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明心学感悟(一)
世人说王阳明的心学,皆冠之以“主观唯心主义”之头衔,而其理由就是一句“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其实王阳明要说的无非是一种人生的感悟和态度,他所说的这些话也无非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语言,富有感染力和概括力的语言,实在没有必要冠以什么“主观”“唯心”“主义”之头衔。他说这些无非是强调指出人心的重要性,也不是强调人的重要性,他当然知道世间有客观之理,但是如果这些理你没有心思去了解,这些理就和你没有关系,对你没有任何意义。就算你有心去了解,如果你没有心去实践,说一套做一套,或知而不能行,这些理对你也同样没有关系,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如果心中无理,心中无物,则客观之理、客观之物皆可视同虚无。因为它们和你没有关系,这就是王阳明要说的,要强调人自身的作用,要关注人性本身。就象你门前的桂花和无远处的高山,如果你关心着桂花的香气,自然会忽略远处的高山。如果你关心着高山的朦胧悠远,就会忽略近处的桂花。当你关心国家大事一处时,另一处并不是没有存在,只是在你的视野里消失,在你的心境里消失而已。
“心即理”不是目的,“心即理”是为了引出“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也不是目的,“知行合一”是为了引出“致良知”。而“致良知”的结果又印证了“心即理”,让你的“心”去认识更多的“理”,这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渐进、分阶段的、循环的过程。
“知----心----行”,“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一个严密的系统,这个系统的中枢就是“心”,“心”是“知”和“行”中间的联
系。没有“心”,“知”和“行”就会割裂开来,“知行合一”就会变成一句空话,而没有“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空谈“心”,就会变成“唯心主义”,被讥为“王学末流”。
阳明心学感悟(二)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阳明心学中的“铁三角”。这“三角”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构成心学的严密体系。只要真正明的这“三角”的含义和相互关系,你的思想就不会再迷茫,你的心情就不会再浮躁,你将生活得踏实而真实。
“心即理”就是对自己,一是要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观能动性),二是不要欺骗自己,虚伪的活着。“致良知”是对待别人,对待别人不能失去良心,要将心比心(以前我提倡“仁义”,看到“致良知”后,便觉得“仁义”太高远,不够现实,不如“良知”来得切实可行,来得合理),“知行合一”是对待事务,包括学习、工作、生活和一切事务(立品、为学、行事),要做到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言行一致,不说一套做一套,知行一致,不只知不行,要勇于实践,要有执行力,能够克服万难,学以致用。人的一生无非是待人、待己、待事三件事,只要待人、待己、待事无惑,则人生无惑也。心学只所以有切实的作用,有利于人心、社会,就因为它解决了待人、待己、待事这人生三大问题。
王阳明还有一句名言,叫“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认为,只要心灵光明纯净,便可成佛成圣,王阳明在临终前也说过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让我们来看一下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认为人的本性是无善无恶的(也许是从人类初生婴儿时期的状态得来),而无善无恶便正是我所说的“光明纯净”的状态,也就是佛圣之境。哪怕后来因欲念的萌发而导致有善有恶,人的本性中也有知善知恶、为善去恶的一面(知善知恶、为善去恶也是为了要达到无善无恶的心体。无恶便是至善。因此有的版本说“四句教”首句应是“至善无恶”,其实“至善无恶”与“无善无恶”是同一个意思,都是无恶,只是“无善无恶”更精纯,更纯净,更一尘不染,有空和静的意思,更符合人之心体本性,即人初生婴儿状态的心体)。
因此,王阳明才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我个人认为人的初心是有善有恶的,无善无恶是一种顿悟的状态,为善去恶是一种格物的状态,至善无恶是圣佛的境界,这就是我个人的理论“三界两径”说。三界为:有善有恶界、无善无恶界、至善无恶界。从有善有恶界到至善无恶界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顿悟,二是通过格物。)
阳明心学感悟(三):
“心即理”的几层意思
“心即理”是阳明心学中最难把握、最容易使人误解的范畴,如果对“心即理”理解不透、把握不好,就容易走入歧途,沦为“主观唯心主义”和“王学末流”。
我认为,“心即理”有下面几层意思:
1、一切事情(事务)只有通过这颗心才能知到、做到,心是人与
外界联系、沟通的桥梁、通道和枢纽。(“心即理”是针对于人,针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的,不针对于自然界其它事物,因为它们是没有思想、没有主观能动性的)
2、要发挥这颗心的积极性、主动性,要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主、
学习和工作,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增强自己的能力和学识。
不断的去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3、要保持这颗心的真实,不要欺骗自己的心,真实的面对自己,
审视自己,真实的生活,不追求虚荣,不妄自尊大,不好高骛远,要关注本质而非表象,关注内容而非形式,关注精神而非文辞,不能为了博取美好的名声而违背是非曲直的原则。
4、要优化心理素质,克服性格中的弱点,使心灵和意志变得强大。
5、要了解和掌握他人的心理。
古人说:“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可知“心即理”的意义。
阳明心学感悟(四)
1、阳明心学是简易、诚实、力行、向善之学,不耽搁于文辞,不
虚伪,不作悬空之想,追求我心光明。
简易者,思于顿悟,直指精神。
诚实者,不欺己心,不务虚名。
力行者,事上磨炼,知行合一。
向善者,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完善自我,此心光明。
2、良知者,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行合一者,一切有益之事都要讲求知行合一,包括立品德、做学问、做事业,一切想了解和已了解的有益之事,都要追求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还有个“意行合一”的意思,只要是善意的、有益的,意之所向,便须行之。
3、阳明心学学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待己、待人、待事的态度,因此具有普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