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的老北京城门珍贵照片

合集下载

老北京内城九门之(六)阜成门

老北京内城九门之(六)阜成门

老北京内城九门之(六)阜成门阜成门老照片缩略图(缩略图中的老照片在文後依年代一一列出)阜成门位于北京内城西垣之南,元朝为平则门,与朝阳门(齐化门)东西遥遥相对。

“平则门”之名沿用到明正统年间,明正统四年(1439年)重修,正式改名“阜成门”。

阜成门为通往京西之门户,明清及後来很长时间,城内所需煤炭皆由此门运入。

忽必烈得燕,大都辅成。

十一门雄峙,西之南门名“平则”,“平”乃平天下之意,“则”即为规范,即昭民守矩。

平则门与齐化门东西遥相呼应,分别为大都西垣和东垣的南门。

明初内缩北垣五里,废大都东西垣之北门,东西垣之中门和南门保留。

明北平城改建后,唯此四门仍为元大都城门位置没变,北垣、南垣均有南移,故其它五门的位置,都是向南平移了。

平则之名入明因之,正统年间重修九门,遂改名“阜成”,典出《书·周官》:“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取使富厚安定之意。

阜成门至朝阳门在进入民国後,曾是贯穿内城东西的主干道。

明清两朝内城中部是皇城,平民百姓是不能随便穿过的,所以清朝以前,进阜成门往东走,过西四牌楼就抵西皇城根了。

流传下来的一段童谣就是说这段路:“平则门,拉大弓,前面就是朝天宫;朝天宫,写大字,过去就是白塔寺;白塔寺,挂红袍,过去就是马市桥;马市桥,跳三跳,过去就是帝王庙;帝王庙,摇葫芦,过去就是四牌楼;四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底下卖估衣。

”这北京朝天宫位於阜成门大街路北,是明宣德年间所建,仿南京朝天宫样式建成,明代为道箓司所在地,规模宏大,为当时北京最大的道教宫观。

明天启六年六月二十日一夜大火,十三重殿宇全部被焚毁。

後来再没有重建,现在总算还留下了“西廊下”、“东廊下”的地名。

这“马市桥”就在现白塔寺路口的中央,明清时这里南北是条河称为“河槽”,後来盖上板儿就叫“北沟沿儿”了,抗战光復後,北段改名赵登禹路,南段叫太平桥大街至今。

阜成门城楼形制与朝阳门同,城楼座落在石台基上,台基微高于城身,长33米,宽18.8米,楼身宽27米,深13米。

画说丨北京城拆除图鉴

画说丨北京城拆除图鉴

画说丨北京城拆除图鉴按:本文是《北京城拆除图鉴》,不是《拆除北京城图鉴》,这是两个意思!自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国变开始,北京城一直处在拆与建的过程之中。

历史上北京城建筑的拆除大体分两种:一是战争、天气、地质、失火、自然破败等不可抗或不易控的客观因素;二是改朝换代的气象、发展建设的需要、时代认识的局限等主观因素。

第一种随着国力的强盛与科技的发展,应该是可以避免。

第二种争议较多,且批评之声不绝于耳。

在此不做讨论,只是采用图片和文字进行客观陈述。

在选取照片时,力求体现“拆除”的痕迹,如:搭建的杉篙、拆下的砖瓦、干活的工人、施工的现场等,否则也体现不出”拆除“二字,北京老照片网络上很多,但是其中关于建筑拆除的非常少,这也很好的限制了本文的篇幅。

照片中对时间的描述,只能说尽量精准,历史照片的描述会有偏差。

因个人阅历有限,还请大家补充,请方家指教。

此外,北京城外建筑的拆除照片也在汇总之中。

•景山围墙景山位于景山前街,西临北海,南与故宫神武门隔街相望,是元、明、清三代的御苑。

曾是全北京城的制高点。

在元、明、清三代,景山及其附属建筑不仅是一座供游赏的皇家园林,还具有习射、停灵、祭祖、官学、躬耕、戏曲、宗教等多重功能。

1900年,景山东墙被拆开一个豁口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景山受到严重破坏。

烧毁辑芳亭,其他四座亭子的门窗,也被拆了当柴火,景山五亭内的佛像中,四尊被掠走,各殿陈设宝物也被洗劫一空。

同时为方便进去,景山东墙被拆开一个豁口。

等帝后回銮,景山已风华不再。

•普宁寺普宁寺,俗称回回营清真寺,原址位于西长安街中段南侧,新华门正南,是伊斯兰教清真寺,现已无存。

该寺始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二十八年(1763)竣工,与西苑宝月楼隔街相望。

这是由乾隆帝降旨御批,使用内帑并专人督工建造的敕建清真寺。

当时附近的回部穆斯林均在该清真寺礼拜。

1900年,庚子国变,普宁寺遭到拆毁,仅剩邦克楼民间曾经误传该寺为“香妃寺”,说宝月楼是乾隆帝为香妃而建,香妃的父母思女来京,不能入宫,只好登上清真普宁寺邦克楼,与宝月楼中的香妃隔街相望。

百年城门影像(44)广安门为何又叫“彰义门”?

百年城门影像(44)广安门为何又叫“彰义门”?

百年城门影像(44)广安门为何又叫“彰义门”?要说广安门为何又叫彰义门,就得先说说北京城的前身金代中都城。

公元1153年(金贞元元年)海陵王完颜亮将金朝都城从女真故地—上京(今黑龙江阿城)迁往燕京(今北京),改称中都,这一年就是北京这块地方建立国度之始,至今恰好860周年。

此后,元、明、清三朝相继建都于此。

由上图可以看到金中都周围36里,共13个城门:东城墙上三门:施仁门、宣曜门、阳春门。

南城墙上三门:端礼门、丰宜门、景风门。

西城墙上三门:彰义门、颢华门、丽泽门。

北城墙上四门:会城门、通玄门、崇智门、光泰门。

(彰义门与广安门位置关系图)从上图可以看到,广安门与彰义门处在一条东西轴线上,并且距离较近。

所以就被俗称为彰义门了。

也许有人会问,从图上看广安门不是和“清晋门”距离更近吗?可是别忘了,清晋门是辽代的城门,早就被金代破坏了。

“北京古城肇兴于周初之分封,初为蓟。

及辽代,建南京,又称燕京,为陪都。

金朝继起,于贞元元年即公元1153年,迁都燕京,营建中都,此乃北京正式建都之始,其城址之中心,在今宣武区广安门南。

金中都以辽南京旧城为基础,扩东、南、西三面有差,而北面依旧。

城池呈方形,实测四面城墙,东长4510米,西长4530米,南长4750米,北长4900米。

四面城垣各开三门,北城垣复增一门,共十三门。

城内置六十二坊,前朝后市,街如棋盘。

”(摘自:侯仁之先生『北京建都记』2002年7月30日)辽代南京城8个城门的名称流传至今,并被地名采用的只有“开阳门”——开阳里、开阳桥(54路等)。

金代中都城13个城门的名称流传至今,并被地名采用的有:“会城门”—小区名、车站名(65路);“丽泽门”—丽泽桥(300路等);丰宜门——丰益桥(63路等)。

喜仁龙摄影彰义门(广安门)内外城楼和瓮城侧影彰义门仅仅作为广安门的非正式名称流传在老北京人的口语之间,至今也没有被有关部门当作地名采用。

倒是当年的外国摄影师在标注广安门的照片时,采用了Chang Y Men (彰义门)的名称。

德胜门之左邻右舍

德胜门之左邻右舍

德胜门之左邻右舍德胜门老照片最老的德胜门城楼照片民国时期德胜门民国时期德胜门德胜门瓮城入口1961年德胜门护城河1962年德胜门西护城河1964年德胜门1964年德胜门护城河1976年震后残破的德胜门箭楼德胜门北京德胜门,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清北京城内城九门之一,是由城楼、箭楼、闸楼和瓮城等组成的群体军事防御建筑。

元为健德门,为出兵征战之门,寄语于“德胜”二字。

明洪武元年(1368),大将军徐达攻入元大都,改称北平,随后将北垣西侧门“健德门”改为“德胜门”,并在北垣南五里新筑土城垣,作为防止元军反攻的第二道防线。

德胜门箭楼雄踞于12.6米高的城台之上,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后出抱厦五间,楼连台通高31.9米。

对外的三面墙体上下共设四排箭窗,总计82孔。

洪武四年(1371年)废元大都北垣,将新筑北垣加宽加高,开两门,西侧门仍称“德胜门”。

正统元年至四年(1436-1439)修建包括德胜门在内的内城九门的城楼、箭楼、角楼、桥闸。

此后,德胜门历经修缮。

1915年德胜门瓮城和闸楼被拆除,1921年德胜门城楼被拆除。

1980年国家对德胜门箭楼进行修缮,1982年竣工,并成立德胜门文物保管所。

1993年改为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

2006年德胜门箭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胜门名称由来,意为“以德取胜”、“道德胜利”。

遇到战事自德胜门出兵,由安定门班师,分别取“旗开得胜”和“太平安定”之意。

它是京师通往塞北的重要门户,素有“军门”之称。

明代永乐皇帝北征、清代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皇帝镇压大、小和卓叛乱都是出师德胜门。

明清两代,德胜门正面迎击来自北方的军事入侵,是北京城最重要的城防阵地。

这里曾经发生过著名的北京保卫战。

德胜门地区还有一处与北京息息相关的“生命线”!沿“豁口”护城河向东二百公尺,在原城墙下方有一水道连接着护城河与城内水系,水道的城内出口处正好在积水潭小庙的下方。

百年城门影像(06)正阳门的庙宇

百年城门影像(06)正阳门的庙宇

百年城门影像(06)正阳门的庙宇明清时,北京城有九门十庙之说,在内城的九座城门的瓮城内都建有庙宇,除德胜门、安定门是供奉真武大帝外,其余各门均供奉关帝。

每座城门都建一座庙,唯独正阳门有两座庙,东为关帝庙,西为观音庙。

前门关帝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8年)。

“殿祀精严,朱楹黄覆,绮槛金龛,中奉圣祖御书,额曰'忠义’。

西庑下有明董文敏焦太史所撰碑记,传为二绝。

” 庙虽不大,但颇有来历。

据说,明成祖亲征漠北时,见大军前沙蒙雾霭中,有一神为前驱,“其中袍刀杖,貌色髯影,果然关公也。

独所跨马白”。

又燕市传闻,当时城中一白马,每日晨出,立于庭中,不食不动,气喘流汗。

有人说此即关公助战时所乘白马。

成祖闻听大喜,遂降旨,在正阳门关帝庙崇祀。

因此,明代自永乐将祭祀关圣载入皇家《祀典》,每年五月十三日,必遣太常寺上官行礼。

凡国家有大灾,都要到关帝庙上香,焚表祭告。

万历四十二年十月十一日,皇帝派司礼监太监李恩齐捧九旒冠、玉带、龙袍、金牌、牌书,敕封关圣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

在正阳门关帝庙建醮三日,并颁告天下。

致使关帝和正阳门关帝庙名声大振。

相传,关帝庙内的关帝像,系明世宗时大内的旧物。

传说世宗皇帝曾请大相士给大内关帝像进行占卜,结果算定,该像主凶,必遭“雷邪”;于是皇帝又命大相士给前门关帝庙内的关帝像进行占卜,结果算定,该像主吉,香火必旺。

皇帝所以决定将大内的关帝像与前门关帝庙的关帝像对换。

天下臣民不知底细,只知前门关帝庙的关帝像乃皇帝御赐,乃崇拜至诚。

每个朔望,香火极盛,求福求寿者,求子嗣者,求功名者,络绎不绝。

清末民初时,每于开庙时,庙里庙外,坐满了道士,手抱签筒,接待香客者不下百余摊。

在瓮城之内,正阳门城楼之下的门洞东西两旁各有一座黄瓦履顶的小庙。

东为观音大士庙,建于明代崇祯年间。

西为关帝庙,建于明代万历年间。

两座小庙黄顶白碑,树木参差,灰墙环绕,像两个卫兵,护卫着高大巍峨的正阳门城楼。

北京老城门“皇城四”“内九城”“外七城”PPT课件演讲进课堂中国文化

北京老城门“皇城四”“内九城”“外七城”PPT课件演讲进课堂中国文化
内九外七皇城四
西直门
阜成门
宣武门
东便门
西安门
广安门
德胜门
安定门
地安门 东安门
天安门
东直门
朝阳门 正阳门 崇文门
西便门
右安门
永定门
广渠门 左安门
内九城
西直门 阜成门 宣武门
德胜门
安定门
内九城 北边的德胜门、安定门 东边的东直门、朝阳门 西边的西直门、阜成门 南边的崇文门、正阳门和宣武门 各有各的用途,北京老话说,“九门走九车”
皇城四
地安门
西安门
地安门东安门
皇城的北门,天安门是南门。南 北互相天安对门应,寓意天地平安,风 调雨顺。皇帝北上出征巡视时大 多要出地安门,亲祭地坛诸神时 也出地安门。
皇城四
西安门
地安门
东安门
东安门
始建于明代。内(西)有石拱桥 横跨玉河天安。门门内(西)有石拱桥 横跨玉河。官员上朝,皆由此进 宫,故此桥俗称“望恩桥”。 1927年拆除。
永定门
广渠门 左安门
外七城
东便门 广安门
右安门
永定门
西便门
广安门 广安门明代称广宁门,又名彰 义门,为南方各省进京的主要 通路,仿永定门城楼加以改建。 1956年拆除。
广渠门
左安门
外七城
东便门 广安门
右安门
左安门
西便门
北京外城南侧三个城门之一, 建于北京外城建成时。其建筑 无甚动人之处,周边自然环境 却另有一番美丽。
德胜门
安定门
东直门
朝阳门
西直门
正阳门
是除正阳门外规模最大的一个崇城文门门。 明清两代自玉泉山向皇宫送水的水 车必经之门,因此有“水门”之称。

老北京城门 德胜门

老北京城门 德胜门

老北京城门--德胜门登德胜门箭楼--西山黄鹂5 月18 日“国际博物馆日”那天,我和老伴选择了登临北二环路的德胜门箭楼。

事前做了点功课,得知德胜门真武庙内有一小型博物馆“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城楼顶层还有一“军事城防文化展”。

我们当然首选“军事城防文化展”,因为它与德胜门这一古代建筑结合得更紧些;再说,即使不设任何展览,德胜门箭楼本身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博物馆,因为它是如今北京仅存的三座箭楼之一,其珍稀程度和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冠以“博物馆”之称,绝对实至名归。

明清时期北京内城的九座城门,各有各的名称,各有各的的用途,也就是说九座城门各司其职,不能走乱了。

其中,北城垣的德胜门(元代称“健德门”,明代改为“德胜门”,也称“得胜门”)和安定门,名称已彰明其用途:自德胜门出兵,由安定门班师,分别寓意“旗开得胜”和“太平安定”。

明清两朝,德胜门专门用作兵车行走,凡对外用兵,都是从德胜门出征。

如今乘车路过北二环路西段,远远就能望见“德胜门”巍峨的身影。

然而许多人还不甚清楚,他们看到的“德胜门”其实只是德胜门的箭楼,也就是说,它只是德胜门的一部分。

完整的德胜门是一组防御建筑的总称,其中包括城楼、瓮城、箭楼和闸楼。

城楼是供守城的将领登高瞭望、指挥作战用的。

德胜门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连城台通高36 米,相当于10 多层楼的高度。

可惜的是,今天的人们几乎都没有亲眼见过德胜门城楼,因为它早在1921 年就残破得不成样子,在九门中率先被拆除了。

我们分别从《北京老城门》和“军事城防文化展”中找到几张珍贵的德胜门城楼旧貌的照片,放在,以便朋友们一览它旧日的模样。

德胜门箭楼位于城楼的外侧(北侧),面阔七间,后出抱厦五间,连楼台通高31.9 米。

箭楼每层都有对外攻击的箭窗,上下四排,一共82 孔。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内城九门的城楼、箭楼绝大部分已被拆毁,只有正阳门是城楼和箭楼双双保留,东南角楼和德胜门则仅存箭楼。

当然,前几年在南中轴线的终点又出现了一座城楼——原址重建的永定门城楼。

太珍贵!100年前北京郊区顺义、怀柔、密云、通州是什么样

太珍贵!100年前北京郊区顺义、怀柔、密云、通州是什么样

太珍贵!100年前北京郊区顺义、怀柔、密云、通州是什么样大槐树本人喜欢老照片,看老照片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能够看到100年前是什么样子,通过老照片,还能够对比研究,时代的变化,历史的沧桑。

感受:100年来变化太大了,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老照片中的景物,很多都已经成为了历史,再也看不到了。

很庆幸,清朝末年,民国时期,甚至后来的摄影师,他们或者她们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那历史的一瞬间,定位了那一瞬间的历史。

让我们后人,还能够看到从前。

最近从网上看到一组老照片,是100年前,日本人拍摄的,当年他们派来好多人,学者摄影师之类的人,可能怀有不可告人的动机,来到中国各地,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无意间为我们记录了那时中国的模样。

其中就看到了北京郊区几个县的老照片,整理出来,与朋友们分享,看看当年这些地方是什么样。

声明:照片来源于网络,照片所有权属于原照片所有人,本人只是搬运工。

为了更好的展示,对照品进行了裁剪。

先看看北京副中心-通州吧!通州以前叫通州,曾经一度改名叫通县,后来又改回通州,州听着就大气。

通州最为著名的就是大运河,因为后来的京杭大运河,北端就是通州,南来北往商贾的船只都要云集于此,然后再登陆,来往于北京城。

通州最为著名的一处古迹就是燃灯塔,清代诗人王维珍一句:“一枝塔影认通州”,最为有名。

坐在大运河的船上,远远看见燃灯塔,就知道,通州到了,北京到了。

一座牌方式大门,上面挂着一块大匾上书“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下图就是通州城内街景,燃灯塔犹如鹤立鸡群。

下图是老百姓的市井生活。

下图就是通州城外一景,那时候城墙还在。

下面是顺义区,曾经叫顺义县。

下图街景一瞬间,市井生活的缩影。

下图可是顺义的标志性建筑,叫顺义石幢,应该是佛教的经幢,上面刻有佛经。

可惜早已消失在历史中了,想看曾经的标志性建筑,只有老照片帮你回忆了。

下图说是一个拦截河流的堤堰,据说是顺义拦河坝,部分存在。

下图是牛栏山,旁边的寺庙不知道是否还在,现在牛栏山可是大大的有名,一个就是牛栏山一中,一所郊区十分有名的中学,另一个就是此地的牛栏山酒厂。

老北京城门介绍

老北京城门介绍

老北京城门介绍1.午门:午门是北京故宫的正门,平面呈“凹”字形,其形制与南京故宫午门一致,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

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

老北京城内外城各门内城各门主要作用2.天安门: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隔长安街相望,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

3.正阳门:正阳门,俗称前门、前门楼子,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

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最南端,毛主席纪念堂南边。

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年),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一。

它集正阳门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

4.永定门:永定门,是明清北京外城城墙的正门,位于北京中轴线上,于左安门和右安门中间,是北京外城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寓“永远安定”之意。

5.德胜门:德胜门,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清北京城内城九门之一,是由城楼、箭楼、闸楼和瓮城等组成的群体军事防御建筑。

元为健德门,为出兵征战之门,寄语于“德胜”二字。

6.故宫角楼:紫禁城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个玲珑奇巧的角楼。

这些玲珑多姿,绚丽多彩的角楼,为明代建筑,至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

角楼的平面布局为两个”十”字相叠的曲尺形,四周环绕白玉石柱杆基座。

重檐为面体型多角交错,上层檐由四角攒尖顶和歇山顶组成。

四面亮山,正脊纵横十字交叉,中安铜鎏宝顶。

角楼设计比例和谐,处理得非常巧妙,大小结构复杂精密,别出心裁。

1.简述“内九外七皇城四”是指哪些城门答:内城: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安定门、德胜门。

老北京城的城门:内九外七皇城四

老北京城的城门:内九外七皇城四

老北京城的城门:内九外七皇城四老北京的城门,分为内城九门和外城七门和皇城四门。

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典一口钟。

内城九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

外城七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

皇城四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一、内城九门北京城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诸多朝代的首都,自然是建的恢弘大气。

而古代一个大的城市的标准就是门多,北京城的老城门经历元、明、清三代的建设,一般来说有九个老城门,我们平常说的官:九门提督,就是指管着北京城九个门的守卫、门襟的统领。

而这老北京城的九个门,各个都有着渊源的历史。

1、朝阳门是北京城的东门,朝阳门是当时南粮北运的重要通道,凡是从南方运往北京城的粮食,都要从朝阳门进,再存储在朝阳门内的仓库里,所以朝阳门关系着北京城的粮食重担。

在明清时期,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地都在南方,正所谓“苏湖熟,天下足”,当时北京作为首都,人口众多,农田却不多,经常要靠水路南粮北运,进的就是这朝阳门,所以当时北京朝阳门上有一个麦穗的标志。

2、崇文门是北京城的东南门,崇文门在明朝是商人进北京做生意的时候需要交重税的城门,当时的商人在进城门时都要交税,而交税交的最多的门就是崇文门。

据说,当时北京城内的酒都从河北运来,往往要进南门,而酒税又非常重,所以很多都是偷偷带私酒。

而有些酒家都会打出招牌,说明自己崇文门交过税,是正宗的好酒。

所以当时的崇文门也称作商人的“鬼门关”。

3、正阳门是北京城的正南门,古代人建房子讲究坐北朝南,以南为尊,而城墙也是如此,所以正阳门是北京城最尊贵的门,被称为龙门,或者国门。

这是因为这个门普通人走不了,只有皇帝才能走这个门。

皇帝每年出两次门,一次是惊蛰,一次是冬季,走的就都是这正阳门。

4、宣武门是北京城的西南门,与崇文门东西对应,讲究的是“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两门来保卫京师。

崇文门被商人称作鬼门关,宣武门才是真正的死门。

这是因为宣武门口处就是北京城的菜市场,当时刑部处决人犯,就是经过宣武门在菜市场处决,门上刻“后悔迟”三个字,毕竟一出宣武门就杀头,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死门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北京内九外七皇城四 如今消失殆尽

北京内九外七皇城四 如今消失殆尽

内九外七皇城四,是指北京内城有9个城门,外城有7个城门,皇城区域有4个城门!如今除了正阳门(前门)东便门、德胜门箭楼没有拆除、2004年永定门重建外,其他城门全部销声匿迹!
皇城四门之大清门旧照!今毛主席纪念堂位置
皇城四城之地安门旧照!今地安门十字路口位置
皇城四城之东安门旧照!今东华门大街
皇城四门之西安门旧照!今北海西府右街附近
内城九门之正阳门箭楼(前门)-今前门原址
内城九门之东直门,今东直门桥位置!
内城九门之西直门——今西直门桥位置!
内城九门之安定门!——今安定门桥位置
内城九门之德胜门箭楼——今德胜门桥北箭楼原址位置
内城九门之朝阳门——今朝阳门桥位置
内城九门之阜成门——今阜成门华联商厦位置
内城九门之宣武门——今宣武门十字路口至SOGO庄胜位置
内城九门之崇文门——今崇文门十字路口位置!
外城七门之东便门——今东便门桥,未拆除!
外城七门之西便门——今西便门桥内,还可见城墙遗址!
外城七门之左安门——今左安门桥位置
外城七门之右安门——今右安门桥内侧
外城七门之广渠门——今广渠门桥位置!
外城七门之广安门——今广安门桥位置!
外城七门之永定门——今永定门桥北,尚存重建门楼,没有箭楼!。

京华遗韵-民国时期的北京城门与城墙_北京1944历史遥感影像

京华遗韵-民国时期的北京城门与城墙_北京1944历史遥感影像

京华遗韵-民国时期的北京城门与城墙对于北京城墙与城门,最早可追溯的历史影像文献主要为《北京的城墙和城门》,由瑞典学者喜仁龙(Osvald Siren)所著,于1924年巴黎出版。

而从遥感测绘的角度对北京城墙进行最早记录的是1944年的解密航飞影像,由日本陆军航空飞行团拍摄。

中国区域解密航飞影像共计3万余景,北起黑龙江,南到港粤,西起甘肃,东至辽宁,分辨率0.3-3米,全部为黑白影像。

解密航飞影像完整的记录了民国时期中国城镇的原始面貌,很多信息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或更早,历史价值显著。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借助这些珍贵的解密航飞影像对民国时期中国的重点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天津、南京、重庆、西安等城市进行了解,填补民国时期至新中国建国后的城市变迁情况。

北京,拥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被元明清近四代作为首都。

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三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众多名胜古迹,例如:故宫、天坛、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

但曾经存在近七百年的重点文化遗产却在人们的视线中逐渐的消失了---没错,那就是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北京古城墙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始创于元代,建成于明代,沿用于清代至民国,经历了七个世纪之久。

如今已经被二环路替代,蜷曲在老地方。

古城墙呈“凸”字形,城墙周长24公里,墙基宽24米,高12-14米。

目前,北京明城墙遗迹仅余两处,崇文门至东南城角楼一段是现存最长的一段明清北京城墙,全长1540米,占地15.4万多平方米,连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北京城东南城角楼,构成明清城墙遗址比较集中的地带,也是明城墙遗址公园的核心保护内容。

北京城门很多,其中内城九门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外城七门是: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皇城四门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宫城四门是: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内城老九门——朝阳门

内城老九门——朝阳门

内城老九门——朝阳门朝阳门是北京内城东南门,原为元大都东南门齐化门。

明初改建北平城,废元大都东北、西北之光熙、肃清二门,故北平城东垣、西垣仅剩二门,无中门。

此门成为明北平城东南门,仍沿用元大都旧称齐化门。

1750年,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上的朝阳门图元至元四年(1267),忽必烈下令修筑新城大都时,在夯土城墙上所辟十一门仅有城楼,元至正十九年(1359),诏京师十一门皆筑瓮城,造吊桥,从此大都十一门开始有瓮城吊桥。

1870年,朝阳门迤南的城墙与护城河,护城河西沿儿城根下的建筑是太平仓齐化门的命名与平则门相对,齐为齐家,化乃教化、归化,“齐化”就是治民之理念。

元朝虽为蒙古人的朝廷,但是典章制度大多出于汉人与色目人之手,在中原,文化方面仍是以汉制为主。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京城时,被日俄军队轰毁的朝阳门箭楼东面,瓮城外关厢,俄军官兵在街道上横行明正统元年重修京城九门,工程从正统二年(1437)正月开工,至正统四年(1439)四月竣工。

扩建了九门的城楼;完善规制,在瓮城月墙开辟门洞修建闸楼,加装千斤闸;改变了瓮城门居中、护城河上设吊桥的旧时设计,在原瓮城门的位置增筑箭楼,但箭楼城台下不设门洞,所有吊桥均改建为石桥。

工程结束后,齐化门改称朝阳门。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京城时,被日军炮轰塌毁的朝阳门箭楼,以及瓮城东北面全貌洪武年南京城旧有东门朝阳门,北京重将“朝阳”之名冠于东垣之门,也有隐谕恢复洪武旧制和传承有序之意。

“朝阳”有两重意思,一是朝阳门在东方,由城内望去,是朝着太阳的方向;二是从城外来城内的人,则是朝着皇帝的方向走去,皇帝贵为天子,朝拜皇帝也叫做“朝阳”。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京城时,被日军炮轰塌毁的朝阳门箭楼从东直门南小街到朝阳门南小街,沿街东侧直至东城垣,由北向南分布着从北新仓到禄米仓,号称“九仓”的皇家仓廪。

九仓之粮皆从此门运至,多走粮车。

故此,瓮城门洞内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仓之日,往来粮车络绎不绝,“朝阳谷穗”为南粮北运的终点见证。

消失的北京城:内九门之德胜门

消失的北京城:内九门之德胜门

消失的北京城:内九门之德胜门本系列主要展示北京内城、外城和皇城自1860年北京首次有照片资料到1960年代,这100年间北京城垣演变的可视影像。

先数数老北京的城门吧,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于明初改建而成,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始,清朝定鼎北京后格局被延用,一直持续到民国和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到北京城被基本全部拆除,共历550年(1420~1970年)。

在这期间,一直到1900年庚子之变前的480年间,北京城都是完好无损的。

作为京师的防御设施,一有破损,都及时获得修葺完缮,皇命在焉。

金元明清都城变迁图提起老北京的城门楼子,谁都知道那有名的“京师九门”,可是这“九门”之中却有个特别之门,它的名字叫德胜门,老北京说它不一般。

北京有句老话:先有德胜门,后有北京城。

此话不知是否属实,却道出了德胜门的来龙去脉。

元朝末年,大将军徐达率领大军攻破了元大都,元顺帝急忙从大都城的北门健德门逃走了,元朝从此灭亡。

徐达便把健德门改为德胜门,也叫得胜门,可能是纪念明军取得胜利的意思。

这是洪武元年的事(1368年)。

到了永乐十八年(1420年)修北京城时,就把大都城的城墙南移了两公里,另外修了城门和瓮城,还叫德胜门。

由此可见,德胜门的命名早于北京城52年。

京内城有九门,这九门都有城楼和箭楼。

可德胜门的箭楼却有点不同。

拿正阳门来说,箭楼下有门洞和城门,而德胜门的箭楼却没有门洞和城门,奇怪的是,京城九门之中,仅此一座。

那么从德胜门是如何进出北京城呢?原来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箭楼只负责作战,不负责通行,而东侧的闸楼,是对外进出的唯一通道。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图》上的德胜门图德胜门位于北京城内城北垣之西,北城墙至此开始折向西偏南。

明洪武元年(1368年),大将军徐逹扫北,元顺帝北遁,明军夺取元大都,改称北平,随后将大都北垣之西门“健德门”改为“德胜门”,并在北垣南五里新筑土城垣,作为防止元军反扑的第二道防线。

老北京内城九门和外城七门的来历(看完真长知识,建议让孩子都看看)

老北京内城九门和外城七门的来历(看完真长知识,建议让孩子都看看)

老北京内城九门和外城七门的来历(看完真长知识,建议让孩子都看看)老北京的城门,分为内城九门和外城七门。

内城九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外城七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老北京城门示意图一、内城九门正阳门,图4-1正阳门城楼南面的全貌,是1916年之后不久从箭楼向北拍摄的。

左右城墙上各辟两个门洞,是城门改造的工程项目之一。

东门洞直通户部街,西门洞直通刑部街。

工程于1916年完工。

正阳门面阔7间,齐城平台宽50米,进深24米,通高42米,重檐三滴水歇山顶,上铺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

瓮城巨大,呈弧形,宽108米,深85米,四面各辟一门。

正阳门,图4-2正阳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原名丽整门。

因其位于紫禁城的正前方,又有“前门”之称。

正阳门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一。

它集正阳门城楼、正阳门箭楼与正阳门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

据地方志上记载:当时的城楼、箭楼规模宏丽,形制高大;瓮城气势雄浑,为老北京城垣建筑的代表之作。

五百年来,正阳门饱经沧桑,几毁几修,现仅存城楼和箭楼,是目前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

城楼上有北京民俗民览馆。

正阳门箭楼,图4-3正阳门,图4-4据资料记载是在1956年,城墙以北的顺城街来了大批的民工,那里传出了推土机的轰鸣声和劳动号子声。

这条不很宽的大街被自西向东掘开了一条两丈多深的大沟,并排埋上了两根很粗的“洋灰管”。

这个在当时被认为是很大的工程一直到1957年国庆节前才完工,东西顺城街由原来的石子路变成了平整的柏油路。

后来才知道,这个工程叫做“前三门污水截流工程”,是人民政府为还清城墙南的护城河而修建的。

目的是将原内城的生活污水截流到西便门以东去,防止污染护城河。

崇文门,图3-1崇文门:元称文明门,俗称“哈德门”,“海岱门”。

崇文门以瓮城左首镇海寺内镇海铁龟著名。

此外崇文门税关之苛也使外埠客商望门生畏。

“崇文铁龟”名遍响京都。

正阳门的前世今生:它是北京最有名的城门,可走皇上“龙车”

正阳门的前世今生:它是北京最有名的城门,可走皇上“龙车”

正阳门的前世今生:它是北京最有名的城门,可走皇上“龙车”北京的正阳门具有威天下而昭礼的“国门”地位,在京城的所有城门中最具规模,它成为老北京城的历史文化的象征。

1949年2月3日北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式就是在这里举行。

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处于天安门广场的最南端,每逢国庆典礼均在正阳门城楼北面的天安门广场举行。

中国人民银行1949年9月10日发行的第一套500元人民币,正面就是正阳门的图案。

1988年正阳门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时的北京城处于三面环山、一面开敞的小平原,当时的平均海拔高度越44.2米,也曾称“幽州”。

侯仁之先生所著《北平历史地理》书中定论:北京城最早建于周代。

还有考证得出惊人的结论:琉璃河商周遗址正是古燕国的始封地及燕都之所在。

这无疑把北京的建城史大大地推前了,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期。

辽代(公元938年)在这辽国疆城南部建立陪都,因而称南京,又称燕京。

金朝时,第四个皇帝金海陵王把首都从远在松花江的会宁府,迁移至北京,命名中都,金中都是北京历史上成为真正的王朝首都。

今广安门一侧,古蓟都所坐落的位置,建起的北京建都纪念阙,纪念北京建城3000多年历史的纪念标志。

正阳门城楼老北京城有九个门,九门各有规格和功用,九门走九车,正阳门是走“龙车”之门。

九个城门中唯有正阳门箭楼开设了城门,只有皇帝出入时才开启。

正阳门因位置于紫禁城正前方,又有了“前门”之称,正阳门是明清时北京内城正南门,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正阳门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冠。

正统四年(1439年)在其南面添建了箭楼,城楼与箭楼之间是一座瓮城。

曾几毁几修,现在的城楼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焚毁后重建的,占地3047平方米,坐落在砖砌的城台之上,通高43,65米,是京城的城门中最高大的一座。

正阳门城楼是集城楼、箭楼和瓮城为一体的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格局。

现在仅留下城楼和箭楼了,且为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一对城门。

百年城门影像(04)正阳门焚毁与重建

百年城门影像(04)正阳门焚毁与重建

百年城门影像(04)正阳门焚毁与重建正阳门自正统初年至清末,前后四百七十余年间,因兵燹或失火曾多次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因此也多次重建、修缮。

正阳门火毁与重建见于史籍的便有五次。

据文献记载,这五次火毁的程度以清代两个“庚子”年——即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年)和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最为严重。

五次火毁中,均殃及箭楼,而城楼仅被毁过一次。

1880年代拍摄的正阳门全景:箭楼、瓮城、闸楼、城楼【正阳门的第一次火毁】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四月。

《明史》卷二九《五行志》中对这次火毁的记载非常简单:(万历)“三十八年四月丁丑夜,正阳门箭楼火”。

由此可知,火灾发生在夜间,可能是不慎所致,仅殃及箭楼。

【正阳门的第二次火毁】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二十九日。

当晚李自成在率部撤离北京时,放火焚毁宫殿及内城九门城楼。

关于正阳门这次被毁后重建的具体情况,文献无记载。

【正阳门的第三次火毁】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五月。

缘起正阳门外的一铺面房不慎失火,恰遇风大助燃,火势蔓延,累及正阳门箭楼。

这次重建和修缮,共用去工料银六万八千七百九十九两。

【正阳门的第四次火毁】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火起于不慎,仅殃及箭楼。

次年春开工箭楼复建。

据记载:修复所需的三丈四尺多长的大柁,工部营缮司已无力筹办,只好“拆东墙补西墙”,把西郊畅春园中九经三事殿的三丈六尺长的大梁拆下使用。

【正阳门的第五次焚毁】正阳门的第五次被毁,是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中。

此次正阳门被毁程度极为严重,城楼、箭楼、闸楼、铺舍等均遭破坏,而以城楼与箭楼为甚。

关于这次正阳门被毁情景,各家记述略有不同,大致情况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为扶清灭洋,抵制洋货,“见洋人就杀、见洋货就烧”,6月16日火烧位于大栅栏的老德记洋药房,火势迅速蔓延,最终殃及正阳门,箭楼被毁;两个多月后,驻扎在瓮城内的八国联军中的英军雇佣军印度兵失火,又将正阳门城楼烧毁。

一组老照片:1946年老外视野下的老北京,北京城故宫三大殿

一组老照片:1946年老外视野下的老北京,北京城故宫三大殿

一组老照片:1946年老外视野下的老北京,北京城故宫三大
殿
1946年的北京城:天安门前的石狮子,很有威严的感觉
1946年的北京城:外国人航拍的北京天坛和圜丘坛
1946年的北京城:午门
1946年的北京城:这是天安门的金水桥
梁思成说:“北京市的发展是要在历史形成的基础上发展,一定要保存历史形成的美丽城市的风格。

”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这样说:“如果这一片古城可以存留至今,那将是世界上惟一得以完整保留,规模最宏伟、气势最磅礴的历史文化名城,就连今日之巴黎、罗马也难以企及。

”1946年的北京城颐和园。

1946年拍摄的北京城:近处是中华门(清朝称大清门),远处是天安门
1946年拍摄的故宫里的九龙壁,相传是用了9钟不同颜色的琉璃瓦特制的九条龙图案。

其中有几块因为破损了,后来只能用木头做的。

下面带大家看看1946年的老北京。

美国摄影记者1946年拍摄的北京城故宫三大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上最全的老北京城门珍贵照片(上)
正阳门
左右城墙上各辟两个门洞,是城门改造的工程项目之一。

东门洞直通户部街,西门洞直通刑部街。

工程于1916年完工。

正阳门面阔7间,齐城平台宽50米,进深24米,通高42米,重檐三滴水歇山顶,上铺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

瓮城巨大,呈弧形,宽108米,深85米,四面各辟一门。

崇文门
图为1912年之崇文门城楼南面。

崇文门位于北京内南垣东侧,距正阳门约三里,是内外城通衢的孔道之一。

城楼面阔5间,通宽39.1米深3间,通进深24.3米;楼连台高35.2米;重楼重檐,歇山式灰筒绿琉璃瓦剪边。

宣武门
宣武门城楼面活五间,通宽32.6米;进深三间,通进深23米;楼连台通高33米;重楼重檐,歇崇山峻岭式灰筒瓦绿互谅互绿琉璃瓦剪边。

瓮城南北长83米,东西宽75米;西墙辟券门,其上为闸楼。

瓮城南墙城台之上为箭楼,箭楼面活七间,通宽36米;通进深21米,连台通高30米。

朝阳门
图为清末的朝阳门。

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战争中,日军的炮火摧毁了朝阳门,这幅是1906年竣工后不久拍摄的。

朝阳门形制与崇文门略同,面阔五间,通宽31.3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9.2米;楼连台通高32米;箭楼形制略与宣武门相同,面阔七间,通宽32.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25米。

东直门
东直门城楼形制同朝阳门,但规制略小,面阔五间通宽1.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5.3米;楼连台通高34米;瓮同西直门,四角皆为直角;东西为62米,南北为68米;南侧瓮墙辟券门,门上建闸楼。

西直门
20年代初期的西直门城楼、瓮城和箭楼,是在城墙外侧由南向北拍摄的。

西直门城楼面阔五间,通宽32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5.6米;楼连台通高32.75米;重檐、歇山、山崖为筒瓦绿琉璃剪边瓦顶。

箭楼面阔七间,通宽35米;进深三间,连抱厦通进深27.8米。

瓮城呈正方形,四角皆为直角;东西长62米,南北为68米;瓮城南侧墙上辟券顶闸楼门,门上建闸楼。

阜成门
图为20年代初从西南向东北方向拍摄的。

苍劲雄壮的阜成门城楼、瓮城、箭楼兀然耸立。

阜成门城楼面阔五间,通宽31.2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6米;连台通高31.70米。

箭楼面阔七间,通宽32.5米;进深五间,通进深25.6米;连台通高30米。

瓮城东西长65米,南北宽74米;其北侧墙辟券门,上建闸楼;瓮城内东北角建有关帝庙。

安定门
图为1860年时从东北向西南方向拍摄的安定门城楼、箭楼、瓮城、闸楼。

安定门城楼形制略同于朝阳门。

城楼面阔五间,通宽31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6.05米;楼连台通高33.13米;重檐、歇崇山峻岭、灰筒瓦绿琉璃剪边瓦顶。

箭楼形制亦与崇文门略同。

箭楼面阔七间,通宽32.5米;进深三间,连抱厦通进深25米;楼连台通高30米。

瓮城为北羰呈圆弧状之正方形;东西长68米,南北为62米;瓮城东侧墙上辟券顶闸楼门,门上建闸楼。

德胜门
图为清末的德胜门城楼西南侧面。

德胜门城楼面阔五间,通宽31.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6.8米;楼连台能高36米;重檐、歇山、灰筒瓦绿琉璃剪边瓦顶。

箭楼面阔七
间,通宽34米;进深三间,连抱厦通进深9.6米;楼连台通高31.9米。

瓮城为北端呈圆弧状之长方形蒸汽机70米,南北为118米;瓮城东侧墙上辟券顶闸楼门,门上建闸楼。

永定门
图为20世纪初在城外护城河南岸向北拍摄的永定门城楼、瓮城、箭楼。

永定门是北京城市中轴线最南端的标志建筑。

永定门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五间,通宽24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0.50米;楼连台通高26米。

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宽42米,南北长36米,瓮城墙顶宽6米。

箭楼规制与城楼差距较大,不甚协调;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2.8米,进深一间6.70米,高8米,连城台通高15.85米;南、东、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层,南面每层七孔,东西每层3孔;北铡楼门为过木式方门;箭楼下城台正中对首城楼门洞辟一券洞门。

左安门
图为20年代初,在左安门城外护城河南岸从东南向西北拍摄的左安门。

左安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与顶;面阔三间,通宽16米,进深一间,通进深9米,高6.5米,楼连城台通高15米;瓮城呈半圆形,东西宽23米,南北长29米。

箭楼为单歇山小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宽6米,高7.1米,楼连城台通高16.6米;其南侧面辟两层箭窗,每层7孔;东西侧面亦辟两层箭窗,每层3孔侧面正中辟过木方门。

右安门
图为20年代初在城外从东向西拍摄的右安门,画面中可以看到右安门箭楼和瓮城。

右安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通宽16米,进深一间,通进深9米,高6.5米,楼连城台通高15米;瓮城呈半圆形,东西宽23米,南北长29米。

箭楼为单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深6米,高7.1米,楼连城台通高16.6米;其南侧面辟两层箭窗,每层7孔,东西侧面亦辟两层箭窗,每层3孔侧面正中辟过木方门。

广渠门
图为20年代初在城外从南向北拍摄的广渠门城楼、瓮城、箭楼的南侧面。

广渠门门楼低矮,仅一层,廊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四周有回廊。

瓮城呈弧形。

箭楼为单檐山顶,正面及两侧各辟箭窗二层,正面每层7孔,两侧每层各3孔,共26孔。

箭楼下开拱形门洞。

广安门
图为20年代初在城外从北向南拍摄的广安门城楼、瓮城、箭楼的北侧面。

广安门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三间通宽
13.8米;进深一间,通进深6米;高17.6米;楼连城台通高26米。

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长34米,南北宽39米,瓮城墙基宽7米、顶宽6米。

箭楼为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6.6米,高7.8米,连城台通高16.6米;南、东、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层,南面每层7孔,东西每层3孔;北侧楼门为过木式方门系冰月楼下城台正中对着城楼门洞辟一券洞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