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感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栗文秀(1987-),男,山西繁峙人,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
李佳(1988-),女,山西晋城人,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素质教育推进中农村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行动研究”(课题批准号:10YJC880175)部分成果。
道德情感作为人类情感最基本的成分,自古以来先贤们便对之不吝溢美之词。它的作用是巨大的,而它的传承更是牵动了一代又一代哲人的心弦。时至21世纪,人们通过耳濡目染,既继承又创新,发展起来了众多优秀的思想,这些关于道德情感的思想精华内容丰富,可以说是我们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国当前对道德情感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受教育者的中小学时期,这个时期正是儿童品德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教育,对他们的品德和人格的培养将会形成一个重要的奠基作用。为了完成传承中华、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使命,我们也必须要用先进的德育思想来指引,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保驾护航。那么,就让我们对道德情感及其教育作一个系统的了解。
一、道德情感
所谓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区别于那些诸如快乐、悲哀、愤怒、恐惧等原始而低级的情绪,是一种后继、稳定而持久的高级态度体验。认知是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感的中介。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看,人类的情感有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三种形式。其中,道德感正是本文所说的道德情感。
所谓道德感,是指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它表现在对待国家、集体、工作、事业、学习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各个方面,如爱国主义情感、国家主义情感、集体主义
情感、事业心、同情心、自尊心、羞耻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等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对当今人类道德情感中最具有广延性、迁移性和共振性的基本道德情感:同情心、自尊心、羞耻感、责任感作简要探讨。
1.同情心。所谓同情心,是指一个人对他人表示关心和帮助的一种态度,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也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这一道德关系的基础。在当今物欲横流、高速发展的物质社会中,为了抵御那种街坊不识、邻里不亲的冷漠现状,对同情心的教育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对别人的困境和挫折漠不关心的人,他会做出见义勇为的负责行为。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善的天性有很多特征。”那么,同情心由哪几部分构成呢?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情感的构成要素。大量的心理要素观察表明,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心理态度和外部表现构成的。主观体验是指个体对不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认知;心理态度是指个体对处于不同情感状态的人或事物的态度倾向;外部表现是指个体在不同情感状态中所做出的行为表现。
据此,我们可以知道同情心是由理解、关心、帮助三部分组成的。所谓理解,就是事件发生之时或之后,个体能够设身处地弄懂和了解他人所遇到的困境、心情和感受以及对整个事件性质的了解和认知;所谓关心,就是个体关注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件,并常常把它放在心上,显示出对人或事物的重视与爱护;所谓帮助,就是个体真诚地给予那些正处于困境中的人以无私的帮
浅谈道德情感的培养
栗文秀
李
佳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
041000)
1
助,而不考虑自己的得失。其中“帮助”是关键,没有“帮助”的同情心不是完整的情感体验,也只能停留在心头或口头之上,其结果与冷漠无异。
2.自尊心。所谓自尊心,是指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容许别人侮辱和歧视的心理状态。也可以说,自尊心就是个体自我尊重以及要求他人尊重的一种情感。它形成于自尊需求的基础上,是自我评价、社会评价和自尊需求关系的反映,包含着:对自己的尊重,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等内容。具有自尊心的人,能够积极履行个人对社会和他人应尽的义务,为人处事光明磊落,对工作有强烈的责任心。在学习方面,那些有自尊心的人将更能够发扬自觉、勤奋、刻苦的精神。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真正具有自尊的人,就会有‘皑皑冰雪之志昂’,然后置起落落云鹤之精神;有谡谡松风之德操,然后能载其岳岳千仞之气概。”又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自尊心是青少年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前进的潜在力量,是前进的动力,向上的能源,它是高尚纯洁的心理品质。”
笔者认为,自尊心是由自我接受、坚定和维护三个部分组成的。所谓自我接受,就是个体对自我能力、自我价值有一个肯定的认识;所谓坚定,是指个体不因他人的批评诋毁和称赞表扬而动,是一种自信、自爱的表现;所谓维护,也可以称作自卫,是指个体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而努力奋斗的行为,又或在面对自尊心受挫之时努力使自己不受伤害,并通过某些努力重建自尊优势,使心理伤害不致扩大或者消失。
3.羞耻感。所谓羞耻感,是指个体在犯错之后,依据一定心理业已形成的道德标准谴责自己在行为、动机、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缺失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羞耻感是一种违反了道德准则之后感到难为情的表现,它是一定社会道德规范在自我意识中的反映。
正所谓“暗室不欺心”,正是因为有了羞耻感,当一个人处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才会进行自我勉励、自我监督、自觉进步而不犯错误。可以说,羞耻感是道德情感中一种十分重要的自我教育因素。显而易见,对一个人的成长和生活,适当的羞耻感是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正如斯宾诺莎所说:“害羞是畏惧和害怕耻辱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为”;又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羞耻心——
—这是对于卑鄙可耻的事物的强有力的抗毒剂。”
笔者认为,羞耻感由羞愧、悔恨、掩饰三要素组成。所谓羞愧,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感到自己的所犯的过错违背了心中的道德规范,由此感到十分羞耻和惭愧,无地自容;所谓悔恨,是指个体对自己所犯的过错感到十分懊恼、后悔,并发思自己的品行,希望能改变这种耻辱境况的一种心理态度;所谓掩饰,也可以称作修正,是指个体通过某些正面努力或私下掩盖的行为使自己走出那种羞耻尴尬的境地。
4.责任感。责任感的培养是道德情感教育的最重要部分,对它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有的学者把它定义为“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的心情”,还有的学者把它定义为“做好自己应该承担的事情的心情”。经过查阅许多资料,唯独百度词条所收录的定义比较合理,即所谓责任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也就是说,不管事情是分外还是分内,只要是有益的,都在责任感的行事范围之内。从本质上讲,责任感既要求有利于自己,又要求有利于他人,强调的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当自己的利益同国家、集体、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冲突的时候,有责任感的人将毅然置轻自己的利益,以国家、集体、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
根据情感三要素分法,可以把责任感分为胜任感、自觉性和践行三个部分。所谓胜任感,是指个体对所要做的事目标明确,并自觉竭尽努力就可以完成的感觉;所谓自觉性,是指个体对人或事物自觉有应尽的责任,有努力去完成的心态;所谓践行,是指个体积极努力去完成对国家、集体、社会或他人有益的事,不因险阻而停步。
二、道德情感的教育
显而易见,道德情感的作用十分巨大。下面让我们就上述“两心两感”的培养要点作一探讨。
1.同情心的培养要点。第一,教会学生分辨值得同情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应该有符合社会积极意义的属性。不能滥施同情,以助长那些社会不良风气。第二,注意区分怜悯与同情,应教会学生表达同情的方式。怜悯往往带有可怜某某而施舍的意味,往往不被人接受,也不能使关心的感情更好地表达。第三,培养的方式应灵活多变,培养的内容应从小事抓起,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
2.自尊心的培养要点。第一,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培养学生的自尊心,首先应该能够教会学生自我接受。这样一来,学生将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而稳定的认识,既不会自暴自弃以至自卑,也不会忘乎所以以至过分自傲偏激。其次,应该教会学生正确公正地评价他人,不以自己的好恶随意褒扬或诋毁他人的品行。第二,教会学生自我表现。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教会学生积极正确地表现自己,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俗话说,“成就是自尊的起点。”只有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就感,才能使学生建立起自己的自尊心。第三,教会学生自我维护。有句话说得好,“人必自爱,人才爱之;人必自尊,人才尊之。”因而,学生只有学会自爱、自护,才能使自尊心的培养顺利进行。
3.羞耻感的培养要点。第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个体对某件事产生了羞耻感,那是源于他对事件性质的认知。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表明,只有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其羞耻感才会有所提高,否则盲目地培养,只会导致学生的自我感越来越混乱。第二,适当运用惩罚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正面教(下转1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