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地下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地下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地下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设计的性质和目的《地下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是在学习《地下工程测量学》课程的基础上。

进行的一项重要的专业基础训练之一。

通过课程设计,可使学生结合地下工程的具体实例,全面应用所学的地下工程测量学的基本理论,编写地下工程具体实例的技术设计,从而使学生巩固和加深所学的书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设计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要求学生每人独立完成某地下工程具体实例的技术设计书一份,从中了解地下工程测量项目设计的全过程,掌握编制技术设计的思路、基本原则和优化设计的方法,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地下工程测量学》所学内容的理解。

在进行设计时,必须遵守国家颁布的各种测量技术规程与图式,对各种测量方案与测量方法的选取择,既要大胆采用新技术与新设备,又要密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全面考虑其合理性、可能性与必要性,务必使自己的设计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在施工时是可行的。

误差预计可利用现有程序用计算机进行,并进行方案比较。

设计说明书的任务是对全部测量方案、测量方法及精度分析作简要而系统的说明,并附有必要的图表。

说明书应尽量避免冗长的文字上的讨论与解释,一般以直接叙述为主。

若在理论论上与实践上有创见,可作必要的讨论与解释。

说明书的编写与图表的绘制,应由学生本人独立地完成。

设计完成后,学生应将说明书和绘制的相关设计图装订成册,交指导教师评审。

为达到上述目的,要求设计书做到:1、设计方案在精度上是保证的,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算的。

2、全部设计内容要求概念清楚,层次分明,论据充分,重点突出。

3、语句简洁流畅,文字正确工整。

4、插图和图案安排合理,绘制准确、清晰、美观。

5、编写须遵守以下格式:(1)章、节标题一律居中(如一行写不下,回行时也要居中)。

标题后不加标点符号。

(2)靠边的小标题和每一端开始一律空两格,每个一字,标点符号一律占一格,但外文和数字要靠拢,回行一律顶格写。

地下工程课程设计

地下工程课程设计

地下工程课程设计地下工程课程设计是一门涉及地下空间利用和地下工程建设的专业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地下工程的设计原理、施工技术以及管理方法,为未来从事地下工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下工程是指在地下空间进行的各类工程建设,包括地下隧道、地下车库、地下管网等。

这些工程通常是为了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土地资源有限的问题,利用地下空间进行补充和扩展,以满足城市的需求。

在地下工程课程设计中,学生需要参与到一个实际的地下工程项目中,从立项到设计再到施工,全面了解地下工程的整个过程。

首先,学生需要对项目进行调研和勘察,了解地质条件、地下水位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工程建设的因素。

然后,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地下工程的设计方案,包括结构设计、防水设计、通风与排水设计等。

在设计方案确定后,学生需要进行施工图的绘制,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确保地下工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在地下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各种地下工程施工技术。

例如,地下隧道的施工需要使用掘进机械和爆破技术,地下车库的施工则需要考虑通风和排水等问题。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和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地下工程的施工符合规范和标准。

除了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内容,地下工程课程设计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需要在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地下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地下工程课程设计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地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并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将为他们未来从事地下工程相关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地下工程与量测技术课程大纲

地下工程与量测技术课程大纲

《地下工程实验与量测技术》课程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地下工程实验与量测技术 课程代码0171106课程性质 □必修 □限选 □选修 课程类型 □通识课 □新生研讨课 □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实验课□课程设计 □实习开课单位 土木工程学院 开课校区 □犀浦 □九里 □峨眉开课年级 4年级 开课学期 1学期适用专业 土木工程学分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1+0 学分学时 其中理论教学 14 学时;实践教学 2 学时先修课程 山岭隧道、地下工程教材、参考书与学习资源 1.隧道新奥法及其量测技术;李晓红;科学出版社;20022.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Q/CR 9218-2015);中国铁路总公司;2015 二、课程教学目标1.较系统地掌握地下工程量测的地下工程量测的技术特点。

2.了解基本技术标准。

3.具备地下工程量测的基本技能。

4. 并为学生在隧道专业方向上的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1. 绪论(1)介绍地下工程监测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现状及监测相关的安全方面的实例等。

(2)介绍地下工程质量检测的背景知识、意义、国内外现状,与监测相关的安全方面的实例等。

2. 隧道的岩体变形(1)概述介绍稳定蠕变、不稳定蠕变、初期支护后隧道围岩的变形(2)围岩变形的影响因素包括隧道设计、围岩特性、施工方法、支护类型及支护时间、爆破振动效应、量测误差(3)变形速率包括量测时间间隔分析、变形速率特征等。

3.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1)量测项目及分类(2)量测项目介绍,包括隧道内目测观察、拱顶下沉量测、围岩收敛位移量测、地表下沉量测、围岩√ √ √内位移量测、爆破振动监测、建筑物沉降及倾斜监测、水平位移监测、桩体倾斜监测、压力及钢筋内力量测、锚杆轴力量测、地下水位监测等。

4. 监控量测数据的处理与应用(1)量测数据的处理(2)围岩最终位移的预测(3)利用量测结果修改设计和指导施工5. 质量检测技术(1)地质雷达检测检测内容包含结构厚度、钢筋分布、背后空洞等。

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工程测试技术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工程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2. 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及其在测试系统中的作用,并能正确选用。

3. 帮助学生掌握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工程测试技术设计简单测试系统的能力,能进行基本的测试操作。

2. 使学生具备分析测试数据、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测试工具和技术进行工程测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工程测试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3. 使学生认识到工程测试技术在工程领域的重要性和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工程测试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年级本科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工程测试技术基本概念:包括测试系统的组成、分类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工程测试技术概述2. 传感器及其应用:介绍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及在测试系统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传感器及其应用3. 数据采集与处理:讲解数据采集原理、方法,数据预处理、分析和处理技巧。

教材章节:第三章 数据采集与处理4. 测试信号的分析与处理:介绍测试信号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及其在工程测试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四章 测试信号分析与处理5. 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讲解测试系统设计方法、步骤,包括硬件和软件设计。

教材章节:第五章 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6. 工程测试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工程领域的测试技术案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地下工程施工课程设计(3篇)

地下工程施工课程设计(3篇)

第1篇一、设计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地下空间利用需求的增加,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对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本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分析,深入了解地下工程施工的基本原理、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培养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目标1. 理解地下工程的概念、分类和特点;2. 掌握地下工程施工的基本原理、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3.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设计内容1. 地下工程概况(1)地下工程的分类:按领域用途、空间位置等进行分类;(2)地下工程的特点:如施工环境复杂、安全风险高、施工难度大等;(3)地下工程施工的基本要求:如保证施工质量、安全、环保等。

2. 地下工程施工方法(1)明挖法:放坡开挖、非放坡开挖等;(2)暗挖法:浅埋暗挖法、盾构法、沉管法等;(3)特殊施工方法:如冻结法、顶管法等。

3. 地下工程施工组织(1)施工组织设计:包括施工进度、施工方案、施工资源、施工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的内容;(2)施工平面布置:包括施工场地、施工道路、临时设施、施工设备等;(3)施工资源配置: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

4. 地下工程施工案例分析选择典型地下工程案例,分析其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施工组织、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

四、设计步骤1. 确定设计题目,收集相关资料;2. 分析地下工程概况,确定施工方法;3. 制定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平面布置;4. 进行施工资源配置,确定施工进度;5. 撰写课程设计报告,进行答辩。

五、设计评价1. 设计报告的完整性、合理性;2. 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3. 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性、有效性;4. 案例分析的真实性、深度;5. 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通过本次地下工程施工课程设计,学生将全面了解地下工程施工技术,提高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地下工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地下工程测量课程设计

地下工程测量课程设计

地下工程测量课程设计引言地下工程是指建设在地下的各种工程,如地铁、隧道、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等等。

对于地下工程的建设,测量便成为了其操作的必备技能。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帮助同学们掌握地下工程测量的技能。

课程设计内容实验目的1.了解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测量技术及其方法;2.了解地下工程内部结构和空间形态;3.学习常用的地下测量设备的使用方法;4.通过实践,掌握地下工程测量技术,并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内容实验一:地下管线实测1.根据实际情况测量地下管道;2.绘制管线的图形位置和结构;3.计算出每一段管线的长度。

4.根据测量数据,给出对于管道施工的方案和建议。

实验二:地下大型建筑物结构测量1.针对地下大型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学习测量的策略和方法;2.使用测绘仪器对地下建筑物的长度,宽度,高度,面积,体积进行测量;3.通过测绘数据绘制出地下建筑物的平面和立面图。

4.根据测量数据,对地下建筑物的建设提出建议。

实验三:地下钻孔测量1.学习利用地下钻孔数据进行地质结构的判断;2.基于实际采集数据,确定钻孔的深度和孔壁的地层情况;3.绘制出钻孔曲线图,用来了解地下地层情况;4.根据地下孔壁地质调查数据,对于地下工程项目提出建议。

实验步骤1.准备所需工具和设备,包括测量仪器等。

2.对于每一个实验,先要明确实验目的和过程,并根据实验要求提前制定实验计划。

3.阅读相关测量知识,并了解基本操作流程;4.跟随实验流程进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5.根据实验数据结果绘制手绘图或电脑绘图;6.根据测量数据和绘制图纸,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器材及方法1.测量仪器:剖面仪,三角板,激光测距仪,单键经纬仪,无损探伤仪等。

2.实验方法:测量前需确定测量要求和测量对象,并根据实验要求进行测量。

实验数据及分析根据实验测量数据和手绘图进行数据分析,得出测量结论。

总结通过本次地下工程测量课程的实验操作,同学们对于地下工程测量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地下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地下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地下工程测试技术实习》目录1实习目的和要求 (1)2实习内容 (1)2.1试验一基桩低应变检测 (1)2.1.1试验原理 (1)2.1.2试验设备 (2)2.1.3试验依据、判别标准 (3)2.1.4试验步骤 (9)2.1.5试验图表绘制 (9)2.1.6试验结果汇总 (15)2.1.7试验注意事项 (15)2.2试验二地脉动测试 (16)2.2.1试验原理 (16)2.2.2试验设备 (16)2.2.3试验步骤 (16)2.2.4试验参数设置 (17)2.2.5试验图表绘制 (17)2.2.6试验结果汇总 (19)2.2.7试验注意事项 (19)3参考文献 (20)《地下工程测试技术》课程实习报告1实习目的和要求(1)《地下工程测试技术》课程实习是学生在学完《地下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一项实习任务。

其目的是培养我们的综合应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岩土工程检测监测中应用的能力。

(2)通过实习,要求我们对原位测试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深入掌握位移检测、桩基检测等内容。

(3)在教师指导下,要求我们独立完成任务书规定的全部内容,并撰写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要求内容完整、排版符合要求、文字通顺、图表正确、分析准确、结论可靠。

2实习内容2.1试验一基桩低应变检测2.1.1试验原理基桩低应变检测即反射波法,指的是应力波在桩身中的传播反射特征为理论的一种方法。

在应用这种方法的情况下,需要将桩看成是具有连续弹性的一维均质杆,同时不考虑周土体传播的应力波对沿桩身造成的一些影响。

在测试过程中,在桩顶进行纵向振动,弹性波将会沿着桩身向下进行传播,一旦桩身出现较大的波阻抗变化波动或桩身截面积改变,就会发射反射波,将它进行相应的接收、滤波、放大以及数据的处理,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就能够识别各个部位的反射信息,通过专业的数据软件对这些反射信号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就能够判断出桩身的完整性。

引起反射波变化的原因:桩底、截面发生变化、夹泥、离析、混凝土质量变化、土层变化等。

《地下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

《地下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

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2第二章、设计规范、坐标系统的选择以及起始数据的分析 5 第一节、设计依据的规范 5 第二节、投影面和投影带的选择 6 第三节、起始数据的选择 8 第三章、地面控制测量方案设计 10第一节、GPS控制方案的设计 10 第二节、近井点点位误差 15 第四章、联系测量方案设计 16第一节、两井定向测量方案设计 16第二节、陀螺定向测量方案设计 23 第三节、长钢尺导入高程方案设计 26第五章、地下控制测量方案设计 28第一节、地下平面控制测量设计 28第二节、加测陀螺边 37第三节、地下高程控制测量设计 38第六章、设计方案总结 42第一章工程概况一、矿井概况北徐楼煤矿位于于山东省滕州市的西北方,滕州市滨湖镇境内,隶属于枣庄市峄城区,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0′46″~116°56′39″,北纬:35°04′08″~35°07′47″。

矿井东部以第27勘探线为界,与东大煤矿为邻;西部以45-13断层为界;北部与朝阳煤矿为邻;南部以大刘庄断层为界,与锦丘、滨湖、东大煤矿相邻见。

井田南北宽约2.5~2.6 km,东西长约9.9 km,面积21.8816 km2,其中陆地部分约17.1 km2、湖区部分约4.8 km2。

开采标高-180~-1040m。

二、交通位置矿井距市区约23 km。

东临京沪铁路;区内公路四通八达,济(宁) ~微(山)公路从工业广场东大门外经过,向北可直达邹城市、济宁市;向南可直达微山县城、枣庄市。

西部濒临独山湖,矿区附近设有岗头港和辛安港航运码头,南距独山湖留庄港航运码头约4km,可全年通航百吨船只,经京杭运河向北可达济宁、嘉祥及河北省南部一些县市,向南可达苏、浙、沪一带,交通十分便利。

三、自然地理1、地形与地貌井田内地势平坦,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地面标高+34.2~37.1m。

一般在+36m左右,相对高差小,属山前冲积、洪积及湖积平原区。

地下工程监测课程设计

地下工程监测课程设计

地下工程监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地下工程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最新发展;2、掌握各种地下工程监测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应用范围;3、学习应用各种监测技术进行地下工程监测、数据处理及成果分析的方法;4、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具备在国内外地下工程监测项目中进行工作和研究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地下工程监测的基本概念;2、地下工程监测技术分类及其特点;3、地下工程监测设备的组成和使用;4、地下工程监测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5、地下工程监测实例分析。

三、课程安排1、首先介绍地下工程监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2、然后介绍地下工程监测技术的分类、原理和特点;3、接着介绍地下工程监测设备的组成和使用;4、然后教授地下工程监测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5、最后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实践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内容,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也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验室操作的培养。

五、实验设备要求1、地下工程监测设备:包含地下渗透压力计、应变计、位移计、温度计、流量计、水质监测仪等;2、专业软件:包括AutoCAD、DVM、GeoStudio等;3、实验室场地:需要一个有一定空间的实验室场地,方便学生组织实验操作。

六、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论文。

其中平时成绩占40%左右,实验成绩占30%左右,论文占30%左右。

七、参考书目1、地下工程监测导论,张三、李四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10年;2、地下工程监测技术与应用,王五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3、地下工程监测方法论,赵六等编著,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年。

《地下工程》课程设计大纲及指导书

《地下工程》课程设计大纲及指导书

《地下工程》课程设计大纲及指导书
2周
课程设计总学分:2分
课程设计周次:14~15周
适用专业及年级:土木工程专业方向:岩土工程
大纲主撰人:地下工程教研室
指导教师:王立平朱昌星
一、课程设计目的和基本要求
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地下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的必修课程,属专业教学模块。

其重要性体现在:
①作为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完成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

要求每个学生高度重视,必须认真按时完成。

课程设计未完成或未上交的不得给予相应学分。

②使学生熟练掌握地下工程设计计算原理和施工方法的重要内容,为下一步的毕业实习和设计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

③对帮助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通过地下工程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地下工程的总体布局方式、场地施工布置、交通、供电等,掌握地下工程断面设计与支护结构设计方法,掌握地下工程施工程序与组织设计方法等。

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

地下工程测量技术设计

地下工程测量技术设计

地下工程测量技术设计引言:地下工程测量技术是一种应用技术,通过对地下工程进行测量获取地下工程的各种信息,为建设和管理地下工程提供有力的数据和参考。

地下工程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地下通道、地铁、地下停车场等。

地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离不开测量技术的支持。

地下工程测量技术设计包括地下工程测量的原理、方法、设备和数据处理等相关内容。

一、地下工程测量的原理地下工程测量的原理主要包括同步测量原理和变换测量原理。

同步测量原理是指利用地面测量仪器和地下测量仪器进行同步测量,通过测量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确定地下工程的位置和形态。

变换测量原理是指将地下测量结果通过各种数学模型转换为地面上的坐标系,以实现地下工程数据的可视化和分析。

二、地下工程测量的方法地下工程测量的方法包括地面控制点测量法、地下管线探测法和地面测量法。

地面控制点测量法是通过在地面上设置控制点,利用全站仪或经纬仪进行测量,控制点的坐标可以用于地下工程的定位和形态测量。

地下管线探测法是指利用地下探测仪器对地下管线进行测量,通过测量管线的位置、深度和类型等信息,实现对地下工程管线的全面监测和管理。

地面测量法主要是借助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现代测量设备进行地下工程的水平和垂直测量,以支持地下工程的建设和管理。

三、地下工程测量的设备地下工程测量的设备主要包括全站仪、经纬仪、激光测距仪、地下探测仪等。

全站仪是一种多功能的地面测量仪器,可以实现三维测量和高精度测量,是地下工程测量中常用的设备之一、经纬仪是用于地面控制点测量的仪器,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

激光测距仪是一种快速测量距离的设备,适用于小范围的地下工程测量。

地下探测仪是一种非接触式的地下管线检测工具,能够快速、精确地确定地下管线的位置和类型。

四、地下工程测量的数据处理地下工程测量的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和数据分析等环节。

数据采集是指利用测量设备对地下工程进行实时测量,并将测量数据记录下来。

《地下工程测量》课件

《地下工程测量》课件

地下工程测量的发展趋势
未来,地下工程测量将趋向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先进的无人机、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将为地下 工程提供更精确、高效和可持续的测量解决方案。
结论和总结
地下工程测量是确保地下工程安全和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测量方法、先进的工具和设备,解决 挑战并顺应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实现高效、可持续和智能化的地下工程测量。
《地下工程测量》PPT课 件
欢迎来到《地下工程测量》PPT课件。本课程将介绍地下工程测量的定义、 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方法、技术、工具和设备。我们还将分析实际案例,并探 讨地下工程测量所面临的挑战、解决方案和未来趋势。让我们开始吧!
地下工程测量的定义和重要性
地下工程测量是应用测量原理和技术对地下工程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的过程。它的重要性在于确 保地下工程的安全、质量和可持续性。
全站仪
一种精确测量仪器,可以测量 角度、距离和高度,并生成地 下工程的三维模型。
地下雷达
通过发射和接收雷达波束,检 测地下物体并生成地下结构的 影像。
GPS测量设备
利用卫星定位系统进行地下工 程的精确定位和测量。
地下工程测量的案例分析
1
地铁工程测量
通过地下工程测量,确保地铁线路的准确布置、隧道程测量的方法和技术
地面测量法
通过在地面上进行测量,如全站仪测量和经纬仪测量,获取地下工程的相关数据。
地面探测法
利用地下探测仪、超声波和雷达等技术,探测地下物体的位置、尺寸和性质。
地下卫星定位系统
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其他卫星技术,精确测量地下工程的位置和移动。
地下工程测量的工具和设备
2
地下管线测量
使用地下雷达和其他测量技术,准确定位和绘制地下管线的位置,以避免施工损 坏。

地下工程测量教学设计

地下工程测量教学设计

地下工程测量教学设计前言地下工程测量是土木工程领域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设计、施工和维护地下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地下工程测量教学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地下工程测量教学的设计进行探讨,提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资源的设计。

教学目标地下工程测量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了解地下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2.熟练掌握地下工程测量的应用技术;3.能够合理地选择地下工程测量方法,并能够实际操作;4.能够在实际工程中进行地下测量工作,保证工程质量。

在达到以上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方案设计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教学内容地下工程测量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方面:1.地下工程测量基础知识:包括地下工程测量的意义、基本概念、数量测量和误差理论等;2.地下工程测量数据处理:包括测量数据处理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数据库管理和统计学原理等;3.地下工程测量综合能力训练:包括地下测量实际操作、地下工程测量方案设计与评估、地下工程测量综合实践与管理等;4.地下工程测量应用技术:包括地下工程测量的仪器设备、软件工具、地下工程测量现场作业流程等;5.地下工程测量案例分析:包括地下工程测量的案例分析、地下工程测量的实际问题解决等。

以上内容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删减或新增。

教学方法地下工程测量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学方法应该包括以下方面:1.理论学习:教师讲述地下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2.实践操作:学生进行地下工程测量现场实践操作,在实践中掌握地下测量技术和方法;3.小组合作:将学生组成小组,在小组中进行地下工程测量实践操作,加强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4.课程设计:布置相关设计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实际工程需求进行方案设计,并实际操作实现;5.教学案例分析:对一些实际工程案例进行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不限于以上,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

地下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论文教材

地下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论文教材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下工程测试技术教师姓名陈建平左昌群研究生姓名雷银研究生学号120120452研究生专业地质工程所在院系工程学院类别: A.博士√B.硕士 C.进修生日期: 2013年6月29日评语注:1、无评阅人签名成绩无效;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批阅,用铅笔阅卷无效;3、如有平时成绩,必须在上面评分表中标出,并计算入总成绩。

浅谈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法与原理雷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武汉 430074)摘要:超前地质预报不只是各种仪器探测,还包括大量的工程地质预报手段,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

该体系主要包括:隧道所在地区地质分析与宏观预报,隧道的洞身不良地质体的超前预报,超前钻探和施工地质灾害临近警报,共四个组成部分,即四大技术步骤。

这一技术体系的准确应用,结合模糊神经网络综合预报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水平。

本文选取六景郁江隧道做为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关键词: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体系;模糊神经网络;六景郁江隧道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tunnel’s geological forecastLei Yin( Faculty of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Abstract:Integrated geological forecast technical system is not only involves various kinds of instruments’ detections,but also includes many engineering geological forecasting tools,and forms a complete technical system.This technical system is composed of four parts,called four technical steps,include:the geological analysis and macroscopic forecast for location of tunnel,the prediction of the tunnels harmful geologic unit ,the advance drilling and near warning of the construal geologic calamity.The accurate application of this technical system, combined with Fuzzy neural network integrated forecast method can greatly increase the levels of the tunnel’s geological forecast. This paper chooses LiuJingyu River Tunnel to be the example of engineering usage of eological forecast.Key words:tunnel; the geological forecast; technical system; fuzzy neural network; Liujingyu River Tunnel1区域地质分析利用隧址所在地区的各种比例尺区域地质图、区域构造体系图及其说明书,应用超前地质预报的地质理论,初步分析隧址所在地区的主要构造方位、力学性质和构造多期活动特征及其不同方位构造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程度,主要地层类型、特征及其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程度,主要岩浆岩的类型、特征、空间分布及其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程度。

地下工程测量课程设计教材

地下工程测量课程设计教材

目录1 工程概况1.1 矿区自然地理概况1.2 贯通工程概况2 已有资料情况及技术设计依据2.1 已有资料分析及利用2.2 贯通工程允许偏差值的确定2.3 贯通测量设计的技术依据2.3.1 地面控制测量设计2.3.2 矿井联系测量方案设计2.3.3 地下导线测量方案设计3 平面测量方案设计3.1 地面控制测量方案设计3.2 矿井定向方案设计3.3 井下导线测量方案设计4 高程测量方案设计4.1 地面水准测量方案设计4.2 导入高程测量方案设计4.3 井下高程测量方案设计5 贯通测量误差预计5.1 贯通测量误差预计所需参数的确定5.2 贯通相遇点在水平重要方向的误差预计 5.3 贯通相遇点在高程上的误差预计5.4 贯通测量误差预计结论6 贯通工程施工测量方案设计6.1 贯通工程施工测量的目的与任务6.2 贯通工程施工测量方法及要求一、工程概括1.1 矿区自然地理概括xxx矿区位于xx县城西17公里xx乡境内,中心位置为北纬28°14′34″,东经112°23′16″。

走向长约12公里,平均宽18公里,含煤面积约21平方公里;矿区分为六个井田,已经全面开发;矿区交通方便,3条干线公路,亦经过矿区或外侧;矿区属亚热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7ºC左右,平均降水量1367毫米;区内地势较低,起伏不大,多为低矮的丘陵;区内各含水层内,均有十分丰富的地下水,水源条件较好,但与此同时也给矿井的安全生产带来一定的威胁。

1.2贯通工程概括此项贯通工程位于xxx矿区下属的五亩冲矿井和竹山塘矿井之间,两井地面水平距离为1.57Km。

五亩冲矿井采用双立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地面拥有主井、副井和箕斗井三个立井,井口地面标高分别为130.0m、130.0m、136.7m,落底标高分别为-100.5m、-100m、-85m。

五亩冲矿井的主要开采水平包括-230水平、-296水平、-350水平以及-430水平。

地下工程监测课程设计

地下工程监测课程设计

地下工程监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下工程监测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监测方法与技术。

2. 使学生了解地下工程监测中涉及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地下工程监测的相关法规及标准,提高规范意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监测设备进行地下工程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根据监测数据,判断地下工程安全状况并提出改进措施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能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地下工程监测领域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敬业精神。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在监测过程中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具备地下工程监测方面的专业素养。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和地质基础知识,对地下工程监测有一定了解,但实际操作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课程目标,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地下工程监测原理:介绍地下工程监测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分析常见监测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包括地面沉降监测、位移监测、应力监测等。

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下工程监测概述2. 监测设备与仪器:讲解地下工程监测中常用的设备与仪器,如全站仪、水准仪、激光测距仪等,使学生了解设备性能、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下工程监测设备与仪器3. 数据采集与处理:介绍地下工程监测数据的采集方法、数据处理与分析技巧,包括数据校验、异常值处理、趋势分析等。

参考教材章节:第四章 数据采集与处理4. 监测结果分析与应用:使学生掌握监测数据的分析方法,如回归分析、时序分析等,并能根据分析结果判断地下工程安全状况,提出改进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工程测试技术实习》目录1实习目的和要求 (1)2实习内容 (1)2.1试验一基桩低应变检测 (1)2.1.1试验原理 (1)2.1.2试验设备 (2)2.1.3试验依据、判别标准 (3)2.1.4试验步骤 (9)2.1.5试验图表绘制 (9)2.1.6试验结果汇总 (15)2.1.7试验注意事项 (15)2.2试验二地脉动测试 (16)2.2.1试验原理 (16)2.2.2试验设备 (16)2.2.3试验步骤 (16)2.2.4试验参数设置 (17)2.2.5试验图表绘制 (17)2.2.6试验结果汇总 (19)2.2.7试验注意事项 (19)3参考文献 (20)《地下工程测试技术》课程实习报告1实习目的和要求(1)《地下工程测试技术》课程实习是学生在学完《地下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一项实习任务。

其目的是培养我们的综合应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岩土工程检测监测中应用的能力。

(2)通过实习,要求我们对原位测试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深入掌握位移检测、桩基检测等内容。

(3)在教师指导下,要求我们独立完成任务书规定的全部内容,并撰写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要求内容完整、排版符合要求、文字通顺、图表正确、分析准确、结论可靠。

2实习内容2.1试验一基桩低应变检测2.1.1试验原理基桩低应变检测即反射波法,指的是应力波在桩身中的传播反射特征为理论的一种方法。

在应用这种方法的情况下,需要将桩看成是具有连续弹性的一维均质杆,同时不考虑周土体传播的应力波对沿桩身造成的一些影响。

在测试过程中,在桩顶进行纵向振动,弹性波将会沿着桩身向下进行传播,一旦桩身出现较大的波阻抗变化波动或桩身截面积改变,就会发射反射波,将它进行相应的接收、滤波、放大以及数据的处理,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就能够识别各个部位的反射信息,通过专业的数据软件对这些反射信号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就能够判断出桩身的完整性。

引起反射波变化的原因:桩底、截面发生变化、夹泥、离析、混凝土质量变化、土层变化等。

低应变可以检测到的现象有桩底、夹泥、空洞、断裂、离析、扩颈、缩颈、材料变化、土层变化等,如图2-1所示;低应变检测不到的现象有渐细、渐粗、弯曲、小缺陷、桩底沉渣,如图2-2所示。

图2-1低应变可测现象图2-2低应变不可测现象2.1.2试验设备基桩低应变检测主机、高灵敏度加速度传感器、速度计及连接电缆、组合手锤、低应变测试分析软件、电源适配器、铝合金仪器包装箱、U盘。

部分试验仪器如图2-3所示。

图2-3反射波法试验仪器2.1.3试验依据、判别标准(1)《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12;(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16;(5)施工设计图纸及相关说明文件。

①广义波阻抗及波阻抗界面设桩身某段为一分析单元,其桩身介质密度、弹性波波速、截面面积分别用ρ,C ,A 表示,则令CA Z ρ=(1-1)称Z 为广义波阻抗。

当桩身的几何尺寸或材料的物理性质发生变化时,则相应的ρ、C 、A 发生变化,其变化发生处称为波阻抗界面。

界面上下的波阻抗比值为:22211121A C A C Z Z n ρρ==(1-2)称n 为波阻抗比。

②应力波在波阻抗界面处的反射与透射设一维平面应力波沿桩身传播,当到达一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某波阻抗界面(如图1-2所示)时。

根据应力波理论,由连续性条件和牛顿第三定律有T R I V V V =+(1-3)图1-2应力波的反射与透射T R I A A σσσ21)(=+(1-4)式中,V 、σ分别表示质点振动的速度和产生的应力,下标I 、R 、T 分别表示入射波、反射波和透射波。

由波阵面的动量守恒条件导得II V C 11ρσ-=R R V C 11ρσ=TT V C 22ρσ-=带入式(1-4)得TR I V A C V V A C 222111)(ρρ=-(1-5)联立式(1-3)和(1-5),求得IR FV V -=(1-6a)IT nTV V =(1-6b)n nF +-=11(反射系数)(1-7a)n T +=12(透射系数)(1-7b)③桩身不同性况下应力波速度量的反射、透射和入射关系桩身完好,桩底支承条件一般。

此时,仅在桩底存在界面,速度波沿桩身的传播情况如图1-3所示。

因为222111A C A C ρρ ,所以1/21 Z Z n =,代入式(1-7)得)0(,0恒大于T F <由式(1-6)可知,在桩底处,速度量的反射波与入射波同号,体现在V (t )时程曲线上,则为波峰相同(同向)。

典型的完好桩的实测波形如图2-5所示。

由图2-4、图2-5分析可得激振信号从触发到返回桩顶所需的时间t1、纵波波速C 、桩长L 三者之间的关系为12t LC =(1-8)图2-4桩身完好是的波传播过程图2-5完好桩的测试波形式(1-8)即为反射波法中判断桩长或求解波速的关系式。

在式(1-1)的应用上,应已知C 或L 之中的一个,当二者都未知时,有无穷个解,因此实用中常常利用统计的方法或其他实验的方法来假定C 或根据施工记录来假定L ,以达到近似求解的目的。

桩身截面积变化。

a.L1处桩截面减小。

如图2-6,可知在L1处有1//2121>==A A Z Z n 可得F<0。

于是有:同号。

恒与同号,而与I T I R V V V V 波形图如图2-7所示。

假定C 为已知,则桩长和桩截面积减小的位置可以确定如下:图2-6截面减小时波传播过程图2-7截面减小时的测试波形221Ct L =1121Ct L =b.L1处桩截面增大。

如图2-8,可知在L1处有1//2121<==A A Z Z n 可得F>0。

可得结论:截面积增大处,同号。

恒与反号,而与I T I R V V V V 波形图如图2-9所示。

桩长和桩截面变化的位置可以确定如下:221Ct L =1121Ct L =图2-8截面变大时的波传播过程图2-9面变大时的测试波形③桩身断裂。

a.桩身在L1处完全断开。

如图2-10,Z2相当于空气的波阻抗,有Z2→0,于是得∞→=2121//A A Z Z 由式(1-7)得F=-1,T=0代入式(1-6a)和(1-6b),可得I R V V =,0=T V 即应力波在断开处发生全反射,由于透射波为零,古应力波仅在上部多次反射而到不了桩底。

实测曲线如图2-11所示。

断裂位置可按下式确定:()() =-==-==-11211212121i i t t C t t C Ct L图2-10桩身断裂时的波传播过程图2-11断桩的测试波形②桩身在L 1处局部断裂(裂纹)。

如图2-12,典型V(t)曲线如图2-13所示。

L 1处反射信号与L 处(桩底)反射信号的强弱,随着裂纹的严重程度而不同。

图2-12桩身局部断裂时的波传播过图2-13桩身局部断裂时的测试波形(4)桩身局部缩径、夹泥、离析。

三种情况及相应的应力波传递过程示意图2-14。

对此三种情况分析如下:图2-14桩身局部缩径、夹泥、离析时的波传播过程a.缩径:同号。

与同号,与。

所以:I T I R V V V V F A A Z Z n 0,1//21211<>==同号。

与反号,与。

所以:I T I R V V V V F A A Z Z n 0,1//12122><==②夹泥和离析:12211211>==C C Z Z n ρρ,111222<=C C n ρρ所以上述三种情况的R V 与I V 及T V 与I V 的关系相似,实测中的波形特征也极为类似。

桩长和缺陷位置等特征课根据图2-15确定:图2-15局部缩径、夹泥、离析时的波形桩长:321Ct L =缺陷位置:1121Ct L =缺陷范围:)(2112t t C L -=∆实际上,由于L2处的反射信号在返回桩顶时又经过L1处的反射与透射,故能量较Ll 处的一次反射弱,一般较难分辩。

当缺陷严重时,桩底的反射信号也较弱。

另外,以上三种缺陷的的进一步鉴别可根据:a.根据地质报告和施工记录以及桩型区分;b.根据波形的光滑与毛糙情况区分;C.根据波速区分。

⑤桩底扩大头,如图2-16所示。

典型的测试曲线如图2-17。

图2-16有扩大头时的波传播过程图2-17有扩大头的实测波形图2-18嵌岩桩的波传播过程图2-19嵌岩桩的测试波形⑥桩底嵌岩或坚硬持力层,如图2-18所示。

a.21Z Z <,1<n ,R V 与1V 反号实测波形如图2-19所示。

b.接近为零,此时,,,R Z Z V 0F 1n 21≈≈≈桩底基本不产生反射信号,反映在波形图上,则看不见桩底反射信号。

2.1.4试验步骤(1)桩头处理;(2)仪器连接;(3)传感器安装;(4)程序设置;(5)手锤锤击;(6)信号采集;(7)信号分析。

2.1.5试验图表绘制已知待测桩截面为250mm ×250mm ,桩长8m ,根据波形图可以推出到达桩底的时间,推出波速,再根据表2-1可知混凝土强度。

表2-1常规浇灌下砼等级与纵波波速的关系砼强度C15C20C25C30C40平均波速(m/s)29003200350038004100波速范围(m/s)2700-31003000-34003300-37003600-40003900-4300实验测试桩为1、2、3、4、5、6、7、8。

波形图及分析如下:1号桩:图2-201号桩波形图1号桩波形如图2-20所示,分析知该桩基波形基本完整,入射波波峰于4.35ms收到,反射波波峰于8.14ms收到,推算出波速为4222m/s,因此混凝土为C40混凝土,波形整体稳定,与2.0m位置轻微夹泥,判断为Ⅰ类桩。

2号桩:图2-212号桩波形图2号桩波形如图2-21所示,分析知该桩基波形基本完整,能明显看出入射波混凝土为C40混凝土,波形与5.25ms开始起伏,判断为于2.0m处缩颈,Ⅱ类桩。

3号桩:图2-223号桩波形图3号桩波形如图2-22所示,分析知该桩基波形起伏比较明显,能明显看出入射波波峰于0.72ms收到,反射波波峰于4.46ms收到,推算出波速为4278m/s,因此混凝土为C40混凝土,波形与2.17ms开始有明显起伏,3.61ms也有明显起伏应该为2.17ms的下一次反射信号,故判断为于3.1m处严重缩颈,Ⅱ类桩。

4号桩:图2-234号桩波形图4号桩波形如图2-23所示,分析知该桩基能明显看出入射波波峰于0.62ms混凝土,波形与2.93ms开始有明显起伏,故判断为于5.0m缩颈,Ⅱ类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