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重点资料
IPMA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重点汇总精选全文
![IPMA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重点汇总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d2d36188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7f.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第一章人员素质测评导论1、素质的概念2、素质的特性3、素质的构成4、人员素质测评的五种主要类型5、人员素质测评的三大基本作用与运用原则第一节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概念一、素质人员素质测评,素质是我们测评的基本对象(一)素质的概念素,指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或带根本性的物质。
质,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以外的客观存在。
素质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与发展水平。
人的素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和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实际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我们把素质限定在个体范围内,指个体完成一定活动与任务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是行为的基础和根本要素,包括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
它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工作潜力发展和工作成就的提高起着根本的决定作用。
素质是个体完成任务、形成绩效及继续发展的前提。
素质对个体的行为与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素质是绩效与发展的内在条件,而绩效与发展是素质的外在表现。
(二)素质的特性素质的第一个特性便是它的基础作用性。
第二个特性是它的稳定性。
--经常性,习惯性;持续性,一致性。
第三个特性是它的可塑性。
第四个特性是它的内在性。
--隐蔽性、抽象性。
表出性。
也体现为素质表现的实在性和具体性。
差异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综合性。
还表现在素质对行为辐射的共同性、普遍性与全时空性。
可分解性。
层次性与相对性。
有核心素质、基本素质与生成素质等不同的层次区分。
核心素质是基本素质的基础,基本素质是生成素质的基础。
(三)素质的构成个体素质划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大类。
身体素质是指个体的体质、体力和精力的总和。
心理素质包括智能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等。
智能素质,包括知识、智力、技能与才能。
品德素质,包括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创新意识与其他个性品质。
文化素质包括文化的广度、深度以及工作与生活的经验。
心理健康素质是衡量一个人身心发展的综合素质指标内容。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自考复习资料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自考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ee59868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d3.png)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复习资料课程代码:060901.人员素质测评:狭义的人员素质测评,是通过量表、面试、评价中心技术、观察评定、人事考核等多种手段测评人才素质的一种活动。
广义的人员素质测评还包括企业的测评制度。
2.“自我实现人”假说:“自我实现人”又称“自动人”,它是阿吉利斯、马斯洛、麦格雷戈尔等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人性观。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马斯洛。
“自我实现人”,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3..当量量化:就是先选择某一中介变量,把诸种不同类别或并不同质的素质测评对象进行统一的转化,对它们进行近似同类同质的量化。
4.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也叫人员素质测评要素,是指能反映测评对象的测评深度和广度的一系列质量检测点,它实质上是用人准则的具体化。
5.测评结果的转换:就是运用某种转换方法对原始分数(汇总值或平均值)进行调整,形成种种不同的分数形式,以克服原始分数的弊端。
6.效度:一个测验在测量某项心理特征时所具有的正确程度。
即测评的有效性,反映了运用某种技术得出的测评结果所真正衡量被测评对象的准确和真实程度。
7.信度:又称可靠性,主要测量测评的一致与稳定程度。
若对同一对象进行多次的测评,结果大体一致,则说明测评结果稳定可靠,信度高。
8.笔试法:是让被测评者在试卷上笔答事先拟好的试题,然后由主测评人根据其解答的正确程度予以评定成绩的一种测评方法。
9.面试法:又被称为口试、面审、面谈等,是主测评人经过事先精心设计,在选择的特定场景下与被测评者面对面地交谈并进行观察,由表及里地测评被测评者的知识、能力、经验等相关素质的测评方法。
10.社会称许性:指被测评者在作答时,故意按照社会评价标准中被认为好的或积极的特征做出回答。
11.投射测验:是向被测评者提供一些未经组织的刺激情境,让被测评者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下,自由表现出他的反应,通过分析反应的结果,就可以推断他的某些个性特征。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复习重点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7e52d8602d276a200292ed8.png)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1.组织分为三个层次:领导者、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2.选拔性、配置性、开发性、诊断性、考核性17、冰山模型:技能、知识、自我概念、特质、动机18、洋葱模型:最外层:技能和知识中间层:自我形象、社会角色、态度价值观核心层:个性物质、动机19、梯形模型:第一层:行为第二层:知识-----技能-----态度第三层思考方式------思维定式第四层:自我意识----内驱力----社会动机20、金字塔模型:顶部:行为中间部分:技能—知识底部:态度—人格特征21、有效绩效模型:鲍伊兹《胜任的经理人:有效绩效模型>》19项胜任力对于管理绩效非常重要逻辑思维、准确的自我评价、正面奖赏、开发员工、自发性、单方面的权力的使用、专业知识22、焦点访谈法专家小组法师焦点访谈法的一个特例23、工作日志法是观察法很好的替代方法24、职业分析方法揭示了冰山模型中的深层次胜任力25、关键成功因素法最好的结合方式是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26、构建胜任力结构模型的方法1、文献查阅法2、焦点访谈法3、行为事件法4、问卷调查法5、工作日志法6、职业分析方法7、关键成功因素法27、人员素质测评的内容:知识与技能、能力、社会角色与自我认知、特性、职业倾向28、胜任力模型的面试过程设计:1、开发面试题库、2、明确评分标准设计面试评分表3、面试考官29、应用胜任力模型构建评价中心:1、构建胜任力模型2、甄选评分指标及建立评分体系3、选择与设计情景演练工具、4、测评实施与观察评分5、综合评价第三章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30、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测评内容:德尔菲咨询、问卷调查与层次分析、多元分析相结合31、测评内容:测评所指向的具体范围32、测评目标:对测评内容的明确规定33、测评指标:对测评目标的具体分解34、测评要素:标志、标度、标记35、标志:内涵:客观形式、主管评价、半客观半主观形式:评语短句式、设问提示式、方向指示式操作方式:测定式、(需要工具)评定式(不需要工具)36、标度:1、量词式标度(多、少、一般)、2、等级式标度(123、ABCD)、3、数量式标度(分数)、4、定义式(规定)、5、综合式37、校标参照性标准体系、工作本身的直接描述常模参照性指标体系:测评客体直接相关38、人员素质测评的标准化程序:一、明确人员素质测评的客体和目的行业性质和职位特点二。
0609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准)
![0609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准)](https://img.taocdn.com/s3/m/341edd75f242336c1eb95e39.png)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复习提纲(重点)一、识记1、依据具体工作职位的客观要求考评任职者应具备哪些素质及能力的方法是作职务分析法。
2、测验受测者在未来工作中的胜任能力是能力测验。
3、重点在解决整个指标体系的逻辑结构,调整各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使测评体系与目标一致的是总体设计。
4、古代中国的测评思想与方法中诸葛亮提出的“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属于反馈试探法。
5、分析一组测评数据集中趋势的最常用指标是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
6、在陆氏厂长经理指标模式中的直觉思维能力属于智力结构。
7、狭义的测评量表的指标包括测评指标体系、测评标准体系和测评指标权重。
8、“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的论述者是马克思。
9、在中国最早提出人才测评的观察原则的是孔子。
10、当素质测评的评定功能与预测功能结合发挥时,表现出的作用就是选拨作用。
11、以了解素质现状或素质开发问题为目的的人员测评是诊断性测评。
12、侧重于求职者现有素质的价值与功用是考核性测评的特点。
13、两组变量之间存在正比或反比关系,则它们的相关系数为1。
14、效标关联效度,又称经验效度或统计效度。
15、最早提出特质概念的心理学家是奥尔波特。
16、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适用于16岁以上人群。
17、提出离差智商概念的心理学家是推孟。
18、考察被试者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常采用的面试题的题型是智能型。
19、具有以岗位或上级的要求为准则的特点,把考核制与责任制结合起来的是期望标准。
20、考察应聘人的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常采用的提问方式是假设性提问。
21、用文字评述每个要素的不同等级的标准是评语式标准。
22、量表式标准通常分为几个等级,其中最常用的是五级。
23、描述测评量表构成诸元素所具有的内在的时间、空间关系的是结构性。
24、在英国心理学家史蒂文给测量下的定义中包括的基本含义是法则、数字和符号、事物属性。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和方法重点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和方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a35b77451e79b8969022635.png)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和方法重点广义的素质概念: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头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素质的分类:1.自然素质;2.心理素质;3.社会素质人员素质测评和人才素质测评(判断:人员的测评对象更加广泛,人才具有针对性)人才测评的功能:1.甄别和评定功能;2.诊断和反馈功能;3.预测和激励功能(多选、简答)人才测评的作用:1.对组织所以的作用;2.对个人所起的作用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1.察举制;2.九品中正制;3.科举制(名词解释)察举:只要是指在汉代实行的一种自下而上选拔人才的制度九品中正:又称九品官人法。
是魏晋南北朝的一种选拔人才的举官制度,包括中正九品制与九品官制两大部分科举: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科举制的特点:1.不拘门第;2.平等竞争;3.公开考试;4.择优录取西方文官分为:政务官;常务官员(政务官与内阁共进退,常务官不与)东印度公司志愿任用制度的建立,借鉴了当时中国的科举选拔制度1883年美国颁布了《彭德尔顿法》,“彭德尔顿法”被看作是美国公务员确立的标志,同时也标志着美国文官制度的形成最有名的是测量智商的比奈—西蒙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的心理测验,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医生西蒙于1905年提出比奈被称为心理测验的鼻祖最著名的首推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在1916年知道修订的,即著名的S—B量表(《比奈—西蒙量表》改进版)《陆军甲种量表》适用于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士兵;《陆军乙种量表》适用于不会说英文和文盲的士兵美国学者斯特朗做出了重要成绩,他于1927年编制出版的世界上第一个职业兴趣测验“斯特朗男性职业兴趣量表”至今受到重视素质测评的基础假设:1.人们面对的客观世界是可知的;2.社会中的个体之间既有同质性又有差异性;3.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会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并作出相应的反应;4.现象反映本质。
《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重点整理
![《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9f9086d561252d380eb6e12.png)
《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重点整理素质是个体完成任务、形成良好绩效及继续发展的前提。
素质的特性:基础作用性、稳定性、可塑性、内在性、差异性、综合性、可分解性、层次性与相对性。
考核性测评:又称鉴定性测评,是以鉴定与验证某种(些)素质是否具备或者具备程度大小为目的的素质测评。
操作与运用考核性测评的原则:全面性原则、充足性原则、可信性原则、权威性或公众性原则。
素质测评的功用:1、有助于资源配置的科学化,2、有助于人力资源开发,3、有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
人员素质测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得优化作用表现在:1、人员素质测评与招聘选拔,2、人员素质测评与培训,3、人员素质测评与绩效考评,4、人员素质测评与员工激励,5、人员素质测评与职业发展。
量化即数量化,指给事物以数字形式的表示。
量化的形式:1、一次量化与二次量化,2、类别量化与模糊量化,3、顺序量化、等距量化与比例量化,4、当量量化。
测评标准体系的横向结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品德素质、智能素质、心理健康、创新意识、个性素质。
测评标准体系的纵向结构:测评的目的、内容、目标、项目、指标。
建构一个测评标准体系,就要从具体的管理目的出发,寻找、筛选出关键的素质,并设计出相应的项目、指标和计量方法,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人员素质进行分析分解,编制出一系列可以用于度量的指标体系。
测评标准体系建构的基本方法:一、工作分析法:1、观察法 2、工作日志法 3、主管人员分析法 4、访谈法 5、关键事例法 6、问卷法 7、文献查阅法二、调查访谈法:1、专题访谈法 2、问卷调查法 3、胜任特征法:指能将某一职位上表现优秀的员工与表现一般的员工区分开来的个性特征。
步骤:1、找出2组样本 2、对2组进行专业访谈 3、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哪组具备胜任特征。
确定权重的方法:德尔斐法(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多元分析法、主观经验法。
所有测评相对权重之和等于一——归一性。
日本企业人员测评指标模式:1、工作成绩评价,指在预定期限内实际完成的工作成果。
(完整word版)超全面自考”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超全面自考”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957c6310c22590103029d4c.png)
第一章人员素质测评概括一、名词解说1.人力资源:指能够作为生产性因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所有劳感人口总和。
它分为现实的人力资源和潜伏的人力资源两部分。
2.人力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行为的生产潜能。
3.选拔性测评:是一种以选拔优异人员为目的的测评。
4.配置性测评:是一种以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为目的的测评。
5.开发性测评:是一种以开发素质潜能与组织人力资源为目的的测评。
6.诊疗性测评:是一种以认识组织人力资源现状或诊疗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为目的的测评。
7.查核性测评:是一种以考证能否具备素质或具备程度为目的的测评。
二、填空1.人力资源的分类:现实的人力资源、潜伏的人力资源。
2.职业发展阶段包含:成长阶段、探究阶段、创业阶段、保持阶段、衰败阶段。
3.人员素质测评的核心思想是:“人—岗般配”或“人—组织般配”。
4.人员素质测评的种类:选拔性测评、配置性测评、开发性测评、诊疗性测评、查核性测评。
5.人员素质测评的三大功能:辨别功能、反应功能、导向和激励功能。
6.人员素质测评的辨别功能的详细表现:展望与选拔、人员配置。
三、简答1.人员素质测评的特点:(1)人员素质测评主要针对心理属性(2)人员素质测评属于间接丈量(3)人员素质测评的结果不是绝对的2.选拔性测评的特点:(1)特别重申测评的划分功能(2)测评标准的刚性最强,一旦实行绝不一样意有丝毫改动(3)测评指标拥有选择性(4)选拔性测评的结果或是分数或是等级3.诊疗性测评的特点:( 1)测评内容相对深入(2)测评结果不宜公然(3)测评拥有较强的系统性4.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根源则:(1)主观与客观相联合的原则(2)静态与动向相联合的原则(3)分项与综合相联合的原则( 4)自陈与投射相联合的原则第二章人员素质测评原理一、名词解说1.信度:指的是靠谱性程度,经过某项测试所得结果的稳固性和一致性。
2.效度:是指测评工具所测到的能否反应了丈量目标的程度,简而言之就是测评有效性程度。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重点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5b867cef03d8ce2f006623f9.png)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一名词解释:1 效度:一个测验在测量某项心理特征时所具有的正确程度。
2 投射技术测验法:是一种用非结构任务作为刺激材料,通过对被测试者对有关材料的知觉和解释来分析,测定其个性品质倾向的测评方法。
3 非结构化面试:是指面试的内容,程序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主试者可以根据被试者的具体情况以及面试的需要随机提出问题,根据被试者回答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彻底,多层次的了解。
4 评价中心:现代人员素质测评的一种主要形式和人事领域较为特别的一种测评方法。
评价中心也是对各级管理人员适用的一种方法。
5 测评:即测量和评定,测量是指以量化的方式对人的能力倾向,个性特征进行测评,评定是以定性的方式对人的能力倾向、个性特征进行鉴定和判定。
所以测评就是把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测量和评定。
6 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测评是人对事物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7 工作生活质量:组织中所有人员的参与感,工作满意感,和精神压力的状况。
8 心里测验:实质上是对行为样组的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
通俗地说,心理测验就是借助心理量表,对心理特征和行为的典型部分进行测验和描述的一种系统的心理测量程序。
9 职务:重要性相当的一组职位的统称。
10 心理素质: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具体特征及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个性倾向性的具体特征。
11 数字反应能力:运用数学符号进行推理的能力。
12 职业生涯:一个人在其生活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职位,职务,或职业的总称。
13 气质:一个人表现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的特点。
它是在生理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14 测评指标:也要测评要素,能反映测评对象的测评深度和广度的一系列质量检测点。
实质上是用人准则的具体化。
15 结构化面试:依照预先确定的内容,程序,分值结构进行面试。
16 素质测评:对各类人员的德,能,勤,绩,体等素质,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量与评定。
自学考试专题: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各章重点
![自学考试专题: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各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5c798b04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d6.png)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各章重点第一章绪论1.人员测评: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又起着举足轻重的基础性作用。
认知人、评价人。
2.素质心理学含义:生理素质;先天素质;个人素质。
3.马克思说: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
人的素质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素质:是指个体在完成一定活动与任务时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是行为的基础与根本因素。
5.素质的特征:素质的基础性;素质的稳定性;素质的可朔性;素质的内在性;素质的表出性;素质的差异性;素质的综合性;素质的可分解性;素质的层次性与相对性:核心素质是基本素质的基础,基本素质又是生成素质的基础。
6.素质构成:包括基本成分、因素与层次。
个体素质一般分为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是指个体的体质、体力和健康状况的总和是其他一切素质发展与事业成功的生理基础。
心理素质包括智能素质、品德素质、人格素质、文化素质等。
心理素质是个体发展与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7.素质测评:是指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人员素质及其功能行为进行定量描述和评鉴。
物质测量用直接的测量方法,人员素质测量用间接的办法。
8.素质测评的功能:甄别和评定功能,这是素质测评最直接、最基础的功能;诊断和反反馈功能;预测和激励功能。
9.绩效:是指工作主体在一定时间与条件下完成某一任务所取得的业绩、成效、效果、效率和效益。
10.绩效的表现形式:工作效率;工作任务完成的质与量;工作效益。
11.绩效的特征:客观性;效果性;效率性;效益性。
12.绩效评估:是指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
对员工在一定时间内所完成本职工作或履行职务的质量、数量、效率、效益等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的人事活动。
包括考核和评价两个环节。
绩效评估的目的:(1)确认员工个体的绩效品质(2)确认相同岗位或同一能级的员工之间的绩效差异(3)试图找出影响员工业绩的因素和提高业绩的方法,从而为员工的职业发展和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有益的帮助。
13、绩效评估的作用:(1)为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提供依据;(2)为薪酬管理提供依据;(3)为人员培训提供方向;(4)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重点精选全文
![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重点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0f29de40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7e.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一、名词解释1、招聘的含义:是指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根据市场规划和人力资源规划具体用人部门的职位要求,采用一定的方法和媒介,向目标受众发布招聘信息,吸纳或寻找具备任职资格和条件的任职者,并按照一定标准采取科学的方法,筛选出一定人员予以聘用的工作过程。
2、素质:一个人所具有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征。
主要包括:感知、技能、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等。
概括起来主要有心理,品德,能力,文化和身体这五方面素质。
3、人员测评:是指为了特定的目的,借助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个体的人的生理和心理,品德和能力等方面的本来的基本的素质进行的测量和评价。
4、胜任力:是指明确区别出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低下者,并可以被准确测量和计算的某些个体特征,包括动机、特质、技能、自我认知、态度或价值观、具体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
5、信度:对人才测评评估的可能性和一致性。
6、效度:对一个测量特征测量到什么程度的估计。
7、效标效度:考查测验分数与效标的关系,看测验对感兴趣的行为预测的如何。
8、胜任力模型: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需要的胜任力总和。
9、测评指标体系:①测评指标:反映被测对象特征的一系列特定考查的维度,是测评人员进行测评时的统一测评准则。
②指标权重:测评指标在测评体系中的重要性或测评指标在总分中的比重。
③测评要素:每一项素质用规范化的行为特征进行描述、规定。
④测评维度:关于人才的能力、态度、性格、意志等素质要素的测评参数或测评数据。
⑤测评内容:对测评维度的明确规定和细化。
⑥测评标准:使各项测评要素层层分解,并推向可操作化,对测评结果进行评判的方式。
⑦测评标志:为每个测评要素确立了关键性考核标准,要求辨别,操作。
⑧测评标度:对素质行为特征或表现的范围、强度和频率的规定。
一般有,等级式、数量式、符号式、数轴式、图表式等。
10、职业锚: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自我意向的一个习得部分。
11、评价中心:包含多种评价方法和形式的测评系统,通过模拟一种逼真的管理系统或工作场景,将受训者纳入该环境系统中,使完成该系统环境下对应多种工作(无领导小组讨论,文件筐,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12.人才测评方法:是取得被测对象有关测评数据的手段,用以对被测对象进行客观的公平的,合理的判断。
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精选全文
![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9134eb4f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30.png)
第二章 基本理论
第一节 测评的客观基础
➢ 1、职位类别测量
➢ 2、个体差异
第二节 量化理论
一、量化的实质 ➢ 1、从哲学角度看 ➢ 2、从数学角度看 二、量化的作用 ➢ 1、有助于促进测评者对素质特征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与比较 ➢ 2、有助于从大量的具体行为中抽象概括出本质的特征和作出尽可能准确
的差异比较
由六组共187个工作元素组成,68种与工作有关的人员特征与之对应。 ➢ 4、能力分析量表(ARS) ➢ 5、工作要素分析方法(JEM) ➢ 6、关键事件技术(CIT)
第三章 测评标准体系的建构
第二节 测评标准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二、完备性原则 三、简练性原则 四、明确性原则 五、独立性原则 六、可操作性原则 七、合理化的原则
第四节 测评标准体系建构的步骤
一、明确测评的客体与目的 二、确定测评的项目或参考因素 1、工作目标因素分析法 2、工作内容因素分析法 3、工作行为特征分析法 三、确定测评标准体系的结构 四、筛选与表述测评指标 五、确定测评的指标权重 1、纵向加权 2、横向加权 3、综合加权 确定权重的方法: 特尔斐法(专家咨询法) 层次分析法 多元分析法 主观经验法
第二章 基本理论
第三节 人员分析
一、人员分析概述 ➢ 2、人员分析的内容人员特征 ① 潜能与能力 ② 技能 ③ 知识 ④ 资格 ⑤ 个性 ⑥ 兴趣 ⑦ 价值观 ⑧ 态度 ⑨ 动机 ⑩ 工作经历
第二章 基本理论
第三节 人员分析
一、人员分析概述 ➢ 3、人员分析在素质测评中的应用
人员分析就是要找到最合适某项工作或者说是保证某项工作绩效最 高的个人特征,包括有工作所需的能力、技能、知识、品性及其他个 人属性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和方法重点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和方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987f92e783e0912a2162afd.png)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和方法重点广义的素质概念: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头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素质的分类:1.自然素质;2.心理素质;3.社会素质人员素质测评和人才素质测评(判断:人员的测评对象更加广泛,人才具有针对性)人才测评的功能:1.甄别和评定功能;2.诊断和反馈功能;3.预测和激励功能(多选、简答)人才测评的作用:1.对组织所以的作用;2.对个人所起的作用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1.察举制;2.九品中正制;3.科举制(名词解释)察举:只要是指在汉代实行的一种自下而上选拔人才的制度九品中正:又称九品官人法。
是魏晋南北朝的一种选拔人才的举官制度,包括中正九品制与九品官制两大部分科举: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科举制的特点:1.不拘门第;2.平等竞争;3.公开考试;4.择优录取西方文官分为:政务官;常务官员(政务官与内阁共进退,常务官不与)东印度公司志愿任用制度的建立,借鉴了当时中国的科举选拔制度1883年美国颁布了《彭德尔顿法》,“彭德尔顿法”被看作是美国公务员确立的标志,同时也标志着美国文官制度的形成最有名的是测量智商的比奈—西蒙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的心理测验,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医生西蒙于1905年提出比奈被称为心理测验的鼻祖最著名的首推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在1916年知道修订的,即著名的S—B量表(《比奈—西蒙量表》改进版)《陆军甲种量表》适用于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士兵;《陆军乙种量表》适用于不会说英文和文盲的士兵美国学者斯特朗做出了重要成绩,他于1927年编制出版的世界上第一个职业兴趣测验“斯特朗男性职业兴趣量表”至今受到重视素质测评的基础假设:1.人们面对的客观世界是可知的;2.社会中的个体之间既有同质性又有差异性;3.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会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并作出相应的反应;4.现象反映本质。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复习资料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fadc1a2770bf78a652954e7.png)
0609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第一章素质测评导论(一)素质测评的基本概念1、识记:(1)素质:指个体完成一定活动与任务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是行为的基础与根本因素。
(2)素质的构成:素质结构的基本划分,包括基本成分、因素与层次.(3)素质测评:指测评主体在较短时间内,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被测试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针对某一素质测评目标体系作出量值或价值的判断过程,或者直接从所收集的表征信息引发与推断某些素质特性的过程。
2、领会:(1)素质的特性:①基础作用性,②稳定性,③可塑性,④内在性,⑤表出性,⑥差异性,⑦综合性,⑧可分解性,⑨层次性与相对性;(2)人员素质测评与人才素质测评的关系。
人员素质测评与人才素质测评相比,只有一字之差,大同小异.相异的地方是测评所指向的范围不同,人员素质测评与人才素质测评的指向的范围具有交叉关系.但是,它们在测评理论、方法与技术上却是相同的.(二)素质测评的主要类型1、识记:一.选拔性素质测评:是一种以选拔优秀人员为目的的素质测评,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经常要用到的一种素质测评。
二.配置性素质测评:以合理人事配置、人尽其才、才得其用的目的进行.三.开发性素质测评:主要目的是开发人员素质,有针对性地挖掘人的潜力、发挥人的特长,从长远的角度启发和引导员工发展.四.诊断性素质测评:是以了解素质现状和素质开发问题为目的的素质测评,从测评方面找出相关原因,帮助企业解决现实问题.五.考核性素质测评:又称鉴定性测评,是以鉴定与验证某种(些)素质是否具备或者具备程度大小为目的的素质测评,经常穿插在选拔性素质测评与配置性测评之中.2、领会:(1)选拔性测评的特点:①强调测评的区分功能,②测评标准刚性最强,③测评过程强调客观性,④测评指标具有选择性,⑤测评结果是分数或等级;(2)选拔性测评操作与运用的基本原则:①公平性②公正性③差异性④准确性⑤可比性原则;(3)配置性素质测评的特点:针对性﹑客观性﹑严格性﹑准备性;(4)开发性素质测评的特点:勘探性,配合性,促进性;(5)诊断性素质测评的特点:①测评内容十分精确或者十分广泛,②测评过程追根究底,③测评结果不公开,④测评具有较强的系统性;(6)考核性素质测评的特点:①测评结果主要是提供证明或证据鉴定求职者素质,②侧重于求职者现有素质的价值与功用,③具有概括性,④测评结果有较高信度和效度;(7)运用考核性测评时应注意的原则:全面性,充足性,可信性,权威性和公众性原则。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全篇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全篇](https://img.taocdn.com/s3/m/a48e4ed7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99.png)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第一章素质测评概述第一节素质和素质测评狭义:素质是先天遗传条件和后天的社会实践而获得的心理倾向的总称。
(名词解释)多选素质的特性?A基础性B.系统性C.稳定性D.可塑性E差异性F难测性多选本书将人的素质划分为(ABCD)A.道德素质B.文化素质C.身体素质D.心理素质名词解释素质测评:是根据一定的目的,采取一系列的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类人员的德、能、勤、绩、体等素质进行的测量与评定。
简答简述素质测评的含义?测评主体针对特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目的,如招聘、选拔、安置、考核、培训、晋升等,采用科学的测量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对人员的素质进行多方面系统评价,进而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供可靠地参考依据。
多选素质测评的原则:A.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B.精确测评与模糊测评相结合C.静态测评与动态测评相结合D.分项测评与综合测评相结合第二节素质测评的功能和意义多选素质测评的功能:A.鉴定功能B.诊断功能C.预测功能D.激励功能E.导向功能简答素质测评的意义:1.人员素质测评是人力资源科学配置的基础..2.。
有效开发的重要依据....3.。
优化管理的起点..4.。
合理使用的工具..学习人员素质测评的意义:1.学习人员素质测评是自我了解、自我设计与自我开发的需要2.学习人员素质测评是掌握测评理论和方法,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需要3.学习人员素质测评是管理科学化和管理创新的需要学习人员素质测评是提高管理水平、管理艺术、管理效能的需要第三节素质测评的基本类型多选分类方法:1.按照测评结果的表达方式..........................划分为分数测评、评语测评、等级测评、符号测评2.按照测评的目的和用途.....划分为选拔性测评、诊断性测评、配置型测评、鉴定性测评和开发..........................性测评...3.按照测评所用方法...........................划分为标准的纸币测评、投射测评、行为模拟和观察类测评名词解释选拔性测评:是根据职位需要以选拔优秀人员为目的的素质测评,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经常进行的一种测评。
自考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重点
![自考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d8eaf508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df.png)
自考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重点一、素质测评的概念与重要性1.1素质测评的定义和内涵素质测评是指对个体的素质进行科学、客观和全面的评价,包括知识、技能、态度、智力、情感、价值观等多个维度。
1.2素质测评的重要性素质测评是提高个体素质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评估个体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个体全面发展和职业发展规划。
二、素质测评的理论基础2.1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和能力是人力资本的一部分,素质测评可以通过评估个体的人力资本来提高个体的竞争力和市场价值。
2.2精神人格理论精神人格理论指出,个体的精神和人格特质对其素质有重要影响,素质测评应该包括对个体的智力、情感、人格特质等多个方面的评估。
三、素质测评的方法和工具3.1笔试笔试是素质测评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考察个体的知识水平、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评估个体素质。
3.2面试面试是一种针对个体的素质进行评估的方法,通过与个体的交流来评估其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3.3实践考核实践考核是评估个体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一种方法,可以通过模拟实际工作情境或实际工作任务来评估个体的素质水平。
四、素质测评的问题与对策4.1评价指标不准确素质测评中常常出现评价指标的不准确问题,需要明确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4.2评价工具不全面素质测评中常常使用的评价工具不全面,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工具,如问卷调查、观察记录、个案分析等,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4.3评价过程不规范素质测评过程中常常存在评价过程不规范的问题,需要制定明确的评价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总之,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是自考人员培养和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理论指导和科学方法,可以提高自考人员的素质水平和能力,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职业发展规划。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复习要点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6c3cee283169a4517723a362.png)
第一章人员素质测评导论1.素质的概念参照有关分析、其他学者的解释和人员素质本身的特点,我们把素质限定在个体范围内,指个体完成一定活动与任务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是行为的基础与根本要素,包括生理素质与心理素质两个方面。
它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工作潜力发展和工作成就的提高起着根本的决定性作用。
素质是个体完成任务、形成绩效及继续发展的前提。
素质对个体的行为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素质是绩效与发展的内在条件,而绩效与发展是素质的外在表现。
2.素质的特性素质的第一个特性是它的基础作用性。
素质的第二个特性是它的稳定性。
素质的第三个特性是它的可塑性。
素质的第四个特性是它的内在性。
素质的第五个特性是它的表出性。
素质的第六个特性是它的差异性。
素质的第七个特性是它的综合性。
素质的第八个特性是它的可分解性。
素质的第九个特性是它的层次性与相对性。
3.素质的构成从构成上看,个体的素质可以分为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两大类。
其中身体素质指个体体质、体力和精力的总和。
心理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品德素质、智能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和其他个性素质等。
心理素质是个体发展与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因此心理素质测评往往是素质测评的重点。
4.人员素质测评的五种主要类型一、选拔性素质测评二、配置性素质测评三、开发性素质测评四、诊断性素质测评五、考核性素质测评5.人员素质测评的三大基本作用与运用原则素质测评的主要功用有评定、诊断反馈、预测。
运用原则:1.全面测评与择优开发2.发现不足与整体协调3.分项诊断与综合开发4.统一标准与量材开发5.自我测评与外部强化6.他人测评与自我激励7.模糊测评与精心指导8.相互比较与职业发展第二章胜任力理论及其对人员素质测评的作用1.胜任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贡献促使现代胜任力研究运动兴起的一个关键起源因素应该追溯到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
1959年,心理学家罗伯特·怀特在《再谈激励:胜任力的概念》一文中,第一次正式提到与“人才识别”和“个人特性”相关的“competence”.1963年,罗伯特在《人际关系胜任力》的论文中,探讨了胜任力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新版本--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复习资料
![新版本--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67ee9e081c758f5f61f67b3.png)
根据新版教材的复习资料,供大家学习,交流。
06090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第一章人员素质测评概述(一)人员素质测评的含义1.人力资源:个体所具有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组织利用,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并对价值的创造做出贡献的智力,知识,技能,体能以及各种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2.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
3.人员素质测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心理学,管理学,测量学,统计学等多门学科知识,通过心理测量,考试,履历分析,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对人的综合素质进行系统的测量和评价,从而为个人提供职业发展咨询,为组织人员录用,选拔,培训,诊断等信息的工作过程。
4.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理论:核心思想:是人—岗匹配或人—组织匹配,主要包括人力资本,能级对应和职业发展三大基本理论。
5.能级:是一个人能力的大小,能级对应就是按照人的能力层次,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或组织职业发展论:提出者: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金兹伯格和萨帕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人员素质测评主要针对心理属性。
(二)人员素质测评的特点人员素质测评属于间接测量人员素质测评结果不是绝对的人员素质测评对象主要指: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能力倾向,包括能务,态度,理想,信念,兴趣,爱好,性格,品质,气质,人生观,价值观(三)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人员素质测评在西方的发展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大学设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测评运动美国雷蒙德卡特尔人格测评方法----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2.1905年法国阿弗莱德比奈和西奥多西蒙编制第一个智力测评量表----比奈---西蒙量表,采用的是行为表现的方法IQ=(MA/CA)*100,即智商=(心理年龄/实足年龄)*100第三次订正本是由北京大学吴天敏教授心理测源于智力测试3.1927年美国斯特朗世界上第一个职业兴趣测评----斯特朗男性职业兴趣量表,为职业的选择和个人特点相结合做出了贡献4.20世纪80—90年代,“大五”人格测评外向型宜人型责任感情绪稳定性开放性人员素质测评在新中国的发展1.建国初期的人员素质测评(1949~1956年)选拔标准:“任人唯贤”和“德才兼备”2.基本正常运行时期的人员素质测评(1957~~1965年)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员素质测评(1966~~1976年)4.改革开放初期的人员素质测评(1977年~~1993年)(四)人员素质测评的分类1.按测评目的与用途:选拔性测评,诊断性测评,配置性测评,鉴定性测评和开放性测评无目标测评,2.按测评标准:常模参照性测评效标参照性测评,人员录用与招聘和晋升测评一般属于常模参照性测评,飞行员的选拔与录用-----效标参照性测评述职,小结与访谈等写实性测评---无目标测评3.按测评范围,单项测评与综合测评企业诊断与人员培训过程中的测评---单项测评,人员选拔与绩效考核中的测评 ---综合测评4.测评方法,智力,能力,人格,胜任力测评主体,单一主体测评,多主体测评和360度测评测评时间,日常测评,期中测评与期末测评,定期测评与不定期测评测评结果,分数测评,中层管理人员测评,一般人员测评测评活动,动态测评与静态测评测评客体,领导干部测评,中层管理人员测评,一般人员测评5.选拔性测评定义:是一种以选拔优秀人员为目的的测评主要特点:1)特别强调测评的区分功用2)测评标准的刚性最强3)测评指标具有选择性4)选拔性测评的结果或是分数或是等级选拔性测评操作与运用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平性公正性差异性与可比性6.配置性测评定义:是以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为目的的测评特点:具有针对性,客观性,严格性,相对性7.开发性测评:定义:是一种以开发素质潜能与组织人力资源为目的的测评,人的素质具有可塑性与潜在性特点:具有调查性,配合性,促进性8.诊断性测评定义:是以服务于了解组织人力资源现状或诊断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为目的的测评特点:1)测评内容相对深入2)测评结果不宜公开3)测评具有较强的系统性9.考核性测评定义:指以鉴定或验证是否具备素质或者具有程度为目的的人员素质测评特点:1)考核性测评的结果用于了解被评价者的素质结构与水平,是对求职者素质结构与水平的鉴定,而其他类型测评结果并非如此2)考核测量侧重于被评价者现有素质的价值与功用,注重素质的现有差异,而不是素质发展的原有基础或者发展过程差异3)考核性测评范围比较广泛,涉及能力,素质的各个方面,是一种总结性测评,而其他类型的测评则更侧重具体层面4)考核性测评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要求所作的评定结论有据可查,而且充分全面,更要求所作的评定结论能够验证有关结果在操作与运用考核测评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全面性,充分性,客观性,权威性(五)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原则1)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原则2)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原则3)分项与综合相结合的原则4)自陈与投射相结合的原则(六)人员素质测评的功能1.人力资源的基本任务:是根据组织发展的战略的要求,有计划的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组织人力资源进行培训与开发,提供激励,以提高组织绩效2.人员素质测评共有:辨识,反馈,导向和激励的三大功能辨识功能: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不同环节所发挥的具体作用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1)预测与选拔2)人员配置反馈功能:是指通过测评结果的及时反馈,能够使信息接收者了解测评对象整体或某一方面的信息,帮助分析各种优势和不足,帮助探究各种现像产生的原因,并为相关的人力资源决策和个人规划等提供有力依据,促进组织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重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基本概念人员测评的含义:从广义上说,是对社会成员的测评;从狭义上说,主要是对在职人员素质的测评与绩效的考评。
在劳动人事管理领域中,主要是指人员素质的测评及其劳动绩效的考评。
人员测评的狭义解释就是人员素质测评;人员测评的内核就是人员素质测评。
素质的概念:指个体完成一定活动(工作)与任务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是行为的基础与根本因素,包括生理素质与心理素质两个方面。
素质的特点(9个特点,了解各个特点的意思见P2-4):原有基础作用性、稳定性、可塑性、内在性、表出性、差异性、综合性、可分解性、层次性与相对性。
素质的构成:个体素质分为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两大类。
身体素质是指个体的体质、体力和精力的总和。
心理素质包括智能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等。
绩效的含义:指主体在一定时间与条件下完成某一任务所取得的业绩、成效、效果、效率和效益。
绩效主要的表现形式(3种):工作效率、工作任务完成的质与量、工作效益。
工作效率包括时间、财物、信息、人力及其相互结合利用的效率;工作任务包括工作学习中取得的数量与质量。
工作效益包括工作学习中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时间效益。
素质测评的含义:是指测评主体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针对某一素质测评目标系作出量值或价值的判断过程;或者直接从表征信息中引发与推断某些素质特性的过程。
素质测评的组成部分:一是测评主体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二是采用科学的方法针对某一素质测评目标系作出量会与价值判断,或者直接从表征信息中引发与推断某些素质特性。
前一部分主要测,后一部分主要评。
绩效考评的含义:是指考评主体对个体或组织活动成果及其价值的考查与评定。
绩效请考评和素质测评的关系:素质测评主要是对主体工作前条件的分析与确定,而绩效考评主要是对主体工作后结果的分析与审定。
绩效考评与素质测评是相辅相成的。
素质测评为绩效考评提供了起点与背景,而绩效考评为素质测评提供了一种实证与补充。
素质测评主要是对人与条件的测评,以任职资格要求为标准,而绩效考评主要是对事与结果的考查,以职责任务要求为标准;素质测评是为人与事的配置提供科学依据,而绩效考评是对配置的优劣进行科学的检查。
第二节主要类型人员素质测评分类:1、按不同的标准:无目标测评(述职、小结等写实性测评)、常模参照性测评(晋升、人员录用、招聘)与效标参照性测评(飞行员录用与人事考核)2、按测评范围:单项测评(企业诊断、人员培训过程)和综合测评(人员选拔与绩效考评)。
3、按测评技术与手段:定性、定量、中性;4、按测评结果:分数、评语、等级、符号;5、按测评目的与用途:选拔性、诊断性、配置性、鉴定性、开发性6、按测评活动:动态、静态7、按测评客体: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工人等重点掌握按照测评目的与用途分类的几种方法:1、选拔性测评含义:是一种以选拔优秀人员为目的的素质测评。
特点:1)整个测评特别强调测评的区分功用;2)测评标准的刚性最强;3)测评过程特别强调客观性;4)测评指标具有选择性;5)选拔性测评的结果或是分数或是等级,这一点较之其他测评类型特别明显。
基本原则(5个原则,了解各原则的意思见P10):1)公平性(结果接受前提)、2)公正性(承认结果前提)、3)差异性(结果正确前提)、4)准确性(结果信任前提)、5)可比性(结果发挥作用前提)。
2、配置性测评含义: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的另一种素质测评,它以人事合理配置为目的。
特点:1)针对性(体现在整个测评的中心与目的上)、2)客观性(体现在测评的标准上)、3)严格性(体现在测评的标准上、测评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4)准备性等(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开端性上)开发性测评含义:是以开发人员素质为目的的测评。
操作流程:收集人力资源各种形态的资料确定每一类型的内涵与外延-寻找揭示每种类型的显标志与潜标志—拟定测评规则—按测评规则测评—针对测评结果提出开发建议。
诊断性测评是那种以服务于了解素质现状或素质开发中的问题为目的的素质测评。
特点:1)测评内容或者十分精细,或者全面广泛;2)诊断性测评的过程是寻根究底;3)测评结果不公开;4)测评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考核性测评又称鉴定性测评,是以鉴定与验证某种(些)素质是否具备或者具备程度大小为目的的素质测评。
特点:1)它的测评结果,主要是给想了解求职者素质结构与水平的人或雇主提供测评结果和证明,是对求职者素质结构与水平的鉴定,而其他类型的测评结果并不如此;2)考核性测评的内容在于求职者现有素质的价值与功用,比较注重素质的现有差异,而不是素质发展原有基础或者发展过程的差异;3)具有概括性的特点;4)要求测评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原则(了解各原则的含义见P15):全面性、充足性、可信性、权威性或公众性。
第三节素质测评的主要功用(了解每个功用的具体内容见P16-20)1、评定:促进与形成作用;激励与强化的作用;导向;2、诊断反馈:咨询;对人力资源开发方案、开发工作的计划与改进,起着重要决策参考作用;调节与控制;3、预测:选拔;4、其他:有助于资源配置的科学化;有助于人力资源开发;有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体现在:招聘选拔、培训、绩效考评、员工激励、职业发展);第二章测评原理第一节理论基础职位类别差异的含义:职位差别即职位分类的结果,是对企事业内部所有职位,按照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序、所需资格条件等因素综合划分所形成的序列等级。
职业是指个人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源来源的工作。
职等,是指个人职位在同一组织系统内或不同组织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个体差异含义:个体相互间存在差异,不仅体现在生理性别与外貌上,更多的体现在心理上,心理差异归纳为两方面:个性倾向差异,包括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方面;个性心理特征差异,包括能力、气质与性格三大因素及其组合的差异。
人们由于生长与工作的环境不同,所具有的生理特点与遗传素质不同,接受的教育程序又有别,因为每个人所形成的素质也就不同。
人员素质测评的理论基础是职位类别差异和个体差异:当任职者的素质水平合乎任职要求时,则人事相宜,其工作绩效就高,否则,即使任职者非常努力,其工作绩效也低,因此,职位类别差异对人员素质测评提出了客观要求。
由于个体间的素质存在差异,才使我们的人员素质测评显得十分有意义,而且具有可能性。
如果个体之间不存在素质差异,那么人员素质测评将无法获得有决策意义的结果,测评最终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因此,个体间的素质差异是人员素质测评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量化理论量化的含义:即数量化,指给事物以数字形式表示。
人员素质测评量化的含义:即用数学形式描述素质测评的过程。
人员素质测评量化的实质:从哲学角度看,人员素质测评量化就是通过测量手段来揭示素质的数量特征与质量特征,使人们对素质有更深入、更本质的认识;从数学角度看,素质测评量化就是通过素质测量法则,把个体稳定的行为特征空间,与某一向量空间建立同态关系,使定性评定中不便综合处理的特征信息,得到统一的数学处理。
这样,可使测评者对不同个体素质的心理感觉差异反映在数量差异上,进而综合反映在个体素质的差异与水平上。
(了解)人员素质测评量化的作用:借助量化手段,素质测评能够从测评者个体感觉经验的局限中跳出来,由个体的感性测评上升到群体的理性测评,由模糊混沌的体验测评转化为明确清晰的测评。
素质测评量化,除了方便简洁的物化表述功能外,还有助于促进测评者对素质特征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与比较,有助于从大量的具体行为中抽象概括出本质的特征和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差异比较。
人员素质测评量化的几种形式:一次量化与二次量化;类别量化与模糊量化;顺序量化、等距量化与比例量化;当量量化(1)一次量化和二次量化一次量化:是指对素质测评的对象进行直接的定量刻画。
也可称为实质量化,对象一般有明显的数量关系。
二次量化:即指对素质测评的对象进行间接的定量刻画,即先定性描述后再定量的量化形式。
对象一般是那些没有明显的数量关系但具有质量或程度差异的素质特征。
(2)类别量化和模糊量化类别量化:就是把素质测评对象划分到事先确定的几个类别中去,然后给每个类别均赋予不同的数字。
特点:每个对象属于且仅属于一个类别,不能同时属于两个以上的类别。
类别量化的测评对象则是那些界限明确且测评者能完全把握的素质特征。
模糊量化:要求把素质测评对象同时划分到事先确定的每个类别中去,根据对象的隶属程度分别赋值。
特点:每个测评对象同时且必须归属到每个类别中,量化值一般是不大于1的正数,是一种实质性量化。
模糊量化的测评对象是那些分类界限无法明确,或测评者认识模糊和无法把握的素质特征;(3)顺序量化、等距量化和比例量化(在同一类别中常常需要对其中的诸素质测评对象进行深层次的量化,它们可以看作是二次量化。
)顺序量化:一般是先依据某一素质特征或标准,将所有的素质测评对象两两比较排成序列,然后给每个测评对象一一赋以相应的顺序数值。
等距量化:则比顺序量化更进一步,它不但要求素质测评对象的排列有强弱、大小、先后等顺序的关系,而且要求任何两个素质测评对象间的差异相等,然后在此基础上才给每个测评对象一一赋值。
等距量化可以使素质测评对象进行差距大小的比较。
比例量化:它又比等距化更进一步,不但要求素质测评对象的排列有顺序等距关系,而且还存在位数关系。
比例量化可以使素质测评对象进行差异比例程序的比较。
(4)当量量化的含义:所谓当量量化,就是先选择某一中介变量,把诸种不同类别或并不同质的素质测评对象进行统一性的转化,对它们进行近似同类同质的量化。
如:加权。
第三节人员分析人员分析:是对工作人员以及与工作有关的个性特征进行分析和描述,寻找成功地从事某项工作的个人特征。
目的是要找到最适合某项工作或者说是保证某项工作绩效最高的个人特征,人员分析的对象是不同等级、类型的工作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人员分析就是要找到最适合某项工作或者说是保证某项工作绩效最高的人个特征。
人员分析的结果就是要产生个人的能力清单,其中应包括有关工作的能力、技能、知识、品性及其他个人属性。
人员分析的方法与技术(6种方法):(1)DOL系统:把人员分析的内容以工作描述的形式表现出来,标准的工作描述包括:工作概况、工作任务、工作的量化。
六种个人特征:教育与培训、才能、气质、兴趣、身体要求和环境条件。
(2)职能分析系统:普通教育GRD量表、个人技能分类方法;为个人特征提供了一个界定的方法,认为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时的技能包括:适应技能、职业技能、特殊技能。
(3)职位分析问卷PAQ:是一个用于工作者定位的工作分析研究系统。
由六组共187个工作元素组成,描述的都是与工作相关的工作者行为。
(4)能力分析量表ARS (5)工作要素分析方法JEM(6)关键事件技术CIT:根据对工作者行为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对各种工作进行分析的人员分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