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克拉通破坏

合集下载

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研究综述华北克拉通是中国北方的主要地质构造,其范围包括中国北方的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地区,其韧性和稳定性在长期地质演化过程中得到历史性的验证。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华北克拉通逐渐地遭受到了一系列的破坏和破坏,这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一、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类型及原因1、地下水超采。

在华北平原、山东半岛等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开采地下水的行为越来越多。

而由于这些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已经很萎缩,开采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导致华北克拉通地壳下陷。

2、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快速的建设和扩大规模,这不仅对土地资源产生了大量的需求,同时对水资源、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资源也带来了巨大的需求,这也导致了华北克拉通区域的大规模破坏。

3、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

随着工业、农业、畜牧业、种植业等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逐渐加深,华北克拉通的环境面临巨大的威胁。

一方面,经济发展使得这些活动持续高强度的发展,导致土地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另一方面,随着环境的恶劣,人们趋向于将活动扩大化、加大投入,从而进一步加剧环境的破坏。

1、地质灾害增多。

由于人类活动对华北克拉通的土地、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破坏,在这个区域发生的地质灾害越来越多了。

例如,土地流转、山洪暴发等问题就是由于这些活动所引起的。

2、地下水资源枯竭。

由于华北克拉通地下水资源的超采,地下水资源使用量远远超过了资源保存能力,导致这个区域的地下水资源遭到了枯竭,并出现了地壳下陷的情况。

3、生态环境恶化。

随着华北克拉通的破坏,这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

森林覆盖率降低、土地沙化和无序开垦等问题,导致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和生态过程大受影响,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恶化和崩溃。

三、华北克拉通破坏对应对策1、实行生态保护。

在华北克拉通地区,必须加强生态治理,严格环境保护措施,保护土地、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抑制环境破坏。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物理_化学过程_地幔橄榄岩证据_郑建平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物理_化学过程_地幔橄榄岩证据_郑建平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专题讨论・Bulletin of Mineralogy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 ryVol 126No 14,Oct.2007收稿日期:2007Ο05Ο26收到,07Ο11改回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425002,90714002,40673002)第一作者简介:郑建平(196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岩石学教学和研究工作.E Οmail :jpzheng @ 1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物理、化学过程:地幔橄榄岩证据郑建平,路凤香,余淳梅,汤华云,张志海,储玲林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摘 要:本文对比了华北东部不同时代、不同位置捕虏体/地质体橄榄岩的地幔属性,讨论了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物理、化学过程。

结果表明,拆沉作用不能很好地解释古老难熔、过渡型和新生饱满地幔并存的事实;单纯的熔体-橄榄岩相互作用也不易解释中、新生代岩石圈巨大减薄和新生饱满地幔Cpx 中L REE 亏损现象,即具复杂演化历史的克拉通地幔向演化历史简单的“大洋型”岩石圈的转换。

华北东部克拉通破坏作用包括地幔伸展、熔-岩作用、侵蚀置换等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

岩石圈先大幅减薄、后小幅增厚实现了最终的地幔置换和岩石圈整体减薄过程。

喷发时代为100Ma 的阜新玄武岩所捕获的橄榄岩主体是饱满的,说明华北东部部分地区在此之前有过地幔置换作用。

关 键 词:橄榄岩;地幔属性;克拉通破坏;物理化学过程;华北东部中图分类号:P54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Ο2802(2007)04Ο0327Ο09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es of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China Craton :Evidences from PeridotiteZH EN G Jian Οping ,L U Feng Οxiang ,YU Chun Οmei ,TAN G Hua Οyun ,ZHAN G Zhi Οhai ,CHU Ling ΟlinFacult y of Earth S ciences ,S tate Key L aboratory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 y of Geosciences ,W uhan 430074,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has compared the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SCLM )properties reflected by xenolith and terrane peridotites occurred in different times and location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discussed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es of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The the lithospheric delamination is hard to interpret the coexistence of the SCLM with refractory ,transitional and fertile affinity beneath the same area.Pure peri 2dotite Οmelt interaction is also difficult to interpret the thinning of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lithospheric mantle and the LREE depletion of clinopyroxene in Cenozoic lithospheric mantle ,which means the transitions of the cratonic mantle (with complicated evolution history )to the oceanic lithosphere (with simple evolution history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includes various complicated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es of mantle extension ,melt Οrock interac 2tion ,metasomatism and replacement.The earlier large scale lithosphere thinning and the later small scale lithosphere thickening resulted in the mantle replacement and the total lithosphere thinning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lithosphere.The fertile peridotite xenoliths trapped in the 100Ma Fuxian basalts indicate that the early mantle replacement beneath the 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occurred locally before 100Ma.K ey w ords :peridotite ;mantle property ;destruction of craton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es ;the eastern North China 与大洋岩石圈演化历史简单相比较,大陆岩石圈有形成年龄老、演化历史复杂且明显受地幔交代作用影响等特点[1];通常大陆岩石圈上地幔与其上覆地壳形成年龄是耦合一致的[2]。

华北克拉通破坏-经典论文-朱日祥院士

华北克拉通破坏-经典论文-朱日祥院士

过去与未来 ? 地球科学研究没有止步于板块构造理 论 , 在对大陆动力学的研究中不断提出了诸如地壳 增生、壳幔循环、大陆俯冲 /折返、大陆再造等等新 的命题 . 无论是关注人类生存环境 , 还是被自然的奥秘 所吸引 , 华北地区一直备受地球科学家的亲睐 . 从 1927 年翁文灏教授 [1]提出 “燕山运动 ”来表述中国东 部地区中生代中后期发生的强烈构造运动, 到 1956~1960 年陈国达教授 [2] 创立的 “ 地台活化 ”理论 ; 近百年来 , 我国的地质学家运用不同的学术观点 , 对华北大地构造的发展规律 , 作了认真的探索 .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 基于地质观测和实验研究 , “大陆 深 俯 冲 ”[3]( 华 北 南 缘 , 秦 岭 - 大 别 ) 和 “ 岩 石 圈 减 薄 ”[4]( 华北克拉通东部 ) 等重要设想脱颖而出 . 比如 ,
1136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2 年
第 42 卷
第8期
图1
华北及周缘地区地震观测台站和观测剖面分布
红色三角表示流动台, 紫色三角是在水下的海底地震台, 蓝线是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 绿色三角是研究采用了数据的中国国家数字 台网的固定台站. 文中以及图 2 和图 4 中用到的剖面名称标注在图中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2 年
第 42 卷
第 8 期: 1135 ~ 1159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CHINA PRESS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展专栏
评 述
华北克拉通破坏
朱日祥 *, 徐义刚 , 朱光 , 张宏福 , 夏群科 , 郑天愉
面的地壳 S 波速度结构. 对比剖面穿过的东、中、西 三部分的结构变化 , 清楚显示了华北克拉通演化留 下的构造痕迹. 东部渤海湾盆地下有 2~12 km 厚的沉 积盖层, 地壳薄(~30 km)、速度低, 壳内的高低速互 层水平延展; 充分表现了地壳的伸展、减薄, 大规模 韧性变形等一系列被改造的构造特征 . 而在剖面西 部, ~40 km 厚的平坦的分层地壳结构具有克拉通地 壳的特征 . 在中部地区 , 地层起伏 , 壳内有倾斜的和 水平展布的低速层, 以及深度达 46 km 的地壳根带, 推测是陆块碰撞拼合构造作用的痕迹 [20]. 东部和西 部地壳结构存在的显著差异及相应的构造面貌 , 进 一步揭示了华北克拉通破坏主要发生在太行山以东 地区. 大量的中生代火成岩 , 特别是花岗岩在华北克 拉通东部地区的广泛分布 , 由变质核杂岩标志的壳 内韧性变形, 以及伸展、减薄和高低速互层的东部地

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研究综述【摘要】华北克拉通是中国重要的地质构造和能源资源富集区之一,然而近年来其破坏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探讨了其地质过程、破坏机制、对环境的影响、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措施以及研究进展。

研究发现,华北克拉通的破坏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不容忽视。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理华北克拉通的破坏问题,有必要加强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本研究的结论指出,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为保护华北克拉通的地质环境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华北克拉通、破坏、地质过程、破坏机制、环境影响、地质灾害、预测、防治措施、研究进展、意义、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华北克拉通是中国大陆地壳最为稳定的区域之一,然而近年来却出现了破坏的迹象,引起了地质学界的广泛关注。

华北克拉通的破坏对地质结构和生态环境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华北克拉通的破坏可能与地质活动、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有关,而这种破坏是否会进一步加剧,如何预防和治理这种破坏,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华北克拉通的破坏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揭示地质过程和机制,还可以为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本文将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旨在更好地了解这一地区的地质破坏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和机制,进而提出有效的预测和防治措施。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华北克拉通的破坏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推动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1.2 研究目的华北克拉通是中国重要的地质构造和资源基地,但由于长期的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克拉通区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现象。

本文旨在通过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的综述研究,探讨其破坏的地质过程、机制分析、环境影响、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措施以及研究进展,从而为保护华北克拉通地质环境、减少破坏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研究综述华北克拉通是我国最大的板块内陆山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克拉通之一。

在长时间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华北克拉通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变形和破坏,这些变形和破坏对地壳的物理特性、地貌形态和地质构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华北克拉通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大规模的地质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

华北克拉通位于欧亚大陆板块内部,受到了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和撞击作用。

这些板块运动引发了华北克拉通地壳的断裂和隆升,并引发了多次地震。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震级达到了7.8级。

华北克拉通的破坏还表现为地壳抬升和侵蚀作用。

克拉通的破坏使得地壳产生了抬升和升降运动,形成了大量的地表地貌,如华北平原、太行山和冀中丘陵等。

这些地表地貌的形成与地壳抬升和侵蚀作用密切相关,克拉通的破坏为地貌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例。

华北克拉通的破坏还导致了地下资源的丧失和环境问题。

华北克拉通地区富集了丰富的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但克拉通的破坏使得这些资源的开采变得困难,地下矿脉也出现了破碎和塌陷的情况。

破坏还导致了地下水资源的衰减和水质的污染,给地下水资源管理带来了诸多难题。

华北克拉通的破坏与地球科学研究密切相关。

华北克拉通作为我国内陆地区地壳演化研究的一个典型地区,对了解地球大地构造、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的研究,可以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实例和参考。

华北克拉通的破坏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问题,涉及到地理、地质、地球物理、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通过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为我国的地质环境管理和自然灾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研究综述华北克拉通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是全球最大的克拉通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古老地块之一。

华北克拉通范围广泛,涵盖河北、山西、山东、北京、天津等地。

由于其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华北克拉通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其构造演化与内部结构异常复杂。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华北克拉通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这些破坏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

自然破坏方面,华北克拉通受到了多次构造活动和地质灾害的影响。

在华北克拉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构造活动的进行,地壳发生了多次变动和抬升,导致了地震、地面沉降、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克拉通的地质构造和地貌造成了破坏。

华北克拉通还经历了多次冰川运动和气候变化,形成了包括断崖、峡谷、丘陵等复杂的地貌景观。

人类活动也给华北克拉通带来了破坏。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对克拉通的开发利用程度逐渐加大。

矿产资源开采、水资源利用、土地开发等人类活动对克拉通的地质结构和地貌造成了破坏。

大规模的采石、采矿活动使得地表塌陷,矿坑和矿山废弃物堆积导致了环境污染和土地破坏。

过度的水资源开发和水土保持不善,也导致了克拉通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和水土流失的问题。

为了解决华北克拉通破坏问题,近年来,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方面,通过地质调查、地震监测和地形地貌研究,加深了对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和地质灾害的认识,为预测和防范地质灾害提供了基础。

通过建立矿产资源合理开发、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土地保护等政策和措施,加强对克拉通区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减少对克拉通的人为破坏。

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课题,涉及地质学、环境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

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和建立合理开发利用政策,可以有效减轻克拉通破坏问题,保护华北克拉通的地质构造和地貌景观,促进克拉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研究综述华北克拉通是中国地质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众多学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众多有价值的成果。

本文将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原因、破坏的过程以及破坏的影响等方面。

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构造单元,华北克拉通的破坏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

第一,地壳形变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华北克拉通位于欧亚板块边缘,与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有接触,承受着来自两个板块的挤压力。

第二,地壳物质运移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大量的岩浆从地幔上涌升,经过华北克拉通的上地壳,导致其地壳物质发生运移和变形,从而引起华北克拉通的破坏。

地壳条件发生变化也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壳中存在的断层活动或地下水流动等地理环境的变化,都会加速华北克拉通的破坏。

华北克拉通的破坏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的破坏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拉张阶段,这个阶段表现为岩浆从地幔涌升上来,导致地壳发生拉张破裂。

其次是伸展阶段,即岩浆和热液活动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岩浆在地壳中充溢和堆积,导致地壳的伸展和薄化。

再次是断裂阶段,这个阶段表现为地壳中出现了大量的断裂带和断裂构造。

最后是塑性变形阶段,这个阶段表现为地壳的物质经过滑动和变形,从而达到塑性变形的状态。

华北克拉通的破坏对中国东北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破坏导致了华北克拉通地区地质灾害的增加。

岩浆活动和断裂变形引发的地震、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对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华北克拉通的破坏还导致了矿产资源的重新分布。

在破坏过程中,大量的岩浆涌现和地壳变形使得原有的矿产资源分布发生了改变,新的矿产资源得到了勘探和开发。

华北克拉通的破坏还导致了地壳形变和地表地理环境的变化,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

华北克拉通的破坏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其成因包括地壳形变、地壳物质运移和地壳条件的变化等多种因素。

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中下地壳的改造_捕虏体证据

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中下地壳的改造_捕虏体证据

第32卷第5期2013年9月岩石矿物学杂志ACTA PETROLOGICA ET M INERALOGICAVol.32,No.5:567~576S ep.,2013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中下地壳的改造)))捕虏体证据英基丰,张宏福,汤艳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摘要:华北克拉通出露的前寒武纪麻粒岩地体和显生宙不同时期火山岩中的麻粒岩捕虏体是地质历史上不同时期下地壳的代表性样品,对它们的对比研究为华北克拉通下地壳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制约。

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主要从地体麻粒岩和不同时代火山岩中捕虏体麻粒岩的锆石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特征角度,指出在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破坏过程中,不仅岩石圈地幔发生了减薄和改造,岩石圈地幔之上的下地壳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减薄和改造,这种改造存在区域上的差异,包括改造的时间、改造的程度等。

下地壳的改造方式主要以幔源岩浆的底侵为主,古老地壳物质的重熔也是可能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华北克拉通;麻粒岩捕虏体;下地壳;改造中图分类号:P588.3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524(2013)05-0567-10Phanerozoic modification of the lower crust beneath the North China Craton:constraints from granulite xenolithsYING J-i feng,ZHANG H ong-fu and TANG Yan-jie(I nstitute o f G eolog 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29,China)Abstract:Granulite terrains ex posed o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re the ex hum ed Precambrian lower crust, w hereas the granulite-facies xenoliths entrained in volcanic rocks ar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Phanerozoic lower crust.The comparative studies of granulite terrains and granulite xenoliths provide important constraint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lower crust beneath the North China Craton.Based on data available on the granulite terrains and g ranulite x enolith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low er crust beneath the North China Craton during the Phanerozoic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zircon U-Pb ages and their H f isotopic compositions.T he low er crust was also significantly modified in company w ith the destruction of the mantle lithosphere since the M esozoic,w ith the time and deg ree of modification vary ing from reg ion to reg ion.Magmatic underplating played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modify ing the pre-existent ancient crust,w hile the remelting of the ancient crust w as probably another w ay to modify the low er crust.Key words:North China Craton;granulite-facies x enoliths;low er crust;modification大陆约占地球总表面积的40%,从构造角度上看,大陆是由克拉通和造山带组成的,即克拉通通过不同时代的造山带焊接而形成大陆。

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研究综述1. 引言华北克拉通是中国地质学家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位于华北地区的一块大规模地层构造抬升区,形成于9000万年前至1.4亿年前的地球历史时期。

由于其巨大的规模和特殊的地质背景,华北克拉通的破坏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综述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

2. 破坏机制华北克拉通破坏的主要机制是大规模抬升引起的应力释放和地壳变形。

华北克拉通的地壳厚度在2千米以上,地壳内部的岩石经历了长期的加压作用,当外界应力突然减小时,地壳内部的岩石就会发生应力释放,导致地震和地表抬升。

华北克拉通地区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地质现象,如喀斯特地貌和地下水资源丰富等,这些现象与华北克拉通的破坏机制密切相关。

3. 研究方法针对华北克拉通破坏问题的研究,研究者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

地震波形分析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对地震波形的观测和分析,可以推断断层的性质和空间分布。

还有地质勘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可以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从而研究华北克拉通的破坏机制和演化过程。

4. 研究进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关于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震活动的分析和地表抬升的观测,通过这些研究,人们对华北克拉通的破坏机制有了初步的认识。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者开始尝试利用地震波形分析和地球物理勘探等新方法,深入研究华北克拉通的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

这些研究为我们认识华北克拉通的破坏机制和地质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5. 存在的问题尽管在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华北克拉通地区的地质构造复杂多样,研究者需要面临着数据获取的困难和分析的复杂性。

目前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震活动和地面抬升等方面,对于华北克拉通内部的演化过程和破坏机制仍然了解有限。

华北克拉通的破坏与环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研究综述华北克拉通是中国大陆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也是全球克拉通稳定性研究的热点领域。

然而,近年来,华北克拉通破坏现象频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综述旨在梳理近年来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的问题研究进展,包括破坏机制、地壳变形、地震活动以及环境问题等方面。

1. 破坏机制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机制是研究者们一直关注的问题,有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的破坏主要来源于地壳的应力积累和释放。

由于华北克拉通已经进入了地壳向地幔演化的后期,地壳中的物质流失和物质结构变化引起地表运动,对华北克拉通的分形特征和稳定性造成破坏。

同时,多年的地质压实作用导致了华北克拉通脆性增强,较小的地震能够引起系统的破坏。

2. 地壳变形研究华北克拉通是地壳变形的热点区域,因此,研究华北克拉通地壳变形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使用遥感和GPS技术测量和监测华北克拉通地壳运动的变化情况。

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的地壳垂直运动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变化,主要受到积雪、地下水、黄河水位等因素的影响,而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也会对地壳变形进行改变。

此外,华北克拉通的水资源调节对地壳变形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研究水文过程对地壳变形的影响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

3. 地震活动研究华北克拉通地震活动研究始终吸引着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地震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东部地区,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相对安静。

近年来,研究者使用地震观测技术和地震危险性评估方法对华北克拉通地震活动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认识,如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季节性变化、地震互发现象等。

4. 环境问题研究随着华北克拉通破坏现象的逐渐加剧,环境问题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地区的环境污染也是其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土壤、大气等方面的污染已经导致了华北克拉通地区的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保护华北克拉通的环境资源,减少地表运动和地质灾害等问题,成为了华北克拉通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华北克拉通破坏动力学过程研究中的几个构造问题

华北克拉通破坏动力学过程研究中的几个构造问题

华北克拉通破坏动力学过程研究中的几个构造问题张长厚【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09(16)4【摘要】华北克拉通破坏问题,是通过对古生代时期和新生代以来华北东部岩石圈厚度、热状态、岩石圈地幔组成与时代等特征的比较研究中,逐渐认识到的一个重大的大陆构造动力学问题.岩石圈厚度的巨大变薄是克拉通破坏的重要标志之一,已有的构造动力学模型从不同角度着重讨论了克拉通岩石圈是如何减薄的问题,但由于岩石圈减薄远不是克拉通破坏的全部,因此,即使已有动力学模型可以对减薄过程给出比较合理的解释,也还难以成为克拉通破坏的综合动力学模型.文中针对目前流行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动力学模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构建克拉通破坏综合动力学模型时需要关注的一些主要构造问题:(1)从构造变形、沉积作用、火山活动及其事件序列特征角度,甄别和评价主动裂谷作用和被动裂谷作用在克拉通破坏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热-化学侵蚀岩石圈减薄模型可能需要与上述裂谷作用模型相结合,才可能成为克拉通岩石圈破坏的候选模型.(2)从拆沉相关岩浆侵入和火山活动时空演变规律、地壳表层快速隆起及相关沉积作用和构造变形、地壳热状态异常、拆沉引起的热弱化地壳对区域应力场的响应、拆沉导致的局部应力场模拟等方面展开研究,检验、充实或修正岩石圈拆沉模型.(3)从区域构造变形和相关沉积作用、火山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研究角度,探索华北克拉通的破坏是在古老克拉通基础上的直接破坏,还是在古老克拉通基础上经历了造山作用过程之后的造山带伸展垮塌,这是涉及华北克拉通破坏动力学模型建立的根本问题之一.【总页数】12页(P203-214)【作者】张长厚【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相关文献】1.华北克拉通破坏前的状态——对讨论华北克拉通破坏问题的一个建议 [J], 翟明国2.华北克拉通中生代伸展构造研究的几个问题及其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意义 [J], 王涛;郑亚东;张进江;王新社;曾令森;童英3.基于断层滑动数据反演的燕山中西段晚中生代古构造应力场:对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应力状态的启示 [J], 高健翁; 林逸; 张长厚; 丁照月; 侯丽玉; 黄滢竹4.渤海湾盆地石臼坨东428潜山构造成因解析: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深度揭示 [J], 王宇;陈昭旭;李法坤;周琦杰;袁菁莲;徐春强;郭玲莉;刘永江;王光增;刘博;李三忠;关庆彬;蒋立伟5.华北克拉通东部盆地白垩—古近纪构造沉降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克拉通破坏的关系[J], 陈印;朱光;胡召齐;张必龙;向必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有关克拉通破坏及其成因的综述

有关克拉通破坏及其成因的综述

有关克拉通破坏及其成因的综述克拉通是地球上的一个大陆构造单元,由古老的地壳碎片组成,具有较为稳定的地壳和地幔结构。

克拉通地区通常表现出低地形起伏、较小的地壳运动以及稳定的沉积盖和稠密的基性火成岩体等特点。

克拉通也会经历破坏作用,导致地壳破裂、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

克拉通破坏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1.板块运动:克拉通位于板块交界处,当板块发生运动时,会引起地震和地壳形变,进而导致克拉通的破坏。

2.地壳运动:地壳的上升和下降运动会破坏克拉通的稳定性,引发地壳在该地区的破裂和隆起。

3.火山活动:克拉通地区具有丰富的基性岩浆,火山可能会喷发,产生大量的岩浆和火山灰,对克拉通地壳造成破坏。

4.热液活动:热液活动是源于地壳深部的热液在地表的喷发,产生高温、高压环境,可导致地壳破裂和地震的发生。

5.地壳松弛:地壳在长时间的沉积和蚀变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松弛现象,引起地壳裂缝和地震。

克拉通破坏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壳破裂:克拉通地区的地壳可能会发生破裂,形成断裂带和地震活动。

4.地质灾害:克拉通破坏还可能引发其他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等,对居民和基础设施造成威胁。

克拉通破坏的成因主要与地球内部构造和外部环境有关:2.地球内部热力变化:地球内部的热力变化会导致地壳膨胀和收缩,进而引起地壳裂缝和破裂。

3.地质构造:克拉通地区的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多个断裂带和岩浆活动中心,这些构造会增加地壳破坏的风险。

4.地表环境:克拉通地区的地表环境也会对地壳破坏起到一定的影响,如降雨、河流冲刷、冻融等因素都可能加剧地壳的破坏。

克拉通破坏是地球内外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

了解克拉通破坏及其成因对于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

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研究综述华北克拉通是中国境内的一个重要的地质区域,其破坏与地球系统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研究其破坏过程以及影响,对于科学认识区域地质演化与自然灾害预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进行综述,包括地壳运动、地面塌陷、地震活动、水资源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等方面。

1. 地壳运动华北克拉通地质构造复杂,地壳活动频繁。

早期研究发现华北地区存在山前相互作用带、冲断断层、推覆体、背斜、飞仙岭等多种构造形态。

研究发现,华北地区的地壳运动实际上可以分为裂谷运动和太古宙地体活动两大类。

裂谷运动主要表现为沟谷、断层、塌陷,其受控地层主要是华北地台上下古生界;太古宙地体活动主要是指华北地台晚中生代以来的强烈隆升和基底变形,主要受控地层是华北地台下太古宙和基底地层。

2. 地面塌陷华北克拉通地下水资源丰富,历史上长期的地下水开采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土层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地面塌陷。

华北地面塌陷分为两种类型:基岩塌陷和沉陷。

基岩塌陷通常出现在涌水地区和流动地区,是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导致的结果;沉陷通常出现在非涌水地区,主要是地层膨胀和沉降导致的。

华北地面塌陷已经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加强对地下水的管理和保护对于缓解地面塌陷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 地震活动华北地区是我国地震活动强度最大、频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其中唐山地震是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华北地震主要受控于华北克拉通的构造特点,其断裂分布也对地震的活动规律有重要影响。

研究我们对华北克拉通的地震活动有更好的认识,对于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 水资源变化华北地区旱涝灾害频繁,森林覆盖率低,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由于长期的过度开采和污染,导致地下水、地表水资源极度匮乏。

水资源变化不仅影响了生态环境,还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保护水资源和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应该成为该区域管理和发展的重要目标。

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研究综述华北克拉通是中国大陆东北部的一个大地构造单元,涵盖了华北平原、大兴安岭、辽东半岛等区域。

由于受到构造活动和地质作用的影响,克拉通地区存在一些与破坏相关的问题。

本文将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一、地表沉降地表沉降是华北克拉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由于大规模的地下抽水和地下矿产开采,地下水位的下降导致了地表沉降。

华北平原地区是克拉通面临最严重地表沉降的地区之一。

地表沉降不仅会影响到当地的地质环境,还会对土地利用、建筑物稳定性等造成影响。

二、地壳运动华北克拉通地区地壳运动频繁,地震活动较为活跃。

地震是造成华北克拉通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尤其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给华北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地震活动不仅对当地的建筑物安全构成威胁,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三、土地沙化华北克拉通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土地沙化问题严重。

土地沙化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植被消失,生态环境破坏。

尤其是近年来,人类活动加剧了土地沙化的进程,如过度放牧、过度采矿等。

四、水资源短缺华北克拉通地区是中国北方最为干旱的地区之一,水资源短缺问题尤为突出。

过度抽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不仅引发地表沉降,还会导致地下水资源逐渐枯竭。

水资源短缺不仅对当地的生活用水造成影响,还对农业、工业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五、环境污染华北克拉通地区由于长期的工业生产和能源消耗,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都是克拉通地区面临的问题之一。

环境污染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破坏,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六、生态系统退化土地沙化、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华北克拉通地区的生态系统退化。

当地的植被逐渐消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这不仅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还对生态灾害的发生概率增加,如沙尘暴等。

华北克拉通地区面临着一系列与破坏有关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当地的环境和人民生活,还对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时间_范围与机制_朱日祥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时间_范围与机制_朱日祥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1年 第41卷 第5期: 583 ~ 592 英文引用格式: Zhu R X, Chen L, Wu F Y, et al. Timing, scale and mechanism of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Sci China Earth Sci, 2011, 54: 789–797,doi: 10.1007/s11430-011-4203-4《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CHINA PRESS进 展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时间、范围与机制朱日祥①*, 陈凌①, 吴福元①, 刘俊来②①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29; ②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 E-mail: rxzhu@收稿日期: 2011-03-09; 接受日期: 2011-03-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批准号: 90814000, 90814002)资助摘要 华北是全球古老克拉通遭受破坏最明显和最典型的地区. 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华北克拉通破坏”研究计划以来, 通过不同学科间的有效交叉融合, 围绕该克拉通破坏的时间、范围和机制等重要科学问题, 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并取得了诸多新认识. 太行山东西两侧地壳与岩石圈厚度空间变化以及地球化学属性的异同显示, 华北克拉通破坏主要集中在东部, 而西部主要表现为克拉通的改造. 克拉通化之后的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等特征表明, 克拉通破坏发生在中生代, 其峰期为125 Ma 左右. 通过对比发现, 岩石圈减薄在全球其他克拉通中也多有发生, 但大多并不伴随克拉通的破坏; 只有当受到大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强烈影响时, 克拉通破坏才有可能发生. 具体到华北地区, 在早白垩世全球地幔整体升温背景下, 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使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幔对流系统失稳, 导致了华北克拉通东部破坏; 岩石圈拆沉或热-化学/机械侵蚀是地幔对流失稳所产生的不同表现形式.关键词时间、范围和机制 克拉通破坏 华北克拉通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单元, 占地球陆地面积的50%左右[1]. 它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纪(>5.4亿年), 特别是早前寒武纪(>18亿年). 典型的克拉通具有厚度约为200 km 的岩石圈, 而且密度和热流值较低、刚性较高, 所以克拉通具有免遭后期地质作用改造的能力[2], 表现在其形成后, 无明显的壳内韧性变形和岩浆活动, 其上覆沉积盖层呈近水平状产出; 现今也无明显地震活动, 从而成为地球上最稳定的地区. 正是由于这种稳定性, 克拉通保留了目前地球上最古老的物质(44亿年)和最完整的地质历史记录[3], 成为有地质学以来研究大陆形成与演化最重要的地区.华北克拉通自18亿年克拉通化之后至早中生代, 一直保持相对稳定, 并保存有巨厚的太古宙岩石圈根[4~6]. 但自中生代以来, 华北克拉通, 特别是其东部, 发生了大规模的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 形成多种类型的盆地, 伴随产生了大量的金属矿产和油气资源[7]. 20世纪初, 翁文灏先生[8]根据我国东部晚中生代构造-岩浆(火山)活动情况, 提出了“燕山运动”的概念; 随后, 陈国达先生[9]提出了“地台活化”的观点. 20世纪90年代, 中外科学家根据对华北克拉通的研究, 提出了“岩石圈减薄”[10,11]或“去根”的概念[12]. 随着研究的深入, 人们逐步认识到华北克拉通东部不仅发生了100多公里岩石圈地幔的丢失[11,13], 而且岩朱日祥等: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时间、范围与机制584石圈地幔物理化学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14~18]. 更为重要的是, 华北克拉通应该具有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如原本稳定的地壳发生了大规模韧性变形和岩浆-成矿活动. 我们将这种克拉通稳定性整体丧失的地质现象称之为克拉通破坏[19]或去克拉通化[20]. 很显然, “岩石圈减薄”只是华北克拉通演化的表象之一, 而“克拉通破坏”才是其演化的本质所在.稳定的大陆克拉通遭到破坏或改造还是人类认知中认识相当有限的一种地质现象, 对该现象的探索可望成为打开大陆地质之门的钥匙, 为认识大陆的形成演化及其效应、构筑更完善的地球形成与演化理论体系提供新的突破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部署实施了“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 集中我国在地球科学、数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等领域的优势研究力量, 突破传统学科界线的束缚, 进行了不同学科间的有效交叉融合, 围绕“华北克拉通破坏”这一核心科学问题, 在大陆形成演化等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为我国的地球科学做出了突出贡献.1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时代华北克拉通在古元古代晚期形成后, 直到早中生代保持其基本稳定的特征, 沉积了巨厚的浅海相碎屑岩与碳酸岩. 尽管在此之前曾遭受了多期程度不同的改造作用, 但这些并没有彻底改变其克拉通整体稳定性的基本属性[21]. 比如, 在中元古代时期, 华北陆块内部和边缘发育大量狭长的裂陷槽, 形成巨厚的海相沉积组合, 其中尤以燕辽、白云鄂博-狼山、熊耳-吕梁裂陷槽最为典型. 这一时期, 华北还发育典型的非造山型岩浆活动, 如大洪峪组富钾火山岩、密云环斑花岗岩、大庙斜长岩和下马岭期基性岩墙群等[22,23]. 早古生代(~4.8亿年), 华北克拉通东部含金刚石金伯利岩(山东蒙阴和辽宁复县)的喷发及其捕获的地幔包体说明当时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的厚度约为200 km [4,5]. 几乎与金伯利岩岩浆喷发同时, 华北克拉通结束了早寒武世以来大面积发育的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 开始了长达 1.5亿年的剥露历史, 并进而在早-中石炭世开始接受新的海陆交互相沉积, 至早三叠世结束. 晚古生代华北克拉通北部古亚洲洋的俯冲以及早中生代华南大陆与华北克拉通的碰撞拼合, 都对华北克拉通北南边缘甚至内部的演化产生了影响, 但这些事件对华北克拉通的改造只是局部的, 并不代表华北克拉通整体破坏的开始. 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以及蒙古-鄂霍次海的闭合导致华北克拉通动力学体制发生重大转折, 即由早中生代的南北向收缩或挤压转变为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相关的近东西向(NWW-SEE 向)的板内变形与伸展[21]; 正是这次重大动力学体制转折导致华北克拉通东部的破坏, 并在早白垩世(~125 Ma)达到峰 期[24].华北克拉通破坏的重要标志是岩石圈减薄、地幔性质转变以及壳内大规模韧性变形与岩浆活动, 特别是在早白垩世出现大量伸展构造(包括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和断陷盆地)以及与之相伴的岩浆活动和岩石圈地幔物性的改变. 变质核杂岩构造是地壳强烈伸展并使中下地壳物质直接剥露至地表的典型构造样式, 它在华北克拉通内多处存在, 从西北的呼和浩特变质核杂岩、到中部的京北云蒙山变质核杂岩、再到东部医巫闾山(瓦子峪)和辽南变质核杂岩以及南缘发育的小秦岭变质核杂岩等. 这些伸展构造的最大特点是其发育的近乎等时性(135~115 Ma)和运动方向的一致性(NWW-SEE 向)[25~27]. 与之相伴, 华北克拉通还发育了一系列规模和尺度各异的断陷盆地(如承德盆地、阜新盆地、胶莱盆地、合肥盆地等)或盆地群(如辽西盆地群、辽东半岛盆地群等); 这些盆地或盆地群的共性在于普遍受伸展正断层控制, 尽管控盆断裂延伸方向不同, 但其下盘或上盘的运动方向基本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 早白垩世的伸展构造不仅仅局限于华北克拉通, 在我国东北和华南, 甚至蒙古东部和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均发育具有相同特点的伸展构造. 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之后, 华北陆块东部已不再具有典型克拉通的属性, 表现形式之一是板内区域性旋转运动[28~30]; 变质核杂岩构造分析也揭示了华北克拉通东部区域性旋转运动与伸展构造存在时空耦合关系[25].2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空间分布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空间分布, 是深入研究该破坏作用动力学过程和机制的重要依据, 而认识地壳和岩石圈结构性质是理解上述克拉通破坏空间分布的有效途径. 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早期认识主要来自对古生代金伯利岩和中新生代玄武岩及其地幔包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1年 第41卷 第5期585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由于地幔包体和岩浆岩空间分布的局限性, 对于缺乏岩石出露的沉积盆地和植被等覆盖区, 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在判断克拉通属性时往往会遇到困难. 近年来在华北地区开展的大规模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图1)为从大区域获得华北克拉通破坏空间分布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利用密集台阵资料获得的最新地震学成像结果显示[31~40], 华北克拉通现今地壳和岩石圈厚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图2). 克拉通东部普遍分布着薄的地壳(<35 km)和岩石圈(60~100 km), 其中地壳厚度横向变化不明显, 而岩石圈厚度则从东南边缘郯庐断裂带的60~70 km 向西北内部逐渐增加至90~100 km. 与东部相比, 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壳明显较厚, 一般在40~60 km 范围变化, 且大多与地形起伏成镜像关系; 中-西部岩石圈厚度显示出强烈的横向非均匀性, 即在稳定的鄂尔多斯盆地之下保留着约200 km 的“厚岩石圈”, 而在环鄂尔多斯的新生代银川-河套和汾渭裂陷区则为约80 km 厚的“薄岩石圈”, 且横向变化大(图2).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地壳和岩石圈厚度在克拉通东部与中部边界附近的显著变化, 与南北重力梯度带和地形的突然改变密切相关(图2).这些观测结果, 结合华北克拉通东部新生代相对饱满的岩石圈地幔特征和壳源岩浆岩的广泛分 布[5,13,14,24,41], 清楚地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曾经历了岩石圈地幔的整体性破坏以及地壳的强烈改造和减薄作用(主要是下地壳). 因此, 现今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具有新生岩石圈地幔的性质, 地壳则是前寒武纪与显生宙地壳的“混合型” (或称其为古老克拉通地壳的改造型).华北克拉通中-西部主体为“厚岩石圈”与局部 “薄岩石圈”的观测结果说明, 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区并没有被破坏, 即还保留着克拉通整体稳定的属性, 仅发生了局部岩石圈改造或减薄. 这一深部特征的浅表响应是中-西部地区较低的地表热流和构造稳定性, 以及局部的中生代-新生代岩浆活动. 综上所述, 我们将克拉通整体稳定属性未变、而其地壳或岩石圈地幔结构和/或性质只发生局部变化的现象定义为克拉通改造.3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深部动力学深部地幔是克拉通破坏的重要动力来源, 问题图1 华北克拉通流动地震台阵分布NCISP, 华北内部结构计划; DNCC, 华北克拉通破坏计划. 紫色三角表示观测尚未结束的流动地震台站朱日祥等: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时间、范围与机制586图2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厚度等值线图据文献[37~40]改编. 等值线上的数字表示岩石圈厚度值, 鄂尔多斯北部的虚线为根据文献[40]推测的结果是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一过程. 我们知道, 地球内部间断面的结构与性质是制约地球动力学的关键因素. 因此, 对华北克拉通破坏深部过程的研究需要从认识深部间断面的结构与性质入手. 通过分析研究密集流动地震台阵资料获得的华北克拉通地幔过渡带结构图像[42~45], 揭示了地幔过渡带的厚度在华北克拉通东部和中部边界附近发生显著变化, 与此相伴随的是地幔过渡带底部(~660 km 间断面)结构与物性的明显横向变化(图3(a)). 结合矿物物理实验研 究[47~49], 华北克拉通东部较厚的地幔过渡带(>250 km) 和中-西部偏薄的地幔过渡带(≤250 km)与区域地震层析成像显示的高速(低温)太平洋俯冲板块滞留在中国东部地幔过渡带、其前缘未超过太行山一线的图像[46](图3(b))相吻合, 并分别对应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整体破坏和中-西部局部岩石圈改造或减薄(图2, 3(c)).华北克拉通东部和中-西部地幔过渡带厚度还有两方面的特征值得注意: 其一, 在岩石圈被整体破坏的东部和局部被改造或减薄的西部地区, 地幔过渡带厚度变化是不同的(图3(a), (c)); 比如, 在中-西部岩石圈被减薄到约80 km 的汾渭裂陷和银川-河套裂陷区, 地幔过渡带也比较薄, 厚度大多在245 km 以下, 尤其是岩石圈相对更薄的银川-河套裂陷之下, 地幔过渡带甚至不足240 km. 因此, 岩石圈被减薄的环鄂尔多斯裂陷区对应的是相对“薄的地幔过渡带”, 而岩石圈被整体破坏的华北克拉通东部对应的是相对“厚的地幔过渡带”. 其二, 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和地幔过渡带厚度的横向变化幅度大致相当(都为30~40 km), 而中-西部岩石圈厚薄差异非常显著 (>100 km, 图2), 但地幔过渡带厚度变化则相对平缓(<15 km, 图3(a), (c)). 这些差异特征进一步表明, 华北克拉通中-西部与东部经历的地幔动力学过程具有明显的差异, 正是这种差异造成克拉通东部整体被破坏, 而中-西部仅仅是岩石圈的局部改造或减薄.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1年 第41卷 第5期587图3 华北克拉通地幔过渡带结构(a) 地幔过渡带厚度分布图[44]; 其中黄色圆圈代表地幔过渡带厚度和660 km 间断面结构都发生明显变化的位置; (b) 沿37°N 的E-W 向P 波速度扰动剖面[46]; (c) 沿A-A ′和B-B ′剖面地幔过渡带厚度与岩石圈厚度的横向变化对比4 华北克拉通破坏机制对于华北克拉通破坏机制, 一直存在很大争议. 我们重申, 垂向上的岩石圈减薄不等于破坏, 就像水平方向上的大陆裂解一样, 也不是破坏. 从动力学角度来看, 造成岩石圈强烈改造、减薄和破坏的原因不外乎两个, 即板块运动引起的板缘作用和深部地幔动力施加的板下作用. 这两者究竟哪种作用在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呢?对于这一问题, 需要从不断积累的观测和实验数据中寻求答案, 也需要我们从全球的角度来认识.目前, 全球主要的克拉通有南非、西伯利亚、北美、南美、东欧、澳大利亚和南极等. 通过分析已有资料, 我们发现除资料较少的南极克拉通情况不明 外, 上述克拉通中只有南非克拉通没有岩石圈明显减薄的证据. 岩石圈减薄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印度克拉通, 它的岩石圈厚度从11亿年前约200 km 变化到现在的不足100 km [50,51]. 因此, 我们说克拉通岩石圈减薄是较为常见的地质事件, 并非华北克拉通独有. 对全球克拉通资料更详尽的总结发现, 上述岩石圈减薄主要与地幔热柱活动有关. 如印度克拉通的减薄就与导致65 Ma 德干玄武岩喷发的Reunion 地幔柱有关[52]. 然而上述克拉通岩石圈尽管普遍发生了减薄, 但大多仍然保留其克拉通整体稳定的基本属性, 没有出现强烈的壳内韧性变形与岩浆活动等地质事件. 例如印度克拉通, 其65 Ma 喷发的德干玄武岩目前仍呈水平状产出, 现今也无明显的大地震活动. 也就是说, 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并不一定伴随克拉朱日祥等: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时间、范围与机制588通破坏; 如果再考虑到南非、西伯利亚、北美、南美等克拉通下方曾有过超级地幔柱活动、而这些克拉通仍保持稳定未被破坏的事实[53,54], 我们认为, 地幔柱有可能使克拉通岩石圈减薄, 但不能使其破坏. 大陆岩石圈稳定性模拟研究[55,56]也表明, 典型克拉通岩石圈底部的热-机械侵蚀作用是较为有限的, 即使直接位于超级地幔柱之上并与其发生相互作用, 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根也需要大约2亿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被显著侵蚀减薄[57], 更不用说克拉通的破坏. 排除了地幔深部运动施加的板下作用, 我们可以推论, 克拉通破坏可能更多地与板缘作用有关, 这在北美克拉通表现最为明显. 研究发现, 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触发了地幔的非稳态流动, 致使该克拉通西缘岩石圈不仅减薄, 而且被破坏了[58~60];同样, 现有的各种观测资料表明, 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的持续俯冲所引发的非稳态地幔流动对华北克拉通东部的整体性破坏起了重要作用[13,24,36,61]. 这一结论首先来自太平洋俯冲事件与华北克拉通破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关性. 从时间上来说, 华北东部大规模岩浆活动[24]、区域性构造伸 展[25,26,62]和大规模成矿[7,63]等均是反映岩石圈减薄和破坏的地质现象, 与太平洋板块生长速率显著增加和俯冲方向突然变化的时间相对应[63,64]. 从空间上来说, 南北重力梯度带和郯庐断裂带两条中国东部大型构造带的走向(图1), 也都显示出与太平洋板块俯冲的相关性. 新的地震学研究揭示, 华北克拉通东部的破坏与这些浅表地质特征和太平洋板块在地幔过渡带的滞留具有对应性(图2, 3). 这反映了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对东部地区从地表到上地幔以及地幔过渡带的结构与物性都产生了强烈影响, 导致华北克拉通下方产生不稳定的地幔流动体系, 造成过渡带间断面形态的高度不均匀, 引起上地幔减压熔融或地幔物质沿着克拉通根向上流动和停滞在过渡带的俯冲板块部分沉入下地幔[45]. 另一方面, 上述不稳定的地幔流动体系及太平洋板块的俯冲还引起弧后拉张作用, 导致华北克拉通东部普遍发育NWW-SEE向伸展构造. 在这样的动力背景和非稳态地幔流动体系共同作用下, 早白垩世(130~120 Ma)华北克拉通东部岩浆活动达到高峰. 由此可见, 华北克拉通东部整体性的破坏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地幔不均一流动密切相关. 太平洋板块俯冲之所以有别于华北克拉通所经历的其他板块俯冲事件(如晚古生代古亚洲洋向华北的俯冲、早中生代扬子向华北的俯冲等), 除了太平洋板块本身的特征和俯冲历史之外, 还与晚中生代全球构造背景有关. 在早白垩纪, 太平洋超级地幔柱的上升与特提斯洋关闭相关的地幔雪崩事件以及冈瓦纳大陆的裂解事件等使太平洋板块俯冲加速, 并引起其俯冲方向和速率的显著改变[24,63,65~68]. 大洋板块的快速俯冲与白垩纪全球地幔的整体明显升温[69], 增强了流体交代、熔融作用和岩浆活动, 触发了俯冲带及其邻近区域地幔流动非稳态的出现, 导致上覆岩石圈地幔弱化; 同时, 非稳态地幔流动进一步促使克拉通内力学薄弱带发生构造活化, 从而更有利于岩石圈的弱化和破坏(图4). 上述作用必然造成岩石圈底部热-机械-化学侵蚀效率的显著提高, 并进一步加速重力失稳和下地壳与岩石圈地幔拆沉等克拉通不同破坏方式的发生. 以上论证了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的地幔非稳态流动是华北克拉通东部破坏的主因, 那么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岩石圈局部改造或减薄的动力又来自何 处? 如前所述, 中-西部地区以>100 km 的小尺度岩石圈厚薄差异和<15 km 的地幔过渡带厚度平缓变化为特征. 如果仅考虑温度因素, 根据矿物物理实验结果, <15 km 的地幔过渡带厚度差异对应于不到100℃的温度异常[70]. 显然, 中-西部强烈的岩石圈厚度变化不可能完全由这一弱温度异常及其所对应的现今深部地幔过程来解释. 该地区岩石圈显著减薄的两个新生代裂陷区都对应于早先存在于克拉通的古元古代构造带[40,71]. 相对于太古代克拉通的核心部分, 这些古老构造带强度相对较弱, 更易于受到后期构造事件的影响. 因此, 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岩石圈局部改造或减薄与其早期本身的不均一性有关. 其中强度较低的活动构造带在后期的热-构造事件过程中, 较易成为受热更强烈和应变更集中的区域[72,73], 从而其岩石圈较易受到改造、弱化和减薄. 这种作用也使活动构造带对邻近的克拉通核心地区起到构造缓冲和保护作用, 并进一步导致中-西部地区长期稳定的鄂尔多斯与环鄂尔多斯活动带之间岩石圈结构存在强烈的差异性[40,71]. 事实上, 与华北中-西部类似的克拉通岩石圈局部改造或减薄, 以及克拉通核心区与周边活动带壳幔结构的强烈差异, 在南非[74]、欧洲[75]、西伯利亚[76]、东非[77]、北美[78,79]等克拉通都被普遍观测到, 而活动构造带对邻近克拉通的缓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1年 第41卷 第5期589图4 华北克拉通破坏与改造的地幔对流机制冲和保护作用也被地幔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所证 实[80], 成为克拉通能够长期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 晚古生代古亚洲洋向华北的俯冲、早中生代扬子向华北的俯冲甚至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等地质事件都会引起华北克拉通中-西部构造薄弱带局部改造或岩石圈减薄, 但不会造成西部克拉通整体稳定属性的改变.5 结语新的研究结果表明, 华北克拉通破坏不是一个特殊的地质现象, 而是特定构造环境下大陆岩石圈演化的产物. 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研究意义, 不仅在于它的东部破坏程度明显超过世界上其他的克拉 通[19], 成为古老克拉通遭受破坏的最典型地区[81], 还在于它的中-西部岩石圈局部改造或减薄可能还反映了克拉通演化过程中另一个更为普遍的现象和规律. 所以说, 华北克拉通破坏所蕴含的丰富地质内涵使它成为探索大陆动力学的极佳场所. 因此, 继续加强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研究, 并将其置于全球构造背景下, 从区域差异性和共性角度进一步认识大陆的稳定与破坏以及大陆形成和演化规律, 是中国科学家能够为全球地球科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重要突破口.致谢两位审稿专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谨表谢忱.参考文献1 Rudnick R L, Fountain D M. Natur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A lower crustal perspective. Rev Geophys, 1995, 33: 267-3092 Pearson D G. The age of continental roots. Lithos, 1999, 48: 171–1943 Wilde S A, Valley J W, Peck W H, et al. Evidence from detrital zircons for the existence of continental crust and oceans on the Earth 4.4Gyr ago. Nature, 2001, 409: 175–1784 池际尚, 路凤香. 华北地台金伯利岩及古生代岩石圈地幔特征.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 2925 Xu Y G. Thermo-tectonic destruction of the Archean lithospheric keel beneath the Sino-Korean Craton in China: Evidence, timing andmechanism. Phys Chem Earth, 2001, 26: 747–7576 Gao S, Rudnick R L, Carlson R W, et al. Re-Os evidence for replacement of ancient mantle lithosphere beneath the North China Craton.Earth Planet Sci Lett, 2002, 198: 307–3227 Yang J H, Wu F Y, Wilde S A. A review of the geodynamic setting of large-scale Late Mesozoic gold mineralization in the North ChinaCraton: An association with lithospheric thinning. Ore Geol Rev, 2003, 23: 125–152。

有关克拉通破坏及其成因的综述

有关克拉通破坏及其成因的综述

有关克拉通破坏及其成因的综述摘要:通过研究得到华北克拉通最初是在?1.9Ga处沿造山带东、西部地块合并而成的。

在克拉通作用之后,华北克拉通基本上是稳定的,直到中生代,强烈的长英质岩浆活动及与之相关的成矿、变形和地壳深部的作用都广泛存在,标志着地壳的破坏或剥落。

伴随这一破坏而来的是克拉通和岩石圈的转变,太古代的岩石圈从200公里减薄到80公里,而晚中生代华北克拉通的减阻作用是由平板俯冲作用驱动的,随后是古太平洋板块的回滚。

本文最终得到结论,克拉通主要被海洋俯冲破坏,长英质岩浆作用和大规模韧性变形可作为克拉通破坏的岩石学和构造标志。

1 克拉通的形成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最初概述的原则,板块可以包括海洋和大陆部分。

由于海洋岩石圈的负浮力,板块的海洋部分可以俯冲到板块的大陆部分之下。

相反,板块的大陆部分由于密度较低和正浮力而不能俯冲[1]。

当两个大陆会合并碰撞时,假定碰撞发生时没有明显的俯冲作用,这将表明大陆材料被最小限度地回收到地幔而不是堆积在地球表面。

然而,由于高压的发现,地壳岩石中的柯石英等矿物表明陆壳也可以俯冲到地幔深度。

类似地,最初人们认为板块的内部不会变形,然而,人们很快意识到板块并不像最初想象的那样坚硬。

板块是可以变形的,大陆上印度和亚洲之间碰撞的高度变形岩石证明了这一点。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对板块构造认识的进步导致了陨石坑可以被摧毁的说法。

一般来说,克拉通被认为是地球上最稳定的块体。

地球的大陆岩石圈厚度大(?200 km),密度低,水含量多,因此是刚性的,应防止任何热干扰从。

在地球深处这将表现为有限的或没有地壳变形和岩浆作用,除了非造山和深地幔碳酸盐岩、金伯利岩和深源碳酸盐岩的轻微喷发外的相关火成岩。

华北克拉通(NCC)在1.9Ga附近发生了克拉通作用,与其他克拉通一样,华北克拉通(NCC)也是稳定的。

但是在中生代,NCC经历了强烈的逆冲和伸展变形,深部地壳折返、火山喷发、盆地充填、花岗质侵入体及与之相关的金矿化。

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问题研究综述华北克拉通是中国大陆最大的地壳块体,在多个地质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华北克拉通在过去的几千万年中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构造变形等。

这些破坏对华北的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的问题进行综述。

华北克拉通断裂带华北克拉通的破坏主要是与其断裂带有关。

华北克拉通断裂带是指华北克拉通周围的区域,包括燕山造山带、唐山断裂带、广东、山东和河南等地的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主要来源。

华北克拉通地震活动华北克拉通地震活动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主要因素。

华北克拉通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燕山造山带、唐山断裂带和山东半岛地区。

1997年唐山大地震是近年来华北地震活动中最为严重的一次,其破坏力对华北地区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华北地震活动给华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了重大的损失。

华北克拉通火山活动也是破坏华北的重要因素之一。

华北地区的火山活动主要分布在燕山山脉和洛阳市周围。

这些火山活动对华北的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特别是火山喷发时产生的大量火山灰和烟尘,对人们的健康和农作物生长都有很大的影响。

华北克拉通构造变形华北克拉通的构造变形也是破坏华北的重要因素之一。

华北克拉通在多个地质时期都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形,包括致密变形、褶皱和断裂等。

这些构造变形对华北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都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华北克拉通环境破坏治理华北克拉通破坏治理是保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治理华北克拉通破坏需要增加投资、建设地震预警系统、制定火山喷发应急预警计划、防止土地沙漠化等措施。

此外,应适当调整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避免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华北的生态环境和人口健康。

结论综上所述,华北克拉通的破坏主要是由地震、火山活动和构造变形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治理华北克拉通的破坏需要政府、科学家和公众共同参与,实施全面的破坏治理措施,促进华北地区的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

华北克拉通破坏研究集体

华北克拉通破坏研究集体

华北克拉通破坏研究集体研究集体的主要科技贡献:在开拓新技术方法、建立国际一流实验和观测平台基础上,通过“观测、实验和理论研究”三位一体的多学科研究,厘定了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时空范围,提出并论证了橄榄岩-熔体相互作用在克拉通破坏过程中具有普适性,发现大洋板块俯冲导致地幔流动失稳、岩石圈地幔交代-熔融是克拉通破坏的主要动力机制,揭示了华北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与克拉通破坏的内在联系,提出了成矿预测新模型,建立了“克拉通破坏”理论体系。

这些原创性成果是对大陆演化理论体系的发展,也为我国深部资源探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集体引领了克拉通破坏研究,使其成为地球科学热点,提升了我国固体地球科学的国际影响力。

研究集体突出贡献者及主要科技贡献:朱日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要科技贡献:提出并论证了大洋板块俯冲引起地幔流动失稳导致克拉通破坏的新观点,推动该研究领域进入固体地球科学前沿。

张宏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要科技贡献:发现华北岩石圈地幔的时空不均一性,提出并论证了橄榄岩-熔体相互作用在克拉通破坏过程中具有普适性。

杨进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要科技贡献:建立热液金矿同位素测年方法,提出“去克拉通化”的术语和内涵,论证了巨量金成矿、岩浆作用与克拉通破坏的内在联系。

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及工作单位:郑天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范宏瑞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艾印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陈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姜能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林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孟庆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汤艳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曾庆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赵亮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杨岳衡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英基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张晓晖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钱青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杨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赵新苗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r
Cr#=40
Sp
鲁西橄榄岩类捕虏体的岩相学特征
LW10-1
Ol
LW10-2
Am Ol 300mm 100mm Chr Cpx
纯橄岩中的交代现象与矿物出溶
鲁西橄榄岩捕虏体中橄榄石的CaO含量
Archaean xenolith
A
Cenozoic xenolith
B
Laiwu xenolith
高镁闪长岩Pb同位素的组成及空间变化
认识:



榴辉岩相变质的时间-陆壳加厚的时 间:220Ma左右 榴辉岩类捕虏体的构造归属 华北克拉通基底 扬子克拉通基底 动因:扬子与华北克拉通俯冲碰撞
问题:能否拆沉?
拆沉作用:岩 石物理性质
Density vs Vp
Peridotite Eclogite
Mafic granulite
Opx metasomatic vein
Opx
Cr· 2O3
Chr
6
7
8
9
10
11
Net Opx metasomatism
地幔富硅质交代作用---岩相学、矿物化学证据.
T7-21
Ol Am Chr Am Opx
LW8-44
Cpx
TRD=2.6-2.8Ga
尖晶石方辉橄榄岩中的交代现象
Cr#=58
C
Feixian basalt
CaO<0.10 wt%
D
CaO0.10 wt%
E
84 86 88 90 92 94 96
Fo
橄榄岩类捕虏体的矿物成分-Mg#
橄榄岩类捕 虏体中尖晶 石族矿物成 分-Cr#
方辉橄榄岩 —Cr-Spinel 纯橄岩 —Chromite
橄 榄 岩 的 Re-Os 同 位 素
110 45
O O
115
O
120
O
125 O
Shuangliao
东部块体 朝鲜
40
O
40
O
Beijing
?
Seoul
鲁西
西部块体
南太行
?
35
O
35
O
Xi'an
中部带
徐淮
JEJU ISLAND
橄榄岩类包体
Qingling
Nanjing
Shanghai
30
O
123 ,,
Wuhan
30
O
扬子克拉通
123 ,,
2. 榴辉岩类捕虏体的发现 P>1.5GPa 3. 石榴石残留晶的存在
意味着陆壳加厚过程的存在!
加厚的时间问题?
榴辉岩类捕虏体的构造归属问题?
• 徐淮地区榴辉岩类捕虏体-榴辉岩相变质作用的时间
50 m
36.1
265±49Ma
36.2
22 6±62Ma
Xu et al.,2006
• 徐淮地区榴辉岩类捕虏体的构造归属
Peifeng Xu et al. (2005, with permission)
四、拆沉陆壳熔融熔体对岩石圈地幔的改造

鲁西中生代高镁闪长岩和橄榄岩类捕虏体证据
• Sp-方 辉橄榄岩
• Chr-纯 橄岩
• Chr-易 剥橄榄岩
鲁西橄榄岩类捕虏体的岩相学特征
地幔富硅质交代作用---岩相学证据---net Opx.

问题:交代的时间?
• 鲁西地区橄榄岩类捕虏体中交代作用的时间
纯橄岩
LW8-42
261±9Ma
LW8-42
149±5Ma
456±15Ma
30μm
30μm
LW8-42 纯橄岩中锆石的CL图像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过程:
• 中生代早期陆壳加厚过程—克拉通破坏的主要开始期 • 早白垩世—拆沉陆壳物质熔融的熔体对岩石圈地幔的改造期 • 晚白垩世—岩石圈地幔的增生期
• 新生代玄武岩和 地幔包体 —岩石圈厚度 约 60-80Km
范蔚茗 和 Menzies, 1992
中国东部克拉通岩石圈时空变化模型
Menzies, Fan, and Zhang, 1993
冷的、厚的 克拉通岩石圈
热-构造 活化
热的、薄的 ‘大洋型’岩石圈 Nhomakorabea岩石圈拆沉模型(Deng et al., 2003,2007)
鲁西橄榄岩捕虏体的REE配分型式
鲁西橄榄岩捕虏体的痕量元素蛛网图
鲁西橄榄岩捕虏体的Sr-Nd同位素组成
鲁西高镁闪长岩中太古代继承锆石
鲁西橄榄岩捕虏体的Re-Os同位素组成
鲁西橄榄岩捕虏体与徐淮榴辉岩捕虏体的 Re-Os同位素组成
认识:
Cpx反环带 橄榄岩包体的Sr-Nd、Re-Os同位素组成 交代成因角闪石的存在 —证明软流圈中存在有拆沉的陆壳物质 交代熔体为榴辉岩类岩石部分熔融的熔体
绿辉石:
Jd:20-29%
Grt
Sp
Cpx中出溶Q
Sp转变成Grt
Sp
Cp
Grt中出溶 Ru和Ap
Cpx中出溶 Grt和Zo
榴辉岩相变质作用的P-T条件:T=760-1060º C; P 1.50Gpa
榴辉岩,埃达克质岩石和太古代变玄武岩 (斜长角闪岩)成分比较
认识:
1. 早白垩世Adakitic岩石的确定
华南造山带 110
O
0
400 km
115 O
120
O
125
O
徐淮榴辉岩类包体
中生代埃达克质火山岩
中生代埃达克质侵入岩
三、中生代早期陆壳加厚过程的确立
— 高镁闪长岩的年代学格架
Age
具有adakitic岩石的地球化学属性
SiO2=54-67%; Mg#=0.49-70; Na2O/K2O=1.4-2.7
具有adakitic岩石的地球化学属性
鲁西高镁闪长岩Sr-Nd同位素组成及空间变化
EMII EMI
榴辉岩和石榴辉石岩捕虏体的发现
岩石学
Grt+Omph+Q+Ru+/-Amph
高Mg闪长岩中的Grt 残留晶 ex- Rutile in Grt
榴辉岩的确定: B1-10 B1-9 LG-4 JG2-2
太行山
鲁西:橄榄 岩包体Re的 亏损模式年 龄: 2.6~2.68 Ga 太行山:Re 的亏损模式 年龄: 2.1~2.4 Ga、 2.7 Ga
鲁西中生代高镁闪长岩——橄榄岩 类捕虏体的发现:认识 橄榄岩捕虏体的地幔成因
• 丰富的交代现象-Opx、Cpx、
Am、Phl
• Sp-Chr的转变 问题:交代熔体的性质?
华北克拉通演化的动力学模型(Zhang et al., 2003)
华北克拉通中、新生代岩石圈减薄与地幔置换模型
(Zheng et al., 2007)
华北克拉通破坏-争论的焦点

时间:三叠纪、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
新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两次减薄?

空间: 东部带、东部带和中部带、还是整个中国东部? 机制:拆沉作用、热-化学侵蚀、置换作用、熔体-橄榄 岩的反应、俯冲脱水? 动力学背景: 扬子与华北的俯冲碰撞、洋壳的俯冲、地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过程与机制
-中生代高镁闪长岩及深源包体证据
报告提纲

问题的提出 研究区的地质概况


中生代早期陆壳加厚过程的确定
拆沉陆壳熔融熔体对岩石圈地幔的改造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构造演化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稳定的大陆克拉通是如何被破坏或改造的?
• 古生代金伯利岩和
地幔包体 —岩石圈厚度 约 200Km

幔柱的作用?
出现上述争论的主要原因: 缺乏关键证据
热-化学侵蚀作用
(after Xu Y.G.,2001)
拆沉作用
(Gao et al., 1998, 2001)
判定的关键性证据: 岩石圈地幔中是否存在长英质熔体?
Depth (Km)
二、研究区的地质概况
-中生代高镁闪长岩中榴辉岩和橄榄岩类包体
石榴辉石岩中的新
元古代锆石-扬子
克拉通基底物质
2500Ma、1800Ma -华北克拉通基底
物质
榴辉岩类捕虏体锆石U-Pb定年结果
徐淮地区 榴辉岩类 捕虏体的 Pb同位素 组成
费县玄武岩
方城(Zhang et al.,2002)
高镁闪长岩Pb同位素的组成及空间变化
费县玄武岩
方城(Zhang et al.,2002)
反环带单斜辉石核部形成压力的估算结果
橄榄岩捕虏体中原生和交代成因Cpx的REE型式
鲁西橄榄岩捕虏体中Opx的REE配分型式
橄榄岩类捕 虏体中角闪 石矿物成分
S-Am-起源 于俯冲带物 质交代成因 I-Am-陆内软 流圈物质交 代成因
橄榄岩类捕 虏体中角闪 石矿物成分 S-Am-起源 于俯冲带物 质交代成因 I-Am-陆内软 流圈物质交 代成因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机制:
• 拆沉作用
• 热-化学侵蚀作用
Enkin et al., 1992; Zhao et al., 1996
185-225Ma
110-130Ma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岩石圈的演化模型
• 交代熔体的性质
岩相学证据 Mg2SiO4+SiO2—Mg2Si2O6
Olivine + SiO2 — Opx
Cr-Spinel —— Chromite (- Al2O3) Am Phl —— 含水富硅质的熔体
From Gao et al.,2008-EPSL
费县玄武岩中反环带单斜辉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