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模和仿真-教育政策工作流研究方法刍议

合集下载

仿生柔性工作流建模与适应算法研究

仿生柔性工作流建模与适应算法研究
a t c a e r ln t r n afe i e wo k o wiha tfca e r lnewo k tc noo y.te ri iln u a e wo k i xbl r f w t ri iln u a t r e h l g i f l l i h n.prpo e a wo k o e il o s d af me r ff xb e r l wo k o a a tto lo ih ba e n t e a o e mo e . Fial r f w d p ain ag rt m s d o h b v d 1 l n ly,wih a x mp eo r i urq oa s ti h neprs t n e a l fwo kngho u t e n t e e tr ie
WANG Y n — u ,WANG n — o igh i Do g b ,WANG Ze g l i I h —h n n — ,L U Z iz o g e
(ntueo nfc r A tm t nSfw r & I om t n N a w sP lt hi l nv ̄@, ia 10 2, hn ) Istt fMa u t e u ai o ae n r ai , o h e o e nc i i X ’ n70 7 C i i au o o t f o t yc a U e a
d i1 .9 9 ji n 10 —6 5 2 1 .5 0 8 o:0 3 6 /.s .0 139 .0 1 0 .2 s
S u y o i n c fe i l r fo mo ei g a d a a t t n a g rt m t d n b o i lx b e wo k w d l n d p a i l o i l n o h

基于工作流的企业流程仿真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基于工作流的企业流程仿真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基于工作流的企业流程仿真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现今企业流程管理已成为了企业经营中的核心环节。

在这个作用下,企业流程仿真分析也因此呈现出日益重要的意义。

企业流程仿真分析是经营管理中的一项关键技术,而基于工作流的企业流程仿真分析系统更是将这一技术完整地实现。

其能够通过模拟企业工作流程,真实反映出实际流程的运行情况,同时通过分析仿真模型数据,帮助企业进行流程优化改善,最终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基于工作流的企业流程仿真分析系统是以工作流为基础,仿真分析企业的流程运行情况,并针对仿真后的数据进行优化和改善。

这种系统能够结合实时数据,对企业流程的整体效率、资源利用率、成本效益等做出反馈,对企业的决策制定和运营管理提供科学判断依据。

在此背景下,开发基于工作流的企业流程仿真分析系统,不仅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同时更是落实智慧化制造、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实质。

本文的研究将建立在已有基础之上,致力于开发一款可行性较高的基于工作流的企业流程仿真分析系统,并通过实践验证其效能和实用性。

二、研究内容1.系统需求分析。

在开发系统之前,需要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

直接的需求分析过程有助于准确定义以及实现系统功能。

在需求分析中,我们需要明确系统的基本功能、数据输入与输出、用户界面等要素。

2.企业流程建模采用工作流对企业操作流程进行建模3.系统设计与开发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整体架构设计,开发仿真模型、模拟调用等流程。

4.系统测试、性能评估与优化对系统进行整体功能测试,并进行性能评估以及涉及到优化指标的反馈。

根据评估结果,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优化和完善操作。

5.实践验证通过实践的方式测试其科学性和实际应用的可行性。

通过实践验证流程仿真分析系统的实用性和科学效益。

三、预期研究结果本文的研究结果除能在现有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可控性较高的企业流程仿真分析系统之外,还将能高效地模拟企业运营中的流程,通过数据反馈,帮助企业实现流程优化,帮助企业日常管理。

多元视角的教育政策价值分析:意义、方法、过程

多元视角的教育政策价值分析:意义、方法、过程

多元视角的教育政策价值分析:意义、方法、过程买雪燕【摘要】在政策研究过程中,价值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领域.文章运用社会公共政策学、管理学和价值分析的研究路径,阐明教育政策在教育研究中的特殊性;提出价值分析是教育政策分析的起点,是进行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前提,在教育活动中具有澄清价值、价值预测、普及政策和相互借鉴的作用;并通过经验性探索、规范性探索和超伦理研究来阐明教育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冲突和主要价值问题.【期刊名称】《教育与教学研究》【年(卷),期】2014(028)003【总页数】5页(P6-9,42)【关键词】教育政策;价值分析;教育政策价值【作者】买雪燕【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11.8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深受中国传统社会“二元结构”的多重影响,其研究一直受到教育与个人发展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的影响,而没有看到社会历史的发展及其价值基础和文化基础的嬗变。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价值因素才开始直面现实,然而随着80年代末教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交融而产生了一系列新兴交叉学科之后,“教育学科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确定,教育学的学科知识正在发生深刻的转换,多学科的话语典型地体现了知识体系向开放的和多元的方向发展”[1](P4)。

也正是因为对教育政策的高度关注,才使得更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聚集在一起,并用各自的研究角度和话语方式来解释和分析教育问题,促进和发展了教育学的研究。

在诸多教育政策活动中,价值问题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教育政策活动中涉及到的价值问题越来越复杂和突出,教育虽然被置于社会评说的风口浪尖上,但缺乏有力的、自信的回应。

这就对制定和分析教育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如何制定政策和政策制定背后的价值问题、文化要义是我们分析教育政策、实践教育政策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一、教育政策的内涵及特殊秉性关于政策研究,美国学者那格尔认为,“政策是为解决各种具体社会问题而对不同公共政策的性质、原因及效果的研究。

1 产品建模方法通常有哪几种

1 产品建模方法通常有哪几种

1 产品建模方法通常有哪几种?举例说明三种以上的建模语言!简单描述!(1)机理分析法.从产品的基本定律及系统的物理结构出发从而得到建模模型。

(2)仿真法。

通过计算机对产品进行仿真模拟,得出一定规律的建模方法。

(3)数据分析法。

通过对产品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到理论建模模型的方法.(4)基础建模,二维建模,复合对象建模。

UML基础: 统一建模语言回顾20世纪晚期--准确地说是1997年,OMG组织(Object Management Group对象管理组织)发布了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UML)。

UML的目标之一就是为开发团队提供标准通用的设计语言来开发和构建计算机应用。

UML提出了一套IT 专业人员期待多年的统一的标准建模符号。

通过使用UML,这些人员能够阅读和交流系统架构和设计规划--就像建筑工人多年来所使用的建筑设计图一样AML:一种面向需求的多Agent建模语言定义一种多Agent系统建模语言AML.该语言基于议会制的多Agent协同构架,融合多种先进方法,采用目标分解的方式从需求获取、系统分析到最后的系统设计,共涉及8种模型:用例模型、目标模型、组织模型、角色模型(任务模型)、交互模型、本体模型、Agent类模型(包括Agent结构模型)、系统配置模型.该语言还给出构造不同模型的工作流,以及不同模型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为了和UML保持一致,AML采用与UML一致的符号系统,对于需要扩展的部分,制定专门的符号来表示.为了验证AML的可行性,在开发一个AML的支撑环境AML-Tools的同时,使用该语言描述一个实例--智能仓库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虚拟原型建模语言VPML现有的模型描述语言难以满足基于虚拟原型的概念设计中产品模型描述的需求.基于扩充连接图思想,以基于虚拟原型的概念设计产品描述模型V-desModel为核心,提出了一种虚拟原型建模语言VPML,VPML是一种独立于领域与过程的面向机电产品概念设计的虚拟原型模型描述语言,具有较强的几何和行为建模能力,为多领域系统在概念设计阶段的协同设计、并行设计及联合仿真过程提供一致的模型描述.VPML模型内嵌的虚拟特征生成算法,使得在概念设计阶段建立真实感很强的产品虚拟原型时设计信息不完备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 产品主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建模特点是什么?1)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介绍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建模和仿真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建模和仿真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0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飞行控制 预测控制 面向对象 运动方程 运动控制 路面不平度 负荷建模 调度 试验 观测器 自适应 自相似 网络流量 状态反馈 潜艇 模糊逻辑 模糊建模 有限元法 有限元模型 有限元分析 无人机 并联机器人 嵌入式系统 小波变换 容错控制 多目标优化 多智能体 动态特性 动态建模 动力学模型 再生制动 内燃机 信息融合 仿真分析 不确定性 t-s模糊模型 poosl hla agent 鲁棒颤振分析 高层体系结构 高分辨距离像 飞行仿真 风电场 预测建模 非线性动态系统 静态建模 零件替换率 长相关 键图 键合图 逆模型 迟滞 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
推荐指数 79 50 11 10 10 9 9 8 8 8 8 7 7 7 6 6 6 6 6 6 6 5 5 5 5 5 5 5 5 5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3

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仿真建模研究

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仿真建模研究
布尔表达式 , Cnt 是 e的哨函数 , 用于判断变迁 的发生权 ; d 由赋值语句 ( b y o 包括多重赋值语句) 组成 , 是变迁
的执行体 . 工作流过程定义构成 了工作流模型的主体部分 , 因为它包含了组成模型的所有活动和转移信息 . 1 图 是 基于 Pt 网描述的工作流过程模型的类图设计 , ei I 一个工作流过程主要由代表工作流各项活动 的变迁和具有 管理功能的工作流库所 , 以及连接库所和变迁的弧来描述 . 在变迁 中, 定义了变迁的名称 、 变迁参与者 、 变迁 发生的守护条件和变迁体等 ; 在库所中定义了库所容量 、 包含 t e 数 、 o n 跳转规则和前后弧的权重等 . k
任务 的具体操作内容 , 包括隐性内容和显性内容 . Pt 网的角度看 , 从 ei r 任务集( 活动集) 构成变迁集 . 正确的 W l i具有畅通性 , F— o c g 应该保证入 E库所 中的托肯经传递( l 串行器) 复制 及合并 ( 、 并行 器或选 择器) 能流动到一个终点库所 , 而且与冲突消解方案无关 . 在工作流逻辑上用案例属性 中的显性 内容消解 冲
射仿真模型 , 最后介绍 了工作流仿真模型的部署执行 .
1 基 于 Pt 网的工作流过程模 型 ei r
工作流是对业务进程的形式化描述 , 包括描述任务间依赖关系的工作流逻辑和在此逻辑上增加显性 内 容的工作流语义 . —nt o fwl i nt只关心任务间的依赖关系 , wL e W r o g e ( k l oc ) 包括因果依赖 和规章依赖 , 不关心
作流仿真 的部 署 , 说明了仿真建模 的研究 .
关键词 : 工作流; t 网; P r 仿真建模 ; ei 仿真部署
中图分类号 : 30 T 3 . P9 l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中心局作业建模与仿真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中心局作业建模与仿真
( . ol eo f m t nS i c n eh o g ,N i nvrt o A rnui n s n ui , aj g2 00 1 C lg fI o ai ce eadTc nl y 衄j gU i sy f eoa tsa dA t a ts N ni 10 0,C ia e nr o n o n e i c o r c n hn ;
2 C l g f cn mi n n gm n ,N igU i ri f ota dT lcmmuiai s 衄j g2 0 . ol eo E oo c adMaae e t n nv syo s n e o e s e t P s e n t n ,N i 10 3,C ia c o n 0 hn )
能力和协作水平。实验结果表明,试点二级中心局的时限提高 2 %左右,总包的逾限率、差错率和损失率减 0
少 6 %以上 ,为中心局业务流程改进 和成本评估提供 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 0 关键 词 :仿 真 ; 邮区 中心局 ;工作流技术 ; ei P t 网 r 中图分类号 :T 3 19 P 9 . 文献标识 码 :A
V0 . 4 No 6 12 . NO .2 0 V 06
文章 编号 :6 159 ( 0 6 0 -6 1 6 17 -8 6 20 )60 6 - 0
基于工作流技术 的 中心局作业建模 与仿真
黄卫东 ,丁秋 林
(. 1 南京航 空航天大学 信 息科学 与技术学院 ,南京 200 ; . 100 2 南京邮电大学 经 济管理 学院 。南京 200 ) 1 3 0
维普资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ttp://
第2卷 第6 4 期
20 0 6年 1 1月
吉 林 大 学 学 报 ( 息 科 学 版) 信

业务流程分析设计方法

业务流程分析设计方法

业务流程分析设计方法企业的业务流程不通畅是导致信息系统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见,对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是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前提条件。

所谓业务流程分析,就是要运用多种不同的技术和方法,来理解业务流程。

常用的业务流程分析方法有价值链分析法、ABC成本法、流程建模和仿真、基于UML的业务流程分析建模方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标杆瞄准法、业务活动图示法。

在上述的这些方法中,头脑风暴、德尔菲法、价值链分析都是经典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而ABC成本法、标杆瞄准法、流程建模和仿真、基于UML的业务流程分析建模方法、业务活动图示法则是比较新的方法,尤其是流程建模和仿真,为BPR项目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将上面这些方法和技术综合在一起,就为BPR团队提供了一整套有力的工具,可以在整个业务流程重组过程中运用。

1.价值链分析法价值链分析法是辨别某种价值活动是否能给本企业带来竞争力的方法。

波特认为,在一个企业中,可以将企业的活动分为主要活动与辅助活动两种。

主要活动包括采购物流、生产制造、发货物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辅助活动包括高层管理、人事劳务、技术开发、后勤供应等方面的活动。

以上各项活动因企业或行业不同而具体形式各异,但所有的企业都是从这些活动的链接和价值的积累中产生了面向顾客的最终价值。

因此,将一个企业的活动分解开来,并分析每一个链条上的活动的价值,就可以发现究竟哪些活动是需要改进的。

例如,可以按照某项业务将有关的活动细分为几个范围(如将产品销售分解成市场管理+广告+销售人员管理+……),从中发现可以实现差别化和产生成本优势的活动。

2.ABC成本法ABC成本(Activity Based Costing,基于活动的成本计算)法又称为作业成本分析法主要用于对现有流程的描述和成本分析。

ABC成本分析法和价值链分析法有某种程度的类似,都是将现有的业务进行分解,找出基本活动。

但ABC成本分析法着重分析各个活动的成本,特别是活动中所消耗的人工、资源等。

搭建“PMRT”在线培训新模式提升西部地区教师在线培训效能

搭建“PMRT”在线培训新模式提升西部地区教师在线培训效能

搭建“PMRT”在线培训新模式提升西部地区教师在线培训效能作者:杨馥宁沈善良英卫峰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23年第11期[摘要]教师培训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推进教师培训模式的改革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创新培训模式和管理机制,提升培训质量,探索标准化、制度化、体系化的教师在线培训管理机制,西北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立足西部地区教师培训工作现状,对标新时代教师发展需求,灵活安排,有效开展教师线上培训,在实践中搭建了“PMRT”在线培训新模式,聚焦“三位一体”教师培训学习共同体效能的提升,有力支持参训教师立足教育教学岗位。

[关键词]国培工作“PMRT”在线培训新模式“三位一体”学共体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线上教师培训已经成为传统教师培训工作的有力补充,尤其在西部地区,在线培训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有效调配多地区的优质师资资源,为本地教师培训工作增效赋能。

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该文件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和治理现代化。

在信息技术平台上进行线上培训是面对后疫情时代的应时之举,更是实现教育制度现代化的有力举措。

“PMRT”在线培训模式是基于网络平台基础之上,贴合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和培训对象的长期发展目标,将施训者、受训者、管理者三方融入一个共同的学习体中的全新在线培训方式,它包括训前调研预测(Prediction)、训中多元融入式线上培训(Multiple integration online training )、训后的管理者和专家团队的研究(Research)和学员跟踪指导(Track)三大板块四个部分的创新培训模式。

“PMRT”在线培训模式的搭建提升了教师在线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提升了学校线上培训工作的效能,有力推动了教师在线培训方式的改革。

“PMRT”在线培训模式提出的背景线下集中面授是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培训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场优势,施训者、管理者、受训者三方通过走进一个共同空间建构起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彼此影响、相互学习,促进三方尤其是受训者的快速成长。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政策仿真与评估研究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政策仿真与评估研究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政策仿真与评估研究近年来,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越来越意识到政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政策的影响和效果,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政策仿真与评估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系统动力学是一种研究动态系统行为的方法,它强调系统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

政策仿真与评估研究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对政策的实施和效果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帮助决策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首先,政策仿真与评估研究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预测政策的影响。

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模拟政策实施后系统的行为和变化。

模型可以包括政策的各个方面,如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对模型进行仿真,可以预测政策对系统的影响,从而帮助政策制定者在实施前评估政策的效果和可能的风险。

其次,政策仿真与评估研究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优化政策设计。

通过对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参数调整和敏感性分析,可以找到最优的政策方案。

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改变模型中的参数,比如政策的幅度和时机,来评估不同政策方案的效果。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更加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和可能的结果,从而提高政策的效果和可行性。

此外,政策仿真与评估研究还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理解政策的长期影响。

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仿真,可以模拟政策实施后系统的演化过程。

这有助于政策制定者了解政策的长期影响和潜在的不良后果。

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模型的分析和评估,及时调整政策,以避免可能的负面影响。

然而,政策仿真与评估研究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需要大量的数据和参数,而且对模型的精确性和准确性要求较高。

其次,政策仿真与评估研究需要对系统的各个方面和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这对研究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此外,政策仿真与评估研究也需要政策制定者对模型的理解和接受,以及对模型结果的正确解读和使用。

综上所述,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政策仿真与评估研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种全面、定量的分析方法。

基于WF-net的工作流模式建模与仿真

基于WF-net的工作流模式建模与仿真
t r d blt nd v sbi t fte smu ai n mo e ,te wo k o ne lo ih a d sm ua in p o e s sa ee tnd hec e i ii a ii l y o h i l to d l h r f w tag rt m n i lto r c s e r xe - y i l
摘 要 : 对 当 前 工作 流 模 型 仿 真 方 法 的 不足 , 出 了一 种 基 于 wF—nt 的 扩 展 wF—nt 工 作 流 模 式 模 型 , 对模 型 进 针 提 e网 e的 并
行验证与仿 真。首先讲述工作流网( wF—nt , e)然后从 时间和层 次两方 面对基 于 wF—nt e 的工作流模型进行扩展研究 , 提 出了扩展 wF—nt e 工作流模 型, 并对该模型进行仿 真调度策略 和冲突解决 策略进行 选择 , 出了某 产品开发 过程的扩 展 给
e r m e P t e o W F—n t h o g i lt n.i c n b e n t a h n e n t e mo e r o e d ta s- df o t er n tt h i e .T r u h smu ai o t a e s e h t a g s i h d la en t a rn i c d
m n poes s vn h x n e et rcs e .T eet ddWF~nt o e f m ltno te ok o rcs i ds nd oehne ig i e e m d lo s uao fh rfw poes s ei e .T nac ri i w l g
C og ig 0 0 5 C i ) hn q 06 , hn n4 a
ABS TRACT : o o e c me t e s o tg f rfo d l o e c r n i lt n meh d ,w r p s ew r T பைடு நூலகம்v r o h h r e o k w mo e rt u r t mu ai t o s e p o o e a n t o k a wo l f h e s o b s d o xe d d W F—n t o k o d l h d lv l a in a d smu ai n n t i p p r h F—n t o k a e n e tn e e r f w mo e 。t emo e ai t n i lt .I s a e 。te W w l d o o h e r - w l s e c b d f w i d s r e .A d t e t e WF —n t se tn e oh wi et n e e.T e smu ai gs h d l gsr t o i n h n, h e i xe d d b t t t me a d l v 1 h i lt c e u i ta- hh i n n e y a d c nl tr s lt n s ae y a es l ce a d t ee p n e F—n t o k o d l rt ep o u td v l p g n o f c e ou i t tg r ee td, n x a d d W i o r h e r f w mo e r d c e eo — w l o f h

教育政策模型分析

教育政策模型分析

教育政策模型分析简介教育政策模型是研究教育政策的一种框架,旨在分析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过程。

本文将分析几种常见的教育政策模型,探讨它们的特点和适用情况。

教育政策模型分类1. 线性模型- 该模型将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看作是一条线性路径,按照一定的步骤和顺序进行。

包括问题识别、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等阶段。

- 优点:简单、直观,适用于解决简单的教育问题。

- 缺点:忽视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复杂性和非线性因素。

2. 循环模型- 该模型将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看作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包括问题识别、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评估和政策再制定等环节。

- 优点:能够更好地适应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复杂性,允许政策的修正和调整。

- 缺点:可能导致循环过程中的政策重复和浪费。

3. 制度模型- 该模型将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看作是制度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强调了政策制定者、实施者、受益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制度环境的影响。

- 优点:能够更全面地考虑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各种因素,有助于促进政策的可持续性。

- 缺点:可能导致过分复杂化,不利于政策的决策和实施。

模型选择与应用选择适合的教育政策模型应根据具体的政策目标和背景来决定。

一般而言,对于复杂的教育问题,制度模型更为适用;对于简单的教育问题,线性模型可能更为简便有效。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可以结合不同的模型,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组合。

不同模型之间并非是完全独立的,它们可以相互补充和协调,从而更好地解决教育政策问题。

结论教育政策模型是研究教育政策的有用工具,不同的模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

选择适合的模型要考虑具体的政策目标和背景。

同时,不同模型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和协调,以提高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效果。

工作流技术及应用

工作流技术及应用

1.工作流概述——产生与发展
APPS UIMS DBMS APPS DBMS UIMS
APPS WFMS DBMS
APPS OS 60年代
OS 70年代
OS 80年代
OS 90年代
起源:70 年代末的办公自动化和任务批处理 第一次使用工作流术语可追溯到80 年代初 应用:90年代
1993 年,国际工作流管理联盟(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 ,WfMC) 成立。 1993年末,发布工作流系统参考模型(Wo rkf low reference model)
1 1 ..* U n itR o le
*
1 * E vent
R e le v a n t D a ta
过程定义元模型 定义了相关概念 以描述在过程中 要执行哪些活动 以及活动执行的 顺序。为了支持 结构化的过程定 义,该模型引入 了子过程的概 念。把汇聚 (join)、分支(split) 结构和相关约束 (AND,OR, XOR)提取出来, 抽象为连接符
1.工作流概述——应用的动因
新的管理哲学激发了组织机构对业务流程的兴趣, 如业务流程再造(BPR ) 和持续过程改进(CP I); 组织机构内部的业务过程数量比以前大大增加, 如 今的组织机构比以前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并且 产品和服务的生命周期也比以前大大缩短了, 从而 业务过程的数量也急剧增加; 为了适应激烈的竞争, 组织机构需要经常改变业务 流程; 业务历程变得更加复杂。
3.WFMS——可视化建模工具
3.WFMS——WFMS的优点与作用
工作流管理的最大优点:是将应用逻辑与过程逻辑 分离,在不修改具体功能的情况下,通过修改过程模 型改变系统功能,完成对生产经营部分过程或全过 程的集成管理,可有效地把人、信息和应用工具合 理地组织在一起,发挥系统的最大效能。 任务推送 强大的应用级开发平台 灵活的企业应用集成平台

支持企业经营过程重组的工作流建模与仿真研究的开题报告

支持企业经营过程重组的工作流建模与仿真研究的开题报告

支持企业经营过程重组的工作流建模与仿真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企业的经营过程需要不断地优化与重组,以提高效率和盈利能力。

企业经营过程重组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与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岗位息息相关,而工作流程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岗位开展协作工作的基础,因此,如何建立适合企业经营过程重组的工作流程,是企业重组工作的重要方面。

工作流建模与仿真是描绘企业协作工作场景、验证合理性、发现问题及优化工作流程的一种有效手段。

基于工作流建模与仿真技术,能够帮助企业深入了解隐含在复杂工作流背后的协作规则,发现协作过程中的瓶颈和潜在问题,以便制定合理的重组方案和完善的工作流程。

因此,本课题基于工作流建模与仿真技术,致力于研究如何支持企业经营过程重组的工作流建模与仿真,并对相关技术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为企业提供更好的重组决策支持与协作优化方法。

二、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支持企业经营过程重组的工作流建模与仿真,具体研究目标包括:1. 综合分析企业经营过程重组的需求,设计出支持企业经营过程重组的工作流建模与仿真系统。

2. 建立企业经营过程的工作流模型,通过仿真实验分析模型的优劣及其潜在问题,发现并解决协作过程中的瓶颈和不足。

3. 针对企业经营过程重组的实际需求,探索并应用基于工作流建模与仿真的协作优化方案,为企业提供更好的重组决策支持和管理改进方案。

三、研究内容:1. 分析企业经营过程重组的需求,设计支持企业经营过程重组的工作流建模与仿真系统,包括系统架构设计、工作流建模与仿真模块设计、数据管理模块设计等。

2. 建立企业经营过程的工作流模型,考虑不同部门、岗位之间的协作关系,解析协作过程中各参与方之间的任务优先关系、时序关系、数据流转关系等,建立合理的工作流程模型。

3. 设置仿真实验方案,采用相关仿真工具运行仿真实验,通过仿真结果进行工作流程的优化和问题的解决。

4. 探索并应用基于工作流建模与仿真的协作优化方案,提取协作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优化协作任务分配和排程,提高协作效率和质量。

企业建模理论与方法

企业建模理论与方法

企业建模理论与方法摘要:企业为了解决企业的问题,提出的企业建模的理论,建模的目的和建模对于企业的重大意义。

本文介绍了企业建模的理论依据,传统的建模原理,已经较为成熟的几种建模方法。

一、企业建模理论企业建模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它可为企业提供一个框架结构,以确保企业的应用系统与企业经常改进的业务流程紧密匹配。

企业建模以分析方法和建模工具为主体,其参考模型的建立以及建模工具的研制,是当前帮助企业不断缩短产品开发时间(Time)、提高产品质量(Quality)、降低成本(Cost)、提高服务层次(Service)的重要手段。

从企业组织形态上看,企业是由不同业务部门组成的,换一个角度从企业业务环节上看,企业包括复杂的业务流转系统(由供应链子系统、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等构成)、设计系统、生产制造系统,企业的业务环节中存在大量的信息作为其运行基础,而不同的信息又在不同的业务环节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就目前而言,我们要分析这个复杂的系统,除了需要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研究人员付出激情、勇气、智慧和耐心外,更需要借助科学的手段、有效的数学工具和先进的计算技术,来构造一个可以解释和反映企业外部行为表现及内在本质的模型。

企业建模就是针对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不同方面建立实际系统的表示方法。

在CIM-OSA体系结构中,就包括了功能模型、信息模型、资源模型、组织模型四个模型。

除此之外,有人还提出了性能模型、控制模型、过程模型、决策模型和经济模型等。

功能模型是以功能活动为视角对整个企业进行的描述,它不仅有助于管理企业,还有助于改进企业现状、促进企业演化。

系统的集成更离不开功能模型的建立,功能模型描述了企业各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

信息模型是从信息的角度对企业进行描述。

企业信息系统用于存储/维护/处理与企业相关的所有信息,而信息是集成的基础,是联系各个功能元素的纽带,因此建立企业信息模型是非常重要的,它为信息共享提供了帮助。

通过对系统决策过程的建模,可以了解系统的决策制定原则和机理,了解系统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

《数学建模与仿真(通信系统)》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与探索--以“程序流程控制语句:选择结构”知识点为例

《数学建模与仿真(通信系统)》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与探索--以“程序流程控制语句:选择结构”知识点为例

《数学建模与仿真(通信系统)》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与探索--以“程序流程控制语句:选择结构”知识点为例
任永梅;贾雅琼;龙亚
【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卷),期】2024(23)1
【摘要】本文以“程序流程控制语句:选择结构”知识点为例,对《数学建模与仿真(通信系统)》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实践探索,具体教学过程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结合讨论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在重难点讲解、课堂测验、分组讨论与展示等多处融入课程思政,实现“润物无声”的价值引领,提高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总页数】3页(P160-162)
【作者】任永梅;贾雅琼;龙亚
【作者单位】湖南工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虚拟仿真技术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以建设高校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为例
2.虚拟仿真技术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合路径探索——以建设高校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为例
3.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与探索——以“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例
4.课程思政视角下在线开放课
程建设探索与实践——以Python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例5.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数学建模与仿真(通信系统)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HTCPN的工程项目群工作流建模与仿真

基于HTCPN的工程项目群工作流建模与仿真
李海凌 , 刘克剑
( 西华 大学 a . 建筑与 土木 工程 学院 ; b . 数 学与计 算机 学 院, 成都 6 1 0 0 3 9 ) 摘 要: 在 工程 项 目 群 实施 阶段框 架模 型构 建的 基础 上 , 基 于分层 赋 时着 色 P e t r i 网定 义 了工 程 项 目群 实施 阶
t h e wh o l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p r o c e s s o f p r o g r a mme w h i c h i s c o mp l e x s y s t e m f u l l y a n d a c c u r a t e l y ,a n d p r o v i d e t h e s u p p o  ̄o f t h e t e c h — n i q u e s a n d me t h o d s t o a c h i e v e t h e r i s k a n a l y s i s a n d p r o c e s s o p t i mi z a t i o n i n t h e p r o ra g m ma n a g e me n t .
K e y w o r d s :c o n s t uc r t i o n p r o r g a m m e ; w o r k l f o w; h i e r a r c h y t i me d c o l o r e d P e t r i n e t ( H T C P N) ; mo d e l i n g ; s i m u l a t i o n
Wo r k l f o w mo d e l i n g a n d s i mu l a t i o n o f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p r o g r a mme b a s e d o n HT C P N

业务流程管理(BPM)发展历史

业务流程管理(BPM)发展历史
组织视图
? 跨部门的水平集成 ? 部门内的垂直集成 ? 以过程组织虚拟项目组 ? 基于分析型数据的决策管理 ? 基于活动的成本管理 ? 基于活动的过程管理
BPCI体系结构
BPCI的功能模型
初级市场
市场 经营
战略管理
研发
设计
生产 销售
分销
客户 服务
增值市场
成本网络
时间网络
知识创新
网络 质量网络
BPCI与企业优化
Workflow --EAI --BPM
工作流:以线性顺序完成任务:
STEP1
STEP2
STEP3
EAI解决了企业之间数据的访问, 但是没有考虑人的交互。
SYSTEM 1
SYSTEM 2
SYSTEM 3
Workflow --EAI --BPM
BPM:人、流程、技术的统一
STEP 1
SYSTEM 2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 学的知 识,教 职员躬 亲共学 ;要学 生守的 规则, 教职员 躬亲共 守。21.6.921.6.9Wednesday , June 09,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2: 34:0922:34:0922:346/9/2021 10:34:09 PM
IT体系结构
? 适应性 ? 开放性 ? 快速实施 ? 决策辅助支持
持续视图
? 战略管理与实施持续特性 ? 业务拓展持续特性 ? 客户需求变化持续特性 ? 知识学习持续特性 ? 数据资源重用持续特性 ? 相关技术进步持续特性 ? 资源投入持续特性
竞争视图
? 新产品/服务竞争优势 ? 个性化产品/服务竞争优势 ? 市场拓展竞争优势 ? 交货期竞争优势 ? 成本竞争优势 ? 质量竞争优势 ? 知识学习竞争优势

西方教育政策研究探析_涂端午

西方教育政策研究探析_涂端午

西方教育政策研究探析涂端午 陈学飞(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摘 要:教育政策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在西方大约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

通过吸收、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西方教育政策研究在机构、规模和层次上不断发展,并在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上表现出日益明显的多样性。

在对西方教育政策研究的探讨中,作者总结了四点启示。

关键词:教育政策;研究;西方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06)05-0049-06教育政策“是指与人们获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过程有关的政府法规和程序。

它是一个民族未来智力和科学进步的基础”①。

而政策研究的“核心是把政策制定作为研究和改进的对象,包括政策制定的一般过程以及具体的政策问题和领域。

政策研究的范围、内容、任务是理解政策如何演变,在总体上,特别是在具体政策上改进政策制定过程”②。

教育政策研究是对政府制定的与人们获取知识和职业技能过程相关的政策法规及其政策过程的研究。

教育政策研究作为教育学和政策学的新兴交叉领域,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较快,呈现制度化、组织化的趋势。

西方教育政策研究起步早于我国,已取得较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对西方教育政策研究发展历程的探讨,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教育政策研究的理解。

本文通过对西方教育政策研究的回顾,力图回答西方教育政策研究的兴起、发展历程、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一、西方教育政策研究的兴起关于西方教育政策研究领域的形成问题,西方一些学者如施立布纳和安格雷特认为,“行为主义强调理论建设,强调政治制度的比较及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这恰好为教育政策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③。

但他们并没有说明这一领域出现的时间。

《国际教育评论》(简称IRE)④早期的教育论文中,“政策”一词的含义是趋向与计划和改革等同的。

虽然“政策”一词直到1976年才首次出现在IRE的一篇文章的标题中。

但此前,许多论文把它们的焦点放在现在所说的“政策”领域。

工作流的数学建模及其模型仿真研究的开题报告

工作流的数学建模及其模型仿真研究的开题报告

工作流的数学建模及其模型仿真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工作流是指在一个机构中基于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业务规则所执行的一系列活动,每个活动又包括若干系列的任务,根据特定的流程进行有机衔接和协作。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工作流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对工作流系统中的业务过程进行建模,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误操作、降低成本等方面优势。

因此,对工作流的数学建模及其模型仿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本课题旨在研究工作流的数学建模及其模型仿真。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工作流建模:通过对工作流中的业务过程进行建模,确定各个活动之间的关系,将其抽象化,定量化。

2. 工作流模型仿真:通过模型仿真,模拟出工作流中的实际执行过程,以实现对工作流系统中各个环节的调度和管理。

3. 结果分析: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优化需求,并对其进行改进。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 论文研究,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工作流系统的相关知识;2. 通过对工作流业务过程的分析,确定各个活动之间的关系,将其抽象化、定量化,建立数学模型;3. 利用SIMULINK等仿真工具,对工作流模型进行仿真实验;4. 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优化工作流模型,提出改进建议;5. 根据优化结果,将其落实到工作流系统中,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误操作等目的。

四、预期成果及应用价值通过本研究,可以实现对大型、复杂的工作流系统进行优化改进,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大大节省企业的人力资源和时间成本,提高企业的业务效率和竞争力。

对于其他类似的系统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模和仿真:教育政策工作流研究方法刍议
摘要:教育政策工作流研究方法代表了当前教育政策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建模和仿真的流程是:在构建其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对各个级别、各个方面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建模和仿真,形成不同研究预案的工作流模型;利用仿真环境形象、生动的特点,优化各个模型,调整各指标参数,再参照评估标准,最终可得出教育政策模型的综合效能评价结果。

关键词:教育政策;工作流;模拟仿真;方法论文章编号:1002-0845(2010)04-0005-03
进入21世纪,我国教育政策在研究方法上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整个学术界已转变传统观念, 从新视角展开研究,用新方法构建方法论体系,并把方法论的探讨集中到高新科学技术的运用方面。

教育政策工作流研究方法代表了当前教育政策方法论的研究和发展方向,它通过对工作流的流程定义和运行期控制,解决教育政策研究中两方面的问题,即满足教育政策主体多样化的需求和解决教育政策被调整对象的不确定性。

本文试图通过对教育政策工作流建模和仿真理论的描述和整理,分析教育政策工作流研究方法的基本主题、特点以及发展方向,并探求对我国教育政策研究发展的意义。

一、工作流研究建模和仿真的理论框架
1.教育政策工作流研究方法的界定
教育政策工作流研究方法起源于生产组织和办公自动化领域,它是针对日常教育政策研究工作中具有固定程序的活动而提出的一种研究方法。

根据WFMC(工作流管理联盟)的说法, 教育政策工作流可定义为能够完全或部分自动执行教育政策的研究任务,即将一组教育政策研究任务组织起来完成某个系统研究的过程。

该定义说明了研究的触发顺序和触发条件。

每个研究任务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组协作完成,这些组可以由人组成,也可以由软件系统或二者共同组成。

任务的触发顺序和触发条件用来定义并实现教育政策研究任务的触发、任务的同步和信息流(数据流)的传递[1]。

教育政策工作流建模和仿真是指在教育政策工作流研究中,借助现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使教育政策研究活动的进行逐步实现自动化或部分自动化。

为了在基于计算机的环境中实现上述教育政策工作流的建模和仿真,研究者必须建立一个工作流运行环境,这个运行环境就是工作流管理系统。

工作流管理系统是支持教育政策研究并实现研究过程管理和自动化的强有力的软件工具。

它能完成教育政策工作流的定义和管理, 并按照在计算机中预先定义好的工作流逻辑推进教育政策工作流的执行。

教育政策工作流研究建模和仿真是人工智能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在现代教育政策学理论、研究方法论与现代计算机技术三者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技术,是教育政策学研究自动化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能为研究者提供拟制、评估、优化教育政策方案、系统模拟、设定专家系统等辅助研究功能。

为了在教育政策研究过程中能有效利用辅助研究,技术设计者应深入了解研究者的需要和辅助研究系统能给予的支撑,并使二者紧密结合。

2.教育政策形成过程中的三种机制——工作流研究的理论基础
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看,不论是国家层面为调整教育关系出台的即时政策,还是地方政府为保证教育政策具体实施出台的配套法规,教育政策实践的过程都存在三种机制:1)理性选择机制和效率机制,即用最小的代价执行教育政策的实践过程;2)合法性机制, 即对教育政策主体的强大的约束和规范的过程;3)政策网络机制,即微观政策结构和政策效能对政策实施行为和结果的影响过程。

建立教育政策工作流模型可以利用这三方的建模工具,形象化地建立流程模型。

模型既要体现教育政策二面性的作用机制,又要通过接口关系,建立系统所需要的控制数据。

在某一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就三种机制的相互作用,分析其具体政策的共存和平行的关系、共存和互补的关系以及互相矛盾和互相代替的关系。

也可以通过系统本身的流程定义,直接生成控制数据,再现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使理性(效率)机制、合法性机制和社会网络机制在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并存共生、互补和互相替代[2]。

目前教育政策工作流研究建模和仿真的设计主要有三类:第一种是以教育政策价值为核心,利用运筹学和数据模型完成规定的任务,即传统的运筹学方法;第二是通过模拟教育政策制定的决策思维过程与参与总结政策经验建立的专家系统来完成任务,即人工智能方法;第三种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判断,从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称之为判断分析或预案检测法,这种方法是以分析人员与决策人员交互、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的,特别适用于半结构性的教育政策问题研究。

二、工作流研究建模和仿真的基本方法
1.工作流模型的定义及其评价标准
教育政策研究工作流模型是用文字、图表、符号、关系式以及实体等信息描述教育政策调整的一种简化表示形式。

通常模型包括一个完整的概念集合、一套相应的表示方法及必要的约束规则。

简单的教育政策研究过程通过语言或文字就可以表达完全,但是对实现许多复杂的并列执行的教育政策表述,只有建立与其对应的计算机化的模型才可能对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模拟和监控。

目前,学术界大多数人对我国教育政策工作流研究方法中工作流模型的评价标准的看法是:表达能力丰富,能清楚地描述任何情况下教育政策的过程, 研究领域的专家和普通的研究者都容易理解,模型中概念不重复,基本元素能达到最小化, 模型定义能够对现实对象进行形式化的描述。

此外,通常教育政策模型都提供相应的图形表示,因此,其图例应具有易读性和完整性。

本文以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模型为例进行说明。

2.基于Petri的工作流模型
Petri Nets是近几年来比较热门的离散系统建模工具之一。

它能够模拟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其方法是将系统划分为两种基本元素:库所和变迁。

可用库所或库所的集合表示系统的各个状态;变迁则可表示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变化,并通过对网络系统状态变化的分析,对系统结构进行适当的简化和优化,找出系统的缺陷,进而提出改进方案。

Petri Ne ts兼顾了严格语义和图形语言两个方面
的特点,经典的Petri网(如En网、P/T系统)以及高级网(如有色网、谓词或变迁系统)的所有元素都是经过严格定义的,具有规范的模型语义。

此外,Pet ri Nets 具有足够丰富的表达能力,可完全支持WfMC所定义的六种工作流原语。

Petri Nets 是一种基于状态的建模方法,其过程的定义严格区分了活动的授权与活动的执行,这对于模型语义十分重要。

由于对不同状态的明确区分,使得其过程的定义在表达上有更大的潜力。

如能够动态地修改过程实例,可实现与其他工作流系统的交互操作,使建模过程具有了更多的柔性特征。

Petri Nets建立在严格的数学基础上,它具有强有力的分析技术与手段,可以用来分析模型的各种特性,如有界性(安全性)、活性、不变量等;还可计算模型的各种性能指标,如响应时间、等待时间、占有率等。

这些分析技术同样可用于从理论到仿真两个方面对工作流过程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性质进行验证,还可以对模型进行优化,选取性能最优的一个来运行[3]。

CBIS属于离散事件动态系统(Discrete Event Dynamic System,簡称DEDS)。

离散事件动态系统是构成CIMS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之一。

在完成过程建模后,工作流网定义了使获得发生权的变迁运行的四种触发机制,包括自动触发、人工触发、消息触发和时间触发, 而每个活动标记相应的触发机制,都可实现对工作流模型运行的管理[4]。

在网络模型的节点加入统计功能,再为变迁设定触发延迟分布,就可以对模型进行仿真和评估了。

教育政策工作流研究过程模型建立起来之后,通过实时仿真能直观和全面地了解现有教育政策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迭代和比较,建立全新的教育政策研究模型。

这一模型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研究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具有较低的成本。

由于教育政策研究过程重构涉及到教育政策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教育政策调整对象的重构问题,处理起来比较困难,需要从教育政策最高的决策层到最低的执行层的支持和协作。

借助仿真工具的强大图形功能,研究者不仅能够看到未来的教育政策发展走向,有效调整教育关系及其运作情况,而且还可以体验一下自己在未来的教育政策研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使他们真正理解重构活动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