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课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
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
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根据美术学科的特
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学,是十分必要。印度哲人泰戈尔说,德育就是
要使学生养成点燃知识之灯的智慧,其目的在于造就健全的人格,完
善人的心灵和精神。所以,我们需要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点缀”,使他们在思想品德方面得到更进一步的培养。美术教学是学校贯穿整个教
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德育教育,主
要是通过课堂教育提供的。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渗透思想教育呢?
我就个人的一些体会谈一点看法:
(一)欣赏课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学生进行美的欣赏和创造,是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
途径。美术欣赏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与趣,因此,在美术欣赏课中,
教师不但要讲授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美术感
受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尽量抒其“情”增其“趣”,培养审美意识,发展创造力进而增进热爱生活的情感。
小学美术教材每一册的封页都有一幅北京著名园林建筑的图片,有天
安门、长城、故宫、颐和园、北海、天坛、景山、碧云寺、十三陵、
卢沟桥、圆明园等,这也是每年开学的第一节欣赏课。通过欣赏评述
,使学生在了解中国园林建筑以及相体会到中国建 筑文化的博大深宏大以及造型、色彩的美感;利用祖国伟 大的行人文精神涵。体会古代建巍峨和 辉煌,从学生的民族自豪美能力。 (二课教学,培养结互助 既能提高脑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勤俭 惯学贴盒的加工制作、秸秆 制作、粮线造中俭民统美德, 教育学生养惯,不挑食,不挑穿,不乱吃零食、乱 ,动成果来之不易惜。 课中,学生要完成一件精美作品时刻还要进 点。如学生在程中,题,正 束手无策, 开始感到 “不行就到学生。一方面 帮他出个好点迎刃而解;一方面是鼓泄气要 不断地提醒学生结合作的精神,合理使用材料、工作要有 条理、要注 ;保持安静、要保持所⋯ ⋯ 在《袋装扮自堂上我将学生分成几,袋装扮自己袋的计创趣; 感文化。挥集体的力量和个明才结 合作下的做得又快又好,没有一起制作的要慢些。
让学生明白结就是力量什么一根筷子容易折断, 而很多筷子凑在
一起不易断的道理。
(三)绘画课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公物
美术中有许多描写人与自然环境内容的好作品,如《四季》《我喜欢的季节》,上这样的课需要收集大量不同风格的大自然图片,其中会有许
多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这些都是大自然给我们人类的礼物,但是近
几年来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病毒的传播,以至人类生存的环
境面临巨大危机,空气不再新鲜,河水不再清晰,良田变水泥。为了
我门生存的地球,我们应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爱护花草
树木、珍惜土地、保护动物、节约用水、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为保护
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四)拓宽教学渠道,实现德育延伸。
小学美术教学渗透德育,不应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应延伸到课堂外,
延伸到各种美术活动中。比如:美术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主题绘
画比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激励升华。
又如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组织学生参观各种有意义的画展,或组
织学生游览名胜古迹,外出写生等让学生在游玩的过程中受到爱国教
育、传统重德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美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
查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或传说,根据节日的特征,用各种材料、多种
形式创作和制作相关的美术作品。例如,五年级有一课是《做花灯》,首先课前引导学生调查花灯的来源,用文字、图像的形式记录调查结
果,并进行设计构思。其次,课上学习花灯的知识,观察体验,学习
设计制作各式各样的花灯。最后,用设计制作中的花灯美化校园或社区。真正使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延伸到学生的生活方方面面,让德
育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了解花灯的相关知识,学习简单的
花灯的设计制作方法。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紧扣教材内容,通过挖掘
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明确德育渗透的目标和重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
学方法,创设各种富有人文性的活动,充分利用美术课堂使学生潜移
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使课堂的德育渗透得到体现和延伸发展。让学生感到美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寓教于情感、趣味、娱乐之中,使学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