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藕与莼菜》教案 沪教版
藕与莼菜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藕与莼菜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藕与莼菜》就现代作家叶圣陶创作的一篇散文。
借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怀念,表达了对故乡的想念、酷爱之情。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藕与莼菜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藕与莼菜》教案一. 教学目标1. 逐渐培养学生观赏散文的爱好。
2. 了解文章借物抒情的写法。
3. 感受作者对故乡的酷爱与怀念之情。
二. 教材分析:作者由偶然的吃藕引发绵绵的联想:从餐桌上雪白的藕片联想到故乡清秋生产的藕,由藕联想到濯藕的弯弯的小河,担藕上街的乡民,由卖藕的乡人联想到卖藕的场景。
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给读者描写了一幅生动的故乡新秋图:勤劳的纯朴的康健的男女藕农;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产藕的池塘和城外曲折折曲的小河;原始的纯朴的买卖交易。
读者仅仅想着“男的紫赤的臂膊”“女的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红衣衫的小姑娘”“白头发的老公公”他们挑着拣着“玉色的藕”,这样丰富的色彩就足以让人沉醉其中了,这一连串的描写不仅写出了对故乡的藕的怀恋,也写出了对故乡的人的怀恋,从而表达出对故乡的怀恋。
接着作者运用对照和联想的手法,从故乡的藕写到阔别故乡的藕,两者从数量、价格、外形、口感方面对照,进一步写出故乡的藕的诱人,作者对故乡的怀恋之情也溢于言表。
随后,作者又由藕联想到莼菜,再次运用“故乡”和“这里”的对照,抒发对故乡的怀恋:“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
文章结尾的五个问句,自问自答,直抒胸臆,揭示出:对故乡的爱,不是一句空话,它是通过某个载体深入游子的灵魂,从而稍有触动,便引发无穷的乡情——“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三. 教学环节:(一) 熟读濯(zhuó) 拣(jiǎn ) 担(dàn ) 嚼(jiáo )贾(gǔ) 沽(gū ) 埠(bù) 譬(pì)(二) 质疑学生相互提问,初步知道课文。
例:第三段“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许多片嚼完,竟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为何孩子会有这种表现?答:这句话写的是孩子觉着这来自故乡的藕很好吃,吃得很中意,以至于吃完了半个钟头还不想再吃别的东西或做别的事。
上海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 藕与莼菜教案 沪教版五四
藕与莼菜教学目标:1、学习对比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通过圈划、朗读、比较、分析,体会作者在藕与莼菜中所寄托的思乡之情。
3、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圈划、朗读、比较、分析,体会作者在藕与莼菜中所寄托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氛围,导入新课1、从“莼鲈之思”的典故引出本课《藕与莼菜》2、作者简介。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请学生质疑题目并提出阅读任务。
(二)请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并圈划相应字词、语句。
(三)解决生词问题。
(四)请学生圈出所有描写和或莼菜的句子或者词语,并比较“在故乡”和“到上海”的藕和莼菜的不同特点。
交流:藕:在故乡:鲜嫩玉色、清淡甘美、普遍到上海:瘦、涩、不白、不鲜、少有莼菜:在故乡:几乎天天吃、嫩绿、富有诗意到上海:难得吃(五)思考:这里描写“藕”和“莼菜”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其作用是什么?——“作者难道只是怀念故乡的藕与莼菜吗?”引出对故乡人的分析。
交流:对比,以“上海藕”衬托出故乡藕的“鲜嫩甘美”和“莼菜”的令人陶醉,体现了作者对家乡藕的难忘之情。
三、深入思考,研讨情感(一)请学生圈划并比较“故乡人”和“上海人”的不同特点。
故乡人:健康、质朴、认真、自由、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上海人:等级分明、势利刁钻(二)思考:1、从对两类人的描写上,你能看出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吗?2、你现在明白作者写“藕”与“莼菜”的目的了吗?朗读最后两节并思考。
(1)“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种浓浓的愁绪?”“我”当真不明白吗?(2)“所恋的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作者恋的到底是什么呢?——引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交流:本文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
借“藕”和“莼菜”这两样家乡随处可见的景物,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作者热爱怀念的是家乡人的质朴善良,家乡充满着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氛围,家乡拥有着淳朴自由的空气。
而在上海,人与人之间等级分明,不再有家乡那种淳朴的美。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上海沪教五四制初中语文七上《藕与莼菜》PPT课件
1
2/6/2022
藕
与
叶莼
圣 陶
菜
课件来源于
2
• 叶圣陶(1894.10.28—
1988.2.16),原名叶绍钧。作家、
教育家。早年试验新式教学。
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曾主
编《小说月报》,作品在文学
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代Biblioteka 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
《稻草人》、短篇小说《潘先
2、学会利用文中关键词句分 析人物形象。 3、体会文章所揭示的深刻道 理。
自学指导(一)
看图复述课文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复述 清楚。
自学指导(二)
1、作者运用哪几种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形象?从文 中找出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并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这 两个人物的。 2、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6/2022
课件来源于
4
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 课文,在文中圈划描写藕 与莼菜的句子
2/6/2022
课件来源于
5
诵读 描写文 中故乡 藕的句 子
2/6/2022
课件来源于
小 结 语 言 特 色
朴实平易,淡雅自然
2/6/2022
课件来源于
9
课后作业
1、从语言、写法、主 题等角度,比较两者的 不同
2、描写一段自己家 乡的特产。
2/6/2022
课件来源于
10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深入理解文章内 容,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6
小组讨论
故乡的藕与莼菜和这 里的藕与莼菜的特征
2/6/2022
课件来源于
7
为什么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 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
2024年藕与莼菜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24年藕与莼菜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荷塘月色》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教材第二十一章节《藕与莼菜》部分,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藕与莼菜的相关知识,感受作者对家乡美食的热爱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藕与莼菜的生长环境、特点及食用方法,掌握课文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家乡美食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藕与莼菜生长环境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荷塘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藕与莼菜的兴趣,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藕与莼菜的生长环境、特点及食用方法,同时掌握课文生字词。
3.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作者对藕与莼菜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美食的热爱。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藕与莼菜的特点,并进行交流分享。
六、板书设计1. 《藕与莼菜》2. 主要内容:生长环境:荷塘特点:藕脆嫩可口,莼菜滑嫩爽口食用方法:炖汤、炒食等作者情感:热爱家乡美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藕与莼菜”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我心中的藕与莼菜,是家乡的味道,是童年的记忆。
每当夏日炎炎,我都会想起荷塘里那脆嫩可口的藕和滑嫩爽口的莼菜。
它们让我感受到家乡的温暖,也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达到了教学目标。
藕与莼菜教案教学设计
藕与莼菜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荷塘月色》后的拓展阅读——《藕与莼菜》。
文章详细论述了藕与莼菜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食用方法等方面内容。
具体包括:第一部分介绍藕与莼菜在我国的种植历史;第二部分阐述两者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第三部分分析藕与莼菜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第四部分介绍藕与莼菜的烹饪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藕与莼菜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食用方法,拓宽知识面。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藕与莼菜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重点:藕与莼菜的种植历史、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荷塘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荷塘中的藕与莼菜。
(2)提出问题:“藕与莼菜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我国历史上有何特殊地位?”2. 讲解课文(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藕与莼菜的相关知识。
(2)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分析藕与莼菜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食用方法。
3. 实践活动(1)小组讨论:分析藕与莼菜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4. 例题讲解(1)分析一道关于藕与莼菜文学象征意义的题目。
(2)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藕与莼菜的历史渊源的练习题。
(2)教师点评,解答疑问。
六、板书设计1. 《藕与莼菜》2. 主要内容:种植历史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烹饪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藕与莼菜的历史渊源。
(2)举例说明藕与莼菜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 答案:(1)藕与莼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
(2)藕与莼菜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常用来象征纯洁、高尚的品质。
如: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初中语文】藕与莼菜教案 沪教版
十藕与莼菜华东师大第一附属初级中学焦琦若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点。
2.学习本文平实朴素、淡雅自然的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说明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美文,作者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寄托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藕与莼菜”上,借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怀念,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这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是散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学生应学习、体会。
其次,叶圣陶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细密的观察,客观的写实,平实朴素、自然淡雅的语言风格在本文有显著的体现。
所以教师引领学生钻研本文,赏析、品味语言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学习本文,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感受作者在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2.难点: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热情,学习作者借助对比手法,鲜明地传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的写作方法。
说明:散文的语言风格是多样的,或华丽的,或朴实,或幽默、或严肃,这是作者在长期写作中形成的。
在教学中,华丽的语言风格,学生容易接受,而借助平实的语言传达出浓郁的情感,学生常常不易理解,也不容易把握其中蕴含的意义,所以,引导学生如何去品味语言是本教学的重点所在。
本文在写法上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故乡的“藕与莼菜”与“这里”的“藕与莼菜”作对比,从而突出了故乡的“藕与莼菜”的甘美滋味和令人心醉的味道。
教学中借助对对比的手法的分析,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思路点拨本文的难度不是太深,学生容易把握住文章的主旨,所以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己阅读基础上进行交流,但是应带领学生学会分析、赏析和感受本文平实朴素的语言风格。
练习举隅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1)他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濯濯:(2)自有伺候那些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
贾:2.根据课文将下面句子补充完整,并说一说这样表达的作用。
(1)至挑着胆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便涩得像。
藕与莼菜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藕与莼菜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荷塘月色》章节,详细内容为《藕与莼菜》一文。
文章通过对藕与莼菜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对家乡美食的喜爱。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出现的生字词,如:“藕”、“莼”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 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 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进行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章中对藕与莼菜的描绘,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字中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荷塘的想象,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美感。
3. 生字词学习:讲解文章中出现的生字词,帮助学生掌握。
4.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对藕与莼菜的描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文章内容的题目,指导学生如何分析、解答。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文章内容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主题:《藕与莼菜》2. 生字词:藕、莼等3. 重点:分析文章描绘,理解作者思想感情4. 难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藕与莼菜的认识。
答案:藕与莼菜是作者家乡的美食,代表着家乡的味道。
通过对它们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2. 作业题目:分析文章中作者对藕与莼菜的描绘,说说你的感受。
答案:作者通过对藕与莼菜的细致描绘,让我仿佛品尝到了家乡的美食,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并掌握文章中出现的生字词”。
《藕与莼菜》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藕与莼菜》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内容为《藕与莼菜》。
文章通过对藕与莼菜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藕与莼菜的特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藕与莼菜的相关知识,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藕与莼菜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藕与莼菜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藕与莼菜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对象。
3. 自主阅读: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思考作者表达的情感。
4.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手法,分析作者如何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5. 例题讲解:讲解分析文章写作手法的例题,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章。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藕与莼菜》2. 写作手法:对比、象征、抒情3. 作者情感:思念故乡、家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手法,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情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了解其他作家的类似作品,提高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一次“家乡美”的写作比赛,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藕与莼菜》教学设计(沪教版七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藕与莼菜》教学设计(沪教版七年级选修教案设计)第一篇:《藕与莼菜》教学设计(沪教版七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藕与莼菜》教案执教:童丽年级:七年级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平实而又蕴含的丰富情感的语言。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教学准备:1、布置预习,查阅字典,解决生字词。
2、向父母询问故乡的风俗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人们常把对故乡的思念寄托在故乡的风物上,如一条河、一碗野菜等,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嚼着薄片的雪藕,便怀念起故乡来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藕与莼菜》。
二、讲授新课(一)散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大家散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文中描写故乡藕与莼菜的句子。
请同学注意这些词的读音,是否在预习中已经查过。
濯(zhuó)拣(jiǎn)担(dàn)嚼(jiáo)贾(gǔ)沽(gū)埠(bù)譬(pì)学生交流“藕”的描写学生交流“莼菜”的描写(二)再读课文对藕与莼菜的描写部分,分析文章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1、请同学们阅读圈画文章中“这里”的藕与莼菜的描写,并对比感受。
藕莼菜故乡多、洁白、玉色清淡、甘美鲜嫩的、长节的多、嫩绿的,诗意的,令人心醉无味之味这里瘦、涩、老、少、被着锈斑、难得吃上,用瓶子装2、朗读品味“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子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善待价而沽。
”——突出藕在上海的稀少。
朗读品味“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腿,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
”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这里藕的瘦和涩,突出故乡藕的诱人,第二篇:《藕与莼菜》教学设计《藕与莼菜》就现代作家叶圣陶于1923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借物抒情,作者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寄托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藕与莼菜”上,借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怀念,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热爱之情。
下面给大家分享《藕与莼菜》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藕与莼菜》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批注,品味文章朴实平易又蕴含丰富情感的语言。
沪教版初中初一语文上册《藕与莼菜》教案及教学反思
沪教版初中初一语文上册《藕与莼菜》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藕与莼菜的特点和营养价值;2.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能朗读和理解文中的生僻词汇;3.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常见植物的认识和兴趣,增强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生对藕与莼菜的营养价值和特点的理解。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3.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听:教师为学生播放有关藕与莼菜的视频,让学生提前了解藕与莼菜的特点和营养价值,为后续文言文阅读打下基础。
说:通过解读和分析文言文,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语法和常见表达方式,同时练习文言文的朗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读:教师带领学生跟读和默读课文,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写: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阅读练习和课堂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撰写总结,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4.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藕和莼菜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这两种植物的认知和兴趣。
(2)视频观看播放视频,介绍藕和莼菜的特点和营养价值,让学生提前了解课文的内容。
(3)文言文阅读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和解读文言文,让学生理解文中生僻词汇。
2.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有关藕和莼菜的句子、词语,让学生理解生僻词汇的含义和应用。
(4)课文朗读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生僻词汇的掌握情况。
2.学生分角色阅读,模仿文中人物的语气和情感。
(5)课堂讨论教师以自由谈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你们对藕和莼菜有什么更深层次的认识?2.藕和莼菜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3.这篇文言文与本人生活有何关联?(6)总结学生在小组内撰写总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
5. 作业1.团队准备下节课班级会小节目,以藕和莼菜为主题,展示新学的知识。
2.小组内完成课后习题,检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二、教学反思本次课程以藕和莼菜为主题,采用图片、视频、课件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植物的特性和营养价值,能够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爱护之心。
(五四制)沪教版语文七上《藕与莼菜》word学案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点。
2.学习本文平实朴素、淡雅自然的语言特点。
学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感受作者在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2.难点:学习作者借助对比手法,鲜明地传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的写作方法。
思考问题:
1、圈划文中描写故乡和这里的藕与莼菜的句子。
归纳故乡和这里藕与莼菜的特征。
2、分析文章的对比手法,感悟作者在文中表达出对故乡的深情。
3、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
“这里”仅仅是指藕与莼菜吗?
4、课外阅读余光中的《乡愁》。
5、描写一段自己家乡的特产(字数300字)。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初中初一语文上册《藕与莼菜》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并理解课文《藕与莼菜》中的生字词,如“藕节”、“莼菜”、“清热解毒”等,并掌握其书写和用法。
2.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藕与莼菜的特点、生长环境及其在我国的食用历史和文化背景。
3.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藕与莼菜的描绘表达情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为话题,引导学生分享对自己喜爱的食物的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随后,教师展示与藕与莼菜相关的图片,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上的植物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教师简要介绍藕与莼菜的生长环境、食用方法及其在我国的食用历史,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
-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用法,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词汇。
-理解并分析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它们在表达作者情感中的作用。
-掌握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和总结的能力,特别是在理解文学作品时的深度和广度。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3.教师强调家乡文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和传承本土文化,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以“我心中的家乡美食”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家乡美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描述该美食的短文,不少于300字。要求:内容具体、情感真挚,体现对家乡美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藕与莼菜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藕与莼菜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荷塘月色》后的阅读《藕与莼菜》。
文章详细描绘了藕与莼菜的特点、生长环境及作者对这两种植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理解并掌握藕与莼菜的相关知识,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了解藕与莼菜的特点及生长环境。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掌握藕与莼菜的特点及生长环境,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阅读《藕与莼菜》、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美丽的荷塘世界,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藕与莼菜》,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 精讲课文: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了解藕与莼菜的特点及生长环境。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5.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一段描述,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段描绘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文字,并进行展示和评价。
六、板书设计1. 《藕与莼菜》2. 内容:藕:特点、生长环境莼菜:特点、生长环境写作手法:描绘、抒情审美情趣:观察、感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美好事物”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如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提高审美情趣。
可以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如《荷塘月色》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分析:确保学生对文章内容、藕与莼菜特点及生长环境的理解。
2. 教学目标:特别是阅读鉴赏能力及审美情趣的培养。
《藕与莼菜》教学设计[1]
2、《藕与莼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叶圣陶,学习本文对比和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受本文平实朴素、淡雅自然的语言特点。
通过圈划、朗读、比较、分析作者在藕与莼菜中寄托的情感。
通过分析、练习来学习本文对比和借物抒情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本文在平实朴素、淡雅自然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引导法、交流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
每个地方会有当地的特色食品,每个人也都会有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或许是北京烤鸭、或许是天津狗不理包子、或许是内蒙古的烤全羊、也或许是我们邵阳的猪血丸子等等。
而今天,我要和大家讲的是叶圣陶先生所钟爱的藕与莼菜。
藕与莼菜!听起来是多么平常的两样东西,但是却让叶圣陶先生念念不忘,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先生的课文《藕与莼菜》一探究竟。
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详见PPT)三、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详见PPT)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梳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学生再次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3、思考:本文中,作者描写的对象是什么?4、跳读课文,用笔画出文中描写藕与莼菜的句子。
圈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其特点的一些词语。
并完成下面表格:五、再读课文,思考问题,体会作者情感1、让学生画出文中作者由写藕过渡到写莼菜的句子,并说说文中藕与莼菜的共同点。
2、作者所想的是故乡的藕与莼菜,为什么他还要用许多笔墨写上海所接触的藕与莼菜呢?(学生独立可独立思考,也可以相互交流,之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3、作者把家乡的藕、莼菜同“上海这里”的藕、莼菜进行比较,作者通过对比,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叶圣陶先生通过对藕与莼菜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对于家乡的浓浓的情,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4、课文中有直接抒发作者思乡情感的句子吗?请找出来,大声读一读。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藕与莼菜》教案
《藕与莼菜》教学设计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对比和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感受本文平实朴素、淡雅自然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受本文平实朴素、淡雅自然的语言特点和作者的恋念家乡之情;通过讨论、分析、习作来学习本文对比和借物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本文在平实朴素、淡雅自然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对比和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文章平实朴素,语言自然流畅,主题明确,七年级的学生掌握主旨并不是很难。
但由于大部分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并未离开过家长,让他们感受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并不是那么容易,因此,教学时可穿插些作者的人生经历,如:作者二赴上海时遇到公派教员煽动学生闹事,要驱逐学校领导人,并攻击朱自清等八位教员,作者与他们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风潮结束后辞职回苏州,叶圣陶先生对于上海这座当时亚洲第一的大城市,似乎并没有多少好感,他用了一个十分个性化得词组,来表示自己格格不入的客居之感——“这里上海”,对于喧嚣的都市的厌倦更加深了作者对于故乡“清晨画境”的怀念。
另外,对比和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本文的一个特点,七年级学生对于这两种写法不陌生,但是,学生对于这两种写法的运用却并不是那么熟练,因此,教学时可让学生运用对比或者借物抒情的写法进行片段写作,阅读与写作的结合不仅能现学现用,还能加深对于这两种写作手法的印象。
课前学生准备1.梳理课文,圈划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利用字典等工具注音和解释。
2.通读课文两遍。
3.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列出三个问题。
4.调查故乡的特产。
教学流程一、导入1.检查课前预习:说说你最喜欢吃家长的什么?2.叶圣陶先生最难忘的故乡特产是什么?(教师板书课题“藕与莼菜”)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0.28—1988.2.16),原名叶绍钧。
作家、教育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
【初中语文】藕与莼菜教案2 沪教版
藕与莼菜教学目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品味文章朴实平易,淡雅自然的语言风格,了解文章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一.导入:今天我们要上的课文是《藕于莼菜》(放ppt 图片藕莼菜)做简单介绍莼菜:属睡莲科的一种水草,可以入药关于莼菜还有一个典故,苏州人张翰在洛阳做官,当秋风乍起时,他开始思念家乡,怀念家乡的美食莼菜和鲈鱼,于是慨然辞官,千里迢迢奔回故乡。
这就有了“莼鲈之思”一说,而这个典故就流传至今,一直是游子思念故乡的寄寓。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和教育家。
他在我国儿童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是我国现代童话创作的重要奠基人。
代表作品:《倪焕之》(小说)二.朗读课文,熟悉文本濯zhuo 嚼jiao 沽gu 被pi 硕腹巨贾gu 埠头bu三.我们看到文章开头写到“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了”,这里的“忽然”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思念家乡的情感至深,只要有一点小小的“触引”,就可以撩拨起作者的乡情。
睹物思乡,而这物又是具有家乡特色的“藕”我们看到作者嚼着雪藕,产生了思乡之情,联想到了故乡的点点滴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水乡清秋的图景。
接下来我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节,其他同学找找看作者他到底联想到了哪些东西?作者由偶然的吃藕引发绵绵的联想:从餐桌上雪白的藕片联想到故乡清秋出产的藕,由藕联想到濯藕的弯弯的小河,担藕上街的乡民,由卖藕的乡人联想到卖藕的场景。
四.那么家乡的“藕”在作者的心目中有怎样的特点?鲜嫩玉色的长节的、洁白、清淡甘美、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五.通观全文,作者是用怎样的手法来描写这些特点?对比(如果答不出来,就问:作者除了写到家乡的藕,还写到哪里的藕?那么它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远离故乡的城市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碩腹巨贾的帮闲茶坊们把大部分抢去了、瘦的像乞丐的臂腿,便涩的像未熟的柿子、满被着许多锈斑、切成了片,送入口里嚼着,颇有点甘味,但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鲜嫩洁白的长节的、瘦得像乞丐的臂腿、满披着许多锈斑甘美涩的像未熟的柿子,没有鲜嫩的感觉,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但是为什么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功夫不再做别的要求呢?这表面上写得是眼前的藕,实际上是与我上文吃这藕的反应作比较因为孩子们没有吃过故乡的鲜嫩的藕,所以觉得好吃;而我吃过,所以觉得难吃。
2024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故乡情思第8课《藕与莼菜》教案1沪教版五四制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藕与莼菜》是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故乡情思”中的第8课。本文为叶圣陶的散文,通过对藕与莼菜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学生理解乡情、亲情,提高语文素养。本课着重分析文本中的生动描绘和丰富情感,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引导他们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同时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3.仿写题:请仿写一段话,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你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答:故乡的稻谷金黄,如同金色的海洋,承载着我无尽的思念。每当秋风起,稻浪翻滚,仿佛是故乡在向我招手。故乡的河流潺潺,如同悠扬的歌声,唤起了我童年的回忆。那河边的柳树,婀娜多姿,仿佛是故乡的守护者,守望着我的归来。
4.思考题:请谈谈你对文中“故乡的味道”这一主题的理解。
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提问、观察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藕与莼菜》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课文的主旨,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见解,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在课堂评价中,我注重鼓励学生的积极表现,对他们在课堂上的良好表现给予表扬,同时对他们的不足之处给予指导和帮助。通过课堂评价,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十一、作业评价
在作业评价环节,我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了认真批改和点评。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对课文内容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掌握。在作业中,学生们能够较好地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学生在作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对课文中的某些细节理解不够深入,写作表达不够流畅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在作业批改中进行了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沪教版七上《藕与莼菜》word教案
知识点:
本文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
本文采取借物抒情表现手法;
主旨:
作者通对故乡藕和莼菜的怀念,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热爱之情。
请同学来总结:通过课文的学习,你能说说我们学习了哪些重要的知识点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注意格式)
知识点学生往往可以很好总结,因为这篇课文说到底并不是一篇非常难理解的课文,通过笔记书写,他们可以很清楚地理清思路,可是由于时间仓促,我没有给学生多余时间讲,没有拓展,有点遗憾。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教学导入
通过引入两首和本课课文有关的诗歌使同学们对教学对象有初步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学们通过图片可以看到,战士在我们眼前的是最普通的两种风味食材:藕和莼菜。想要知道两种简单的食材是怎样在叶圣陶先生的笔下变得令人馋涎欲滴吗?那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藕与莼菜》。
2)预习检查:完成课文的难词梳理:扫清文章的阅读障碍。
3)朗读课文:配乐诗朗诵,请几个同学进行交叉朗读。(班得瑞的背景音乐)
1)作家生平:说起叶圣陶先生,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来自朱自清先生的一句评价:“朴实的服饰和沉默的风度”,他原名叶绍钧,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叶圣陶的小说,从通篇气息到结构章法再到言辞造句,都是一样的朴实凝练、纯净流畅,令人佩服的是富含了强大的表现力。
教案《藕与莼菜》
知识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点
方法过程: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作者通过对国祥“藕与莼菜”的怀念,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散文写作中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以及本文平实的写作风格
课时:一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藕与莼菜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朴实平易、淡雅自然的语言;
2.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写法;
3.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1.朴实平易、淡雅自然的语言和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的故乡情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熟悉藕与莼菜吗?“藕”大家都熟悉,关于莼菜,有这样的说法:秋风起时,令人起“莼鲈之思”。
这典故流传至今,一直是游子思念故乡的寄寓,它的托物便是莼菜与鲈鱼。
莼菜与鲈鱼都是江南名产,莼菜产于太湖流域之苏州与杭州西湖,而尤以西湖所产为佳,故世称“西湖莼菜”。
莼菜旧作“尊菜”(“尊”乃“莼”之异体字),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莼生南方湖泽中,唯吴越人喜食之。
”按《名胜志》记载,苏南溧阳有莼湖,又名千里,盛产莼菜,即晋陆机所谓之“千里莼”。
浙北,尤以杭州西湖之上泗、萧山之湘湖为正宗,乃有名的传统土产。
30年代叶圣陶有篇散文《藕与莼菜》,称誉莼菜汤“令人心醉”,有“丰富的诗意”,即是指苏杭之莼菜。
太湖莼菜以吴县为最佳,而吴县尤以木渎、横泾为最,历史上苏州被誉为“莼菜之乡”。
叶圣陶先生写这篇《藕与莼菜》要表达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词语积累:
雪藕濯待价而沽欣羡稻穗濡湿欢愉抑郁憧憬蛰伏浑凝硕腹巨贾
2.圈划文中描写藕与莼菜的句子。
3.故乡的藕与“这里”的藕有何区别?与邻舍送我的藕又有何区别?
故乡的藕多而普通,洁白而鲜嫩;“这里“的藕被奉为“珍品”,并非普通百姓所能购买到的。
故乡的藕洁白鲜嫩无渣,邻舍送的藕被满锈斑,决无鲜嫩之感。
4.故乡的莼菜有怎样的特点?
“本身没有味道”,“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另人心醉”
5.摘出文中由藕过渡到莼菜的语句。
说说文中藕与莼菜的共同点。
“因为想起藕,又联想到莼菜。
”两者都是故乡特有的风物,并且都有特殊的风味。
三、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作者所想的是故乡的藕和莼菜,为什么还要写身处异地所接触的藕与莼菜?
(1) 将故乡的藕与莼菜与自己所处异地的藕与莼菜进行对比,衬托出故乡藕与莼菜的鲜嫩美味。
(2) 为点明藕、莼菜牵动思乡之情作铺垫。
2.文中哪里直接表达了作者睹物思乡,浓浓的乡情?
(1)读最后两节。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
作者是真的“不恋故乡”吗?
②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作者是否真的“不明白”?
③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吗?作者恋恋的到底是什么?
(3)这两节从内容上看,是作者直抒胸臆,十分直白地说:“觉得故乡可爱极了”,并指出故乡是我“所恋的”;所以,可将它看作是对前文描述的升华。
从表达上看,文字委婉曲折,进退收纵,几经吞吐,给人以纡回百折、变幻多端而不离其宗之感,从而解开了“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之谜,也剖析了藕与莼菜同怀乡之情的内在联系。
行文中多次设问,或激发兴趣或疑问,或转圜内容,或引人入胜,值得玩味、体察。
这样的收绾全篇,既引领读者更上层楼,观无限风光,又余韵缭绕,发人遐思。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要积累的词语,对生词要注音和解释。
2.在要积累的词语中,选四个围绕某一个话题写一段有中心的文字。
(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