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设计结合自然》、《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合集下载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自然界中的形状和纹理是设计师们常常使用的元素。

树木的纹理和形状可以用来设计家具和建筑结构。

花朵的形状可以用来设计珠宝、服装和饰品。

石头的纹理可以用来设计家居装饰品和建筑材料。

自然界中的形状和纹理的多样性给设计师们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

自然界中的颜色也是设计师们喜欢使用的元素。

花朵的鲜艳色彩可以用来设计服装和室内装饰。

大海的蓝色可以用来设计家具和陶瓷制品。

山谷的绿色可以用来设计植物和室外景观。

自然界中的颜色给设计师们带来了无限的创作灵感。

自然界中的材料也是设计师们钟爱的元素。

木材可以用来设计家具和建筑结构。

玻璃可以用来设计灯具和家居装饰。

金属可以用来设计珠宝和家居用品。

自然界中的材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设计师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作品。

自然界中的动物也是设计师们常常使用的元素。

动物的形状和纹理可以用来设计服装和家居用品。

动物的颜色可以用来设计珠宝和陶瓷制品。

动物的图案可以用来设计纺织品和装饰品。

自然界中的动物给设计师们带来了无数的设计灵感。

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也是设计师们喜欢使用的元素。

森林的生态系统可以用来设计室内和室外空间。

海洋的生态系统可以用来设计室内装饰和陶瓷制品。

沙漠的生态系统可以用来设计建筑和家居用品。

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平衡性给设计师们带来了无限的创作空间。

自然界中的变化和演化也是设计师们常常使用的元素。

季节的变化可以用来设计服装和家居装饰。

天气的变化可以用来设计灯具和室外景观。

时间的变化可以用来设计珠宝和陶瓷制品。

自然界中的变化和演化给设计师们带来了无穷的设计灵感。

自然界中的音乐也是设计师们常常使用的元素。

鸟儿的歌声可以用来设计家具和灯具。

风的声音可以用来设计纺织品和家居用品。

海浪的声音可以用来设计建筑和室内装饰。

自然界中的音乐给设计师们带来了无数的创作灵感。

自然读后感: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它给予我们灵感和创造力,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丽。

设计与自然的结合是一种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心得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心得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心得《设计结合自然》是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师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的代表作。

麦克哈格是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师、规划师和教育家。

1971年获全美图书奖,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

作者以丰富的资料、精辟的论断,阐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大自然演进的规律和人类认识的深化。

作者提出以生态原理进行规划操作和分析的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书过许多实例,详细介绍了这种方法的具体应用,对城市、乡村、海洋、陆地、植被、气候等问题均以生态原理加以研究,并指出正确利用的途径。

书中阐述的许多理论观点仍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麦克哈格在书中详尽的阐述了他的自然观。

他认为:“如果要创造一个善良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窒息人类灵性的城市,我们需要同时选择城市和自然,缺一不可。

两者虽然不同,但互相依赖;两者同时能提高人类生存的条件和意义。

”读过之后,发现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均可见于书的题目“设计结合自然”。

全书的主要容有:以生态学的观点,从宏观和微观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提出适应自然的特征来创造人的生存环境的可能性与必然性;阐明了自然演进过程,证明了人对大自然的依存关系,批判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东西方哲学、和美学等文化进行了比较,揭示了差别的根源。

提出土地利用的准则,阐明了综合社会、经济和物质环境诸要素的方法;指出城市和建筑等人造物的评价与创造,应以‘适应’为准则。

”纵观《设计结合自然》整本书,作者始终围绕着自然价值观的建立展开论述。

以生态学的观点既从宏观方面也从微观方面来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阐明了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的灾难性后果,强调人与自然有着不可或缺的依赖关系,指出我们必须把人类看做整个生物界的一分子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屏弃以前以人为中心的错误思想。

人类的发展与规划要适应环境,在环境允许度里寻求最大的发展,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自然演进过程的一部分。

建设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方案

建设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方案

建设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方案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目标。

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一种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念,更是人类对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本文将探讨建设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方案,以期为城市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1. 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生态城市的核心理念是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

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注重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

首先,应该保留和恢复城市内的自然景观,如湖泊、河流、森林等。

其次,要合理规划城市的绿地系统,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提供更多的生态空间。

此外,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和废水处理设施,减少水污染和水资源浪费。

2. 低碳交通与可持续交通交通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也是城市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的主要源头。

为了建设生态城市,应该推广低碳交通和可持续交通方式。

首先,要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便利性,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其次,要建设自行车道和步行街,鼓励市民骑自行车或步行出行。

此外,还可以推广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辆,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3. 节能建筑与绿色建筑建筑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行业,因此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中,应该注重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

首先,要制定严格的建筑能效标准,推广节能建筑技术和材料。

其次,要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此外,还可以推广绿色建筑概念,如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等,提高建筑的生态性。

4. 循环经济与资源回收利用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手段,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应该注重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实践。

首先,要建立废物分类和回收体系,鼓励市民参与废物回收和资源利用。

其次,要推广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利用,减少对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赖。

同时,还要加强对于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治理,减少工业污染。

5. 社区参与与公众教育建设生态城市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社区居民和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完整版)读书笔记-设计结合自然

(完整版)读书笔记-设计结合自然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笔记读大师的书,刚开始的时候总有些惴惴,没想到麦克哈德的这本《设计结合自然》读来却是愉快甚至可以说是感人的。

严谨的逻辑框架下是有趣生动的例子和深刻的体验,让我真正地喜欢这本书而不是将其当成教科书一样的读物。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是被书中有趣的例子和许多观点、方法和设想吸引,再次阅读之后大体上把握和理清了书的逻辑关系和内容。

在我看来,《设计结合自然》主要说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关于“态度”——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或者说是观念);第二是关于“价值”——综合的社会价值和评价研究的方法;第三是一种逻辑关系——关于适应、创造和形式。

而这三个问题,又都是围绕作者所要说明的主题“设计结合自然”展开的。

对于作者的论述,我有一些理解和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书的前两章“城市与乡村”和“海洋与生存”中,作者首先说明了自然对于人的重要作用,我觉得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描述,就是“恢复”和“保护”,就是说人无论从物质上和精神上都需要自然,而人的精神恢复很多时候是依赖于自然的;另外通过沙丘的例子说明了自然本身就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种保护屏障,而人自己创造的屏障往往没有自然屏障来得有效。

在后面的章节中,自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多次被提到,并且,作者极力批判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提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生存的基础。

承认了人类对于自然漫长的演进过程而言是渺小的,但是也强调人独有的个性应得到特殊的发展机会和赋有责任。

并且指出人类城市、环境中出现的各种恶劣的问题(如污染、过度开发、社会问题等等)都是由于人类过高估计自己的地位和夸大控制力造成的结果。

其实,对于麦克哈德以上的这些观点我是认同的。

可以说人类中心论把人架于自然之上,放在了一个统治者的地位,而麦克哈德则是把人类定义成了一个管理者。

但是,我所理解的人和自然的关系和麦克哈德所说的在某些方面还有些不同。

首先,对于一个管理者,是应当为管理对象全体的利益负责并以其利益为行为标准的,但是,显然,人类现在所说的那些合理开发、考虑自然因素之类的话,仍旧是以人类的利益为最终目的的,就是说自然只是作为一个条件被考虑进去了,而目的仍旧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

生态城市的设计与建设

生态城市的设计与建设

生态城市的设计与建设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对资源的需求与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生态城市的设计与建设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能源利用、交通系统和生态保护等方面,探讨生态城市的设计与建设。

一、城市规划生态城市的设计首先需要科学的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阶段,需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基础设施布局等因素,以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并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能源消耗,并为居民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

二、建筑设计生态城市的建筑设计应注重节能环保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采用高效的隔热材料、可再生能源设备和智能化技术,减少能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

建筑物的布局和设计还应考虑自然采光、通风和绿化等因素,以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能源利用能源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能源利用方面,生态城市应积极推广清洁能源的应用,如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同时,生态城市还应建设智能电网和能源储存设施,实现能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四、交通系统交通是城市运行的重要支撑系统,也是生态城市设计的重点。

为了减少碳排放和交通拥堵,生态城市应建设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此外,生态城市还应建设骑行和步行道路网络,并提供便利的非机动车停车设施,以减少汽车使用频率。

五、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

城市设计中应保留自然生态系统,恢复湿地、水域和植被等自然资源。

建设生态廊道和绿色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和联系自然的场所。

此外,生态城市还应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保障城市环境质量。

总结:生态城市的设计与建设不仅仅是一种城市发展模式,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节能环保的建筑设计、清洁能源的利用、便利高效的交通系统和生态保护的措施,生态城市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并为后代留下一个更美好的环境。

设计结合自然学习心得

设计结合自然学习心得

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人文关怀
03
设计应关注人的需求,提供舒适、安全、便利的使用体验,促
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设计元素
自然景观
利用地形、水体、植被等自然景观元素,营造宜人的 环境氛围。
建筑材料
选择环保、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 耗和污染。
绿色植被
合理配置植物,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空气质量,调 节微气候。
在设计中,我发现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还有所欠缺,需要不断 进行思维训练和实践。
需要更加注重细节和品质
在项目中,我有时会忽略一些细节和品质问题,导致设计效果不够 完美,需要更加注重这些方面。
对未来的展望
希望能够在设计领域有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我希望能够继续深入研究设计结合自然的理念,探索更多的应用和实践。
设计结合自然学习心得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设计结合自然的概念 • 设计结合自然的方法与实践 • 学习心得与体会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设计结合自然的学习主题主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强调在设计中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跨学科的综合性
该主题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环境科学、地理学、城市 规划、景观设计等,需要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设计结合自然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 种行动。它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
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展望
未来,设计结合自然理念将在更多领 域得到应用,并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
发展不断完善。
当前实践中的挑战与问题
在实践中,设计结合自然面临诸多挑 战,如技术难度、资金投入、公众参 与度等。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自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给予我们美丽的风景、丰富的资源和无尽的灵感。

然而,随着人类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自然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设计结合自然》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设计与自然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在书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向读者展示了设计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他指出,设计不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更应该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方式。

例如,建筑设计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通风,减少能源消耗;景观设计可以保护自然生态,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产品设计可以利用可再生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耗。

这些都是设计与自然紧密结合的典范,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发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自然对于设计的重要性。

自然是设计的源泉和灵感之源,设计应该是为了与自然共生共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节约用水、减少垃圾产生、选择环保产品等,都是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同时,作为设计师,我们也应该将自然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然的伟大和美丽。

自然是我们生命的根基,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应该珍惜自然,保护自然,让自然的美丽永远存在。

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人类和自然共同繁荣。

总的来说,《设计结合自然》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设计与自然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我相信,在未来的设计实践中,我会更加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奋斗。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获得启发,共同致力于保护和利用好我们共同的家园——自然。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似乎越来越少,城市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让人们渐渐忘记了自然的美好。

而《设计结合自然》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这本书以设计为切入点,探讨了自然与设计之间的关系。

作者通过对自然界各种生物、植物的形态、色彩、纹理等特点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了自然界中蕴含的无穷设计灵感。

从中,作者汲取了灵感,将自然的美妙融入到设计中,创造出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通过这些作品,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也能体会到设计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阅读完《设计结合自然》,我深深地被作者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所震撼。

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对自然的表面观察,更是深入探索了自然背后的规律和美学。

他以设计为媒介,将自然的美妙融入到作品中,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似乎越来越少。

城市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让人们渐渐忘记了自然的美好。

然而,自然却是我们生活的源泉,是我们灵感的来源。

读完《设计结合自然》,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灵感,让自然的美丽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除了对自然的热爱外,我还从书中学到了许多关于设计的知识。

作者通过对自然界各种生物、植物的形态、色彩、纹理等特点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了自然界中蕴含的无穷设计灵感。

通过对这些设计灵感的运用,作者创造出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技术和手段,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通过阅读《设计结合自然》,我对自然和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深深地被作者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所震撼,也深深地被自然的美丽所感动。

我相信,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会更加珍惜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灵感,让自然的美丽融入到我的设计中。

同时,我也会更加努力地学习设计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创造出更多令人惊艳的作品。

总的来说,读完《设计结合自然》,我收获良多。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自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给予我们无穷的灵感和力量。

设计与自然的结合,既是一种创新,也是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设计如何与自然相结合,以及这种结合给我们带来的感悟和启发。

首先,设计与自然的结合可以体现在建筑设计上。

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会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尊重自然的地形、植被和气候条件。

他们会利用自然的光线、风力和水资源,使建筑更加环保和节能。

同时,一些建筑设计也会融入自然元素,如绿色植物墙、屋顶花园等,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给人们带来舒适和愉悦的体验。

其次,设计与自然的结合也可以体现在产品设计上。

许多产品设计师会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创造出符合人体工程学的产品,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和便利。

例如,一些家居用品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的形态和纹理,使产品更加具有艺术感和生活气息。

同时,一些环保材料和可持续设计理念也在产品设计中得到了应用,使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更小,更加符合自然的规律。

除了建筑和产品设计,设计与自然的结合还可以体现在服装和纺织品设计上。

许多时尚设计师会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创造出具有自然元素的服装和面料。

他们会运用自然的色彩和图案,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服装和纺织品,使人们在穿着和使用时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力量。

同时,一些环保材料和可持续生产工艺也在服装和纺织品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使这些产品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设计与自然的结合不仅可以带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带来了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的启发。

当我们在设计中融入自然元素,就是在向自然致敬,向自然学习。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选择那些对自然影响更小的设计和产品,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与自然和谐共处。

总的来说,设计与自然的结合是一种创新和进步,也是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在建筑、产品、服装和纺织品等设计领域,我们都可以看到设计与自然的结合带来的美好和启发。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设计与自然的结合,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和环保。

生态城市的设计与建设

生态城市的设计与建设

生态城市的设计与建设生态城市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它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在城市规划设计以及城市建设过程中,生态城市概念收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从城市概念、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四个方面,对生态城市的设计与建设进行探讨。

一、城市概念城市是人口密集,大规模居住,工商业活动集中的区域。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扩大,城市资源的短缺和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它融合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优化城市结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规划生态城市的规划应该是以人为本,以环境优化为目的,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同时,城市规划还应该将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因素纳入考虑。

城市规划的不断升级和发展,将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目标。

三、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是实际实现城市规划的重要手段。

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考虑到环境问题,如处理废水、防止噪音污染等。

城市建设还需要充分平衡各方利益,确保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

同时,城市建设还需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对城市能源的最大限度利用。

四、城市管理城市管理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

在生态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政府的参与和市民的参与。

政府应该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和监督,并建立科学的城市管理体制,实现各部门协同合作,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市民的参与是保障生态城市管理成功的重要保障。

市民应该积极参与城市生活,发挥其自身优势,积极响应节能减排等环保政策。

在生态城市的设计与建设中,需要凸显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环境保护为首要任务,同时要充分考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只有将可持续发展理念集成整个城市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才会成为一种普遍的思维习惯,加速生态城市发展的进程。

自然与城市共生——《设计结合自然》读书报告

自然与城市共生——《设计结合自然》读书报告

自然与城市共生——《设计结合自然》读书报告摘要:根据美国著名环境设计师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教授的代表作《设计结合自然》所写的一篇读书报告,围绕主题“设计结合自然”展开,总结了对城市和自然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关键词:生态;城市;自然;结合;景观形态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环境的极度恶化,资源的滥用和环境污染日益受到重视,1962Carson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敲响了环境问题的警钟。

McHarg经过10年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的规划方法,将生态学原理与景观规划结合,并于1969年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从而扛起了景观的生态规划大旗,也将景观设计学推到了拯救城市和最终走向拯救地球和人类的前沿。

一、本书内容梗概作者提出了一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生态规划、运行分析方法。

本文通过多个实例,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应用,对城市、村庄、海洋、土地、植被、气候等问题进行生态学原理研究,并指出正确的使用方法。

二、本书核心问题本书主要论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或概念);第二是“价值”——综合的社会价值和评价方法;第三是顺应、创造和形式的逻辑关系。

而这三个问题,也围绕着作者所要说明的“设计与自然结合”的主题展开。

文章中的一句话是很好的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如果要创造一个善良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窒息人类灵性的城市,我们需要同时选择城市和自然,缺一不可。

两者虽然不同,但互相依赖;两者同时能提高人类生存的条件和意义。

[1]”作者全书最重要的观点就是人并非自然的主人、世界的中心,人的高智能应该用于“创造”而并非破坏,而“创造”的基础就是对于自然、对于场地“适应性”的认识与尊重。

我对于作者的态度的理解是这样的:在人与自然的态度中,西方的传统观点像是“我——它( I - It)”,东方的观点像是“我——您( I –Your Honor)”,而他觉得我们真正应该走向的是“我——你( I - You)”,最终达到的是“我们( We )”。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环境问题。

然而,环境问题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便应运而生。

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旨在通过保护环境、提高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一、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意义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仅关注环境问题,还考虑到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生态城市具备以下四个特点:首先,生态城市强调绿色空间的增加。

绿色空间不仅是城市的“肺”,还能保护土壤、水源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

因此,生态城市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注重绿地、公园和森林等绿色空间的增加。

其次,生态城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人们与大自然的互动,将生态与城市相融合,让居民享受大自然的美妙。

第三,生态城市强调环保意识的提升。

在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注重环保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鼓励绿色出行、节能减排等环保行为。

最后,生态城市强调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与环境和谐共处、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并致力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国内外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经验(一)国外经验1、新加坡新加坡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生态城市之一,其生态城市发展模式是由其政府主导和推动的。

新加坡政府注重建设公共设施和绿地,并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城市管理的数字化。

同时,新加坡也积极开展环保教育,推广绿色出行和节能减排等环保举措。

此外,新加坡政府也注重与民间组织和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生态城市的建设。

2、芬兰图尔库芬兰图尔库是一座有近30万人口的城市,也是生态城市的典型代表。

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图尔库政府注重绿色交通、低碳能源等环保技术的应用,建设了众多绿色建筑和公共设施,并积极推行城市公共自行车和轻轨交通系统等便捷绿色交通方式。

(二)国内经验1、深圳深圳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典范之一。

1109_读后感_设计结合自然

1109_读后感_设计结合自然

从田园城市到知识城市:国外城市发展理论管窥 王志章; 赵贞; 谭霞 景观生态规划发展历程——纪念麦克哈格先生 作者:俞孔坚
景观生态规划沿革
前麦克哈格时代的景观 系统规划 生态理念 的景观规 划的发展 自然系统思想为指导 的没有生态学的生态 规划 Marsh Patric Geddes Olmsted Charles Eliot
Design with Nature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I.L.麦克哈格(美) Ian Lennox McHarg 1920-2001
11.09 UCS
背景
20世纪70年代,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民族冲突成为主导人类社会的三大问题, 这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面对新的困境,人们不得不反思传统的发展 模式,探索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
主要内容 《设计结合自然》一方面是世界观,或者说是作者对其生态规划思 想的阐述,另一方面则是方法论层面的,也就是其案例和应用,也就 像是它的台译版《道法自然——以生态系统为本的环境规划设计哲学与 实务》的译名显示出来的那样。
自然演进过程 地表水 洪泛平原 沼泽地 地下水回灌区 含水层 陡坡 森林和林地 没有森林的土地


资料搜集
构建生态 学基础价 值体系 各类用地 价值评价
动植物群落分布 资源分布
混合用地 处理
同样价值度土 地利用类型的 价值评判
土地利用情况
《流域》
疑问:生态学万能?
这一套价值体系的是建立在环境是自然演进的过程的这一生态学的价值观之上,通过分类分 级评价和后面的 完成他的“等值”的转换。 疑问1:仅仅通过对自然演进过程及其要素的考虑是否就能满足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通篇对 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弱化是否足够支撑起整个规划过程?

《设计结合自然》的核心内容 -回复

《设计结合自然》的核心内容 -回复

《设计结合自然》的核心内容-回复设计结合自然的核心内容,涵盖了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设计与自然的关系入手,探讨设计结合自然的重要性、实践方法以及其对人类未来的意义。

一、设计与自然的关系设计与自然一直紧密相连,因为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设计通过创造各种物体、空间和环境,为人类提供功能和美学的满足。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自然资源的逐渐减少已经引发了重大的环境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与自然的关系愈发重要。

二、设计结合自然的重要性1. 可持续发展:设计结合自然可以推动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设计往往忽视了自然资源的限制和环境的保护,而现代设计注重以生态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2. 生态文明:设计结合自然可以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通过利用自然的智慧和原则,设计可以创造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提供更健康、更美丽的生活方式。

3. 人文环境:设计结合自然可以改善人文环境。

在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空间的同质化已经成为严重问题。

设计结合自然可以创造富有个性和多样性的人文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三、设计结合自然的实践方法1. 生态材料:设计师可以选择环保、可再生和可降解的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2. 节能设计:通过优化建筑的结构、采光和通风系统等,设计可以减少能源的使用,提高建筑的能效。

3. 景观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中,充分考虑自然的地形、气候和植被,创造生态友好的自然景观,提供绿色的休闲和生态功能。

4. 社区参与:设计师可以与居民和相关利益方合作,共同参与项目的设计、建设和管理,提高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四、设计结合自然对人类未来的意义设计结合自然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更是为了保护地球和人类的未来。

人类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采取行动。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笔记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笔记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笔记《设计结合自然》这本书是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的经典之作,他在这本书中详细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将自然融入到我们的设计和生活中。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自然对我们的重要性,以及在设计中尊重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麦克哈格在书中强调了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

同时,他还提出了“设计结合自然”的理念,即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自然因素,将自然融入到设计中,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在书中,麦克哈格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分析,详细阐述了如何将自然融入到设计中。

例如,他提出了在城市规划中应该保留绿地和自然景观,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在建筑设计中应该考虑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在园林设计中应该利用自然的元素,如水、石、植物等,营造出自然的氛围。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自然对我们的重要性。

自然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它为我们提供了空气、水、食物等必需品,也是我们生存的基础。

同时,自然还具有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它能够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让自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明白了“设计结合自然”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我们的生活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如果我们能够将自然融入到设计中,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保留绿地和自然景观,不仅可以减少对自然的破坏,还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接触自然、感受自然;在建筑设计中考虑自然通风和采光,不仅可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还可以让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享受自然;在园林设计中利用自然的元素营造出自然的氛围,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融入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妙。

总之,《设计结合自然》这本书是一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自然对我们的重要性以及“设计结合自然”的重要性。

读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有感

读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有感

读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有感麦克哈格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 ,从人为空间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角度,提出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建造与人共享的人造生态系统的思想,并进而提出生态规划的概念,发展了一整套的从土地适应性分析到土地利用的规划方法和技术。

他认为:“世界是丰富的,为了满足人类的希望仅仅需要我们通过了解、尊重自然。

人是唯一具有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意识的生物。

他必须成为生物界的管理员。

要做到这一点,设计必须结合自然。

”1这些思想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的,直至今日依旧对我们的规划工作有着指导作用。

笔者认为麦克哈格生态规划理论的闪光点之一,在于其价值观念的转变。

麦克哈格在书中通过实例与生态理论的共同阐述极力向人们宣传自然价值观转变的重要性。

这种自然价值观的转变似乎比生态科学的规划方法更为重要一些。

规划师,管理者与民众如果没有把这种基本的观念深植于心的话是难以在规划过程中彻底的贯彻任何生态思想的,尊重自然的人类发展模式也就无从谈起。

如今,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已经正预示着人类发展的灾难性前景。

人类对待自然的价值观念急待转变。

与人们习惯认为的以人为中心的自然观念针锋相对,麦克哈格在书中详尽的阐述了他的自然观。

他强调人是整个自然界的一分子,与其他许多生物以及各种物质共存于宇宙之中,而非整个自然的统治者,与其他的物质一样持有自己的独特性与相互依赖性,为获得生存,成长,繁衍,发展,就必须在系统中中得到平衡,相互支持和相互需要而编制在一起。

麦克哈格借助一个宇宙舱的实验来生动的说明了这一点。

他还阐述了自然主义者对人与自然的一些主要观点。

自然主义者认为自然界所有的生物都有他们的独特性与存在的价值。

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在自然中的作用与其他生物的作用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人被认为与其他生物一样感受和知觉都不能违抗自然规律,而只能反映这些自然规律。

人属于自然这个纷繁复杂的大系统并完全依赖它,但由于人具有感觉能力因此和酶一样具有调节能力,所以有管理这个系统的责任。

读《设计结合自然》感

读《设计结合自然》感

植入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读《设计结合自然 Design with Nature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教授是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及区域规划系创始人、系主任。

由于他在运用生态学原理处理人类生存环境方面做出的特殊贡献,曾经多次获得荣誉,包括1972 年美国建造师学会联合专业奖章、1990 年乔治·布什总统颁发的全美艺术奖章及日本城市设计奖。

《设计结合自然》是麦克哈格的代表作,1971 年获全美图书奖,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

本书在很大意义上扩展了传统“规则”与“设计”的研究范围,将其提升至生态科学的高度,使这真正向着多门综合性学科的方向发展。

作者以丰富的资料、精辟的论断,阐述了从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可侵害的依赖关系、大自然演进的规律和人类认识的深化。

作者提出以生态原理进行规划操作和分析的方法,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书中通过许多实例,详细介绍了这种方法的具体应用,对城市、乡村、海洋、陆地、植被、气候等问题均以生态原理加以研究,并指出正确利用的途径。

在我国全力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在城市建设指导思想由“空间论”转向“环境论” ,进而发展至“生态论”的今天,书中述解的许多理论观点仍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书中所介绍的环境规则与设计方法,依然对“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提供着鲜明的借鉴价值。

本书对从事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建造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学等学科学习与工作的人们是一本不可多得、历史弥新的参考书,同时,它也密切契合了当前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整体动态,为我国实施和谐、生态、多元的城市环境设计与规划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平台。

《设计结合自然》是麦克哈格一辈子中最重要的著作,作者将自己从儿时对乡村自然及工业城市的经历,一路讲述到自己对于自然的价值体系,及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实践项目。

本书在开篇伊始,及之后的一些章节,都对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及价值观进行了阐述。

因为《设计结合自然》是在1969 年发表,当时西方社会对于自然的认识还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中,对于城市的建设与改造仍然以经济及政治或者艺术价值为主要参考。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报告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报告

创造一个善良的城市----《设计结合自然》读书报告如果要创造一个善良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窒息人类灵性的城市,我们需要同时选择城市和自然,缺一不可。

两者虽然不同,但互相依赖;两者同时能提高人类生存的条件和意义。

----摘自《设计结合自然》《设计结合自然》是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师麦克哈格的代表作。

在本书中,作者对城市、乡村、海洋、陆地、植被、气候等问题均以生态原理加以研究,并指出正确利用的途径,进而总结归纳出以生态原理进行规划操作和分析的方法。

同时,作者也以丰富的资料、精辟的论断,阐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大自然演进的规律和人类认识的深化。

通览全书笔者发现,本书的题目就是作者的写作主旨:设计结合自然。

关键在“结合”二字。

“设计”指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行为, “自然”即自然规律,“设计结合自然”则表示人类的行为应顺应自然规律。

也可以有另外一种理解:设计某种程度上特指西方人在改造自然中形成的传统的“以人为中心”,“拜金主义”“机械主义”等价值观,自然则代表东方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顺应自然的思想。

作者的目标就在于希望能够结合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最终寻找到一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的价值观。

从反思西方的价值观入手,麦克哈格指出:西方人所面对的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在此社会中,人们相信现实仅仅由于人能感觉它而存在;宇宙是为了支持人到达他的顶峰而建立起来的一个结构;只有人是天赐的具有统治一切的权利。

”“在此世界上,显然我们只有一种模式,这就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模式。

正如用GDP 检验国家的成就那样,美国这块自由土地上现在的面貌就是这种模式最明显的见证。

金钱是我们衡量一切的准绳,便利只是金钱的陪衬,人们目光短浅,只考虑短期利益,像魔鬼一样,把道德排在最末位。

”但是,人的健康、幸福、尊严等不能够用GNP衡量得出来。

人类不仅仅有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

西方人的傲慢自大,短视狭隘最终都将会破坏人和自然的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感悟《设计结合自然》、《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一、《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序言、前5章阅读感想
1.对于书名的理解:Design with nature
1.1对于WITH的理解
俞孔坚团队认为应该翻译为“设计遵从自然”(在其2003年纪念麦克哈格的论文中有提到)会更合适,但是大部分翻译中都是说的“设计结合自然”,遵从和结合两个词在中文语境下对其理解应该是有着很大区别,“遵从”可以理解为自然为首人类为卑的观点,“结合”强调的是人在自然面前的绝对主动性。

在第二版序言的最后着重强调了对“With”的重视,要人们尊重各地区和民族,同时麦克哈格曾有论述:Design with nature “不仅仅是一种解释,更是一道命令”(not just an explanation, but a command),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道正确的“命令”,那么“遵从”就是更好的翻译,设计必须“遵照并依从”来自自然的“命令”。

1.2对于Design的理解
“Design”虽然字面意思是“设计”,但从目录中所例举的设计案例来看“Design”应该是指大尺度的、生态性的“规划”更为准确。

因为麦氏所举出的所有9个案例,均是大尺度的区域规划,其适宜性评价方法也是指向用地分区等规划层面。

那为什么要用“Design”不用“Planning”,是忽略了“规划”与“设计”的区别所致吗?答案是No。

麦氏在1992年所做的《生态与设计》演讲中明确区分了两者的关系,认为“生态规划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种由规律和时间控制的生物物理和社会过程”,“生态设计紧随生态规划之后,处理关于形式的问题”,同时其表示在书中的案例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生态规划,他们都只是规划中的一部分。

而且这也要考虑到本书成书的时代背景——20世纪60年代末,无论是现代主义当头还是后现代主义开始萌芽,当时无论是设计还是社会都普遍忽视自然,对于自然生态和环境的研究也才刚起步。

所以“Design with nature”是一种对现实的反叛和对自然重视的呼吁。

1.3对Nature的理解。

从第二章“海洋与生存——沙丘的形成与新泽西海岸的研究”和第五章“万物与地球——环境和环境的形成”可以看出来,这里的自然或许应该理解成“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第二章介绍了海岸沙丘的演进过程和尊重自然的建设布局应该如何去做,第五章
则介绍了地球环境和生命的演进过程——低级向高级的复杂演进,且认为环境和生物是相互进化适应的。

因此,“Design with nature”的核心思想是:人类的所有规划设计活动必须遵从自然演进过程的规律,即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地球环境变化应内在于自然演进进程,并促进人—生物—环境相互适应从而协同进化向更高阶段。

2.对于前五章的初步认知和思考
2.1 内容认知
从目录和内容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书的撰写思路大概是按照先进行世界观或者说理论意识的阐述,然后通过案例进行说明的方式进行写作的。

第一章以作者自身的经历将城市和乡村的环境和发展变化做了深刻的对比,强调人类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对于自然环境都有着的强烈需求;第二章《海洋与生存》中描述新泽西海岸沙丘形成过程、与建设适宜性的大地断面图,清晰地阐明风、海水、植物与沙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格局特征,明确了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的建设布局应该是怎样的做法;第三章将西方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人和自然的看法,与东方(以日本为例)在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做了比较——以人为中心和以自然为中心的两种价值观,认为应该找到两者的共性去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存在自然中得到人因得到特殊的发展机会(人的个性决定)和对自然负有责任;第四章则是通过运用要素衡量赋值和“千层饼”的叠图技术来得出综合价值最大、对生态伤害最小的里士满林园大道的选线结果;第五章则又是关于本书主旨价值观的阐述:尊重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

通过宇宙、地球、大自然(生物圈)是如何形成与运转的,认为:一是“物理—生物—人类”的演进过程是不可逆的三段式形成的,并构成了今天地球生态的三大部分内容;二是熵减规律(方向律),自然界总的进化方向是从低级的简单状态到高级的复杂状态,是朝着“低熵”(而非混乱)—“适应”(而非不适应)—“健康”(而非病态或死亡)的进程,只有在人为干扰下才会出现退化现象,认为这一规律是评价人类规划是否生态的总标准;三是适应规律(机制律),认为自然的演进是一个“物理—生物—人类”整体性的协同进化过程,是一个环境与生物“相互适应”的过程,不仅是生物进化以适应环境,而且是环境进化以适应生物。

2.2 对内容的思考
思考一:在本书中,环境是自然的演进过程——所有的技术方法都是建立在该价值基础之上的但是仅仅通过对自然演进过程及其要素的考虑是否就能满足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虽有对于社会和经济要素的考虑,但是是否过于弱化,这样是否能够支撑的其整个规划过程?
思考二:千层饼方法各个要素参数之间的机械叠加是否真的可行,系统中各要素的关系应该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吧,其方法是否是经验主义的技术化?是否要经过关联性的分析后再确定各要素的叠加?
思考三:对于要素重要性的赋值(分类体系分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定者(专家)的身份立场的影响,“可操作性”过大,其公正性受到质疑,需要公众参与的补充。

思考四:在我国现行体制下,虽然强调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国土空间规划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空前重视,但是规划现在实际上应该还是代表政府利益的规划和追求效益的规划,社区公众参与能否扭转价值导向,会不会被生态政治牵着鼻子走?
二、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Building the Ecological City)读书笔记(绪论及第一章)
本书是在《奥尔堡宪章》和《名古屋宣言》的基本价值观的基础上,以城市新陈代谢的理念进行内容的组织和安排,而城市代谢理念的显著特征是将城市描述为一系列联系空气、土地和水的物质流的互联系统,以生态足迹来衡量城市的消耗和产出(废弃物),需要采取什么对应的方法才能解决。

在气候变化的宏观背景下,作者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恢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实用性策略,包括改善城市土地的有效使用,改善空气质量,更好地利用水资源等。

在第一章(绪论)部分就讲述了其将城市类比为生物需进行新陈代谢(城市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及其为环境的影响),利用新城代谢理念来作为建设生态城市的内涵,提出通过处理好城市对环境的破坏问题(减少生态足迹)来应对气候问题和建设生态城市。

第二章作为本书的第二部分的开始,论述了城市新陈代谢中固体废弃物和土地的关系,认为现代性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城市土地不能代谢的原因,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在城市内部难以全部处理进而转移到农村地区,使得城市乡村环境都恶化了。

进而阐述了现有的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管理方式和不足。

思考:这本书以比较直接且理性(或者说很简单机械?)的思路从城市土地、空气和水三方面的“新陈代谢”的健康来衡量生态城市的建设效果和建立技术路径,以无机环境的健康来促进生物有机环境的健康,似乎有点过于简单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