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顽石社团篆刻课程教案初级(低段)

校本课程顽石社团篆刻课程教案初级(低段)
校本课程顽石社团篆刻课程教案初级(低段)

洞头区灵昆一小篆刻社团活动记录表

洞头区灵昆一小篆刻社团活动记录表

洞头区灵昆一小篆刻社团活动记录表

社团名称顽石”篆刻社团

活动主题第三课篆刻欣赏参与范围

活动时间参与人数

活动地点负责人姓名

活动过程

教学目标: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难点: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材料:制印材料、汉印图片、部分学生篆刻实物教学过程:

一、学生观赏汉印图片,教师指导

二、观看制印材料。

笔墨纸砚

三、学生观赏篆刻实物。

活动效果

备注

洞头区灵昆一小篆刻社团活动记录表

洞头区灵昆一小篆刻社团活动记录表

洞头区灵昆一小篆刻社团活动记录表

一、教学目标

通过介绍各个历史时期印章使用的材质了解印章常用的材料的特性以及适合表现的印章风格。藉此了解篆刻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优秀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历史和辉煌的艺术成就感受到我国先民的伟大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介绍各个时期印章常用的材料。

教学难点:分析各种印材所表现的印章风格的差异。

三、教学用具

教具:狼毫小楷、刻刀、章料、青田石等宣纸、砚、墨、印泥、砂纸粗细两种、圆镜、毛刷、多媒体课件等演示用具。

学具:刻刀、毛笔、墨、青田石砂纸、小圆镜、小牙刷、毛刷等。四、教学方法

讲授、鉴赏、情景体验、演示。

学习方法欣赏、情景体验、动手实践

五、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欣赏元代王冕的《墨梅图》及名家篆刻作品。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论我们从何种艺术创作工具材料是首先必备的。

导入课题:良工巨斧在刀与石——篆刻的工具与材料

一、古代印章所用印材屏幕展示。

古代用于印章的材料有金、玉、铜、象牙、陶、骨、石等。金属材质的玺印多数是连同印文一起铸造而成统称之为“铸印”。

展示:金、玉、铜、石等不同的印章。

师:王冕是第一位用花乳石刻印的人。王冕之后,开篆刻风气的人是文彭。他无意中购得四筐冻石便用来自写自刻所刻印章文字流丽浑朴大气从此

冻石便名扬四海。

二、学习篆刻用到的工具材料

屏幕展示一组篆刻用的工具材料。

1、刻刀是篆刻的主要工具,通常选用平口刀。

2、笔、墨、砚,准备一到两支小狼豪笔用来摹印、起稿和拓边款时蘸清水。

3、砂纸、镜子、刷子、拓包

4、印石

印石品种繁多,各个产地的石质差别很大,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1)青田石

产于浙江青田石质温润细腻、不燥硬,颜色有黄、青、白、绿、黑等。灯光冻、鱼脑冻是青田石里的名品。普通青田石物美价廉易于够买是学习篆刻艺术的理想印材。

(2)、寿山石

产于福建省福州市的寿山其中的“田黄”最为珍贵。

印石中的“三大名品”是指寿山石中的田黄石、青田石中的灯光冻石、昌化石中的鸡血石。还有浙江的昌化石、内蒙古的赤峰石等。

5、纸张

写印纸、拷贝纸、连史纸、吸水纸等。

6、印泥

一般选择上海、苏杭等地产的朱砂、朱磦印泥。

三、知识链接

王冕题《墨梅图》诗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意蕴。

四、课堂拓展

1、印石简介

1、青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县,有紫种洞、官洪洞、天白洞等,以官洪洞产石最佳,色暗而透明,映着灯光照看,呈红黄色、晶莹鲜亮叫做灯光冻,这种石材早已绝产。青田石石质细腻、温润、不硬不燥。易于镌刻。颜色有黄、白、青、绿、黑、灰等,即石质呈半透明状,如灯光冻、鱼脑冻、封门青等。一般青田石虽不如冻石洼妙,但亦可称为印材中之佳品。为学习篆刻的理想材料。

2、寿山石出产于福建福州郊区之寿山。石质铰青田石微腻受刀,不如青田石爽决,但细润光洁,亦为印材中之佳品。色彩较丰富、有黄、白、红、蓝、青等。其中田坑所产较珍贵的黄色透明石材叫“田黄”是寿山石的极品。寿山石中以冻石最多有水晶冻、天蓝东、桃花冻、玛瑙冻、牛角冻等。

3、昌化石产于浙江省昌化县。采石用火药炸取。色多呈储、黑、黄、自等杂色质地温润可刻。但略有腻涩、走刀不如青田石爽诀。最著名的是鸡血红以血得多少、鲜艳与否、底地的好坏而定优劣,俗称为鸡血石,最为名贵。一般底色较燥多砂钉与石筋,石质坚硬刀不可人。

2、想想身边还能找到哪些有意思的材料可以用来刻印

洞头区灵昆一小篆刻社团活动记录表

一、教学目标

通过介绍篆刻规则。藉此了解篆刻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优秀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历史和辉煌的艺术成就,感受到我国先民的伟大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介绍各个时期印章常用的材料。

教学难点:分析各种印材所表现的印章风格的差异。

三、教学用具

教具:狼毫小楷、刻刀、章料、青田石等。

学具:刻刀等。

四、教学方法

讲授、鉴赏、情景体验、演示。

学习方法欣赏、情景体验、动手实践

五、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章法篇

(1)历代印章的布局。

中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实践

中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实践 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 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 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中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实践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 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和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合作,发起了“乡村少儿小记者”活动,以互联网为平台,以此活动为依托,探索乡村学校的课程化出路。 一、小记者课发起的背景 2015年,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图书项目《乡村少儿》决定,在已经获得海外 中国图书资助的学校寻找开展小记者活动的学校,通过网络授课的形式,最终形 成小记者作品,向《乡村少儿》投稿。在乡村学校试验开设小记者课程的目的就是,通过互联网授课的形式,提高乡村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网络资源的信心和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乡村孩子参与课外社团活 动的兴趣和意识,探索乡村学生参与学生课外活动的途径和模式。同时,引导和 激励乡村教师的参与意识。参与到互联网网络活动中来,从传统课堂走向翻转课堂,参与到教育创新活动来。 二、小记者课策划过程 1.网络征召活动。2015年初,《乡村少儿》杂志编辑部在相关的微信、QQ 平台发布在乡村学校开设乡村少儿小记者队的消息,愿意做小记者活动课的学校 和老师来一起参与讨论。 2.项目学校老师征询学生意见。我在所任教的班级就开设乡村少儿小记者活 动的形式、目的、意义、方法、过程向同学们作了说明,经过他们自己商议,我 班共有胡锦禄等11位同学加入到小记者队伍中来。我作为项目学校老师,把学 生的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向杂志主编黄老师作了汇报。 3. 项目学校老师和杂志讨论小记者活动方案。在网络平台上,项目学校老师 和杂志编辑部讨论具体实施方案,最后形成了《关于组建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 〈乡村少儿〉小记者队伍活动方案》,规定了小记者活动课的目的、形式、计划等。 4.项目学校老师和杂志编辑部沟通。了解各学校的电脑、网络情况,能否开 展网络授课,YY平台乡村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是否会使用。学校的图书情况,学生 的阅读、写作状况,考试压力对于活动开展的影响等等。也了解了乡村孩子的作 品发表渠道,诸如是学校的广播站,还是校报校刊,地方报刊。 三、小记者课程实施 1.成立小记者队。编辑部向小记者发出问卷调查表,如小记者自我介绍,小记者 思维方式,回答勺子的作用。 2.网络授课。首先,远程授课老师制作PPT,发布到小记者群,项目学校老师下载,学习,并呈献给学生进行预习。熟悉课程内容、目标、作业、预设存在的 问题等。其次,学生打开PPT,进行语音授课。学生通过聊天窗口,发送文字信息,和授课老师交流、互动课程内容。约四十分钟课程完成后,教师布置离线作业, 同时,教师预设、生成作业中的问题,适度点拨学生。学生对作业可以合作讨论,

学校校本课程简介

开发校本课程开辟第二课堂创建特色学校 ----XXX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活动 2017年秋学期,我们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制定了“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活,培养学生能力,锻炼学生,发展教师,助力课堂,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打造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我校以创建特色学校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点,以“质量立校, 全面育人”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把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逐年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在5年内构建学校创新 型、开放性、个性化的校本课程体系。 一、建设装备了第二课堂活动教室 XXX学校创建于200X年,是XX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占地面积9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教学班66个,在校学生3600人。学校中小学建设了48个第二课堂社团,包括:简笔画、水粉画、工笔画、素描、书法、绢花、手工(剪纸、十字绣、泥塑、塑胶+其它)、烙画、声乐、合唱、乒乓球、篮球、足球、摄影、棋类、花样跳绳、电脑制作、武术、生化探索实验室、物理创新实验室、地理大课堂、演讲与主持、时事论坛、摄影、科学实验室、地理大课堂等。我们的办学理念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他们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动手能力,让他们能写会画、能歌善舞、能说会道、能言善辩。

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常态化、制度化 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科组为主体,制定初中3年的总体计划,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需求制定具有年龄特征的课程计划,形成了主管校长→教导主任→学科主任→辅导教师四个层面的管理模式;校本课程常规管理由教导处负责,主要抓“三落实”:一是课时落实到课表;二是任课教师落实到人;三是检查落实到位;同时实行校本课程开发学科组负责制,即学科组通过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解决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力争全员参与,发挥集体的智慧。这样,不同层次、不同岗位都有了明确的责任,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管理系统,使得“校本课程”常态化、制度化。校本课程实施有如下7个特点:1.课时进课表; 2.培训促提高; 3.教学有场地; 4.过程有督查; 5.上课有教材; 7.学生有收获。 三、开发教师的专业特长,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体系。 我们充分考虑到本地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结合学校

校本课程--特色化升旗仪式

《德育活动类校本课程》之三 祖国在我心中 —学校特色升旗仪式 阿拉善经济开发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少队团委主编

《特色化升旗仪式校本课程》 目录 1.主题思想; 2.升旗流程; 3.仪程操作要求; 4.班级队列要求 5.升旗仪式位置示意平面图 6.国旗下誓词内容 7.特色化升旗仪式主持词 8.升旗仪式班级操作实施办法 9.活动组织与实施 10.评价办法

特色化升旗仪式校本课程教程 (实施方案) 一、主题思想 立德树人,升旗仪式是我校德育教育的有效活动,通过规范、庄严、震撼的升旗仪式的组织,推进我校特色化建设。升旗仪式以展现班级文化、班级特色,表彰优秀学生,融入德育教育为目的,强调参与度、规范性,突出震撼性,净化学生心灵,使更多的同学通过参加升旗仪式,提升学生个人自信心和班级荣誉感,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成我校特色化办学亮点之一。 二、升旗流程 1.集合整队(4分钟),齐唱校歌(3分钟) 2.星级表彰(特色化鼓励仪式)(3分钟) 3.班级、旗手、护旗手介绍(5分钟) 4.出旗、出班(顺序为国旗、团旗、队旗、校旗,出旗音乐《五星红旗迎风飘扬》)(1分钟) 5.升国旗、管乐队奏国歌(管乐队统一着装)(2分钟) 6.国旗下誓词(教师、学生)(5分钟) 7.国旗下演讲(3分钟) 8.每周总结通报(2分钟) 9.班歌推荐(4分钟) 三、仪程操作要求 1、主持人:可以由学校广播室主持人主持,也可以升旗班级自己安排。 2、国旗下演讲:不规定演讲内容(德育主题活动除外),演讲人数与形式由各班级根据本班德育特色制定,可以有一人或多人完成演讲。 3、集体亮相:强调升旗仪式人人参与,负责升旗的班级在专属区域列队,

篆刻校本课程纲要

{ 篆刻校本纲要 一、基本项目: 1、课程名称: 2、开发教师: 3、教学材料: 4、课程类型: 5、授课时间: 6、授课对象: ~ 7、学制: 8、授课地点: 二、具体项目: (一)课程背景: 篆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集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的传统艺术。新《美术课程标准》的实施特别要求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通过篆刻教学实践,创建一种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的学习形式,让学生了解篆刻的历史、学会欣赏篆刻艺术、力求篆刻艺术入门。这对传承篆刻文化,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有着极大的益处。因此,本学年度我校开发了《篆刻》这一校本课程。 (二)、课程目标: 1、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勇于实践和乐于探究的精

神,激发起一种强烈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在篆刻的个性化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能力。 2、初步理解篆刻的重要原理,如章法和篆法;初步掌握主要的技能。如,基本刀法和章法等。 ' 3、初步养成对篆刻的关注兴趣,提高篆刻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体现学校美术教育的特色性,加速开发和利用更广泛的校本课程。 (三)、课程内容安排: 1、篆刻内容:初中生校本课程《篆刻》的教学内容与一般的成人篆刻是有区别的。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使教学内容体现出趣味性、基础性和普及性特征。因此,教学内容主要设定在识印欣赏与工具材料、刻印过程与方法、刻印技巧、刻印要领、有关篆刻的人文故事等五个方面。各有侧重,既注重普及性知识技能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各层次教育的较好衔接,又注重差异教学,侧重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篆刻课程对认知领域和技能领域的目标要求分为两个层次,认知目标分为知道、领会;技能目标分为学会、初步掌握。本课程重在发展学生对篆刻艺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达到传承拓展篆刻艺术的目的,并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使教学内容体现出趣味性、基础性和普及性特征。 篆刻社团活动内容安排及进度: (初级) 第一学期

中学生社团活动介绍

州城二中学生社团活动介绍 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活跃校园文化活动,搞好校园文化和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经学校研究同意,我校成立多学生社团组织、兴趣小组,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自主发展”。 一、主要目标与活动原则: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着“有所作为、有所进步、有所攀登”的要求,完善学生社团的开展,保证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力求活动的成效性,使社团活动的开设与开展成为学校打造品牌的亮丽的窗口。 学生社团是学校群众性团体,它是学科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它为学生创新意识形成和文化修养的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学生创造事迹活动、施展创造才能提供了舞台、同时也能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 学生社团和兴趣协会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选择性,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能力,让他们有展示才华的自由度和空间。因此要一改过去组建兴趣小组、“学生社团”由学校确定社团、老师指定学生参加的做

法,让学生自己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个性专长,由学生自己来组织学生社团,开展活动。 二、健全组织机构 1、领导机构:校长室、教导处、教科组、团委等。 2、分设机构: ①桃李文学社:桃李树荫下,你我共同展示自我的文采。 ②宾芳音乐社团:一个有着和谐悦耳、忧美动听音乐的王国。 ③ POP英语角:在“流行中得到知识,在“快乐”中体验英语,和我 们一起享受英语给我们的乐趣。Welconme! ④篮球俱乐部:用双手展示我们的风采!⑤星光羽毛球社:举起球拍,挥洒精彩!⑥足球俱乐部:在这里寻找对足球的热爱!⑦乒乓世界:乒乒乓乓,走世界,圆你明星梦!⑧跳跃青春花样跳绳社团:跳出你的精彩,跳出我们的花样世界!⑨时代校园之声:小小的话筒,沟通你我的心灵!⑩梦言书画社:在这里,用笔写出你的风采,用画笔描绘精彩的世界! 3、社团管理:社长(指导教师)1人、副社长(指导教师)1-2人、委员若干名,成员自定。 三、社团活动具体要求: 1、做到“三化” 1)社团管理规范化,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己的组织,固然有其灵 活性和自治性的特点,但是也应受到相关制度的约束; 2)社团运作社会化,鼓励社团走出去、引进来,向社会宣传自己,

《开展“校园社团活动,探索校本课程”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开展“校园社团活动,探索校本课程”实践与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新郑市城关乡周庄小学李红英 课题组成员:李朝梅、赵建玲、赵月琴、许慧芳、李慧珍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形式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入,呼唤着教师新课程理念、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的真正转变,呼唤着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多年的课改,我们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贪玩厌学、没有持久的学习兴趣、学习行为习惯差的现象比比皆是。现实课堂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师生的教学活动还不够灵活、开放,与课程目标要求还有差距,效率不高或达不到预期效果也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我校教师年龄偏大,日趋老龄化,学习和自我提升意识淡漠,需要学校提供适当的时机和发展平台,来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利用一切时机和资源,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是我们最终追求的教育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符合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需要,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来开发校本课程,也是国家三级课程建设的需要。 1.课程建设的需要。国家三级课程网络建设中的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益的补充和发展,在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彩社团活动又是小学生展现自我、张扬个性、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绝佳途径。以多彩社团活动为平台,探索和建设校本课程,对学校的整个课程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小学生社团活动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自身需要为基础,是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正迎合小学生的天真活泼、生性爱动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学习空间,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 3.传承校园文化,丰富学校内涵的需要。不同风格特色的学校,有着不同的校园文化,也有其不同的学生社团活动。它在丰富着学校课程建设的同时,也丰富和发展着学校的校园文化和内涵建设。 (三)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本课题大多是大学生和中学生社团活动与校本课程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也著述颇丰,但是由于小学生和大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小学生社团活动与校本课程的结合尚处于摸索与探究的阶段。因此,让小学生分享多彩社团活动的快乐,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建设校本课程,是我们学校近期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一)研究内容 1.调查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组建适合学生的社团。 2.建立社团活动组织,制定社团活动方案、章程、安排,积极开展活动。 3.以社团活动为平台,发现并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 4.根据指导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收集大量的第一手活动资料,总结活动经验,开发社团活动校本课程。指导教师积极

学校特色校本资源资料专题资源资料

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 新课程改革倡导课程的多元化,允许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内,进一步充实、内化、优化课程结构,也允许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外,开发校本课程。所以我校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根据学生基础与差异,创造性地、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 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坚持以实现国家课程的教育目的为前提,坚持依托校情和学生发展的个性要求,着眼本校教师群体对国家课程的修正与整合,实现校本课程的特色化,正如李艳芳校长所说“让每一朵花儿在科学与艺术的熏陶中安然绽放;让每一颗金子在智慧与道德的锤炼下闪闪发光”。 一、厘清国家课程改革内涵,为校本课程建设准确定位 课程改革包括国家地方课程的科学高效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面对新时代对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选准突破口,抓好学校实施的课程的整体优化,将课程方案进行校本化的实施,使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在学校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 首先,由于“国家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途径、构建“学校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其次,“统一的课程标准”与不同群体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又决定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要性;最后,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标准”本身所具有的“刚性与弹性的结合”,又给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留下了可能性。重要性、必要性与可能性“三性”合一,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不但必要,而且可行。 我校的校本课程依据学校课程规划和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实行学分制管理,走班式运作,自主性选修课程与限定性选修课程组合。自主性选修课程由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与活动组成,主要包括人文素养类课程、艺术类课程、身心健康类课程、学习生活技能类课程、报告讲座类课程及社会实践类课程等等。通过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创造了极大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们表示“校本课程的开设,为我们提供了选择课程的机会。上自己喜欢的课,学起来特别开心”。 二、把脉校本课程,为课程开发找准切入点 我们认为课程方案的校本化实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教育局颁布的课程计划预留给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拓展型、探究型校本课程的开发;二是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学生实际对国家地方课程进行适应性的再开发。 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学生实际,我们以道德课堂理念为指导,研制了《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学校课程规划,对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拓展型、探究型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系统思考、整体规划,明确了学校的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门类、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在“基于学生发展、符合学校实际、全员参与建设、关注教育价值”的课程方略下,我们构建了“目标整体、结构多元、尊重选择、发展个性”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拓展国家课程,推进校本课程的建设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着力点 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兼顾学生的需要、兴趣、价值观,尊重学生的

校本课程篆刻教学设计

第一课中国篆刻史 一、教材分析 篆刻简单的说就是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我觉的篆刻模块在高中开设是最有特色的一个模块,作为一种美术形式来说,书法、篆刻本身就是中国最独有的美术形式,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 二、教学目标 篆刻的鉴赏,激发学生学习篆刻的兴趣,我国篆刻的起源和历史,使受到篆刻美的陶冶,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与难点 中国篆刻的历史 四、讲授新课 (一)组织学生按照指定位置入坐,课堂秩序安定后,教师提出印章篆刻课程的要求和规定,诠释学习评价表。 1.进入教室后未经老师同意,操作台上的物品不能擅自动用。 2.上课时未经老师同意,不得擅自离开自己的座位。 3.教室内不得大声喧哗,追逐打闹,保持操作场地清洁整齐。 4.爱护工具以及材料,工具使用要规范,课中所用的刀具一定要注意安全,不得玩耍刀具,更不得把刀尖指向他人。 5.下课后要把自己的操作台收拾干净,把工具和材料放回原来位置,不得随意乱动。 6.离开教室前要清理个人所用的工具及材料,工具放回原来位置,并把自己的操作台几周边场地打扫干净,关好门窗。 (二)导入新课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三)发展历史 殷商 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有一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证据为出土于河南安阳(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铜玺。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 战国时期 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先秦时期的印章叫做鉥,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鉥。 (四)、结束语 清初至中叶,丁敬、黄易等人摆脱徽派影响,从汉印再出发,开创浙派,这两大流派主掌了整个印坛。稍后,邓石如精于书法,特别是篆文隶书,结合书与印,所谓《印从书入,书从印出》,不再囿于古印,有了新的面貌,这一风格延续到目前影响极为深远。清末民初,黄士陵、吴昌硕、齐白石诸大家,各有风貌。 五、联系实际 课下继续搜集有关中国篆刻史的资料 六、拓展与提高 第二课篆刻分类 教学目标

中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实践

中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实践 发表时间:2016-07-13T10:54:06.41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7月总第198期作者:文兵元张玉清[导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丰乐镇中学733016 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中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实践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和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合作,发起了“乡村少儿小记者”活动,以互联网为平台,以此活动为依托,探索乡村学校的课程化出路。 一、小记者课发起的背景 2015年,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图书项目《乡村少儿》决定,在已经获得海外中国图书资助的学校寻找开展小记者活动的学校,通过网络授课的形式,最终形成小记者作品,向《乡村少儿》投稿。在乡村学校试验开设小记者课程的目的就是,通过互联网授课的形式,提高乡村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网络资源的信心和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乡村孩子参与课外社团活动的兴趣和意识,探索乡村学生参与学生课外活动的途径和模式。同时,引导和激励乡村教师的参与意识。参与到互联网网络活动中来,从传统课堂走向翻转课堂,参与到教育创新活动来。 二、小记者课策划过程 1.网络征召活动。2015年初,《乡村少儿》杂志编辑部在相关的微信、QQ平台发布在乡村学校开设乡村少儿小记者队的消息,愿意做小记者活动课的学校和老师来一起参与讨论。 2.项目学校老师征询学生意见。我在所任教的班级就开设乡村少儿小记者活动的形式、目的、意义、方法、过程向同学们作了说明,经过他们自己商议,我班共有胡锦禄等11位同学加入到小记者队伍中来。我作为项目学校老师,把学生的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向杂志主编黄老师作了汇报。 3. 项目学校老师和杂志讨论小记者活动方案。在网络平台上,项目学校老师和杂志编辑部讨论具体实施方案,最后形成了《关于组建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乡村少儿〉小记者队伍活动方案》,规定了小记者活动课的目的、形式、计划等。 4.项目学校老师和杂志编辑部沟通。了解各学校的电脑、网络情况,能否开展网络授课,YY平台乡村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是否会使用。学校的图书情况,学生的阅读、写作状况,考试压力对于活动开展的影响等等。也了解了乡村孩子的作品发表渠道,诸如是学校的广播站,还是校报校刊,地方报刊。 三、小记者课程实施 1.成立小记者队。编辑部向小记者发出问卷调查表,如小记者自我介绍,小记者思维方式,回答勺子的作用。 2.网络授课。首先,远程授课老师制作PPT,发布到小记者群,项目学校老师下载,学习,并呈献给学生进行预习。熟悉课程内容、目标、作业、预设存在的问题等。其次,学生打开PPT,进行语音授课。学生通过聊天窗口,发送文字信息,和授课老师交流、互动课程内容。约四十分钟课程完成后,教师布置离线作业,同时,教师预设、生成作业中的问题,适度点拨学生。学生对作业可以合作讨论,也可以独立完成再进行交流,互相评价。 四、小记者作业评价 1.网络课堂反馈。在上新课之前,授课教师对小记者的作业分别点评。点评主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期望性评价让小记者有更多的信心参与到活动中来。同学们反应良好,对小记者活动信心满满。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去。教师就同学们的作业精彩部分着力点评,呈现在PPT上。 2.项目老师点评。对于学生作业,主要是提醒任务完成,注意作业要点,积极协调学校完成小记者课堂任务,线下作业的互相讨论、探讨、修改。 3.优秀作品进入《乡村少儿》编辑部采稿。经过编辑部老师的讨论、修改、编辑,最终成为《乡村少儿》用稿,出版后送小记者一本杂志,作为奖励。 4.正能量传播。小记者作业发布到小记者qq群、小记者老师微信群、基金会论坛板块、种子老师群、项目老师qq空间、博客,让更多的老师了解小记者社团活动的意义,吸引更多的学校加入到小记者队伍。 五、小记者活动课程实践反思 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全国性的基金会、民间社团组织都已经参与到基础教育的进程来了。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图书资助和阅读促进项目,在全国影响极大。桂馨基金会和大学生社团的紧密合作,开设乡村学校科学教育课效果卓著。各地都有民间组织参与到乡村学校的各种活动课程中,为乡村教育的观念进步和革新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主要形式就是教师培训网络化,社团活动开放化、社团活动网络化、社团活动课程化是主要特点,也是乡村教育社团活动的未来方向。参考文献 [1]刘联怎样搭建个性发展平台[N].珠海特区报,2008,03,27,(009)。 [2]刘永安开封高中学生社团活动红红火火[N].开封日报,2007,04,11,(002)。 [3]赵广成坚守教育常识才有真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4,01,09,(005)。 [4]嵇元李继业苏州:中小学补课可举报[N].新华日报,2007,02,07,(B01)。

小学校本课程信息技术社团课程教案

XX小学校本课程信息技术社团教案 第1课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什么是信息; 2、了解如何描述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获取、传递、处理的各种技术; 3、知道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4、了解信息高速公路; 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的各种心态及其本质含义。 教学方法: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启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 2、电脑动画课件教学。 教学准备:1、电教室内利用电脑播放自制的教学课件。 2、课前打开电脑。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什么是信息?你知道吗?(学生回答) 简单地说,信息就是指对人么有用的数据、消息。(有用,即有价值。信息具 有价值) 2、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举例启发后,请学生自己举例) 只要我们留意一下周围世界,就会发现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十字路口的信

号灯……教室里的板书,挂图……图书馆里的书报…… 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直播……大自然也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发出各种各样的信 息…… [可用幻灯片展示以上图片] 二、新课教学 解释: “一、信息通常是指数据、消息中所含的意义。” 科学角度研究的信息主要指:一是经过计算机技术处理的资料和数据,如文字、图形、影像、声音等;二是经过科学采集、存储、复制、分类、检测、查找等处理后的信息产品 的集合。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存在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它必须借助某种符号才能表现出 来,而这些符号通常人们用数据来记录它。 “二、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获取、存储、传递、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计算机技术 和通讯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利用电脑动态展示以下三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1、信息的获取” 人脑的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视觉和感觉器观获得的;电脑中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诸如键盘、 鼠标、语音识别等电脑输入设备,扫描仪、传感器等电子感测装置来获取。 “2、信息的传递”

小学武术校本课程教材(中学也可用)

第一章中国武术概述 第一节中国武术的本质特征 一、中国武术的概念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和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 武术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 武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有过不同称谓,如春秋战国时称“技击”,汉代称“武艺”,清初称“武术”,民国时期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武术”。 就其内容和形式,有文字记载的古代武术中舞练形式的套路运动有“打拳”“使棒”“使枪”“戈舞”“矛舞”“刀舞”“剑舞”等单人和集体的演练以及“枪对牌”“剑对牌”等双人对练。对抗形式的搏斗运动有“角骶”“手搏”“相扑”“击剑”“较棒”“刺枪”等。 从久远年代走来的武术与今天的武术相比较,其所含盖的内容和形式确存在不少差异,但本质属性却是一致的,一脉相承的。从历史上看,早期人类在生存竞争、狩猎及战争中的技能形态与武术初期的技术形态同源同构,甚至在一定时期融会交织,然而二者随着历史的变迁,武术发展至今,体育的功能日渐显著,并归属于体育的范畴,其内容、形式和手段的体育化特点更趋明显,所以现代武术的概念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其运动形式的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二、中国武术的属性 武术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1狭义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搏斗和武术功法练习等为其主要运动形式,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功能和民族文化特色,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2广义为:武术是以武术技术、武术文化、武术人才、武术管理、武术产业、武术社团、武术医学、武术教育、武术科技、武术法规等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搏斗和武术功法练习等为其主要运动形式,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功能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注重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中国文化传统体育项目。从广义上讲,武术不光是体育所能涵盖的,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从武术概念中内涵的三个属性可以看到:(一)武术是中国传统的技击术 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来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其主要运动形式有:套路运动、搏斗运动、武术功法。基本功、基本动作是武术技法的基本组成部分。无论是对抗性的搏斗运动,还是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技击方法为其技术核心的。就人类的社会生活来说,技击术不可能是中国独有的。比较世界各地的技击术,武术不仅在技击方法上更为丰富(诸如各种踢打击刺之法),而且有自己的传统特点(诸如快摔法、擒拿法等)。在运动形式上,既有套路的,也有散手的,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特点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特点 技本课程就是学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 组成了“三级课程”的结构。它可以使学校真正拥有对课程的选择余地,可以使 学校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c因此,栓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 亮点。但就是,一直以来,课程都就是由国家开发,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供学习与借鉴。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特点 课程模式与课程结构的多样化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 本趋势。在课程根式多样化与课程结构优化中,校本课程的外发具打重要作 用。因此,优化宏观课程结构,也必须重视校水课题的开发与建设。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大致向=个部分构成:同家课样、地方课程利学校课程。共中,同家课程就是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般要求设计的.仑反映了国家教育标脏, 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小小学教育的共向标准。每个地方、每所学校都应认真贯彻文施国家课程,以保rd: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国家教育n标就是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成本依据。地方课程则主要就是根据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实际以及地域特点设计的课程,它就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入或社区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学咋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地方课程对该地方或社区的个小学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均。学校课程或校本课程必须在贯彻 国家课程标难的基础上,以地方课程方案为依据来加以设计。 凹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者的关系及其比例小向,宏观课程结构的 状况就有差别。在中央集权课程管现体制条件下,国家课程住出现课程结构中 ,1绝对的主导地位,国家课程规定的就是国家教育最高标难而不就是起码标准、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没有应有的地位;而在地方分枚课程管理体制卜,国家课程 门类较少.灶仅仅规定着中小学教育应达到的起码您淮.巾非最高标准.地入课

篆刻校本课程纲要

篆刻校本纲要 一、基本项目: 1、课程名称: 2、开发教师: 3、教学材料: 4、课程类型: 5、授课时间: 6、授课对象: 7、学制: 8、授课地点: 二、具体项目: (一)课程背景: 篆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集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的传统艺术。新《美术课程标准》的实施特别要求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通过篆刻教学实践,创建一种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的学习形式,让学生了解篆刻的历史、学会欣赏篆刻艺术、力求篆刻艺术入门。这对传承篆刻文化,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有着极大的益处。因此,本学年度我校开发了《篆刻》这一校本课程。 (二)、课程目标: 1、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勇于实践和乐于探究的精神,激发起一种强烈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在篆刻的个性化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能力。 2、初步理解篆刻的重要原理,如章法和篆法;初步掌握主要的技能。如,基本刀法和章法等。 3、初步养成对篆刻的关注兴趣,提高篆刻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体现学校美术教育的特色性,加速开发和利用更广泛的校本课程。 (三)、课程内容安排: 1、篆刻内容:初中生校本课程《篆刻》的教学内容与一般的成人篆刻是有区别的。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使教学内容体现出趣味性、基础性和普及性特征。因此,教学内容主要设定在识印欣赏与工具材料、刻印过程与方法、刻印技巧、刻印要领、有关篆刻的人文故事等五个方面。各有侧重,既注重普及性知识技能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各层次教育的较好衔接,又注重差异教学,侧重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篆刻课程对认知领域和技能领域的目标要求分为两个层次,认知目标分为知道、领会;技能目标分为学

小学社团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方案 小学 2014.9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繁荣校园文化,转变育人模式,持续推进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建设,创设更多有利于学生自我选择和符合个性爱好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个性,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一个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 二、规划目标 1.总体要求: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坚持教育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推动学生社团(学校课程)活跃校园文化、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服务学校主动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建设目标:以“让每一位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一个学生社团”为目标,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一样专项特长。 3. 主要任务:整合教育资源,发展学生社团,创造良好条件,

开展多彩活动;制定相关制度,建设管理并重,丰富校园生活,提升综合素质。积极探索学生社团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课程化、品牌化之路,努力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课堂、实践基地和大舞台。 三、规划原则: 1.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系统地设计切实提高学生各方面技能的内容和方法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负责。 2.激发主体发展积极性原则:推进社团活动,学生是主体。贯彻新的教育理念,以生为本,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活动积累和磨炼,长见识、得乐趣,从而提高能力和水平。 3.发展特长,建设特色教育的原则:推行社团活动,就是张扬个性,发展特长;就是进一步拓展教育的空间,以目标构建内容,促使学生发展特长,学校发展特色,从而提升教育质量。 4.创设条件,保障安全原则:推进社团活动,要克服困难,创设条件,从而有效实施。合理安排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整合各种资源,全方位的保证每位学生的安全,让每一项活动安排,都能体现对学生周到的关怀。 四、具体规划: (一)组织机构成立学校社团活动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由校长、副校长、德育处、教导处、教科室组成。定期组织学习研究,协调校内外、课内外关系,保证方案正常实施。具体实施人:各项活动具体

物理社团校本课程

理化社团校本课程开发和优秀社团培训指南 -------编者语我校在学校领导的引领和全体教师的努力下一直致力于社团教学文化的形成,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培养教师的有效途径,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为了社团开展的有声有色,为了让社团教学更规范化,有效化,编写了这本理化社团指导书。 首先,以社团申报表为例,着重说明了申报表的格式、内容和填写方法,从社团组织建设篇,社团师生培养篇,社团活动回顾篇,社团成果介绍篇和社团未来展望篇五大篇章让老师们明确了申报材料的基本思路。在初步了解了优秀社团申报之后,阐述了校本课程的定义,是以教师为主体开发的与学校特点和条件相适应的课程,然后从课程行为的确定、设计、编制和完善等几方面理清了课程课程开发的大致流程,从目标导向性、协调性、统整性、多样性、针对性、趣味性和适宜性七个方面论述了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详实的介绍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五根支柱,要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发挥师生主体作用,丰富学生学习方式,考虑学校实际可能和形成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从课程内容、人力、经费和政策四方面分析了课程资源的内容,点明了课程开发方案包括课程开发的背景、理念、原因、目标、规划、方法、流程等,让老师们从理论上掌握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主题,原则体系,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策略。

其次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要求,说明校本课程编写的大致结构,分五个部分,简单的课程目标陈述,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设计工作课程内容或专题,课程学习材料,课程实施方案和考试评价说明。重点讲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后,老师们对校本课程的制定编写有了初步的轮廓,从社团名字的选取,封面的设计到内容的编排,篇章的选取,从理论的铺垫到具体的操作,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经过培训呈现在老师们的面前,为各位老师的社团教材编写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指导书强调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明确了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需求,简洁明了的指出要论述清楚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去学,并向各位老师提出更高的希望。春风拂面来,相信有了领导的重视,具体的校本课程专家引领,老师们辛勤的耕耘,期待我校的社团在今后的日子里,百花盛开。

戏剧社团校本课程教案

戏剧社团校本课程教案戏剧社团校本课程 活动时间第一周活动地点四(1) 指导教师 活动内容:回顾课本剧的相关环节和内容。复习上一 学期的表演。 活动意义:巩固课本剧知识,为这一学期的表演做铺垫。活 过程设计:教师引导同学们回忆课本剧的相关内容, 播放上学期的剧本,让大家回顾表演内动 容。 活动效果:学生们对课本剧的兴致依然很高,对于新过剧的角色都十分想尝试。 程 活动时间第二周活动地点四(1) 指导教师 活动内容:回顾上一学期的表演内容,让学生们复习 校园话剧的环节和方式。 活动意义:让同学们进行热身,为这学期的表演做准备。活 过程设计:播放剧本,同学各就各位,按顺序表演剧 本情节。动 活动效果:同学们的表演欲望还是很强,对于课本剧 仍然很感兴趣。过 程

活动时间第三周活动地点四(1)班指导教师 活动内容:继续进行上节课的表演内容,借助媒体播放剧本。 活动意义:通过对比表演让同学们发现自己表演上的不足,帮助提高同学们的演技,为这学期活 的剧本表演做铺垫。 过程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表演,指出学生们表演的动不足之处。 活动效果:仍然是积极性很高,但是学生的表演技巧过还是略显生硬。稍显不会变通。 程 活动时间第四周活动地点四(1)班指导教师 活动内容:与学生讨论本学期的表演内容,确定剧本,进行人物角色的分配。 活动意义:在表演中学习话剧的技巧和知识,通过同学们的评价开展互动,让大家各抒己见,活 从而提高话剧表演的多方面参与和认识。 过程设计:角色就为,进行全方面的规划和设计,由动老师设计对白和指挥,安排同学们按步骤 进行演练。过 活动效果:表演比较投入,但是由于剧本内容的原因,有些同学容易笑场,表演不能放开。程 活动时间第五周活动地点教室指导教师 活动内容:按照分配的角色进行第一次试演,指出问

小学(篆刻)校本课程教材

篆刻(试用)本小学校本课程教材

【目录】 第一章:中国篆刻史 1、中国篆刻史 2、篆刻分类 3、篆刻欣赏 第二章:篆刻入门 4、了解篆刻 5、什么时候学习篆刻 6、篆刻所用工具及材料 7、篆刻规则 第三章:如何篆刻 8、印章上怎样写反体篆字 9、篆刻分几个步骤 10、篆刻技法 第四章:篆刻误区 11、学习篆刻易进入的误区

卷首语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在设计课程编排形式上,让学生从欣赏到实践操作,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素质得到提高、知识得到增长,更重要的是体验劳动的幸福,同时提高学生生活实践能力。 教材的内容主要有四大方面: 1、中国篆刻史。2、篆刻入门。 3、如何篆刻。4、篆刻误区。 计划建立活动教学体系,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自主动手的能力。以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将此学科延续下去。 现阶段的教材仅是一个雏形,很不完善,恳请各位领导、广大师生、家长给予指正,以便修订。

第一章:篆刻艺术 第一课中国篆刻史 1、殷商 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有一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证据为出土于河南安阳(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铜玺。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 2、战国时期 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先秦时期的印章叫做鉥,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鉥。这些印章的材质多为铜质,但亦有采用银质或玉质。朱文(阳刻)、白文(阴刻)印均有发现,印文书体使用六国古文。在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印章成为君臣关系、商品贸易的重要凭证,并广泛用与竹简与木简的封泥上。除文字印外,还多见内容为绘画图案,特别是动物图案的装饰性肖形印。这种肖形印的存在延续到六朝时期,随后逐渐消失。 篆同瑑,篆是一种书体,一般说法就是用篆书来刻制印章便是篆刻。印章由文人自己动手刻制,传说是在明末,传说王冕发现用花乳石可以刻印,继而文彭、何震大力投入,篆刻一艺于是广为发展。比较可靠的资料,酷爱印章艺术的文彭,原先自己写印稿子请工匠雕琢;偶然机会遇到市场上有人卖一种叶蜡石,是种青田石的灯光冻,发现这种石质可以雕琢,于是自己动手刻印。 后起之苏宣、朱简、汪关等带领,风气大盛,篆刻遂与书、画分

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

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提升高校社团发展质量的新途径 ——以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为例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是繁荣校园文化,锻炼学生能力的重要平台。高校社团活动课程化是对社团发展以及社团作用的新探索。本文以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第三学期社团开课实践为例,分析了社团课程化意义,指出了社团课程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社团;课程化;意义;问题;对策 一、背景 (一)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三学期制简介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实施的三学期1是以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学校根据“创新型、实践性、高水平和有特色”的原则,在小学期开设了以实践性为主的课程,进一步拓展同学视野,为同学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同学们能更多接触学术前沿,感受多种教学风格。从山大威海分校实施“三学期制”的实践来看,它能够较大地凸显出制度变革的灵活性,规避两学期制存在的不足,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我校学生社团建设情况概述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在共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它作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塑造、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在广大同学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1987年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以下简称我校)第一个学生社团成立以来,随着我校的发展,学生社团的质量和数量业已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团数量步步攀升,1987年我校第一个社团成立以来,经过近20余年的发展,如今我校学生社团数量已达117个;第二,社团种类逐步齐全,由单一的社团种类,现在发展成社会公益类等八大种类;第三,主旨结构日益完善,由最初校学生会社团部的管辖到现在社团联合会,组织结构日程完备;第四,活动丰富,影响面广,每学年举办社团活动500余次,吸引20000余人次参与。学生社团已经俨然成为繁荣校园文化,丰富学生活的主要力量。 (三)三学期制下的学生社团建设 学生社团在推进育人工作、繁荣校园文化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力抓手,为了继续发挥学生社团在锻炼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作用,我校团委根据“创新型、实践性、高水平和有特色’原则,创新性的社团活动与教学课程的成功结合,实现了社团活动的课程化设置, 1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自2008年7月实行三学期制改革,通过压缩第二学期课时,开办第三学期的方式吸引国内外优秀资源来我校讲学,开拓学生视野,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