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的概念与运算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一课时)
(人教A 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
一、教学内容解析
《对数与对数运算》选自人教A 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共分两小节,第一小节主要内容是对数的概念、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第二小节内容是对数的运算性质,本课时为第一小节内容.16、17 世纪之交,随着天文、航海、工程、贸易以及军事的发展,改进数字计算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正是在研究天文学的过程中,为了简化其中的计算而发明了对数.
与传统教科书相比,教材从具体问题引进对数概念,加强了对数的实际应用与数学文化背景,强调“对数源于指数”以及指数运算与对数运算的互逆关系,将对数安排在指数运算及指数函数之后进行学习,实现对数与原有知识体系的对接,有利于学生学习时发现与论证对数的运算性质.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对数概念的理解以及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二、教学目标设置
1.感受引入对数的必要性,理解对数的概念;
2.能够说出对数与指数的关系,能根据定义进行互化和求值;
3.感受数学符号的抽象美、简洁美. 本课时落实以上三个教学目标:通过“推断化石年代”和“解指数方程”两个实例,认识到引入对数,研究对数是基于实际需求的。根据底数、指数与幂之间的关系,通过“知二求一”的分析,引导学生借助指数函数图象,分析问题中幂指数的存在性,以及为了表示指数的准确值,引入了对数符号,从而引出对数概念.
通过图示连线,对指数式和对数式中各字母进行对比分析,来认识对数与指数的相互联系;利用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来帮助学生理解对数概念,体会转化思想在对数计算中的作用. 对数源于指数,本课时中,对数问题往往回归本源,转化为指数问题来解决,因而要在理解对数概念的基础上学会互化和求值.
恰当的数学符号,对数学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数符号抽象而简洁,学生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体验对数符号的重要性
三、学生学情分析
1. 认知基础从运算的角度来讲,加、乘、乘方运算中只有乘方的逆运算对数运算还没有学习. 从函数的角度来说,高一的学生刚刚学习了集合、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和函数的一般性质,
对函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又学习了指数运算和指数函数,了解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经
历过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之后将在学习对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对数函数.
2. 问题诊断
对数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形式地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之间的互化是容易的,在真正理解对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解题是有一定难度的,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不能将对数与普通的数平等对待,不理解对数的概念,只能够进行表面上的形式转换;
(2)不能把“对数的实质是指数”应用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的教学难点是:(1)对数概念的理解;(2)对数的常用性质的概括. 为了突破第一个难点,要在引入对数概念时,通过不同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为什么要学习对数,是基于研究指数的需求才引入对数,因此对数的实质是指数;在形成概念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对数是数”这一事实;在引入对数概念后,学生通过自主举例,具体感知个例,从对数概念外延的角度进行理解.
本节的第二个难点是:“0 和负数没有对数”这一性质的深入认识.在教学中最明显的例证是涉及到求定义域时,看到对数符号,不能如同看到分母一样,瞬间闪现出真数要大于0 的限制,因此应该在学习对数伊始,就打好“ 0 和负数没有对数”的认识基础.
为了突破第二个难点,不要急于将现成的结论抛出,可以让学生在自主举例(感受个例)的基础上,尝试思考(分析通例)对数中的底数和真数可以取什么样的数,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实数都有对数,哪些数有对数?为什么?
通过互化和求值的练习,让学生逐渐地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加深对数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教学中,学习对数概念的过程就是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通过具体情境,具体问题,具体对数的体验感知,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来建立对数概念,从概念内涵的角度学习;
再实践:形成概念之后,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路,进行自主举例,感知个例,从概念外延的角度加深概念理解;
再认识:理性分析通例(思考底数和真数的范围),又从特殊到一般进行概念的再认识;循环往复:在随后的练习巩固中,认识两种特殊的对数(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和两种特殊的对数值(1的对数和底数的对数),来获得基于对数概念的运算性质,从而丰富学生对于对数概念的认知.
突破难点的策略为:旧知新悟,适度模仿,归纳概括,自主举例•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对数概念的形成
1.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实际情境】网上的一则消息:有驴友挖到几枚恐龙蛋,送到权威机构做了碳14同位素鉴定,结果是白垩纪的恐龙蛋化石,现坐等博物馆上门收购.
生物死亡后,它机体内原有的碳14含量,每经过大约6000年,会衰减为原来的一半,这个时间称为“半衰期”,研究人员常常根据机体内碳14的含量来推断生物体的年代,其中半衰次数与碳14的含量P间的关系为:P = (-)x.
2
但是,当生物组织内的碳14含量低于千分之一时(这里我们按来计算),一般的放
1024
射性探测器就测不到碳14 了.
众所周知,恐龙生活在距今大约一亿年前的地球上,那么用碳14同位素法能推断出恐龙
蛋化石的年代吗?
问题1: (1)经过1次半衰期,碳14的含量会变为原来的多少?3次呢?(2)经过几次半衰期,一般的放射性探测器就测不到碳14 了呢?(3)用碳14同位素法能推断出恐龙蛋化石的年代吗?
【预设的答案】-,-;;不能
【设计意图】对数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用考古鉴定这一实例,让学生感受“求指数”这样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源于实际生活的
【数学情境】解方程:(1);(2);(3).
【设计意图】创设数学情境,通过指数方程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在数学学习中,“求指数”
这样的问题也是存在的,有必要研究这一类问题•
问题2:以上几个问题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活动预设】弓I导学生归纳概括出问题的共同特征:已知底数和幕,求指数
1.2探究典例,形成概念
活动:解方程:(1) ; (2) ; (3) .
【活动预设】感受在求指数的过程中,有的指数可以直接写出结果,有的指数却不好表示.
【设计意图】为引入对数符号表示指数做铺垫•
问题3:以引例中的为例,分析的值存在吗?如果存在,符合条件的的值有几个?
能估计出的大致范围吗?
【活动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