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重点归纳-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三、四、五、六、七章(毛邓三)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经验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主讲:郭晓康理论的形成总路线和基本纲领P46-47鸦片战争后中国是半殖半封社会。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动力之一,官僚资产阶级是革命对象。
P48总路线集中表述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P51-52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主讲:郭晓康道路和基本经验意义P53-57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工程P59-60历史意义:1.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提出了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新理论。
2.成功地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实践意义:1.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2.科学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规律,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伟大实践并取得了胜利。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下,党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并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前提主讲:郭晓康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理论和道路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P62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P67历史意义:1.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解放生产力,在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知识点2011-03-28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知识点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为了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它属于社会主义范畴和从新民主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社会。
(P90)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及其性质:“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P90-91)五种经济形式中,有两种经济成分是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P91)总之: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它们彼此斗争着。
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都处于领导地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
这种矛盾的斗争和结果,决定着中国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P91—92)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P92—96)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
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宣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准确地表述。
毛邓三重点归纳-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提问】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里,取得民族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义的。
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性。
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
——列宁“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
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为什么新民主义革命胜利后,不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必须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呢?答案:这主要是中国当时还不具备直接过渡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第(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2、认为过渡时机到来四(二)过渡时期总路线1、提出、内容和特点2、必要性和可能性章(三)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三大改造的政策、方针、方法和步骤2、三大改造的历史经验、失误和偏差3、三大改造的历史地位、作用和意义主要内容: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和主要矛盾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三、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四、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方针、政策五、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及其伟大意义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一是经济上是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混合经济结构;二是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三是文化上是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考研政治基础辅导之毛概第四章常考知识点精选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具有过渡性质的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形态。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之前,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盾是⽆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盾。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条件下,在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都既存在着社会主义因素,⼜存在着包括资本主义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主义因素。
诸如,在经济结构中,存在着私⼈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政治结构中,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个阶级参加国家政权的管理,在⽂化领域,存在着包括资产阶级思想在内的各种⾮⽆产阶级思想。
但是,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政治、⽂化领域⼜都处于领导地位,即经济上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领导地位,政治上⼯⼈阶级的领导地位,⽂化上⽆产阶级思想(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这些社会主义因素,保证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2.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 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主要有两个:⼀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现代化⼯业有了⼀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商业采取保护的政策,使濒临危机的民族⼯商业得到新的发展,从⽽创造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物质基础,即⽣产⼒基础;⼆是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中,不仅有私⼈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更重要的是还有处于领导地位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它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起来的,这些先进⽣产⼒更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条件主要表现在两个⽅⾯:⼀是先进的⽆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这是决定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政治⼒量;⼆是⼯⼈阶级领导的⼈民民主专政的各级政权的建⽴,这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保障。
20世纪50年代,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还有当时的国际环境的影响。
毛、邓、三第4章(课件)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1953—1956年 无产阶级
国内
资产阶级
中国人民
对外
帝国主义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4、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上海军管会没收国民党 政府中央 银行的命令
南京军管会清查没 收官僚资本的布告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认为需要 相当长的时间,新民主主义建设要
农民把余粮运 往国家粮库,支援 工业建设。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手工业改造的方针和政策
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 党和毛泽东在领导农业合作化运动
的同时,抓紧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阐明和制定了手工业 改造的基本理论和政策。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 针,通过合作化的途径,引导手工业逐步过渡。
政 治
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 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文 化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 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 的、大众的文化。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1949—1952年
人 民 大 众
地主阶级
国民党残余势力 帝国主义
第四章
三大改造
手 工
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化”是改造的主体 和物质基础。 “三改造”是两翼,是 工业化的条件。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提 问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 什么?
毛邓三要点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报告,向全党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必然性第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方面的实践经验。
第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第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可能性第一,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推动。
第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1)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其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3)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毛概课件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总路线提出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1)提出的必然性: 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 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加速实现国
家 本工上二业改化变。我只国有经一实 济现 落国 后家 的的 面社 貌会 ,主 提义 高工 人业民化生,活才水能平从,根巩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 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也标志着我国新民主 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 始。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
我二国从新民主一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泽东的初步设想:
视频\七大上毛泽东对未来的设想AVI00186.AVI
第一,关于过渡时间,大约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 主主义建设阶段,估计大约15年至20年时间。
第二,关于转变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才能第实二三现,私关营于企过一业渡国步有骤化和和方个式体,农认业为的当集工体业化发。展了、国
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实行社会主义工商 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952年党中央认为,我国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已到来,于是对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时间和步骤作了重新思考,提出“现在(52年) 就要开始用10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 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即“改建并举” 的思想。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要点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要点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历史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中介和桥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具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主要矛盾: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应的三个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就集中地表现为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外部是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关于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毛泽东曾有两种不同的设想,即“将来突变论”和“现在渐变论”。
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即提出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新的设想,即从现在开始要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等到10年或15年以后再采取突变的方式实现过渡。
2、过渡时期总路线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1953年6月,毛泽东第一次论述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同年12月形成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第四章
三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但 它却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向社会主义社会逐步 过渡的一个特殊社会形态。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政 治、经济、阶级结构和社会矛盾等各个方面。 在这个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和资本主义因素 既对立又统一于一体。社会主义因素已经居于领导 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两者在 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中逐步向社会主义过 渡。
1.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都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都有其发 展的内在必然性; 2.改造和改革的根本区别在于:改造是为了确立社 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而改革是为了促进社会 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两者之间存在前后相继、彼此关联的历史联系。 改革是对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不能因为改 造中存在的失误,而否认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 义。
入社手工业产值93%
93% 70 %
2.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指的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 运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把资 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 全民所有制。
每年给原工商业者5%的定息,共计10年
资方红利 (20.5%) 个人福利 费(15%)
• 3.人民公社保证了农村社会稳定。 • 社会保障、医疗保障 • 据世界银行的调查,仅设置“赤脚医生”一 项,就将中国的医护人员比率提高了一倍;人 民公社晚期每个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医疗护 理水平,在其他国家约需数百美元才能达到, 而实际上,公社社员的医疗开支人均只有7美 元.
人民公社的弊端
• 1.没有发展的增长。 • 1958-1982年,乡村总人口同期由5.53亿增 至8.04亿,增长约45%。 • 2. 以对户籍、粮食的垄断等为核心的城乡 隔绝的政策,把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人口 牢牢地框死在有限的耕地上。 • 3.高度集中体制下的分配和管理制度缺乏激 励机制。
毛邓三重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1、创立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邓小平初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江泽民加深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胡锦涛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3、 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5、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科学的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1999年又写进宪法。
6、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的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
7、 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2004年又写进宪法。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9、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毛概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总之,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 出,反映了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尽快消灭剥削,摆脱贫困,迅速 发展经济,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 愿望,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政府发放合作基金贷款 扶持贫农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 户的96.3%,5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 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入社农户 96.3%
全国入社农户比例图
(3)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
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 方针。在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入 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 具体来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 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 步骤
三大改造
农 业
手 工 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简称“一化三改”
2.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 历史必然性 (1)必要性
第一,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过去陈旧破烂的矿厂景象
第二,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满足 工业化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 要。
——贫雇农生产工具、资金严重不足(两极分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 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 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工业化
总路线
(2)典型示范
毛概课课件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概述
改造的对象和任务
对象
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
任务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改造的阶段和方法
1
准备阶段
思想准备、组织准备。
2
过渡阶段
过渡性质的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法权的消亡。
3
基本完成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阶级矛盾和斗争仍然存在,需要正确处理矛盾,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土地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土地革命
通过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解放 了农民阶级,加强了农村经济 和社会稳定。
农村集体化
推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提高 农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历史意义
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 重要的基础和经验。
对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1 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核心地位和集中统 一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建设的中心。
3 科学技术创新
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推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意义
1 彻底改变社会性质
从剥削制度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3 沉重打击帝国主义
削弱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2 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铺设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 础。
4 引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
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激发了全球社会主义 运动。
矛盾与斗争
毛泽东思想概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一)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依据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的目的就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是“这个目的不是一下子可以实现的,这需 要一个相当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他还分析了过渡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特点,指 出:“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性”, “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就是资 本主义、小商品生产和共产主义。这些基本力量就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特别是农民)和无产阶 级”。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这些思想,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二节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依据
同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三反”“五反”及其他一系列的社会改革运动以及经济建设工作、 文化教育工作、外交和国际活动、统一战线工作等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中树立了 极高的威信,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政治热情,人民群众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也有了普 遍认同。
毛泽东思想概论
目 录 CONTENTS
①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 ⑦ 政策和策略理论 ②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⑧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
③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④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⑨ 党的建设理论 ⑩ 实事求是
⑤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⑥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⑪ 群众路线 ⑫ 独立自主
第二,不断增加的党和国家政权的威信以及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是重要政治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党不仅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 和政策发挥政治领导作用,还通过加强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使一大批有经验的、经过长期斗争考验的、 密切联系群众的干部和广大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在地方 的反动统治被摧毁,党和国家政权组织系统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起来。
毛特概述总结笔记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既头三年,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党和人民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主要措施:抗美援朝、新解放区的土改、镇压反革命、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三反、五反”、整党运动2、第二阶段(后四年。
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国内主要矛盾:在新解放区土改和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后,已转化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党和人民的中心任务是: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
主要措施:在前一阶段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初步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比较稳妥地推进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1、担负着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即反帝反封的任务;2、在经济上,是多种经济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即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包括私人资本主义、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合作社经济并存的经济制度;3、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政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的人民民主专政;4、在文化方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5、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里,一些措施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思想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关系(三)、新中国面临的困难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国民党还有上百万军队在中南、西南、华东一些地方以及沿海岛屿顽抗,国民党大批特务、土匪也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经济上: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状态,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方针,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
毛邓三体系 第4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
10.和平赎买:
就是指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通过向民族 资本家支付一定的赎金,而不是强制没收,从而 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一种方 针政策,具体策略是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让资 本家继续从企业分得一部分红利和股息的赎买办 法。
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Hale Waihona Puke 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
LOGO
LOGO
西安交通大学 王宗浩主讲
2
LOGO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西安交通大学
王宗浩 主讲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习和了解毛泽东思想从理论到实践的发 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2.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 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3.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 4.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 位和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毛泽东思想概论
11.国家资本主义:指同国家政权相结合并受国
家政权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在我国社会主 义改造时期采用的国家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管理 之下,用各种形式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联系并受 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从资本主义私有制 向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过渡的一种经济形态,大 体经过了收购产品、加工订货、计划订货、统购 包销的初级形式和公私合营的高级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问】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里,取得民族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义的。
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性。
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
——列宁“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
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为什么新民主义革命胜利后,不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必须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呢?答案:这主要是中国当时还不具备直接过渡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第(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2、认为过渡时机到来四(二)过渡时期总路线1、提出、内容和特点2、必要性和可能性章(三)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三大改造的政策、方针、方法和步骤2、三大改造的历史经验、失误和偏差3、三大改造的历史地位、作用和意义主要内容: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和主要矛盾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三、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四、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方针、政策五、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及其伟大意义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一是经济上是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混合经济结构;二是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三是文化上是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资本主义因素:在经济领域中,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政治领域中,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国家政权;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存在资产阶级思想和其他非无产阶级思想。
•社会主义因素: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有国营经济与合作社经济为主导,政治上有工人阶级的领导;文化上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社会主义因素保证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并要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主要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
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
(人民解放军向西南进军,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
图为我军攻克成都时的入城式。
)(1951年8月,毛泽东在罗瑞卿《关于镇压反革命的报告》上的批示。
)到1952年,随着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的被消灭,镇压反革命运动的胜利,特别是土地改革的完成,使国内阶级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这时,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最初设想【提问】中共二大提出的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主要内容。
党的二大,第一次阐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最初设想:认为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但转变必须经历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关于过渡时间,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一般估计大约为15年到20年时间。
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最初的设想是经过相当长时期的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准备条件,然后一举消灭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总路线(一)工业化(二)三大改造1、农业2、手工业3、资本主义工商业主体与两翼的关系两者的关系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1)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2)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3、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过渡时期总路线改变了原来先工业化、后改造和15-20年后一举实现过渡的初步设想,而改为从现在起逐步同时并举地实现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
这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的。
第一、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
(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独立和富强。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必然需要。
a、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生产规模狭小,生产工具缺乏,贫穷落后;b、农村两极分化现象严重;c、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和适应工业化发展的要求。
(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和适应工业化发展日益增长的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
——广东省中山县农民在学习毛泽东“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的报告。
)(只有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4、如何评价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方针和政策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列宁认为,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无产阶级国家能够加以限制,并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
毛泽东把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两个不同部分,并以此理论为基础,论述了和平改造民族资产阶级的可能性。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毛泽东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后到1953年底,主要是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第二阶段:从1954年到1955年夏,主要是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第三阶段: 从1955年秋到1956年底,是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
实行定股定息。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案例】:“荣先生来了,欢迎你!”.doc【案例讨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改造企业和改造人同时并举”的方针?1956年1月,荣毅仁就社会主义改造答记者问记者直率地问:“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你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荣毅仁很快就答道:“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
因为我积极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自愿接受改造,在工商界做了一些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工作,我受到了政府的信任和人民的尊重,得到了荣誉和地位。
从物质生活上看,实际上我并没有失去什么,我还是过得很好。
”在对人的改造方面(上海永安公司董事长郭琳爽在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表态:“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个人向工人阶级转化”。
)在党和毛泽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的指引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进展顺利。
到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的99%,私营商业的82.2%分别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案例】:同仁堂的新生.doc【案例讨论】: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意义是什么?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意义1)它标志着在中国,资产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被消灭,实现了解放生产力的变革;2)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理论和政策的科学性,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是毛泽东思想发展中的重大成果。
(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权力的时候,我们决不会考虑用暴力去剥夺小农(不论有无报偿,都是一样)……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化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
”——恩格斯列宁指出,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与农民交谈)(1952年,毛泽东在北京近郊德胜门外访问农民。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在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了新的两极分化。
农业合作化.mpg)2、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互助组向农业合作社学习,了解耕牛入股情况。
)(政府向农民发放国家基金贷款)(政府贷款给王振堂互助组一批新式的农具。
)3、实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创造了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形式。
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呈阶梯状)4、制定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农村阶级政策。
(王凤英的父亲是地主,她家也加入了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化理论和政策的正确指导下,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迅速发展。
1955年,毛泽东撰写《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
(天津市郊幸福农业社社员庆祝转高级社。
)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6.3%,5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三)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方针和政策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党和毛泽东在领导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抓紧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阐明和制定了手工业改造的基本理论和政策。
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第一步供销小组——(稳步)——第二步供销合作社(稳步)——第三步生产合作社到1956年,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已占其总数的91 . 7%,产值占全国手工业总产值的93%,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
1956年,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