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反思
今天上《大自然的语言》一课。这是我国著名气象专家、地理学家、教育家竺可桢老先生的一篇介绍物候现象,普及物候知识,阐述物候学研究意义的科普说明文。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结构层次分明,内容条理清晰,特色十分鲜明。文中的写景语言精炼形象,良多趣味;科普说明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说明方法运用准确,锦上添花。本文将文艺性和知识性完美融合,既富有文学情趣,又蕴含科学知识,使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文字氛围中,获得了知识,并且适合多种年龄阶段,多个知识层次的人群阅读,真正达到了科学普遍及的目的。可谓是寓教于乐,老少皆宜,竺可桢无愧是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基于以上对文章的分析,结合文章科普说明文的两大基本特点:文艺性和知识性。我将本课教学设计为两大板块,即品味语言和了解知识。
首先是品味“语言”,理解“语言”内涵,品析“语言”特点,学习“语言”表达,感知文章的文艺性。这里的“语言”有两层意思,一是“语言”词语的本义;二是本文的语言特点。本课可以从“语言”的本义进行导入。“语言”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由此可以总结“语言”是用于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从文章题目来看,“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大自然以人类社会的特征,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人们可以通过大自然中的一些现象,来掌握一些与人类生活相关的信息,从而使人类社会更好的发展这个道理。那么,大自然是怎样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人类的呢?它的语言又是怎样呈现的呢?这样就导入到了课
文内容。课文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集中体现了本文的文艺性的语言特点。所以,品读这部分的内容,是欣赏和学习本文语言最好的选择。在这里我选择在朗读的基础上,配合花香鸟语和草长莺飞的有声图片,来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体验,体现由朗读到品味,由品味到想象的感知过程。通过积累句子中类似“草木萌发”“翩然归来”“孕育果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生动形象,简洁精炼的词语,让学生感知和学习本文语言文字的生动表现力。这就是本课教学的第一个板块“语言”。
课堂的第二板块是“知识”。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说明点是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因此,在本课学习中必须要让学生掌握这样几个基本的知识:什么是物候现象?什么是物候学?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以上问题都考验了学生在阅读中根据原文语句来概括要点的能力。而对于物候现象的解释要较为困难一些。文章前两段的语句中,有多处都提到了物候现象,学生会直接把这些句子用来解释物候。从字面上来看,文中第三段的第一句话似乎就是对物候的解释。但是,仅凭这一句话又不能给出完整的解释,句子中说的“这些自然现象”,到
底是哪些现象呢?还得要回到第二自然段的开头那句话中去,“草木荣枯、候鸟归来”。这是概括的描述物候现象,是可以用来作为对物候现象的解释的。而“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等则是具体描述,不能单用这些句子来解释物候现象。因此,这个问题的完整认识应该是:自然界中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被称为物候。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考验了学生联系上下文,筛选重要信息,语言归纳等各方面的能力。
而其他问题相对来说要简单一些,“什么是物候学?”这个问题甚至可以用原文来回答。物候现象的来临因素也很容易根据原文来回答,这归功于作者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阐述。按照影响程度由深到浅的顺序,用“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这样的要点标志词依次说明,读者很容易明白。要理解此处必须要按照影响程度由深到浅的次序排列,顺序不可颠倒,这是一个重点,要据此来培养学生明白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由主到次的思维能力。以此类推,在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时也运用这种方说明顺序的方式。“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根据前面影响因素的分析,学生很容易能够理解。
文章的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