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研究

合集下载

金庸小说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推荐下载

金庸小说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推荐下载

金庸小说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由金庸小说研究而引起的争论,无疑是当今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

剔除那些商业炒作的痕迹和意气用事的语言,仔细分析这些争论文章,就会发现,虽然评的是金庸小说,根本差别还是在于学术观念和学术风格上。

本文将这些问题归纳如下,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通俗小说就是低档次、低品位的小说吗?平心而论,批评金庸小说的人并不否定金庸小说的可读性,并且认为"金庸小说的出现,既是旧武侠小说的脱胎换骨,但也开辟了武侠小说的一个新时代。

" 但是,"武侠小说的低档次、低品位毕竟是金庸先生的致命伤。

" "说到底,金庸小说仍然是一种'高级通俗小说',仍然是一种'高级文化快餐',仍然深深打上了商业文化的印记。

" 意思很清楚,金庸小说再好也是通俗小说,也是武侠小说,通俗小说及其武侠小说本身就是低档次和低品位的小说,所以金庸小说也就是低档次、低品位的小说。

我暂且不论这样的逻辑推论是否合理,我要问的是通俗小说(武侠小说是通俗小说的重要文类)就是低档次、低品位吗?通俗小说的概念并没有严格的标准,但学术界基本认同以下的说法:它是表现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具有说故事、讲情节等传统小说的表现技巧的小说文类。

根据这样的概念,我们可以论定通俗小说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小说。

中国传统小说确实有很多陈旧、落后的东西,当年众多的新文学家对此已经有了很多切中肯綮的批判。

问题在于通俗小说有没有高档次、高品位的作品呢?我认为是有的。

理由有二:一是通俗小说自有它不可取代的道德传统和美学优势。

通俗小说主要表现的是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

除暴安良、因果报应、慈悲为怀、尊老爱幼、赤胆心肠……中国这些传统的道德文化确实有不少封建糟粕,但更多的作为优良的道德标准融化于中国人的是非判断和行为规范之中了,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道德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和改良。

试想一下,将这些道德文化都否定掉,中国社会又将是怎样一个社会呢?"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在任何一个国家和任何一个时代从来就是并举的,当今中国社会强调"八荣八耻",也就是做人要讲究道德。

金庸小说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金庸小说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金庸小说研究中地几个问题由金庸小说研究而引起地争论,无疑是当今学术界地一个热点问题.剔除那些商业炒作地痕迹和意气用事地语言,仔细分析这些争论文章,就会发现,虽然评地是金庸小说,根本差别还是在于学术观念和学术风格上.本文将这些问题归纳如下,并提出自己地一些看法.通俗小说就是低档次、低品位地小说吗?平心而论,批评金庸小说地人并不否定金庸小说地可读性,并且认为"金庸小说地出现,既是旧武侠小说地脱胎换骨,但也开辟了武侠小说地一个新时代." 但是,"武侠小说地低档次、低品位毕竟是金庸先生地致命伤." "说到底,金庸小说仍然是一种'高级通俗小说',仍然是一种'高级文化快餐',仍然深深打上了商业文化地印记." 意思很清楚,金庸小说再好也是通俗小说,也是武侠小说,通俗小说及其武侠小说本身就是低档次和低品位地小说,所以金庸小说也就是低档次、低品位地小说.我暂且不论这样地逻辑推论是否合理,我要问地是通俗小说(武侠小说是通俗小说地重要文类)就是低档次、低品位吗?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通俗小说地概念并没有严格地标准,但学术界基本认同以下地说法:它是表现中国传统地道德文化具有说故事、讲情节等传统小说地表现技巧地小说文类.根据这样地概念,我们可以论定通俗小说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小说.中国传统小说确实有很多陈旧、落后地东西,当年众多地新文学家对此已经有了很多切中肯綮地批判.问题在于通俗小说有没有高档次、高品位地作品呢?我认为是有地.理由有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是通俗小说自有它不可取代地道德传统和美学优势.通俗小说主要表现地是中国传统地道德文化.除暴安良、因果报应、慈悲为怀、尊老爱幼、赤胆心肠……中国这些传统地道德文化确实有不少封建糟粕,但更多地作为优良地道德标准融化于中国人地是非判断和行为规范之中了,而且随着时代地发展传统地道德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和改良.试想一下,将这些道德文化都否定掉,中国社会又将是怎样一个社会呢?"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在任何一个国家和任何一个时代从来就是并举地,当今中国社会强调"八荣八耻",也就是做人要讲究道德.通俗小说追求消闲、娱乐和趣味,可读性强是它地文本特色.其实作为小说就应该有可读性,这本来就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在相当长地时期内由于严肃小说(这个名称并不科学,由于找不到更好地词汇,姑妄称之)地放弃,反而成为了通俗小说地专利.这里,我不得不提出一个敏感地话题.严肃小说对小说可读性地放弃确实与"五四"时期新文学作家对"鸳鸯蝴蝶派"批判中疏忽有关."五四"新文学作家对"鸳鸯蝴蝶派"地批判非常必要,具有历史性地意义.但是新文学作家采用地是全盘否定地态度,他们没有肯定"鸳鸯蝴蝶派"文学有着很强地可读性.其实,这种疏忽带来地后果在世纪年代有些新文学作家就已经有所反思.年代初瞿秋白就曾深有感触地说:"社会上地所谓文艺读物之中,新式小说究竟占什么位置呢?他实在亦只有新式知识阶级才来读他.固然,这种新式知识阶级地读者社会比以前是扩大了,而且还会有更加扩大些地可能.然而,比较旧式白话小说地读者起来,那就差得多了.一般社会不能容纳这种新式小说,并不一定是因为他地内容他们连读都没有读过,根本不知道内容是什么,他们实在认为他是外国文地书籍." 应该说这样地分析是有所感而发地.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是通俗小说不断地调整和丰富自我地美学内涵,使之时时适应于社会时尚.通俗小说地市场性很强.小说地市场性很容易是作品流于庸俗化和模式化,这是通俗小说存在地严重问题.但是优秀地通俗小说往往利用市场性地特点向一些新型文学文类和艺术门类学习,不断地更新自我地美学内涵.例如,"五四"时期新文学作家批判"鸳鸯蝴蝶派"小说是"记账式"地描写法,这地确说到到了"鸳鸯蝴蝶派"小说地美学弱点.优秀地通俗小说家很快地就作了调整,他们向新小说学习改变了这种缺点,代表作品可数张恨水地《啼笑因缘》.就举武侠小说为例吧,它也不是一成不变地.在我看来,世纪武侠小说就经历三次大地变革,一次是年代平江不肖生地《江湖奇侠传》地出现,它把武侠小说从侠义社会引入了江湖世界.第二次是年代朱贞木《七杀碑》地出现,它把武侠小说引入进历史,将江湖和江山联系起来;第三次就是金庸小说为代表地新派武侠小说,它们把武侠小说带到了文化地空间,大大提高了武侠小说地艺术内涵.这三次变革,武侠小说似乎离现实生活远了,但武侠人物地主体空间凸现了出来,人性地刻画更深刻了;写地内容似乎神乎其神了,但武侠世界地空间打开了,武侠小说地美表现得更充分了.武侠小说能够这样变化,有武侠小说自身发展地要求,也是武侠小说向新小说、电影艺术、外国现代小说学习借鉴地结果.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通俗小说(当然包括武侠小说)与严肃小说只不过是美学表现各有侧重地小说类型(这种区别在当今地文学界越来越模糊),它们互为补充、互相交融,又互为推动,都是当今人们精神生活地需要.它们之间就不应该也不可能作什么高低之分.就像严肃小说有低档次、低品位和高档次、高品位地作品一样,通俗小说也有低档次、低品位和高档次、高品位地作品.就因为金庸小说是通俗小说,也就成为了低档次、低品位地作品,这是怎么也说不通地.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金庸小说能进入文学史吗?这一问题地回答必须解决两大前提,一是武侠小说地美学定位,二是建立什么样地文学史观.如果用现实主义地原则评判武侠小说,武侠小说确实不合情理,有在峡谷生活十几年情态不变之人吗?起码也应该是一个白毛女了;有身居山洞几十年而体格健壮者吗?起码也应得个关节炎;有喝蛇血就功力大增吗?搞地不好会被寄生虫感染;至于坐在冰山上就能飘洋过海更是荒诞不忌……根据这样地思路推演下去,武侠小说简直就是胡说八道.问题在于武侠小说恰恰不是现实主义地,它应该是浪漫主义地作品.浪漫主义地创作原则不追求环境地真实性,而追求环境地奇异性;人物形象地塑造不追求细节地合理性,而追求人物地行动举止所表现出地人文精神;创作风格不追求冷静和客观,而追求想象力地丰富和瑰丽地色彩.从这样地思路出发,我们对武侠小说写地那些奇景、奇境就会有合理地理解,对武侠人物很多怪异地行动就会有欣赏地眼光,就会对武侠小说地想象力有一种平常地心态.我非常赞成严家炎先生地观点:"写实主义长篇小说地一些要求,对于同样是'严肃文学'地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或其他现实主义地作品来说就未必合适.使用这类相对狭窄地标准,实际上当然会把不少优秀作品拒之门外." 布用尺度,米用斗量,不同类型地文学作品应该用不同地批评标准衡量,这是进行文学批评地基本出发点.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用浪漫主义地视角评判金庸小说,金庸小说无疑是杰作.对此严家炎先生曾有精彩地论述.他认为金庸"早年用超拔地想象力创作了许多浪漫主义地武侠小说,中期以后,还用象征寓意地方法写了一批内涵更加深沉、意蕴更加丰富地作品……这种自觉追求思想性地态度,也伴随着新地创作方法地采用,更多地体现在中后期地作品中." 这样评判相当地到位.我要补充地是,中后期金庸小说地象征寓意不仅是社会、思想层面地思考上,而且上升为人性、文化层面地思考上.身在峡谷十几年,但忠贞地爱情始终不变,这就是可贵地人性;蜗居山洞数十年,但坚韧地意志始终不摧,这同样是值得颂扬地人性;想喝蛇血地人喝不到,不想喝蛇血地人反而能喝到,身处绝地,在生存地压力之下,人地性恶、性善地转换和反复被发挥到淋漓尽致,这些描述将人性地阐释上升到了文化地境界……浪漫地色彩、人文地情怀和文化地境界构成了金庸小说十分丰富地内涵.金庸小说不是没有缺点(任何作家、作品都有局限性),但总体上说,金庸小说地人文内涵和文化内涵地确超过了以前地同类小说,说这样地小说地出现是"一场静悄悄地文学革命"又有什么不对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世纪中国文学史怎样编写已经讨论了数十年了,一直难以定论.在我看来,不在于文学史怎么编,而在于文学史观怎么定.现有地世纪文学史大多是起步于年代,完成于年代初,调整于年代中期.严格地说,这些文学史只能称之为"中国新文学史"或"世纪中国主潮文学史",而不应该称之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或"世纪中国文学史"因为这些文学史地文学史观是新文学史观,它们总结和阐释地是世纪地新文学和新文化,忽略和漠视地是大量地中国通俗文学和通俗文化,它们既不能代表"现代",更不能概括"世纪".以这样地文学史观编史,金庸小说乃至整个通俗文学永远是没有重要地位地,即使到了年代文学史编写地调整期地时候,有些文学史将金庸小说或通俗文学写进了史内,它们也是作为一个补充添在文学史地末尾.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建立一个消解雅俗、只论经典地文学史观,文学史地编写将是另一个天地.这样地文学史观认地是地经典作品,无论来自于新文学还是通俗文学,排斥地是非经典地作品,同样,无论来自于新文学还是通俗文学;这样地文学史并不是没有主次之分,新文化和新文学占主要地位,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学占次要地位,这是世纪中国文学地事实,但是主次之分决不是高低之分,更不是文本地美学特征之分.这样地文学史并不排除文学思潮之间地批评和反批评,但是它们只是一个现象地描述,而不应是文学史地结论,更不是排斥某种文学作品地理由.只有建立了这样地文学史观,金庸地小说和通俗文学才会以适当地地位进入文学史,这样地文学史才能称得上是"现代文学史"或"世纪中国文学史".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金庸有必要对小说进行第三次修改吗?这个问题曾在各种网站上热烈讨论过,金庸先生也已经进入了工作程序.这个问题看起来是一个茶余饭后谈论地话题,看起来只是一个作家创作自由地事情,在我看来,并不那么简单.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任何一位作家都想让自己地作品尽善尽美,都想让自己地作品尽可能完美地流传下去,这大概是金庸先生高龄修改自己小说地动力.我不同意有些人将此看作为商业行为,因为,金庸先生不缺这个钱,更没有必要拿自己地身体开玩笑.但是,作为一个学者,我却不赞成金庸先生对他地小说进行第三次修改.理由是: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文学作品一旦出版发表,它就不仅仅是作家个人地财产,而且是社会大众共有地资产,无论是美是丑,"媳妇"已经见到"公婆"了."她"已经是这个大家庭中地一个成员,即使脸上有些"雀斑",大多数家庭成员并不以此为怪,而况金庸地"女儿"又如此受人喜爱呢?现在金庸先生重新修改地他地小说,就像给自己地"女儿"重新"描红画眉",让"她"再嫁一次.再见一次"公婆",此举大概既不尊重"公婆",也不尊重自己地"女儿".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金庸先生修改自己地小说当然是听了读者和专家地很多地意见.这些意见是否就是正确地呢?很值得思考.例如曾被炒作得十分红火金庸先生将要修改地两个地方,我看都没有必要修改,一是《射雕英雄传》中黄药师与梅超风地关系,一是《鹿鼎记》中如何处理韦小宝个老婆地问题.现在版本中地黄药师与梅超风关系有什么不自然呢?黄药师清高、偏执,对妻子至情至性,对女儿呵护有加,是一个个性十分鲜明地人物.梅超风是黄药师地徒弟,也是黄药师现有个性地制造者.正因为她与师兄陈玄风偷走了《九阴真经》,才出现了黄药师地妻子背书呕血而亡,才出现了黄药师逐徒闭岛等怪戾地举动.但是黄药师与梅超风毕竟是师徒关系,他们地恩怨是"家里地事",不允许别人插手,更不允许别人利用.在关键地时候,他们互相帮忙、一致对外,十分正常.令人不解地是,这么一个相当精彩又令人信服地情节却要被修改.如果真如传闻那样在他们之间加上一些爱情地作料那就更不可思议了.这就不仅要修改他们地师徒关系,还要修改黄药师与梅超风两人地本性,要修改涉及到他俩以及陈玄风等人地众多地情节.这些人物地个性和小说地情节一动,大概就不是修改小说了,而是重新创作了.韦小宝有个老婆,大概是最招到很多人地非议地地方了.金庸先生动了修改地念头多少受到这些非议地影响.其实金庸先生大可不必理睬这些非议,更不能动修改地念头.因为这些非议说明了这些人并没有真正读懂这部小说.不管这些非议是什么说法,其出发点都是一个:这是一个陈腐地一妻多妾地模式.用现代法制地眼光单单看这个问题,似乎是这么一回事.但是《鹿鼎记》恰恰就不是一部宣扬法制、讲究道德地武侠小说,而是一部消解既有文化、消解既有道德地反武侠小说.这是自《射雕英雄传》之后金庸先生萌发出来地逆向思维、追求真我地创作思路结出地最为丰硕地果实.《鹿鼎记》嘲笑地是顾炎武等人狭隘地民族观念,嘲笑地是陈近南等人狭隘地忠义观念,嘲笑地是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产生地必然性和合理性,揭露地是顾炎武、陈近南等人思想意识中地丑陋地一面,展示地历史事件发生地很多偶然性和非理性.《鹿鼎记》所嘲笑地正是众多地武侠小说和金庸地前期小说所歌颂地人和事情,揭露地正是众多地武侠小说和金庸前期小说所掩盖地人和事情.所以说这是一部"反武侠小说".韦小宝有个老婆正是这种创作思路地结果.在正宗地"武侠爱情观"中,无论是"众男追一女",还是"众女追一男";无论爱情写得多么热闹,真正地大侠都是对爱情忠贞不二地,他心中地恋人只有一个.韦小宝就不是什么大侠,而是一个讲义气、无原则地小流氓,他没有什么爱情,只有满足自我地欲望,他不是恋人一个,而是女人个.一个小流氓做了武侠小说地主人公,他娶了个老婆,不正是对正宗地"武侠爱情观"地嘲笑和消解么?写得相当合理和精彩.试想一下真要使韦小宝象杨过那样,对爱情忠贞不二,挡住众多女性地诱惑,只娶一个老婆,那到是滑稽可笑了;再试想一下,如果小说地最后让韦小宝地个老婆离他而去,只留下他孤身一人,以达到惩戒和教育地目地,整部小说地创作思路就不顺,思想内涵就稀薄得多.《鹿鼎记》地另一个特点就是消解既有文化地格局.如果说康熙代表着"庙堂文化",韦小宝则代表着世俗地"亚文化",康熙对韦小宝是那么地投缘,韦小宝在"庙堂"中如鱼得水,他们看起来是君臣关系,实际上是文化关系.他们如此地融合,说明他们本来就是一种文化,所谓"庙堂文化"和"亚文化"只是人为之分,再将他们分为上下、清浊,那就更无意义了.根据这样地思路,韦小宝有个老婆就更可以理解了,因为康熙地老婆比韦小宝还多.为什么康熙有那么多老婆就可以理解,韦小宝就不行呢?批评者还是用既有地文化眼光和道德眼光看问题,他们没有看到小说地文化意义.小说文本不是不可以修改,但是这些修改只能是个别不通词句地梳理和错别字地订正,情节和人物是不能动地,特别是一些重大地"关目"更不能动,动一下,牵发全身.在听取别人意见地同时,更应该相信当时写作时地感觉和判断.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作家修改过自己地作品,由于种种原因,巴金、老舍、曹禺等人都修改过自己地作品.但是,学术界评判一位作家地文学地位,从来都是根据初版本说话.对巴金、老舍、曹禺是如此,对金庸先生同样如此.从学术研究和文学史评判地角度上看,金庸先生这一次大规模地修改小说,只能是参考地价值.从金庸小说地研究计,当务之急,并不是要看到金庸小说地修改本,而是要看到金庸小说最初在报刊上地连载本和金庸先生更多地创作感.这也是既是作家也是学者地金庸先生更应该思考地问题.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文学批评非要讽刺挖苦么?金庸小说当然是可以批评地,金庸小说并不是十全十美,金庸先生地举动并不是样样得当,特别是对那些令人生厌地毫无原则地吹捧应该给予及时地指出和指正.但是这些批评应该建立在学术地层面上和研究地视角中.非常可惜地是,这样地批评意见在当今地学术界并不多见.通读这些批评意见,不但不被说服,反而激起了人们对批评者地动机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首先是批评者们总是以"五四"新文化代言人地面貌出现,以一种教训人地面孔和居高临下地姿态看待他们地批评对象.在这样地批评框架下,批评者就成为了"五四"新文化地捍卫者,而金庸和那些推崇金庸小说地人就成为了"五四"新文学地对抗者.我们可以不论批评者是否能代表"五四"新文化,是否懂得"五四"新文化,就是这样地批评模式也地确令人难以接受.因为这不是从文学文本出发,而是从预设地观念出发,里面更多地是非学术因素;这不是平等地态度讨论问题,而是对立地态度俯视别人,里面更多地是打压地因素.在这样一种批评框架下,你说得再有理,别人也是难以接受地.为什么会用这样地批评框架呢?在我看来是批评者对通俗文学和武侠小说地研究不够,面对着别人精细地文本分析,批评者们无法应对,就干脆捡起先辈们地语言,不分时代,不分对象地乱"打"一通."打"得别人不敢也不能还手,因为他们知道,别人一还手就要还到"五四"先辈们地身上去了.这种看似居高临下地姿态实质上隐藏着知识准备地不足,板着地面孔说明地是内心地浮躁.令人遗憾地是,当别人指出他们地这些问题时,他们不加更改,反而做出这样地辩解:"没有读过,怎么能凭空批评?这道理似乎很过硬.但也未必置之四海而皆准.打个比方,没有吸过毒贩过毒地人就不能批评贩毒吸毒?没有卖过淫嫖过娼地人就不能批评卖淫嫖娼?除非谁能对这样地问题作否定地答复,那我就服他." 读武侠小说就是"贩毒吸毒"?就是"卖淫嫖娼"?这样地类比就有些强词夺理了.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知识地准备不足还直接表现在很多问题地判断上.例如有位批评家对别人说"武侠文化,是中国独有地民族文化"进行了批评,并提出西方早就有了"骑士小说". 这恰恰是这位批评家地判断错了,武侠文化确实是中国独有地,武侠文化及其小说恰恰就不同于"骑士小说".中国地武侠小说与西方地骑士小说有很多相通地地方,如讲究个人英雄主义,以武助人、扶弱济贫、为人仗义、不计报酬,都有涉险探宝地情节等,但是这些相通地地方都是一些表现形态上.从文化和美学内涵上说,它们是两种类型地小说.中国武侠小说宣扬地是中国地传统文化和传统地人文精神,西方地骑士小说表现地是西方基督教地宗教地观念;中国地侠客不拘小节,三教九流遍及社会地各个阶层,属于民间世俗文化,西方地骑士有着优雅地风姿、适度地形态,是一个相对严密完整地社会阶层;中国地侠客忠于自我,恩怨相报,西方地骑士忠于国王,忠于教会;中国地侠客绝不会将女性作为崇拜地对象,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他们鄙视女性,西方地骑士总是以获取女性地欢心作为目标,以拥有美丽地情人作为完美人生地体现;中国地武侠小说展现地是中华武功,西方地骑士小说展现地是西方地剑术……它们地差别是这么大,怎么能捏在一块呢?将西方地骑士小说称之为"西方地武侠小说"那更是不伦不类了.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学术批评不是写杂文,它不需要语言尖刻、讽刺挖苦(真正优秀地杂文也不需要这样地文风),它需要大量地知识积累,需要说出道理来."有理不在于声高"说地也就是这样地道理.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如果说一些激愤之言还可以理解地话,一些批评者采用"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和"正题反做"地方法就很应该批评了.所谓"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是从小说中寻找符合自己观点地材料取出来加以批评,对于其它与自己观点不符合地材料则视而不见.所谓"正题反做"就是将别人评论地观点进行反过来批评,材料还是别人地材料,例证还是别人地例证,但是他是反向思维,以取得创新地目地.例如有一位批评家批评金庸地《天龙八步》和《鹿鼎记》,既不论小说中地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也不论人物塑造和小说美学特征,就抓住小说中地历史描写和爱情描写进行批评,说两部小说地历史描写是"戏说历史"和"篡改历史",两部小说地爱情描写是"完全陈腐不堪地一妻一妾、一妻多妾地'齐人之福'地现代版." 任何一种美都是协调地美,是完整地美,将局部地东西从整体中拆开,再美地东西也都不美了.其实,就看他对这两部小说地两个局部地评论,也可以看出他没有真正读懂这两部小说乃至武侠小说.同样,有位批评家写了一部中国武侠小说地论著.这部论著对中国武侠小说(特别是世纪武侠小说)基本上持否定地态度.对武侠小说持肯定地态度和否定地态度都无可厚非,只要是学术地态度就可以共存.但是这部论著有些批评方法很值得推敲,相当多地论述采用地是别人地材料,别人地例证,但他却反过来说,把别人地论著作为"假想敌"进行批评.观念是很新颖,却没有什么新发现.这样地批评怎么令人信服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金庸小说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金庸小说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金庸小说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由金庸小说研究而引起的争论,无疑是当今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

剔除那些商业炒作的痕迹和意气用事的语言,仔细分析这些争论文章,就会发现,虽然评的是金庸小说,根本差别还是在于学术观念和学术风格上。

本文将这些问题归纳如下,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通俗小说就是低档次、低品位的小说吗?平心而论,批评金庸小说的人并不否定金庸小说的可读性,并且认为"金庸小说的出现,既是旧武侠小说的脱胎换骨,但也开辟了武侠小说的一个新时代。

" 但是,"武侠小说的低档次、低品位毕竟是金庸先生的致命伤。

" "说到底,金庸小说仍然是一种'高级通俗小说',仍然是一种'高级文化快餐',仍然深深打上了商业文化的印记。

" 意思很清楚,金庸小说再好也是通俗小说,也是武侠小说,通俗小说及其武侠小说本身就是低档次和低品位的小说,所以金庸小说也就是低档次、低品位的小说。

我暂且不论这样的逻辑推论是否合理,我要问的是通俗小说(武侠小说是通俗小说的重要文类)就是低档次、低品位吗?通俗小说的概念并没有严格的标准,但学术界基本认同以下的说法:它是表现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具有说故事、讲情节等传统小说的表现技巧的小说文类。

根据这样的概念,我们可以论定通俗小说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小说。

中国传统小说确实有很多陈旧、落后的东西,当年众多的新文学家对此已经有了很多切中肯綮的批判。

问题在于通俗小说有没有高档次、高品位的作品呢?我认为是有的。

理由有二:一是通俗小说自有它不可取代的道德传统和美学优势。

通俗小说主要表现的是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

除暴安良、因果报应、慈悲为怀、尊老爱幼、赤胆心肠……中国这些传统的道德文化确实有不少封建糟粕,但更多的作为优良的道德标准融化于中国人的是非判断和行为规范之中了,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道德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和改良。

试想一下,将这些道德文化都否定掉,中国社会又将是怎样一个社会呢?"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在任何一个国家和任何一个时代从来就是并举的,当今中国社会强调"八荣八耻",也就是做人要讲究道德。

金庸武侠小说研究4终版.ppt

金庸武侠小说研究4终版.ppt

第二节:金庸武侠中的侠 庸
概述 一、金庸侠客体现的中国传 统文化精神 二、反文化、反英雄的思考
0.0
1

一、儒家、墨家之侠 庸
(早期)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人物代表:陈家洛、袁承志、郭靖、 胡斐
0.0
2
金 庸
《飞狐外传》、《雪山飞狐》

1、《书剑恩仇录》---陈家洛

中国知识分子优柔寡断、耽于幻想。
2、《鹿鼎记》---韦小宝
国民性批判
0.0
6
问世间,谁是英雄?
金 庸
还 数 俱只 成 一 稍 唐 略 惜毛 沁
看 风 往识 吉 代 逊 宗 输 秦泽 园
今 流 矣弯 思 天 风 宋 文 皇东 春
朝人,弓汗骄骚祖采汉
。物 射,,。,;武
胡斐—袁紫衣—凤天南
0.0
3、杨过、令狐冲、张无忌
个人--社会--国家
2、《天龙八部》--乔峰
“无人不冤、有情皆孽”
0.0
4
三、人性的善恶


1、“人要做好事不难,难的
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毛泽东
2、《连城诀》
血刀老祖—“落花流水”花铁 杆
0.0
5
四、侠的局限性—反武侠精神
,大



·
雪 ( 节 选 )
0.0
7

《三国演义》青梅煮酒论英雄

0.0
8
郭靖与成吉思汗论英雄
金 庸
0.0
9

金庸小说经典化研究

金庸小说经典化研究

金庸小说经典化研究金庸,原名查良镛,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武侠小说家之一。

自1955年他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问世以来,金庸的十四部作品风靡全球,被誉为“华语世界的武侠巅峰”。

本文将从金庸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及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探讨其经典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在人物形象方面,金庸小说的人物刻画生动传神,性格鲜明,极富个性。

如《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他智勇双全、胆略过人,却又身世成谜,命运多舛;再如《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她美丽娴静、超凡脱俗,却因感情受挫,历经磨难。

金庸通过这些人物的经历和性格刻画,完美地诠释了“武侠”的内涵。

在情节研究方面,金庸小说的情节曲折跌宕,引人入胜。

他巧妙地通过主线和分支线索的交织,将故事推向高潮。

如《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在冰火岛得悉自己的身世后,返回中原寻求真相,途中遇到明教群雄,从而引出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冒险。

这些情节不仅令读者大呼过瘾,更展示了金庸高超的叙事能力。

在文化内涵方面,金庸小说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通过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深度。

在金庸的小说中,读者可以领略到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思想文化的精髓。

如《笑傲江湖》中的“无为而治”,以及《神雕侠侣》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这些元素都为小说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金庸小说经典化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对金庸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及文化内涵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金庸的十四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部鲜活生动的武侠小说,更是一幅幅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长卷。

金庸小说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冒险故事,同时也启发我们去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去思考命运的安排与转折。

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曲折情节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都成为了我们研究的重要对象。

金庸小说经典化研究不仅能够丰富我们对中国武侠小说的认知,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在海外华人社会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

金庸小说在大陆的研究过程

金庸小说在大陆的研究过程

金庸小说在大陆的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金庸小说已在内地民间悄然流传,但仍属“下里巴人”,未能进入学术的大雅之堂。

1979年,厦门大学郑朝宗首倡“金学”(注:丁进:《金学的四个相关学科》,《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

),应者寥寥。

1985年,大陆出现第一篇金庸研究论文(注:丁进:《中国大陆金学论著目录》(1985-1996),《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

),亦未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1986年,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在《中国》杂志上发表《读金庸》一文,指出金庸小说具有广博的社会历史内涵和不同凡响的艺术成就,认为把研究金庸小说称为“金学”是有道理的(注:丁进:《中国大陆金学论著目录》(1985-1996),《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

),他的强化“金学”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稍后,《鸭绿江》杂志发表了《金庸启示录》。

文章认为金庸小说很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特征,金庸正是把以情为特征的小说还给了大众与市场。

在“金庸热”已取代了“武侠热”的情况下,大陆应该克服由于体制不同导致的对同种民旅文化产生的某种层次差异和地域性差异,当务之急是积极研究新武侠小说,并以此作为与香港沟通的渠道之一(注:唐解放、李承磊:《金庸启示录》,《鸭绿江》,1988年第4期。

)。

1988年11月,在姚雪垠的《李自成》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之际,复旦大学的章培恒著文将《李自成》与金庸武侠小说作了比较。

文章指出,“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这种分类法并不能用来判断《李自成》和金著武侠小说的高下”,若以现实主义的真实性标准来衡量,则金庸武侠小说的假中见真更具艺术感染力;若都以消遣性作品而论,“金庸武侠小说比起《李自成》来更具想象奇特,结构紧凑,富于幽默感等优点;而且还能于消遣之中给人某种有益的启录,因而不失为上乘之作。

”(注:章培恒:《金庸武侠小说与姚雪垠的〈李自成〉》,《书林》1988年第Ⅱ期。

)作者重点虽在评价《李自成》的第一、三卷,比较的结论却使国内震动。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金庸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武侠小说创作具有独特的魅力,深受读者喜爱。

在金庸的小说中,不仅有精彩的武侠故事情节,还包含着丰富的佛学思想。

金庸通过他的作品传达了许多佛学理念,让读者在阅读中领略到佛学的博大精深。

本文将对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进行研究,探讨其中的内涵和影响。

金庸小说中最为突出的佛学思想之一就是“因果报应”。

佛学中有“因果循环”、“善恶有报”等概念,主张人们的行为会引起相应的果报。

在金庸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人物因为过去的恶行而遭受报应,比如《射雕英雄传》中的梁子翁、《天龙八部》中的段天德等,他们由于做了坏事,最终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而一些善良正直的人物则常常受到了善报,比如郭靖、黄蓉、杨过等,他们因为善行而得到了幸福和美好的结局。

通过这样的安排,金庸表达了对“因果报应”的深刻理解,呼吁人们要顺应因果,做好事,远离恶行,以求得幸福与美好的人生。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还包含了对“缘起空性”观念的探讨。

佛教强调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是有因缘的,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

在金庸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对缘起空性的深入思考。

比如《笑傲江湖》中的“侠客行”、《飞狐外传》中的“缘分天注定”等故事情节,都表达了对缘起空性的领悟。

金庸通过这些故事向读者传达了“缘起空性”的道理,呼吁人们要抛弃执着,超脱纷扰,顺应因缘,活在当下,享受生活的美好。

金庸小说中还融入了对“人生苦难”和“超脱轮回”的思考。

佛教认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常态,苦难是无法逃避的,而解脱则需要超脱轮回,达到涅槃的境界。

在金庸的小说中,主人公们常常经历着磨难和挫折,但通过坚持不懈、智慧和勇气的努力,最终获得了超脱和解脱。

比如《神雕侠侣》中的郭襄、《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等,他们在面对世间的苦难时,不放弃希望,不畏艰难,最终获得了心灵的升华和超脱,达到了人生的境界。

这些故事向读者阐述了对人生苦难的坦然面对和对超脱轮回的追求,引导人们要有勇气、智慧和信念,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金庸小说》研究报告

《金庸小说》研究报告
研究原因
1)巧妙暗合 2)平实语言 3)鲜活人物
内容介绍
4)寓言性
5)侠士精神
6) 现实意义
巧妙暗合
金庸将自己小说和正史野史巧妙暗合,同 时让其小说前后勾连。
平实语言
金庸小说中的雅俗交融很有创意,这使得它既 广受欢迎,又不落流俗,从而达到雅俗共赏的效 果。
对比;梁羽生 古龙
于金庸的语言,理解层次又各不相同。
举例
金庸小说引用和创作诗词的地方虽少但 精,颇能起到雅化小说之效,诗词本身 还广有深蕴。
鲜活人物
人物的选择与搭配简直是 天造地和,巧妙至极。何 以见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寓言性
情花:情是何物 太极剑:学习的方法 屠龙刀、倚天剑:权力与权力的制约 夫妻刀法:夫妻相处之道
侠士精神
现实意义
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历史、虚幻、人生、江 湖中贯通,从佛禅、老庄思想中得到解脱与 升华。任自然而得旷达,由一瞬而转换为永 恒。悲慨之中容有超脱,包容种种的人生态 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融合在开 阔博大的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历史画卷之 中,系于一个个爱恨悠悠的情节。金庸小说 在一种阔大辽远的自然、社会的范围之内, 完成了一种入世与超世、乐观与达观的深远 的艺术境界。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 鸳”其中对现实的意义还有很多, 需要我们去挖掘、去深思、去体会。
谢谢

金庸小说研究论文

金庸小说研究论文

黄河学院选修课金庸小说研究结业论文系别:测绘系姓名:汪世伟学号:2010110419《神雕侠侣》是金庸作品集之一,其主人公杨过自然而然的走上了非正统的人生道路,他入了“道流”,其特点是“至情至性,实现自我”,即把个人的利益、情感、个性及人格尊严置于人生的首位,书中将杨过对郭靖的杀父之仇与疼惜之恩难以取舍的纠结复杂心理刻画的惟妙惟肖,他与“姑姑”小龙女的情感纠葛和他对江湖世事的渴望而又令他挣扎不已。

说起神雕侠侣,必须要提的是,这是一部金庸专写情的作品,初次阅读这本书时,我不过十二三岁,读完后感觉皆大欢喜,书中的人物都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

随着年龄的增加以及知识面的不断加宽,如今重读,这本书看似豪迈风流,实却是不免有些苦涩与苍凉。

现在再次读起来,神雕的故事情节,无不字字充满了悲剧性,字字用情极深,杨龙二人的分分合合四分四合,一次因为“失贞失望”,一次是因为“礼教大防”,一次是因为“双双误会”,一次是因为“生离死别(救药牺牲)”,一次比一次痛苦,一次比一次惨烈,一次又比一次更长久,而一次又比一次更真挚。

我本人认为,杨龙二人的感情,固然相爱,真挚感情足惊天地泣鬼神,实际上,二人若婚后生活,并不显得会多么的快乐幸福,从四次的分离上来看,你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多半是小龙女离开杨过,可以这样说,小龙女在枯寂寒冰的古墓里生活导致了她不温不火的性情,她的性情属温,杨过的性情属冲,她爱到为了让他活着,可以不惜绝情的离走甚至于不惜自己性命跳进绝情谷,她可曾想到杨过,以杨过唯我性情岂可没了她而一个人好好的活着,从这一点来说,小龙女的爱显得有些自私,且在对待杨过感情的态度上,她是一直持消极观或者是悲观,一系列事情的发生,不难看出,小龙女是一个可以完全放下爱而独自活下去的人,而杨过不行,他性情孤僻、狂妄自大从种种方面来看,二人的结合不容乐观。

我认为神雕里的黄蓉和射雕里的她已有明显的变化,并显现出来了她的不可爱、甚至于自私,已为人妇为人母的黄蓉,在处理事情的拿捏程度俨然相对于射雕里圆滑、精明的多。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金庸是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

在金庸的小说中,女性角色的形象和性格塑造了强烈的个性特点和丰富的情感内涵。

本文旨在探讨金庸武侠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和特点,以及分析其对于女性地位和社会观念的影响。

首先,金庸的女性形象多元而丰富,展现出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生活态度。

其中最为经典的角色之一是黄蓉。

黄蓉生性聪明机智,口才了得,同时又有着外表可爱的特点。

她的智慧和慧黠在金庸的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于她能够与男性英雄并肩作战。

黄蓉的形象打破了传统武侠小说中对于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展现出了女性的自主和智慧。

此外,金庸的其他女性角色也是多样的,有刚强坚毅的张翠山,有忍辱负重的小龙女,有温婉贤淑的郭芙等等。

这些角色的展示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情节,也进一步深化了女性形象的多样性。

其次,金庸的女性形象具有超越传统的特点。

传统武侠小说中,女性角色多以柔弱、需被保护的形象呈现。

然而在金庸的小说中,女性角色不再是居家育子的传统妇女形象,而是积极、独立的人物。

例如小龙女,她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原则,追求着自己的道德标准,不惧压力和外界的诱惑。

另一位经典角色是郭芙,她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决心,走出了父亲的阴影,自我实现,成为一个独立而坚强的女性。

这些女性角色的塑造挑战了传统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突显了女性在武侠世界中的能力和价值。

金庸的女性形象也体现了社会观念的变化。

20世纪,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女性地位的提升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金庸的小说正好呼应了这一社会背景。

他通过创作个性鲜明的女性角色,提升了女性在武侠世界中的地位,呼吁社会赋予女性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待遇。

同时,金庸的作品也展现了女性在不同角色中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困境。

例如黄蓉虽然聪明智慧,但在婚姻方面却遭受了一定的挫折。

这些描写让读者反思社会对于女性的偏见和不公平,从而进一步呼吁平等、自由的社会观念。

金庸研究报告

金庸研究报告

金庸研究报告
金庸是中国著名作家之一,被誉为“武侠小说之父”。

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并对华人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报告将对金庸的生平和作品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生平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生于中国广东省,祖籍浙江宁波。

他从小喜欢读书,对历史和武侠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金庸的父亲是一位医生,拥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这对金庸后来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作品风格
金庸的作品以武侠题材为主,创作了大量的武侠小说。

他的作品以情节曲折、人物丰富、情感真挚等特点而受到读者的喜爱。

同时,金庸在小说中也探讨了许多社会问题和人性的矛盾,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深度和思考性。

三、代表作品
金庸的作品有很多经典之作,其中最著名的几部包括《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等。

这些作品都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和电影,并且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有广泛的影响力。

四、影响
金庸的作品不仅仅只是一部纯粹的武侠小说,它所蕴含的价值观和让人深思的问题也让人们对金庸的作品产生了更深的认识和研究。

金庸的作品在中国乃至全球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华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结论
通过研究金庸的生平和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武侠文化的热爱和创造力。

金庸的作品不仅仅只是一部部的武侠小说,它所传递的思想和价值观对读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金庸的作品将继续在华人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为后世所铭记。

金庸小说语言研究的开题报告

金庸小说语言研究的开题报告

金庸小说语言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金庸是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庸小说是一部集文学、历史、哲学、社会等诸多要素于一体的文化现象,其语言风格独特,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金庸小说语言风格独特,常常使用特定的成语、俗语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因此对于金庸小说语言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学术价值。

本研究旨在对金庸小说语言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金庸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二、研究问题1.金庸小说语言有哪些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2.金庸小说语言与文化、历史、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3.金庸小说语言具有哪些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本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金庸小说中的语言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和解释,来探究其独特的特点、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

四、研究计划1.文献综述(2周):对金庸小说语言的现状和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和归纳。

2.搜集研究材料(1周):收集和整理金庸小说的相关文本和材料,包括小说文本、文献资料、相关文化和历史资料等。

3.数据采集和处理(2周):通过对金庸小说文本的收集和处理,对其语言进行统计和分类,为后续研究做好准备。

4.分析结果展示与解释(3周):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探究其独特之处,以及与文化、历史、社会等因素的联系。

5.总结(1周):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评价研究的质量、思路和水平,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五、参考文献1. 金庸,世纪新修版《射雕英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2. 潘鸿志,金庸小说中的成语和俗语,语言教育出版社,2003年。

3. 王志刚,金庸小说语言风格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4. 李铁生,对话金庸中的文化符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5. 余光中,对话金庸,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年。

金庸小说研究

金庸小说研究

平江不肖生(1890-1957):向恺然,湖南 平江人,署名:平江不肖生。 1923年1月,开始在《红》杂志上连载《江 湖奇侠传》;6月在《侦探世界》上连载《近 代侠义英雄传》; 《江湖奇侠传》1928年改编为电影《火烧红 莲寺》,一直拍了十八集,盛极一时。女主 角是著名的影后蝴蝶扮演。
姚民哀:“会党武侠小说”,专门写帮会、党派。叙 专门写帮会、党派 专门写帮会 述行规黑话,很能满足读者的知识欲和探秘的心理。 黑社会的切口:招子:眼睛 .《山东响马传》 顾明道:武侠和情爱 武侠和情爱融为一体。 《荒江女侠》,男 武侠和情爱 女双侠,方玉琴和岳剑秋共闯江湖,具有现代性。 文公直:把武侠和历史结合起来 结合起来,写了“碧血丹心” 把武侠和历史结合起来 系列:《碧血丹心大侠传》、《碧血丹心于公传》, 主人公是明朝的忠臣于谦。写于谦保家卫国的忠烈 精神。
2、普通人与义
知恩图报 言出必行 "义气"是以"家"为基础单元的传统农业社会的 产物,主要来源于民间,来源于以血缘亲情 伦理为核心的人际关怀。它既是下层社会富 于情感特征的行为规范,也是秘密会社凝聚 人心、自我保护的基础。
3、坏人与义
一念之仁
“义“作为一种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 文化精神,它深深地积淀在中国人的心 理结构的深层,化为挥之不去、驱之不 尽的潜意识和本能性的情感。
金庸:港台新派武侠小说的真命天子
金庸武侠小说总览 1956年《碧血剑》 1955年《书剑恩仇录》 《书剑恩仇录》 《碧血剑》
1957年《射雕英雄传》1959年《神雕侠侣》 《射雕英雄传》 《神雕侠侣》 1959年《雪山飞狐》 1960年《飞狐外传》 《雪山飞狐》 《飞狐外传》 1961年《鸳鸯刀》 1961年《白马啸西风》 《鸳鸯刀》 《 》 1961年《倚天屠龙记》 1963年《连城诀》 《倚天屠龙记》 《连城诀》 1963年《天龙八部》 1965年《侠客行》 《天龙八部》 《侠客行》 1967年《笑傲江湖》 1969年《鹿鼎记》 《笑傲江湖》 《鹿鼎记》 1970年《越女剑》 《越女剑》

中国大学MOOC金庸小说研究考试答案

中国大学MOOC金庸小说研究考试答案

《射雕英雄传》开头写道:“钱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无穷无休地从两浙西路临安府牛家村边绕过,东流入海。

”这临安府大致相当于现在的()。

得分/总分A.杭州5.00/5.00B.福州C.苏州D.广州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2单选(5分)《连城诀》中描写了跟一批宝藏有密切的关系的“连城诀”,这里“连城”一词的典故显然是出自()。

得分/总分A.《汉书》B.《三国志》C.《后汉书》D.《史记》5.00/5.00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3单选(5分)《书剑恩仇录》中的乾隆皇帝史有其人,姓爱新觉罗,名()。

得分/总分A.弘历5.00/5.00B.载淳C.玄烨D.福临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4单选(5分)《连城诀》里的“唐诗剑法”口诀在戚长发教狄云时被改得面目全非,比如,“大母哥盐失,长鹅卤翼圆”其实是()的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A.杜甫B.王维5.00/5.00C.白居易D.李白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5单选(5分)《鹿鼎记》里形象地描写了明朝灭亡后,南明政权各派之间的明争暗斗。

那么,下列不属于南明政权的皇帝是()。

得分/总分A.弘光皇帝B.天启皇帝5.00/5.00C.隆武皇帝D.永历皇帝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6多选(5分)下列属于黄药师武功的是()。

得分/总分A.碧海潮生曲2.50/5.00B.弹指神通2.50/5.00C.先天功D.蛤蟆功正确答案:A、B你选对了7多选(5分)下列属于《天龙八部》中人物的是()。

得分/总分A.叶二娘B.玄慈1.25/5.00C.慕容复1.25/5.00D.萧远山1.25/5.00正确答案:A、B、C、D你选对了8多选(5分)关于郭靖的描述,正确的是()。

得分/总分A.小说中郭靖帮助成吉思汗攻打的花剌子模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国家。

1.67/5.00B.小说中郭靖的祖先是梁山好汉“赛仁贵”郭盛。

1.67/5.00C.《宋史》中确有“郭靖”其人,但与小说中的“郭靖”并无关联。

1.67/5.00D.小说中郭靖的原型是宋人郭京。

金庸武侠小说人物研究

金庸武侠小说人物研究

金庸武侠小说人物研究金庸先生的作品,描绘了众多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

本文将深入探讨《射雕英雄传》的郭靖、《天龙八部》的段誉、《神雕侠侣》的杨过和小龙女以及《倚天屠龙记》的张无忌和赵敏这四位主角的人格特质。

一、《射雕英雄传》——郭靖郭靖是金庸笔下的一位重要角色,他的人格特质可以总结为正直、忠诚和坚毅。

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但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坚韧的性格,最终成为了一代大侠。

郭靖在面对艰难困苦时,总是能够坚定信念,勇往直前,这种特质贯穿了他的整个成长历程。

同时,郭靖也是一个十分忠诚的人,无论是对于爱情还是友情,他都会全力以赴,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二、《天龙八部》——段誉段誉是《天龙八部》中的一位主角,他追求自由和真理,具有聪明才智和坦诚率真的性格。

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拥有高贵的品格和善良的心地。

段誉在小说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他始终坚信自己的信念,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

三、《神雕侠侣》——杨过和小龙女杨过和小龙女是《神雕侠侣》中的主要角色,他们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过机智聪明,性格倔强,命运多舛。

而小龙女则是一个美丽、纯洁、善良的女性,她对杨过无私的爱与付出,让人为之动容。

他们的爱情历经磨难和考验,但最终都坚定地走在了一起。

四、《倚天屠龙记》——张无忌和赵敏张无忌是《倚天屠龙记》中的主角之一,他具有复杂的人格特质。

一方面,他具有强烈的复仇心理,为父母报仇雪恨;另一方面,他又有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气质。

这种矛盾的性格贯穿了整个小说。

张无忌在面对艰难困苦时,总是能够保持冷静,做出明智的决策。

而赵敏则是《倚天屠龙记》中的另一位主角,她是一个美丽、聪明、善良的女性。

她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同时又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在面对家族和国家利益时,赵敏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她的爱情和责任之间的选择,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金庸先生通过这些角色描绘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真实感人的世界。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质,而这些特质也正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要追寻的品质。

2018最新金庸小说研究结课论文

2018最新金庸小说研究结课论文

2018最新金庸小说研究结课论文2018最新金庸小说研究结课论文金庸小说主要是指金庸的武侠小说,一共十五部,以下是小编收集的金庸小说研究结课论文,欢迎查看!金庸小说研究结课论文所在学院:机电学院专业班级:11级机制7班姓名:王志超联系方式:金庸小说赏析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武侠,喜欢武侠最早是从一部港台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开始的,从此便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简而言之,喜欢武侠就是喜欢武侠世界的惊心动魄,热血澎湃。

那是扬眉出鞘的侠骨柔情,那是降龙十八掌的坚定不移,那是倚天剑的谁与争锋,那是百花错出的神奇奥妙,那是九阴白骨爪的午夜惊魂。

神功护体护不住亘古不变的爱情,葵花宝典抵不过最简单的鸿雁传书。

提及武侠不得不提到的是一代武侠宗师—金庸,他的武侠世界精妙奇特,包罗万象,让人神游其中,依然自得。

金庸原名查良镛,而“金庸”之名则来源于“镛”字的一分为二,他的一生涉猎极广,所创作的武侠小说主要有十五部,金庸先生把其中的十四部小说名称的首字连成一幅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从表面来看,金庸小说与其他小说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其他武侠小说的看点诸如紧张,曲折,起伏,武功打斗,行侠仗义及至报仇雪恨,情爱缠绵等,在金庸小说中一应俱全,用金庸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只求把故事讲得生动热闹??,我自幼便爱读武侠小说,写这种小说,自己当做是一种娱乐,自娱之余,复以娱人??。

”然而金庸却不同于其他作家,金庸先生的`小说即“热闹”又有 1“味”,“讲故事”而又有“道”,有味有道,便非同一般。

金庸小说与众不同之处正是在于他并未一味追求“奇”和“怪”,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内在的“味”与“道”,因而做到了“好看”并且“耐看”。

此外,金庸作品最难能可贵的是做到了雅俗共赏,他的小说即可以当做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又可以是学术交流的课题,换句话说就是,他的小说即有“热闹”可看,又有“门道”可循。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金庸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其中不乏包含许多佛学思想的元素。

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人生观念等方方面面都充满了佛学的熏陶,展现出了深厚的佛学思想内涵。

本文将从《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等多部金庸小说中入手,深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佛学思想。

首先来看《射雕英雄传》,金庸小说的开山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金庸塑造了郭靖这一经典形象。

郭靖修行少林武学期间,接受了延福和尚的启蒙教育。

延福和尚的教育方式和思想体系深受佛教影响,他为郭靖传授武学之余,还不断强调个人修行和心性修炼的重要性。

在郭靖对待江湖恩怨时,都能够以平常心对待,不被名利所诱惑,展现出了佛学中脱离红尘的理念。

而在《神雕侠侣》中,则是通过张无忌和虚竹两位主人公,将佛学思想更加深入地融入其中。

张无忌虽然出身于武林世家,但在逃避世俗纷争并追求内心真正安宁的道路上,却受到了佛法的指引。

在与敌人激战中受伤的虚竹,在佛法的熏陶下体悟到了“心境即佛境”、“人生即禅生”的思想。

他在后来成为少林寺方丈之时,更是将佛学智慧倾注以化解江湖恩怨,达到内心的平和与解脱。

至于《倚天屠龙记》,则是通过张无忌与张三丰师徒的故事,展现了佛学思想在修行者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张无忌师从张三丰,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磨炼,最终在张三丰的引导下明白了顿悟和般若的含义。

张三丰口传心授的佛学思想,无疑在张无忌成长的历程中扮演了积极的指引者和引路人的角色。

最后来看《笑傲江湖》,在小说中,金庸将佛学思想渗透到了武林江湖的生死恩怨之中。

主人公令狐冲在悟道于大都会王夫人之宅的自刎之后,远走边疆,隐居林间。

他在江湖生涯的弃尘禅修,用佛法来安抚内心的纷争和挣扎。

在这一过程中,他对江湖世态和名利的看法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最终达成对佛学思想的领悟。

值得一提的是,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并非局限于特定角色或特定情节,而是贯穿于整部作品的情节线索之中。

大陆金庸研究二十年

大陆金庸研究二十年
大陆金庸研究二十年
大陆金庸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 望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大陆金庸研究逐渐成为学界的热点。在过去的二十年 里,大陆金庸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金庸作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 演示将从金庸小说的文学价值、大陆金庸研究的发展历程、金庸作品在大陆的传 播及影响等方面,对大陆金庸研究二十年进行回顾与展望。
首先,金庸作品丰富了大陆文学 的多样性。
其次,金庸作品的传播促进了大陆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电视剧、电影等媒 介的改编和传播,金庸作品在大陆形成了广泛的市场影响力和文化品牌效应。这 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影视制作等,还为大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 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然而,尽管金庸作品在大陆的传播和影响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 题。例如,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受众对金庸作品的解读存在误读和浅层化现象。 这可能是因为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和受众的文化背景差异所导致的。此外, 由于受到商业利益的影响,部分改编作品存在过度娱乐化和偏离原著主题的现象,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庸作品的声誉和受众对原著的理解。
Hale Waihona Puke 在大陆金庸研究的发展历程方面,随着金庸作品在大陆的传播和影响力不断 扩大,大陆金庸研究也逐渐繁荣起来。研究者们从不同学科背景出发,运用多种 研究方法,对金庸作品进行了深入探究。在研究中,既有对金庸作品的整体把握, 也有对具体作品的细致分析。尽管大陆金庸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然 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研究过于局限于文本本身,而忽略了对金庸创作背景、 文化内涵等方面的探索。
在金庸小说的文学价值方面,研究者们从语言运用、叙事手法、人物塑造和 情感表达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金庸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鲜活的人物塑 造,使其在文学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例如,有学者指出金庸在《天龙八部》 中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通过多重视角展现出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1。 同时,金庸小说中蕴含的浓郁民族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使其在读者中引发了 强烈的情感共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庸小说研究课程有感
吴俊辰21201011034
诚然,金庸小说是武侠小说迈不过去的一道坎,但凡说起武侠小说,所有人都会想起金庸,他应该算得上是通俗小说中里程碑式的人物了。

虽然对金庸之名早有耳闻,甚至于小时候都是看金庸先生的作品长大的,但是我确实直到这门课上课之前都没有怎么读过金庸小说,而就算是为了上这门课读过了金庸小说之后,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我之前的选择是正确的。

虽说社会上对武侠小说早已不是当年那种“难等大雅之堂”的论调,但是作为通俗小说,他当中迎合读者喜好的成分毕竟不少。

但他迎合的读者是当时七八十年代的年轻人,也就是所谓的七零后八零后,虽说时隔不长,但是在网络盛行的今天长大的我们,在通俗小说方面的阅读量早已不是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所能想象的了。

也就是说,实际上我们正经书没有读过多少,读过的杂七杂八的书倒是一摞一摞的跟小山似得。

而像这种书,一般来说作者文笔都不怎么样,而且基本都是读金庸啊古龙啊一群人长大的,也就是说他们腹中不见得有多少墨水,所以他们会在情节上下更大的功夫,并且因为网络小说是按字数算工资的,网络上的小说就变得无比的,长。

说实话,在这种情节无比曲折结构却非常臃肿的小说中熏陶了十几年的我们这一代,对金庸小说这样简单的情节已经是司空见惯了,甚至于不论是人物形象的刻画,情节的曲折和动人心魄上,都有一大堆一大堆的网络小说要做的比金庸更好,而金庸小说值得称道的无非也就是他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说实话,金庸小说当真没有给我多少蕴含许多中华文化的感觉,在我看来,金庸先生虽然在古典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猎,但是都涉足不深,小说中也就是偶尔提及却语焉不详,借此来提升逼格,就是现在所说的装逼,现在很多小说也在使用这样的套路,也就是套用一大堆的金刚经啊坛经啊道藏啊里面的句子,加上易学里面的一些内容,很容易就会给读者营造出一种“诶?读不懂诶?看起来似乎很高大上诶?”这样的感觉,实际上呢?真的很高大上吗?没人知道,因为读完书还去查查看书中所说对不对的人真的是极少极少,大多数人其实只是想要读的爽罢了。

金庸老先生作品里面涉及的很多道家,儒家,法家的说法虽然我没有考证过,但是我觉得不管他对与错,通俗小说用这种方式来提升自身格调是无伤大雅的,只要不给读者以错误的引导,那么小说自身的价值会因为这样的关系而得到一定的提高。

但是我还是坚持金庸小说我读起来很乏味无趣的看法,一方面剧情上确实没有多少看点,何况电视剧中基本已经知晓大致剧情,再一方面思想内涵的程度始终停留在很初级的阶段,写民族矛盾的时候没有写到人性的矛盾,写勾心斗角还没有当下宫斗剧来的迷雾重重,这样的小说节奏真的不适合于当下这个社会环境下生长的我们。

就不说我了,高中时有一个阅读面很广的女同学,她看书很挑剔也很精细,每一本书看完都会做很深刻的总结,我仍地记得她说过一句话:“金庸小说就像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解放牌汽车,或许没有坐过车的人坐上去会觉得耳目一新,沾沾自喜,但是体会过现在的摩托车、汽车、火车、高铁乃至于飞机之后,再回到那老旧的解放牌汽车上,领会了什么是真正的风驰电掣后的你就会觉得坐上了乌龟的背,哪怕走路也不会愿意坐在上面了。


当然,我并非批评金庸小说有什么不是,我只是单纯的认为,通俗小说是有其时代性的,每个时代流行的风格和内容不尽相同,金庸武侠小说引领了通俗小说潮流近半个世纪,实属非常难得,虽然我不喜欢读金庸先生的作品,但这并不妨碍我尊敬其为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

理解一个作品,理解一个作家,都是非常不容易的过程,不仅仅要着眼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更要研究他在当下的价值。

但是只有真正处于我们这个时代中的人才能以我们的眼光去看待上个时代的作品,而在研究者严重所看到的现世价值,终究只能是臆测。

就像现在越来越少的人去读纯文学,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去读种类文学,玄幻科幻类,校园恋爱和穿越宫斗,架空历史类和仙侠类层出不穷,这些小说都是在迎合着读者的喜好去创作的,我明确表示我反感这一类的的小说,但是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受众很广,广到足以影响到一代人的性格甚至喜好,这是一个浮夸的年代,所有人都标榜着低调去做着浮夸的事情,用一个个噱头去引起别人更多的关注,我是其中一员没错,但我不以为耻,我身在这样一个时代就是事实,或许有一日我能跳出这个时代来看到更多更远,但我必须要更加得了解我所处的这个时代才行。

金庸先生,以及老师的这门课带给我的感受,基本上就是这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