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系统中分液罐和水封罐的设计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炬系统中分液罐和水封罐的设计分析
摘要火炬系统在化工系统担任着环保的重任,通过燃烧各种材料产生火炬气,通常由于分液罐和水封罐组成,且分液罐和水封罐的设计工艺均不相同,本文首先分析了火炬系统中分液罐和水封罐概述,同时阐述了火炬系统中分液罐和水封罐的设计工艺,最后总结了全文。

关键词火炬系统;分液罐;水封罐;设计工艺
1 火炬系统中分液罐和水封罐概述
1.1 分液罐概述
在火炬系统内分液罐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分液罐能够有效地去除火炬内的各种液体,避免引发火雨,分液罐大致主要分为卧式分液罐和立式分液罐,其中卧式分液罐有分为単流式分液罐和双流式分液罐。

1.2 水封罐概述
水封罐同样也是火炬系统内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封罐主要是设置在火炬气进入火炬筒内的位置,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火炬筒体回火,确保火炬管网、装置的安全。

水封罐的优点是能够将罐内的凝结物质有效去除,为不带挡板的水封罐及时补水[1]。

具体的结构如下图1所示。

2 火炬系统中分液罐和水封罐的设计工艺
2.1 火炬系统中分液罐的设计工艺
目前我国使用的分液罐类型主要有两种,SH3009-2001、AP1521-2007,不论运用何种计算方式,都需要遵守一点原则,即是:气体的停留时间必须要大于液滴的沉降时间,气体的速度最低值需要满足液体的沉降,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没有完全蒸发的燃料液体滴入火炬内,引发火雨。

SH3009-2001的计算方式需要三种假设:①分液罐内的存液考虑为30%;②火炬系统进出口管的距离比值为2.5,最高不超过3;③液体降落的时候同气体进出的时间均等。

(2)AP1521-2007计算方法
在进行AP1521-2007分液罐计算的时候,假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液罐的直径和切口距离,需要注意的是最终的实际罐长应该小于假设的罐长,若是通过计算,实际罐长和假设罐长均等或大于,需要重新制定假设罐的长度和直径。

在AP1521-2007的存液计算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①气体排放过程中产生的凝液;
②气体泄放中液体的排放,要在泄放30分钟左右才能确定泄放液体的体积,近而实施阻止;
③分液罐内原本的存液。

2.2 火炬系统中水封罐的设计工艺
水封罐设计的基本要求:①水封罐要设置在火炬的根部;②水封罐设计计算的时候需要将水面的凝结功能去除,确保能够分离直径在600μm以上的水滴(包括600μm);③在设计的时候优先考虑水封罐的温度、压力、液位等关键数据的报警;④水封罐内需要设置防震措施,确保运行的平稳。

以AP1521-2007对标准对水封罐进行计算,确定出口的最大值,水封罐内的液面流动为入口管横截面积的3倍以上。

其中罐内的空间高度应该接近罐口直径的0.5~1倍的数值范围内,其中目的是为了为水封罐的分离提供足够的场地,笔者认为最小应该设置在1m的范围内。

以SH3009-2013为标准对水封罐进行计算,以气体经过水封罐内带出的液滴处置降落的时间为依据,得到的计算公式为: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满足水封罐内气体排放时产生的负压,需要将水封罐内灌满3m左右的水量,水封罐内的水封高度应该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确保在排放系统稳定运行的情况下,有效的解决火炬回火的情况,保证能够在事故排气时,火炬气可以冲破水封罐进入火炬内。

(2)在处理一些氢气含量较高的可燃气体,需要将水封的高度设置在200mm左右,最佳的水封高度应该设置在200mm之上。

(3)若是一些密度大于空气内可燃气的气体,为了确保汇聚系统的稳定运行,应该将水封高度设置在150mm以上[2]。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工作中凝液量大的火炬若是使用SH3009-2001的计算方式,会导致泄放的气体不断累积,使得液罐内的存液超过30%,导致液罐的尺寸偏小。

因此,在计算的时候,最佳的计算方式是使用SH3009-2001為初期计算方式,使用AP1521-2007的为最终的数据校对方式。

水封罐计算中应用AP1521-2007设计方式,能够很好地杜绝回火情况的发
生,SH3009-2013这类计算方法具有很大的不同,将分液考虑在了设计中,通过最终的计算能够得知SH3009-2013的计算尺寸比AP1521-2007的尺寸要大。

参考文献
[1] 郝治富,王庆庆,王盆菊.火炬系统中分液罐和水封罐设计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7,(02):5-8.
[2] 罗方敏.化工联合装置高架火炬系统设计[J].化工设计,2013,23(04):12-1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