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忽必烈汗》分析诗歌的文体特征
kubla khan诗歌鉴赏

Kubla Khan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的一首著名诗作。
这首诗是在1797年创作的,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展现了柯勒律治独特的想象力和优美的诗歌艺术。
1. 主题分析在Kubla Khan这首诗中,柯勒律治通过对蒙古大汗忽必烈的宏伟帝国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恢弘、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奇妙交织。
诗中展现出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观,以及人类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在诗中,柯勒律治运用了许多意象和比喻,描绘了世界上最壮美的景色和人类活动,表达了对于宇宙的神秘、人类历史的宏大和人类情感的丰富。
2. 内容分析Kubla Khan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描绘了著名的山川和瀑布,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恢弘;接着讲述了忽必烈将要建造的宫殿,表现了人类文明的辉煌和壮丽;最后描述了女巫术士的神秘仪式,体现了人类情感的悸动和神秘的奇妙。
整首诗以其瑰丽的意象和华丽的语言,描绘了宇宙的奇妙、人类的伟大和情感的丰富。
3. 语言风格柯勒律治在Kubla Khan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隐喻、排比等,使整篇诗意境优美、言辞华丽。
他运用了丰富的形容词和动词,使诗歌文字生动鲜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整篇诗具有独特的韵律,旋律感强,语言笔法流畅自然,堪称诗歌艺术的典范。
4. 主题思想Kubla Khan揭示了柯勒律治对于自然、历史和人类情感的独特见解。
他通过对大自然和人类活动的描绘,展现了对于宇宙的神秘和奇妙的赞叹,对于人类历史的辉煌和壮美的赞美,以及对于人类情感的悸动和神秘的探索。
诗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具有非凡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当代读者依然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引领意义。
5. 结构特点Kubla Khan整篇诗的结构非常有序,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之间犹如画面切换一般,紧密连接且相互呼应。
整篇诗构思巧妙、布局合理,既有法度与节奏感,又有情感与意象的流动。
整体结构上,给人以惊喜与享受,展现了诗人卓越的艺术造诣和创作才华。
梦幻般的意境--柯尔律治名作《忽必烈汗》赏析

梦幻般的意境--柯尔律治名作《忽必烈汗》赏析
赵秦;孙红
【期刊名称】《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忽必烈汗》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的代表诗作之一,被视为名诗中的奇葩瑰宝。
这首诗也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意境美的诗作之一。
该诗的手稿副本更是成为大英博物馆的永久陈列品。
该诗所享有的这些盛名吸引着我们去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分析《忽必烈汗》诗歌在意境和语言两个方面的特征,总结这些特征对诗歌表现形象和思想感情的意义,揭示它不朽的魅力。
【总页数】3页(P108-110)
【作者】赵秦;孙红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61;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柯尔律治的《忽必烈汗》一文赏析 [J], 魏瑾
2.在历史中寻找文学--从比较柯尔律治们的观点说起 [J], 蔡晨
3.从《忽必烈汗》看柯尔律治的大同世界观 [J], 刘甜;左金梅
4.罂粟梦中的逍遥宫——读柯勒律支《忽必烈汗》 [J],
5."框子"和语言对柯尔律治"同一生命"的消解 [J], 王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忽必烈汗 诗歌

忽必烈汗诗歌《忽必烈汗》原文与翻译、赏析柯尔律治(或一个梦境的片断)在大都,忽必烈曾下令建造一座宏伟的逍遥宫:圣河亚弗在那里流经①深不可测的岩洞,直泻入不见阳光的大海中。
于是在方圆五英里肥沃的土地上,围造起一座座塔楼和宫墙:这里有花园,弯弯溪水在园中闪耀,千万株树木鲜花盛开,一片芬芳;这里有森林,像山峦一样古老,拢着一块块青草地,洒满阳光。
但是,呵! 那奇异的深壑在青山上斜裂而下,横过亭亭如盖的雪松!这荒莽的景象! 既神圣又如着了魔一样,就像一个妇人在残月下哀哭彷徨,等待她已成鬼魅的情人!而在这深壑中沸腾着无休的骚动,犹如大地在呼吸,急促而沉重,一股泉水从壑中喷涌飞溅,它急速的水流几乎从不间断;水中巨石飞跃如落地溅起的冰雹,或如打谷时连枷下飞扬的谷壳;而在这跳荡不停的乱石丛中,亚弗圣河不息地迸涌。
它在这五里方圆中蜿蜒迷离,流经峡谷,穿过森林,最后流到这深不可测的岩洞,在喧嚣中沉入没有生命的海底;而忽必烈从喧嚣中遥遥听见他祖先的声音——战争的预言!那消遥宫的倒影似漂在河波中心;在那里隐约可闻泉水和岩洞的乐音。
这真是个奇迹,稀有的创造,艳阳朗照的宫殿却有冰雪的洞窖!有一次我在梦幻中看见一个拿着德西马琴的姑娘:她是一个阿比西尼亚少女②,她在琴上弹奏着乐曲,并把阿波拉山歌唱。
倘若我能在自己心里,使她的音乐再生,我将感到多么狂喜,我将以悠扬的乐声,使那座宫殿在空中重现,那阳光灿烂的宫殿! 那冰雪的洞窖!所有听到乐声的人都能看见;他们将呼喊:当心! 当心!他长发飘舞,目光闪闪!你在他周围绕行三圈③,你怀着神圣的恐惧闭上双眼,因为他吃的是甘露蜜糖,还饮过天堂的仙乳琼浆。
(顾子欣译)【注释】①圣河亚弗:诗人想象中的一条河。
②阿比西尼亚:今称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东部。
③古代迷信,绕行三圈即可避邪。
【赏析】据诗人自述,1797年他因病闲居,一天,当他在阅读一篇关于忽必烈下令建造宫殿和御花园的游记时沉沉睡去,梦中写成一首二三百行的长诗,醒来时赶紧追记下来,但因有客来访而中断记忆,结果只留下这五十四行的片断。
梦幻般的意境——柯尔律治名作《忽必烈汗》赏析

殿的梦。宫里有许多明媚花园,花园里许 多树花儿盛开香味扑鼻 ,眼前的树林山一样的悠远 ,环抱
着 一 片 片洒满 阳光的绿 地 ,进 出的 巨石就 像 弹起 的冰 雹 ,以及那 深邃 幽暗 的洞穴… 这些 都是 可 以感
1 摘要
这 首诗在 风格和 诗 歌形式 上 与柯尔 律治 的其他 诗作 不 同。 《 忽必 烈汗 》的副标 题是 “ f r a g me n t ”, 但 它却缺 乏柯 勒律 治 的其他 节选 诗歌 所 具有 的特 征 。相 反 ,它 的这种 不完整 性通 过诗 的形式 和信 息
体现了它的创作过程。该诗的语言特点在于强调运用声音变化来实现诗节的转换。
第l 2 卷第 1 期
2 0 1 3 年 3月
石 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OURNAL 0F S HI J I AZHUANG I NS TI T UT E OF RAI LWA Y TE CHNOL 0GY
VOL . I 2 No . 1
M a r . 2 0 1 3
本 诗共 分三节 。这 首诗 的第 一节 首 先描 写 l 3 世 纪忽 必烈汗 下 令在 上都 建造 一座 宫殿 以及 该宫殿 所 处之 地 自然景观 。这首 诗 的前几 行描 写 的巨大 的 “ 快 乐殿 堂 ”反 映 了大 汗 的权 力和 奢华 ,对 宫殿
及其周围的描述体现了他的性格粗犷、专横。同如此豪华的宫殿相比,其周围的景象则显得荒蛮 ,
觉到的影像。除此之外 ,这首诗的第二部分主要涉及诗人 自己。诗人看见一位 ,而正是这位女佣激
起 了他 的想象 。笔 者说 诗人 曾看 到一 个 “ 手 提扬 琴 的少 女 ” ,那 是个 阿 比西 尼亚 姑娘 ,她拨 动 了手
柯勒律治《忽必烈汗》对中国题材的想象与描摹

柯勒律治《忽必烈汗》对中国题材的想象与描摹【摘要】柯勒律治的残诗《忽必烈汗》以其奔放不羁的想象力和幽婉浓郁的异国情调,为后人交口称赞,他的诗歌着力突出意象的功用,一方面与他的诗歌理念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与他梦境、意象、思想三相一体的观点相辅相成。
其被《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誉为“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作”,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柯勒律治通过对中国题材的想象和描摹激发了西方人新的灵感、新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柯勒律治《忽必烈汗》奇幻想象异域情调《忽必烈汗》是英国“湖畔派”诗人柯勒律治(1772-1834)三首著名的“超自然”诗歌之一。
这首诗以其奇幻瑰丽的想象力和幽婉浓郁的异国情调,为后人交口称赞,被《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誉为“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作”,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一、柯勒律治奇幻的想象力《忽必烈汗》是一个充满了奇幻想象力的旖旎的梦境,是如玫瑰般的诗与月光般的音乐之梦。
它借用忽必烈的事迹,让诗人以梦为马,以奇幻的想象自由驰骋。
它并无一般意义上的主题,只有情调和气氛。
诗中所有奇诡而不连贯的景象都是诗人想象力综合的结果。
柯勒律治曾就诗人的想象力做过理论的论述,在他的文艺论著《文学传记》中,关于想象力这种“综合的神奇力量”,有这样一段阐述:“最理想的完美诗人能使人的全部灵魂活跃起来,使各种才能互相制约,然又发挥其各自的价值与作用。
他到处散发着一种和谐一致的情调和精神,促使各物混合并进而溶化为一,所依靠的则是一种善于综合的神奇力量。
诗的天才以良知为躯体,幻想为外衣,运动为生命,想象力为灵魂——而这个灵魂到处可见,深入事物,并将一切合为优美而机智的整体。
”《忽必烈汗》中,诗人正是运用想象的力量把本不相关的人和物“融化为一”,把它们塑造成为一个“有风姿,有意味的整体”。
它的“超自然”就在于它是想象力作用下的“更高意义的自然”与“人类灵魂的结合”,而不是对自然的复制。
《忽必烈汗》全诗共五十四行,分三节,柯勒律治称其为“片段”。
从双性同体角度分析诗歌《忽必烈汗》

从双性同体角度分析诗歌《忽必烈汗》摘要:《忽必烈汗》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湖畔派诗人柯勒律治的代表作之一。
全诗虽为只有五十四行的“片段”(“fragment”),却包孕着丰富的主题思想。
学者们曾从美学、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本文选择从女性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双性同体理论出发,探讨双性同体思想在诗中的运用,分析双性同体形象创作的原因,并阐释该形象的运用所获得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双性同体两性气质全面人格艺术效果诗歌《忽必烈汗》描绘了一幅十三世纪中国的神秘图景,其浓郁的异域风情对当时的欧洲读者有很强的吸引力,而其玄妙的主题也颇得评论家们的青睐。
在诗的结尾处,诗人柯勒律治刻画了一个蒙灵感而作诗的诗人形象,本文将其定义为一个双性同体者。
文中将重点介绍双性同体思想在诗中的运用,进一步从消除性别矛盾、全面表达感情、体现极端自恋情绪等角度分析双性同体形象刻画的原因,并从想象力、情色意味和艺术境界等三个方面阐释双性同体形象的出现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1.双性同体思想双性同体又称雌雄同体,在生物学上指一个生命体内同时存在雄性特征和雌性特征;在心理学上指同一个体兼具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关于双性同体的描写最早出现在古代神话和宗教故事中,它历来受到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的偏爱。
而诗人柯勒律治是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学创作领域的第一人。
在小说《他|她自己的房间》中,伍尔夫借用双性同体指代一种理想的两性关系,双性同体思想由此开始得到更多关注。
双性同体思想是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思想。
它提供了一种能够冲破男权主义障碍而不致走向极端的方法。
双性同体思想将两性置于一个平等的对话中,为女性主义者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广阔视角。
在《忽必烈汗》中,柯勒律治为读者描画了一个双性同体的诗人形象。
他有着“飘动的头发”和“闪光的眼睛”;他“吃着蜜样的甘露”、“饮着天堂的琼浆仙乳”。
双性同体思想在该诗中的运用帮助诗人打破性别桎梏,全面表达感情,是全诗的一大亮点,也使该诗达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效果。
断裂与弥合--解读《忽必烈汗》中的矛盾意蕴

《 忽必烈汗》 一诗 的副标题 为 “ 梦 中的一个幻 影, 一个 片 段 ”( “ o r ,a V i s i o n i n a D r e a m.A F r a g 。
me n t ” ) 。据诗 人所 述 , 全诗 是 诗 人 在其 吸食 鸦 片 后 对 梦 中情 景 的描述 , 原有 二 三百行 , 但 因写 到 目前 片 段 时被 人唤走 , 回来后 其 余 诗 句 全 都 消失 在 记 忆 之 中 J 。然 而 , 虽 然该 诗 只是 残 篇 , 但美妙绝伦 , 柯 氏 以其丰 富 的想象力 为 西方读 者展 示 了一 幅富有浓 郁 东 方色 彩 的神奇 画面 。全 文看似 语义 断裂 、 不连 贯 , 结 构松 散 , 意 象 突兀 , 令 人 费解 , 但 细 细 品来 , 会 发现
r o m a n t i c c h a s m) 以及 女 子 在月 色 下哭 泣 的场 景 ( A s
e’ e r b e n e a t h a wa n i n g mo o n wa s h a u nt e d / By wo ma n
与认 同 。
一
气势 磅礴 的景 象 。第 二 节 中 , 诗人 不 再 描 绘 忽必 烈 汗及 其宫殿 , 而是着力 描 述 了圣 河 的起源 及其 特点 , 绘声 绘色 、 栩栩 如 生 。这 与 第 一节 中磅 礴 的 气 势 略 有不 同 , 我 们 看 到 的是 “ 深 沉 而 奇 异 的 巨壑 ” ( d e e p
歌 中的瑰 宝 。
关键词 : 《 忽必烈 汗》 ; 断裂 ; 弥合 ; 意 象; 矛盾意 蕴; 浪漫主义
中图分类号 : 1 5 6 1 . 0 7 2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3 9 0 7 ( 2 0 1 4) 0 3—律治( S a mu e l T a y l o r C o l e — r i d g e , 1 7 7 2—1 8 3 4 。 以下 简 称 “ 柯 氏” ) 是 英 国 浪 漫
《忽必烈汗》赏析

《忽必烈汗》诗文赏析忽必烈汗下令在大都造一座富丽堂皇的逍遥宫:那里有圣河阿尔夫从深不可测的洞穴深处流入不见天日的海中。
于是方圆三十里的沃土修起围墙、建起楼台无数:那里有花园,园中流水闪清辉,还有杂花生树,树树散清香;还有森林,古老与群山同岁,林间茵茵草地,铺满了阳光。
但是,啊! 那充满幻奇的深谷,顺着青山而下,横过一片雪松!蛮荒的所在! 神圣而又令人迷惑,仿佛是下弦月下面一位美妇常来这里为恶魔恋人悲恸!又从深谷腾起喧嚣,日日夜夜,似乎大地在急促粗重地呼吸,那是个巨大的水泉时时喷涌:急湍的水柱不时间断地冲到上空溅起大块碎石犹如弹起的冰雹又象连枷击打谷粒四处迸跳:然后在翻转跳动的巨石中间,它顿时倾身投进圣河的深渊。
圣河奔流,穿过山谷和丛林,一二十里行程迷离、千回百折,于是抵达了人不知其深的洞穴,跃进死海,挟着一片喧腾;喧腾中忽必烈听见远方传来预言战争之声如同闷雷!逍遥宫之影,飘浮水波中;音响交错清可闻来自喷泉和溶洞。
这非凡的构思真是鬼斧神工,阳光和煦的逍遥宫里有冰雪洞!一位少女抚竖琴,我曾相见在幻梦:阿比西尼亚姑娘,弹的竖琴好悠扬,歌唱阿布拉山峰。
倘若我能在心中复活她和谐的乐声它将使我的欢欣如此深沉,我定要用激越悠扬的音乐,在空中筑起那座逍遥宫那充满阳光的宫阙! 那冰雪洞!听见音乐的人都会看见它们,人人都会高呼:当心! 当心!他的目光炯炯,他的头发飘动环绕他三重,围他在圈中,诚惶诚恐,快把眼睛闭上因为蜜样的露一直是他的食粮,他还一直饮用天堂里的琼浆。
【赏析】这是英国“湖畔派”诗人柯勒律治三首著名的“超自然”诗之一,另两首是《克利斯托贝尔》和《古舟子咏》。
据诗人自己的说明,在一七九七年夏,作者因身体欠佳,在波洛克和林顿之间的一座孤零零的农场住宅闲住。
一次服用了镇静剂后药力发作,即于座椅上入睡,当时作者手持《普查斯游记》,正读至“忽必烈汗下令在此处建一座宫殿和一座宏伟的御花园。
于是一道围墙围起了方圆十英里的肥沃土地。
瑰丽的意象 神奇的想象——评柯勒律治的诗歌《忽必烈汗》

音乐和诗歌 的节奏也会触发听者的情感……” 。 【 1 ] 再次, 诗 人在 诗歌 中, 还使用 了许 多对称 的音韵 首先 . 在诗歌韵式上 , 第一诗节 1 — 4行为 四音步 , 技巧 。 例如在 第一诗 节第一 诗行 :“ k u b l a ” 与 “k h a n ” 音律舒缓 、 庄重 , 展现 了忽必烈 汗的威仪及 逍遥 宫的 谐 首韵/ k / , ” X a n ”a n d” K h a n “谐 元韵/ z e / ,” X a n a d u ” d i d ” 谐辅音 韵/ d / , “ I n ”与 “ id d ”谐元 韵 / i , , 音韵 巍峨壮丽 . 而第 5 诗行 突然转为 三音 步 , 韵 式突变 配 与 ” 合 了语义的转折—— 大河直流入幽深 的海洋 , 凸显了 以 十 分 对 称 的形 式 出 现 , 声 音 出现 回 环美 , 如 回声 般
在英语修 辞学 中, 头韵是指 “ 两个 或几个彼此 靠 韵律是诗歌 的重要 的诗质之一 , 诗歌通过音韵和 近 的词 , 其 首音节或其他重读音节具有相同的辅音音 闭头韵蕴含 了语 言的 节律传达 出一种诗歌特有的音韵美 , 从而在读者 的内 素 或者元音音 素”的修辞手法 。
二、 诗 歌 韵律 的 独特 风 格
一
、
跌宕起伏 寓意深刻——浅评英国浪漫诗人柯勒律治名诗《忽必烈汗》

跌宕起伏寓意深刻——浅评英国浪漫诗人柯勒律治名诗《忽
必烈汗》
陈敦全
【期刊名称】《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5(000)001
【摘要】<正> 一七九七年是英国浪漫诗人柯勒律治(1772—1834)展示卓越才华的一年。
数月间,他挥笔写出了《古舟子咏》、《克丽司脱蓓》和《忽必烈汗》三首脍炙人口、饮誉英国诗坛的名诗;后面一首更是惹人注目,被视为名诗中的奇葩
瑰宝。
《忽必烈汗》一诗到一八一六年才公开发表。
一经发表就不胫而走,广为传诵。
这首诗,美、妙、玄三味俱全。
美,诗句很有节奏感;妙,构思别致,想像奇特;玄,含意令人捉摸不定,至今如斯。
【总页数】11页(P144-154)
【作者】陈敦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鸦片隐喻——以柯勒律治的《忽必烈可汗》为例[J], 张金凤
2.英国浪漫派诗人的自由观——以柯勒律治和雪莱为中心 [J], 张广海
3.柯勒律治《忽必烈汗:或梦中幻景断片》:抒情诗的叙事学分析 [J], 彼得·霍恩;谭君强
4.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鸦片隐喻——以柯勒律治《忽必烈可汗》为例[J], 王秀
5.柯勒律治《忽必烈汗》身体叙述中的政治预言 [J], 何宏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忽必烈汗》中的意识流

摘要:《忽必烈汗》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的代表诗作之一。
为了探求诗歌如何通过语言艺术来表现主题思想的内在特性,本文以《忽必烈汗》为例分析了诗歌在意境、想象、韵律、语言和修辞五个方面的特征,总结了这些特征对诗歌表现形象和思想感情的意义。
关键词:《忽必烈汗》;诗歌分析;诗歌特征《忽必烈汗》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的代表诗作之一。
作者赛缪尔·泰勒·柯勒律治,曾与华兹华斯共同出过诗集《抒情诗歌集》。
既是诗人又是文学评论家的他,讲求诗词藻与节奏,常以超自然的事物作为题材,能在神秘的事物中显示出现实的力量。
柯勒律治诗歌创作数量不多,但极富独创性,所以他对浪漫主义文学做出了较大贡献。
他的诗歌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时期诗歌的特征,如重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诗歌中充满了幻想和想象,重视精神和感情世界。
《忽必烈汗》是柯勒律治记述他神奇梦境的一首诗,全诗共分三节,第一节描述忽必烈汗的逍遥宫和周围的环境;第二节描绘了诗人见到一女郎弹琴歌唱的情景;第三节诗人借助女郎的歌声从而希望借助音乐的力量筑起一个宫殿般的空中楼阁来。
本文以这首诗为例,从意境、想象、韵律、语言和修辞五个方面来浅析诗歌的特征。
一、意境特征一般说来,诗不传授知识,不叙述真实的事件,不描写真实的人物,甚至讲故事的诗在我们常读的诗中也不算多。
因而诗反映的生活往往是间接的、曲折的,但同时又是深刻的和强烈的。
在《忽必烈汗》中,讲叙的不是真实的事件,也并非这位大汗,而是诗人通过描写一些瑰丽奇幻的景色和人物来体现诗人的梦幻。
诗中的人物忽必烈汗是中国13世纪蒙古帝国的统治者。
而Alph和Abora,则是诗人梦中的河和山的名字。
诗人自称该诗为“片断”,“片断”一词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该诗的创作过程和内容形式的梦幻性质:意象的突兀诡异、情景的莽苍幽遂、主题的若隐若现以及节奏韵律的变换无定,这一切都表现了梦幻过程的“片”与“段”。
然而,片段不等于残缺,诡异有别与晦涩,优柔的意象下蕴藏着严肃认真的理义,溟濛的梦境里运行着诗歌创作的大道。
柯尔律治的_忽必烈汗_一文赏析_魏瑾

X柯尔律治的《忽必烈汗》一文赏析魏 瑾(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涉外系,湖南长沙410205) 摘 要:《忽必烈汗》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尔律治的代表诗作之一,也是英诗中的名篇,其创造性尤为突出,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探讨其艺术创作构思。
关键词:《忽必烈汗》;赏析;艺术创作构思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11(2005)02-0070-02 柯尔律治既是一位著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一位具有思想深度和独到见解的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
他的诗作不多,但大都是脍炙人口的英诗杰作。
他的诗具有瑰丽奇特的想象和神秘莫测的气氛,形成浪漫派的一个特点。
《忽必烈汗》是他的三首代表作之一(其他两首分别为《老水手谣》和《克利斯托贝尔》),是为人称道的名篇,堪称英国诗歌的瑰宝。
该诗历来被奉为浪漫主义诗歌中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代表作,典型地表现了浪漫派神奇瑰丽的特色。
关于《忽必烈汗》的写作过程,诗人在长达500多字的序言中作了说明,据说,该诗是诗人服了两粒含有鸦片的镇痛药丸之后昏昏入睡,于梦境之中创作的,入睡前,诗人正在看《波车斯历程记》一书中有关忽必烈汗在元大都下令建造“仙那都”的章节,据诗人自述,在梦醒之后记下梦中所见所思的过程中,因被打搅而没能如愿全部写下梦中所见,正如诗的副标题所示,该诗所描述的是梦中之境,一个片断。
但是,细读该诗不难发现,诗人表达的远不止是一个纯粹的梦境而已。
历来批评家对此莫衷一是,短短五十四行诗引发出无数不同的解读和诠释。
该诗之所以多被当作一首不讲思想内容而着重表现音韵和想象力的“纯粹诗”、“抽象诗”来欣赏,是因为这短短的几十行的片断显示出诗人独特的风格、奇特的想象、神秘的感觉,尤其是富于节奏的音乐美给读者带来无比的超功利的快感。
全诗分为三节,第一节开首就讲到忽必烈汗降下旨意,要在一个叫上都的地方修建一座宫殿。
忽必烈汗是中国13世纪蒙古帝国统治者,自马可波罗描写的游记之后,蒙古帝国在欧洲人的眼里象征着财富和神秘,诗的这一开头给全诗定下了异国神秘的基调。
《忽必烈汗》残篇里的奇幻中国

《忽必烈汗》残篇里的奇幻中国
姜智芹
【期刊名称】《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07)002
【摘要】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意象突兀诡异,情景苍莽幽邃,主题若隐若现,节奏韵律变换无定,充分体现出梦境中奇幻的特征.他在诗中对中国、上都、忽必烈汗的描写,并不旨在描摹现实,而是借中国题材作为驰骋想象力、渲染异国情调的艺术空间.忽必烈汗和他的御苑,经过柯勒律治想象力的雕琢和异国情调的涂染,悬挂在文学园林里的长青藤上,被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一次又一次地抚摸.
【总页数】3页(P87-89)
【作者】姜智芹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西方象征主义诗学在中国译介的原初养料——以1926年前民国报刊里的四篇文献为范本 [J], 田源
2.《忽必烈汗》中的中国形象解读 [J], 刘培;杨加伟
3.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争夺汗位时期的玉龙答失和昔里吉 [J], 傲日格勒;乌日古木拉;
4.《忽必烈汗》残篇里的奇幻中国 [J], 姜智芹
5.中国鞋史系列篇之——轮滑鞋之万里行 [J], 全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忽必烈汗》:梦境中的超自然图景

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8.06W 《忽必烈汗》:梦境中的超自然图景□!"内容摘要: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以描写自然的诗歌为主,丰富的想像力与魔幻的色彩是他诗歌创作 的主要特色。
《忽必烈汗》是柯勒律治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个离奇的梦境、一幅超自然的图景、一首千古绝唱的 神奇诗篇,是一篇典型的幻觉作品,是英国文学中一部最为奇特的意境美的作品。
关键词:柯勒律治浪漫主义超自然梦境柯勒律治(1772-1834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生于一个牧 师家庭,幼年丧父,是一个在孤独 与不幸中成长的孩子。
曾就读于 剑桥大学,受法国大革命影响,渴 望自由、平等、博爱,头脑中充满 幻想,主张空想社会主义,欲建立 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但最终 没有成功。
他善于言谈,想象力丰 富,主张用想象给世界注入活力。
他创作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在世 界文学史上却占有一席地位,是 一位一流的抒情诗人和文学评论 家。
在 上,柯勒律治是一个 虔诚的基督教徒,在他的作品中,他把社会的公正等同于神的荣。
他 自、诗 是净化人心灵的源泉。
在政治上,他 是法国大革命的积极支持者,他 心中的乌托邦世界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在他晚年,他激烈反对人权,反对雅阁宾主义,他坚由人成。
在艺术上,柯勒律治认为艺术是人与自然的媒介,诗歌是人类想、、的有 一,想 是 想与 的段。
在文学评论方面,他反对18世的主义 ,别是18世纪末的新古典主义推崇的秩序、冷静、和谐、平衡、理性等概念的一种拒斥,他勇敢地遵循并倡导了以坎特与斯凯灵理论为基础的对人生精神化与宗教化的诠释,以扼止当时流行的哈特雷及尤母的信条,强调个体的,主观的、想象的、情感的、幻觉的东西。
他的诗歌主题比较广泛,既有超自然的沉思冥想,也有家居趣事。
他的诗歌成就大致可分为风格各异的两大类:超自然诗和叙事诗。
丰富的想像力与魔幻色彩是自然诗歌的显著特色,叙事诗更直接地叙述了一些彼此相关的主题:回家的愿望,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回到哈特•克莱恩称之为“改良了的婴儿期”。
作为被建构的东方和浪漫主义——关于《忽必烈汗》中对东方的异质化建构

性的建构又复归于理想场域这样一组三角关 系.并结合作品进行
了详 细 的分析
关键 词 : 必烈 汗 ; 忽 建构 ; 想场 域 ; 漫主 义 ; 法性 理 浪 合
中图分类号 : 0 I 6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2 l (0 20 - 1 1 2 17 - 1 12 1)7 0 0- 0
诗歌的第二部分满藏了躁动着爆发力的情绪.并在字里行 间 时时刻刻的向人显示着这个特 点。东方毕竟是陌生的文化体系和 空间范畴 , 浪漫主义的思考在理想层面来说是向往 , 一旦转 ^ 现实 范畴 ,往往不可避免的沉 ^对于未知的恐惧和对理想非兑现的担
诗无疑是符合以上若干符节的 ,上都”与其说是诗 人 “ 所建构 的文 化场域 . 不如说是一种反叛 的异质文化来的贴切 , 故诗人以“ 堂皇”
第一部分 当中,诗人似乎是有意识的用平和的话语来对理想
1 梦的解析 : 梦境的异质化及理想化
诗作的一开始 . ^ 殳 了“ 诗 置 上都 ” 这样 一个异质化了的文 化场域 , 可 说这也是浪漫主义的一个最大的共性 , 即为了对于自
进行建构和阐释 , 落脚点也立足于翠绿色的平和 , 着落在幽深而且 阴柔的意象当中。“ 醇正而天然的醉人仙府 , 残月弥漫着亘古的忧
在交代创作背景的时候 , 诗人用梦境作为假托的方式 , 其用意
在于模糊理想场域和现实场域之间的边界 ,造成看似与 自然浑融 的:  ̄ , 实际上诗 ^ t 这浪漫主义所谓 崇尚 自然的观念 , 并非出于对 自然 的热 爱, 而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他们并未自己看成 自然的一分子 , 始 终将自己从自然界当中异化和抽离出来对待。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 与浪漫主义相 始终的概念 , 并非什么亲近 自然表现情感。 而应是一 种异质化的抽离过程。
《忽必烈汗》——以诗论诗的杰作

年 夏 天 据 诗 人 白 己 介 绍 他是 在 读 忽 必 烈
汗 建 造 宫 殿 的 记 载时 入 睡 的 梦 中诗 兴 突 发 写 下了 二 三 百 行 涛 一 觉 醒 来 书 将梦 中 所 作 付诸 文 字
, 。 。 ,
他奋笔 疾
但不 想正 写 到 激
、
越 之 处 却 被 人 打 断 《忽 必 烈 汗 》只写 出 了 别 行
、
② 但海外
。
”
尽管另
评 论家 的 评 论则 比较详 细 全 面 一 些 里 贾 休伊特
(R 吕
e
一 类 没 有 写 出 来 我们 还 是 可 以 看 到 它 会 对 读 者 怎 样 又 会 对 诗 人 如 何 读 者 会有 能 力使 他从 未 见 过 的 一 座 宫殿 和 花园具 象 化
;
, 、 。
。
,
矛
主 义 诗歌理 论 的 迹 象
,
.
忽 必 烈 汗 就象 新 古
“ ”
一
进 行探 究 其 结 果 将 会 是 有益 的
,
一
近 些年
典 王 义 诗 人一 样 凭 借 命 份 使 其 工 程 形
来 评 论 家 们在 对 这 首 诗的 评 沦 中 颇 注 意
角 度 的 变换 取 得 了 于 它 的政 治 寓意 艺 术技 巧
.
I
西
,
诗
.
一
、
如 问 华生 所 言 八行 可能 是指
一
次忽
必 烈 汗 、的 前 丫 十
。
二 江
。
种 历里 事实
、
但 这些 诗行
:
华 生 的 评 论 具 有 丫 种 定 i七的 味 道 不 过 如
《忽必烈汗》赏析

《忽必烈汗》赏析
王亮
【期刊名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6(23)5
【摘要】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是英国素有"鬼才"之称的最伟大的古典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更以其想像奇特,扑朔迷离,并追求象征,虚幻的哥特式风格与中古风格而著称.这首<忽必烈汗>正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是柯勒律治在一次服用鸦片后睡梦中所做的一首足有二、三百行的长诗,无奈醒后由于客人来访,作者仅记下五十四行.尽管如此,仍堪称为诗坛一绝.此诗虚实结合,着重描写诗人梦境中的朦胧幻景,意象奇特,注重对比与比喻,尤其以其音乐性的韵律和丰富的修辞见长,是为一首不朽的世界名诗.
【总页数】2页(P58-59)
【作者】王亮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
【相关文献】
1.柯尔律治的《忽必烈汗》一文赏析 [J], 魏瑾
2.梦幻般的意境--柯尔律治名作《忽必烈汗》赏析 [J], 赵秦;孙红
3.俺答汗继承忽必烈汗宗教政策的原由及其特点 [J], 王梅花
4.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及阿里不哥失败的原因新探 [J], 汪京晨
5.《忽必烈汗》与忽必烈:蒙古汗国在西方的想象 [J], 阿力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忽必烈汗赏析

忽必烈汗在上都曾经下令造一座堂皇的安乐殿堂:这地方有圣河亚佛流奔,穿过深不可测的洞门,直流入不见阳光的海洋。
有方圆十英里肥沃的土壤,四周给围上楼塔和城墙:那里有花园,蜿蜒的溪河在其间闪耀,园里树枝上鲜花盛开,一片芬芳;这里有森林,跟山峦同样古老,围住了洒满阳光的一块块青青草场。
但是,啊!那深沉而奇异的巨壑沿青山斜裂,横过伞盖的柏树!野蛮的地方,既神圣而又着了魔--好象有女人在衰落的月色里出没,为她的魔鬼情郎而凄声嚎哭!巨壑下,不绝的喧嚣在沸腾汹涌,似乎这土地正喘息在快速而强烈的悸动中,从这巨壑里,不时迸出股猛烈的地泉;在它那时断时续的涌迸之间,巨大的石块飞跃着象反跳的冰雹,/或者象打稻人连枷下一撮撮新稻;从这些舞蹈的岩石中,时时刻刻迸发出那条神圣的溪河。
迷乱地移动着,蜿蜒了五英里地方,那神圣的溪河流过了峡谷和森林,于是到达了深不可测的洞门,在喧嚣中沉入了没有生命的海洋;从那喧嚣中忽必烈远远地听到祖先的喊声预言着战争的凶兆!安乐的宫殿有倒影宛在水波的中央漂动;这儿能听见和谐的音韵来自那地泉和那岩洞。
这是个奇迹呀,算得是稀有的技巧,阳光灿烂的安乐宫,连同那雪窟冰窖!有一回我在幻象中见到一个手拿德西马琴的姑娘:那是个阿比西尼亚少女,在她的琴上她奏出乐曲,歌唱着阿伯若山。
如果我心中能再度产生她的音乐和歌唱,我将被引入如此深切的欢欣,以至于我要用音乐高朗又久长在空中建造那安乐宫廷,那阳光照临的宫廷,那雪窖冰窟!谁都能见到这宫殿,只要听见了乐音,他们全都会喊叫:当心!当心!他飘动的头发,他闪光的眼睛!织一个圆圈,把他三道围住,闭下你两眼,带着神圣的恐惧,因为他一直吃着蜜样甘露,一直饮着天堂的琼浆仙乳。
屠岸译文(1)Xanadu:又作Xamdu,上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内。
忽必烈汗定都大都(北京)后,上都仍为行宫。
(2)pleasure-dome:逍遥宫,是decree(下令修建)的宾语,dome=stately building.(3)Alph:诗人梦中的河(4)twice five miles:十英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忽必烈汗》分析诗歌的文体特征作者:于老师来源:日期:未知人气:133 标签:《忽必烈汗》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的代表诗作之一。
作者赛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 1834), 天资聪颖, 性格奇特, 健于言谈, 能诗, 善文, 精通哲理, 很小就已经出露锋芒, 青年时代思想激进, 以后发生了剧变。
在与华兹华斯结识后, 曾共同出过诗集《抒情诗歌集》(Lyrical Ballards), 并一起赴德国。
柯勒律治有诗才, 而且是一个有见识的文学评论家。
他的诗讲求词藻与节奏, 常以超自然的事物作为题材, 能在神秘的事物中显示出现实的力量。
他的《老水手之歌》和《忽必烈汗》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柯勒律治诗歌创作数量不多, 但极富独创性, 所以他对浪漫主义文学做出了较大贡献。
1800 年, 著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和柯勒律治一起发表题为《抒情诗歌集》(Lyrical Ballards) 的诗集, 标志着英国文学进入浪漫主义时期(the Romantic Period),自此至1834 年为英国文学史上诗歌的鼎盛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些诗人重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诗歌中充满了幻想和想象, 他们重视精神和感情世界, 所以我们称这个时期的文学为浪漫主义时期。
柯勒律治与威廉·华兹华斯和罗伯特·骚赛(Robert Southey)一起被称为英国“湖畔诗人”。
但他们三人并未共同创立诗歌派别, 也并非共同做诗, 但他们都长期居住在英国西北部湖区(the Lake District), 所以他们被称为“湖畔诗人”。
《忽必烈汗》是柯勒律治记述他的神奇梦境的一首诗全篇只有54 行。
据其《前言》所述: 他从未去过蒙古大草原, 但颇爱阅读像《马可波罗游记》等描绘东方世界的游记。
1797 年的一天, 他读了一本《珀切斯游记》, 其中有“忽必烈汗敕命在草原上营造一处豪华宫阙, 并开辟御园, 将方圆三十里的沃野包括在内⋯⋯”读着读着, 他沉入了梦乡, 在梦中做诗约二、三百行, 尽情地描述了他在蒙古草原的见闻。
醒后, 柯勒律治立即伏案写作, 去追述梦中之诗篇。
不料, 刚写下54 行, 却有人来他家中串门儿。
待这位“不速之客”走后, 他再去写诗时, 灵感和梦中见闻早已全部消失, 真令他十分遗憾。
尽管如此, 这54行诗以《忽必烈汗》为篇名发表以后, 仍然在英国(后来又在法国、美国)风行一时, 成为西方上流社会的人们向往东方文明的指路标牌。
一时间, 沙龙中的青年们以会背诵《忽必烈汗》这首诗为荣。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反映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充满想像, 有美的形式, 有感染力, 有永恒的价值, 等等。
诗歌的特点:( 一) 一般说来, 诗不传授知识, 不叙述真实的事件, 不描写真实的人物, 甚至讲故事的在我们常读的诗中也不算多。
因而诗反映生活往往是间接的、曲折的, 但同时又是深刻的和强烈的。
在《忽必烈汗》中, 讲叙的不是真实的事件, 而是诗人梦幻的体现。
诗中的人物忽必烈汗是中国13 世纪蒙古帝国的统治者。
而Alph 和Abora, 则是诗人自己创造的名字。
诗人自己曾记叙本诗的写作经过, 因为最后只得54 行, 分3 小节, 故诗人自己称其为“片断”。
“片断”一词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该诗的创作过程和内容形式的梦幻性质: 意象的突兀诡异、情景的莽苍幽遂主题的若隐若现以及节奏韵律的变换无定, 这一切都表现了梦幻过程的“片”与“段”。
然而, 片段不等于残缺, 诡异有别与晦涩, 优柔的意象下蕴藏着严肃认真的理义, 溟濛的梦境里运行着诗歌创作的大道。
《忽必烈汗》一诗, 表面上读起来似乎断断续续, 东鳞西爪, 然而一个鲜明的主题意象把梦幻中的“片段”融化一体。
诗人在这里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舒卷风云之形色, 镂刻大漠之神韵, 让想象力无拘无束地纵横驰骋, 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贯穿始终。
简而言之, 我们可以借用刘勰的话来界定《忽必烈汗》: “始正而末奇, 内明而外润, 使玩之者无穷, 味之者不厌矣。
”( 二) 比起其他文学形式来, 诗更强调想像。
没有想像, 或者说没有新鲜的、奇特的想像, 就很难成诗。
想像也许可以认为是诗的灵魂。
诗的第二节描绘的是一个远离耕作、远离文明的奇异而神圣之地。
在本节中, 神圣与魔力融合在一起, 产生神秘的超自然之感, 这个充满浪漫激情和动荡的深壑, 使人产生奇丽的遐想。
这里, 艺术表现的世界是无限的, 没有任何绝对的禁区和限制, 诗人的主观世界是也同样有广阔的天地, 它驰骋东西南北上下天地, 来去古今。
在诗的创作中, 诗人通过主观的幻想世界获得自由。
诗的第三节中, 主人公从忽必烈汗转为以第一人称的“我”出现诗人自己。
诗人借着少女的琴声和歌声, 欣喜之间欲建一座用冰窟筑成的阳光明媚的空中大厦, 诗人在这里暗示了成功的诗性幻想的威力: 诗人不仅能把幻想创作成文字, 而且能把它的启迪传达给所有听到或读到它的人。
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艺术的赞颂, 诗人借助想象力用诗歌创建的大厦与蒙古大汗所降旨修筑的不为大家所共享的游乐之宫截然不同:前者是诗人创作的奇迹, 是永恒的生命; 后者是物质的享受,是倏忽而短暂的。
接下来以描绘受灵感驱策做诗的诗人的形象结束全诗, 记叙者从第一人称的“我”变为第三人称。
诗人因疯狂的创作激情, 目光似电闪亮, 长发飘飞, 令人感到神圣而恐惧,因为他喝过甘露, 饮过天堂的乳浆, 正如柏拉图在论诗的灵感的《伊安篇》中所说: “有了灵感的诗人就像酒神的女信徒, 从诗神的河水中汲取乳蜜”。
( 三) 诗有它独特的形式。
一眼看上去, 诗是由并列的短行构成, 每行由一个大写字母开始, 若干短行组成一节, 这就和散文的句子连写, 若干句组成一段不同。
如果细听读诗, 就会注意到诗句有一定的节奏, 有清楚的尾韵, 和音乐相似。
所以有人说诗是“带有音乐性的思想”。
在第一节诗的前五行中, 每行都在相邻词语间使用首韵,以加强词义的联系: Kubla khan, - dome decree, river ran,measureless to man, sunless sea。
其中measureless 在本行中与man 谐首韵, 并与第二行之pleasure 构成行间韵。
首韵(alliteration), 相当于汉语的“双声”, 即两个以上的词的词首辅音相同。
在词中间的辅音相同也是首韵的一种, 可称之为内首韵或暗首韵(internal 或hidden alliteration), 但没有在词首那样引人注意。
第六、七行以- ound 为尾韵(rhyme), 除加强音乐性以外, 尾韵对诗的意思的表达也起作用。
诗人往往使押韵的两行或更多的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读者在知道一首诗的韵律之后, 便产生一种期待心理, 也就是等待押韵的那一行的到来。
如果那一行, 连同最后的押韵的那个词, 非常精采, 是他料想不到的, 他会赞叹不已, 而且感到满足。
后四行以abab 的形式用-ills 和ree(ry)押韵, 增强音乐性。
在诗的第二节的第四行中, was haunted 的主语为第三行中的A savage place。
第四、五两行以首韵/w/和/m/渲染悲凉气氛, 唐诗“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表现了类似的惨境。
第七行中, 以/z/、/m/和/i:/的声音重复, 喻汩汩水流声。
接着, 诗人写到: Five miles meandering with a mazy motion。
此行以首韵/m/加强词义联系, 绘出水流迷茫迂回之景。
此外, 重音多, 长元音多, 诗速减缓, 暗指河水流速减缓。
The shadow ofthe dome of pleasure/Floated midway on the waves;/Where washeard the mingled measure/From the fountain and the caves.这四行写豪华的宫殿化为泡影, 只有泉水出入岩石洞的声音依稀如旧。
这四行于景中藏意, 景中抒情。
短短的四行诗以跳荡的节奏、同元音和首韵的重复使用, 加强反讽的抒情效果, 象是对元为帝国的一首挽歌。
本节的最后两行诗, 诗人以偶句为忽必烈汗的业绩作了结语。
在诗的第三节中, Her symphony and song,/To such a deepdelight’twould win me,/That with music loud and long, 在这三行诗中, 连续使用首韵symphony, song; deep, delight; loud,long, 造成音乐的和谐感。
( 四) 除音乐性外, 诗的语言特别优美和精练。
形象、比喻、象征等手段用得多而巧妙。
如果说文学语文比一般语言美, 那么诗的语言比其他文学语言又更美一些。
散文的读者一般只要求理解意思, 所得到的意思往往可以用不同于原文的说法表达出来而不至于有很多损失。
但诗的读者不仅要求理解意思, 而且要求欣赏诗的语言之美; 而为了说明读一首诗的感受, 往往必须逐字重复那首诗的语言。
英国一位诗人说过:人们读诗时对诗的语言本身的兴趣甚至超过对它的意义的兴趣。
这个说法或许过分强调语言, 但它表明对于诗来说语言是极其重要的。
《忽必烈汗》第一节开首就讲到忽必烈汗降下旨意, 要在一个叫上都的地方修建一座宫殿。
诗人把东方的历史和古希腊、罗马的文化糅合成一体, 创造奇特的艺术效果。
本节诗的最后几行描绘的是忽必烈汗“逍遥宫”的建构: 方圆10 英里的沃土, 城墙和高塔四面围绕, 明媚的花园、蜿蜒的小溪, 丁香、豆蔻芳华四溢, 象山丘一样古老的树林, 环抱着阳光灿烂的草地。
诗人所描绘的一系列人间天堂的意象, 是一个被城墙和高塔四面围绕的隐蔽之所, 忽必烈汗人为雕琢的王国与自然的领域和谐并存。
( 五) 诗的语言, 在词汇和句法方面, 和一般文学语言有一致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
有些诗人故意用一些日常不用的词语, 在句法上也打破常规, 颠来倒去。
他们有所谓“诗的破格自由”(poetic licence)。
他们这样做, 是为了产生特殊的效果。
诗的词汇和句法的独特之处, 也就是对常规(norm)来说的变异(deviation), 是值得研究的, 因为它是构成风格的重要因素。
在《忽必烈汗》的第一节中,Where blossom’d many anincense- bearing tree 中的bloss om’d=blossomed。
在诗的第二节中, As e’er heneath a waning moon washaunted/By woman wailing for her demon- lover!中有e’er=ever,这两行描写经常徘徊在下弦月下哭着等待阴间情人(demonlover)的女人, 增添了这片荒山野地(a savage place)的浪漫奇幻的(romantic,第12 行)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