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导两条平行线间距离公式的若干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B|
cos-=- sin.=- tg/ = B
= -A
√1+tg20 √A2+B2 √A2+B2
sin1=cos2= 1 = |B| = - B √1+tg23 √A2+B2 √A2+B2
( 2) 当 4 为 钝 角 时( tg5=- A < 0 不妨设 A> B
0, B> 0) 有 6=7- 90°( 图 3) 得到的结果和上述形
观察、反思、总结,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
培养学者的自学能力, 思维能力, 应用能力和创
新 能 力 的 目 的 。 对 培 养 学 者 勇 于 探 索 、善 于 研 究
的精神, 挖掘其非智力因素资源, 起到无足轻重
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 琛.数 学 问 题 的 解 决[M].长 春 : 东 北 师 范 大 学 出 版社, 2000. [2]董 培 仁.一 个 最 优 化 问 题 的 多 角 度 探 求 [J].数 学 通 报, 2005( 2) . [3]周 华 生 , 夏 国 良.转 换 与 化 归 [J].数 理 化 学 习( 高 中 版) , 2004( 11) . [4]张 惠 良 . 一 道 课 本 例 题 的 教 学 设 计 [J]. 数 学 通 报 , 2004( 01) . [5]李 盘 喜 , 祝 承 亮 , 隋 福 林.高 中 数 学 解 题 题 典[M].长 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6]陈天雄.一道高考解析几 何 试 题 的 引 申 及 推 广[J]. 数学通报, 2002( 06) .
关键词:参数方程 转化 距离 函数 数学思想
1 引言 研究两条平行线间距离的一个重要公式
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推导此公式不仅完善 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一知识体系, 而且也 为将来用代数方法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奠定 了基础。而更重要的是, 通过不同方法推导此 公式, 能使学者在探索过程中深刻地领悟到蕴 涵于公式推导中的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学 会利用数学思想和不同方法, 由浅入深, 举一 反三, 由特殊到一般地研究数学问题, 培养学 者浓厚的数学兴趣。 2 分析
快速提高数学素质的有效途径有:( 1) 要善于概 括和总结, 使零乱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2) 要善于 联想, 举一反三, 培养发散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 发现和思考问题, 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提高了运用知 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从不同角度思考 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问题, 得到几种用初等数学知 识推导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的方法。
式相同, 将此结果代入①得:
|t|=
|Ax0+By0+C|
A2
B2


= |Ax0+By0+C| | √A2+B2
√A2+B2 √A2+B2
4 结束语
通过两条平行线间距离公式的不同推导, 领
会渗透于公式推导中的数学思想(如化归思想、数
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 掌握用数学思想
来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是学者在实践中探索、
∴|PQ|=|PM|cos∠MPQ=| Ax0+By0+C ·| |B|

√A2+B2
= |Ax0+By0+C| √A2+B2
3.3 函数法
点 P 到直线 l 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的最小值
就是点 P 到直线 l 的距离。在 l 上取任意点 Q( x, y) , 用两点的距离公式有 |PQ|2=( x- x0) 2+( y- y0) 2。
第 17 卷第 1 期 Vol.17.1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inorities Teachers College of Qinghai Teachers University
2006 年 5 月 May.2006
推导两条平行线间距离公式的若干方法
辛金伟 1 曹玉林 2
已知点 P ( x0, y0) , 直线 l: Ax+By+C=0,( A≠0, B ≠0 ) , 求点 P 到直线( 一般直线) l 的距离。
收稿日期: 2005- 06- 24 作者简介: 辛金伟(1973- ), 男, 土族, 青海民和县人, 青海省民和县中川学区二级教师。
曹玉林(1970- ), 男, 土族, 青海化隆县人,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计算机系讲师, 硕士研究生。
71
辛金伟、曹玉林: 推导两条平行线间距离公式的若干方法
3.1 定义法 根据定义, 点 P 到直线 l 的距离是点 P 到直
线 l 的垂线段的长, 如图 1, 设点 P 到直线 l 的垂 线为 l, 垂足为 Q, 由 l'⊥l 可知 l' 的斜率为 B 。

y▲ P


l' x!
图1
B ∴l' 的方程: y- y0= (x- x0)与 l 联立方程组。

解得交点 Q( B2x0- ABy0- AC , A2y0- ABx0- BC )
A2+B2
A2+B2
|PQ|2=(
B2x0- ABy0- AC A2+B2
- x0)
2+(
A2y0- ABx0- BC A2+B2

y0)

=( - A2x0- ABy0- AC ) 2+( - B2y0- ABx0- BC ) 2
计出有利于学者参与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方法。 因此, 没有像教材中的那样直接作辅助线, 而是对教 学内容进行剪裁、重组和铺垫, 构建出在探索结论过 程中侧重于学者能力培养的一系列教学环节, 采用 将一般转化到特殊等的方法, 引导学者通过对特殊 的 直观图形的 观 察 、研 究 , 自 己 发 现 隐 藏 其 中 的 Rt △, 从而解出 |PQ|。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特殊问题还 原到一般, 学者便十分自然地想在坐标系中探寻含 PQ 的 Rt△, 找不到, 自然想构造, 此时再过 P 点作 x 轴或 y 轴的平行线就显得“瓜熟蒂落, 水到渠成”了。 本文力求以启迪思维为核心, 给出能启发学者思维 的几种方法来推导公式。 3 推导方法
∴|PM|=|y0+ Ax0+C |=| Ax0+By0+C |


易得∠MPQ="( 图 2) 或∠MPQ=180°- #( 图 3)
在两种情况下都有 tg2∠MPQ=tg2$= A2 , 所以 B2
y▲ P
·

l y▲ P
MQ !x
QM ! x
图2
图3
cos∠MPQ= 1 = |B| √1+tg2 √A2+B2
重点是“公式 的推导和应 用”, 难点是“公 式的推导”, 关键是“怎样想到利用坐标系中的 x 轴或 y 轴构造 Rt△, 从而推出公式”。对于这 个问题, 教材中的处理方法是: 直接作辅助线。 这样做, 无法展现为什么会想到要构造 Rt△这 一最需要学者探索的过程, 不利于学者完整地 理解公式的推导和掌握与之相应的丰富的数 学思想方法。若照本宣科, 则不能摆脱在客观 上对学者进行灌注式教学。事实上, 为了真正 实现以学者为主体的教学, 起关键作用的是设
( 1.青海民和县中川学区 青海民和 810018 2.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 青海西宁 810008) 摘 要:通过不同方法推导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 能使学者在探索过程中深刻地领悟到蕴涵于公式推导中的重要 的 数 学 思 想
和方法, 学会利用数学思想和推导方法, 由浅入深, 单一反三, 由特殊到一般地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 从而达到培养学者的自学能力, 思 维能力, 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为 了 利 用 条 件 Ax+By+C=0 上 式 变 形 一 下 ,
配凑系数处理得: ( A2+B2) ([ x- x0) 2+( y- y0) 2] =A(2 x- x0) 2+B(2 y- y0) 2+A(2 y- y0) 2+B(2 x- x0) 2 =[A( x- x0) +B( y- y0) ]2+[A( y- y0) - B( x- x0) ]2
( 责任编辑: 马建萍)
73wk.baidu.com
Ax0+Atcos#+By0+Btsin$+C=0 整理后得 |t|= Ax0+By0+C …………①
- Acos%- Bsin&
当 l '⊥l 时, 我们讨论 ’ 与 l 的倾斜角 ( 的关
系:
( 1) 当 ) 为锐角时( tg*=- A > 0 不妨设 A> 0, B
B< 0) 有 +=90°+,( 图 2)
#[A( x- x0) +B( y- y) ]2=( Ax0+By0+C) 2 ∵Ax+By+C=0
∴√( x- x0) 2+( y- y0) 2 $ |Ax0+By0+C| , 当且仅当 √A2+B2
A( y- y0) - B( x- x0) =0 时取等号。
所以最小值就是 d= |Ax0+By0+C| √A2+B2
3.4 三角形法
过点 P 作 PM∥y 轴, 交 l 于 M, 过点 P 作
PN∥x 轴, 交 l 于 N( 图 4)
图4
72
辛金伟、曹玉林: 推导两条平行线间距离公式的若干方法
由解法 3.2 知 |PM|=| Ax0+By0+C | B
同理得
|PN|=| Ax0+By0+C | A
在 Rt△MPN 中, PQ 是斜边上的高
∴|PQ|= |PM·| |PN| = |Ax0+By0+C| √|PM|2+|PN| 2 √A2+B2
3.5 参数方程法
!x=x0+tcos!
过点 P( x0, y0) 作直线 l ':
交直线 l
y=y0+tsin"
于点 Q ( 图 1) 。由直线参 数 方 程 的 几 何 意 义 知
|t|=|PQ|, 将 l ' 代入 l 得:
A2+B2
A2+B2
A(2 =
Ax0+By0+C) 2+B(2
Ax0+By0+C) 2
( A2+B2) 2
=( Ax0+By0+C) 2 A2+B2
∴|PQ|= |Ax0+By0+C| √A2+B2
3.2 转化法
设直线 l 的倾角为 !, 过点 P 作 PM∥y 轴交 l
于 M( x1, y1) 显然 x1=x0, 所以 y1=- Ax0+C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