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诗缘情2.发愤著书3.词别是一家4.尚巧贵妍5.文笔6.文以载道7.意、趣、神、色8.义理、考据、词章9.兴观群怨10.不平则鸣11.风骨12.《南词叙录》13.诗言志14.六观15.以禅喻诗16.幽情单绪17.诗大序18.“文气”说19.性灵说20.小说评点21.以意逆志22.吟咏情性23.别裁伪体24.《花部农谭》二、简答题: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2.简述《文心雕龙》中论“通变”的主要内容。

3.简述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论。

4.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

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理论。

6.简述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7.试列举汉代批评家的主要赋论观点,要求至少举出三家。

8.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9.试述孟子文艺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0.简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11.简述明代小说批评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2.试述《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简述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14.简述先秦道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15.简述清代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论主张。

16.简述汤沈之争。

三、材料分析题:1.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叶燮《原诗·内篇》(节选)诗始于《三百篇》,而规模体具于汉。

自是而魏,而六朝、三唐,历宋元明以下至昭代,上下三千余年间,诗之质文、体裁、格律、声调、辞句,递升降不同。

而要之,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1、以意逆志:这是孟子提出的一种理解诗的方法。

要求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体会作者的意图,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2、知人论世: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指的是要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

3、司马迁“发愤著书说”:这是由司马迁提出的文学创作理论。

指痛苦和不幸可以激励创作者的志向,坚定他们“立言不朽”的决心,成为创作的动力。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对孔子“诗可以怨”的具体发明,说明历史上有名的著述都是心有郁积,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成为传世的佳作。

这一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象韩愈的“不平则鸣”,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等一系列有关怨的诗论就受其影响。

)4、《诗大序》主要文学思想●诗乐舞与情志的关系:诗歌是人们内心的想法和情感的外观。

●关于诗的社会作用──讽谏说:一方面,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一方面,认为诗歌应该对君上进行讽刺劝谏,以改良政治。

●诗六义的提出:将风、大小雅分为正、变。

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之后的作品。

正变说反映了汉儒将作品与政治、社会历史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

(社会政治环境对诗人的感发作用。

)5、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作者及观点曹丕《典论·论文》:●反对好古贱今,批评当时“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以及文人相轻的不良风气,提出了“审己度人”的批评标准。

●鲜明地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主张。

曹丕的“气”一指作家的才情气质,二指与作家气质相通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文体论,作家才能各有所偏,通才全才鲜有所见。

体裁不同,风格也不同。

●文学价值论:肯定文章有崇高的价值,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

陆机《文赋》:●构思论。

构思前的准备:着重强调了玄览、虚静的精神状态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的内容;构思活动的情状:想象活动;灵感在构思中的作用:陆机认识到灵感的作用,认为灵感非人力所能左右,而应顺乎自然。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唐 poetry1. 李白: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2. 杜甫: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3. 白居易: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4. 王之涣: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5. 孟浩然: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6. 骆宾王: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7. 元稹: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8. 刘禹锡: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二、唐 prose1. 韩愈: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2. 柳宗元: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3. 白居易: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4. 颜真卿: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三、唐 fiction1. 《红楼梦》:作者、主题、作品特点、结尾的含义2. 《长恨歌》:作者、主题、作品特点3. 《玉簪记》:作者、主题、作品特点四、唐 drama1. 《长生殿》:作者、主题、作品特点、结尾的启示2. 《汉宫秋》:作者、主题、作品特点3. 《钟馗捉妖记》:作者、主题、作品特点五、唐诗词典故解析1. 李白《将进酒》: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2. 杜甫《登高》: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3.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4. 王之涣《登鹳雀楼》: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5. 孟浩然《登高》: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六、宋词1. 李清照: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2. 辛弃疾: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3. 苏轼: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4. 杨万里: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5. 文天祥: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七、元曲1. 关汉卿: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2. 白朴: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3. 马致远: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八、宋元戏曲1. 《西厢记》:作者、主题、作品特点2. 《庐山谣》:作者、主题、作品特点3. 《南柯太守传》:作者、主题、作品特点九、文艺理论1. 《文心雕龙》:作者、主要内容2. 《诗经》:主题、作品特点、影响3. 《红楼梦》:主题、作品特点、结尾的含义十、阅读理解题1. 《诗经》中,“庖丁解牛”的“牛”,代表什么?2.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古原草”与离别的主题关系如何?3. 辛弃疾的《水调歌头》中,对“游山西村”的描写,反映了什么?。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整理人:王宰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一.填空题:(25小题,每空1分,共50分)1. 孔子论语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 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

4.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 《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6. 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7. 西晋陆机《文赋》进一步把文体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

8. 陆机《文赋》:陆机,西晋文学家。

9. 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

10. 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和“赋体物而浏亮”。

11. 《典论?论文》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

12. 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

13. 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诗论专著《诗品》,其文论思想的核心,认为是“直寻”。

14. 钟嵘把诗经分为:小雅和国风。

15. 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16.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兴寄”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

17. 陈子昂心目中的理想作品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 18. 韩愈在《答李朔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19.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则鸣”论。

20. 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诗言志”:在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先秦时代对文艺本质的一个基本认识,即“诗言志”。

最早体现:《诗经》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作为理论概念提出:《左传》“志”的内容:“志”即是“心”,“心”借助语言来体现,即为“志”;志也有“情”的因素,因为情是蕴藏于心的。

诗言志应当是指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人们对志的理解比较狭隘,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所谓“赋诗言志”,乃是借用或引申《诗经》中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某种政教怀抱。

因此“诗言志”是指诗歌所表现的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

战国中期以后,“志”的内容逐渐扩大,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感情的一般意义开始受到了重视。

实质:把文艺看做是人的心灵的表现,不同于西方古代把文艺看作对现实的模仿和再现。

孔子→“兴观群怨”:“兴”: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朱熹解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群”: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是“仁者爱人”、“泛爱众”的基础上的群;“怨”: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评,孔子允许百姓对“不仁”直接通过诗歌加以揭发。

“兴观群怨”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作了相当全面的分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浩然之气”:“知言养气”说:对后来文论中的“文气”说具有奠基作用。

“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是“配义与道”、“集义所生”、“无是,馁矣”。

有了浩然之气,就能具备一种崇高的精神美、人格美,就能“知言”:不仅自己言辞理直气壮,而且善于辨别各种错误的言辞。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整理人:王宰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1. 先秦“诗言志”: 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朱自清在他的《〈诗言志辨〉序》中,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关于“诗言志”之“志”,“五四”以后在解释中一直存在着分歧。

朱自清认为“志”属志向怀抱,“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作者的志向怀抱的(朱自清《诗言志辨》);周作人则认为“诗言志”就是“言情”(周作人《中国新文学源流》);闻一多则通过对金文、甲骨文中“志”的本意,以及先秦古籍中“志”的用法的大量考证,指出早期的“志”包括着3种含意:①记事的,如《诗经》中的商《颂》及周《颂》;②记诵的;③由于早期的诗原于歌谣,因此“志”也即抒情的。

即“诗言志”之“志”,包括“志”(记诵)、“事”(记事)、“情”(抒情)三重含义(《闻一多全集·甲集·歌与诗》)。

2.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 与"辞达"说相联系的是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即认为文与质要兼美。

4.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

为老子所提出。

语出《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其中又说:“听之不闻名曰希。

”老子认为最美的音乐是自然全声之美,而非人为的、部分之美.5. 《毛诗序》有所谓大序、小序之说。

小序是指传自汉初的《毛诗》三百零五篇中每篇的题解,大序则是在首篇周南《关雎》题解之后所作的全部《诗经》的序言。

这里所说的《毛诗序》即指大序。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序首二语,也就是《关雎》题解的小序,为毛苌以前经师所传。

小序之后的大序,为毛苌以下弟子所附。

这种看法大体近是。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必背)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必背)

《古代文论》期末参考资料(必背)一、孔子的“兴观群怨”答案一:(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

《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

(2)这种说法是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3)“兴”从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就读者而言,是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

“观”从作者来说,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真实;从读者来说,是要通过作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

“群”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

“怨”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讽谕和男女之间的情怨。

(4)孔子此说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对后世批评家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答案二:《论语·阳货》记载道:“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后来知识学习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肯定。

他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诗歌的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

(2)“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作用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观世与观志是读诗的两个重要方面。

他要求文艺能比较具体、比较确切的反映现实的真实状况,体现了孔子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特特征。

(3)“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

《论语·集解》引孔安国云:“群居相切磋。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是“和而不流”。

古代文论复习要点梳理

古代文论复习要点梳理

古代文论复习要点梳理先秦1、《尚书》诗言志2、儒家文学观孔子《论语》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文学的社会功用:兴观群怨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论雅乐与郑声孟子《孟子》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知言养气说荀子《乐论》“天行有常”的自然观对荀子文学思想的影响明道、言志、抒情相结合的文学观对文艺和政治关系的系统阐述3、道家文学观老子《道德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无乐之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虚静、物化、得意忘言的艺术创作论两汉1、司马迁文论对《离骚》的重要评论“发愤著书”说实录精神2、《毛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讽谏说六义说情志统一说3、扬雄文论对屈原作品的评价:“过以浮”“蹈云天”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辞赋观4、班固文论对屈原作品的评论对《诗经》及汉乐府诗的评论5、王充《论衡》对谶纬神学思想的批判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观6、王逸《楚辞章句》称《离骚》为“经”对屈原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魏晋南北期1、曹丕《典论论文》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文以气为主对文章价值的崇高评价: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对前人文学批评态度的意见:文人相轻,暗于自见2、陆机《文赋》文学创作中艺术构思的重要性各类文体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对文学创作中作品结构和布局方面的分析文学作品艺术美的五条标准:应、和、悲、雅、艳3、沈约《宋书谢灵运传》对晋宋以前文学发展进行了简单梳理,承认“变”的历史必然性、合理性4、刘勰《文心雕龙》对文学本质的看法:《原道》篇文学创作论:论文学创作的构思:《神思》篇论文学形象的艺术特征:《隐秀》篇论文学的风格:《体性》篇、《定势》篇、《才略》篇论文学作品的风骨美:《情采》篇、《风骨》篇论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总术》篇、《情采》篇、《附会》篇、《熔裁》篇文学文体论:《明诗》至《书记》共20篇,论述了共34种不同的文体文学发展论:通变文学批评论:六观(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宫商)5、钱嫌《诗品》以“直寻”为核心的文艺美学思想: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诗歌的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对历代五言诗人的评价:风、骚传统(体系)准确把握诗人创作特点,作出全面、公允的评价6、萧统《文选序》沉思瀚藻7、萧绎《金楼子立言》阐述自己关于“文”的认识古之学者有二,今之学者有四:儒、学、文、笔8、颜之推《颜氏家训》调和南北文风“理致”“气调”“天才”“兴会”看重作家的人品,讲究道德修养隋唐五代1、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风骨论兴寄论2、王昌龄诗论风格上:格律说意境上:“三境”“三格”说3、李白诗论自然清新的诗歌主张以“清算”为核心的诗歌艺术美理想4、股瑞诗论以“兴象”为中心的文艺思想:诗歌应当有风骨诗歌应具备“神来、气来、情来”之妙诗歌构思要新颖、奇特、巧妙,并且具备自然的声律之美5、杜甫诗论文学应当揭露当权统治者的弊政,描写百姓的疾苦,以达到民请命为目的诗歌艺术美理想是肯定清新秀丽,而又更重壮阔豪迈6、皎然诗论境中含情,情由境发诗歌“取境”有难、易之分诗境与禅境合一7、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文章之蕴境生于象外8、韩愈诗文论文以明道“气盛言宜”论为陈言之务去“不平则鸣”论9、柳宗元文论文有二道观批判地对待古文重视作家的自身修养10、白居易诗论诗歌创作要有为而作,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积极社会作用美刺观提倡“直笔”“实录”11、司空图诗论思与境偕韵味说四外说宋金元1、欧阳修诗文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诗穷而后工说诗歌意境理论2、苏轼诗文论论艺术创作中“知”与“能”的关系论艺术构思中“虚静”“物化”和“妙观逸想”论形象塑造的“随物赋形”和“传神”论“无法之法”论平淡的艺术意境3、黄庭坚诗文论肯定诗歌“刺世嫉邪”的怨刺作用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诗歌创作要有精博的学问为基础讲究严密的法度4、李清照《论词》勿“破碎”要有“铺叙”讲“故实”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5、吕本中诗论“活法”“悟入”6、张戒《岁寒堂诗话》意味说去词去意8、朱臬诗文论文道一体论诗志合一论三变说“兴”与“涵咏”9、严羽诗论论“别材”“别趣”论“妙悟”论“以盛唐为法”10、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主张写诗必须要有真情实感崇尚清新自然之美崇尚雄浑、刚健的风骨之美11、张炎《词源》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提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明代1、李梦阳诗论诗文之辨唐宋之辨2、谢榛诗论情、景体、志、气、韵四要素感兴3、王世贞诗文论诗文的核心是意:意的形成:自外而内,外界事物触发自内而外,作家感情借外物宣泄意的传达:法才气与格调相统一4、李贽文论童心说:天下之至文,未有出于童心焉者也以自然为美的创作思想:化工、传神5、袁宏道诗文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提倡文学创作的“真文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因时因事而“变”强调文学作品之“趣”讲究文学创作之“奇”求古人真诗清代1、金圣叹小说理论区分圣人作书与古人作书比较《史记》与《水浒传》重视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塑造2、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戒讽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审虚实词采第二: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重视戏剧的宾白语言:声务铿锵、语求肖似、词别繁减、字分南北、文贵洁净、意取尖新、少用方言、时防漏孔关于科浑语言的原则:戒淫亵、忌俗恶、重关系、贵自然戏剧的“格局”:非常重视开场、冲场,要求开场数语应“包括通篇”,而冲场则须“蕴酿全部”。

文论专题期末复习资料

文论专题期末复习资料

文论专题复习第一部分1.简答题:1、简要说说庄子是怎样看待言与意的关系的。

“言”和“意”的关系,在庄子看来是“言不尽意”。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天道》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也。

——《庄子•秋水》庄子在这两段话中都谈到“言”和“意”的关系。

庄子认为,认识主体的人在体认和把握深微之“道”时,语言和心意是有很大差别的,心意虽然也不能完全“察致”玄虚之“道”,但毕竟可以把握到一些细微之处,即其“精”者;而“言”和记录言的“书”,则充其量也只能得其“粗”者,因此虽圣贤之文章著作(“书”)也只能是“糟粕”而已,理应鄙弃之。

庄子这一看似偏激荒唐之论,其实蕴涵着非常精辟的合理内核,即人的言论和书籍(当然也包括文学作品)在表达丰富复杂的心意时是并不称职的,只不过是蹩脚的工具罢了。

这就是后世文论中著名的“言不尽意”理论的源头。

2、司空图“韵味”说的内涵“像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合称“四外”,共同构成了司空图“韵味”说的基本内容。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韵味”说。

“江岭之南,凡是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

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有所乏耳。

”以比喻来说诗,认为作为诗歌的原始材料或咸或酸都有味,而只有诗歌才具有“醇美”之味;“醇美”之味来源于咸酸而又有别于咸酸,“醇美”之味在咸酸之外,比咸酸更高级更美妙。

这种“醇美”之味,又称之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所谓“韵外之致”,即强调在语言方面做到“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就是说诗歌创作要比它的语言本身具有更为生动、深远的东西,艺术性语言呈现一种启示性、隐喻性的态势,给读者留下联想、想象与回味的余地。

所谓“味外之旨”,不仅要求诗歌语句精美,而且要求在语言文字之外还要有更为耐人回味思考的东西。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重点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重点

1.(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论述文学作品的作用时提出的:“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简言之,“兴”,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使之思想受到感发,激发人并使之精神兴奋,情感波动,从而获得审美享受;“观”,是指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政治得失、道德风尚状况和诗人的主观意图的作用;“群”,则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和谐人际关系,能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强调了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不良的社会政治现象。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对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传统的形成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2.(孔子的)“文质”说:《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3.(孟子的)“知人论世”说:“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知人,是要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有所了解;论世,是说对作家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说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定时代的产物,结合作者的生平来进行考察,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4.(孟子的)“养气”说: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提出了“养气”说。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知言”。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

2020---2021年度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2020---2021年度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2020—2021学年度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题第一章:清代。

1、金圣叹称《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天下六才子书”。

他的文学评论尤以评点《水浒》、《西厢》著名。

2、金圣叹是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最有成就的批评家。

3、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

他说:某尝道《水浒传》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

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4、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 立主脑”。

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他说:“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

”(《闲情偶寄》)。

5、王夫之的诗学著作有《诗广传》、《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等。

6、王夫之认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一是“神于诗者,妙合无垠”;二是“巧者则有情中景”;三是还有一种“ 景中情”。

7、叶燮著作颇丰,尤以其诗学著作《原诗》内外篇著称,被认为是继刘勰《文心雕龙》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

8、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和“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9、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客体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

10、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其中的识处于核心地位。

11、王士禛诗学著作颇丰,清人张宗柟辑其论诗之语为《带经堂诗话》最为著名。

12、王士禛是清初具有广泛影响的诗人和诗论家。

其诗歌理论的核心,就是“ 神韵”说。

13、教材认为:王士禛“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4、沈德鸿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等,诗论著作《说诗晬语》。

主张诗歌创作应有益于教化,提出“ 格调”说。

15、教材认为,沈德鸿的“格调”指的是体裁和音节二者,二者兼美,即是他认为有“格调”的作品。

16、袁枚在他的论诗著作《随园诗话》中提倡“ 性灵”说,以与沈德鸿的“ 格调”说相抗。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1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1
14、《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要“意在言外”的传说,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一边的,均与先秦诸子著作中《庄子》一书的文艺思想有着较深的关系。
9、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一部体大思精的古代文学理论、美学理论著作是《文心雕龙》
10、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11、刘勰提出了“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
12、《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风格”,近人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13、与《文心雕龙》一起,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最高成就的是《诗品》
14、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是“直寻”
15、钟嵘评诗,把历代五言诗人分为两大体系,它们的源头则分别是《诗经》和《楚辞》
第四章:隋唐五代
1、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了“兴寄”和“风骨”说
2、提出诗歌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主张的是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7、教材认为:自《文心雕龙》之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是《原诗》
8、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叶 燮
9、《原诗》作者认为在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识
10、提出诗歌创作要有“神韵”因而提出“神韵”说的诗论家王士禛
4、《典论•论文》说,“夫文本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5、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章分“四科”: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实际上共分八种文体。

高教版《中国古代文论》期末总复习

高教版《中国古代文论》期末总复习

高教版《中国古代文论》期末总复习中国古代文论概观(一)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系统这派文论观念一直是中国古代居于主导地位或者官方意识形态地位的文论话语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西周文化之遗存,二是儒家士人身份认同意识。

(二)以老庄、佛释为依托的审美主义文论系老庄之学与佛释之学从根本学理上而言,都是否定诗文存在价值的,是对物欲横流世界的否定,这种审美主义观念在魏晋六朝时期形成。

(三)以文本分析为核心的诗文评话语系统这种文论话语主要包括:文体论、创造技巧和技法、关于诗文发展源流的观点。

传统诗文评可以说是中国式的文本中心注意文论,它只关注文学文本构成方面事情。

诗言志1,《尚书》与“诗言志”“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诗言志”观念不可能产生于三皇五帝时。

2,西周时期的“诗言志”说“诗以言志”——《左传》“诗以道志”——《庄子。

天下》“诗言是其志也”——《荀子。

儒效》“诗言其志也”——《礼记。

乐记》意义:说明当时人认识到诗歌是抒发个人情感的和抱负的。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认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什么是"诗可以怨" 它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产生过什么样的积极影响1、"诗可以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来的:"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诗经》中的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的.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的《桑葇》,《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讥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政"的作品.2、"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判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即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的那些批判黑暗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诗歌作品,都可以说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3、总之,"诗可以怨"成为我国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对我国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重要的影响.孔子的文学观:论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1.修身:“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1)选择题第一章:先秦1、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于以("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2、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 )3、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 "尽美矣,又尽善也" )4、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读者之意)5、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作者)6、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仁政"理论)7、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是指作家应该(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崇尚自然,反对人为)9、《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庄子》较深的影响)第二章:两汉1、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发愤著书"说)2、《毛诗大序》的作者据《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应该是(卫宏)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4、"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几句关于情志关系的论述出自(《毛诗大序》)5、"《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出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6、王充《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第三章:魏晋南北朝1、最早提出"文人相亲,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曹丕)2、提出"诗赋欲丽"这一观点的是(曹丕《典论?论文》)3、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典论?论文》A、《文心雕龙?体性》B、《文赋》C、D、《诗品序》4、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古代文论家是(曹丕)5、在文体论上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和十类的古代文论家分别是(曹丕和陆机)6、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的是《文赋》7、陆机《文赋》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宜."这里的"会意"是指(具体构思)8、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9、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一部体大思精的古代文学理论、美学理论著作是(《文心雕龙》)10、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11、刘勰提出了"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12、《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风格",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13、与《文心雕龙》一起,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最高成就的是(《诗品》)14、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是("直寻" )15、钟嵘评诗,把历代五言诗人分为两大体系,它们的源头则分别是《诗经》和《楚辞》第四章:隋唐五代1、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了("兴寄"和"风骨"说)2、提出诗歌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主张的是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3、皎然的诗论作品除《诗仪》一卷外,最重要的是《诗式》4、提出"取境"问题,并认为"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唐代诗论家是皎然5、韩愈提出了"气盛言宜"论.所谓"气盛"是指作家仁义道德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人格境界6、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7、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文论家是白居易8、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理论的唐代诗论家是司空图9、司空图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10、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来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的古代诗论家是司空图第五章:宋金元1、在道与文的关系上,欧阳修在《答吴充秀才书》里的观点是"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2、提出"诗穷而后工"的古代文论家是宋代欧阳修3、(作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段文论出自于苏轼的《答谢民师书》4、在《送参寥师》一诗中提出用佛教"空静"观来说诗的是苏轼5、苏轼的所谓"枯淡"说,其意思是指诗应在平淡中隐含丰富的意味和理趣6、李清照在《论词》提出的著名观点是词应"别是一家"7、宋代诗话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严羽《沧浪诗话》8、提出以禅喻诗的"妙悟"说的古代诗论家是宋代严羽9、提出"诗有别材"、"别趣"说的是严羽的《沧浪诗话》10、批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是严羽11、元好问的《论诗十三首》第六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这是批评潘岳文格与人格的不统一12、元好问的《论诗十三首》第八首:"沈宋驰骋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这是说沈宋诗仍袭齐梁诗风,陈子昂改革诗风有巨大功绩第六章:明代1、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之一是情景问题.他主张"情景适会"2、"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这个通达的诗论观点出自谢榛的《四溟诗话》3、李贽"童心"说的"童心"就是真心4、提出"《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李贽5、提出诗文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著名口号的是公安派中的袁宏道第七章:清代1、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分别是"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2、"《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段文论作者是金圣叹3、李渔认为戏曲创作在"立主脑",他的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4、李渔的一部内容涉及戏曲、歌舞、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闲情偶寄》5、王夫之的诗学著作颇丰,其中一部论古代诗歌创作、批评、鉴赏的诗话性著作是《明诗评选》6、"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段诗论出自王夫之的《姜斋诗话》7、自《文心雕龙》之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是《原诗》8、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叶燮9、《原诗》作者认为在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识10、提出诗歌创作要有"神韵"因而提出"神韵"说的诗论家是(王士禛)11、清人张宗柟辑王士禛论诗之语为《带经堂诗话》12、沈德鸿的论诗著作是《说诗晬语》13、沈德鸿在诗歌理论上提出了"格调"说14、袁枚的诗论著作主要有《随园诗话》15、为了与沈德鸿的"格调"说相抗,袁枚提出了"性灵"说第八章:近代1、刘熙载在文艺美学方面的代表作是《艺概》2、"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这段文论出自刘熙载《艺概》3、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纲领、"小说界革命"宣言的是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政之关系》4、提出小说理论"熏、浸、刺、提"说的清代或近代文论家是近代的梁启超5、"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梁启超6、王国维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人间词话》7、王国维词学理论核心是"境界"说8、"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我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这段著名词论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填空题总复习概要第一章:先秦1、孔子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他言行记录的著作《论语》.2、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3、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4、孔子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5、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 以意逆志 "与" 知人记世 "的文学批评方法论.6、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 知言养气 "说.7、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8、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9、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留志 ,是为得之."1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11、《庄子》崇尚自然 ,反对人文 ,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12、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 虚静 "的精神状态.13、《庄子?外物》篇中提出"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而《庄子》的" 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14、《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要" 意在言外 "的传说,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一边的,均与先秦诸子著作中《庄子》一书的文艺思想有着较深的关系.第二章:两汉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 怨"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括出" 发愤著书 "说,这种说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3、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4、《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都认为汉代治《毛诗》的是毛公 ,他是赵人,为河间王博士.因此,《毛诗序》的作者当是卫宏 .5、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 ,止乎礼"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 ",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6、《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7、《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 ,二曰赋,三曰比 ,四曰兴 ,五曰雅 ,六曰颂."8、《毛诗大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9、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 疾虚妄"(《佚文篇》),这也建立在其自然论的基础上.10、王充在《论衡》多处提到"增",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妄增,即是说假话;二是妥增,则是在不悖事理的前提下,对语言表达来一点夸大其辞的修饰,对事情描摹得更鲜明.这种"增"就很像文学创作中的夸张手法.第三章:魏晋南北朝1、《典论?论文》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即所谓的"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2、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3、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建安七子"指的是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 .4、《典论?论文》说,"夫文本而未异,盖奏议宜雅, 书论宜理,铭诔尚实, 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5、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章分"四科":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实际上共分八种文体.6、《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7、魏晋南北朝最著名的四部文学理论批评论著,按时间先后是《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8、教材指出:《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9、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对诗歌抒情而不受"止乎礼义"束缚产生了巨大作用.10、在艺术技巧方面,还特别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原则,即"其会意也尚巧 ,其遣言也遗妍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11、陆机在《文赋》中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会意"是指具体构思 ,"遣言"是指词藻问题 ,"音声迭代"指语言的音乐美 .12、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13、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 道是其内容, 文是其表现形式.14、教材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的文指的是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如日月山川动植品类,则是万物之文.狭义的文当即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 .15、教材认为:刘勰所说的"道",具有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含义.16、《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17、刘勰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能(才性) 之间的关系.18、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体"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形式 ,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 ."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 .19、刘勰提出个性形成有四个的因素: 才,艺,学,习,对于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刘勰能兼顾而不偏废.20、刘勰在《体性》篇中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 典雅 "、"远奥"、"精约"、"显附"、" 繁缛 "、" 壮丽 "、"新奇"、"轻靡".21、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 ,"骨"当是一种精要轻健的语言表达 .22、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和《诗品》的作者分别是曹丕、陆机、刘勰、钟嵘 .23、《诗品》与《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24、在诗歌创作实践上,《诗品》品评了汉魏至齐梁 122 位诗人的五言诗.25、钟嵘的"文想"思想的核心是" 直寻 ".26、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诗歌既是人的" 心情摇荡"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的" 性灵 ".27、钟嵘诗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 自然英旨 "(见《诗品序》),强调感情真挚.28、钟嵘认为,"诗"是抒情文学,"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见《诗品序》).他要改革"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崇尚清新自然.29、钟嵘把" 滋味 "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美学范畴.30、钟嵘提出了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 风骨 "论,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 风力 "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只有" 风力 "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31、钟嵘所最欣赏的诗人都符合"风力"与"丹彩"均备的标准,这实际上为他所憧憬的" 建安风力 "树立了标准.32、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 ,二曰风 ,三曰赋 ."第四章:隋唐五代1、陈子昂的《修竹篇序》,就是他诗歌革新主张的一个纲领.2、" 汉魏风骨 ,晋宋莫传"是陈子昂对齐梁文学提出的尖锐批评.3、"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是陈子昂对齐梁诗风徒具华丽词藻而匮乏深微的情志寄托的批判.4、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齐梁文学提出了"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判,从另一方面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 兴寄 "和" 风骨 ",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5、陈子昂的代表诗作《感遇》三十八首和著名的短诗《登幽州台歌》都是体现他的诗歌理想的兴寄深远、风清骨峻之作.6、唐代皎然的诗论代表作是《诗式》,另有《诗仪》一卷,全书已佚,只在其他书中有所引录.7、皎然的诗论,侧重于探讨诗歌的艺术创造精规律.而他关于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较为集中的,则是意境的创造问题.8、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还继承了孟子的" 养气 "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9、教材认为韩愈提出的"气盛言宜"论中的"气盛",是指作家仁义道德修养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已不复是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10、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的观点,使他的古文理论高于前人.11、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 不平则鸣"论,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12、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和司马迁提出的" 发愤著书 "说一脉相承的.13、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长文《与元九书》中.此外在《读张籍古乐府》、《寄唐生》、《新乐府序》等诗文中,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14、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强调的重点在于"义",也就是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这明显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文论思想.15、白居易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藉的原则,主张要写得"其言直而切",要"首句标其目 ,卒章显其志 "(《新乐府序》),这样写出的作品,必然会直白露.16、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教材认为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17、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思于境偕"的主张,教材认为,"思"可以理解为创作中的神志,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在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偕往,相互融汇,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18、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从鉴赏诗歌的角度,开宗明义地把" 味 "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19、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 滋味 "说,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深化.20、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第五章:宋金元1、欧阳修晚年作《六一诗话》,开诗论中诗话之一体.2、教材认为: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步趋韩愈,重申了道对文的重要性,认为" 道胜者文不难自至"(《答吴充秀才书》),反对"道未足而强言",片面追求文辞.3、" 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里表露得比较重要的诗论思想.4、苏轼在《与谢民师书》中说:作文要"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5、在具体的形象描写上,苏轼提出" 随物赋形 "的主张,强调主体在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而自然的关系.6、在《送参寥师》一诗里,苏轼采用了佛教的" 空静"观来说诗:"欲会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讲到了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所构成的一种最佳精神状态.7、李清照对当时有些人认为诗与词并无本质区别,词即长短句之诗的观点持不同看法,著《论词》一篇,主张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 别是一家 "的著名观点.8、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了对词创作的一些审美要求,主要有:一,勿" 破碎 ";二,要有" 铺叙 ";三,讲" 故实 ";四,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9、严羽是宋代著名的诗论家,他论诗的代表作是经后人编辑成书的《沧浪诗话》.10、严羽强调学诗要以" 识 "为主,就是说诗人要有高度的审美判断力.11、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 妙悟 "说,这是他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12、"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的," 兴趣 "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13、"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 滋味 "、司空图所说的" 韵味 "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14、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 ,曰音节 ."15、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 .诗而入神 ,至矣,尽矣,蔑以加以!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16、元好问是金代诗坛上杰出的诗人,也是重要的诗论家,他所写的《论诗三十首》绝句,上继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下开清代王士禛、袁枚等人的续作,影响深远.17、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第六首中说:" 心声心画总失真 ,文章宁复见为人?千古高情《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批判了晋代诗人格与文格不统一的现象.18、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四首说:"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赞扬了陶渊明诗天然浑朴之美.19、《词源》是张炎晚年之作,是李清照词论著作《论词》之后最为重要的一家词论专著.。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2012.12.25)中国古代文论的分期:1分期方法:A.以人系时:通过文论家的研究呈现其发展脉络B.以时系人:以时代的划定分布理论家C.文论自身的发展规律:郭绍虞是第一人。

文学观念的演进:周秦-南北朝;复古:唐-北宋;文学批评的完成:南宋-隋2.中国文论的总体特征:零散杂糅性、直觉体验性、实用功利性3.中国文论研究历史1914年,黄侃《文心雕龙》的研究,标志中国文论作为现代学科的诞生A.学科创建期:1914B.学科发展期:1950-1980C.学科繁荣期:1981年至今4.近期文论研究热点:A.失语症及古文论现代转换,1996年,曹顺庆提出失语症B.范畴论先秦文论——中国文论的萌芽和产生一、特点A.观念模糊,材料芜杂B.无专著专论C.奠定了中国文论的文化基础和文论原则二、先秦早期文论观点1.诗言志——文学的性质出处: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27年,但其意识早于此年。

内涵:诗:即《诗经》;言:表达;志有三种意义:记忆、政治怀抱和记录。

意义:①表现内在本质、追求善②强调文学的本质,诗言志是中国文论的开山纲领2.陈诗观风/观诗知政/献诗讽谏——文学的社会功用意义:①中国文论功利色彩浓厚②文学与文论与政治关系密切3.和而不同——艺术美感的萌芽三、先秦儒家文学(一)、孔子的文论1.兴观群怨——文学的功能内涵:兴:形象—感发意志—感染力→审美能力观:陈诗观风→认识作用群:群君相切磋—统一思想→交际作用怨:怨刺上政→批评作用2.思无邪——文学欣赏的标准3.文质彬彬——文学的内容形式关系准则(二)、孟子文论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文学批评方法出处:《孟子·万章上》内涵:意:读者之意、作者之意2.知言养气——创作主体素养3.与民同乐——文学情感的基础——文学功能说(三)、荀子的文论——集大成者1.明道、言志、抒情合一:最早的文学本质的总结2.文学政治关系的总结:音乐—人心—治道3.文艺作品的美学原则:中和之美(四)、先秦儒家文论的影响A.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B.确定了文论道德化的阐释思路C.总结了文艺批评方法D.提出了一系列美感原则四、先秦道家文论1.道家与文艺精神A.道=艺术精神:大力描述道,实则阐述了文艺精神B.体道悟道——体悟2.老子的文艺思想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强调世界的本源。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参考)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参考)

中国古代文论笔记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和产生——先秦时代一、孔子1.诗言志《尚书·尧典》中提出的关于社会功用的看法,“诗言志,歌永言”。

就是说诗是人的心灵的表现。

由此确立了中国文艺的民族特点,与西方文艺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2.“思无邪”《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尽善尽美孔子论雅乐与正声时说过《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又主张“放郑声”,因为“郑声淫”,又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其主要观点即是提倡雅乐,反对郑声。

要求文学作品“尽善尽美”、雅正中和,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4.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孔子论《关雎》的话,意思就是快乐而不过分,哀愁而不悲伤,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要“诗无邪”,从音乐上讲,就是提倡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从文学作品上讲,就是不能过于激烈,应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5.文质彬彬这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的观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统一,文采和质朴要搭配得当。

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主导作用。

6.辞达“辞达”就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必要徒事与内容无关的文饰。

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

二、孟子1.知言养气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1系统性的文学批评专著: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皎然《诗试》、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叶燮《原诗》2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3萧统的《文选序》规定选文标准“事出于沈思,义归于翰藻。

”4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

第一章1“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兴观群怨”。

(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

(2)这种说法是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3)“兴”从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就读者而言,是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

“观”从作者来说,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真实;从读者来说,是要通过作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

“群”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

“怨”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讽谕和男女之间的情怨。

(4)孔子此说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对后世批评家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3“思无邪”。

(1)“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2)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用以评价《诗经》的特色,并赋予它政治与伦理的含义。

无邪即雅正的意思。

但孔子的“无邪”包容了《诗经》广泛的内容。

后世反而在理解时经常局限了孔子的本意。

(3)孔子是从文艺的社会功能出发,论诗和乐时把“思无邪”作为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的。

4“以意逆志说”。

(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2)“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3)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资料(精华版)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资料(精华版)

1。

文质彬彬这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的观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统一,文采和质朴要搭配得当。

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主导作用。

2. “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提出了“兴、观、群、怨"说.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所谓“以意逆志" ,就是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这一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但是,此说也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

4.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第一编先秦1.试析孔子“兴观群怨”说的内涵及其意义。

(1)“诗可以兴”:孔子重视诗对人们的感兴、启发作用。

(2)“诗可以观”:通过诗可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可以考察政治的好坏得失,可以懂得风俗的盛衰兴替。

(3)“诗可以群”:学诗可以使人们互相启发、互相砥砺,和睦相处而又不至于放荡。

(4)“诗可以怨”:诗可以用来批评政治,也就是肯定诗具有批评、讽刺的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多方面地阐明了诗的社会作用,强调学诗的重要性。

2.孟子谈读书的“以意逆志”,交友的“知人论世”,对文学批评有什么启发?“以意逆志”即依据作品所包含的意义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只有这样才能确切地把握作品。

“知人论世”,孟子原是谈交友修身的道理的。

“知人论世”说具有文学批评的意义,即要求对作家作品的分析评论,必须联系作家的思想和生平,顾及作家全人、全部作品,并考察作家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

3.举庄子一则论技艺的寓言,谈谈庄子思想对后世文艺创作理论的启示作用。

《庄子》中有不少善于技艺的寓言故事,本是用来比喻说明养生、修养的道理的,而从这些寓言中可以引申出关于文学创作的一些具体问题,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些观点、方法。

(1)如“庖丁解牛”、《达生篇》讲到孔子见到一丈夫“蹈水如履平地”。

庄子指出庖丁之所以技艺通神是因为他“依乎天理”,“蹈水”丈夫之所以能如履平地是因为他“从水之道不为私焉”。

所谓“天理”、“水之道”,即是客观事物的规律,人们掌握了这一规律就能使技艺达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蹈水如履平地的化境。

这一境界看似神秘,实质上很有道理可循,对文艺创作很有启发。

(2)如“梓庆削”、“偻丈人承蜩”,强调要达到技艺的化境必须专心一致,全神贯注,郑重对待,严肃认真。

这对文学创作本身、对文学创作心理的研究都是很有启示意义的。

(3)如“解衣盘礴”这则寓言的内涵同样涉及到文艺创作心理学问题,对后世文艺创作也很有启发。

第二编两汉4.《毛诗序》怎样论述诗的情感特征及社会教化作用?(1)“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古代文学的创作理论、审美观念以及文学批评等方面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重要的古代文论观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一、文言文的独特之处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其独特之处在于其严谨、简练的语言风格。

古代文论家强调文言文的“典雅”和“正直”,认为其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准则。

例如,王守仁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文者,言之端也,言者,志之表也。

”他认为文言文的目的是通过准确的言辞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二、古代文学的主题与意义古代文学的主题广泛而深刻,涉及到人生、道德、政治等方方面面。

在《史记》中,司马迁提出了“纪实”和“论述”两种不同的史书写方式。

他认为,通过史书的记载,人们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关人性和社会发展的启示。

三、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中国古代文论家对于文学的审美观念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们注重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内涵”和“外貌”两个方面的美。

例如,杜牧在《文赋》中提到:“文有内涵,文有外貌,文有深浅,文有大小。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既有内在的情感和思想,又要注重形式和艺术表达。

四、古代文学批评的方法与观点古代文学批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有“词章”和“风雅”两种。

词章是指对文学作品的结构和组织进行批评,注重作品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而风雅则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强调作品的诗意和音韵。

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章法者,文之体也;风雅者,文之骨也。

”他认为,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既有良好的结构,又要具备艺术上的美感。

五、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与传承中国古代文论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家的观点和理论为后来的文学批评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例如,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在《石头记评点》中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入的批评和分析,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选择题
简答题
材料分析
1、以意逆志:这是孟子提出的一种理解诗的方法。

要求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体会作者的意图,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2、知人论世: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指的是要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

3、司马迁“发愤著书说”:这是由司马迁提出的文学创作理论。

指痛苦和不幸可以激励创作者的志向,坚定他们“立言不朽”的决心,成为创作的动力。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对孔子“诗可以怨”的具体发明,说明历史上有名的著述都是心有郁积,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成为传世的佳作。

这一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象韩愈的“不平则鸣”,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等一系列有关怨的诗论就受其影响。


4、《诗大序》主要文学思想
●诗乐舞与情志的关系:诗歌是人们内心的想法和情感的外观。

●关于诗的社会作用──讽谏说:一方面,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一方面,认为诗歌应
该对君上进行讽刺劝谏,以改良政治。

●诗六义的提出:将风、大小雅分为正、变。

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的作品,变风变
雅是西周王朝衰落之后的作品。

正变说反映了汉儒将作品与政治、社会历史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

(社会政治环境对诗人的感发作用。


5、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作者及观点
曹丕《典论·论文》:
●反对好古贱今,批评当时“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以及文人相轻的不良风
气,提出了“审己度人”的批评标准。

●鲜明地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主张。

曹丕的“气”一指作家的才情气质,二指与作家
气质相通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文体论,作家才能各有所偏,通才全才鲜有所见。

体裁不同,风格也不同。

●文学价值论:肯定文章有崇高的价值,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
“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

陆机《文赋》:
●构思论。

构思前的准备:着重强调了玄览、虚静的精神状态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
面的内容;构思活动的情状:想象活动;灵感在构思中的作用:陆机认识到灵感的作用,认为灵感非人力所能左右,而应顺乎自然。

●文体论:把文体分成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

“诗缘情而绮靡”说,“赋体物而
浏亮”说
●技巧论。

艺术技巧方面的几个重要原则:这就是“其会意也尚巧(立意构思要巧妙),
其遣言也贵妍(文辞要妍丽)。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用字有声音的变化,不单调,又配合和谐)”
●批评论。

艺术美的五个标准:应、和、悲、雅、艳。

(解释见书上)。

强调语言的新颖独
创。

刘勰《文心雕龙》:
风骨论: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魏晋六朝时期,风骨这一概念,被用在人物和书画品评中。

风指人物或画中人
物姿态风神的清朗,骨指骨骼坚实挺拔。

在书论中,风骨指字写得神气爽朗,
笔法遒劲有力。

◆《文心》中,风侧重在思想感情的清明显豁生动;骨,则侧重在文辞的峻健有
力。

风骨结合起来,主要特征是指文风的爽朗刚健。

◆有风骨:司马相如《大人赋》、建安诗人等
◆无风骨:司马相如《子虚》《上林》;陆机潘安的太康诗歌。

6、钟嵘“滋味说”
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

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

A.怨情的表达
B.赋、比、兴手法的综合运用
C. 风力与丹采并重
7、钟嵘“情性论”
吟咏情性论,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反作于人的“性灵”,使之受陶冶感化。

性情之所以摇荡,是因为“物之感人”,即由于外界事物对诗人的感发触动。

8、陈子昂“兴寄说”
兴,指感兴、意兴,寄,指寄托,兴寄强调作品中寄托作者深沉的感慨。

9、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功利主义的诗歌主张
●提倡诗歌的观风俗和补时政的作用
●诗乃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诗者,根情(儒家思想)、苗言、华声、实义。

●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言直而切”,直书其
事,切近事理;“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
白居易诗论的不足:
●全面继承汉儒的诗教理论,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否定了文学除讽谏外的其他本质特征。

●完全否定了南朝文学,表现出僵固的文学发展观,否定了文学的进步和发展。

10、韩愈的古文理论
●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主张文道合一。

●修辞立其诚,气盛而言宜,陈言之务去
a)“气盛言宜”说:“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
神气质和人格境界。

“气盛”则“言宜”,即先道德后文章,人品与文品统一。

b)陈言务去:创新
c)不平则鸣说
11、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点铁成金”:黄庭坚提出的一种诗歌创作方法,意在活用古人的成语典故来追求字句
的翻陈出新。

●“夺胎换骨”:黄庭坚提出的一种诗歌创作方法,意在化用或翻用古人诗句中的意蕴而
加以扩充改造。

12、严羽“兴趣说”
“兴趣”,由钟嵘的“兴”和司空图的“味”合成而来。

诗歌应当吟咏情性,要做到意境深远、景象优美,语言凝练而富有韵味。

诗歌有独特的审美趣味,非逻辑思维可以获得,需突破语言外壳固定意义的限定。

13、《沧浪诗话》主要内容
●以妙悟为中心的创作论。

(直觉观照而非逻辑思辨)
●以禅喻诗。

严羽的以禅喻诗,只不过是拿禅境与诗境相比,拿禅理与诗理相比,并不是
主张以禅语入诗,或以禅理入诗。

他的妙悟,建立在读前人作品的基础上。

●以兴趣说为中心的诗歌批评论
14、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之言
提出词“别是一家”说,力主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线。

她认为的两者区别主要在于:
●诗、词声律要求不同。

诗的声律要求简单粗疏,而词的音律、乐律规则要求严格。

●诗要求语言的节奏美,则词不仅要求语言的节奏美,而且要求歌唱时的音乐美。

15、李贽、叶昼、金圣叹对《水浒》的批评比较
李贽:
●李贽突破成见,把《水浒》与《史记》、杜诗等名著并论。

●李贽认为水浒乃“发愤之作”,揭示了《水浒》针对现实、有为而发的创作精神,纠正
以往《水浒》创作为太平乐事的看法。

●李贽将《水浒》的主题思想概括成为“忠义”二字,没有真正跳出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

叶昼和李贽观点的差异
●对主题强调“义”而不是“忠”。

●认为宋江是一个“腐”、“恶毒”、“奸诈”的“假道学”、“大贼”、“老贼”。

看似“实诚”
而实则“参之以诈”,“一觉可厌”
金圣叹
●一方面,谴责造反英雄,竭力反对招安
●另一方面,肯定《水浒传》的进步性,同情受压迫人民。

7、世情小说理论
●世情小说的艺术特点:“寄意于时俗”。

事俗、人俗、语俗。

世情小说是以描摹现实生
活中的种种欲望,尤其是食色之欲,来推进故事情节。

●世情小说更注重刻画人物的个性和性格的复杂性。

8、金圣叹的人物性格塑造理论
●小说必须以性格描写为首要任务,并且追求性格的各不相同的创作境界。

●人物性格要通过“出身”和“面孔”具体表现出来;对同一类性格的人物,可以通过揭
示其不同的精神境界与内在气质,塑造不同个性的人物性格。

●注重人物塑造过程中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虚构与写实的统一。

●小说人物个性化描写的前提条件是多年的观察思考与揣摩。

9、王国维的“境界说”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王国维的“境界”之义:
●指精神之造诣境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比经过三种之境界。

●指意境或者某种艺境:“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
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指客观景物: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

“境界说”中“境界”之含义:指真切鲜明地表达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

两大补充:笔记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