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月考试卷讲评
高二月考语文试卷讲评精选教学PPT课件 人教版
![高二月考语文试卷讲评精选教学PPT课件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6c49e94f121dd36a22d820e.png)
• 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 介词:替 屈之虏庭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助词:表反诘
• 又以亲戚故甚狎
介词:因为
•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介词:用
• 文言文翻译应力求做到准确、流畅,因此,文言 文翻译要讲究一定的方法。
• 一是直译法。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语序进 行直接翻译。如:了然(完全)无声。
②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 方,不相闻。
昌言考中进士,获得第四名,在四方作官, 彼此间没有了联系。
• 送石昌言使北引
参考译文
• 昌言参加科举考试时,我才几岁,还没有开始读书。回
想起在先父身边与一群孩子玩耍时,昌言从一旁取来枣子
和栗子给我吃的情景。我们两家挨得很近,又因为是亲戚 的缘故,十分亲密。昌言参加进士考试,日渐有了名声。
• 四是语序移位法。由于文言倒装句的记号序不符 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译时务必把倒装词语的 位置调换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如:子何恃而往?译时,应将动词“恃”移到宾 语“何”的前面。
• 五是原词保留法。象古汉语中的人名、地名、官 名、度量衡单位、年号、帝名、朝代等词语,译 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如:庆历中,有布 衣毕升。句中的“庆历”(年号)、“毕升” (人名)是专用名词,译时可直接保留在原句中。
• 14:A 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
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才
⑴于是,就。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⑵才,这才。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⑶却。例: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⑷是,就是,原来是。例: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⑸竟然。例: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⑹他的。例:是芋视乃妇也。 ⑺乃至,甚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⑻可是。例: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双备 经年裹物之用。 ⑼而,又。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 《经首》之会。 ⑽这样。例:夫我乃行之。 [11]你,你的。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人教版《高二月考语文试卷讲评》ppt课件
![人教版《高二月考语文试卷讲评》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bba6cdf9b89680203d8255e.png)
我后来逐渐长大,也渐渐知道了读书,学习断旬、对仗、
声律,但还没有学成就停止了。昌言听说我停止了学业,
虽然不说,但细究他的心思应是感到遗憾的。后来的十几
年,昌言考中进士获得第四名,在四方作官,彼此间没有 了联系。我日渐长大成熟,就感到后悔,面对挫折重新学
习。又过了几年,我到京都游学,在长安见到昌言,我们
• 句子成分残缺 • 句子成分残缺有两种情况,一是缺少主语,
二是缺少宾语的中心语。 缺少宾语的中心语,如:
他这个人有不少值得表扬。 这个句子缺少宾语的中心语,应在句末加 上“的地方”。
6语言的衔接
• 语言的衔接连贯,实际包括这样两项内容: 一是语意的连贯,一是结构的连贯。 一、语意的连贯:“语意的连贯”是指上 下文在语意上关系密切,相互呼应。针对 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在把握句子整体意义 的基础上,从字、词、句入手,来解答衔 接题。
• 14:A 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
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才
⑴于是,就。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⑵才,这才。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⑶却。例: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⑷是,就是,原来是。例: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⑸竟然。例: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⑹他的。例:是芋视乃妇也。 ⑺乃至,甚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⑻可是。例: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双备 经年裹物之用。 ⑼而,又。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 《经首》之会。 ⑽这样。例:夫我乃行之。 [11]你,你的。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以: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
“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 等。 例如: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 “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三)表示动作、 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 强秦之欢,不可。(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 ",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 风雪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 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 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 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 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 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 "以致"等。例如: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四)表示因 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臣以供养无 主,辞不赴命。(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 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 断的结果。例如: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分析2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分析2](https://img.taocdn.com/s3/m/6b6142f327d3240c8447efae.png)
高一语文试卷分析复学将近一个月了,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针对假期所授课内容——诗歌,文言文,宋词进行了复习,此次考试重在检测学生假期居家学习及复学后的学习效果,然而测试成绩并不尽人意。
这次试卷我们严格按照教务处及教科研室的安排采用背靠背出卷模式,由高一备课组教师杨睿老师为高二年级出卷,教研组长审题。
试卷题型符合按照高考模式,难度适中,从学情出发符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但是测试的均分却相当的低。
文科班均分为75.03,理科民族班均分为72.94,普通班均分为67.66。
这样的成绩足以证明假期居家学习学生的成绩下滑非常的厉害。
下面我就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分析:一、学生没有高分,普遍分数低。
全年级最高分105分,最低分29分分值差距较大。
理科优秀率为0%,及格率为1.05%;文科优秀率为0.6%,及格率为5.99%。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我们学生成绩普遍过低,今后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提高及格率,提升优秀率,缩短高分和低分之间的差距,使全体学生的语文成绩都提升一个档。
二、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默写是语文高考必考试题,占到了6分。
这一板块只要学生用心背诵,一般都能够写出来,能够得分。
但是这道题在此次考试中的失分率相当严重,零分占比超过了50%,这说明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平时不重视背诵默写,小看这6分,却不知这6分是最容易得到的6分。
另外语言运用中考察的成语、文言文阅读中考察的古代文化常识这两个部分也是依靠平时的积累。
假期居家学习的时候,每个早读我们都安排了背诵默写任务,文化常识的积累,复学后也及时印发了成语及文化常识知识集锦,但根据考试检测结果得知,学生并没有用心积累这些知识,以至于失分严重。
针对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利用好早读,课前三分钟,及时监督学生背诵积累这些基础部分的知识。
三、阅读、写作方面欠缺方法。
语文最重要的两个方面阅读理解及写作。
而我们的学生恰好在这两个方面的能力都十分差。
月考试卷讲评教案高中语文
![月考试卷讲评教案高中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b8b03a47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c2.png)
课时:1课时年级:高中学科:语文教学目标:1. 通过试卷讲评,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
2.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 讲评试卷中的错误和不足。
2. 分析错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月考试卷。
2. 提问:大家在考试中遇到哪些问题?有哪些不足?二、试卷讲评1. 分析试卷中的错误和不足,分类讲解。
a. 诗歌鉴赏题:分析错误原因,如对诗歌意象理解不准确、对诗歌表达手法把握不到位等。
b. 古诗文默写题:分析错误原因,如字形错误、字义错误、顺序错误等。
c. 现代文阅读题:分析错误原因,如对文章主旨理解不准确、对文章结构把握不到位等。
d. 作文:分析错误原因,如立意不准确、结构不完整、语言表达不流畅等。
2. 针对每个题型,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三、互动环节1.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交流学习方法。
2. 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指导。
四、总结1. 强调试卷讲评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2. 鼓励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试卷讲评,帮助学生找到了自己的薄弱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互动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高二 第一次月考试卷讲评
![高二 第一次月考试卷讲评](https://img.taocdn.com/s3/m/23488e29bcd126fff7050bd7.png)
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讲评王大英【教学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讲评,总结答题点,归类题型。
2、分析卷面失分原因,回顾类似题型,归纳总结,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
3、查缺补漏,帮助学生克服不自信的心理,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针对失分原因逐题确定讲评重点,教给学生克服这些问题的基本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难点】题型变换演练,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使学生走进考场能适应各种新的题型。
做到胸有成竹,处变不惊。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时数】【教学流程】一、学生成绩反馈二、试卷得分及失分情况分析(既能使学生认识到进步,也能使一些同学意识到不足)三、总结失误原因重新审试试卷,自行修改1、学生重新查看自己的试卷,尝试自行修改。
2、汇报修改情况,提高学生信心。
四、典型错例分析点评,错误原因归类通过带领学生回顾题型来强化学生的记忆,通过错例分析和将错误原因归类来给学生敲好警钟,避免其再犯此等错误。
(一)社科类阅读题分析:按照此类题型解答的方法得出答案:1、D 2 C (原文是“也许”) 3 D(“科学家通过高速摄影破解其逃生秘密”目的是“寻找最有效的消灭它们的办法”)(二)诗歌鉴赏题:8答:用淡磨的明镜这一比喻来写水面的平静。
“淡磨”即轻磨拂拭的意思,诗中将经雨水洗涤过的池面比作经人轻磨拂拭的明镜,比喻中有拟人,这比一般常见的“水面如镜”比喻显的更有新意,更见意境,这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春雨后池上异常平静、明净的状态,并能进而联想到前此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给人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9、答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讲评
![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讲评](https://img.taocdn.com/s3/m/bba838583c1ec5da50e270b5.png)
7、言此与言彼—— 不分彼此 在表述对象上,命题者将此事物表述成 彼事物,或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
[剖析] 根据原文,“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 结果,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而D项所说 的“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 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却是“文 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所以D项表述的对象 是“文化危机”,而不是“文化转型”,这就犯 了将“此”(文化危机)表述成“彼”(文化转型) 的错误。
考题回顾
7、下列对中国建筑特点的表述,符合原 文意思的一项是( ) B、宫殿建筑高、大、深、庄的四大特点 在形式和实质上也完全适用于陵墓建筑。 D、中国所有的建筑都不注重单个建筑的 高大,而强调群体的宏伟,追求在时间的 流动中展现自己的旨趣。
考题回顾
8、“正是这种由建筑的变化形成的节奏起 伏的深长的时间进程,不断地加重着人们 对帝王的敬畏情绪。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 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是对中国宫殿建筑四大特点中的 “深”的解说,“深”含有距离长、所走 的时间长之意。 D、这句话说明建筑的空间变化与建筑的时 间变化也能够影响人们的情绪,可见建筑 是凝固的音乐。
1、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表数量、时间、范围、
程度的副词,很可能是决定选项正误的关 键词。阅读和解题要细心咀嚼,浮光掠影 式的阅读习惯是解题的大敌。 2、学会从相关文段中检索关键信息证明选 项的是或非。 3、矛盾处必有答案
三步:通读——审题——比照(读—审— 答) 三方:语境——语法——逻辑(二语一逻) 十关系:部分与整体,已然与未然,或然 与必然,先期与后期,主要与次要,原 因与结果,言此与言彼,肯定与否定, 客观与夸大,有据与凭空。
考 点 精解
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考查对抽取的信息或改换的说法的判断。 要求选出理解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项。 3.推断信息 根据原文内容加以推断,获取信息,要 求选出推断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成效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 讲评
![成效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 讲评](https://img.taocdn.com/s3/m/a402c1d29ec3d5bbfd0a741e.png)
成效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宫体诗主要是指宫廷的,或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它是个有历史性的名词,所以严格地讲,宫体诗又主要指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
我们该记得从梁简文帝当太子到唐太宗宴驾中间一段时期,正是谢脁已死,陈子昂未生之间一段时期。
这其间少有第一流的诗人。
那是一个以声律的发明与批评的勃兴为人所推重,但论到诗的本身,则为人所诟病的时期。
【1.C】但是堕落毕竟到了尽头,转机也来了。
在窒息的阴霾中,四面是细弱的虫吟,虚空而疲倦,忽然一声霹雳,接着的是狂风暴雨!虫吟听不见了,这样便是卢照邻《长安古意》的出现。
这首诗在当时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放开了粗豪而圆润的嗓子,他这样开始: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从来没有暴风雨能够持久的。
果然持久了,我们也吃不消,所以我们要它适可而止。
因为,它究竟只是一个手段,打破郁闷烦躁的手段;也只是一个过程,达到雨过天晴的过程。
手段的作用是有时效的,过程的时间也不宜太长,所以在宫体诗的园地上,我们很侥幸地碰见了卢照邻,可也很愿意能早点离开他们,——为的是好和刘希夷会面。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代悲白头翁》)相传刘希夷吟到‚今年花落……‛二句时,吃一惊,吟到‚年年岁岁……‛二句,又吃一惊。
后来诗被宋之问(为刘舅)看到,硬要让给他,诗人不肯,就生生地被宋之问给用土囊压死了。
于是诗谶就算验了。
编故事的人的意思,自然是说,刘希夷泄露了天机,论理该遭天谴。
这是中国式的文艺批评,隽永而正确,我们在千载之下,不能,也不必改动它半点。
不过我们可以用现代语替它诠释一遍,所谓泄露天机者便是悟到宇宙意识之谓。
高二10月月考试卷讲评
![高二10月月考试卷讲评](https://img.taocdn.com/s3/m/a5310072a417866fb84a8e26.png)
又如赴敌之 兵,衔枚(竹 或木片)疾走, 不闻号令,但 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 “此何声也? 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 月皎洁,明河 在天,四无人 声,声在树 间。”
再(仔细)听,又 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 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 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我对童子说:“这是什 么声音?你出去看看。” 童子回答说:“月色皎 皎,星光灿烂,浩瀚银 河,高悬中天。四下里 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 树林间传来的。”
黄冈中学高二上10月月考 语文试卷评讲
听一次评讲 上一级台阶
听一次评讲 上一级台阶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涔涔(chãn) 虐待(nüâ) 将息(jiāng) 哥哥行(háng) B.狡黠(xiá) 亭榭(xiâ) 樯橹(qiáng) 刽子手(guì) C.罗绮(qí) 骄横(hâng) 暮霭(ǎi) 霎时间(shà) D.提防(tí) 钓叟(sǒu) 纶巾(lún) 享富贵(xiǎng) 答案: B(涔cén,绮qǐ,提dī,纶guān)
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是我国农民工就业难之所 以成为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当前我国的农民工 以在城乡间双向流动为主。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限 于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主要特点是职业与身份相 分离。 各级政府必须保证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 农民工输出地的政府,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农村最低 生活保障制度,尽可能将有关失业者的保障措施覆 盖到农村。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探索构建一个多元 化的利益沟通和表达的就业机制,了解和平衡社会 群体的利益诉求,把社会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缓 解冲突的升级。 (摘 自《社会观察》,有删节)
• 答案: • B(“改善国际经济环境,增加外 部需求”不具有可操作性,且不是 根本措施)
秋声赋
欧阳子夜里正在读 欧阳子方夜读书, 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书,(忽然)听到有声音 悚然而(表修饰) 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 听之,曰:“异哉! 禁悚然一听,惊道:“奇 ”初淅沥以萧飒,忽 怪!”(这声音)初听时 奔腾而砰拜,如波 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 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 鏦 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 鏦(cōng)铮铮, 间(大海上)波涛突起, 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 金铁皆鸣; 上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 属相击。
【讲评】高二上语文月考试卷讲评(三)
![【讲评】高二上语文月考试卷讲评(三)](https://img.taocdn.com/s3/m/7a47b2bbcc22bcd126ff0ce4.png)
月考试卷讲评(三)一、知识与技能:订正试卷答案,把握答题思路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己讨论找出答案,通过对比分析自己的不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同组同学分析出相关的答题技巧,分析自己的不足,为下一阶段学习指名方向。
教学重点:学会把握驱动型作文的为文套路。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己讨论找出答案,通过对比分析自己的不足。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抽背《逍遥游》第三段二、引入新知:语用题做得不好,由于都是高考专题,但平时又都要考,所以教师可以提早讲解和训练,以免次次碰壁。
三、新知讲授:语言表达(本大题共4小题,共11分)17.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 提防(dī)出岫(yiù)梓泽(zĭ)天高地迥(jiŏng)B.央浼(měi)潦水尽(liǎo)睢园(suī)命途多舛(chuăn)C.赍发(jī)茶峒(dòng )彭蠡(lǐ)睇眄(dì)D. 糍粑(cí)髭须(zī)辖制(xiá)处涸辙(gù)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我国历来就有在清明节前后植树的传统,全民义务植树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让大家都树立生态文明的共识.B.万象农业博览园游人如潮,开园半个月,门票收入超过360多万元,带动周边交通和餐饮业的发展.C.感知汉文化实践课程以汉中概览、两汉三国、真美汉中、汉服汉礼、天汉茶香、民居汉韵六个单元组成,供学生自由选择组合.D.朋友圈呈现的是一种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自己价值观的诠释,要不要把自己的努力分享到朋友圈,是一件值得探讨的事情.19. 下面选项填入横线处,构成比喻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遭遇无意的伤害,但请记住,我们不可以为之抛弃了那一颗宽容之心。
这就犹如。
A.牛虻叮上几口,老牛决不为此而停止耕耘.B.马蹄踩踏到了鲜花,鲜花依旧簇拥着马蹄.C.你不让它做一颗明星,它甘愿做一盏小灯.D.山崩造成断崖,断崖却形成了壮观的瀑布.20.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竹篱柴门的前面,常闻犬吠鸡鸣的声音,令人想起陶渊明的诗句来。
高二下学期语文月考试卷讲评
![高二下学期语文月考试卷讲评](https://img.taocdn.com/s3/m/eb71775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97.png)
大家好!时光荏苒,转眼间我们已迎来了高二下学期的语文月考。
经过紧张而有序的考试,同学们都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次月考的情况,并对试卷进行详细的讲评。
一、试卷分析本次月考试卷共分为四个部分:基础知识、阅读理解、作文和综合运用。
试卷内容涵盖了文言文、现代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作文等多个方面,全面考察了同学们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1. 基础知识部分基础知识部分主要考察了同学们对字词、成语、语法等方面的掌握。
从试卷反馈来看,大部分同学在基础知识部分表现良好,但仍有个别同学在字词、成语、语法等方面存在不足。
希望大家在平时学习中,加强积累,提高自己的基础知识水平。
2. 阅读理解部分阅读理解部分主要考察了同学们对文本的理解、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
从试卷反馈来看,同学们在阅读理解部分整体表现较好,但仍有个别同学在分析、归纳和推理方面存在困难。
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注重把握文章的主旨,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3. 作文部分作文部分要求同学们根据给定的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从试卷反馈来看,同学们的作文整体水平较高,但仍有个别同学在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存在不足。
希望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注重立意新颖,选材典型,结构清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4. 综合运用部分综合运用部分主要考察了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从试卷反馈来看,同学们在综合运用部分表现较好,但仍有个别同学在解题思路、答题技巧等方面存在不足。
希望大家在平时学习中,注重培养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备考建议1. 加强基础知识积累。
同学们要注重字词、成语、语法等方面的积累,提高自己的基础知识水平。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同学们要多读书、多思考,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把握文章的主旨。
3. 注重作文训练。
同学们要注重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的训练,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4. 培养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讲评
![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讲评](https://img.taocdn.com/s3/m/f113d63d0975f46526d3e15d.png)
强调两端工程在龙口接合得天衣无缝,整个工程
像一条龙一样浑然一体。这里应选用“合龙”。
③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虽然:用在上半句,
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
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为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
而不成立。应选用“即使”。④责无旁贷:自己
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 允许推辞。这里应选用“责无旁贷”。) 3
4.选A。
B.“原因是由于……引起的”句式杂糅。
C偷换主语,
D成分残缺,“情况”后加“的汇报”。
5.C。
③句“前两者”承接上句“贫二代”“拼二 代”,
④照应上句“富二代”;
①紧接“误解”“偏见”转入改变对“富二代” 的看法之必要,
②句中“也”照应第①句
6.D 。并非敲锣打鼓。
4
7.B (引发轰动效应,是因为节目着力于音乐的专业
11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是 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 象。“和”字用得巧妙工炼,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 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 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这里的“镜未磨” 不能简单地解释为水面无风,波平如镜,这样理解突出的只是 湖面的平静。实际上这是作者站在岳阳楼上俯望洞庭湖,在淡 淡的月光映照下水波不兴,光线不足,就好像一面没有经过打 磨抛光的铜镜,平静而暗淡。“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 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 种朦胧美。
7
[韵译]: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 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 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 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 痛苦的名篇。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 (其余两个是黄鹤楼、鹳鹊楼),下瞰洞庭,视野广阔。唐开元四 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 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讲评教案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讲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13c30d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73.png)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分析月考试卷中的得与失,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2. 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培养学生反思和总结的能力,提高解题技巧。
教学重点:1. 分析试卷中的典型错误,总结解题思路。
2. 针对不同题型,提出改进策略。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考试心态,减少因紧张而导致的失误。
2.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和准备,提高考试效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回顾本次月考试卷的总体情况,简要介绍试卷的结构和难度。
2. 提问:同学们在考试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有哪些收获?二、试卷分析1. 分析选择题- 分析错题原因,如对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审题不仔细等。
- 提出改进策略,如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审题速度等。
2. 分析主观题- 分析错题原因,如表达不清晰、论述不完整等。
- 针对不同题型,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
3. 分析作文- 分析作文的优点和不足,如立意新颖、结构完整、语言流畅等。
- 提出改进建议,如加强素材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
三、学生反思1. 学生根据试卷分析,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2.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制定针对性的改进计划。
四、总结与提高1. 强调考试心态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考试中保持冷静、自信。
2. 提出以下建议:-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确保各科均衡发展。
-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 多做练习,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解题技巧。
-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次月考试卷讲评的要点。
2. 鼓励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不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检查,了解学生对本次讲评的掌握情况。
2. 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观察其改进效果。
板书设计:一、试卷分析1. 选择题2. 主观题3. 作文二、学生反思1. 优势与不足2. 改进计划三、总结与提高1. 考试心态2. 学习建议。
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分析
![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67d5cd6137ee06eff91876.png)
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分析一.试题评价本次考试是所选用的试题大部分是从高考模拟试题抽出来的,只是由于月考的需要,少数属于识别记忆的东西,要与刚学过的内容相关,因此在那些试题的基础上,适当做了一点调整,将拼音、字形、词语、名句默写、文言翻译换成了与本单元有关的内容,其余维持不动。
所以,本试题难易适中,结构合理,逼近高考,且材料新鲜,可读性强,能够真实地考查学生的某些语文水平。
二、学生答题状况及成绩分析总体而言,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与选做题做得较好,而文言文部分、诗歌鉴赏、基础选择题、要差得多,尤其是语言表达题,得3到4分者不在少数。
作文给的是2005年四川高考题“铭记与忘记”话题材料,要求根据所给的材料作文。
多数学生能够读懂材料,理解材料的主旨。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歪读材料,出现偏题和离题的现象。
全级作文平均分在30到38分的样子。
总平均分69分,及格人数120人。
成绩正常,基本能反映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
三、学生试卷存在的问题1. 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很低,下笔即错(写错字)的现象十分普遍。
名句默写虽然是课堂讲过、练过、老师强调过的,但一些学生依然错,且错得离谱。
如,悟已往之不谏,“悟”多写成“吾”,“已往”多写成“以往”,实迷途其未远的“实”多写成“识”、潦水尽的“尽”写成“净”等等。
说明学生读书根本不理解,纯粹是死记硬背。
回答其他主观试题,在用到铺垫、抒情、衬托等手法的时候,这些字词也常常出错。
2. 有的学生读书只管走马观花地读,不去认真地记忆一些东西,导致考试时,死的记不注,活的搞不来,两头落空。
这次考试,拼音、字形、词语、名句默写、翻译等,都是课文里学过的东西,只需识别记忆即可,但有些学生硬是白白丢分。
3. 答题不规范,不按要求答题。
答题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规范、准确、全面六个字。
在规范这点上,必须是怎么问,怎么答,问多少,答多少,而且要分点作答,用完整的句子作答。
但有些学生却不管这些,乱答一气。
有两问的,前一问不答就答第二问,也不用完整的句子回答,而是用词语、短语作答。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讲评反思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讲评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a2ce981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d6.png)
一、考试概况本次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共分为三个部分: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作文。
基础知识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字词、成语、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的掌握;阅读理解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主旨、写作手法等分析理解能力;作文部分则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进行主题明确、内容丰富的写作。
二、考试情况分析1. 基础知识部分基础知识部分总体得分较高,说明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此部分内容掌握较好。
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学生对字词、成语的掌握不够牢固,导致在应用时出现错误。
(2)文学常识掌握不全面,对一些经典名篇的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等了解不够深入。
2. 阅读理解部分阅读理解部分得分情况较为复杂,部分学生得分较高,但仍有部分学生得分较低。
主要原因如下:(1)部分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够深入,无法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2)对写作手法掌握不熟练,无法分析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
(3)阅读速度较慢,导致答题时间紧张。
3. 作文部分作文部分得分普遍较高,说明学生在写作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
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学生选题过于简单,缺乏深度。
(2)部分学生写作结构不够严谨,论证不够充分。
(3)语言表达不够流畅,存在语病。
三、讲评反思1.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针对基础知识部分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加强以下教学措施:(1)定期进行字词、成语的专项训练,提高学生对字词、成语的掌握程度。
(2)组织学生开展文学常识竞赛,激发学生对文学知识的兴趣。
(3)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经典名篇,提高对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等知识的了解。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针对阅读理解部分存在的问题,教师应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2)教授学生阅读技巧,如抓关键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等。
(3)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提高阅读实战能力。
3. 提升作文写作水平针对作文部分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加强以下教学指导:(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拓宽写作题材。
高中语文月考试卷讲评教案
![高中语文月考试卷讲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04e54a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fc.png)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分析月考试卷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
教学重点:1. 分析试卷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制定合理的改进计划。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月考试卷的整体情况。
2. 提问:同学们在这次月考中,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二、试卷分析1. 分析试卷的优点:a. 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如字词、语法、修辞等。
b. 阅读理解能力较强,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分析作者观点。
c. 写作水平较高,结构清晰,语言表达流畅。
2. 分析试卷的不足:a. 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如错别字、病句等。
b. 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如对文章细节把握不准确,对作者观点理解不深入。
c. 写作水平有待提高,如结构不够清晰,语言表达不够流畅。
三、改进措施1. 针对语文基础知识,加强字词、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
2. 针对阅读理解能力,多阅读各类文章,提高对文章主旨和作者观点的把握能力。
3. 针对写作水平,多进行写作练习,提高文章结构清晰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总结1. 强调本次月考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努力。
2. 希望同学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制定合理的改进计划,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五、作业布置1. 针对试卷中的不足,制定个人改进计划,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2. 每天阅读一篇优秀文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每周进行一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月考试卷,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
高二下第一次月考试卷讲评
![高二下第一次月考试卷讲评](https://img.taocdn.com/s3/m/dd612b0e763231126edb11b0.png)
相同:
①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②削弱旧贵族权利。
不同:
①对奴隶态度:梭伦改革解放奴隶;商鞅变法使部分 人民沦为奴隶。
②对商业态度:梭伦改革提倡工商业;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
③人民的政治权利:梭伦改革中公民按财产分享政治 权利,公民有监督政府权力;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 多数人民不能享受政治权利。
• 指出、举出 • 指出直接说出某个(或某此)史实或结论; • 举出(列举)则为举列性质,如不限定,一般应 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 • 如,“……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 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 个重大历史事件”。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 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举两个例子就行了。但当 年有的考生却是想到哪件事就把前因后果都阐述 一遍,最终却未能归纳出什么潮流,真是下笔千 言离题万里,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就是因 为没掌握解题要领,尤其是没搞清楚题目要求的 缘故。
公式一、根据定向语,确定答案来源
定向词一般分类
根据材料回答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根据材料和所 学知识回答 材料 教材 材料中,这种设问不 受教材束缚
答案肯定在教材中,材料只不过是 个引题 答案一定在教材和材料中,结合材 料有效信息和教材结合点
答案肯定在设问间递进关系中,根 据前面的设问和答案得出认识和结论
• 材料一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 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 材料二 (欧洲)“封建制度的巨大的国际中心是罗马天 主教会。……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一圈神圣的灵光,它按照 封建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教阶制,最后,他自己还是最有 势力的封建领主……”。 • 材料三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神 学。” —了 一首诗《颂临川先生》:荆公变法富国民,旧党同 盟尽阻心。不恤人言遭罢相,钟山流水伴诗吟。诗 中作者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8分)
【讲评】高二上语文月考试卷讲评(一)
![【讲评】高二上语文月考试卷讲评(一)](https://img.taocdn.com/s3/m/d4a1af7369eae009581bece7.png)
第一学期十月月考高二语文月考试卷讲评(一)一、知识与技能:订正试卷答案,把握答题思路把握一般论述类文本所设的六大陷阱。
把握小说相关的答题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己讨论找出答案,通过对比分析自己的不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同组同学分析出相关的答题技巧,分析自己的不足,为下一阶段学习指名方向。
教学重点:把握一般论述类文本所设的六大陷阱。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己讨论找出答案,通过对比分析自己的不足。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抽背《逍遥游》第一段二、引入新知:此次考试,大家的成绩不理想,关键在于这几部分,首先是默写部分,同学们此次默写由于是理解性默写,由于多媒体课件的限制,导致成绩不理想,,考前应该强化背诵和训练,其次是翻译有同学空白,这些都是基础题,应当多落实,后期要加强。
三、新知讲授: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深秋景物的特征。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3)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表达归去后享受自酌自乐的诗句是,。
(4)景翳翳以将入,。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5),;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6),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7),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8)闾阎扑地,;舸舰弥津,。
(王勃《滕王阁序》)明确:(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3)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4)抚孤松而盘桓(5)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6)落霞与孤鹜齐飞(7)悟已往之不谏(8)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魏晋的玄远任达狂诞之风,一直持续到南北朝尚有风流余绪存焉。
【讲评】高二上语文月考试卷讲评(二)
![【讲评】高二上语文月考试卷讲评(二)](https://img.taocdn.com/s3/m/7428a8e449649b6648d747e4.png)
月考试卷讲评(二)一、知识与技能:订正试卷答案,把握答题思路一字一句落实翻译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己讨论找出答案,通过对比分析自己的不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同组同学分析出相关的答题技巧,分析自己的不足,为下一阶段学习指名方向。
教学重点:学会诗歌情感四看:看题目、看注解、看诗句、看意象教学难点:让学生自己讨论找出答案,通过对比分析自己的不足。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抽背《逍遥游》第二段二、引入新知:翻译题做得不好,平时要多训练,课内经常练,课外要将句子代入原文,根据上下文来分析。
三、新知讲授: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7小题,共38分)(一)课内文言文知识检测5. 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B.聊乘化以归尽聊:姑且。
C.命途多舛舛:乖违,不顺。
D.躬逢胜饯躬:鞠躬。
6. 下列各句中,对加下划线词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园日涉以成趣②策扶老以流憩③眄庭柯以怡颜④乐琴书以消忧⑤时矫首而遐观⑥审容膝之易安⑦悦亲戚之情话A.①⑤/②④/③⑥/⑦B.①②/③⑦/④⑤/⑥C.①⑤/②④/③/⑥⑦D.①②/③/⑥⑦/④⑤7. 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A.千里逢迎,高朋满座B.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C.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8. 对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而:①襟三江而带五湖②潦水尽而寒潭清且: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A.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且”字不同。
B.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且”字相同。
C.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且”字相同。
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且”字不同。
9.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B.千里逢迎C.山原旷其盈视D.复驾言兮焉求明确:(一)5、【答案】D D项,躬:亲自。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讲评 PPT课件 人教版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讲评 PPT课件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123f039844769eae109ed23.png)
4.结构混乱
5.表意不明 6不合逻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诗、乐、舞 原始人类既唱歌就必跳舞,既跳舞就必唱歌。所以Botocudo民族表示歌舞只有一个字。 近代欧洲文Ballad(民歌)一字也兼含歌舞二义。抒情诗则沿用希腊文Lyric,原义是说弹Lyre 琴时所唱的歌。依阮元说,《诗经》的“颂”原训“舞容”颂诗是歌舞的混合,痕迹也很显然。 晋周惕也说“风雅颂以音别”。汉魏乐府有“鼓吹”、“横吹”、“清商”等名,都是以乐调命
义方面发展,于是就成一门独立的艺术了。
考纲: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5.下面可作“分立最早的大概是跳舞”的依据的一组是 ①《诗经》的风、雅 ②《诗经》的颂诗
“《诗经》的诗大半都是有乐的,但有舞 的除颂之外似不多。” 说明风、雅大多是 没有舞,即舞已经分立于风雅之外。 “《诗经》的诗大半都是有乐的,但有舞 的除颂之外似不多。” 说明风、雅大多是 没有舞,即舞已经分立于风雅之外。
答:由于太多情,反而看似无情,笑也难成。这种 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 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句义-----特点----作用 规 范 化 手法确认-----情感确认
(2)诗三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运用借物抒情,拟人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因惜别 而极度悲伤的思想感情。
最原始的伴歌的乐器大概都像澳洲土人歌中指挥者所执的棍棒和妇女所敲的袋鼠皮,都极简 单,用意只在点明节奏。
D.诗歌、音乐、跳舞在中国古代原来也是一种混合艺术。
诗乐舞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后来三种艺术分化,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 面发展,于是就成一门独立的艺术了。
考纲: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古以来,素食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中国及 整个东亚与西方的包含习惯不同,前者饮食皆以谷 物和蔬菜为主,后者则以肉食为主。 • B.从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来看,第一步是认识到人 类和万物的区别,第二步又认识到人类和万物同根 同源,本原一体,这第二步是人类认识的巨大飞跃。 • C.《盐铁论》中形象的指出,饲养一头猪需要一个 成年男子半年的粮食,深刻地揭示出蓄养动物比养 活人的成本还要高的事实,具有强烈的警示作用。 • D.要使人类产生对动物的发自情感深处的呼应,必 须默会鸟兽的疼痛恐惧与人类的疼痛恐惧是一样的, 鸟兽的生命与人类的生命是同一个生命。
• 初,太祖侧微,普从之出游。既有天下,普屡以 微时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 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 不复言。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 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 [qiè]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 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wò chuò]循默,普刚毅果 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 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 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 (选自《宋史· 赵普传》,有删改)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诗人 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 。 • (2)杜甫在《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 出的庄严肃穆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诗句是 , 。 • (3)李煜在《虞美人》中,运用想象手法, 抒发物是人非感慨的句子 是: , 。
•
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是在思维深处对“浑然与物 同体”的默会体认。只有默会了鸟兽的疼痛恐惧与我 的疼痛恐惧是同一个疼痛恐惧,鸟兽的生命与我的生 命是同一个生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方才会有 发自情感深处的呼应。在此意义上,同情是一种超越 语言的直接认知,这在中国哲学中称为“良知”,即 一种不假思索的善意。 • 早期中国对动物的道德化,不唯赋予各种动物以 特定德性,亦将动物纳入一个道德谱系中,是一种深 层次的宇宙图景的精神化。《大戴礼记》中有一个万 物谱系:一般动物和人同处于自然世界,麟凤龟龙等 祥瑞动物(简称四灵)与圣人处于更高的神圣世界; 四灵是动物之精,圣人是人之精。在哲学意义,四灵 象征从一般动物抽象出的超越的德性实体,圣人表示 从人抽象出的超越的完善人格。敬畏四灵和爱惜动物 不是对两种对象的截然不同的态度,而是内外贯通的 关怀:对动物的爱惜,就是对四灵的敬畏;怀敬畏之 心去施行爱惜,以爱惜之举来表达敬畏。
答案: D
• 解析: 原文是说:“不唯赋予各 种动物以特定德性,亦将动物纳入 一个道德谱系中”,原文中句间是 递进关系,而选项将这两个方面割 裂开了。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怀爱惜之情,将动物视为生活资源有节制地取用, 这是中国古代关怀动物的主流思想。“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就体现了这种思想。 • B.四灵是动物之精,圣人是人之精,《大戴礼记》 有一个万物谱系,让四灵和圣人一样处于更高的神圣 世界,体现了对四灵的敬畏之情。 • C.对动物的疼痛和生命的默会体认,进而产生对动 物的同情,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直接认知,一种不假思 索的善意,在中国哲学中称为“良知”。 • D.孔子的“钓而不纲,弋[yì ]不射宿”, 《荀子》 中的“鼋鼍[yuán tuó] 、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网罟 毒药不入泽”,都强调了取用动物应符合其生长节律 的特点。
•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动物视 为生活资源,但怀爱惜之情有节制地取用, 是古代中国关怀动物的主流思想。孔子主张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即有节制地捕猎动 物。《荀子》中的“鼋鼍[yuán tuó]、鱼鳖、鳅 鳝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强调取用 动物应符合其生长节律。这些规定皆保护了 动物资源的繁衍生息,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盐铁论》指出,“夫一豕(shǐ)之肉,得中 年之收”,饲养一头猪的谷物是一个成年男 性半年的粮食,深刻揭示了蓄养动物的成本 可以养育更多人。这种近乎现代经济学的思 想在古代中国保障了更多人免于饥馑而得以 生存。
• 8、诗的首联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 • 答: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 乐景衬哀情)。(2分)早春时节,一枝俏 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 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 忧愁、苦涩。(3分)(乐景的介绍为1分, 作者的感受为1分)(如果考生回答触景生 情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 项是( )(3分) • A.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 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 B.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 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 C.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 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 D.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 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答案: C
• 解析: • “太祖怒将赵普放逐外地为官”错,由原 文可知,太祖将要发诏书放逐赵普,但被 王溥上奏解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每小题5分)
• ⑴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 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 言。
• 译文:太祖很豁达,对赵普说“如果在尘 世中可以识别天子、宰相,那么人人都会 去求访他们了!”从此赵普不再说这些事。 (“识”“物色”“自是”各1分,大意2 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素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中国 以及整个东亚,饮食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 与西方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是不同的。舌尖 之上是对美的品味,舌尖之下是文化精神的 倾向。 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蕴涵,饱 含着动物关怀精神,包括爱惜、同情和敬畏。 其中敬畏之心,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 有的精神特质。
答案:B
•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一项是( )(3分) • A.弃市,死刑的一种,自商周时既已有之。因官府在 闹市当众杀人可以威慑百姓,所以常被统治者用来惩 治那些罪大恶极者,以儆效尤。 • B.三司,宋代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度,其三司为盐铁、 户部、度支,作用是掌管统筹国家财政。 • C.阙,是指古代的一种建筑形式,因帝王所居住宫殿 的宫门外常有双阙,所以有时也可代指朝廷,文中赴 阙指入朝陛见皇帝。 • D.薨,是对古代诸侯或者有爵位的大官死去的称谓, 也可以用于皇帝和高等级妃嫔,或者封王的贵族。
答案:D
• 解析: • 皇帝死不能称为薨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3分) • A.赵普稳重敦厚,沉默寡言。镇阳豪族魏氏把女儿嫁 给他为妻。宣祖卧病于滁州时,赵普朝夕侍奉服药, 宣祖从此把他当作宗族的人来看待。 • B. 赵普爱好读书,为政有道。赵普年轻时没有什么 学问,晚年他手不释卷,处理政务游刃有余。去世以 后,家里的人打开箱子察看,有《论语》二十篇。 • C. 赵普为政专断,颇遭忌恨。赵普曾派遣亲信官吏 去买建造私宅的木材,该官吏趁机暗中倒卖木材。此 事被人揭发报告给皇上,太祖怒将赵普放逐外地为官。 • D.赵普严肃刚正,胸怀天下。他曾力荐某人为官, 皇上不准许。但他不气馁,多次直言进谏,坚持己见, 最终皇上醒悟,任用了那个人为官。
• ⑵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 有其比。 • 译文: • 官居相位的人大多器量狭隘随俗而缄默, 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人能与他相比。 • (“龌龊”“循默”(谓循常随俗而不表示意见)(闭口 不言)“比”各1分,大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8——9题 • 途中见杏花 • 吴 融① •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 更忆帝乡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 注:①唐末诗人,唐昭宗龙纪元年,登进 士第。曾随宰相韦昭度出讨西川,任掌书 记,累迁侍御史。一度去官,流落荆南。 ②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答案: D
• 解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体 现的是“有节制地捕猎动物”,而 不是选择中所说的“强调了取用动 物应符合其生长节律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jì ]人。普沈厚寡言,镇阳 豪族魏氏以女妻之。宣祖卧疾滁[chú]州,普朝夕奉 药饵,宣祖由是待以宗分。太祖尝与语,奇之。时获 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鞫[jū]之, 获全活者众。既拜相,上视如左右手,事无大小,悉 咨决焉。 普为政颇专,廷臣多忌之。时官禁私贩秦、 陇大木,普尝遣亲吏诣市屋材,联巨筏至京师治第, 吏因之窃货大木,冒称普市货鬻都下。权三司使赵玭 [pí n]廉得之以闻。太祖大怒,促令追班,将下制逐普, 赖王溥奏解之。 淳化三年春,以老衰久病,上表乞 骸骨。拜太师,封魏国公,给宰相奉料,令养疾,俟 损日赴阙,仍遣其弟宗正少卿安易赍诏书赐之。七月 卒,年七十一。
•
爱惜动物是“仁心”的发露,为政者以爱惜动物 作为施行仁政的表态,在后世已成中国政治传统。如 北魏孝文帝“至十五,便不复杀生,射猎之事悉止”, 北宋前期在短短几十年中频发包括《禁采捕诏》《禁 屠牛诏》等十道涉及动物保护的诏令。动物生态伦理 的政治化,是古代中国生态伦理的重要特征。 • 从人类认识的进程来看,在认识到万物与我是有 区别的截然两物之后,再认识到万物与我的本原一体, 是更深刻的认识。古代中国早有“泛爱万物,天地一 体也”(《庄子· 天下》)的哲学命题。深切地从动 物生命身上直接体认这种思想,以恻隐之心同情动物, 《孟子》最初表达了这种思想:“君子之于禽兽也,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