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重点
基础生态学期末重点摘要
![基础生态学期末重点摘要](https://img.taocdn.com/s3/m/7f35850b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1.png)
基础生态学期末重点摘要基础生态学期末重点摘要绪论1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a栖息地的丧失和片段化; b掠夺式的过度利用; c环境污染;d农业和林业品种单一化e外来种的引入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3.1传统生态学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3.2现代生态学以生态系统为研究的基本单位,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其功能主要表现在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上4生态学发展简史4.1生态学的建立前期--生态学建立期--生态学的巩固期--现代生态学发展期5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向宏观和微观两极方向发展5.1宏观:景观生态学; 全球生态学5.2微观:分子生态第一章生物与环境一、环境与生态因子1.1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1.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是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1.3生存条件将有机体生活和发育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1.4生境(Habitat)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和2生态因子的分类2.1性质气候因子;土地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2.2有无生命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2.3因子的稳定性和作用稳定因子;变动因子2.4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 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3生态因子作用特点综合性; 主导因子;阶段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二、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1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
2利比希最低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3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4耐受限度的说明:a生物的耐受范围因发育时期、季节、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b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分布一般很广c生物的实际耐受范围几乎都比潜在的范围狭窄d生物的耐受范围一般都有其低限、高限和最适点e繁殖期往往是一个临界期,环境因子最可能在繁殖期中起限制作用。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512f824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0a.png)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一、生态学概述1.1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二、生态系统2.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2.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3 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2.4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三、生物多样性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3.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3.3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损失3.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四、群落生态学4.1 群落的定义和组成4.2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4.3 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4.4 群落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五、种群生态学5.1 种群的定义和特征5.2 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增长模型5.3 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生活史特征5.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六、生态位和资源利用6.1 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6.2 生态位的竞争和分化6.3 资源的利用和分配6.4 生态位的演化和适应性七、生态系统的演替7.1 生态系统演替的概念和类型7.2 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因素7.3 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和特征7.4 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和重建八、生态学与环境保护8.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8.2 生态学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8.3 生态学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8.4 生态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九、全球变化与生态学9.1 全球变化的概念和影响9.2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9.3 全球变化对物种适应性和分布的影响9.4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位和资源利用、生态系统的演替等内容。
这些知识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生态学也需要关注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大学生命科学基础生态学笔记
![大学生命科学基础生态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6ceaa7e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68.png)
基础生态学听课笔记(仁青)●绪论●生态学定义三强调●1.重点强调自然历史和适应性●强调动物的种群生态学和植物的群落生态学●强调生态系统生态学●基本原理●系统性原理●稳定性原理●多样性原理●耐受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反馈原理●弹性原理●滞后性原理●转换性原理●尺度原理●发展史●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发展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学派●北欧学派(注重群落分析)●法瑞学派(植物区系学派)●英美学派(动态学派)(植物群落的演替、创建顶级学说)●苏联学派(地植物学)(注重建群种、优势种,建立植被等级分类系统,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植被制图,以植物群落和植被为主)●●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形态、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分布、自然选择、●第一章●环境●特定生物体和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它们生存的各种因素总和●大环境●地区、地球和宇宙环境。
决定大的生物群落的类型。
●小环境●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活和生存●生态因子●概念●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及其他相关生物●生态因子的分类●生态因子的性质●综合性●非等价性(有主导因子)●时间限制性(主导因子会改变)●不可替代性●互补性●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合)●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长、发育、繁殖、分布、自然选择、行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营造或改变小环境●人类活动破坏环境●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适应●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最小因子●低于某种生物需要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或扩散的的因素,叫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定律: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停止;在最适状态下,显示了生理现象的最大观测值;在最大状态之上,生理现象又停止●耐受限度●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基础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生态基础学必考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adca03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7e.png)
生态基础学必考知识点归纳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涵盖了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以下是生态学的一些必考知识点归纳:1. 生态学的定义和分支: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分支。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功能整体。
3.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相互关联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4.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的多样性。
5.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包括其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和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6.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遵循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再到分解者的过程,能量在每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时会有损失。
7.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这些循环过程保证了生态系统中物质的持续供应。
8. 生态演替:生态演替是指生物群落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包括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
9.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10. 环境压力与适应:环境压力是指生物面临的各种环境挑战,如温度、湿度、食物供应等,而适应则是生物对这些压力的响应。
11. 种群动态:种群动态包括种群的增长、衰退和稳定状态,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
12. 竞争与共生:竞争是指同一生态位的物种之间为资源而斗争,而共生则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互利关系。
13.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工业化、农业扩张等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栖息地的破坏等。
14. 保护生态学:保护生态学是研究如何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科学,包括物种保护、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
15. 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的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提供食物等。
生态学基础知识总结
![生态学基础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92c4e8c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73.png)
生态学基础知识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繁衍、分布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对于我们理解生命的奥秘、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包括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
非生物因子主要有光、温度、水、大气、土壤等。
光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能量来源,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着不同的影响,而且光还会影响动物的活动规律和行为。
温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有着显著的限制作用,每一种生物都有其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水是生命的基础,生物的新陈代谢离不开水,水的多少和分布也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大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对生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有着重要影响。
土壤为植物提供了扎根的基础和养分来源,其质地、酸碱度等特性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生物因子则包括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以及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存在着种内关系,如种内竞争、种内互助等。
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捕食、寄生、共生、竞争等。
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竞争则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二、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基础。
消费者是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生物,包括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等。
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能够将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成人高考必背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成人高考必背](https://img.taocdn.com/s3/m/00b8fb58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4b.png)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成人高考必背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以整体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涉及生物、环境、人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成人高考中,生态学基础知识是必备的,在此将重点内容进行总结,以便备考。
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平衡。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组织结构。
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通过生长、繁殖等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维持大气中氧气的含量。
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因素对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
3. 生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捕食关系等相互作用影响彼此的生存和繁殖,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生物组成和非生物组成两部分构成。
生物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多种生物体,非生物组成包括土壤、水、空气等。
2.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功能。
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能量流动则通过食物链实现。
四、生态平衡与生态恢复1.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平衡的破坏会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2. 生态恢复:生态恢复是指通过人类的干预和修复措施,使破坏的生态系统得以修复和恢复。
生态恢复包括植被的恢复、土壤的修复等多个方面。
五、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指通过各种措施保护和改善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
2.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下,不破坏和损害未来世代的发展需求。
生态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生态学基础知识
![生态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a71cb00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18.png)
生态学基础知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物群落、生物圈、生态系统等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
生物群落由各种生物物种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而非生物因素包括土壤、水、气候等,它们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环境基础。
生物群落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
二、能量流动能量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资源。
太阳是能量的主要来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有机物质。
其他生物则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的方式从植物中获取能量。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以一定的流动方向传递,高层级的消费者只能获得低层级消费者提供的能量。
三、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在生物群落中的循环和再利用过程。
其中,氮、碳、磷等元素的循环特别重要。
氮在大气中以氮气的形式存在,通过植物和细菌的共生作用转化为可利用的形式。
碳则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继而经过动物的呼吸和分解作用释放出来。
生物体内的磷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磷酸盐,通过食物链传递和分解作用再次归还土壤。
四、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生态学的研究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学家通过对生物群落的调查和研究,能够及时了解生态系统的状况,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比如,通过对湖泊和河流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水体污染问题;通过研究森林的演替过程,可以制定合理的采伐和植树计划,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生态学还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生态农业、节能减排等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立,都是依靠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
生态学家们还致力于寻找新的可再生能源,推动绿色发展。
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
基础生态学复习重点讲义
![基础生态学复习重点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e3ab05cd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4.png)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绪论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3.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5.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6.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的新的分支学科;7.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生物与环境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2.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3.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米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决定的,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据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4.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5.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米以内的气候;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6.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7.生境:指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8.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9.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10.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也称短板理论;1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13.限制因子定律: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但当因子过量时,同样可以成为限制因子;14.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15.生态幅或生态价: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16.内稳态机制: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即内稳态,减少对环境的依赖,从而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2、能量环境1.太阳高度角:以平行光束射向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与地面的交角,称为太阳高度角;2.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依赖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将辐射能转换成具有丰富能量的糖类,然而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mm波长的辐射能,称为光和有效辐射;3.黄化现象:指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的现象;4.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温度高、大气中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称为光合能力;5.光周期现象:指植物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6.长日照植物短夜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小麦、凤仙花及牛蒡;7.短日照植物长夜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牵牛等;8.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9.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如蒲公英,四季豆、黄瓜、番茄及番薯等10.上湖层:夏季湖泊上层的水受风的搅动,水温较一致,称为上湖层;11.斜温层或温梯层:在上湖层以下,水温变化剧烈,每加深1m;水温至少下降1度,这层水称为斜温层或温梯层;12.下湖层:斜温层以下的部分称为下湖层;13.常温动物:维持大致恒定的体温的动物;14.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15.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动物;16.内温动物:是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的动物,如鸟兽;17.冻害:当温度低于-1度时,很多物种被冻死,这是由于细胞内冰晶形成的损伤效应,使原生质膜发生破裂,蛋白质失活或变性,这种损伤称为冻害;18.冷害:指喜温生物在0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这可能是通过降低了生物的生理活动及破坏生理平衡造成的,它是喜温生物向北方引种和扩张分布区的主要障碍;19.发育温度阀: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阀温度,或称为生物学零度;20.总积温或有效积温:发育的速率是随着发育阀温度以上的温度呈线性增加,它表明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称生理时间,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21.春化:一些物种的种子只有经历了预寒冷后才能发育和开花,这种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22.驯化及气候驯化: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热水平会比在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过程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如果是在自然界中产生的则称为气候驯化;23.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24.阿伦规律: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的趋势;25.异温动物:产生冬眠的内温动物又称异温动物;26.适应性低体温:内温动物的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称为适应性低体温;27.风:空气相对于地面的水平运动称为风;3.物质环境1.相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e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E之比;2.田间水持量:对于陆地植物,水主要来自土壤,土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土壤的田间持水量,是土壤储水能力的上限,为植物提供可利用的水;3、土壤质地:组成土壤的各种大小颗粒按直径可分为粗砂、细砂、粉砂和黏砂;这些不同大小颗粒组合的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根据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4、土壤结构:土壤颗粒排列形孔隙度及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称为土壤结构;土壤结构可以分为微团粒结构、团粒结构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5、土壤的生物特性:是土壤中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活动所产生的一种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特性;6、盐碱土:是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的总称;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1、种群及其基本特性1、种群:是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系统更高组织层次——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2、实验种群:指实验室内饲养或培养的一群生物;3、无性系分株:构件生物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可能会死亡和腐烂,这样就形成了许多分离的个体,这些个体来自于同一个受精卵并且基因型相同,这样的个体被称为无性系分株;4、种群生态学:是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他其他生物种群如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5、种群大小:是一定区域内种群个体的数量,也可以是生物量或能量;6、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生境中个体的数目;7、内分布型简称分布: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种群的内分布型一般可分为均匀的、随机的和成群的几种;8、建筑学结构:指植物重复出现的构件的空间排列;它是决定植物个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和个体间相互作用的;9、出生率: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不论这些个体的产生是通过分裂、出芽、卵生、胎生还是别的生产方式;10、最大出生率:是理想条件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下种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11、实际出生率:就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12、特定年龄出生率:就是特定年龄组成内每个雌体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后代数量;13、死亡率:是在一定时间段内死亡个体的数量除以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平均大小,这是一个瞬时率;14、最低死亡率:指种群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寿命而死亡造成的死亡率;15、生态死亡率: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16、特定年龄群的特定年龄死亡率:是死亡个体数除以在每一时间段开始时的个体数;17、迁入:是个体由别的种群进入领地;迁出:是种群内个体离开种群的领地;18、种群统计学:就是种群的出生、死亡、迁移、性比、年龄结构等的统计学研究;19、年龄锥体: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置而成的图,横柱从下而上的位置表示从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宽度表示个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各年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的百分比;按锥体形状,年龄锥体一般有以下3类:典型的金字塔型锥体基部宽、顶部狭,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代表增长型种群、钟形锥体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平衡,年龄结构和种群大小都保持不变,代表稳定型种群、壶型锥体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说明种群正处于衰老阶段,死亡率大于出生率,代表下降型种群;20、性比:指的是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21、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这样的一组个体称做同生群,这样的研究叫做同生群分析;22、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23、特定年龄存活率lx:种群从出生到年龄成长到x期开始时存活个体所占的比率;24、生命期望:是种群中某一特定年龄的个体在未来所能存活的平均年数;25、净增殖率:将存活率与生殖率相乘并累加起来,即得净增殖率;26、K—因子分析:根据观察连续几年的生命表系列,我们就能看出在哪一时期,死亡率对种群大小的影响最大,从而可判断哪一个关键因子对死亡率的影响最大,这一技术成为K—因子分析;27、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28、世代时间:是指种群中子代从母体出生到子代再产子的平均时间;29、种群平衡:种群较长时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称为种群平衡;30、种群的衰落:指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人类过捕或栖息地被破坏,其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当一个地域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迁出大于迁入,R0<1,r呈现负值后,如果这种趋势长期得不到恢复,种群就会衰落,进而消亡;31、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渐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32、非密度制约因子:如果因子对种群出生率、死亡率等参数产生的影响在各水平种群密度下都是均一的,即其所产生的影响与种群本身的密度无关,则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33、密度制约因子:有些因素对种群初级参数产生的影响与种群本身的密度密切相关,当种群密度达到很高时,这些因素的不足会加剧种群内各个体之间的竞争作用,从而导致种群增长率的下降,这些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大小决定于种群密度的高低,称为密度制约因子;34、集合种群:描述的是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35、局域种群指的是同一个种的,并且以很高的概率相互作用的个体的集合;36、斑块:指的是局域种群所占据的空间区域;37、集合种群动态:是指被占据生境斑块的比例随时间变化的过程;2、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1、基因型:种群内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称为基因型;2、物种:3、基因库:种群内所有个体基因的总和构成种群的基因库;4、哈代温伯格定律:是指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这种状态称为种群的遗传平衡状态;5、多态现象:种群在许多等位基因的存在导致一种群中一种以上的表型,这种现象称为多态现象;6、地理变异:指广布种的形态、生理、行为和生态特征往往在不同地区有显着的差异,称为地理变异;7、渐变群:如果环境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连续变化,则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或表型的渐变,表型特征或等位基因频率逐渐改变的种群叫渐变群;8、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9、瓶颈: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数量急剧下降,就称其经过了瓶颈;10、建立者种群:遗传变异和特定基因在新种群中的呈现将完全依赖这少数几个移植者的基因型,从而产生的种群叫建立者种群;11、建立者效应:由于取样误差,新隔离的移植种群的基因库不久便会和母种的差异越来越大;此种现象称为建立者效应;12、稳定选择:当环境条件对处于种群的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中间的个体是最适时,选择淘汰两侧极端个体,属于稳定选择;13、定向选择:如果表型与适合度的关系是单向型的,选择对一侧极端个体有利,则选择属于定向型;14、分裂选择:如果种群的数量的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两侧的表型具有高适合度,而他们中间的表型适合度低,则选择是分裂的或歧化的;15、表型:直接观察所感受到的生物的结构和功能;16、配子选择: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发生在配子上,称为配子选择;17、亲属选择:如果个体的行为有利于其亲属的存活能力和生育能力的提高,并且亲属个体具有同样的基因,则可出现亲属选择;18、群体选择:一个物种种群如果可以分割为彼此多少不相连续的小群,自然选择可在小群间发生,称为群体选择;19、性选择:动物在繁殖期经常为获得交配权而通过某些表型形状或行为进行竞争;20、物种形成:选择性进化的关键阶段是形成新的物种,即物种形成;21、基因流:描述的是基因在种群内通过相互杂交、扩散和迁移进行的运动;22、异域性物种形成:与原来种由于地理隔离而进化形成新种,为异域性物种形成;异域性物种形成又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大范围地理分隔使两种群独立进化造成的物种形成;另一类是异域性物种形成方式发生在处于种分布区极端边缘的小种群中;23、邻域性物种形成:发生在分布区相邻,仅有部分地理隔离的种群;24、同域性物种形成:发生在分化种群没有地理隔离的情况下;25、适应辐射:像这种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起源,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成许多类型,适应于各种生活方式的现象,叫做适应辐射;3、生活史对策1、生物的生活史:指其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2、生态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生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3、休眠:指生物因为当前环境苛刻,而未来预期会更好,就可能进入发育暂时延缓的状态;4、滞育:昆虫的休眠称为滞育;5、冬眠:响应冷环境的深度蛰伏叫做冬眠;6、夏眠:一些种类的鸟和哺乳动物,可以通过类似于冬眠的夏季休眠来渡过沙漠长期的高温和类似的生境,这种休眠叫做夏眠;7、变态:个体生活史中的形态学变化叫做变态;7、种内与种间关系1、拟寄生:是一种寄生的形式,也称作重寄生,发生在一些昆虫种类主要是拟寄生蜂和蝇,拟寄生者在寄主体上或体内产卵,通常引起寄主死亡;2、偏利共生:种间相互作用对一方没有影响,而对另一方或有益;3、偏害共生:种间相互作用对一方没有影响,对另一方或有害;4、种内关系: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种内关系;5、种内竞争:同种个体间发生的竞争;6、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对于植物而言,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7、自疏: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同样在年龄相等的固着性动物群体中,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竞争结果典型的也是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一过程叫自疏;8、雌雄同体:产生雌雄配子的动植物就是雌雄同体的,但雌雄同体的并不一定都是自体受精的;9、闭花受精:某些植物有花,但从不开,仅能通过自体受精而生殖,这叫闭花受精;10、性比:通常以种群中雄体对雌体的相对数来表示,如雌雄个体数相等,则性比为1:1,性比也可以用雄体占种群总数的比例来表示,如雌雄数相等,其比例为.氏性比理论:大多数生物种群的性比倾向于1:1,这种倾向的进化原因叫做Fisher氏性比理论;12.稀少型有利:如果母体偏向于生产性别较少的后代,则母体的适合度就比较高,这就是稀少型有利;13.局域交配竞争:在同胞姐妹间存在交配竞争的情况下,母体如果产同样数量的雄仔和雌仔就会形成浪费,因而性比偏于雌,这叫做局域交配竞争;14.婚配制度:是指种群内婚配的种种类型,包括配偶的数目,配偶持续时间,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15.领域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16、领域行为:指动物保卫领域的方式很多,如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其领域范围;或威胁、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17、社会等级: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18.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9.阿利氏规律:种群过密或过疏都是不利的,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20.种间竞争:是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而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21:利用性竞争:通过损耗有限的资源发生竞争;22.干扰性竞争: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或通过竞争个体间直接的相互作用;23.似然竞争:相互影响与两种捕食者以共同的食物资源为中介产生的资源利用型竞争结果相似,称为似然竞争;24.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25.竞争释放:在缺乏竞争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26.性状替换:偶然,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会导致形态性状发生变化,叫做性状替换;27.捕食:可定义为一种生物为摄取其他种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前者称为捕食者,后者称为猎物或被食者;28.Jazen把协同进化定义为: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29.捕觅食对策:就是动物为获得最大觅食效率而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措施;30.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寄生物可以分为两大类:微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繁殖、大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生长,但不繁殖;拟寄生物也称重寄生物,比如食尸动物31.互利共生:是不同种两个体间一种互惠关系,可增加双方的适合度;32.专性互利共生:指永久性成对组合的生物,其中一方或双方不可能独立生活;33.兼性互利共生:共生者可能不互相依赖着生存,仅是机会性互利共生;第三部分群落生态学1.生物群落:是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2.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3.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4.亚优势种: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5.伴生种:它与优势种相伴生存,但对群落环境的影响不起主要作用;6.偶见种:可能偶然地由人们带入或随着某种条件的改变而侵入群落中,也可能是衰退中的残遗种;7.多度:是对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多用于植物群落的野外调查中;8.密度:是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上的一个实测数据;9.相对密度:是指样地内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全部植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10.密度比:某一物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种密度的百分比;11.盖度:是指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又称投影盖度;12.盖度比:某一物种的盖度占盖度最大物种的盖度的百分比;13.基盖度:是指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乔木的基盖度称为显着度;14.频度:是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15.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16.数目或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寡;17.均匀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18.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是基于在一个无限大小的群落中,随机抽取两个个体,他们属于同一物种的概率是多少这样的假设而推导出来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不同种的概率=1—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同种的概率;19.香浓-威纳指数:是用来描述种的个体出现的紊乱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高,多样性也就越高;20.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21.层片:是指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22.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23.同资源种团:通常将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成为同资源种团;24.干扰: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是指平静的中断,对正常过程的打扰或妨碍;25.波动:生物群落的年变化是指不同年度之间,生物群落常有明显变动;但这种变动只限于群落内部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通常将这种变动成为波动;波动可分为三种:不明显波动、摆动性波动、偏途性波动;26.演替是指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演替分为快速演替、长期演替、世纪演替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分;群落发生演替群落发生、内因生态演替或内因动态演替、外因生态演替或外因动态演替按照引起演替的主导因素分;自养性演替和异样性演替按照群落代谢特征;水生基质演替系列黏土生演替系列、砂生演替系列、石生演替系列、水生演替系列、旱生基质演替系列黏土生演替系列、砂生演替系列、石生演替系列按照基质划分;27.定居:就是植物繁殖体到达新地点后,开始发芽、生长和繁殖的过程;第四部分生态系统生态学1.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系统:是指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事物有规律地联合的集合体,是有序的整体;3.非物质环境:包括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联系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物质和气候或其他物理条件;4.生产者:是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5.消费者:是针对生产者而言,即它们不能从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因此属于异样生物;6.食草动物:是直接以植物体为营养的动物;食草动物可以统称为一级消费者;7.食肉动物:即以食草动物为食的食者,可以统称为二级消费者;8.大型食肉动物或顶级食肉动物:即以食肉动物为食者,它们可以统一称为三级消费者;。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7468366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fd.png)
1、环境:生态学中的环境概念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要素的总和。
2、生境(habitat):生境又称栖息地,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如光照、温度、水分、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4、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物的生存因不生存条件二生活条件5、谢尔福德耐受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缺乏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到达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将衰退或不能生存。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某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
生态幅应用价值:动物驯化、植物引种和内稳态的调控。
7、有效积温法那么:植物和外温动物的发育速率在发育阈温度以上呈线性增加,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称有效积温。
8、贝格曼规律: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如东北虎大于华南虎。
原因:动物个体大那么一样质量所对应的体外表积就小,对恒温动物来说在竞争中应付体表散热所损失的能量相对较少,在进化选择中是有利的。
9、阿伦定律:内容: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哺乳动物的四肢、耳、鼻、尾均有明显缩短的趋势。
原因:寒冷地区对哺乳动物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保持体温,躯体突出局部缩短可减少散热,对动物在环境中竞争显然是有利的。
〔三个定律的内涵记〕10、趋同适应〔生活型〕:趋同适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一样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现象。
11、趋异适应〔生态型〕: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构造、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趋异适应的结果是使同一类群的生物产生多样化,以占据和适应不同的空间,减少竞争,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基础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基础生态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3a55b24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b9.png)
基础生态学知识点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它关注着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从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点出发,对生态学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总结和阐述。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体与其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生物圈、生物群落、生态位、生物多样性等。
1. 生物圈: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的居住空间,包括陆地、水域和大气层等。
2. 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生境中生活在一起的各种物种。
生物群落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特定位置和角色。
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生态位,不同的物种通过利用不同的资源和生境来避免直接竞争。
4. 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是指太阳能被生物体吸收并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物质循环是指生物体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作用,使有机物和无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和再利用。
1. 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和某些细菌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起点。
2. 食物链:是指各种生物通过进食和被进食的关系,将能量和物质从一个物种传递到另一个物种的过程。
食物链由生物体依次排列,形成一个层次结构。
3. 食物网:是指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
食物网中的每个物种都可以同时充当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角色,使能量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
三、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们反映了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演替过程。
1.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间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种群的数量和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移和扩散等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动态。
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点
![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c574eb3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6c.png)
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点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基本知识点。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环境。
本文将介绍一些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帮助读者快速了解这个领域。
第一节: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环境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
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了各种生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例如森林、海洋、湖泊和草原等。
1.1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境和生态因子组成。
生物群落是特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种类的集合,比如一个森林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生境则指生物群落所处的具体场所和条件,比如森林的土壤、水源和气候等。
生态因子是指影响生物群落和生境的环境因素,比如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1.2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许多重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
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循环过程,例如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
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从一个组织到另一个组织的转移过程,通常是通过食物链进行的。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程度。
第二节: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指在特定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的不同种类的生物。
它们相互作用和依赖,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
2.1 生物群落的种类生态学研究发现,生物群落可以根据生物的类型和数量来进行分类。
其中最常见的分类方式是根据生物的自养方式,分为光合作用型和化石能源依赖型两大类。
光合作用型生物依赖太阳能进行自养,包括植物、藻类和部分细菌;而化石能源依赖型生物依赖地下化石能源进行自养,包括细菌和真菌等。
2.2 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不同种类的生物在生物群落中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可以是竞争、共生、捕食、腐化等。
竞争是指同一群落内不同种类之间的争夺资源的关系;共生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相互受益;捕食是指一种生物捕食另一种生物获取能量和养分;腐化是指将死亡的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的过程。
生态学基础知识要点
![生态学基础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19a41b4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a9.png)
生态学基础知识要点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的科学。
它探究了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的基础知识要点,帮助读者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生态单元。
它包括生物群落、所在地区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与该地区相互作用的土壤、水、气候等非生物元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在特定地点内生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的总体。
它由多种生物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会受到环境、资源利用和种群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3.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是同一物种在相同环境中形成的个体聚集体,即种群。
种群生态学主要关注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以及种群动态变化的原因。
种群的增长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
4.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以食物链的形式流动。
能量通过光合作用由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然后被食草动物、肉食动物以及其他消费者所吸收和利用。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重要因素。
5. 物质循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以循环的方式流动。
例如,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
水循环使水从地表蒸发成为水蒸气,再通过降水回到地表。
碳循环涉及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和能量。
氮循环涉及到大气中的氮气通过生物固氮、植物吸收和动物摄取等过程,最终又返回到大气中。
6.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的空间和资源。
每个物种有其独特的生态位,用来适应特定的环境和资源利用方式。
生态位的不同可以减少资源竞争,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7.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重要指标,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8. 共生与相互关系共生是指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基础生态学重点
![基础生态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1e682b777232f60dccca170.png)
基础生态学重点(总2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绪论部分一、选择题1. 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 )提出并定义的。
A. B. C. D. Darwin2.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 )。
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二、填空题1.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生态学。
2. 经典生态学研究的内容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3.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Ernest Haeckel把“生态学”这一术语引入科学研究。
三、简答题1.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答:①按所研究的生物类别分,有微生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还可细分,如昆虫生态学、鱼类生态学等。
②按生物系统的结构层次分,有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和新产生的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
③按生物栖居的环境类别分,有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前者又可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荒漠生态学等,后者可分为海洋生态学、湖沼生态学、河流生态学等。
④生态学与非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有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等;与生命科学其他分支相结合的有生理生态学、行为生态学、遗传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古生态学等。
⑤应用性分支学科有:农业生态学、医学生态学、工业资源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环境保护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
2.简述生态学发展经历的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
答:(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主要特点为;古代思想家、农学家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朴素的整体观;(2)生态学的建立时(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主要特点:当时的科学活动强调科学调查和科学研究,生态理论开始形成,并有了明确的生态学定义;(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主要特点:生态学理论形成、种群和群落由定性向定量描述、生态学实验方法发展的辉煌时期,“四大学派”出现;(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主要特点:研究层次向微观和宏观发展:分子、基因和生物圈及宇宙,研究手段的更新:便携式仪器出现、自记电子仪、同位素示踪、稳定同位素、“3S”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计算机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等,研究范围从纯自然现象研究拓展到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50be975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2d.png)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涵盖了从微观的分子水平到宏观的全球生态系统的广泛领域,对于理解生命的运行机制、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比如光照,它不仅影响着植物的光合作用,还能决定动物的活动时间和栖息地点。
不同的生物对光照的需求各不相同,有些植物是喜光的,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生长良好,而有些则是喜阴的,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就能存活。
温度也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它直接影响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速率和酶的活性。
极端的高温或低温可能导致生物无法正常生存和繁殖。
此外,水分、土壤、空气等都是常见的生态因子,它们共同作用,塑造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适应策略。
比如,仙人掌为了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演化出了肉质茎来储存水分,叶片退化成刺以减少水分蒸发。
动物也有类似的适应方式,北极熊有着厚厚的皮毛和大量的脂肪来抵御寒冷,而沙漠中的骆驼则可以长时间不喝水。
这种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结构上,还体现在生理和行为方面。
例如,一些候鸟会在季节变化时迁徙到更适宜的环境中繁殖或越冬。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其生存的环境共同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能量和物质基础。
消费者则通过摄取其他生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包括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等。
分解者,如细菌和真菌,将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回归到环境中,完成物质的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重要的过程。
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如碳、氮、磷等元素,而能量则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并且在流动过程中逐渐散失。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一种相对稳定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平衡。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14ee12e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44.png)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生物组织、群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动态变化的规律。
以下是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点: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生物和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生物包括动植物等有机体,环境包括非生物因素如土壤、水、空气等。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和循环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
2.群落:群落是在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群生物个体。
3.种群:种群是同一物种在一个给定地理区域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种群之间会发生相互竞争和相互作用。
4.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不同物种的种类、形态和遗传信息的丰富程度。
生物多样性不仅提供了自然资源,还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发挥重要作用。
7.生态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职责。
它包括物种对资源利用的偏好、生活方式和适应能力等。
8.生态平衡和稳定性: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中各个物种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即物种之间的资源分配和利用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其在面对外部干扰时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恢复能力。
9.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污染等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破坏和气候变化等问题。
10.生态学应用:生态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通过生态学研究,可以为保护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等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是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基础生态学 重点总结
![基础生态学 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16920cf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2b.png)
基础生态学重点总结生态学:是讨论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互相关系的学科。
环境:非生物环境——温度,可利用水,风;生物环境——同种或异种其他有机体。
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全部生态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行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打算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临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2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
黄化现象:光是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
普通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相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的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逻辑性变化的反应。
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整体温,如鸟兽。
外温动物:依靠外部的热源来调整体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头,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
春化:无数植物在发芽之前都需要一个严寒期或冰冻期,这种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
驯化: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熬炼后,其代谢产热水平会比在暖和环境中高,这些变化是由试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贝格曼逻辑:来自严寒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暖和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削减,有利于抗寒。
基础生态学第四版开卷重点知识归纳
![基础生态学第四版开卷重点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ed110968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28.png)
基础生态学第四版开卷重点知识归纳
基础生态学的重点知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
1.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层次: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野外研究可获得大量全面、过程复杂,条件不真实的资料。
实验的条件控制严格,对获得的资料可靠性结果分析较可靠,有别于现实。
重复性强,过程简单,研究逼近现实。
4. 基础生态学的自学方法:首先,少买一堆没用的书,看的越多就越没方向。
自学更需要一份靠谱的预习资料。
其次,要确定一下提纲,从每个点去层层切入,别一下子跟翻天书一样过一遍。
重点来了,哪里不懂补哪里。
最后,建议学完之后加以练习测一下自己掌握了多少知识。
以上是基础生态学的一些重点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10个名词解释(20分);5个简答题(40分);3论述题(10,15,15)。
重要章节1、有机体与环境2、种群生态学3、群落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环境:针对一个特定的主体或中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2)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3)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4)生态福: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福。
5)内稳态:生物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性。
6)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7)有效积温:适宜温度下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总热量。
8)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即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占有一定的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的一个统一或系统。
9)种群的空间结构: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10)年龄结构:把每一年龄群个体的数量描述为一个年龄群对整个种群的比率。
11)内廪增长率:是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顺势增长率。
12)最小可存活种群: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最小种群的大小。
13)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14)集合种群: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
15)变异:包括遗传物质的变质、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的变异和表型的数量性状的变异。
16)生活史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
17)领域:是指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入侵的空间。
18)领域性:动物保护领域的方式。
19)婚配制度:是指种群内婚配的种种类型,包括配偶的数目,配偶持续时间,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
20)阿利氏定律:种群过密或过疏都不利的,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
这一现象称为阿利氏定律。
21)种间竞争:是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而产生的相互竞争的作用。
22)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23)利用性竞争:通过损耗有限资源发生的竞争。
24)干扰性竞争:通过竞争个体间直接的相互作用。
25)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26)竞争释放:在竞争过程中剔除其他同种物种的现象。
27)性状替换: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会导致形态性发生变化。
28)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性状反应而变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29)互利共生:是不同种两个体间一种互惠关系,可增加双方的适合度。
30)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最直观的就是它的成层性。
成层现象是群落中各种群之间以及种群与环境之间相互竞争和相互选择的结果。
31)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种数越多。
32)演替:是指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
33)排序:就是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4)生产者: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
35)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36)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37)反馈:就是系统的输出变成了决定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
38)生态效率:是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它相当于同化效率、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的乘积。
39)初级生产量: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
40)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即全球循环,代表了各个生态系统局域事件的总和。
41)生化需氧量:分解者分解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
42)人口老龄化:老龄人口增长速率远远大于新生儿,导致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现象。
43)生态系统服务:是指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
44)最大持续量:一种理论上预测最大持续生产量的简单方法叫最大持续产量。
二、简答题1、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的2)实验的3)理论的从生态学发展史来讲,野外的研究方法是首先的,并且是第一性的。
实验研究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
实验研究的优点是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但也有缺点,就是实验室条件可能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区别。
近年来,生态学还发展了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验研究的方法。
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是理论研究最常用的方法。
模型研究的预测,还必须通过现实来检验其预测结果是否正确,同时,也可以通过修改参数再进行模拟,是模型研究逐步逼近现实。
2、生态因子的分类a)按其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b)按有无生命的特征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c)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将其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d)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两大类。
3、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起决定性作用。
3)阶段性作用: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这是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所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中间因子。
4、生物对极端环境温度的适应(一)生物对低温的适应1)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在冬季增加了羽、毛的质量,增加了皮下脂肪的厚度,从而提高身体的隔热性。
另外,内温动物肢体中动静脉血管的几何排列,增加了逆流热交换,减少了体表热消失,有利于动物在寒冷中保持恒定温度。
2)在低温下生活得植物,通常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降低植物的冰点,使细胞冰点常在-5~-10C,增加了抗寒防冻能力。
(二)生物对高温的适应1)动物对高温适应的重要途径是适当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较大幅度的波动,在高温炎热的时候,将热量贮藏于体内,使体温升高,等夜间环境降低时或躲到阴凉处后在通过自然的对流,传导和辐射等方式将体内的热量释放出去。
还有动物夏眠或夏季滞育,也是动物度过干热季节的一种适应。
2)植物对高温的生理适应主要是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这有利于减慢代谢率,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能力。
其次,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过热。
5、水生植物对水分的适应1)水生植物对盐度的适应对很多水生植物来说,必须具备自动调节渗透压的能力。
除此之外,还具有盐腺,盐腺将盐分泌到叶子的表面。
很多植物的根排除盐,明显地依赖于半渗透膜阻止盐进入,还通过观察发现激素在调解中具有重要作用。
2)水生植物对缺氧环境的适应水生植物的根、茎、叶内形成一套互相连通的通气系统来适应缺氧环境。
另一类植物具有封闭式的通气组织系统,使植物体重减轻,增加了漂浮能力。
有些植物地下侧根向地面上长出出水通气根,为地下根供应空气。
6、水生动物如何适应于高盐度或低盐度的环境?a)淡水鱼类:淡水硬骨鱼有发达的肾小球,丢失的溶质可从食物中得到,而腮能主动从周围稀浓度中摄取盐离子,保证了体内盐离子的平衡。
b)海洋鱼类:海洋硬骨鱼通过经常吞海水补充水分,盐通过腮进入体内。
海洋软骨鱼高渗透压的维持是依靠血液中存储大量尿素和氧化三甲胺。
c)广盐性洄游鱼类:依靠肾调节水,在淡水中排尿量大,在海水中排尿量少,在海水中有大量吞水,以补充水分;盐代谢依靠腮调节:在海水中排盐,在淡水中摄取盐。
7、为什么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在自然界中,门、纲、目、科、属等种以上分类单位都是研究者根据物种特征和在进化过程中的亲缘关系人为划分的,只有物种是真实存在的。
物种能否在自然界持续存在在于种群是否能不断地生产新个体以替代那些消失了的个体。
物种的进化过程表现为种群基因频率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的变化过程。
所以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物种进化的基本单位。
8、种群的空间结构的类型及类型形成的原因种群的内分布型一般可分为3类:a)均匀的。
这种分布在自然界中较少见,形成原因主要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
b)成群分布。
是最常见的内分布型,其形成原因有:资源分布不均匀;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依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集群行为。
c)随机分布。
这种分布模式也很少,多出现在资源分布均匀、丰富的情况下。
9、逻辑斯蒂方程模型构建时期特点1)有一个环境容纳量(通常以K值表示)2)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
“S”型曲线有两个特点:曲线渐进K值,即平衡浓度;曲线上升是平滑的。
10、种群各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认为种群数量变动主要是外部因素的作用a)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认为生物种群主要是受对种群增长有利的气候的短暂所限制。
b)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和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
➢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主张内源性自动调节的学者将研究焦点放在动物种群内部,强调种内成员的异质性,特别是各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行为、生理和遗传特性上的反映。
1)行为调节——Wyune-Edwards 学说:认为社群行为是一种调节种群密度的机制。
2)内分泌调节——Christian 学说:解释某些哺乳动物的周期性数量变动。
该学说主要适用于兽类,对其他动物类群是否适用尚不清楚。
➢遗传调节——奇蒂学说:认为种群中具有的遗传多型是遗传调节学说的基础。
11、植物物种的进化的特点a)产生多倍体,可能形成新的物种b)新物种可能形成杂种。
12、生殖对策1)r-选择:是在不稳定环境中进化的,因而使种群增长率r最大。
具有所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点: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
2)K-选择:是在接近环境容纳量K的稳定环中的进化的,因而适应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