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合集下载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刘 辉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刘 辉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 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中央
地方
中 央 集 权 君 主 专 制
君权
相权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这里是唐代考上 进士者登高题名以 显荣耀的地方.
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1.使贫寒子弟获得了入仕的机会,有利于统 治者延揽人才,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2.以考试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是我国政 治制度方面的重要创造,有利于保证中华帝 国长期的繁荣昌盛;
3.对西方近现代文官制度的形成起着直接而 巨大的影响,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高 度成熟。
利:改变了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弊:造成“三冗” “二积”后患
太祖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 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 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 故何也?” 宰相赵普回答: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 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 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 兵,则天下自安矣。”
宰 相 赵 普
唐朝藩镇图
在唐后期 150年里河 北三镇的57 个节度使中, 真正由朝廷 任命的只有 4人。内地 许多节度使 也效法三镇, 各占一方, 唐朝统一局 面破坏,形 成了“藩镇 割据”的局 面。
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①赵匡胤“黄袍加身”
“杯酒释兵权” 收精兵 兵:______ 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措施 权:______ 削实权 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 钱:______ 控财权 中央掌控地方财权 ③集权 利弊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政治制度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经历了多个王朝的更迭,从汉朝开始到元朝的建立,政治制度逐渐变化,体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在汉朝时期,中国实行的是封建制度。

汉朝建立之初,实行了分封制,设立诸侯王,以减少中央政权的压力,并通过分封,确保天子对全国的控制。

汉朝实行了三公九卿制度,定期选拔官员,强调以才德为主,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正。

此外,汉朝还设立了地方官员,以分工来达到更好的管理。

随着汉朝的衰落,政治制度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三国时期,中国出现了多个分立的政权,政治制度逐渐向着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权逐渐强大起来,地方的分封制度被削弱,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增强。

到了唐朝,中国政治制度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

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强调以文化才能为主,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平,也增加了社会流动性。

同时,唐朝还设立了地方官员,以便更好地管理地方事务。

宋朝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宋朝仍然实行科举制度,但选拔官员的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此外,宋朝还设立了中书省、礼部、兵部等中央机构,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政治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元朝实行了蒙古的政治制度,强调军事化管理。

元朝设立了行省、州、县等地方行政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元朝还设立了行省监察机构,对地方行政官员进行监督。

总的来说,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可以看出,中国政治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展和变化,逐渐向着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

同时,官员选拔制度也逐渐改变,从分封制到科举制,强调以才德为主;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立也逐渐完善,以便更好地管理地方事务。

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进步。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其中汉到元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的变革和演变。

本文将从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几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变迁来探讨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主。

汉朝的政府机构主要有三公九卿制度,以及太尉、司徒、司空等官职。

汉朝吸收了秦朝的一些制度,在守国法方面进行了许多改革,并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制度体系。

此外,汉朝还出现了士族世卿制,使得地方上的士族势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巩固。

魏晋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魏晋时期,国家出现了一种分封制度,以适应各地地方势力的膨胀。

高官地位的分封成了各地势力争夺的对象。

同时,魏晋时期也出现了士族地主的统治现象,地方上的士族势力进一步加强。

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出现了极大的分裂和混乱。

南北朝时期,北方形成了一种军阀割据的局面,而南方则出现了多个割据的政权。

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政权的统一性很低,政治格局的变化极大。

隋朝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种统一的政治制度。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恢复国家统一的朝代。

隋朝实行了官阶制度,设立了御史台来监察政府官员,设立了六部来管理国家事务,以及设立了三省六部制等。

隋朝的政治制度为后来的唐朝打下了基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唐朝的政治制度以科举制为主,推行了科举制度,提供了一种公平选拔人才的方式,并且有效地减弱了大臣和地方势力对政权的掌控。

此外,唐朝还设立了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来管理朝廷事务。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与唐朝齐名的王朝。

宋朝时期,政治制度经历了很多的变革。

宋朝推行了集权制度,实行了多省制、九卿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权的集权化。

与此同时,宋朝进一步推广了科举制度,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公正。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6_历史_必修1_人教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6_历史_必修1_人教版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北宋君主专制的加强
行政: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 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 行政权 削弱相权 皇帝总揽大权
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 权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元朝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行使宰相职 权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特点: 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察举制
2、魏晋南北朝时期: 九品中正制 3、隋朝之后: 科举制 隋炀帝:科举制形时负责审议法令的中央结构是 A.中书省 B .门下省
B
C .尚书省 D .三司 2、隋唐时期,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 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宰相权力越来越大 B.皇帝与大臣的矛盾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
3、元朝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是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A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4、(1998· 上海)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 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 A.(唐)门下省 C.(元)中书省 B.(宋)枢密院 D.(元)宣政院
C
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 度的演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皇帝
集 中
中央集权
集 中
地方分权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西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后期,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 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 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初,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 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 与军国大事决策。以削弱相权

2014高考历史复习之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014高考历史复习之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诠释思维发散知识梳理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郡县、封国并存;汉武帝颁布“①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了“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由中央派③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④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⑤宣慰司进行管理。

2.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⑥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2)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3)唐朝:隋朝时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实行⑦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制约,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4)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⑧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设⑨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的察举制:⑩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唐科举制:A.形成:隋炀帝时。

B.完善:唐宋元时期。

C.影响: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 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易错扫描】(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存在着两对主要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正是这两对矛盾推动了政治制度的不断变革。

(2)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主要是通过改革地方官制,分割、削弱地方权力。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016年一轮复习导学稿)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016年一轮复习导学稿)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2、(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3、(2015·山东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

该制度旨在(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4、(2015·福建文综·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5、(2015·北京文综·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6、(2015·安徽文综·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模拟.巩固】7.有学者指出“从汉朝以迄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是指自汉朝建立起政治制度开始,直到元朝结束,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和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个朝代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政治制度也相应地进行了改革和调整。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核心。

汉武帝推行了“郡县制”,实行三公九卿制,设立尚书省等官署,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汉武帝推行了“蜀室之赐”、“丞相之治”等一系列政策,使得自己拥有了更多的权力。

随着东汉末年的混乱,中央集权遭到了破坏,地方豪强割据的现象十分严重,政治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三国时期,曹魏实行了分封制,赋予地方豪强一定的权力和地位,以维护全国的统一。

这一制度对后来的政治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奠定了地方诸侯自治的基础。

隋朝推行了县制,强化了地方行政管理。

隋文帝实行均田制,推行农业经济发展,加强了封建统治。

唐朝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设立三省六部制、推行科举制,并开创了开元盛世。

唐朝的政制改革奠定了封建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是封建主义政治制度的巅峰时期。

宋朝推行了“科举制”,将士人分隶于封建政权,使得封建统治得到了巩固。

南宋时期,封建抗争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加强了地方权力的地位,但基本保持了封建制度的形态。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

蒙古人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推行了蒙元政治制度,其特点是蒙族中央政权的建立和中外管理的并存。

元朝以蒙古人为核心,设立了以行省为单位的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同时,元朝还加强了对留汉人民的控制和剥削,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变革的一个缩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利益的变化,政治制度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从汉朝的中央集权到元朝的地方自治,每一个时期都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进步。

【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1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皇权—相权)
▲宋初 :分割相权 1、措施:二府三司
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铜钟书门下平章政事掌宰相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2、作用:分割宰相军权、行变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皇权—相权)
28
元与北宋 疆域比较图
29
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
相同点: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后世各朝都产生重大影 响。 不同点: ①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 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 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②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 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 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 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③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 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的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 一和社会稳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 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 用愈益明显。
30
比较元朝行省制度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异同。
相同点: ① 都是适应我国疆域辽阔的特点,将各个地区统一在 中央政府的管辖下。 ② 都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不同点:
①元朝的行省辖区较大;有些名称仍在使用,但大多 数名称已变化。 ②今天的行政区划中,设立了一些自治区和特别行政 区,给这些地区高度自治权,这在元朝是不可能的。 ③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代表封建中央(行中书省)控制 地方局势,管理地方,征发徭役,搜刮财富。而今天行政区划 更多体现的是对地方管理和建设的职能。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职能: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专职 监察地方。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 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4、发展:刺史权渐重,积久成制,成为行政长官。 西汉末到东汉,刺史改称州牧,级别提高,成为最 高地方行政长官。州也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了
措施 唐朝
都 长 安
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始设 目的 防御少数民族侵扰,镇守边疆
武则天创设武科和殿试

开元年间,礼部尚书担任主考官,提高科举地位



门第仍有重要影响,有公卷、通榜之分,录取人 数少
发展历程

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考经义和时


务策,设明法策



实行糊名法、誊录法、锁院制


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清沿袭

南北榜之争
1905年,清政府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

用 官
汉朝
制度

标准
征辟 品德才学


察 举 制
九 品

魏晋南北朝
制度

中 正 制
标准
门第
演变趋势
选拔标准 选拔形式
由家世门第——学识才能 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趋势
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 公开客观的原则
才学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选官标准
唐朝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南北榜之争
1905年,清政府制定新学制,废 除科举制

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点击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学业水平测试要求重点难点三省六部制行省制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重点解析1.西汉初地方制度的特点解析通过秦朝和汉初的政区图,理解西汉初年地方行政体制与秦朝的不同;西汉初年,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方式,名义上沿袭的是秦朝的郡县制,实际上推行的是“郡国并行制”;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在位时,先是消灭了韩信等异姓王,随后又赐封了九位同姓诸侯王;诸侯国和郡县虽然都直属于中央,但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诸侯王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十分富庶;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诸侯国的政治机构与中央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皇帝任命外,其他官员都由诸侯王委任;诸侯国拥有强大的军队,由诸侯王随意调遣;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实际上形成了独立王国;诸侯王更是日益骄横,并有“震主之威”,最终成为中央集权加强的最大障碍;秦朝疆域图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2.“推恩令”及王国问题的解决解析解决王国问题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学习时要关注下面一段典型史料:主父偃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汉书·主父偃传对这段史料中提到的“上”要知道是汉武帝;明确史料中“上”“推恩”的真实目的:分割王国封地,使其变小,最终无实力对抗中央,从而加强中央集权;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析宋代是对地方控制最严的朝代;这种控制是全方位的:行政上,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各州公文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财政上,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送交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赵匡胤采取的这些措施,彻底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4.元朝的行省制度解析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元朝建立后,面对辽阔的疆域,为了对全国行使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建立了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并把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划归中书省管辖;其他地方设置行省,由中央派官治理;到1312年,元朝在全国一共设置了辽阳、陕西、甘肃、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河南、岭北、征东等11个行省;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如河南、湖广二行省的首府都设在距首都较近的交通线上;江西、江浙的情况与此相似;元朝的行省其面积远较今天为大;如陕西行省还包括甘肃和内蒙部分地区;云南行省还包括四川、广西部分地区和泰国、缅甸一些地区;江西行省还包括广东;湖广行省包括湖南、贵州、广西大部分及湖北部分地区;辽阳行省包括今东北三省;岭北行省包括内蒙、外蒙、新疆部分地区和西伯利亚;需要说明的是元朝对台湾琉球在福建行省有时并入江浙行省下设置澎湖巡检司进行管辖;还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方事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行省制度的设置有效加强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朝建立初年,在地方上仍袭用元朝的行省制度,后来明朝将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的名称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清承明制,也设置布政使司,俗称“行省”,简称“省”,沿袭下来到民国,省又被确立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正式名称,直到今天;5.君主专制的演进解析1中朝与外朝:所谓“中朝”,是皇帝亲信左右、侍中、尚书等组成的参谋、决策机构;因其在宫内办事,故称“内朝”;随着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逐渐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中外朝的形成,显示了皇权的高度集中;孟祥才指出,汉武帝以后,国家的决策大权基本上集中于中朝;特别在汉成帝正式建三公官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之后,中朝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而到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尚书台的组织进一步扩大,权力进一步增强,丞相等三公官就变成较单纯的执行官员,在决策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微不足道了;2三省六部制:白钢认为:“隋唐五代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的最突出特点,是确立了尚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同时,以中书、门下两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行政中枢,尚书省长官被排除在决策系统之外,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把决策与行政相分离的办法,是政制史上的一大进步;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吏部,位列六部之首;户部,最为富有;礼部,最为清贫;兵部、刑部、工部,多与杂流交道,为士大夫所轻视;后人又将户、吏、刑、兵、礼、工六部用富、贵、威、武、贫、贱六字来形容;3宋朝宰相权力的进一步削弱: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力;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4元朝的一省制: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权势熏天,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6.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难点突破1.郡县制的兴衰突破自秦代以降,中国整个基层一级地方行政区划,主要都是称县;仅有些朝代因政治需要出现了一些与县同级的其他行政区划名称,如汉代有侯国、邑、道,但他们过后即废,而且在数量上也是少数;历史上县的数量,也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秦代县数不太清楚,估计有好几百个,汉代达1 500多个除去侯国等外,县、邑有1 300多个,以后历代几乎都在1 100~1 200个上下,仅唐代达1 500多个,直到中华民国才增到2 000个左右;秦代至隋,郡基本上是县级以上的地方行政区划,但它远不如县那样稳定,变化较大;汉武帝时郡有一百零几个;东汉末年,在郡级之上又设“州”;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是州、郡、县三级,郡为二级政区;到隋唐时期,郡作为一个政区单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秦代推行的郡县制的影响是深远的,今日中国的省县制就是由郡县制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2.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异同突破有不少同学从现象上看到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社会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都是通过分权实现权力之间的监督与牵制;但其实质是根本不同的,三权分立的目的在于限制君主专制,而三省六部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分散相权,加强皇权专制; 3.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或趋势突破1不断加强君主的个人专制;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它在中央层面上所体现出的机构分工是既协调又牵制,既提高办事效率又进一步加强君权;它一直影响到后世,尤其是六部的设置及其职责划分,一直沿用了下来;2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即时测评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1内容: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2意义: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 ;2、元朝实行制度1目的:2内容:3意义:1.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削弱相权;2.隋唐三省六部制: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3.宋:中书门下,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4.元:设中书省,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选官标准;2、魏晋南北朝:选官标准:3、隋朝:时分科选拔, 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扩大、提高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基础测评1.这幅历史地图反映的历史内容是A.西汉时期监察区的划分 B.汉初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C.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的情况D.唐朝在边境设置军镇的情况2.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曾对大臣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B.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C.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D.地方赋税全部由中央掌控3.宋太祖在各州所设立的通判的主要职责是A.征收地方赋税B.处理地方案件 C.征发国家徭役D.负责监督地方长官4.我国当前实行的省制开端于A.秦朝的郡县制B.西汉的州郡县制C.唐朝的军镇制D.元朝的行省制5.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6.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作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 B.尚书→门下→中书C.中书→门下→尚书 D.门下→中书→尚书7.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A.唐门下省B.宋枢密院C.元中书省D.清理藩院8.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有A.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和村C.主要地方官职可世代沿袭 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9.表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以考试为主的标志是A.察举制度的实行 B.九品中正制的创立C.科举制度的创立 D.八股取士制度的创立10、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D.皇权不断加强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陆贾……等皆白徒农民……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常以列侯为丞相”;──中国宰相制度材料三武帝元封年间,名臣文武欲尽;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武帝年号,公元前2世纪末百余年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能取于列侯之外;──中国宰相制度材料四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书·刘辅传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言“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指的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汉武帝选任丞相的渠道及原因;3材料三、四叙述的汉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二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贞观政要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2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旧唐书·百官志材料二吕向强志于学,每卖药,即市阅书,遂通古今;玄宗开元十年,召入翰林;──新唐书·文艺中材料三蒋深,精熟二经,常教授于乡里;──薛用弱集异记材料四长安百姓常安民,以镌字为业;──邵伯温邵氏闻见录材料五宋代增城人崔世明,试有司连黜,放弃科举,曰:“不为宰相,则为良医;”──光绪广州府志材料六宋代方惟深“乡贡第一,试礼部不第,即弃去,有田一廛,与其弟躬耕,闲则读书”;──光绪苏州府志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代对于参加科举的读书人身份有什么限制实际情况又如何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唐宋间的读书人是如何解决自身经济问题的;19.中国的郡县制度是怎样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简述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
侯大 不国 过不 十过 余十 里余 。城 , 小 弟于 毕是 候藩 矣国 !始 分 , 而 子
诸侯国 候国1 候国2 候国3
候—郡—中央
推恩令的影响:
①王国越分越小,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 王割据的局面; ② 中央集权加强
3、设置州刺史
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郡,各置刺史一人,刺史位 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 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 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晁错《削藩策》
——晁错《削藩策》
汉景帝
2、
背景:西汉初,郡国并行制
造成王国问题;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 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 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汉武帝
—司马迁《史记· 平津候主父列传》
推恩令含义:
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 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候国,列 候归郡管辖。
保证君权的独尊(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B三省相互配合,提高行政效率;
C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朝沿袭
(三)宋朝:(二府三司)
皇 帝 中书门下
(总揽大权)
(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相权一分为三)
(行政权) (军权)(财权)
度支、盐铁、户部
(四)元朝:中书省
措施: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
两汉 从魏晋 南北朝 到隋唐
北宋 元朝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堂思考
读出图中所反映的信息
说明地方权重超过中央
西汉前期形势图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 一指之大几如股。 ——贾谊 一指之大几如股。” ——贾谊
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现象? 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现象? 既有土地,又有人民, “既有土地,又有人民,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 又有其甲兵,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 又有其甲兵,又有其 财赋。 财赋。”
宰 相 赵 普
课堂思考
宋太祖从“ ”“钱”“兵 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利: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 权力过分集中,机构臃肿,形成“冗官” ①权力过分集中,机构臃肿,形成“冗官” 效率低下; 效率低下; ②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 军制紊乱,形成“冗兵” 战斗力衰退; 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 造成积贫 ③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 积弱。 积弱。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皇帝
政事堂 中 书 吏 户
(决 策 )
尚 行 书 ) 礼 兵
(执
门 议 下 ) 刑 工
(审
学过本课, 学过本课,你认为从汉至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有哪些特点? 有哪些特点?
①从基本内容看:始终围绕两对基本矛盾,即皇权与相权、中央与 从基本内容看:始终围绕两对基本矛盾,即皇权与相权、 地方 ②从演变趋势看:㈠中央政治制度表现为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 从演变趋势看:㈠中央政治制度表现为相权不断削弱, :㈠中央政治制度表现为相权不断削弱 加强;㈡地方政治制度表现为地方被分权制约,集权于中央; ;㈡地方政治制度表现为地方被分权制约 加强;㈡地方政治制度表现为地方被分权制约,集权于中央;中央 对地方控制越来越严密, 对地方控制越来越严密,地方没有独立性 ③从发展过程看:中央集权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断调整 从发展过程看:中央集权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补充、完善,越来越成熟。 补充、完善,越来越成熟。 ④从核心内容看: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皇权至高无上 从核心内容看: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⑤从反映的实质看:维护封建统治(即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专制 从反映的实质看:维护封建统治( 统治)。 统治)。 ⑥从造成的影响看: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主要在封建社会前 从造成的影响看: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作用( 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也有消极作用( 期: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也有消极作用(封建 社会后期逐渐增大,比如人浮于事、地方缺乏自主权等)。 社会后期逐渐增大,比如人浮于事、地方缺乏自主权等)。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完成政治制度知识点的复习和巩固,目的在于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分析给定史料,撰写分析报告,提升学生的史料解读和写作能力。
3.结合现实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认识。
4.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按照时间顺序,从汉朝到元朝,逐一介绍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
2.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各个政治制度的背景、内容、作用及影响。
3.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和规律。
4.针对重点知识点,如内阁制度、三省六部制等,进行深入讲解,确保学生理解透彻。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采用线性时间轴布局,左侧列出从汉至元各个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右侧对应列出每个制度的特点和影响。板书风格简洁明了,以关键词和关键句为主,辅以箭头和连线表示制度间的演变关系。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直观地理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
1.教具:历史地图、时间轴、政治制度框架图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政治制度的演变。
2.多媒体资源: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纪录片、图片、音频等,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技术工具:利用PPT、网络资源、在线教学平台等,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互动和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三)互动方式
为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篇1第3课△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西汉:中央集权削弱→ 中央集权加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王国日强 ,中央集权削弱→ 景帝削藩→ “七国之乱” → 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 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封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2、唐中期:设节度使→——中央集权严重削弱△节度使:集地方行政、财政、军事大权于一身,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形成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全面削弱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军事上:集兵权于中央 , 抽精兵充实中央禁军①措施行政上:派文官任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的大部分由中央掌控②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③影响: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辖①元朝的行政区划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政司进行管理其余地区设行省→ 路→ 府→ 州→ 县△行省:全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②行省制度的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加强了中央集权 , 巩固了国家统一,是省制的开端。

△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怎样?(答案置于标题“一”之后)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相权不断削弱 , 皇权不断加强1、西汉:汉武帝削弱相权,加强君权①原因:丞相位高权重②措施: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从等,参与军国大事。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尚书省→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3、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①结构和职责:三省分权, 又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 又相互配合, 提高了办事效率。

4、北宋: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①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最高长官为宰相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②后来: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5、元朝:设中书省, 替代三省——相权加强 , 皇权削弱。

第3讲_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讲_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朝二府三司制度示意图
中书门下
军权 行政 财权



三司
使
使
参知政事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度盐户 支铁部
三司使
参 知 政 事
中 书 门 下
枢 密 院
【名词解析】中书门下 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习称政事堂、都堂、政府、 东府,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行政机构,由门下省、 中书省与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共同参与行政。 初设于门 下省,唐高宗时徙于中书省,唐玄宗前称政事堂。开元 十一年(723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 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 礼五房。五代、宋因之。宋朝初期,中书门下成为最高 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最高长官 行使宰相的职权。
郡统辖。 实质:名为“推恩”,实为软性削藩
影响:使王国越分越小,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 中央集权。但是诸侯一直存在。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
〖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 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 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 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 这种做法( )
汉末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最初 之上的监察派出机构”“但它们在地方动
都是虚设于郡县之上的监察派出机构;但 荡甚至叛乱时,往往变成具实权的行政区
它们在地方动荡甚至叛乱时,往往变成具 ,以承担镇压叛乱的作用”“当它们兵强
实权的行政区,以承担镇压叛乱的作用; 马壮时,又容易滋生抗衡中央的念头”可
当它们兵强马壮时,又容易滋生抗衡中央 知,州、道、路的变迁表明了中央集权与
【答案】D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汉朝政治制度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汉族人统治的王朝,其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皇帝制度的确立汉朝的政治制度的核心是皇帝制度。

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后,他自称为汉王,并被封为汉高祖。

此后,他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并在公元前202年改称为支持统治了整个中原地区。

封建制度的兴起除了皇帝制度之外,汉朝还兴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即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是指将国家的土地分封给诸侯王,作为他们继承和治理的领土。

这种制度在元朝之前一直存在,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分裂和混乱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中央政权逐渐分裂为北方和南方两部分。

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混乱。

九品官人制度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制度是九品官人制度。

这个制度是根据官员的职位来划分他们的等级和地位。

按照这个制度,官员分为九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不同的待遇和权力。

地方势力的崛起由于中央政权的分裂,地方势力在这个时期崛起。

许多地方政权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制度,以适应当地的情况和需要。

这些地方势力的崛起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朝政治制度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最繁荣的王朝之一。

其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的特点和特色。

宰相制度的确立唐朝的政治制度中,宰相制度的确立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宰相是皇帝身边的重要顾问,负责处理朝政事务。

他对国家的决策和政策起着重要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兴起在唐朝,科举制度开始兴起。

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

这个制度在唐朝及以后的几个朝代都有所发展和完善。

刺史制度的建立唐朝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制度,即刺史制度。

刺史是唐朝地方政权的代表,负责统治和管理一个地区。

这个制度有助于巩固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

元朝政治制度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王朝。

元朝的政治制度与之前的朝代有一些区别。

双重统治体系元朝的政治制度采用了双重统治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编写:徐春松审核:贾成鹏 2010-9-3【江苏高考10考试说明】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

【教学目标】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及培养相关知识解题应用能力1、汉代“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2、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

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我国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4、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教学重难点】『重点』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难点』从秦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的理解教学课时:1课时考点梳理:(教学过程)Ⅰ、必背材料和重点阐述一、君权与相权(汉到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及特点)1.汉代设“中朝”制度,抑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

背景:汉初丞相位尊权重,相权与皇权相冲突。

内容:“外朝”指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中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

“外朝”则变为决策机构的执行机构。

作用:相权削弱,君权加强,2.唐朝三省六部制①三省及职责:中书省(职责: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职责;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职责:负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在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②评价: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而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3、宋朝设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分化相权。

4、汉到元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特点(趋势)从君权和相权关系看,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二、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及特点(汉到元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及特点)1、汉朝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

2、元朝的行省制:(1)行省的设置:元朝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即陕西、甘肃、辽阳、河南江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行省。

此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腹里”(河北,山东,山西),一是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2)行省与中央的关系:①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

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诏旨,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

②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③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行省制度的意义:①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②是自秦开创郡县制以来,地方行政体制的又一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明清时期,行省的设置依然沿用。

3、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从中央和地方关系看,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小结: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①从君权和相权关系看,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②从中央和地方关系看,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三、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过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世官制”是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的制度。

“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

1、先秦:世官制”——世卿世禄2、汉朝:汉武帝时期推行察举制。

选拔标准:孝廉。

①评价:进步性: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

局限性: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具有封闭性特征。

②发展:察举制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选拔标准:门第。

3、隋朝以来:隋朝:首创科举制,唐宋元:继承并完善科举制。

选拔标准:才能评价:积极性: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②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③有较高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④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⑤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另外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局限性:①科举制实质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②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多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阻碍了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

Ⅱ、【巩固练习】(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讲授法、提问启发法等)1、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B、尚书-门下-中书C、中书-门下-尚书D、门下-中书-尚书2.(09年江苏卷)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答案】C3.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4.(10年广东卷)14.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D.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题眼:古代唐宋代谏官的职能变化。

考点:古代皇权加强解析: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D项也不对。

5、(10年福建卷)《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完善中央监察机制B.体现三省分权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做相权加强皇权【解析】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BCD均是正确的。

A选项转换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

【启示】新课程一标多本,但历史基本概念是不变的。

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把握一定要到位,也是今后高考必然会考到的。

6.图1和图2中,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图1 图2A. 分封制、郡县制B. 郡国并行制、行省制C.郡县制、行省制D.分封制、行省制7.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能够反映出()A.郡县制不利于统治被逐步废除 B.封建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D.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消除8、(10年江苏卷)1.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 B.唐朝 C.南北朝 D.西汉解析: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故正确答案为D。

9、元朝的行省制度①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理②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④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0、(10年江苏卷)“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A.行中书省 B.中书省 C.理藩院 D.宣政院解析: “土番”即吐蕃,也就是西藏地区。

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故正确答案为A。

11.(09年上海卷)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s.5.u.c.o.m【解析】A.军功爵制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期实行的,B.察举制实行于汉朝,C.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

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在宋朝日臻完善。

【考点定位】中央集权中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试卷总体评价】考查考生用比较的方法解释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变迁能力。

难度中等。

12、(10年江苏卷)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解析:“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

很显然造成这一状况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

故正确答案为D14、填图并回答问题⑴看图写出下列地区设置的机构:①岭北行省 ② 辽阳行省 ③ 宣政院(辖地) ④ 云南行省⑵用 “▲”符号正确标出广州的位置在珠江口,最早把广州纳入中央政府管辖的是 秦 (朝)⑶简述元朝开创的行省制度的积极作用和影响:答:①有利于对元朝辽阔疆域的管辖,特别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是自秦开创郡县制以来,地方行政体制的又一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明清时期,行省的设置依然沿用。

① ②③ 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