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

合集下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聚落类型
1 2 3
乡村聚落
乡村聚落是指那些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 手段的人类聚集地,包括农村、山村、渔村等 。
城市聚落
城市聚落是指那些以从事非农业生产为主要谋 生手段的人类聚集地,包括城市、城镇、村落 等。
特殊聚落
除了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之外,还有一些特殊 的聚落形式,如游牧部落、航海民族、宗教信 徒等。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目录
• 聚落概念与特点 • 聚落与人类关系 • 聚落发展与变迁 • 环境保护与聚落发展 • 聚落旅游与文化保护 • 未来聚落发展趋势
01
聚落概念与特点
聚落定义
社会群体
聚落是由一组社会群体组成的,这些社会群体可能包括家庭 、家族、氏族、村落等。
相对定居
聚落中的社会群体通常是相对定居的,但并不是绝对不变的 ,有时会因为环境变化、战争、灾害等原因而迁徙或流动。
聚落变迁对人类的影响
1 2
社会影响
聚落的变迁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例如改变 人类的居住方式、生活习俗和社会结构。
经济影响
聚落的变迁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例如促进 经济发展和改变经济发展方向。
3
环境影响
聚落的变迁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例如改变土地 利用方式、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等。
04
环境保护与聚落发展
自然环境因素
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迁移、经济发展、资源分布等社会经济因素也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文化因素
文化传承、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等文化因素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聚落人类生活方式
01
农村聚落生活方式
农村聚落中的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生活方式相对朴素,强调自

【七年级地理课件】第五章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

【七年级地理课件】第五章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
• 读 图5.16聚落的发展和演变,思考:
• 聚落的发展和演变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乡村和城市是人们聚居的地方,我们称之为聚落。 从小型的村庄发展到集镇、小城镇到城市,是聚落的 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1
2 3
总结
一般来说城市的出现晚于乡村的 出现。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产物,是在乡村的基础上产生的。 城市具有乡村不具有的一些职能,例 如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业区和金融区。 城市里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
世界文化遗产---水城威尼斯
1
2 3
世界文化遗产——水城威尼斯
1
2 3
世界文化遗产——云南丽江古城
1
2 3
世界文化遗产——云南丽江古城
1
2 3
北京
四合院
世界文化遗产——安徽黟县西递、宏村 1
1
2 3
1
2 3
世界文化遗产——安徽黟县西递、宏村
1
2 3
1
2 3
END
聚落与环境
1
2 3
世界的各种民居建筑,大多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就地取 材,适合当地气候;二是反映一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
热带雨林地区
黄土高原地区
内蒙古草原地区
沙漠地区
1
2 3
例1:雅典卫城
为了便于防卫,古代雅典人特意将 卫城建在悬崖边。
例2:宗教城市梵蒂冈
1
2 3
1
2 3
1
2 3
东 南 亚 地 区 的 高 架 屋
热带斐济民居
热带地区的印第安人房屋
1
2 3
草原地区的住房——蒙古包 草原地区的牧民主要过游牧生活,追 逐草地而居。蒙古包易于拆迁搬运。

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课件)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图版)

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课件)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图版)

3
聚落性质的变化
聚落性质的变化 1 案例二:德国埃森市的变化:
①找一找,从1829年到现在一直保留的建筑?
埃森大教堂
聚落性质的变化 1 案例二:德国埃森市的变化:
②观察图B,1829年的德国埃森市以什么产业为主?
农业
聚落性质的变化 1 案例二:德国埃森市的变化:
③观察图C,1867年的德国埃森市以什么产业为主的城市?
聚落的兴衰变化 1 案例四:阿纳萨齐聚落的消亡:
聚落的兴衰变化 1 案例四:阿纳萨齐聚落的消亡:
①聚落的建立 美国的阿纳萨齐聚落大约建 于公元1000年,地域辽阔。阿纳 萨齐人创造了繁荣的文明,在查 科谷地建立了众多聚落,其中有 些城池规模巨大。
聚落的兴衰变化
1 案例四:阿纳萨齐聚落的消亡:
②聚落的消亡 美国阿纳萨齐人大量砍伐当 地的森林,周围的森林逐渐被砍 伐殆尽。由于没有森林涵养水源, 地表土壤被冲刷侵蚀,土壤肥力 逐渐降低,农业发展的条件被破 坏了,最后他们不得不远走他乡。
聚落的兴衰变化 5 聚落消亡的原因:①自然原因:火山,地震
聚落的兴衰变化 5 聚落消亡的原因:②人为原因:
①乱砍滥伐
②过度放牧
③滥用水源
聚落的兴衰变化 5 聚落消亡的原因:③其他原因:
聚落的衰亡的原因
①自然灾害 ②气候异常 ③破坏环境 ④瘟疫疾病 ⑤战争内讧
6
近中考真题特训
近年中考真题特训
聚落的兴衰变化 4 拓展:楼兰古城的消亡
聚落的兴衰变化 4 拓展:楼兰古城的消亡
聚落的兴衰变化 4 拓展:楼兰古城的消亡
楼兰古国,是古丝绸之路上的 一个小国,位于罗布泊西部,处于 西域的枢纽,在公元前176年前建 国,公元630年却突然神秘消失, 现今只留下了一片废墟遗迹,共持 续800多年的历史。

七年级的地埋第三节聚落笔记

七年级的地埋第三节聚落笔记

七年级地理第三节《聚落》笔记
七年级地理第三节:聚落
一、聚落的形成
1.聚落是指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2.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也有一定规模的工矿
企业形成的聚落。

3.城市聚落的形成:乡村人口流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活动→乡村
变为城市。

二、聚落的分布
1.聚落的分布:有的沿河流分布,有的沿公路分布,有的镶嵌在山
谷里。

2.影响因素:地形、气候、水源、交通等。

三、聚落的发展变化
1.传统聚落:保留历史时期地方或民族特色的聚落。

2.传统聚落的价值:具有重要纪念或教育意义。

3.如何保护传统聚落?答:保持地方特色,合理利用开发,发挥地
区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四、聚落的分类
1.乡村聚落:人口规模较小,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2.城市聚落:人口规模较大,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

五、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1.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山地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比较平坦的高地,以
平房或楼房为主,交通便利。

而丘陵地区则不同,往往分布在地势较为开阔的低地,交通不便。

2.气候对聚落的影响:寒冷地区聚落的房屋多采用厚墙、小窗的设
计,以抵御严寒;而在热带地区,房屋则多为通风设计,以保持通风和降温。

3.水源对聚落的影响:许多村落形成的原因与水源有关,如水边人
家多形成河谷型聚落,而沙漠地区的绿洲也是人们理想的居住地。

4.自然灾害对聚落的影响: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会影响人
们的居住环境,进而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发展。

聚落的发展变化范文

聚落的发展变化范文

聚落的发展变化范文
第一阶段:原始聚落。

聚落经历了一个从原始聚落到古代聚落的发展过程。

原始聚落由一些简单的住宅建筑组成,以农业为基础的独立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简单,技术水平低,文化水平也低,再加上有限的水资源、缺乏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使得原始聚落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发展速度慢,社会变迁更少。

第二阶段:古代聚落。

聚落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古代聚落的发展阶段。

在古代,聚落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和服务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聚落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从而更有利于聚落的发展。

此外,随着古代社会发展的加快,社会经济形态也在不断发展,使古代聚落的发展得到更大的推动。

第三阶段:现代聚落。

在现代社会,聚落的发展变化经历了现代聚落的发展阶段。

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得现代聚落的发展有了更新的发展思路和更高的发展水平,以满足居民的多元需求。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说课稿5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说课稿5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第三节聚落》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以及聚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的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聚落的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聚落的概念,掌握聚落的分类,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自己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增强对聚落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培养保护环境、合理发展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与环境关系的理解,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2.讲解:详细讲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聚落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环境、合理发展聚落,并展示讨论结果。

5.总结: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环境、合理发展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概念:人口集中、设施配套的地区•分类:城市、乡村•形成原因: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发展: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保护环境、合理发展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成果等方面进行。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材内容详解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类型,知道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知道聚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正确认识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通过联系实际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生活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通过读图训练,进一步培养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

快乐点击1.乡村和城市(1)聚落——我们把人们的集中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2)聚落的分类:①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②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3)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4)同类聚落的景观差异:①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特征:②世界各地的城市聚落也风格迥异。

2.聚落与环境(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

②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

③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港口等)。

(2)聚落的分布:①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

②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3)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1)聚落发展带来的利与弊①聚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

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

②聚落的发展过程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有特色的民居正逐步消失。

(2)聚落的保护①原因: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②措施: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传统聚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说课稿4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说课稿4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人类居住的地方——聚落,包括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特点和区别。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掌握聚落的发展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聚落这一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让学生对聚落有直观的认识,再逐步引导学生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分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聚落;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图片,提高学生对聚落的感性认识;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发展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难点:聚落的发展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探究活动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模型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介绍聚落的定义、类型及特点,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讲解聚落的发展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聚落的特征和差异。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聚落的发展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5.探究活动:学生进行户外探究活动,观察和分析周边聚落的特点和变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引导学生思考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初二地理聚落的发展与景观变化

初二地理聚落的发展与景观变化
义务教育教科书 地理 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居民与聚落
七十一中八年级(1)班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世界各地的聚落也在不断的变
化。聚落的变化反映着社会的发展,聚落的变化 也记录着历史的变迁。
◆ 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聚
落的某些变化也使有文化类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 生什么变化?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聚落都会 日益繁荣吗?
二、聚落的性质变化
活动案例二
1.找一找从1829年到现在一 直保留的建筑。代表着当地 历史风貌的建筑:教堂
2.观察图C,说说在1867年的时 候埃森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城市。 以商业、电子业、旅游业等 为主的综合性城市
3.从景观上看,埃森的工业结 构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以钢铁机械为主的重工业城 市
结论:
• 聚落并不都会日益繁荣!
• 有些聚落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可能会被人们放弃, 或者因毁灭而消失。
玛雅
玛雅是玛雅人、玛雅语和玛雅文明的统称和简称。玛雅文明 是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 以印第安玛雅人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巴 西、伯利兹以及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地区。玛雅文明在物质 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有很大成就。玛雅文明约形成于公元前 1500年,公元前 400 年左右建立早期奴隶制国家,公元 3~ 9世纪 为繁盛期,15世纪衰落,最后为西班牙殖民者摧毁,此后长期湮 没在热带丛林中。
德 国 埃 森 市 今 昔 对 比
结论: 聚落性质的变化!
三、聚落的标志——地名
活动案例三 北京中关村路牌 北京魏公村地铁站口 聚落发生了变化, 地名会跟着发生变 化吗?
聚落的名称一旦确 定,一般不会轻易 改变。
活动案例四

聚落 的发展变化教案设计

聚落 的发展变化教案设计

聚落的发展变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聚落的概念和发展变化原因。

(2)掌握不同地区聚落的分布特点和建筑风格。

(3)学会分析聚落发展变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了解聚落的发展变化。

(2)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研究聚落的地域特色。

(3)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模拟聚落的发展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聚落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聚落的概念和发展变化原因。

2. 不同地区聚落的分布特点和建筑风格。

3. 聚落发展变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聚落的概念、发展变化原因、分布特点、建筑风格及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聚落发展变化的原因分析及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聚落图片,引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教学新课:(1)讲解聚落的概念和发展变化原因。

(2)分析不同地区聚落的分布特点和建筑风格。

(3)讨论聚落发展变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聚落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发展变化原因和影响。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聚落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分享研究成果。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强调聚落保护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观察身边的聚落,分析其发展变化原因和影响。

3. 思考聚落发展变化对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提出保护和建议。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聚落的概念和发展变化原因。

(2)学生能够分析不同地区聚落的分布特点和建筑风格。

(3)学生能够评估聚落发展变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收集关于聚落的资料。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3.4 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 教案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3.4 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  教案

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聚落也会发生变化,并知道会发生哪些变化;(2)了解引起聚落发生变化的因素(人类活动对聚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举例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哪些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引起聚落变化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要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念。

【教学重点】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哪些变化;2.人类活动对聚落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树立人类社会与自然规律协调发展观。

【教学方法】读图、探究合作、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1913年的迈阿密图和20世纪末的迈阿密图。

提问:观察两幅图,说说迈阿密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明确:1913年的迈阿密房屋大多低矮,分布零散,周围有大片的农田;20世纪末的迈阿密高楼林立,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到处是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辆。

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探究一下聚落的发展与景观的变化是如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

二、新课学习(一)聚落的规模变化案例1:(1)巴黎最初建立在哪里?为什么当初建在这里?(2)从图中找出不同时期的巴黎城区范围,思考巴黎城区范围是如何变化的?(学生回答)明确:(1)巴黎最初建立在塞纳河边的西岱岛上,原因是这里水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

(2)随着社会的发展,巴黎城区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呈放射状扩展。

得出结论1:聚落的规模可以发生变化,人们常常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建立聚落。

(二)聚落的性质变化案例2:(1)找一找从1829年到现在一直保留的建筑。

(2)观察图C,说出1867年的埃森市是一个以什么职能为主的城市?(3)观察图D,说出现在的埃森市与1867年的埃森市相比有哪些变化?(学生回答)明确:(1)代表当地历史风貌的建筑:教堂。

第五章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教案(表格式)初中地理粤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五章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教案(表格式)初中地理粤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1、作业内容
〖课堂作业〗
读某地传统民居示意图1,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表示的聚落形式是()
A.城市
B.都市
C.乡村
D.集镇
图1
(2)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农村——放牧
B.牧场——伐木
C.渔村——捕鱼
D.林场——种植
〖课外作业〗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设计并画出2050年你心目中“中国的城市和乡村”的样貌,撰写200-400字的设计思路说明。

2、评价过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由小组内成员给出评价等级(优秀、良好、合格)和评价依据,然后在班内展示交流。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7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7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7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主要介绍了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知识的一个拓展,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聚落的发展变化这一知识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掌握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合作探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的课件,包含图片、案例、问题等教学资源。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聚落的图片、案例等资料。

3.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典型的聚落图片,如广东的客家围屋、潮汕地区的骑楼等,引导学生关注聚落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发展历程。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地方会形成聚落?它们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3. 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

【地理精品教案】第五章 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地理精品教案】第五章 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展示图片
学生举手回答
谈观察,引入课题
一、乡村与城市
1、学生活动:
让学生完成P87活动。
2、总结聚落的概念
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是人们居住的地方,也是进行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3、聚落的基本类型
乡村和城市是两种基本的聚落类型。
完成活动,辨认城市和乡村,描述区别
通过读图和活动了解城市与乡村景观的区别
二、聚落与环境
三、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
九、教学后记
教学反思:
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
标题
聚落的发展变化
课时
2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从聚落与环境关系入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地观。因此,本节课文采有大量的图片、漫画、资料和活动,充分体现教材的探究性,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活动,从探究中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认识保护世界聚落文化遗产的意义,认识到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总结
对本节内容进行小结,
重温本节主要知识
总结
目标检测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属于陕北地区聚落结构是:
A.竹楼或木楼B.四合院C.窑洞D.碉堡屋
2、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对比,不正确的是:
A.乡村聚落的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
B.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
C.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提出问题:
聚落的形成受什么因素影响?
学生活动:
让学生完成P89活动
小结:
形成因素: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读图活动:
让学生阅读地图册,了解不同聚落的特征,讨论分析原因。

《聚落的发展变化》 作业设计方案

《聚落的发展变化》 作业设计方案

《聚落的发展变化》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定义、类型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引导学生分析影响聚落发展变化的因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身边聚落变化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关注。

二、作业内容1、知识梳理(1)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梳理聚落的概念、分类(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并比较两者在人口、产业、建筑等方面的差异。

(2)要求学生总结聚落发展变化的阶段(如原始聚落、古代聚落、现代聚落),以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2、实地考察(1)安排学生分组对所在城市或乡村的一个聚落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其建筑风格、道路布局、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情况。

(2)让学生采访当地居民,了解该聚落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过程,记录居民对聚落变化的感受和看法。

3、案例分析(1)提供一些国内外聚落发展变化的成功案例,如丽江古城的保护与发展、深圳从渔村到现代化大都市的转变等。

(2)要求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推动聚落发展变化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4、影响因素探究(1)让学生思考并列举影响聚落发展变化的因素,如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政策法规、文化传统等。

(2)针对每个因素,让学生举例说明其对聚落发展变化的具体影响。

5、未来规划(1)假设学生是城市规划师,让他们为自己所在的聚落制定一份未来发展规划,包括发展目标、发展策略和具体的实施步骤。

(2)要求学生在规划中充分考虑聚落的特色和优势,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三、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1)完成知识梳理和案例分析的书面报告,要求语言通顺、条理清晰,字数不少于 800 字。

(2)绘制所考察聚落的平面图,并标注出主要的建筑、道路和公共设施。

2、口头作业(1)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汇报,分享实地考察的成果和感受。

(2)组织班级讨论,让学生阐述自己对聚落发展变化的观点和看法。

3、实践作业(1)根据自己制定的未来规划,制作一个简单的模型或演示文稿,展示规划的内容和效果。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本节课的主题。

教材通过介绍聚落的定义、类型、分布和特点,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类居住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聚落类型、分布和特点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不同类型的聚落可能有接触,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深入探讨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定义、类型、分布和特点,分析人类居住地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不同类型的聚落,尊重人类居住地的多样性,增强对地理环境的关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定义、类型、分布和特点。

2.难点:人类居住地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定义和特点。

2.讲授新课:介绍聚落的类型、分布和特点,分析人类居住地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聚落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4.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不同类型聚落的优缺点。

5.总结提升: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6.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人类的居住地──聚落1.定义:人口集中、住宅密集的地区2.类型:乡村聚落、城市聚落3.分布: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4.特点: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总结出两个集市的共同特征。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文化遗产:古代人遗留下来的城堡、庙宇、雕塑、壁
画、碑刻、宫殿、园林、陵墓等。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1)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 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地的社会制度、民 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学发展水平。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

充足,气候适宜,交通便利

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 高山、荒漠地区,则少聚落
2、地形条件对聚落的影响及其表现
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 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
团块状聚落
呈 团 块 状 的 村 落
尼 罗 河
两 河 流 域
印 度 河 流
黄河-长江中下 游地区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流、山麓、谷 地延伸成条带状;在一些平原地区, 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带状聚
西亚沙漠地区的村庄
热带沙漠地区,白天 炎热,昼夜温差大,厚 墙可减少白天通过墙壁 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 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 漠区吹来的热风。
东南亚民居
在全年炎热多雨的 热带,乡村聚落中 常见双层木楼或竹 楼,下层空着或放 杂物、养牲畜,上 层住人,因为上层 通风凉爽,避免潮 湿,还可以躲避毒 蛇、野兽。
欧洲西部平原
极地地区
撒哈拉沙漠
内蒙古草原
喜马拉雅山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世界遗产名录
传统聚落:
法国的“巴黎塞纳河 岸”、 意大利的威尼斯城、 我国山西的平遥古城、 云南的丽江古城、 安徽的皖南古村落、 澳门历史城区
大力保护传统聚落
城丽 江 古
开平碉楼与村落
城平 遥 古
福建土楼
皖南古村落
意大利水城 威尼斯
法国塞纳河岸
水上集市
临街集市
活动:仔细观察图片,比较出二者的差异,
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什么是聚落?
乡村和城市都是人们聚居的地方, 我们称之为聚落。
聚落: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不单包括房屋建筑,还包括与居住 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即人们居住、生活、 休息和进行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 生产的场所。总之,聚落就是人类各种形式的 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包括 乡村 城市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 互作用的结果,他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 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 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目前, 世界各国都在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
为了保护和挽救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传统聚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山西省 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安徽的皖南古村 落、澳门历史城区、福建省的土楼、我市的碉楼与 村落等都已被列入该名录。
(2)有利于开展文化旅游。
(3)有利于开展历史和科学研究,了解前人的文化和技 术成就,并有助于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
聚落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 先有乡村,后有城市 • 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
越来越完善。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 的居住环境。 •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 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
沿河而建的聚落
城市沿河而建
珠江三角洲村落鸟瞰
水源充足
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环境因素:
水源充足(井、 泉、湖滨、 河畔等地)
土壤肥沃, 适于耕作
自然资源丰富 (林、渔、矿等地)
交通便利(交通 沿线和交汇处、 沿海港口等地)
地形平坦
? 历史文化、宗教
信仰、生活习俗
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或河口、
沿海地区。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这城市是聚落
农村
乡村聚落
从事农业耕作活动。
牧村 从事放牧活动。
乡村聚落
渔村
从事捕鱼活动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服务业
工业
农业为主,生产形式单一
农 村
工商业为主,生产形式复杂
城 市
下图分属哪类聚落,两类聚落有什么差异?
人口主体
乡村农业人口为主 城市非农业人口为主
规模大小 较小 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