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学生智慧火花,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说每一个学生是一朵花,那它必须经过园丁们的精心呵护与培养才能绽放。

如果说学生的思维就是一个个礼花,那么必须把它点燃,它才能火花四射。

按照课程改革的理念,课堂教学就应成为教育创新的平台,是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的舞台。

我们的教学既可以成学生的发展动力,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光芒四射,也可能使之缓缓熄灭,甚至阻碍和扼杀其创新思维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鉴于此,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说在前,做在前,这样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鼓励每个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在师生互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而我们只要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含沙射影,旁敲侧击的给予引领,真心实意的给予肯定和表扬,言简意赅的给予总结,那么我们才会在不经意间获得意外的收获。

一、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开始。

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

”科学家的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

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

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

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更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创设问题情景,悉心
爱护学生主动发问的积极性,使学生勇于质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予以肯定,并及时让它展示自己的思索和提问的过程。

由于种种原因,或是性格的因素,或是年龄增长心理发生变化,或是有心理障碍,或是缺乏兴趣和热情,学生往往不愿意主动发言和提问。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弄清原因区别对待,不能急于求成。

一般来说,教师若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放下为人师的架子,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标新立异,促使他们形成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提问习惯。

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其积极性,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一种“心理安全”和一种学习上的自由空间,才能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有效长足的发展。

如有这样一道题目,“用木条做成一个长方形框,长18厘米,宽15厘米,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有变化吗?”如图
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一位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说“周长不相等,面积相等。

”这时底下同学们都在窃窃私语着,我没有正面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而是顺势把问题转嫁给其他学生,“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有学生说:“长方形的四个木条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四个木条,长度没有发生变化啊,怎么能说周长不相等呢?而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虽然同底但是高度变矮了,面积也不能说是相等的”其他同学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一系列的问题在学生之间
的质疑中得到解决,可以算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二、创设合理贴近生活的情境,点燃学生智慧之火花。

情境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为途径,旨在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强调兴趣的培养和动机的激发,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不是自发产生的,而需要教师启发和诱导,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去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地学习,才能提高课堂效率,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就现代教学论的观点而言,有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其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身边的事情创设一些情境,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小学生的情感最易于被激起,一旦创设的情境引起了他们情感的共鸣,学习就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老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首先老师出示一张组合图形图(如下图所示),
告诉学生老师遇到了一个困难,想请同学们帮帮忙,这是老师的新房子的客厅的平面图,老师准备给它铺上地板,你能帮老师算算它的面积吗?学生在得知可以帮助老师解决困难积极性高涨,纷纷思考解决方案,最后通过学生的一一汇报,得出了多种方案如图所示
学生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之下,在老师的鼓励声中,智慧的火花得到了充分迸发。

三、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把课堂教学的主角还给学生,从
而达到点燃学生智慧之火花。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就是为了不教。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认识的主体,因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的学是不能被老师的教所取代的。

如果被取代那无疑就是扼杀了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和声音,我们应该洗耳恭听,然后对这他进行因势利导,把学生从错误想法上拉回来,或者是就学生的回答对问题进行深层的探究。

不管哪种情况,都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舍得把探究的机会和探究的时间留给学生。

如有这样一道题“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两条虚线互相平行。

)”如图所示
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有关三角形面积的知识,知道在同底等高的情况之下两个形状不相同的三角形面积是相等的。

所以不少学生一口就能回答出三角形abc和三角形bcd,此时有一名学生他另辟蹊径举手回答道:如果把ad用实线连接起来,三角形abd和三角形acd也是相等,理由是同底等高。

之后又有一名学生激动的说:我感觉三角形abe和三角形cde也是相等的,理由是等底等高。

这时我为这位学生送上了我掌声,之后说:我可以肯定你的结论是对的,但是理由不够充分,课后同学们都去考虑考虑,它的理由到底是什么呢?看谁第一个考虑出来,回答正确的我将给与奖励。

课后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不久就纷纷争先恐后的来找我回答理由。

教材编排这样一道题的用意是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相等的基本条件是等底(两个三角形共底)和等高(平行线间的垂直距离都相等)。

也就是三角形abc和三角形bcd这两个三角形相等。

但正是由于这个条件才导致可以推导出三角形abe和三角形ced的相等。

正是因为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让学生把自己大胆的想象和探究的结果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把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人地位还给了学生,学生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积极思考探究,积极发表不同的意见,而我只是尽可能的做好自己配角的角色,该听时则听;该激时则激;该点时则点,把握分寸,抓住时机,因势利导。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就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思维是人的智慧和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需要。

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同时还要尊重学生、淡化权威意识,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思维火花得到绽放,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