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编写:徐春松审核:贾成鹏 2010-9-3
【江苏高考10考试说明】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
【教学目标】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及培养相关知识解题应用能力
1、汉代“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2、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我国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4、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
『难点』
从秦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课时:
1课时
考点梳理:(教学过程)
Ⅰ、必背材料和重点阐述
一、君权与相权(汉到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1.汉代设“中朝”制度,抑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
背景:汉初丞相位尊权重,相权与皇权相冲突。
内容:“外朝”指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中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外朝”则变为决策机构的执行机构。
作用:相权削弱,君权加强,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三省及职责:中书省(职责: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职责;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职责:负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在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②评价: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3、宋朝设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分化相权。
4、汉到元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特点(趋势)
从君权和相权关系看,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二、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及特点(汉到元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1、汉朝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
2、元朝的行省制:
(1)行省的设置:元朝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
中书省(行省),即陕西、甘肃、辽阳、河南江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行省。此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腹里”(河北,山东,山西),一是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2)行省与中央的关系:①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诏旨,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②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③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行省制度的意义:
①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②是自秦开创郡县制以来,地方行政体制的又一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时期,行省的设置依然沿用。
3、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从中央和地方关系看,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小结: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
①从君权和相权关系看,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②从中央和地方关系看,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三、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过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世官制”是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的制度。
“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
1、先秦:世官制”——世卿世禄
2、汉朝:汉武帝时期推行察举制。选拔标准:孝廉。
①评价:进步性: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
局限性: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具有封闭性特征。
②发展:察举制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九品中正制。选拔标准:门第。
3、隋朝以来:隋朝:首创科举制,唐宋元:继承并完善科举制。选拔标准:才能
评价:
积极性: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②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③有较高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④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⑤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另外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
里集中到中央政府,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局限性:①科举制实质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②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多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阻碍了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
Ⅱ、【巩固练习】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讲授法、提问启发法等)
1、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尚书-门下-中书
C、中书-门下-尚书
D、门下-中书-尚书
2.(09年江苏卷)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答案】C
3.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
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
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4.(10年广东卷)14.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D.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题眼:古代唐宋代谏官的职能变化。
考点:古代皇权加强
解析: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D项也不对。
5、(10年福建卷)《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完善中央监察机制B.体现三省分权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做相权加强皇权
【解析】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BCD均是正确的。A选项转换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启示】新课程一标多本,但历史基本概念是不变的。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把握一定要到位,也是今后高考必然会考到的。
6.图1和图2中,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