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向式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古代诗歌四首》第二课时
4《古代诗歌四首》(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
4《古代诗歌四首》(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4 古代诗歌四首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1.学生齐背四首诗歌,教师做简单点评。
2.学生默写四首诗歌,然后翻开课文与原文对照,检查有无错误。
3.指名解释诗歌中相关词语的意思,教师点评后予以肯定。
二、学习新课(一)学习《观沧海》1.整体感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思考题:⑴诗题为“观沧海",全诗围绕“观”字展开,那么诗人“观"到了哪些景物?⑵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诗人所“观"的实景吗?⑶诗人为什么要虚写大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确:⑴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⑵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诗人想象的景物。
诗人以丰富又大胆的想象赋予大海吞吐宇宙、包容日月的苍茫博大。
这是虚写的内容。
⑶诗人借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显示自己的博大胸怀;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借景抒怀,表达了建功立业的愿望。
2.深入探究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⑵“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既然是虚写,那么,这部分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⑶诗人在写景过程中,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明确: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东临碣石”交代的是“观沧海"的具体位置;“以观沧海”交代主要事件。
整句用在开头,开启全篇,为“观"展示了背景画面。
⑵不能删去。
作者先实写再虚写,由实景转入想象,虚实结合。
实景的生动描述,让读者身临其境;奇特的想象又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意境无穷。
⑶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由整体到局部,先把视线投向远方,描写沧海全貌,再把视线拉近,俯瞰脚下,细致描绘山岛草木,这样由远及近的写法符合“观”的客观规律。
(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整体感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思考题:⑴景物有千般万种,诗人为什么在第一句诗中只写到了“杨花"和“子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⑵诗人为什么要把“愁心"寄“明月”呢?他的“愁心"又是指什么?明确:⑴“杨花”和“子规"都是有代表性的景物。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2课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古代诗歌四首》位于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之后的古代诗歌学习第一课。
小学时候,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但学习方法相对简单,以朗读和背诵为主,学习模式相对单一,以单篇学习为主。
2022年版新课标中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内在逻辑,要求教师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根据教材编排意图和学生实际,本课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以“秋”为核心意象,将《观沧海》和《天净沙·秋思》进行整合,第二课时以“在旅途遇见春天”为主题,将《次北固山下》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进行整合,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知识,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
第一课时(《观沧海》《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情境和艺术留白,并在对比诵读中感知不同诗歌“秋”意象的事物载体及其内在意蕴。
2.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和景物特征,感悟作者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对比分析,初步了解古代诗歌常识,通过实践学习欣赏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和景物特征,感悟作者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情境和艺术留白。
教学流程一、导入前段时间的学习中,我们徜徉在朱自清先生的春天里,领悟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万物复苏,行走在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里,感悟到了温晴的济南,温晴的冬天。
他们的散文就像诗歌一样浪漫而优美,今天我们就正式走进诗歌的学习,在诗歌当中去感受别样的精彩。
请大家看看第四课的四首古诗,如果按季节分类,可以怎么分?说说你的理由。
二、初读感知,观秋景1.指名试读两首诗歌,相机正音并介绍诗歌知识。
预设容易读错的字词:竦峙澹澹枯藤2.再读诗歌读出节奏(1)出示节奏(2)教师范读(3)全班齐读3.自由朗读诗歌,圈画出两首诗中的景物。
《古代诗歌四首》名师教案(2课时)
《古代诗歌四首》名师教案(2课时)第一篇:《古代诗歌四首》名师教案(2课时)《古代诗歌四首》名师教案一、教学建议:1.教学时间:2课时2.要注重朗读。
以朗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熟读感知的基础上鼓励当堂背诵。
注意各篇作品的情感基调不一样,所以朗读的感情要有所区别。
3.在读懂的基础上有所感悟。
不提出欣赏的过高要求,但又要着力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其中包含了欣赏的成分。
教师一定要掌握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个原则,使学生学得有兴味,愿意多读一些古代诗歌。
4.讲解相关知识。
作者生平就依注释讲,原则上不另作介绍。
课文的几首诗歌都是同时代的代表性作品,透露出“建安风骨”“盛唐气象”等时代精神,可在学生理解的范围内适当讲解时代背景,但不要介绍文学史。
二、学情分析:这是初一学生第一次学习古代诗歌。
学生在诗歌记忆上积极性很高,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直至熟读成诵。
学生对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及诗歌意象理解较浅,教师可适当点拨。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2.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律诗的基本知识。
4.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和想象体会宏伟壮观的景象。
2.通过诵读理解思乡之情。
3.联系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
2.通过诵读第二首诗,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 104.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
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联系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以及意象寄托的情感。
五、教学方法:品读法;诵读法;联想法六、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第一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和想象体会宏伟壮观的景象。
初中语文 《古代诗歌四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第2课时)二、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规定:七到九年级学生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古代诗歌四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这单元的学习目标主要是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鉴赏精彩词句,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美的情趣和良好的语感,鼓励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古代诗歌四首》中的4首诗歌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这四首诗歌也各有特性,一、有丰富多样的体式,本课体式涵括了四言乐府诗、七言绝句、五言律诗和元曲;二、具丰富多彩的情感特征,抒发诗人不同的情怀《观沧海》表达了曹操的雄心壮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抒发了李白对友人的关怀。
《次北固山下》抒发了王湾的思乡愁绪,《天净沙.秋思》抒发了游子的哀愁。
三、有典型鲜明的意象组合。
通过意向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是诗歌常见的鉴赏方法。
本课所选的4首古代诗歌,都具有典型的意象,这些典型的印象都贴切的提到了抒发情感表达至上的作用,尤其是《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群,更是诗歌中借意象传达情感的典型,此外这种抒情是这4首诗歌的重要表达技巧,也是今后学生们会经常用到的写作技巧。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给出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建议是:首先,要注意朗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发现、感受古诗词的生命之美;其次;要疏通文句,让学生准确理解诗意,感知形象,但不要求索过深,而是要避免琐碎分析,以整体感悟为主;最后,要提倡背诵积累,还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写一些评点赏析文字。
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要帮助学生学好第一单元,古代诗歌4首,这篇课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古代诗歌,本课的学习效果能优化的话可以为学生以后的诗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古代诗歌四首第二课时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2.感悟诗意,品味意境,赏析名句,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还品味了李白诗中的深情厚谊,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古诗,一起去体味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
(出示课件44)二、朗读诗歌,学习新课次北固山下(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走近作者(教师补充作者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教师指正:(出示课件46)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
其诗流传不多。
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2.写作背景教师指正:(出示课件47)《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
诗人王湾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
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听读范读后,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出示课件48)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细读诗歌,精读细研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49、50、51)(四)深读诗歌,合作探究教师: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出示课件52)(学生朗读后思考回答。
)学生: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出示课件52)学生: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七年级语文第二周教案《古代诗歌四首》第二课时 (2)
初中语文教学评助教学设计
北海学校七年级
时间: 2021年9月5日主备人:七年级语文组审核人:七年级语文组
课题古代诗歌四首(二)课型新授课时2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包括三篇当代散文和四首古诗词。
三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家名篇。
四首古代诗词,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别有人,或诉秋思,所描写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各异,但都很精彩。
总的来说,这些古今名篇描绘了优美的四时之景,抒发了真挚热烈的情感,营造了美好而深远的意境,构思精巧,语言精致,值得好好欣赏体会。
课标分析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能熟练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4.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1.通过课堂口头回答与多种朗读活动,100%的学生能够正确解释“客路、残夜、昏鸦、断肠、天涯”等词语,背诵出王湾和马致远相关文学常识,能够背诵课文;5%的学生通过二次检测,完成上述目标。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90%的学生能够准确翻译古诗词,明确表述出古诗词的主题。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与教师点拨,85%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第二课时 教案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4、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九种景物 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
课堂拾贝
课堂拾遗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文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五、课末小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六、课堂小比拼:独立默写这首诗,同桌检查错别字。
七、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的习题。
2、赏析名句,写出个人感悟
天净沙 秋思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 ,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04 《古代诗歌四首》(第2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第2课时)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后两首诗歌。
2.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写作方法的特点。
3.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感情,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后两首诗歌。
2.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写作方法的特点。
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写作方法的特点。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感情,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上一节课中,我们跟随曹操临碣石,观沧海,感受到了大海的辽阔与壮美,想象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会到了曹操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抱负;我们也跟随王湾登上客船,不仅感受到了江南早春特有的景色,还体会到了他因光阴似箭而引发的思乡愁绪。
两位诗人的心境虽有不同,但都将内心的情感融于景物,强烈地感染了我们。
那么,在后面两首诗歌中,我们又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又会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天净沙·秋思》,继续感受诗人笔下的景与情。
(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新知探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自己所积累的知识或课前查阅的资料,小组讨论作者及其作品,完成学习任务单中填空的内容。
教师出示课件中“作品简介”的内容。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写作背景”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会作者的心情。
【设计意图】了解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展开想象,初步体会作者的心情。
二、知识链接【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文体知识”的内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七言绝句。
三、诗歌朗读朗读诗歌,纠正读音,读准节奏。
【活动内容】学生先自由朗读诗歌,将诗歌读通顺,再听范读音频,把握停顿,读准节奏。
【设计意图】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和朗读语气,初步体会诗歌内容。
四、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诗歌,掌握诗歌的大意。
【活动内容】学生借助注释,快速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龙标这个地方极偏远?诗中哪一个词真实集中地体现了诗人的感情?【设计意图】以自主学习的方式感知诗歌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问题,有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案第二课时
个性修改栏
预习单:《绩优学案》56页剩余习题,57页1(3)、(4)。
一、新课导入、设疑激趣
复习上节所学内容,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目标解读、落实任务
(明确学习目标)
三、预习检查、以学定教
1、了解作者。
2、了解元曲的基本常识。
3、检查预习单上的习题。
四、疑难导学、互动交流
(一)学习《钱塘湖春行》
五、自主实践、拓展延伸
课后完成《天净沙秋思》第3学生发言情况。
七、当堂检测、达标反馈
《绩优学案》课堂探究剩余习题。
八、课后作业、减负高效
“《课堂练习册》、《绩优学案》达标检测上”剩余习题。
我的收获:
燕子砭镇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案
序号:29审核人签名:杨荣江
课题
古代诗歌四首(二)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成辉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曲的基本常识。
2、进一步掌握“学习诗歌的一般思路”。
3、感受两首诗(曲)中所体现的诗人的情怀。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学习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展开想象,用白话文讲述小令的内容,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不超过150个字。
2、抓住图像,挖掘诗歌深意
再读诗歌,结合课本插图思考: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层次作简要分析。
3、展开想象,描绘生动画面
大胆展开你的想象,可加入适当的成分,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本文所展现的情景,将本文改写成一篇散文,课下交流。
1、初读“春行”——感春
指导学生朗读,然后思考:读了这首诗的感受是什么?
目标导向式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古代诗歌四首》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
要点
导
一、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两首古诗,这节课继续。我想问,假如你在旅游的时候想家了,要写一封信,你会怎么写?
生:直接打电话说,爸妈,我想家了。
师:我们来看看王湾是怎么写的。
1.试读全诗,读出停连和重音。
2.听范读,再读全诗
3.听吟唱,感受诗歌情感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思展: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可以改为“潮涨两岸阔,风吹一帆悬”么?
评:不可以。“潮平”是春雨已停,潮水已停止上涨与两岸齐平,才能显现“广阔”的景象。而“潮涨”则可能没有广阔的景象。“风正”是风向稳定,才可以显现“一帆悬”的景象,而“风吹”的风向可能是凌乱的,也就没有“一帆悬”的景象。
思议展:
你能发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诗的矛盾之处么?
思议展
全曲给我们呈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基本上有什么特征?传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评:枯藤、老树、昏鸦(堆砌罗列,索然无味,寂寥、凄苦)
小桥、流水、人家(堆砌罗列,人家的温馨,更是刺痛自己的羁旅之苦)
古道、西风、瘦马( 堆砌罗列,索然无味,寂寥、凄苦)
夕阳、天涯(堆砌罗列 索然无味,寂寥、凄苦)
多是时间与生命逝去的意象
评:“海日、江春”是新生事物,“残夜、旧年”是旧事物。因此矛盾,但因为是海上所以黎明和春天来得比较陆地早。所以陆上昨夜和去年未去,而海上新的一天和一春已经到来。已是夜晚和年末诗人在旅途上已经很忧愁了焦灼了,而昨夜未尽,旧年未去,新日已来,新春又催,诗人更加忧愁更加焦灼。
思展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问号可以换成句号么?后面一句可以改成“飞雀洛阳边”么?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第一章:《古代诗歌四首》第二课时教案
编写人: 上课时间: 20 年 9月 日
课题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课程标准
标注课程标准页码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联想、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朗读法 品味法
教学准备
PPT
课前作业
有感情朗诵《此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堂合作交流
二次备课
(修改人:)
环
节 一
一、导入:
上一节课, 我们学习了乐府诗和绝句,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律诗, 体会它们的独特魅力。
课中作业
指定学生具体分析古诗和元曲的区别。
环
节
二
三、诵读与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 翻译诗歌含义。
2.教师进行相关背景介绍
四、品读感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明确: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月亮人格化,请她将自己的忧愁之心传给王昌龄,带去了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
明确:断肠人在天涯。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明确:通过凄清、悲凉、感伤的秋景的描写,表达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第二课时 备课设计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说出两首诗韵律的不同。
2.借助注释,在朗读中展开合理的想象,能够生动形象的描绘诗中的画面,说出两首诗意象、意境特点的不同。
3.结合意象和背景,能够准确概括两首诗中寄寓的不同情感。
韵律——比异【导入】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评价任务1及评价量规】评价任务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说出两首诗韵律的不同。
评价量规:评价评价量规标准符合标准基本符合标准不符合标准——读音吐字清楚、准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楚,字音错一处吐字清楚,字音错超过一处活动1、2韵律节奏感强,能够灵活掌握朗读时音的高低、轻重、停连,读出韵律感。
节奏感强,但朗读时部分音的高低、轻重、停连把握不够准确,韵律感稍弱。
节奏感较弱,不能掌握朗读时音的高低、轻重、停连,没有读出韵律感。
活动1、2能够说出两处及以上两首诗在韵律上的不同能说出一处两首诗在韵律上的不同不能说出两首诗在韵律上的不同活动3仪态大方、得体,精神饱满,不矫揉造作较大方、得体,精神饱满,稍显矫揉造作不够大方、得体,精神饱满,矫揉造作活动1、2【教学活动】1.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以下助读资料,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助读资料:五言、七言诗节奏划分有两种情况:(1)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例如:潮平/两岸/阔;七言诗为二二二一,杨花/落尽/子规/啼。
(2)单音节在句中,五言诗为二一二,如:江春/入/旧年,七言诗为二二一二,如:闻道/龙标/过/五溪。
2.听范读,纠正朗读,读出韵律美。
(1)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读出韵律美。
(或播放录音)。
新课标语文 《古代诗歌四首》(第二课时)教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识积累
走近作者
马致远,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这首《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可见其在以思乡为题材的古代诗词中地位有多高!
学生做好笔记,并识记这些文学常识。
让学生了解马致远及其散曲。
文体知识
唐诗宋词元曲,可见元代最主要的文学样式就是曲了。散曲是元代戏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曲分戏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可以单独创作,也可以分布在戏剧作品中。小令又是散曲的一种。《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标题。
悬:挂。
残夜:夜将尽末尽之时。
做笔记。
把握文言词语。
诗意解读
1、熟读诗歌,读准节奏。
点拨:
可按下面标识朗读。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结合注解读懂诗意。
点拨:
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放舟。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将船帆高悬着。夜将尽了,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末逝去,江上已有了春意。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去呢?多希望北归的大雁能把家书带到洛阳。
把握诗歌的音节。
充分利用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读准句读,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
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注释。
整体感知
齐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点拨:
首联:开篇点题,叙事,写诗人的船经过北固山外的河流。这里的“青山”即北固山,“绿水”即北固山外的镇江。此联暗含旅途劳苦和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江面开阔,一帆风顺,景色宜人。这里的“平”“阔”“正”“悬”四个字用得极好,“潮平”指江面平静,没有波浪,“风正”指江面微风细细,这为下联的“江春”一句作好了铺垫。
《古代诗歌四首》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借助背景或景物欣赏古诗,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制作诗歌朗读卡,为诗歌设计朗读脚本并展示,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借助背景或景物欣赏古诗,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三首诗歌和一首散曲,认识了曹操、李白、王湾和马致远,大家为他们的诗歌配上了多彩的画卷,谁能结合自己或小组的画为大家背诵一首诗歌呢?(分别请四位同学,背诵四首诗歌,可不按照课本顺序)过渡:相信同学们在绘图和背诵中已经领会到四位诗人在自己的诗歌中分别表达的情感了吧?接下来让我们总结一下吧。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进入新课学习。
二、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1)反复诵读《观沧海》,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2)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曹操生平,说说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提示:教师可在探究前借助课件为学生补充诗人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信息。
2.探究步骤(1)把自己想象成曹操,借助上节课创作的图画,想象自己身处高山之上,面对着大海,大声诵读诗歌;(2)结合作者生平和诗歌意思,说一说,面对此情此景,“你”(曹操)有什么样的情感,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3)面对沧海边万千景色,为何作者偏偏选择了诗中的几处?假如你是作者,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选景的原因吗?探究范例:吾乃孟德,面对浩莽沧海,我不禁唏嘘万千。
这海中耸立突兀的山岛,更衬得这大海波涛万丈,山岛岿然不动,好一幅气势万千的壮阔山海图!这多似我本人心怀天下,志向坚定的内心啊!3. 成果展示预设:登山临海我感觉自己心胸开阔,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4.活动小结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
古代诗歌四首(第2课时)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教师复备学习?钱塘湖春行?一、导入新课: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朗读诗歌,感知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
教师正音,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组]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风光?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1、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场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教师复备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缺乏〞,是因为看缺乏,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2、“最爱湖东行缺乏〞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三、研读与赏析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
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
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
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风光就会到来。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过程学习?天净沙•秋思?一、导入新课: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最新精品】人教初中语文七上《15古代诗歌四首》word教案 (3)】
《古代诗歌四首》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课标对古诗文学习的要求(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情感。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教材分析《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早春游湖,面对湖光燕舞,心情十分愉快。
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诗的风格自然清新,娟秀明丽。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散曲曲牌名。
“秋思”是题目。
这首小令以深秋傍晚荒野萧索凄凉的景物,衬托并引发一个沦落天涯的游子的悲秋怀乡之情。
3、古诗词中招常考考点:近8年来,河南省中招以课标推荐背诵的34首古诗词曲为考查范围,注重对写景抒情类,爱国言志类作品的考查,试题以简答题为主,题量为2道,总分值为4分。
常考考点有:品味炼字,名句赏析、主旨情感,画面描述等。
4、学情分析:古代诗词是学生常学的内容,一般都要求背诵掌握,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古诗所考的内容,但对答题技巧的掌握不够熟练,常有失分现象。
二、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这两首诗。
2、能正确译讲这两首诗。
3、能正确赏析句子,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特色。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自由朗读,试着划分节奏读一读,读出抑扬的声调,读出韵律和情感。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让同学们读前两首诗,参考课下注释与资料,自己逐字逐句翻译课文。
然后交流、展示,完成自学检测。
3、针对目标3,设计三个活动,读诗歌,找出诗歌的主旨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的写作特点。
完成自学检测。
四、教学过程板书设计钱塘湖春行写景:西湖早春抒情:喜悦之情天净沙•秋思写景:深秋晚景图抒情:孤寂愁苦和思乡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可以改为“潮涨两岸阔,风吹一帆悬”么?
评:不可以。“潮平”是春雨已停,潮水已停止上涨与两岸齐平,才能显现“广阔”的景象。而“潮涨”则可能没有广阔的景象。“风正”是风向稳定,才可以显现“一帆悬”的景象,而“风吹”的风向可能是凌乱的,也就没有“一帆悬”的景象。
思议展:
你能发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诗的矛盾之处么?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思议展
1.题目改为“次北固山上”好么?
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改成“客住青山上,停舟水岸边。”可以么?
评:1.不可以。诗人只是暂时停在山下歇脚,马上就要继续赶路了。不能在山上停留。
2.不可以。诗人只是路过北固山,所以“路”和“外”都不能改。同样,“行”和“前”也是相互照应不可以更换的,强调诗人马不停蹄,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苦。
评:“海日、江春”是新生事物,“残夜、旧年”是旧事物。因此矛盾,但因为是海上所以黎明和春天来得比较陆地早。所以陆上昨夜和去年未去,而海上新的一天和一春已经到来。已是夜晚和年末诗人在旅途上已经很忧愁了焦灼了,而昨夜未尽,旧年未去,新日已来,新春又催,诗人更加忧愁更加焦灼。
思展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问号可以换成句号么?后面一句可以改成“飞雀洛阳边”么?
学会诵读
深度诗歌
听出诗味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新旧交替,忧思焦虑
《天净沙·秋思》:漂泊断肠时,处处是天涯。
教学反思
目标导向式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简约版)
课题
古代诗歌四首
时间
2019.9.19
节次
第2节课
授课对象
七年级
授课教师
各教师
学习目标
1、通过音频的范读,视频的范读和学生自读,读准字音和节奏,体悟诗歌主体情感。
2、通过换词比较法来理解诗歌语言的精妙和诗人的情感。
3、通过写作背景的后置,加深学生对诗人诗歌情感的体悟。
。
2、《次北固山下》中,表现了新旧事物交替,又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思念家乡之苦的句子是,。用“大雁”为意象抒发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3、《天净沙·秋思》中,旅途上的乏味之景与人家的温馨之景形成对比的句子是
,。表现旅途之劳苦之长久,表达诗人强烈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
创设生活情景,感同身受诗人情感和情感的表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
要点
导
一、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两首古诗,这节课继续。我想问,假如你在旅游的时候想家了,要写一封信,你会怎么写?
生:直接打电话说,爸妈,我想家了。
师:我们来看看王湾是怎么写的。
1.试读全诗,读出停连和重音。
2.听范读,再读全诗
3.听吟唱,感受诗歌情感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思:马致远为何漂泊
评: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同类曲展示拓展
思:这是怎样的马致远?
三、检
1、《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春雨水涨,江面开阔之景的句子是,
4、通过诗人其他同类作品的拓展导读加深对诗人作品的理解。
评价任务
1、通过音频的范读,视频的范读和学生自读,大部分读准字音和节奏,体悟诗歌主体情感。
2、通过换词比较法大部分能理解诗歌语言的精妙和诗人的情感。
3、通过写作背景的后置,大部分学生能加深对诗人诗歌情感的体悟。
4、通过诗人其他同类作品的拓展导读大部分学生能加深对诗人作品的理解。
评:不可以。问号表示作者不知归期何处,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愁苦和焦虑。
“归”是雁归,与自己不能归形成对比,“雁”是表达思乡愁苦的意象,所以不能改,改了就不能更深刻的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聆听·吟唱
二、
一读,读出节奏
二读,读出情感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思议展
全曲给我们呈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基本上有什么特征?传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评:枯藤、老树、昏鸦(堆砌罗列,索然无味,寂寥、凄苦)
小桥、流水、人家(堆砌罗列,人家的温馨,更是刺痛自己的羁旅之苦)
古道、西风、瘦马( 堆砌罗列,索然无味,寂寥、凄苦)
夕阳、天涯(堆砌罗列 索然无味,寂寥、凄苦)
多是时间与生命逝去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