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

随堂练习
一,选择 1.明确了宪法至上的原则的宪法颁布于( ) A,1949年 B.1954年 C.1982年 D.1997年
2.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确定下来是
在党的
上
A.十三大 B.十四大 C. 十五大 D. 十六 大
“穷人的的寒舍风能进,雨能进,国王的 不能进”。这则经典宪政寓言,强调的 是社会对于公民财产的保护,尊重乃至 敬畏。2004年3月8日,十届全国人大二 次会议开始审议的宪法修正案草案明确 规定“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是私有财产从一般的民事权利上升到宪 法权利,引起会内外的热烈反响。
民主与法制建设
二、1982年的宪法背景
首先让同学们认真阅读,从课文中 找出1982年宪法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由<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 同纲领》代宪法。1954年秋天,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 重召开,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该宪法除了序言外,还包括了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权力和义务, 国旗,国徽,首都等四章共106条。
“世纪贼王”张子强罪 大恶极被判处死刑
张子强犯罪集团受审
张 君 伏 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法制建设是为民主建设服务的,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为了实现和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那么,建国以来, 我国在民主建设方面又取得了哪些成 就呢?
依法治国方针的确立
•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 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 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 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 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 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 改变而改变。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法治建设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法治建设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目录1. 内容概要 (2)1.1 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3)1.2 新中国成立75年概述 (4)2. 新中国成立初期法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5)2.1 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 (7)2.2 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律人才培养 (8)2.3 法律制度的重要变革 (10)3.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全面推进 (11)3.1 立法工作的加强和完善 (12)3.2 司法体制改革及法治保障 (14)3.3 法律监督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15)4. 法治与改革开放的深入结合 (16)4.1 法治对改革开放的推动作用 (18)4.2 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发展 (19)4.3 国际法治的交流与合作 (20)5. 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深化 (22)5.1 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人心 (23)5.2 法治政府建设与法治社会构建 (25)5.3 网络空间与人工智能时代的法治挑战 (26)6. 新时期法治建设的创新发展 (28)6.1 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成就 (30)6.2 法治现代化的新要求与新发展 (32)6.3 新时代法治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33)7. 中国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34)7.1 法律体系的完善与法律的与时俱进 (36)7.2 法律实施的有效性与司法公正的保障 (38)7.3 法治文化的普及与公民法治意识的提升 (39)7.4 法治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中的中国贡献 (40)1. 内容概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新中国成立75年来,法治建设历经曲折探索与不断前进,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本报告概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以及基本经验。
初创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开始了法治建设的初步探索,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构建法律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方向。
曲折探索: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法治建设经历了许多波折。
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推动法治建设的深化。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乔晓阳《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9日07 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这一论断是完全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的,是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
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我国法治建设新纪元。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还通过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法院和检察院组织法等一系列法律。
此后,党和国家为贯彻落实“五四宪法”做了大量工作。
但从1957年以后,特别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我国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汲取“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作出把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
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要“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我们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第一次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知识归纳

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3.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历史任务:①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提和基础)②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目的和动力)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①理论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②阶级基础:1919年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①先后以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极力维护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统治,让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
②以某些中间派和中间人士为代表,幻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③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方案被人民拥护呢?①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
②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③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①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②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3.结论(实践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治建设成就及经验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治建设成就及经验总结作者:陈鹏珊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31期关键词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经验(一)法律体系日趋规范和完善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只有土地改革法、宪法、婚姻法等几部法律,而后历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时期,法治建设受到极大影响,进展缓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一个重要转折点,认识到人民民主的实现离不开法制上的保障,逐步开始从人治向法制的转变。
而改革开放之后,法治建设逐步回归正轨,并快速发展,民法通则、专利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相继出台,婚姻法、保险法等法律的重新修订,一部部法律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反映出在时代飞速向前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法律体系日趋规范和完善,适应和符合人民群众对立法越来越高的期盼。
(二)党的执政方式更加科学和民主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认识到以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确立了依法执政的治国理政方式,极大地改变了过去靠人情关系、靠权力影响等来管理社会的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就整体而言,我党在开展领导、决策、管理、监督等活动中,都能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做到依法执政;另一方面,就个体而言,在不断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大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也越来越强。
而且在依法治国背景下,在依法执政的基础之上,党的执政方式又朝着科学和民主的方向深入发展。
其中一个体现就是,在长期执政过程中,我党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发挥自身领导核心作用的同时,又很好地发扬民主精神,充分发动人大、政协等机构的作用,广泛征求和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推进领导和决策等的科学化、民主化,既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也有利于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和改革事业服务。
(三)政府依法行政兼顾严格和文明纵观建国以来我国政府的行政执法行为,总体上是朝着规范、公正、严明、科学、文明、合理的趋势不断发展,但不乏一些时期一些部门领导人为了政绩而违反法律程序、随意决策、搞一言堂,也不乏为了人情、利益收受贿赂而“走后门”,更不乏行政单位工作人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现象存在。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及其成就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及其成就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可以溯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的人民进行了一系列法治创建活动,为新中国法制建设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比较重要的宪法性文件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等;比较重要的土地立法有1947年7月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等,这些法律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律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奠定了政治基础。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在这一时期,国家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其他一系列法律、法令,对巩固新生的共和国政权,维护社会秩序和恢复国民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随后制定的有关法律,规定了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公民的权利与自由,规范了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权,确立了国家法制的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使新生的人民民主国家政权获得了法律上的确认和保障。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年)动乱,中国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创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崭新历史时期。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由此进一步奠定了法治建设的经济基础,也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中国法治建设沿着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继续前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六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国家基本方略和全社会共识。
1997年9月12日,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成就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法治建设也取得了新的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法治宪政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宪政建设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通过建立和完善法治体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法治宪政建设方面,中国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就。
首先,在宪法领域,中国于2018年修改宪法,明确了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宪法依据。
2019年通过宪法宣誓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宪法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在法律体系建设方面,中国加强了立法工作,积极推动法律的科学化、专业化和国际化。
2015年通过了民法总则、刑事诉讼法等重要法律,进一步完善了法律体系。
此外,中国加大了法律宣传教育力度,提升了公民的法治意识,促进了社会的法治化。
二、法治思想理论的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仅注重实践,也注重理论积累和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为法治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依法治国,提出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还强调全面深化依法治国,注重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坚强领导,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形成了全面依法治国典范。
法治思想的丰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法治文化建设的积极推动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在取得新的成就的同时,也推动了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培育法治精神和法治价值观,加强法治教育和宣传工作。
中国注重将法治教育融入教育体系,推动全民法治教育,提高公民的法治素养。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法治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使公众更加了解法治,树立法治意识,积极参与到法治建设中来。
+期末复习知识清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高二期末历史知识点必备(一)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②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③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郡县制的作用①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②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3.唐代三省制的作用?①三省相互制约,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②减少决策失误。
③三省职责明确,分工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
④对此后历代产生深远影响。
⑤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唐代三省六部制和美国三权分立制的异同同:①都体现了分权(都是将国家中枢权力一分为三);②权力之间相互制约。
异:三省六部制本质上强化了君主专制,三权分立制本质上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5.元朝行省制的作用?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①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②沿袭变革,下稳上动,县级最为稳固。
③边界设置上山川形变和犬牙交错原则并行;④地方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多,面积逐渐变小;⑤南方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多。
7.明代内阁制度与近代西方内阁制度的主要区别明清内阁是中国君主专制强化的标志。
近代西方内阁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明朝内阁的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8.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和评价特点:主权在民、轮番而治、直接民主、少数人的民主,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民意识。
评价:积极性:①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②促进雅典文化繁荣。
局限性:①过度的直接民主易形成多数人的暴政。
②民主范围狭小,妇女、奴隶和外邦人没有公民权,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9.雅典民主、近代西方民主与新中国民主制度的区别?民主范围:雅典民主限于城邦公民(奴隶主阶级),近代西方民主是资产阶级民主,(本质)新中国是无产阶级民主(人民民主);民主形式: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近代西方和新中国是间接民主;参政方式:雅典采取抽签轮流坐庄、选举等,近代西方是选举和议会立法,新中国是人民代表大会。
高一历史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第12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教案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在完善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方面,1979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4)在人大的组织建设方面,相继增设了一些专门委员会,研究、审议和拟定有关议案,加强全国人大的工作。
(5)在人大的工作制度方面,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各级人大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
(6)根据形势的发展,特别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在立法和监督工作方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快了立法的步伐并增强了监督的力度。
⒉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使人大逐渐形成了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这对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⒈加强民主法制建设(1)必要性:“文化大革命”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摧残和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务。
(2)措施:①全国人大加紧立法工作。
1979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七部法律。
②1982年通过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后又多次修订。
⒉依法治国(1)提出: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2)意义: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到肆意的践踏。
“文化大革命”使党和人民得到了深刻的教训,认识到要避免“文革”那样的悲剧,保障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⒉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法律。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宪法还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障,特别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12课

二、09年高考展示
1.(2009山东基本能力,9)60年前中国人民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 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油画《开国大典》再现 了开国盛典这一历史时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作品属于革命历史 ②画家吸取了传统山水画的特点 ③开国大典举行时中国大陆已经全部解放 ④毛泽东在盛典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B 《开国大典》属于油画,该画重在写实,与传统山水画的 写意画法不同,排除②;开国大典举行时,西北、西南、华南等大片 国土尚未解放,排除③。正确答案是B项。
A
1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是 A、基层民主选举 B、人民代表大会 C、依法治国 D、政治协商
A
15、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并成为中国法 制建设里程碑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实施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
,
1949、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在北平开幕。大会通过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 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等重要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2、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 北京天安门广场 3、意义: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社会性质,成为真正主权独 立的国家,即以 工人阶级 为领导、 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政权 ,是中 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 牢固的基石 。
练一练:
1、新中国成立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 )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B、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与经验作者:王雅琴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18年第03期2012年,中共十八大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规定了法治建设的阶段性任务,强调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依法治国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辉煌成就,奠定了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扎实基础,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有针对性地既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法治理论问题,又破解了一系列重大法治实践难题。
中国的法治建设没有也不可能照搬西方的法治理念和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开辟,是中国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凝结。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进行法治建设唯一正确的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关系依法治国全局、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关键。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
中共十八大以来,随着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实现了新的提升和实质性飞跃。
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发展,一个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已经形成。
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是对中国法治建设规律的探索和总结,是对法治理论的重大创新。
它系统阐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向、根本保障,以及总目标、总路径、总任务、总布局等方面的内容,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以什么为目标、如何实现目标等根本性问题,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创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全面依法治国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法治保障。
学案3: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学习目标】一、教学目标:1.讲述法治使国家更强大的典型事例,表明法治是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
2.联系依法治国的实际,证实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解决纠纷的好处,表达法治让生活更美好的感悟。
3.针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误区,辨析法律与自由的关系,阐明法治保障对提高生活品质的作用。
4.描述法治中国的蓝图,阐述法治信仰的价值,提出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律尊严的行动方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
科学精神:在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领域辨识各种限制性条件,进行有理有据的研判,做出正确抉择,提出实现目标的合理方案。
法治意识:能够面对复杂情境问题,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多种实例,阐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式。
公共参与:解析公民参与国家立法、政府决策、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的途径和方式。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课时安排】1课时【知识梳理】1、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法律体现着______________的意志,是实现______________的工具,它既维护______________,保障正常的______________。
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逐渐成为现实,_______代替了__________,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2、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______________。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制定______________,并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式发布法律。
第十二课:富起来到强起来(教学课件)-【同步备课】2022-2023学年五年级道法下册+部编版

精神文明新风尚
小讨论
同学们,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说一 说为打赢这场防疫战,国家、社会和我们每 个人都做了哪些努力,体现了怎样的中国精 神?
精神文明新风尚
中国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灾难 面前,它是凝聚人心的力量;日常生活中,它是人们 遵守文明道德的生动体现。近年来,助人为乐、见义 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精神文明风 尚在全社会得到弘扬。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平凡而 伟大的人,用爱心和善良给我们温暖,用责任和担当 给我们力量,用奉献和坚强守护着我们。正是依靠中 国精神,中华民族才战胜了一次次磨难,愈加自强、 自信。
改革创新谋发展
思考:今天中国工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是改革创新的有力见证。请同学 们阅读下面的资料,找找其中的变化,说说你的发现。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国农 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 高,随处可见改革致富的 新农村。
改革创新谋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工 成为经济增长新亮 点。
今天的深圳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
改革创新谋发展
为什么深圳 人要以拓荒牛为 城市的标志?
深圳拓荒牛
改革创新谋发展
迈上新台阶
从深圳的飞速发展到沿海、 沿江、沿边、内陆地区相结合 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在 一代代人的共同奋斗下,中国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改革开 放的脚步更加坚定!
改革创新谋发展
改革创新的实践以及科教兴国战 略的提出,不仅促进了经济领域的飞速 发展,也促使科技、文化、生活等各个 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不断推动社会的进 步和国家的富强。
改革创新谋发展
请查找资料,还有哪些体现改革创新的辉煌成就?说一说 ,这些成就与我们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政治建设的成就

政治建设的成就
政治建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显著成果。
中国国家治
理体系不断完善,政府职能明确,决策机制科学化、民主化,政府能力得到提升,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状况和挑战。
2.党的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高度的
纪律性,坚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加强党内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3.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中国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完善选举制度和决策程序,推动基层民主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4.民族团结和宗教事务的稳定发展。
中国坚持民族团结进步的
方针,积极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保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维护各民族团结。
宗教事务方面,中国依法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保持宗教界的团结稳定。
5.公民权利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更好保障。
中国加强了对公民
权利的保障,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推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为人民幸福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12课的知识点

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1.1坚持改革开放一、改革开放促发展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强国富民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追求强国富民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有哪些?(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
(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3)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3.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P4相关连接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4.我国是怎样推进改革开放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P4第一句前半句5.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1)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P4第二句(2)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P4第三句6.改革开放有哪些重要意义?(1)改革开放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P3第四段第一句后半句(2)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与时俱进,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了新的显著成就。
一、坚持和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
第一,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把立法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加强立法工作,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相适应,及时地将党的方针、政策制定成法律。
13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125件法律,对56件法律进行了修改,通过了7件法律解释,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加强监督工作。
13年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行使监督权方面不断加强。
关于法律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先后进行了50多次法律实施情况的检查。
关于工作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先后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40多个专题工作报告。
关于对计划和预算工作的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和《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的决定》。
第三,不断完善选举制度,充分发挥人民代表的作用。
1995年对选举法进行了修改,进一步完善了选举制度。
1991年制定了代表法,对各级人大代表的职权、工作方式、执行代表职务的保障以及对代表的监督等,做了具体的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分重视同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建立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的制度,在作出重大决议、决定,审议法律草案时,征求有关代表的意见;有计划地组织代表开展视察活动;不断改进办理代表议案和建议的工作。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教案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法制建设的成就、社会主义民主的推进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像、视频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变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变革;以丰富的历史故事,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思路。
通过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法制建设的成就、社会主义民主的推进【教学难点】法制建设的成就、社会主义民主的推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已无法正常行使其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人民痛定思痛,深刻认识到,要保护人民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二、讲授新课(一)法制建设的成就多媒体展示 1982年新宪法的颁布师:历史会记住这个瞬间:1982年12月4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30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无记名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1982年宪法以崭新面貌出现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
在新中国宪法发展的历史上,1982年宪法的制定,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第一章基本原则第二章公民(自然人)第三章法人第四章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第五章民事权利第六章民事责任第七章诉讼时效第八章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第九章附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中国对民事活动中一些共同性问题所作的法律规定,是民法体系中的一般法。
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修订通过,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共9章,156条。
师:《民法通则》通过的时间、实施的时间、作用分别什么?通过的时间:1986年实施的时间:1987年1月1日作用:使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受到法律保护,维护了公民在民事活动中的正当权益。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宪法的制定和修订:中国先后颁布了五部宪法,其中1982年宪法是最重要的一部,它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形式、权力的分配、宪法保障的实现方式等内容,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2.法律制度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立法机构逐步建立起了包括民法典、刑法典、行政法、商法等在内的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为维护社会公正、保障公民权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3.司法体系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通过逐步建立起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等司法机构,加强司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完善法律体系和司法体系,保证了司法公正和法律的实施。
4.法治理念的普及:中国政府大力倡导法治理念,通过法律宣传、普法教育等途径,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使法治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5.反腐败斗争的取得胜利:中国政府坚决打击腐败,依法惩治腐败分子,加强反腐败体制建设,使反腐败斗争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综上所述,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八年级下册历史12课笔记

八年级下册历史12课笔记
第 12 课民族大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2. 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二、共同繁荣发展。
1. 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2. 经济发展政策: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3. 重大工程: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006 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4. 对口支援:国家还实施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毛泽东对社会发 展的形势作出错误的判断,作出了发动“文化大革命” 的错误决定,这表明国家在决策方面缺乏法律的制约。 “文化大革命”期间,宪法的尊严遭到践踏,人民代表 大会无法正常行使权力,造反派无视法律,肆意破坏社 会秩序,表明民主法制建设不健全,人们的法律意识淡 薄。
-34-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 遭到严重践踏,给社会主义事业 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损失。“文 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人民痛 定思痛,深刻认识到,要避免类 似“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发 生,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35-
•请同学们结合“文化大革命” 发生的原因和对民主法制的破 坏情况,讨论、思考“文化大 革命”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中存 在哪些问题? 我国民主法制 建设应从哪些方面加强?
黑白颠倒——“文革”
期间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
-9-
-10-
毛泽东林彪与红卫兵
-11-
红卫兵抄家
被红卫兵查封的民宅
-12-
红卫兵破“四旧”。孔 庙大成殿明代彩塑孔子 像被挖眼、扒心、身上 贴满标语 。
合肥市红卫兵将“成 庙庵”内的佛像搬到 了马路上焚烧 。
-13-
“看大字报”成为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14-
-15-
清华大学红卫兵批斗“反动学术权威”
-16-
1967年4月10日,清华大学 红卫兵召开批斗王光美大会。
谭震林批斗大会
黑龙江省委书记处的书记集体被批斗
-17-
陶铸批斗大会
-18-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1935年10月)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惟我彭大将军! 德高望重的元帅被批斗
-39-
我国现行 的法律体 系
-40-
与我们 相关的 法律
-41-
部分行 政法
-42-
经济法
-43-
•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 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 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 治国奠定基础。
-44-
依法治国的意义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国家的方针 政策都必须“有法可依”,任何
-32-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
者错误发动的,被林彪、江青两 个反革命集体利用,给党、国家 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性质)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 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 社会进步。
-33-
“文革”的教训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 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2)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 社会主义法制。(最深刻教训) (3)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 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 人崇拜。
政党、团体、个人的活动都必须 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依
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 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社 会主义政治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发展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国家 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 展的重要保障。 -45-
•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的一个 重要课题。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紧密结 合起来。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经验教训看,“文化大革命” 中造反派“砸烂公检法”,严重侵犯了人民民主权利,这都与法 制观念淡薄、法制不够完善和法制遭到践踏有直接关系。
-29-
文革时期照相馆的对话:
• 甲:“‘为人民服务’,同志,我照张 相。” 乙:“‘要斗私批修’!照几寸?” 甲:“‘革命无罪’,三寸的。” 乙:“‘造反有理’,一块三。” 甲:“‘批判反动权威’!给您钱。” 乙:“‘反对金钱挂帅’!给您票。” 甲:“‘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在哪儿照 相?” • 乙:“‘为公前进一步死’!往前走!”
-37-
正是由于这些深刻的教训, “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大 力加强了民主法制的建设,使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逐 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38-
•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方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法可依、有
法必依、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举措:
平反冤假错案
加强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修订宪法)
-24-
共和国主席惨死于开封
-25-
“文革”时期的毛主席语录
•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 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 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万岁! 用毛泽东思想统帅一切! 谁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 誓死保卫党中央! 毛主席给我们撑腰,我们要为毛主席争气!
•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阶级斗争无处不有处处有, •无时不有时时有,无人不有人人有!
-19-
老舍,著名作家 1966.8.24 跳北 京太平湖溺死。
李达, 哲学家,武汉大学校 长,中共一大代表1966.8.24 自杀。
-20-
吴晗
北京市副市 熊十力 国学大 长,历史学家 师 1968.5.24 1968.10.11 狱中自 绝食身亡 杀,死前头发被拔光。 -21-
李广田 山东邹
•改革开放以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 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进一步开展全面立法工作提供了基 本的原则。此后,依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通过了一系列的法 律,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由此可见,没有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没社会主义法制。没 有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人民的民主权利就得不到保障,社会主 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 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实践中,只有把社会 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其成为稳定的政治制度,人民民主 才能得到更可靠的保障。
平县码头镇人, 云南大学校长, 著名作家。 1968 跳河身亡。
邓拓 人民日报总 傅雷 著名翻译
家 1966.9.3 与 编辑,杂文家 1966.5.17 服毒致 妻子朱梅馥上吊 自杀。 -22死。
翦伯赞 历史学
家 1968.12.18 与妻子戴淑婉服 安眠药致死。
-23-
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文革”践踏民主法制的表现:
1、对公民人权的肆意践踏
基本权利 人身自由
2、对法律 制度的严重 破坏
3、对民主 制度的破坏
工人造反派全面夺权,致使党政机关 陷于瘫痪,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全国 陷入空前的社会大动乱 各地革命委员会的建立,是国家政治 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30-
康伟业同志:您好! 首先让我们怀着无比的敬意,共同学习一段我们伟 大领袖毛主席的诗词:“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 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我相信对毛主 席的这段光辉诗词的重温,会使我们回想起我们这一代革 命青年所共同经历的时代风雨。我们要谈的关于我们以前 的许多话题就尽在不言中了。我想可以这么说吧,我们虽 然是陌生的但我们也曾相识。 上次见面,谈话不多,这是正常的,说明你是一个 不喜欢纠缠女性的正派男同志。接触时间虽短,我能够感 觉到你为人的光明磊落和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一种非常 可宝贵的品格。另外,从你的寥寥数语里,我发现你的情 绪比较消沉,这对于我们革命青年是一种有害的情绪。你 遇到了什么困难呢?什么困难能够难倒我们呢?中国人连 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 等待你的回信。 此致 崇高的革命敬礼! 革命战友:段莉娜 -31-
-46-
三、民主制度重建与完善
(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2)坚持和加强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 “长期共存、互相 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 基本政治制度
4 狂热的个人崇拜严重破坏了党内民主集中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和集体领导制; 5社会意识:长期封建传统根深蒂固;
(缺乏民主法制传统,人们受封建专制思想影响深, 民主法制意识淡薄)
-6-
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些已经比较清楚,更多的还有 待于继续探索。我们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阶级斗争 的环境中,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 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科学著作是我们行动的 指针,但是不可能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各种问题提供 现成答案。从领导思想上来看,由于我们党的历史特点,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 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矛盾新 问题时,容易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做是阶 级斗争,并且面对新条件下的阶级斗争,又习惯于沿用过 去熟悉而这时已不能照搬的进行大规模疾风暴雨式群众性 斗争的旧方法和旧经验,从而导致阶级斗争的严重扩大 化。…… -7-
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必须要形成完善的法 律体系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国家的 决策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避免因决策失误给国家、人 民带来损失。同时,还应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遵法 守法、自觉维护法律的意识。正是由于这些深刻的教训, “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大力加强了民主法制的建设, 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
-26-
•敬祝:伟大导师、伟大领袖,伟大统帅, 伟大舵手,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 万寿无疆!!!•
•(1966年8月18日,陈伯达在主持毛泽东第一次 接见全国红卫兵大会上,共接见八次率选给毛 泽东冠以“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伟大的 舵手”三个头衔;接着林彪讲话,声称“这次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最高司令是我们毛主席, 毛主席是统帅。”从此,人们称毛泽东都在称 呼前冠以“四个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