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合集下载

2023年高中地理全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23年高中地理全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23年高中地理全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2
简介
本文档是2023年高中地理全册教案,适用于新人教版必修2教材。

教案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呈现,内容无法确认的内容不会被引用。

目标
本教案的目标是提供高中地理教学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必修2教材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内容
教案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单元概述:简要介绍该单元的主题和目标。

2. 教学目标:明确该单元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出该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4. 教学内容和组织:详细描述该单元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等。

5. 教学过程:分步骤地描述该单元的教学过程,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任务。

6. 教学评价:提供该单元的教学评价方法和标准,帮助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进行评估。

使用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本教案的指导,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课堂教学,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

备注
本教案是按照简单策略编写的,没有法律复杂性的问题,作者具有法学硕士学位,能够提供有帮助且创意的指导。

必修二地理教案15篇

必修二地理教案15篇

必修二地理教案1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必修二地理教案15篇有关必修二地理教案【精选15篇】教案是教师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能够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第一课时:介绍地理学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培养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 教学重点:地理学的定义和内容。

- 教学内容:
- 什么是地理学?
- 地理学的基本领域和研究内容。

- 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第二课时: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理解地球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形状。

-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 教学内容:
- 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 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哪些层次?
- 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形成原因。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使用模型和图表进行解释。

第三课时: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认识地球季节的形
成原因。

-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季节的形成原因。

- 教学内容:
- 地球的自转运动是什么?
- 地球的公转运动是什么?
- 地球季节的形成原因。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使用动画和图片进行演示。

...
(依次编写其他课时的教学内容、目标和重点,按照教材的章
节顺序进行排列)
课程评价
- 课程评价方法: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和知识的理解程度,观察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 评价工具:笔试、口头回答问题、观察记录等。

- 评价标准:能准确描述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第一课单元导入与全册导读
研究目标
- 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了解本册教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教学重点
- 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
- 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教学准备
-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
-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并进行简单
的讨论。

2. 展示本册教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3. 提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解释相关概念和知识。

4. 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引发学生对地理学
科的兴趣和思考。

5. 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布置相关预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地理学的定义
和研究对象。

同时,通过展示本册教材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激
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
发散思维,培养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地理
学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套(附教学计划)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套(附教学计划)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本学期高一地理采用人教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绍人地环境的基础知识、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教学内容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至第六单元。

三、学情分析从上期期末考试情况看,四个班的成绩比较趋于统一,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较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

同时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

而且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把握知识点。

四、教学具体措施1.备课时重点研究教材和学生,圈出难点、重点,把知识分为了解层次、识记层次、掌握并运用层次,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做到有的放矢,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熟记基础知识。

2.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要做到先管后教,以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运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所见所闻的现有知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其积极思维,开拓其动脑、动手能力。

3.课堂练习应紧扣课堂讲解的内容,从易到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以中低档题目为主,做到有梯度有层次地推进教学,使学生能在识记、听懂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就能做对,从而达到消化课堂内容,体验成功的感觉。

4.作业批改时应做好总结,把那些学生得分率低的地方记录下来,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查漏补缺。

同时,要做到认真批改,对那些掌握得好的学生不吝表扬,后进生鼓励支持,中等生促进加油提高,批示时注意语言的感召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5.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抓好“记忆改变学习计划”,开展班级竞争,激发其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教师应通过适当的知识竞赛让学生参与竞争,达到成绩总体提高的目的。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目录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三节人口容量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第二节城镇化第三节地城文化与城乡景观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教材分析】本节以一个“卫星影响世界地图”这一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以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带着问题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本节讲述世界人口分布大势和特点,阐述自然、人文诸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回答了两个基本问题: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哪儿?为什么?在讲述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时,教材采用了由一般到个别、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

本节共有两个标题:“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第一个标题聚焦世界人口的分布。

教材先安排图 1.2“世界人口的分布(2014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发现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

接着从纬度、距海岸远近、海拔三个方面,利用数据进一步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在描述人口分布特点之后,本节第二个标题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制约世界人口分布状况的诸多影响因素。

这样层层深入,由浅人深,有助于学生掌掘比较完整的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另外,课后还有一个“活动”教学和“自学屋”。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人教版2023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学案

(人教版2023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学案

(人教版2023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学案单元一:人口与城市1. 研究目标:- 能够理解人口与城市的关系,掌握基本概念和术语;- 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影响和挑战;- 掌握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和特点;- 分析城市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 研究重点:- 城市化的定义和过程;- 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和特点。

3. 研究内容:- 人口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化与农村人口流动;- 城市化过程中的影响和挑战;- 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和特点;- 城市人口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分析。

4. 研究建议:-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理解基本概念和术语;- 注意城市化的过程、影响和挑战,思考其中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分析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和特点,了解不同地区的差异;- 总结城市人口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形成自己的观点。

5. 研究评价:- 完成课后题,检验对研究目标的掌握程度;-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完成一篇研究笔记,总结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单元二:地理与可持续发展1. 研究目标:- 理解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分析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了解和评价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2. 研究重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和成就。

3. 研究内容:- 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和成就。

4. 研究建议:- 研究课本内容,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注意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影响,思考解决办法;- 了解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分析其优势和不足;- 关注新闻和研究报告,了解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形势。

5. 研究评价:- 完成课后练,检验对研究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分析一种环境问题的影响和解决办法;- 编写一篇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努力和成就的报告,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整套)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教案+学案全集(vip专享)

(整套)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教案+学案全集(vip专享)

课题1.1人口数量的变化设计教师罗兆旭授课教师时间第周月日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2.了解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3.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重点难点重点: 1、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难点: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及解决措施.教法教具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学校名录参见: http:// /wxt/list. aspx? ClassID=3060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2.了解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3.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重、难点:重点: 1、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 难点: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及解决措施.课堂流程第一步: 尝试练习1.“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为()A.出生率低, 死亡率高, 自然增长率低B.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C.极高死亡率, 很高出生率, 极低自然增长率D.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高自然增长率2.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人口总数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社会生产力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第二步: 考点扫描考点一:考点二:第三步: 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知识点一人口的自然增长2、人口自然增长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特点(1)总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同的历史时期, 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A、农业革命以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农业革命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世界人口的增长的地区分布特点:(1)比较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增长的差异A、从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从人口自然增长率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国家之间的差异1、构成指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1)划分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划分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所处历史阶段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原始社会时期传统型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现代型现代社会时期(3)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的转变过程: 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逐步过渡.第四步: 变式训练例: 下图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 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E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针对B国的人口问题, 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四国中, 与E国人口问题一样突出的是: ()A.印度B.埃塞俄比亚C.法国D.巴西第五步: 解惑答疑 我的疑惑:我的收获: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1、图中反映了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其中, 人口增长模式处于第二阶段的是( )A. ② B .③ C . ① D .④ 2、四个国家中, 分别属于现代型和原始型的增长模式的是 ( ) A . ③④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②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自然增长模式现代型传统型原始型3、若图中数字序号表示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的人口增长模式, 下列排序正确的一组是()A. ①②③④B. ④③②①C. ④①②③D. ③②①④例: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 读“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重图”, 据此回答4~5题.4.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 全国共有12.95亿人, 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 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A.93% B.23% C.13% D.60%5.与10年前相比, 我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比重下降了4.89%, 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上升了1.39%, 而总人口增加了1.3亿. 因此, 解决新世纪人口问题的主要任务是()A.控制人口的盲目流动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尝试练习: B C变式训练:(1)人口增长缓慢, 人口老龄化严重(2)控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 提高人口素质. (3)C当堂检测: C A C B B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运用人口资料分析对比不同地区或不同国家人口迁移特点及原因.3.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重、难点:重点: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难点: 不同时期国际人口迁移特点.课堂流程第一步: 尝试练习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 读下表完成(1)~(2)题.1982年1990年2000年总人口(万) 35 167 7010~14岁(%) 35.27 14.63 8.515~64岁(%) 58.36 83.15 90.3965岁及以上(%) 6.37 2.22 1.11(1)该城市1982年至2000年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人口增长迅速B.人口出生率增高, 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 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D.人口增长率很高, 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2)该城市是 ( )A.南京B.深圳C.西安 D.沈阳第二步: 考点扫描考点一:考点二:第三步: 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知识点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 一段时间内人的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2.国际人口迁移3.国内人口迁移(1)我国古代: 受脆弱的、频繁的战争、的影响而迁移.(2)新中国成立以来①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在体制和严格的制度下, 、地进行.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受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 , 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知识点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 、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 有时也会促发人口的迁移.2.经济因素: 、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 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并往往起着作用.3.其他因素: 如政治、文化因素, 其中政策、社会变革、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知识点三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影响迁入地迁出地有利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①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 有利于发展; ②缓解人地矛盾, 促进发展; ③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利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第四步: 变式训练(2010·天津高考)我国东北地区某重工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期间, 人口增长在10年中出现了下图所示状况. 结合图文材料, 回答(1)~(2)题.(1)图中所示人口增长状况的分布, 能够反映该城市 ( )A.人口由中心向周边迁移B .老龄人口增多C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D .人口密度变小(2)伴随上图所示的人口变化, 该城市 ( )A .商业用地减少B .居住用地扩大C .交通用地减少D .工业用地扩大第五步: 解惑答疑 我的疑惑:我的收获:第七步: 当堂检测读“我国某区域图”, 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 据此完成1~2题.1.造成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民工流动B.道路建设C.水利工程建设D.输气管道建设2.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C.从人口移动距离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D.从人口移动形式看以线形分散为主(2011·合肥检测)下图为某地区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3.从图中判断, 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人口的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4.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存在明显关联性的是 ( )A.甲、乙B.甲、丙(2011·诸城模拟)我国东北有辽阔的土地、浩瀚的森林.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吸引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向这里迁移和流动. 明清时更多农民来此开荒种地并定居下来. 尤其是山东人,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闯关东”.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增长迅速, 现在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完全反转, 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据此完成5~6题.5.有关“闯关东”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山东人多地少②山东社会动荡不安, 战争不断③山东自然灾害频繁, 生产力低下④关东地广人稀, 沃野千里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6.下列关于“雁南飞”现象对山东省有利影响的叙述, 正确的是( )A.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B.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C.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D.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推动经济发展(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学案汇总尝试练习: D B变式训练: A B当堂检测: CDDADD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必修二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学案学习目标:1.区分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三个概念;2.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 重、难点:重点: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难点: 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课堂流程第一步: 尝试练习(2011·天津六校联考)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 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 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是( )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 约14~15亿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约15~16亿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 15.1~16.6亿 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8~9亿A .约15~16亿B .15.1~16.6亿C .约8~9亿D .约14~15亿第二步: 考点扫描 考点一:第三步: 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 知识点一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4、 环境承载力实质: 环境能人口的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适合养活多少人衡量指标:2.环境人口容量: 主要受、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的影响.3.人口合理容量(1)含义: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 保障 ,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2)意义: 影响一个国家的和的制定,进而影响区域的战略.(3)谋求措施①世界: 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之内; 建立公平的秩序.②地区: 尊重的客观规律, 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第四步: 变式训练(2011·潍坊模拟)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 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 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 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 完成(1)~(2)题.(1)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9 000、10 000、6 000、4 500, 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A.8 000 B.10 000 C.6 000 D.4 500(2)本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用b表示)、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用c表示)三者的关系, 正确的是( )A.a<b<c B.c<b<a C.b<a<c D.a<c<b第五步: 解惑答疑我的疑惑:我的收获: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2011·南京模拟)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 回答1~2题.1.下列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B.P′为环境承载力C.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D.P为环境承载力2.图中反映了 ( )A.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成正相关关系B.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成负相关关系C.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 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成正相关D.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 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人口的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最多能养活多少人适合养活多少人尝试练习: C变式训练: D C 当堂检测: C D知识点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含义: 在城市中, 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 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2.主要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3.形成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影响地租的因素: 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2)社会因素: 收入导致住宅区的分化;知名度; 种族或宗教(3)历史因素: 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4.发展变化: 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第四步: 变式训练学案上例题作为变式训练题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 设置相关问题, 自己铺设道路, 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让学生学会图文转换.第五步: 解惑答疑该环节为学生讨论探究本节课知识点和变式训练以及尝试训练的习题, 通过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生生质疑, 师生质疑把本节课知识真正掌握.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动态, 对记忆和理解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及时的讲解和点评变式拓展, 感悟实践, 质疑互动(15分钟)合作探究, 视导讨论, 穿插巩固(3分钟)总结升华, 回扣目标(5分钟)限时独立, 快速反馈, 体验收获(5分钟)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必修二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学案学习目标:8、 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9、 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0、掌握影响城市功能区的因素及区位因素.重、难点:重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难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综合因素分析课堂流程第一步: 尝试练习1.(2009·浙江高考)读图, 完成(1)~(2)题.第二步: 考点扫描 考点一: 考点二:第三步: 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 知识点一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包括商业用地、 、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 、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1)甲城有意引进一家造纸企业, 正确的选项是( )A .布局在甲城的工业区内B .布局在甲乙两城行政边界处C .布局在甲城盛行风下风向的西南郊D .不宜引进该企业 (2)乙城的最佳住宅区和CBD 应分别布局在( )2.城市功能分区(1)形成: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 .(2)特点: 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 .(3)主要功能分区①住宅区特点: 城市中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分化: 有的城市的住宅区出现了和 .②商业区分布: 多位于市中心、或街角路口形状: 主要为点状或中心商务区(CBD): 特殊的商业区, 可提供金融、保险、旅游等服务.③工业区特点: 其工业企业专业化程度较高, 之间有很强的 .分布: 靠近河流、、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知识点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含义: 在城市中, 不同功能区的与 , 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2.主要模式: 模式、模式和多核心模式.3.形成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影响地租的因素和距离市中心远近.(2)社会因素: 收入导致的分化;知名度; 或宗教(3)历史因素: 早期的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4.发展变化: 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第四步: 变式训练(2010·江苏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1)曲线①、②、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符合一般城市三类用地时空变化特点的是 ( ) A.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B.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C.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D.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2)2005年与1990年相比, 距市中心12千米处 ( ) A.工业用地比例增加, 居住用地比例减小B.工业用地比例增加, 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C.居住用地比例减小, 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D.居住用地比例减小, 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第五步: 解惑答疑我的疑惑:我的收获: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2009·上海高考)下图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 完成1~2题.1.该城市2000年与2007年地价变化反映了 ( )①远郊地价升值幅度高于市中心②地价整体有所上涨③中心城区范围扩大④城市规模扩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在2007年地价变化曲线上, 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 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模型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 ( )①蔬菜种植基地②高新技术开发区③大学城④美术馆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读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图, 回答3~4题.3.图中等值线a、b、c的大小关系是 ( ) A.a>b>c B.a<b<cC.a=b>c D.a>b=c4.造成图中局部地区地租分布等值线由中心向外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条件B.交通条件C.人口分布状况D.早期商业活动5.(2009·江苏高考)某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为多核心结构. 下图是“该城市的建筑与道路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A、B中属于中心商务区的是________, 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与B 服务范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D、E中属于低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 其在城市中的一般分布规律是________.(3)汽车销售店布局在G处的理由是什么?简述高新技术产业园将布局在F处的主要依据.(4)说明影响该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尝试练习: D A变式训练: C B当堂检测: C B A B答案: (1)A A位于市中心; 交通便利A服务范围覆盖(包含)B服务范围(2)C 分布在内城(靠近商业区); 靠近工业区(3)占地广, 需位于城市外缘; 靠近交通干线.接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 环境条件好.(4)经济原因(或地租水平); 收入水平差异; 历史原因.教材处理师生活动3.城市等级体系的分布(1)等级高的城市数目较少 , 相距较远; 等级低的城市数目较多, 距离较近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第四步: 变式训练学案上例题作为变式训练题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 设置相关问题, 自己铺设道路, 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让学生学会图文转换.第五步: 解惑答疑该环节为学生讨论探究本节课知识点和变式训练以及尝试训练的习题, 通过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生生质疑, 师生质疑把本节课知识真正掌握.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动态, 对记忆和理解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及时的讲解和点评变式拓展, 感悟实践, 质疑互动(15分钟)合作探究, 视导讨论, 穿插巩固(3分钟)总结升华, 回扣目标(5分钟)限时独立, 快速反馈, 体验收获(5分钟)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人教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人教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一、环境承载力1、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资源————环境人口容量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最主要因素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综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综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综合教案第一章人口与城市课时一人口与城市课前预习1.了解我国现今的城市化进程,并熟悉悉与城市化相关的有关概念。

2.理解我国城市化过程所涉及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因素。

课堂讲解1.学生必须学会对人口变化趋势的分析和预测。

2.介绍我国城市化过程所涉及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因素。

3.介绍全球城市化进程和趋势,学生需了解国际经济和社会投资对城市化过程的影响。

课后演练学生将在学习本课时后提高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并在课后完成相关作业。

课时二城市与城市规划课前预习1.学生需了解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其未来走向。

2.所学习内容中涉及到的城市规划概念、城市发展模式、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及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课堂讲解1.介绍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2.讨论不同城市规划的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3.学生将学习如何制定城市规划,并学习目前流行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课后演练学生将在学习本课时后了解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以及不同的城市规划方法和实际应用的意义。

课时三区域经济发展课前预习1.学生必须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和局部经济发展的差异。

2.学生必须了解城市、农村和地区(如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影响。

课堂讲解1.在学习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和局部经济发展的因素之前,学生必须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义和主要特征。

2.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与预测/局部经济发展的趋势与预测。

3.在学习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影响。

课后演练学生将在学习本课时后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局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影响。

同时,学生将在课后完成和巩固相关知识的练习。

第二章农业与农村课时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课前预习1.学生将了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2.学生将了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村改革有何关联,并了解不同农业生产方式在农村经济中的角色。

课堂讲解1.介绍农村改革对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影响,并了解不同农业生产方式在农村经济中的角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版,50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版,50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版,50页)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地理必修二新人教版教案

地理必修二新人教版教案

地理必修二教案地理必修二新人教版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必修二新人教版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必修二新人教版教案1一、课程标准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即运用相关地图分析洋流对气候、渔场、航海及海洋污染的影响。

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海水运动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基础上,对洋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是学习的目的所在,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熟悉洋流对地理环境四大方面的影响;(2)区别寒流和暖流对气候的不同作用,理解渔场的形成原因;(3)掌握洋流特别是季风性洋流对航海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充分运用洋流的相关理论知识来解释实际问题;(2)搜集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有关的资料,试分析它们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海洋观、资源观、环境观,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2)学习洋流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重、难点分析1、重点: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洋流对渔场的影响。

把它们定为重点的依据是:洋流深刻影响沿岸气候,并改变着某些地区原有的温度和湿度,通过对这一知识的学习便可解释一些特殊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而洋流对渔场的影响与人类的渔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更好地为人类谋福利。

2、难点: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

确定这一知识点为难点的依据是:理解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应结合世界表层洋流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图,综合性较强,洋流是气候形成的原因之一,主要难在需要长久性的记忆洋流的分布及气候类型的分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 全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 全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全册一、教学目标1、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2、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3、了解人口增长的时空变化差异及原因;4、了解不同地区针对人口问题采取的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人口的数量变化之人口的自然增长,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是课本的补充内容。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1、重点(1)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2)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2、难点了解人口增长的时空变化差异及原因。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一) 课程导入(3′)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地理必修二的学习,地理必修二的主要内容为人文地理,那学习人文地理,我们就先从人讲起,这节课,我们的学习内容是人口的自然增长。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5,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2′)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共同决定的。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___;某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不仅与自然增长率有关,还与________有关。

(6分)设置意图:知识性问题,明确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及计算公式;另外,让学生意识到人口基数的影响力。

2、读图1.2,总结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之后和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6分)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对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3、读图1.4,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并分析其原因,针对各自的人口问题,其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4分)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通过读图感知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及其原因,并思考应采取的措施有何差异。

(三)小组讨论(8′)1、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2、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3、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增长迅速的原因及措施。

(四)展示交流(12′)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

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5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5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5篇在教学中我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地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地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1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一节中国的疆域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学习指导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一、从世界看中国【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人教版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2教案
教案标题:探索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掌握人文地理相关概念和案例
教学重点:
1. 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人文地理相关概念和案例的掌握
教学难点:
1. 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掌握人文地理相关概念和案例
教学准备:
1. 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2
2. 多媒体设备
3. 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人文地理的兴趣和思考。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人文地理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2.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人文地理相关概念的介绍
三、案例分析(20分钟)
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文地理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四、小组讨论(15分钟)
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一个人文地理相关的问题,并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五、课堂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教学延伸: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地理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并写一篇小论文。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对人文地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是否能够积极参与?是否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否能够运用人文地理相关概念分析问题?针对学生的表现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表格式教案设计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表格式教案设计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表格式教案设计(可直接打印使用)章节目录: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2)地区差异在世界每年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了以上,其中亚洲国家(印度、中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和尼日利亚等国就占了每年世界新增人口的★3.世界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与对策(1)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大就业困难,人均资源减少,影响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安定对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青壮年负担加重对策: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1)构成指标:包括、死亡率和(2)类型及特点①原始型:高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②传统型:、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③现代型:、低死亡率、下图为甲、乙两个国家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

读图,回答1~2题。

1.甲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大约为()A.1%B.2%C.3%D.4%2.乙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A.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B.过渡型人口增长模式C.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D.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1)空间:一个国家或地区。

按照合理的(2)条件保障健康的不妨碍未来人口的(3)实质:的人口数量。

2023年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套

2023年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套

2023年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套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掌握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壳运动的原理;3. 理解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4. 熟悉地球环境和资源分布的格局;5.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了解地理学的定义及其学科内涵;- 掌握地理学科的分类和研究对象;- 理解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第二单元: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壳运动- 了解地球的构造层次和地壳的类型;- 掌握地壳运动的基本原理和地球板块运动的特点;- 理解地震和火山等地壳运动现象的发生原因。

3. 第三单元:陆地的分布与特点- 了解世界陆地的分布格局;- 掌握各洲的分布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理解陆地的利用与保护问题。

4. 第四单元:海洋的分布与特点- 了解世界海洋的分布格局;- 掌握主要海洋的位置、形成与性质特点;- 理解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5. 第五单元:地球环境与资源分布格局- 了解地球的大气层、水圈、生物圈等环境要素;- 掌握各种自然环境要素的分布格局;- 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资源的分布规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地理学科基础。

2. 示范法:通过地球的模型、实物和图表等示范教学工具,直观地展示地球的结构和运动原理。

3. 案例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和资源利用问题。

4. 实践活动:组织实地考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球环境和资源分布的格局。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完成的作业的质量和内容。

3. 测试评价:组织小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全面测评学生的研究成果。

以上是2023年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套。

通过本教案,学生将全面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掌握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壳运动的原理,理解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以及地球环境和资源分布的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二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引入P3活动题)让学生列式计算:200000×2%=4000(人)200000×(1+2%)10=24.38万(人)24.38万×1.7%=4144(人)教师提问: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板书: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图1.4)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2)2000年与1950比,人口增长数由多到少的排序?(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3)计算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

(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4)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亚非拉)(5)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发展中国家)(6)欧、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增长较缓慢)展示《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表。

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回答),那么这些国家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呢?(让学生阅读课本P4《日本政府在全国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教师补充材料二、三材料二现金津贴意大利新措施鼓励生育意大利的出生率连年下降,国内人口出现负增长,为了鼓励人民多生育,意大利政府用心良苦地宣布一项新措施,就是给予生育一胎以上的家庭经济津贴。

从生育二胎开始可以一次性领取由政府支出的1000欧元的津贴。

材料三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德国人口出生率很低,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

在德国每年有14.5万多名婴儿的父母是外籍人或父母的一方是外籍人,占全德婴儿出生率的20%。

提问:人口增长慢的国家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什么?(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势。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世界“60亿人口日”到来推迟了4年。

成绩巨大,但依然任重道远。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知道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世界人口的数量,在整个人类历史时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总趋势,但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又有不同的特;面对不同的人口形势,各国各地区会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新课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由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入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板书: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教师指出: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

板书:1、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学生阅读课本P6图1.6。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图中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什么?(2)横坐标仅仅表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吗?(3)自然增长率如何读取呢?板书:2、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的变化教师讲解: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和转变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转变是从死亡率还是出生率先下降开始的?(死亡率)设问:目前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生产力水平是否相同?(不同)板书:3、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让学生阅读课文P6有关段落,分析世界两类不同国家(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哪一种?生回答)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会变化的,在空间上也有差异的。

最后分析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知道了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原因。

通过学习,懂得了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有变化,空间上存在差异。

教学反思:1.2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三、教学难点: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学习了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事实上,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既包括自然增减,还包括——板书:一、人口迁移1.概念问:什么是人口迁移?生: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教师引导区分概念: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师:对。

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口迁移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的两种形式: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板书:2.国际人口迁移古代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板书:3.国内人口迁移生: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由于自己自足的经济十分脆弱,加之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

问:那么我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又有什么特点?(活动探究)学生阅读教材图1.8思考: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

而这种人口迁移调节了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新课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人口迁移,了解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那么人口什么要迁移呢?人口迁移究竟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呢?板书: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师:请看下面的文字,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什么。

1、气候严寒的高纬和高山地区,水分稀少的荒漠和土壤贫瘠的地区,人烟稀少。

而水、热条件比较好的温带和热带往往成为世界人口密集的地区。

2.温带和热带肥沃的冲积平原和某些大河流域,人口也较为集中。

3.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

某些大河流域如长江、珠江、尼罗河、多瑙河、伏尔加河等,至今也是人口密集地区。

4.我国的大庆、攀枝花等,都是因为矿产资源的开发。

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而形成的。

生:以上资料说明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师:对,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地区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总是希望从自然恶劣或自然资源贫乏的地区迁到自然环境优越或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

其次,自然灾害也会成为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

自然环境主要有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要素它们是怎样影响人口迁移的呢?(生讨论,师总结)(1)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

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人口迁移。

光、热、水、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2)水是人类生存重要的物质条件。

人类生活、生产要消耗大量的水,因此,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分布,从而影响着人类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现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淡水天然分布状况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弱,但是淡水资源仍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条件。

(3)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如我国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区是人口最稠密地区。

至今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依然有许多农村人口因为土地不足、土壤肥力的衰竭而迁移。

(4)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和加工,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随着一个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一些本来人迹罕至的地区发展成为人口的聚居地,如攀枝花、大庆。

师:社会经济环境因素也是影响人们迁移的重要原因。

经济环境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

看下面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以及北美发达国家因经济的迅速发展而迫切需要补充经济活动人口,吸引他国人口源源流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