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谈“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谈“谙”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是白居易一首非常著名的诗(词)。这首诗(词)非常恰当地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怀念,思念,赞赏,甚至些许伤感的情怀,都表达的淋漓尽致。诗(词)中最著名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至今被世人诵颂。该诗(词)因此二名句而被世人诵颂,但“风景旧曾谙”的“谙”字才是表达诗人内心世界对江南美景怀念的灵魂。

“谙”,读ān 。甲骨文中无此字。《说文》释为“悉也”。其后所有的字词典中均延“悉”释为“熟悉”。

但《忆江南》词中,若把“谙”字换成“悉”字,则诗人真实的内心感受将荡然无存。

甲骨文中没有“谙”字,但甲骨文中有“悉”。最早的“谙”出现在金文中,可以想象“谙”字诞生距今2500年~3000年之前。且先有“悉”而后有“谙”。

“谙”是组合字,由“言”和“音”组成。甲骨文中没有“谙”,但甲骨文中有“言”:,其在象形字“舌”上加一横构成指事字“言”。

金文“音”是从言含一(《说文·言部》),而具现代著名学者于省吾先生考证,在甲骨文中“言”通“音”。“言”“音”的金文。

《说文·音部》“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可见最

早的“音”字的含义是人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音”即是音乐。因此,凡从“音”的字(即以音做部首的字)均与人的心意有关,与人的内心活动有关,与音乐有关。如:

1、韵:音乐的旋律;

2、韶:古代的乐曲名,“韶”乐;

3、竟:《说文·竟字》字上从言,下从人,是象人吹“筲”之形,释为乐曲,引申为乐曲尽为竟。甲骨文。《新华字典》释为“终了”。

4、意:《说文》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新华字典》释为“心思、意思”;

5、章:《说文》音尽为一章。

另外,还有不少以音为部首的字现在已经不用了,但在古文字中均为乐器名或乐曲名。

在古文字中还有几个字不是以“音”为部首,但是含有“音”字,是作为声符出现的,也与人的内心活动密切相关。如:“愔”yin、“歆”xīn、暗àn。这三个字有两种声符,即in和àn。其字含音,其意却不像“韵”等一样直接与“音”相联系。这种现象如何解释呢?

在我们祖先造字的时代,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地创造了一些规则,比如象形,指事等六书法则。指事规则中有一个为相反造字的规则,在训诂中称之为反训的法则,比如出者,进也。”音”为从言含一,即是可以用反训法则解释的字,即表意为口中发音,也可

以理解为不能从口中发音。因此,“音”可以反训为“不音”,其真实的含义中包括收敛,封闭,沉默等。按此法则分析以上三个字,则在逻辑上就可以说得通了。

1、“愔”本意应为心情畅达之意,反训“音”之后,则其意相反,组成“愔”之后就成为“安静和沉默寡言”之意。

2、“歆”本意“音”“欠”,即高兴的事少了,心情压抑之意;反训“音”之后,则其意相反,即不高兴的事少了。“歆”为欣喜高兴之意;

3、“暗”本意为释为“日”“音”,为光明之意,但反训之后,即与“光明”相反之意为黑暗。

根据上述的规律,我们可以明确:

1、凡与“音”有关的字大部分应与音乐有关。

2、大部分与“音”有关的字都与人的内心活动有关;

3、与“音“组字但不以”音“为部首的字通过反训的法则表达一种内心活动中有关收敛,封闭,沉默,思念等情绪。

基于上述分析“谙”字的含义就非常明确:

1、“谙”是与言和不言相关的字,其真实含意为知而不言,引申为虽不言但内心明悉;

2、“谙”有沉默、收敛、封闭、怀念、思念、感伤等情绪的内涵。正是这个情绪的内涵,才使得《忆江南》全词,除了灿烂的景致描述之外,赋予了一种更为深沉的内涵,使得“谙”与“能不忆江南”的“忆”相关联,全诗顿然变得更加生动,更有趣味,更值

得回味。

而“悉”却不能表达这些情绪。

为理解“悉”的真正含义,尚需解读另一个与“悉”相关的字——“番“。

“番”,在甲骨文中为“”,上部分bian,是动物的足迹。下部为田,是各种动物在田里的足迹。3000年~5000年前,先人们正是处在狩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期,对于各种动物的足迹的了解和掌握决定了他们的生存状态(现代狩猎民族仍然通过对动物足迹了解来进行狩猎活动)。因此,“番”的意思就非常明确了,“番”是人们了解动物足迹的状态和过程。现代我们还在说“做一番事业”,这个“番”就是这种过程和状态的含义。

甲骨文中“悉”为,上部为“”,下部为心,是各种动物在人的心里的足迹,实际是表示人们对动物各种足迹了解和掌握的程度是明知的,详知的,并且比“番”更准确地表达了“知”的程度。因此《说文》释“悉”为“详尽”也。

由上述分析,“悉”是没有表达情绪的含义,是不能代替“谙”的。而现代人把“悉”解读为“熟悉”也是不准确的。

“熟悉”是现代语,其特点在其字前可以加介词以表明熟悉的程度,比如非常熟悉,比较熟悉、很熟悉等。这表明“熟悉”是有弹性的,因此,则不能准确地表达“悉”,

如果把“谙”、“悉”和“熟悉”,按内涵的大小进行比较,则应该有下列公式:

“谙”的外延在于“悉”;“悉”的外延大于“熟悉”。这个与“谙”相比缺少的内涵,即是人的内心活动的情绪。

有些时候,或更多的时候,内涵靠心悟。说是道不明的,此为“道可道非常道”是也。这也许是在“悉”之后再造一个“谙”字的根本原因。因为“悉”没有这些情绪的含义。

以上是对“谙”的解读。是由田建国先生出题所思所考。《忆江南》之“谙”字,早几年也曾同《静夜思》等一齐破释过,但未得其要。今“番”思考如有所确,应感谢田先生为是。

了而,不足为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