习惯和与之对应产生的防御,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精神力量的美好和伟大,产生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升华。只有触动学生心灵的教学过程,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面对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要求,今天思品课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1.要求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角色转换,构建学生能参与和分享的课堂。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文化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活动实践的引导者和参与者,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转变为人生经验的对话者和分享者。要求教师做到: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爱憎好恶,让学生的经历、经验,感受丰盈课堂的内涵;把选择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机会对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进行合理地选择。
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传授详细的心理性知识,而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为目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完全以严谨的逻辑顺序和学科体系进行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生活逻辑,根据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现象进行引导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强调概念、规律、定律的记忆和掌握,着重帮助学生在活动、体验、感悟中生成情感、个人经验和价值观。
从内容上看,心理健康教育扎根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但又不是简答地再现学生的生活场景,而是试图在引导学生面对现实生活着的问题和冲突的基础上,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明辨是非、慎重选择的能力,在不断拓展的生活视界中激发他们对自我、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意识。课程内容安排也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改变只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忽视学生身心的特点和现实社会生活需要的倾向,面向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充分考虑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未来生活发展的需要,创设他们乐于接受并有利于他们自主发展,能对他们的思维、情感、态度构成适当挑战的学习情境。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必须是有穿透性的,当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被遗忘时,这些内容仍能作为一种“德性之知”而被铭记在心。概念、定理、规律等都是外在于学生而存在的“理性之知”,学生通过记忆、背诵等方式可能能够暂时记住它们,但如果不经常使用,这部分内容将很容易被遗忘。但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充分开发潜能,学会自我调适的方法,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全人格,这其中学生的收获将使其受益终身。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教给学生的必须是有生命力的,能在学生个体生命中自行蔓延生长的内容。学生从教师这里得到的不应只是“一碗水”,今天喝下去就可以止今天的渴,而应是一条动态的溪流,帮助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理解和分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拥有更开阔的胸怀和更丰富的经验去面对今后可能出现的问题。随着学生的成长,这条溪流可以润泽学生生活的很多方面,同时还能在不同的情境中得到丰富、发展,最终成为学生内心澎湃的精神长河,伴随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
2.要求教师具备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拥有人格魅力。
思品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首先要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对教材中涉及的心理学名词,基本心理规律,心理调节对策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因为对这些知识的模糊片面的理解,不仅会影响教师教学的深度和准确度,而且可能在无意中误导学生的认识,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者,教师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标准,在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时以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考虑到心理健康的相对性和动态性,避免心理问题的政治化、道德化,避免让学生随便背上“心里不健康”、“心理不正常”等的包袱。其次,除了正常教学所需要的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外,教师还须拥有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相关能力。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会无条件地接纳学生,做到积极关注学生。教师应真实地展现自己,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诚恳忠实地对待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