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常见词语
【精选】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词语含义及用法总结
![【精选】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词语含义及用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c7485cb0b1c59eef9c7b407.png)
【精选】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词语含义及用法总结1.安①表疑问或者反问,怎么。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②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
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其一)》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③安身。
衣食所安。
(《曹刿论战》)④安稳,稳固。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⑤安逸,安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比①靠近。
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②排列。
鳞次栉比3.鄙①浅陋,目光短浅。
肉食者鄙。
(《曹刿论战》)②粗鄙,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4.兵①士卒,军队。
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沙场秋点兵。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②兵器,武器。
兵甲已足。
(《出师表》)5.并①一齐,一起。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②都。
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6.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
(《马说》)②用马鞭驱赶。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③记录。
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7.诚①的确,实在。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诚心。
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8.乘坐;驾;骑。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虽乘奔御风。
(《三峡》)9.从①跟随(动词)。
隶而从者。
(《小石潭记》)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一狼仍从。
(《狼》)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送东阳马生序》)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醉翁亭记》)②顺从,听从(动词)。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十二章》)③顺,随(动词)。
从流飘荡。
(《与朱元思书》)④由,自,在(介词)。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便舍船,从口入。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汇编(140个)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汇编(140个)](https://img.taocdn.com/s3/m/11ba1abf0b4c2e3f5627632a.png)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汇编(140个)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②养衣食所安。
(《曹刿论战》)比①等到比至陈。
(《陈涉世家》)②类比每自比于管仲。
(《隆中对》)③靠近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鄙①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
(《曹刿论战》)②见识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兵①兵士行收兵。
(《陈涉世家》)②兵器,武器兵甲已足。
(《出师表》)并一起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策①马鞭执策而临之。
(《马说》)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③记录策勋十二转(《木兰诗》)诚①果真诚如是。
(《隆中对》)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③诚心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乘①[shèng]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②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从①跟随从先人还家。
(《伤仲永》) 隶而从者。
(《小石潭记》) 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②由,自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③顺从,听从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④堂房亲属赠从弟。
(《赠从弟》)旦①日出的时候;早晨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②第二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殆①有害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则》)②大概此殆天之所以资将军。
(《隆中对》)道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②道义伐无道。
(《陈涉世家》)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堵墙环堵萧然。
(《五柳先生传》)而①表并列关系,不译中峨冠而多髯者。
(《核舟记》)②表承接关系,然后、接着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则》)③表递进关系,而且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亭记》)④表转折关系,但是、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⑤表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⑥既而儿醒:时间副词词尾,不译(《口技》)凡①凡是凡所应有。
初中语文所有词语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所有词语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8b5e2edb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a4.png)
初中语文所有词语总结归纳语文词语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
下面将对初中语文中常见的词语进行总结归纳,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一、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1. 文字:指具有表意功能的符号。
2. 句子:指有一定意义的词群,能够表达完整的思想内容。
3. 词语:指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具有独立的音形和意义。
4. 篇章:指由若干句子、段落构成的完整语言表达形式。
5. 修辞:指运用各种技巧和手法进行语言艺术处理的方法。
6. 对仗:指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形式上的对称和对称的表达来增强语言的艺术效果。
二、现代文中常见的词语:1. 主题:指作文或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或中心内容。
2. 手法:指作文或文章中采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技巧等。
3. 结构:指作文或文章的组织形式和布局安排。
4. 描述:指以文字形式对人、事、物进行客观、生动的叙述。
5. 议论:指以客观事实和理由为依据,对某一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6. 分析:指对问题进行逐个辨析和解析,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
三、语文知识总结归纳:1. 诗词:指用汇总凝练、押韵和格律工整的语言形式表达的作品。
2. 散文:指以平铺直叙、条理清晰的形式表达的作品。
3. 小说:指用较长的篇幅,通过刻画人物和情节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
4. 叙事:指通过一定的情节、时间、地点来叙述故事的一种修辞方式。
5. 记叙文:指叙述事情的经过和发展,以故事性的方式呈现。
6. 引导词:指在句子中起引导作用的关联词或副词,用于连接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中的词语涵盖了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方方面面,从文字、句子到篇章,从修辞手法到文体特点,都贯穿了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希望同学们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总结归纳,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初中常见文言文词语及解释
![初中常见文言文词语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8babdf8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50.png)
初中常见文言文词语及解释嘿,咱就来说说初中常见文言文词语吧!比如说“之”字,哎呀,那可真是用处多多啊!像“渔人甚异之”里的“之”,就是指代前面出现的奇景,这不就像你看到一个超级有趣的东西,然后你心里就想着“这个”嘛!再说说“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里的“而”就表示转折,就好像你本来期待着一件事,结果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是不是有点失落呀!还有“以”,“以衾拥覆”,这里的“以”就是用的意思,好比你用被子把自己裹起来,多形象啊!
“其”这个字也常见呢,“择其善者而从之”,就是指“他们的”,就像你在一群朋友中选择那些好的方面去学习一样。
“于”也不能落下呀,“于舅家见之”,就是在舅舅家见到,多直接呀!
咱初中那会学文言文,可真是费了不少劲呢!老师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拼命记笔记,有时候还互相讨论。
“诶,这个词是不是这么解释呀?”“我觉得是!”那种场景,现在想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学这些文言文词语有啥用呢?那用处可大了去了!它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文化和思想呀,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
通过这些词语,我们能知道古人是怎么思考问题、怎么表达情感的。
这难道不是一件超级酷的事情吗?
所以呀,初中常见文言文词语及解释真的很重要,咱可得好好学,这不仅能让我们在考试中拿高分,还能让我们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呢!你说是不是?。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f2011b5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81.png)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归纳总结文言实词是文言语言中表示实际事物或者具体动作意义的词语。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文言实词的归纳总结对于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文言实词进行归纳总结,并给出相关例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实词。
一、名词类实词名词类实词是最常见的文言实词,用来指代具体的人、物、地点等。
例:人—君、臣、妾、儿、子、叟、童、众物—金、玉、车、马、刀、枪、书、画、楼、船地点—宫、府、城、墙、屋、台、阁、床、坛、井二、动词类实词动词类实词是用来表示具体动作或变化的词语。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实词中的动词多为双音节词,并且没有时态变化。
例:走、跑、飞、行、叹、吟、哭、啼、悲、笑、斥、喻、怒、思、忆三、形容词类实词形容词类实词用来描述人或物的属性、特征、状态等。
例:善、恶、美、丑、高、矮、大、小、长、短、远、近、热、寒、明、暗、快、慢四、副词类实词副词类实词主要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和句子等,表示行为、状态、程度等。
例:今、昔、故、平、已、将、频、神、岂、必、非、亦、甚、终、遥、颇、差、还五、连词类实词连词类实词用于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起到衔接作用。
例:与、及、或、若、至、因、所、以、乃、故、宜、亦、则、庶、孰六、代词类实词代词类实词用来代替人或物,并起到指代作用。
例:尔、彼、吾、余、其、此、是、非、自、何、方、若、维、我、之、法七、量词类实词量词类实词用来表示物体的数量、容量或者程度。
例:千、万、亿、寸、尺、斛、石、升、合、矢、寻、里、丈、铢通过以上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看到文言实词在文言文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掌握这些实词,对于学习和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需要注意实词的用法和搭配,避免使用错误或不当的表达方式。
通过多读多写,不断积累和运用文言实词,我们的文言文水平会有显著的提高。
总结起来,初中语文文言实词主要包括名词类实词、动词类实词、形容词类实词、副词类实词、连词类实词、代词类实词以及量词类实词。
初中文言文高频词汇85个
![初中文言文高频词汇85个](https://img.taocdn.com/s3/m/201c5a3e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d6.png)
初中文言文高频词汇85个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w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w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初中语文常用文言词语汇集解释
![初中语文常用文言词语汇集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7f57e31ff00bed5b9f31d5c.png)
初中语文常用文言词语汇集解释1.安: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养(衣食所安)2.卑:低下(非天质之卑)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被:影响(被于来世)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毕: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薄: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zh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zh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诚心(帝感其诚)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惩罚13.驰:骑(愿驰千里足)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发、起(方其出海门)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产生(计将安出)15.辞: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箪: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古代装饭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当: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将要。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词语释义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词语释义](https://img.taocdn.com/s3/m/6ce9a488312b3169a551a412.png)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词语释义
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祚:福;帝王。
践祚:即位。
)
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诘:责备,追问。
诉:告状;诽谤。
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让:责备,责怪;尤:罪过,过错;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戾: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
诟:①耻辱②骂。
忿:愤怒,怨恨。
恚;恨、怒。
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族:灭族。
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
赭衣:赭,红褐色。
衣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
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9.表监狱的:囹圄、狱、缧绁
1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11.表告别的:辞、别、谢
1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1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之、适
1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大全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68dbd9d964bcf84b8d57b40.png)
世
时代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世上
世有伯乐《马说》
势
气势
势极雄豪《观潮》
阵势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闲
空着
虽席地不容闲《观潮》
清闲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能
本领
以此夸能《观潮》
能够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仅
几乎
仅如银线《观潮》
只
房屋
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处所(学舍)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是
这
是日更定《湖心亭看雪》
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当是时《口技》
是(判断动词)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湖心亭看雪》
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
斯是陋室《陋室铭》
和
和乐
政通人和《岳阳楼记》
哀转久绝《三峡》
隔绝
沿溯阻绝《三峡》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穷
穷尽
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
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贫穷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初中文言文词语一词多义归类(八年级上册)
寻
寻找
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不久
寻病终《桃花源记》
鲜
鲜艳
芳草鲜美《桃花源记》
少,xīǎn
乐
以……为乐
以乐其志《五柳先生》 心乐之《小石潭记》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乐趣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文言文词语138个(包括解释和出处)
![文言文词语138个(包括解释和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4d7b68ef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6f.png)
文言文词语138个(包括解释和出处)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词语更是丰富多样,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下面将为您介绍138个常见的文言文词语,包括词语的解释和出处。
一、动词类1. 骐骥:喻指官员品行高尚、能力出众。
出自《周易·系辞》。
2. 温恭:指温和有礼貌。
出自《论语·学而》。
3. 寄托:妥善地寄存、安置。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二回》。
4. 溘然:突然。
出自《南史·刘道真传》。
5. 谦虚:虚心、谦逊。
出自《周易·系辞》。
6. 俯仰:低头看和抬头看。
出自《庄子·天道》。
二、名词类1. 行思:考虑、思索。
出自《孟子·告子》。
2. 笑傲风月:形容人心情豪放不羁。
出自《红楼梦·第六十一回》。
3. 莫逆之交:指最亲密的朋友。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回》。
4. 舍己为人:为他人着想,不顾自己的利益。
出自《左传·桓公十年》。
5. 君子之交淡如水:指交往不求回报,心平气和。
出自《庄子·天道》。
6. 风尘仆仆:形容在外奔波劳碌。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回》。
三、形容词类1. 苍凉:形容荒凉、寒冷。
出自《红楼梦·第十三回》。
2. 慷慨激昂:形容激动而豪情万丈。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3. 断肠:形容痛苦、伤心欲绝。
出自《红楼梦·第六十四回》。
4. 彷徨:迷茫、犹豫不决。
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六回》。
5. 苦心孤诣:形容极其努力和用心。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6. 憔悴:形容身体虚弱、面容憔悴。
出自《红楼梦·第十九回》。
四、副词类1. 不解之缘:指两人感情深厚,彼此心有灵犀。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回》。
2. 竟然:表示出乎意料地。
出自《庄子·德充符》。
3. 万分:非常、极其。
出自《红楼梦·第十九回》。
文言文常用词
![文言文常用词](https://img.taocdn.com/s3/m/16c4c27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14.png)
文言文常用词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它有着许多常用词语,其中部分词语仍被广泛运用。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2000个常用的文言文词语。
一、名词类1. 人:衣冠、士、夫、子、儒、世、民、绅、庶、众等。
2. 家族:宗、族、门、派、支、戚、世、姓、氏、社等。
3. 地点:国、都、郡、县、乡、村、庄、城等。
4. 时节:春、夏、秋、冬、旦、昏、永、时、节、令等。
5. 动物:虎、狼、熊、鹿、兔、鸟、鱼、蛇、马、豕等。
6. 植物:梓、松、竹、桃、梅、花、草、树、果等。
7. 食品:酒、肉、饭、茶、蔬、果、饼、饵、羹等。
8. 家具:床、榻、椅、几、桌、灯、镜、屏、帷等。
9. 服饰:衫、裙、袍、帽、鞋、袜、绸、缎、锦、橐等。
10. 工艺品:玉、瓷、铜、铁、锡、花、车、舟、箫等。
二、动词类1. 吃、喝、食、饮、啜、咀、净、病、增、吸等。
2. 行、行走、移、迁、驾、趋、御、逐、阻等。
3. 求、索、访、问、拜、借、假、遗、赠等。
4. 打、折、切、割、砍、斩、震、撼、摇等。
5. 歌、舞、乐、吟、唱、奏、弹、章、念等。
6. 语、言、说、道、论、叙、提、称、述等。
7. 手、取、握、抓、拿、挽、抱、搏、袭等。
8. 看、望、瞻、观、视、察、窥、旁、瞧等。
9. 静、安、宁、定、息、寂、默、静、止等。
10. 睡、寤、梦、忆、想、思、怀、思、念等。
三、形容词类1. 美、丽、媚、妍、艳、嫣、姣、良、秀等。
2. 瘦、瘠、皮、寡、痩、瘤、瘦、瘦、炯等。
3. 苍、青、碧、翠、綦、紫、洁、红、白等。
4. 高、峻、俊、秀、壮、伟、端、严、良等。
5. 长、宽、深、浅、高、矮、短、窄、阔等。
6. 众、多、盛、广、众、万、亿、满、大等。
7. 转、回、圆、透、滑、润、柔、细、软等。
8. 快、易、好、慢、难、坏、可、乃、甚等。
9. 良、好、美、宏、大、壮、臧、协、奇等。
10. 苦、甜、酸、辣、香、淡、咸、涩、味等。
四、副词类1. 微、细、极、甚、最、全、散、闲、清等。
初中要背的文言文词语
![初中要背的文言文词语](https://img.taocdn.com/s3/m/84d0f650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79.png)
初中要背的文言文词语
初中需要背的文言文词语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词语:
1、之:用作代词,代表句子中的宾语或省略句中的句子成分;用作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用“之”字表示修饰关系。
2、皆:全,都。
3、乃:于是,就。
4、以:用;因为;认为;凭,靠。
5、其:代词,代人或事物;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6、独:只是,仅仅。
7、然:是,对;这样;的样子。
8、于:介词,向;在,从;对于。
9、虽:即使;纵然;虽然。
10、顾:但,却;回头看;顾念。
11、莫:没有谁,没有什么。
12、若:你,你们;像,如同;及,比得上;或者,或许。
13、已:已经;停止。
14、尔:你,你们;那个,那样。
15、盖:大概;因为。
16、夫:发语词;丈夫;那,那个。
17、斯:这,此。
18、遂:于是,就。
19、既:已经;既然。
20、既而:随后,不久。
21、则:就;如果,假如;原来,本来。
22、但:只是;只要。
23、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24、即使:即使;纵然。
25、乃尔:竟然如此,这样。
从而:跟随顺从;因果连词,因为这个。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词语积累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词语积累](https://img.taocdn.com/s3/m/55c5430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e9.png)
初中文言文词语积累第二册《桃花源记》1.复前行,欲穷其林——欲罢不能、欲盖弥彰:想要。
2.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悉听君便:全、都。
3.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挂齿、不足为奇:值得。
4.后遂无问津者——无人间津:渡口。
《口技》5.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6.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絮絮叨叨:连续重复。
7.—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原形毕露:全。
8.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莫名其妙、莫可名状:说出。
《孙权劝学》9.蒙辞以军中多务——义不容辞:推辞。
lo.自以为大有所益——受益匪浅:好处。
《伤仲永》1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大书特书:写。
1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一蹴而就:成。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理万机:每天。
《愚公移山》14.聚室而谋曰——不谋而合、与虎谋皮:商量。
15.吾与汝毕力平险——锋芒毕露:全。
16.出人之迂也——迂回曲折:绕远:17.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损兵折将:削减。
18.且焉置土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哪里。
19.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枪实弹:挑、扛。
20.甚矣,汝之不惠——欺人太甚:过分。
2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己见:顽固。
22.操蛇之神闻之——稳操胜券:拿,掌握。
23-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荆请罪:背。
《短文两篇》24.惟吾德馨——惟我独尊、惟利是图:只。
25-南阳诸葛庐——初出茅庐、三顾茅庐:房屋。
2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寡廉鲜耻:少。
2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事不宜迟:应当。
《黔之驴》28.虎大骇——骇人听闻:惊恐。
29.益习其声——习以为常:习惯。
《工之侨献琴》30.工之侨以归——视死如归:回家。
31.匣而埋诸土——付诸东流:“之于”合音。
第四册《公输》32.知而不争,不可谓忠——据理力争:争辩。
33.义不杀少而杀众——取义成仁、见义勇为:道义。
34.舍其文轩——舍己为人:放弃。
35.虽杀臣,不能绝也——灭绝人性、斩尽杀绝、弹尽粮绝:尽。
初中文言文重点词汇200个
![初中文言文重点词汇200个](https://img.taocdn.com/s3/m/871d996c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32.png)
初中文言文重点词汇200个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马说》)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二章)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二、连词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出师表》)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文言文中文言词语解释归纳
![文言文中文言词语解释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e5fab561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d4.png)
文言文中文言词语解释归纳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运用了许多独特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进行解释和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古代文言词语解释归纳1. 余:代词,指代“我”,常出现在古文中,表示说话人自己。
2. 朕:代词,古代皇帝自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
3. 者:助词,用于名词或代词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4. 乃: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是”。
5. 其: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人或事物。
6. 故:副词,表示原因、缘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此”。
7. 且:连词,表示补充说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并且”。
8. 之:助词,用于名词或代词后,表示所指的对象。
9. 亦:副词,表示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也”。
10. 焉:副词,表示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哪里”。
二、文言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1. 倍加:表示程度加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更加”。
例句:其智慧倍加,非同凡响。
2. 屡次:表示多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多次”。
例句:他屡次前来道歉,表示了他的诚意。
3. 非常:表示程度异常,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
例句:这个消息非常令人震惊。
4. 甚至:表示进一步扩大,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甚至于”。
例句:他的成绩很好,甚至超过了其他同学。
5. 难以:表示困难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很难”。
例句:这个问题非常复杂,难以解答。
三、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1. 对仗:一种修辞手法,指在诗歌或韵文中使用相对的词语或句子结构。
例句:天上的星星,人间的灯火。
2. 比喻:一种修辞手法,用某个具体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
例句:他的声音如春风般温柔。
3. 夸张:一种修辞手法,夸大事物的程度或描述。
例句:他吃了一整天的饭菜,简直能吃下一头牛。
四、文言文的句式和篇章结构文言文的句式通常比较复杂,采用倒装、使役动词等形式,注重修辞和表达的准确性。
篇章结构一般采用开头叙事,中间阐述,结尾总结。
文言文词汇
![文言文词汇](https://img.taocdn.com/s3/m/ab433a83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1e.png)
文言文常用词语汇总文言文常见词语汇总:一、家居生活1、孤:幼年失去父亲;孤独;封建君王自己的谦称。
2、家:安家;大夫统治的地方。
3、归:女子出嫁;返回;归还;归附。
4、适:女子出嫁;到------去;适合,适宜;恰好。
5、事:侍奉;为------服务;从事,做。
6、先:祖先,上代;已经死去的,如先考妣;称古代的人;先于,前于;首要的事情。
7、作:起身,起来,如“虽少,必作”;创作,制作,如“仲尼戹而作《春秋》”8、字:女子许嫁。
二、学习修养为人1、工:擅长。
工擅文。
2、厉:磨练,磨砺;勉励,激励;严肃,严厉;磨刀石;磨。
3、劝:勉励,奖励;劝告。
4、勉:尽力,努力;鼓励,使人努力。
5、师:老师;以------为师;效法,学习。
5、训:教导,教诲,如训俭示康;规范,准则,如不足为训;训练;词义解释,训释。
6、善:善于,擅长;友好,亲善;应答之词,表同意;好好地,如善待。
7、修:研究,学习,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修饰,装饰,修养(动词);善,美好;高,长;著,撰写,如修书;整治,治理;修建,如乃重修岳阳楼。
8、习:反复练习;学习;通晓,熟悉。
9、务:致力,从事,如“务农”“君子务本”;事务,事情,如“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10、攻:深入钻研,如术业有专攻。
11、游:出外求学或求官:交际,交往;纵,放纵,如游目骋怀;游玩,游览;旅行。
12、售:考试得中,如“操童子业,久不售”;实现,如“挟邪作蛊,于是不售”;施展(奸计),如“以售其奸”;卖出去;买13、笃:忠厚,“太祖闻其笃行”;坚定,如“笃志而体(意志坚定,并且努力去实践)”;深,甚,如“笃好文章”;(病)重,如“孙权病笃”。
14、敬:严肃,慎重,做事情严肃认真,如敬事而信;尊敬,尊重。
15、忠:(做事)尽心竭力,如使民敬、忠以劝;忠于君主。
16、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宽恕,原谅。
17、谅:诚信,如“友直,友谅”;相信,如“不谅人”;原谅。
文言文中常见词语归类及文化常识总结
![文言文中常见词语归类及文化常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10424d269dc5022abea0065.png)
文言文中常见词语归类及文化常识总结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文言文常见词语归类及古代文化常识总结一、表人物个性的词语:耿(直),仁厚,仁矜[矜:庄重],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骨鲠[鲠:gěng,直爽,正直],鲠切,聪(明),慧,敏,木讷[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佞[能说会道or巧言谄媚],不佞[没有才智],诈,阿谀(奉承),谄[巴结,奉承]谗,谲[jué,玩弄手段,欺诈]。
二、表人物品行的词语: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三、与科举考试有关的词语:四、与学校有关的词语:庠序[地方学校],太学[最高学府],国子监[明清时的最高学府],太傅[太子的老师],司业、祭酒[国子监的掌管人员],博士、教授、直进、助教[教学人员]。
五、表敬重、赞扬的词语:多[称赞],敬,重,尊,恭,嘉,称,赞,誉,与[赞许],许,叹[赞叹,赞许]。
六、表社会状态的词语:治[治理得好],乱[无秩序,不太平],兴,盛,衰。
七、与粮食有关的词语:粟[谷子,去皮后为小米,可泛指粮食],菽[豆类总称],黍[碾成米叫黏黄米],禾,稼穑[jiàsè,泛指农业生产或庄稼],谷,稻,耕耘,稔[rěn,庄家成熟,泛指食物酝酿成熟],熟[庄家有收成],稷[谷类],刈[yì,割],籴[dí,买入粮食],粜[tiào,卖出粮食],廪[bǐn,粮仓/官方供给粮食],禀[通“廪”,粮仓],荒[荒年,年成不好],歉[年岁收成,收成不好],丰,饶,赡[富足,充足],足,给。
八、与俸禄的词语:俸,禄,秩[官吏的俸禄],饷,榖[gǔ,俸禄,做官领俸禄]。
九、与穿戴有关的词语:纨绔,布衣,履,绶,冠,冕,中,弱冠,免冠,带。
十、表房舍的词语:宇[屋檐],舍,馆,宅,第,邸,屋,庑[wǔ,厢房]。
十一、表说话的词语:曰,云,谓,诏[告诉,告诫,教诲],诰[告诉,皇帝给臣子命令,告诫,劝勉],告,敕[chì,告诫,嘱咐,皇帝命令或诏书],白,陈,对,语,谕、喻[告诉,使人知道],晓,辩,问,谢,折[驳斥,指责],诘[责问,追问],诉,咨[商议,咨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常见词语(一)之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2. 用作(一)结构,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二)结构,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三)结构助词。
当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二)其1. 第三,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4. ,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
例:,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 策之不以其道。
(《》)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
(《》)3. 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四)于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每自比于、。
(《》)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五)而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例:。
(《论语》十则)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例:。
(《论语》十则)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而翁知我。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六)则1.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
(《》)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七)者1.代词(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
例:京中有善者。
(的人)(《》)/ 可爱者甚蕃。
(的花)(《》)(2)在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
可译为“个”、“样”、“项”。
例: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
例:卿今者才略,非复。
(《》)2.助词用在或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例:者,阳夏人也。
(“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 愚公者,年且九十。
(“者”用在的主语后,表停顿。
)(《》)(八)也1.句末,表判断,可不译。
例:者,阳城人也,字涉。
(《陈涉世家》)2.句末,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3.句末,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
例:余闻之也久。
(《》)(九)焉1. ,可译为“哪里”。
例:且焉置土石?(《》)2.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
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十)因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例:因使唐雎使于秦。
(《》)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
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3. 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
例:罔不因势。
(《》)4. 副词,可译为“因此”。
例:因以为号焉。
(《》)/ 而因以及乎其迹。
(《》)(十一)且1. 副词(1)用在动词或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例: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2.连词(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
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十二)乃1.副词(1)可译为“竟然”。
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可译为“于是”、“才”、“就”。
例:乃重修岳阳楼。
(于是,就)(《岳阳楼记》)/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才)(《狼》)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
当立者乃。
(《陈涉世家》)3.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三)矣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啊)(《岳阳楼记》)/ ,可以为师矣。
(了)(《论语》十则)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
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十四)乎1.(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子曰:“然,胡不已乎?”(《》)(2)表反问,可译为“吗”。
例:?(《论语》十则)(3)表推测,可译为“吧”。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4)表感叹,可译为“啊”。
例:嗟乎!哉!(《陈涉世家》)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
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十五)所1. 与动词结合,组成,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
(《》)/ 所以。
(“所以”:用这些来)(《》)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例: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可译为“被……吞掉”)(《》)4. 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
例:欲至何所。
(《》)(十六)哉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例:哉!(《陈涉世家》)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十七)夫1. ,译为“那”。
例:予观夫胜状。
(《岳阳楼记》)2. fú,句首发语词。
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3. 丈夫。
例:夫齁声起。
(《》)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
例: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十八)遂1. 副词,可译为“就”、“于是”。
例:遂逐其师。
(《曹刿论战》)2.副词,表原因可译为“因而”。
例:恐遂汩没。
(《》)(十九)虽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 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2. 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二十)然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
例:父利其然也。
(《》)。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 助词,分两种情况: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 ……地”。
例:秦王怫然怒。
(《唐雎不辱使命》)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二十一)故1. 旧的,原来的。
例:(《论语》十则)/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2. 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
(《》)3. 原因,缘故。
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4. 所以,因此。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二十二)苟1.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例:苟富贵勿相忘。
(《陈涉世家》)/ 苟慕义强仁(《》)2. 副词,可译为“苟且”。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
(《出师表》)3. 副词,表希望,可译为“且,或许”。
例:苟无。
(《君子于役》)(二十三)会1. 副词(1)适逢,恰巧。
例:会宾客大宴。
(《口技》)(2)一定。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
(《》)(3)定将。
例:会挽雕弓如满月。
(《出猎》)2. 动词(1)回合,聚会。
例:,多会于此。
(《岳阳楼记》)(2)体会,领会。
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送东阳马生序》)(二十四)或1. 无指,可译为“有的人”,“有人”。
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2. 副词(1)有时。
例:或王命急宣。
(《三峡》)(2)或许。
例: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二十五)诸1. 兼词,“之于”的合义。
例:投诸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 众。
例:其西南诸峰。
(《》)3. 各位,众位。
例:今诸生学于。
(《送东阳马生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