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7自动控制原理大纲

807自动控制原理大纲
807自动控制原理大纲

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07

科目名称:自动控制原理

适用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工程 考试时间:3小时 考试方式:笔试 总 分:150分 考试范围:

本专业入学初试考试范围以经典自动控制理论为主,不包含现代控制理论部分,主要内容为:

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1)明确自动控制的任务,理解受控对象,被控量、控制装置和自动控制系统等概念。 (2)理解和掌握开环控制、闭环控制与复合控制的原理、结构及特点。了解系统的分类。

(3)掌握由系统工作原理图绘制原理方块图的方法,并能判别系统的控制方式。 (4)明确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 2.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1)了解动态微分方程建立的一般方法。熟练掌握利用拉氏变换求解微分方程的方法。 (2)理解传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意义。掌握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3)熟练掌握常用无源、有源电路及其所组成的系统的传递函数的求取方法。 (4)熟练掌握动态结构图或信号流图的绘制,熟练掌握通过结构图等效变换或用梅逊公式求取系统的传递函数的方法。

(5)理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对给定和对干扰的传递函数、误差传递函数等概念,并能熟练求取。

(6)会由(一、二阶)系统的响应曲线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3.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1)会求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单位脉冲响应。

(2)理解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的性能指标(δ%,ss s m r e t t t ,,,)、稳定性、系统的型别、静态误差系数和动态误差系数等概念、明确线性定常系统多输入响应的迭加性。 (3)牢固掌握一阶系统与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单位阶跃响应的特点,并能熟练计算一阶系统与欠阻尼二阶系统的性能指标和结构参数,并能绘制其相应曲线。 (4)熟练掌握劳斯稳定判据,判别系统的稳定性和进行参数分析计算。

(5)理解稳态误差的定义及误差的规律,并能熟练掌握给定与干扰稳态误差的计算方法。

(6)掌握改善系统稳定性、消除稳态误差的方法。 4.根轨迹法

(1)掌握开环根轨迹放大系数g K 变化时系统根轨迹的绘制方法。理解和熟记根轨迹绘制法则,会利用幅值方程求特定的开环放大系数K 的值。

(2)掌握闭环零、极点的分布和系统阶跃响应的关系,并能结合根轨迹分析系统的性能。

(3)掌握广义根轨迹、零度根轨迹绘制的方法。 5.频率法

(1)会求系统在正弦(或余弦)输入下的稳态响应。 (2)熟记典型环节的奈氏图、波德图及其特征点。

(3)熟练掌握由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绘制奈氏图与波德图的方法。 (4)熟练掌握最小相位系统由对数幅频特性渐近线求传递函数方法。

(5)熟练掌握由开环幅相频率特性或开环对数频率特性判别闭环系统的稳定性的方法。 (6)理解截止频率c ω、相角裕量)(c ωγ、幅值裕量以及三频段等概念,计算稳定裕量。 6.控制系统的校正与综合用频率法设计系统

(1)熟练掌握典型的无源及有源超前、滞后、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2)掌握超前、滞后、滞后-超前串联校正的特点及其对系统的作用。 (3)重点掌握超前、滞后串联校正方法。

(4)掌握反馈校正的功能及校正方法。 (5)理解前馈校正方法。 7.非线性系统

(1)理解谐波线性化的条件及描述函数概念。

(2)了解描述函数建立的一般方法及典型非线性函数的负倒特性的特点。

(3)重点掌握在给定系统线性部分传递函数与非线性部分描述函数,用描述函数法计算系统的自振参数及判别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4)掌握非线性系统结构图的简化方法

(5)明了相轨迹的走向、相平面的区分、起始点、奇点与渐近线等。 (6)掌握绘制系统的相轨迹的方法。 8.采样控制系统

(1)了解理想采样信号数学描述法,并熟记采样定理。 (2)了解零保持器的原理,掌握其传递函数。

(3)理解Z 变换的定义,熟悉Z 变换的基本定理,掌握Z 变换和Z 反变换的常用的方法,掌握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

(4)理解脉冲传递函数的定义,熟练掌握由系统的动态结构图求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的方法。

(5)掌握采样系统的时域分析。熟悉用z 变换求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熟悉采样系统稳定的分析方法,熟悉采样时刻稳态误差的计算方法。理解S 平面与Z 平面的对应关系。

(6)了解采样系统的频域分析。

样 题:

一、(18分)

1、某有源电路如图1所示,试求电路的总输出()s U c 。(10分)

图 1

2、若图1中Ω==M R R 50021,F C μ2=,求1r u 单独作用下(设)(11t u r -=),其响应)(t u c 的表达式,并绘制其波形。(8分) 二、(16分)

系统动态结构图如图2所示,求传递函数()

()c r X s X s 和)

()(s N s X c 。

图 2

三、(18分)

一单位负反馈系统如图3所示,试求:

1、当开关K 打开时,输入)()(t t r δ=时,其响应为)1(4)(t e t c --=,)0(>t ,求系统的传递函数)(s W k 。(6分)

2、若)(s W k 为上述所求,当开关K 闭合时,求单位阶跃响应的最大超调量%δ、调节时间

%)5(±s t ,并大致绘制对应的)(t c 的波形(要求在图中标出指标%δ、%)5(±s t )。(12分)

图3

(提示:函数的拉氏变换与反变换的关系为)(t s 11???????;at

e a s -??

?

????+1) 四、(16分)

某系统的动态结构图如图4所示,图中)

2()(0+=

s s K

s W ,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4

1、求1)(=s W c ,)(12)(1)(t t t t x r ?+=,02.0=ss e 时K 的值。(10分)

2、若)(1)(t t t x r ?=时,在保证系统正常工作下,使0=ss e ,试分析)(s W c 应该选择下列哪种形式。(6分)

a 、)

1()

1()(0++=Ts s K s W c τ; b 、s K s W c 0)(=; c 、s s K s W c )1()(0+=τ

五、(26分)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3)(1()(++=

s s K

s W k ,要求:

1、分别绘制当K 从0~∞变化时,系统的00和0180的根轨迹。(注:要有必要的绘制步骤)(14分)

2、分析当K 从0~∞变化时,0180的根轨迹对应的闭环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形式。(4分)

3、确定对应在00的根轨迹时,系统稳定的K 的取值范围。(4分)

4、若闭环根为12j +-,利用幅值条件求此时K 的取值。(4分)

六、(20分)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1.0)(1()(++=

s s s K

s W k ,要求:

1、当10=K 时,绘制系统的对数频率特性图(Bode 图)。(注:要有必要的绘制步骤)(12分)

2、求10=K 时,系统的相位裕度)(ωγc 。(4分)

3、分析当K 增大时,对系统的稳态性能、稳定性、快速性及抗干扰能力有何影响。(4分)

七、(20分)

某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及非线性部分的负倒特性)

(1

x N -如图5(a )、(b )所示(图中X

M

x N π4)(=

)。 1、试绘制该系统线性部分的的幅相频率特性曲线(即奈氏图,要求有详细的绘制步骤)。 (15分)

2、应用描述函数法判断系统是否存在自振,若存在自振,求出自振的频率和振幅。(5分)

图5(a) 图5(b)

(提示:请将图5(b )在答题纸上绘出,并将奈氏图绘制在同一图上) 八、(16分)

已知采样系统的结构图如图6所示,图中采样周期T =1秒。

图 6 1、分析系统的稳定性。(8分)

2、若系统输入为)(1)(1)(t t t t x r ?+=时,求系统的稳态误差为ss e 。(8分)

(提示:1111---=???

???+z e a s Z aT ,2112)

1(1---=??????z Tz s Z )

《自动控制原理》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时段: 成绩: 工学院自动化系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 MATLAB仿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桌面和命令窗口,初步了解SIMULINK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 2.通过观察典型环节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动态特性,加深对各典型环节响应曲线的理解。 3.定性了解各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1.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K R K R R R Z Z s G200 , 100 2 ) ( 2 1 1 2 1 2= = - = - = - = 其对应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图形如图1-3所示。 三、实验内容 按下列各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建立相应的SIMULINK仿真模型,观察并记录其单位阶跃响应波形。 ①比例环节1 ) ( 1 = s G和2 ) ( 1 = s G; ②惯性环节 1 1 ) ( 1+ = s s G和 1 5.0 1 ) ( 2+ = s s G ③积分环节 s s G1 ) ( 1 = ④微分环节s s G= ) ( 1 ⑤比例+微分环节(PD)2 ) ( 1 + =s s G和1 ) ( 2 + =s s G ⑥比例+积分环节(PI) s s G1 1 ) ( 1 + =和s s G21 1 ) ( 2 + =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图1-3 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图形

① 仿真模型及波形图1)(1=s G 和2)(1=s G ② 仿真模型及波形图11)(1+= s s G 和1 5.01)(2+=s s G 11)(1+= s s G 1 5.01 )(2+=s s G ③ 积分环节s s G 1)(1= ④ 微分环节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 开课单位: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建设组课程编号:N02010102 总学时:64学分:4 适用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电工技术等 一、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 《自动控制原理》是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并具备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计算,实验的初步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和参加控制工程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能应用控制理论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对系统进行校正和提出改善系统性能的途径和方法。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 1、掌握常规控制器和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2、了解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及分析系统性能的方法。 3、掌握用传递函数,方框图,信号流图及状态空间描述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 4、掌握常规控制器的基本控制规律、动态特性和对控制系统的作用。 5、掌握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根轨迹法及状态空间分析法。 6、初步掌握控制系统的校正和设计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3学时) 教学要求: (1)明确什么是自动控制;正确理解被控对象、被控量、控制装置和自控系统等概念;

(2)正确理解三种控制方式,特别是闭环控制; (3)初步掌握由系统工作原理画方框图的方法,并能正确判别系统的控制方式; (4)明确系统常用的分类方式,掌握各类别的含义和信息特征,特别是按数学模型分类的方式; (5)明确对自控系统的基本要求,正确理解三大性能指标的含义。 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线性与非线性系统的分类,特别是对线性系统的定义、性质、判别方法要准确理解。难点:线性系统的准确理解。 教学方式本章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 1-1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1-2自动控制系统示例 1-3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4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1-5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具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2学时) 教学要求 (1)正确理解数学模型的特点,对系统的相似性、动态模型、静态模型、输入变量、输出变量、中间变量等概念,要准确掌握,掌握动态微分方程建立的一般方法; (2)掌握运用拉氏变换解微分方程的方法,并对解的结构、运动模态与特征根的关系、零输入响应有清楚的理解; (3)正确理解传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意义,特别对传递函数微观结构的分析要准确掌握; (4)正确理解由传递函数派生出来的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前向通道传递函数的定义,并对重要传递函数如:控制输入下闭环传递函数、扰动输入下闭环传递函数、误差传递函数、典型环节传递函数,能够熟练掌握。 (5)掌握系统结构图和信号流图两种数学图形的定义和组成方法,熟练掌握等效变换代数法则,简化图形结构,并能用梅逊公式求系统传递函数。

燕山大学2018年《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大纲

燕山大学2018年《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大纲 一、课程的基本内容要求 1.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几种不同分类。重点掌握反馈的概念、基本控制方式、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2.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掌握传递函数;极点、零点;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误差传递函数的概念;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掌握建立电气系统(有源网络和无源网络)、机械系统(机械平移系统)的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模型的方法。重点掌握方框图化简或信号流图梅森增益公式获得系统传递函数的建模方法。 3.控制系统时域分析 要求能够分析系统的三大基本性能,即系统的稳(稳定性)、准(准确性)、快(快速性)。掌握如下概念:稳定性;动态(或暂态)性能指标(最大超调量、上升时间、峰值时间、调整时间);稳态(静态)性能指标(稳态误差);一阶、二阶系统的主要特征参量;欠阻尼、临界阻尼、过阻尼系统特点;主导极点。重点掌握系统稳定性判别(Routh判据);稳态误差终值计算(包括三个稳态误差系数的计算);二阶系统动态性能指标计算。掌握利用主导极点对高阶系统模型的简化与性能分析。 4.根轨迹法 要求能够利用根轨迹(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随系统参数变化在S平面所形成的轨迹)分析系统性能。需掌握的概念:根轨迹;常规根轨迹;相角条件、幅值条件;根轨迹增益。重点掌握常规根轨迹的绘制(零度根轨迹不作要求)。掌握增加开环零、极点对根轨迹的影响;利用根轨迹分析系统稳定性与具有一定的动态响应特性(如衰减振荡、无超调等特性)的方法。 5.控制系统频域分析 要求能够利用频域分析方法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掌握如下概念:频率特性;开环频率特性、闭环频率特性;最小相位系统;幅值穿越频率(剪切频率)、相角穿越频率、相角裕度、幅值裕度;谐振频率、谐振峰值;截止频率、频带宽度;三频段。重点掌握开环频率特性Nyquist图、Bode图的绘制;由

大连交通大学807自动控制原理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07 科目名称:自动控制原理 适用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工程 考试时间:3小时 考试方式:笔试 总 分:150分 考试范围: 本专业入学初试考试范围以经典自动控制理论为主,不包含现代控制理论部分,主要内容为: 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1)明确自动控制的任务,理解受控对象,被控量、控制装置和自动控制系统等概念。 (2)理解和掌握开环控制、闭环控制与复合控制的原理、结构及特点。了解系统的分类。 (3)掌握由系统工作原理图绘制原理方块图的方法,并能判别系统的控制方式。 (4)明确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 2.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1)了解动态微分方程建立的一般方法。熟练掌握利用拉氏变换求解微分方程的方法。 (2)理解传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意义。掌握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3)熟练掌握常用无源、有源电路及其所组成的系统的传递函数的求取方法。 (4)熟练掌握动态结构图或信号流图的绘制,熟练掌握通过结构图等效变换或用梅逊公式求取系统的传递函数的方法。 (5)理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对给定和对干扰的传递函数、误差传递函数等概念,并能熟练求取。 (6)会由(一、二阶)系统的响应曲线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3.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1)会求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单位脉冲响应。 (2)理解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的性能指标(δ%,)、稳定性、系统的型别、ss s m r e t t t ,,,静态误差系数和动态误差系数等概念、明确线性定常系统多输入响应的迭加性。 (3)牢固掌握一阶系统与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单位阶跃响应的特点,并能熟练计算一阶系统与欠阻尼二阶系统的性能指标和结构参数,并能绘制其相应曲线。 (4)熟练掌握劳斯稳定判据,判别系统的稳定性和进行参数分析计算。 (5)理解稳态误差的定义及误差的规律,并能熟练掌握给定与干扰稳态误差的计算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2017版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60131003 课程英文名称:Automatic Control Principle 课程总学时:64 讲课:56 实验:8 上机:0 适用专业:自动化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1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自动控制原理是高等工业学校自动化专业开设的一门培养学生自动控制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的主干技术基础课,主要讲授自动控制系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中,它起到由基础理论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除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外,还通过实验学时,来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原理、设计方法和系统稳定性的一般规律 2.具有设计闭环控制系统的初步能力; 3.了解典型控制系统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控制系统的一般知识,控制系统的主要类型、性能、结构特点、应用等。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系统稳定的工作原理、简化的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时域分析、根轨迹分析、频域分析、系统校正、非线性分析等。 3.基本技能:掌握设计计算、结构设计,实验技能等。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讲课要联系实际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技术基础课,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3.计算机辅助学习:提醒学生使用matlab软件,要求学生使用VB编写程序来完成某些计算和绘制。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主要的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信号变换等。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对重点、难点章节(如:系统校正、非线性计算等)应安排习题课,例题的选择以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2.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设计计算方面的内容,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熟悉标准、规范等的作用,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习题和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3.每个学生要完成大纲中规定的必修实验,通过实验环节,学生应掌握典型系统的频率特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1-6

实验一MATLAB 仿真基础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 实验环境,掌握MATLAB 命令窗口的基本操作。 (2)掌握MATLAB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命令及模型相互转换的方法。 (3)掌握使用MATLAB 命令化简模型基本连接的方法。 (4)学会使用Simulink 模型结构图化简复杂控制系统模型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1.计算机;2. MATLAB 软件 三、实验原理 函数tf ( ) 来建立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用函数printsys ( ) 来输出控制系统的函数,用函数命令zpk ( ) 来建立系统的零极点增益模型,其函数调用格式为:sys = zpk ( z, p, k )零极点模型转换为多项式模型[num , den] = zp2tf ( z, p, k ) 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z , p , k] = tf2zp ( num, den ) 两个环节反馈连接后,其等效传递函数可用feedback ( ) 函数求得。 则feedback ()函数调用格式为: sys = feedback (sys1, sys2, sign ) 其中sign 是反馈极性,sign 缺省时,默认为负反馈,sign =-1;正反馈时,sign =1;单位反馈时,sys2=1,且不能省略。 四、实验内容: 1.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传递函数模型 2.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零极点增益模型 3.将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1 2s 2s s 3s (s)23++++=G )12()1()76()2(5)(332 2++++++= s s s s s s s s G 12s 2s s 3s (s)23++++= G )12()1()76()2(5)(3322++++++=s s s s s s s s G

《自动控制原理》(科目代码845)考试大纲

参考书目: (1)各出版社出版的各种自动控制原理教材及习题集 (2)孙优贤、王慧主编. 自动控制原理. 北京:化工出版社,2011年6月 (3)胡寿松主编.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第五版、第六版). 分别于2001年2月、2007年6月、2013年5月由科学出版社的(该书初版于1979年,前三版均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亦可作为参考书) 特别提醒:本考试大纲仅适合报考2017年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课考<自动控制原理>(科目代码845)课程的考生。该门课程的满分为150分。 一、总的要求 全面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深入理解与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综合设计的方法,并能用这些基本的原理与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基本要求 (1)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自动控制系统组成、分类,能将具体对象的控制系统物理结构图表示抽象成控制系统的方块图表示,能分析其中各种物理量、信息流之间的关系。 (2) 动态系统的数学模型:能建立给定典型系统的数学模型,包括微分方程模型、传递函数模型、状态空间模型等;能熟练地通过方块图简化方法与信号流图等方法获得系统总的传递函数;能根据要求进行各种数学模型之间的相互转换。 (3) 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掌握系统微分方程模型的求解,拉普拉斯变换在时域分析中的应用,一阶、二阶及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状态空间模型的求解与分析;系统时间响应的性能指标及计算;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稳态误差系数与稳态误差的计算等。 (4) 根轨迹: 掌握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及推广法则;利用根轨迹进行系统性能的分析与设计。 (5) 频率分析:掌握系统的频率特性基本概念;开环系统的典型环节分解与开环频率特性曲线及其分析;利用伯德图建立对象的传递函数模型;奈魁斯特频率特性稳定判据以及稳定裕度分析。

2018华中科技大学829《自动控制原理》考试大纲

2018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动控制原理》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含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 代码:829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自动控制原理》是为我校招收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设置的考试科目。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能达到良好及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题型:计算题、简答题、选择题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一)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1.自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负反馈控制的原理; 2.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3.根据实际系统的工作原理画控制系统的方块图。 (二)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1.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拉氏变换求解微分方程。 2.传递函数的概念、定义和性质。 3.控制系统的结构图,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4.控制系统的信号流图,结构图与信号流图间的关系,由梅逊公式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三)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 1.稳定性的概念,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Routh稳定判据。 2.稳态性能分析 (1)稳态误差的概念,根据定义求取误差传递函数,由终值定理计算稳态误差; (2)静态误差系数和动态误差系数,系统型别与静态误差系数,影响稳态误差的因素。 3.动态性能分析 (1)一阶系统特征参数与动态性能指标间的关系; (2)典型二阶系统的特征参数与性能指标的关系; (3)附加闭环零极点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4)主导极点的概念,用此概念分析高阶系统。 (四)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1.根轨迹的概念,根轨迹方程,幅值条件和相角条件。 2.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3.0o根轨迹。非最小相位系统的根轨迹及正反馈系统的根轨迹的画法。

自动控制原理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性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开设学期学时分配:第5学期 适用专业及层次:自动化、测控技术及仪器等工科类大学本科 先行、后继课程情况:先行课:工程数学1、2,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等 后继课:过程控制工程,运动控制系统等 推荐参考书: 1.《现代控制工程》绪方胜彦著(卢伯英佟明安罗维铭译)科学出版社 2.《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上、下册清华大学吴麒等国防工业出版社 3.《自动控制原理》孙德宝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4.《自动控制原理》天津大学李光泉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5.《自动控制理论》侯夔龙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6.《现代控制工程》第三版 [美] Katsuhiko Ogata 著 卢伯英于海勋等译电子工业出版 一、课程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是与后续专业课紧密相关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重点在于学习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掌握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和技能,并能在后续专业课中应用其理论及方法进行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任务。 本课程重点是线性、连续系统的基本理论,以掌握时域法、根轨迹法和频域法三大经典方法为基本要求。又本着适当扩充现代控制理论的思想,要求掌握状态空间分析法的基本方法和简单应用。对于非线性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的分析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本课程教学学时数为90学时。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概述(3学时)介绍本课程研究的课题及方法,明确本课程的目的,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与方式,控制系统的组成及系统的分类。 1.本课程研究课题及方法 1)自动控制系统的概念及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研究对象及课题 3)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概况,经典理论与现代理论及其关系 4)课程的内容及特点 2.控制系统简介 1)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2)控制系统的常用术语 3)自动控制系统示例 4)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5)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0 学时)介绍数学模型的概念,数学模型在分析、研究系统中的重要性,讲解常用的建模方法。1.系统的静态和动态特性 静态、动态特性的概念,动态特性在系统分析研究的作用以及数学描述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1-6

实验一 MATLAB 仿真基础 、实验目的: (1) 熟悉MATLAB 实验环境,掌握MATLAB 命令窗口的基本操作。 (2) 掌握MATLAB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命令及模型相互转换的方法。 (3) 掌握使用MATLAB 命令化简模型基本连接的方法。 (4) 学会使用Simulink 模型结构图化简复杂控制系统模型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1 ?计算机;2. MATLAB 软件 三、实验原理 函数tf ()来建立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用函数printsys ()来输出控制系 统的函数,用函数命令zpk ()来建立系统的零极点增益模型,其函数调用格式 为:sys = zpk ( z, p, k 零极点模型转换为多项式模型[num , den] = zp2tf ( z, p, k ) 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z , p , k] = tf2zp ( num, den ) 两个环节反馈连接后,其等效传递函数可用 feedback ()函数求得。 则 feedback ()函数调用格式为: sys = feedback (sysl, sys2, sigh 其中sign 是反馈极性,sign 缺省时,默认为负反馈,sign = -1;正反馈时, sig n = 1;单位反馈时,sys2= 1,且不能省略。 四、实验内容: 1. 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传递函数模型 2 2 5(s 2) (s 6s 7) 3 3 s(s 1) (s 2s 1) 2. 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零极点增益模型 s 3 飞 2~ s 2s 2s 1 3 ?将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5(s 2)2(s 2 6s 7) G(s) s 3 s 3 2s 2 2s 1 G(s) G(s)

自动控制原理初试大纲

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07 科目名称:自动控制原理 适用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工程 参考书目:《自动控制原理》王建辉 顾树生编 冶金工业出版社 考试时间:3小时 考试方式:笔试 总 分:150分 考试范围: 本专业入学初试考试范围以经典自动控制理论为主,不包含现代控制理论部分,主要内容为: 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1)明确自动控制的任务,理解受控对象,被控量、控制装置和自动控制系统等概念。 (2)理解和掌握开环控制、闭环控制与复合控制的原理、结构及特点。了解系统的分类。 (3)掌握由系统工作原理图绘制原理方块图的方法,并能判别系统的控制方式。 (4)明确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 2.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1)了解动态微分方程建立的一般方法。熟练掌握利用拉氏变换求解微分方程的方法。 (2)理解传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意义。掌握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3)熟练掌握常用无源、有源电路及其所组成的系统的传递函数的求取方法。 (4)熟练掌握动态结构图或信号流图的绘制,熟练掌握通过结构图等效变换或用梅逊公式求取系统的传递函数的方法。 (5)理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对给定和对干扰的传递函数、误差传递函数等概念,并能熟练求取。 (6)会由(一、二阶)系统的响应曲线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3.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1)会求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单位脉冲响应。 (2)理解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的性能指标(δ%,ss s m r e t t t ,,,)、稳定性、系统的型别、静态误差系数和动态误差系数等概念、明确线性定常系统多输入响应的迭加性。 (3)牢固掌握一阶系统与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单位阶跃响应的特点,并能熟练计算一阶系统与欠阻尼二阶系统的性能指标和结构参数,并能绘制其相应曲线。 (4)熟练掌握劳斯稳定判据,判别系统的稳定性和进行参数分析计算。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电子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421016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函数变换、模拟电路、电路分析 总学时数:76 学分:4 适合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机械与电子工程、机械自动化、电器自动化、通信、包装工程等专业 (一) 课程教学目标 自动控制理论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侧重于理论角度,系统地阐述了自动控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介绍了自动控制技术从建模分析到应用设计的各种思想和方法,内容十分丰富。通过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应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以便将来胜任实际工作,具有从事相关工程和技术工作的基本素质,同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有关自动控制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电子通信工程、机电一体化、包装工程等专业、工科及相关理科的必修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础理论,并具有对简单连续系统进行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和初步设计的能力,为专业课学习和参加控制工程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将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基

本方法,如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频域分析法、状态空间分析法、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等基本方法等。为各类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打好基础。 (三) 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自动控制的概念、基本控制方式及特点、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 2、熟练掌握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结构图化简或梅森公式以及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建立和表示方法,初步掌握小偏差线性化方法和通过机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3、熟练掌握暂态性能指标、劳思判据、稳态误差、终值定理和稳定性的概念以及利用这些概念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分析,初步掌握高阶系统分析方法、主导极点的概念。 4、熟练掌握根轨迹的概念和绘制法则,并能利用根轨迹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初步掌握偶极子的概念以及添加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熟练掌握频率特性的概念、开环系统频率特性Nyquist图和Bode图的画法和奈氏判据,掌握绝对稳定系统、条件稳定系统、最小相位系统、非最小相位系统、稳定裕量、频域性能指标的概念,以及频率特性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6、熟练掌握校正的基本概念、基本校正方式和反馈校正的作用,初步掌握复合校正的概念和以串联校正为主的频率响应综合法,了解以串联校正为主的根轨迹综合法,掌握常用校正装置及其作用。 (四) 教学学时分配数

807控制理论考纲 哈工大

2015-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控制理论考试科目代码:[807] 一、考试要求: 闭卷、笔试。 二、考试内容: 1.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1)基本概念 (2)基本控制方式 (3)反馈控制系统的组成 (4)控制系统的分类 (5)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2.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1)微分方程 (2)传递函数 (3)结构图 (4)信号流图 (5)梅森增益公式 (6)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3.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1)稳定性 (2)稳态误差计算 (3)系统动态性能指标计算 4.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1)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条件 (2)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3)根轨迹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5.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1)频率特性

(2)频率特性的几何表示 (3)频率特性的绘制 (4)稳定判据与稳定裕度 (5)频域性能指标与时域动态性能指标的关系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 (1)校正方式 (2)常用校正装置及特性 (3)串联校正装置的设计步骤 (4)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7.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与综合 (1)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2)线性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观性 (3)线性定常系统的线性变换 8.线性定常系统的综合 (1)线性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2)极点配置问题 (3)状态观测器 (4)利用状态观测器实现状态反馈的系统9.最优控制 (1)最优控制的一般概念 (2)最优控制的前提条件 (3)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问题 三、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2)题型结构 a)简答题:30分 b)分析题:70分 c)计算题:50分

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大纲 科目名称:控制理论 适用专业:仿生装备与控制工程 参考书目:《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胡寿松编,科学出版社; 《自动控制理论》第二版,邹伯敏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第二版,王孝武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考试时间:3小时 考试方式:笔试 总分:150分 考试范围:包括经典控制理论(不包含非线性部分)与现代控制理论两部分,经典控制理论内容占70%,现代控制理论内容占30%。 经典控制理论部分 第一章绪论 1.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几种不同分类。 2. 重点掌握反馈的概念、基本控制方式、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控制理论的两大任务是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系统分析和设计中首先要建立被研究系统的数学模型。本章主要给出古典控制理论使用的系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的建立。 本章要求: 1.掌握的概念:传递函数;极点、零点;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误差传递函数;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2.重点掌握建立电气系统、机械系统的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模型的方法。 3.重点掌握方框图化简或信号流图梅森增益公式获得系统传递函数的建模方法。 第三章控制系统时域分析 根据研究系统采用的不同数学模型,分析方法是不同的,本章给出利用系统传递函数数学模型求取时间响应的系统时域分析法。主要是分析系统的三大基本性能,即系统的稳(稳定性)、准(准确性)、快(快速性)。稳定性是系统工作的必要条件;快速性和相对稳定程度(振荡幅度)是评价系统动态响应的性能指标;准确性是指系统稳态响应的稳态精度,用稳态误差来衡量,需注意:讨论的稳态误差是指由输入信号和系统结构引起的系统稳态时的误差。 本章要求: 1.掌握的概念:稳定性;动态(或暂态)性能指标(最大超调量、上升时间、峰值时间、调整时间);稳态(静态)性能指标(稳态误差);一阶、二阶系统的主要特征参量;欠阻尼、临界阻尼、过阻尼系统特点;主导极点。 2.重点掌握系统稳定性判别(Routh判据);稳态误差终值计算(包括三个稳态误差系数的计算);二阶系统动态性能指标计算。 3.掌握利用主导极点对高阶系统模型的简化与性能分析。 第四章根轨迹法 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系统闭环极点)在S平面的分布完全决定了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决定了系统的动态性能,因此利用根轨迹(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随系统参数变化在S 平面所形成的轨迹)可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根轨迹法是经典控制理论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两大主要方法之一,是利用开环传递函数分析闭环系统性能。根轨迹绘制依据根轨迹方程(由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层次:?本科?专科 ◆课程英文名称:Automatical control principle ◆课程类别:本科选?通识必修?通识选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 专科选?公共必修?公共选修?职业技术必修?职业技术选修 ◆适用专业:自动化 ◆配套教学计划:2011级教学计划 ◆开课系部:自动化系 ◆学分:5 ◆学时:80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10 ;课外学时:0 ◆执笔人:张海燕教研室审核人:张海燕系部审核人: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并具备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计算,实验的初步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和参加控制工程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能应用控制理论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对系统进行校正和提出改善系统性能的途径和方法,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常规控制器和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2.了解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及分析系统性能的方法。 3.掌握用传递函数,方框图,信号流图及状态空间描述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 4.掌握常规控制器的基本控制规律、动态特性和对控制系统的作用。 5.掌握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根轨迹法及状态空间分析法。6.初步掌握控制系统的校正和设计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7.掌握脉冲传递函数的概念,了解离散控制系统的一般分析方法。 8.初步了解非线性系统的基本知识。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在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中被列为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以工程数学、电路、电机拖动等为前序课程,也是过程控制系统等课程必需的理论基础,因此本课程的学习对全面掌握各门专业课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的重点是第三、第四、第五章章,次重点是第一、第二章,一般章节为六章。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4学时) (一)教学要求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三闭环电压控制系统研究 学号姓名 时间 2014年10月21日 评定成绩审阅教师

实验三闭环电压控制系统研究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例展示,认识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功能及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 (2)会正确实现闭环负反馈。 (3)通过开、闭环实验数据说明闭环控制效果。 二、预习与回答: (1)在实际控制系统调试时,如何正确实现负反馈闭环? 答:负反馈闭环,不是单纯的加减问题,它是通过增量法实现的,具体如下: 1.系统开环; 2.输入一个增或减的变化量; 3.相应的,反馈变化量会有增减; 4.若增大,也增大,则需用减法器; 5.若增大,减小,则需用加法器,即。 (2)你认为表格中加1KΩ载后,开环的电压值与闭环的电压值,哪个更接近2V? 答:闭环更接近。因为在开环系统下出现扰动时,系统前部分不会产生变化。故而系统不具有调节能力,对扰动的反应很大,也就会与2V相去甚远。 但在闭环系统下出现扰动时,由于有反馈的存在,扰动产生的影响会被反馈到输入端,系统就从输入部分产生了调整,经过调整后的电压值会与2V相差更小些。 因此,闭环的电压值更接近2V。 (3)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在控制系统设计中主要设计哪一部份? 答:应当是系统的整体框架及误差调节部分。对于一个系统,功能部分是“被控对象”部分,这部分可由对应专业设计,反馈部分大多是传感器,因此可由传感器的专业设计,而自控原理关注的是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因此,控制系统设计中心就要集中在整个系统的协调和误差调节环节。 二、实验原理: (1)利用各种实际物理装置(如电子装置、机械装置、化工装置等)在数学上的“相似性”,将各种实际物理装置从感兴趣的角度经过简化、并抽象成相同的数学形式。我们在设计控制系统时,不必研究每一种实际装置,而用几种“等价”的数学形式来表达、研究和设计。又由于人本身的自然属性,人对数学而言,不能直接感受它的自然物理属性,这给我们分析和设计带来了困难。所以,我们又用替代、模拟、仿真的形式把数学形式再变成“模拟实物”来研究。这样,就可以“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实际上,在后面的课程里,不同专业的学生将面对不同的实际物理对象,而“模拟实物”的实验方式可以做到举一反三,我们就是用下列“模拟实物”——电路系统,替代各种实际物理对象。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01101 自动控制原理总学时:104 The Principles of Automatic Control 总学分:6 课程性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开设学期学时分配:第5学期 适用专业及层次:自动化、测控技术及仪器等工科类大学本科 先行、后继课程情况:先行课:工程数学1、2,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等 后继课:过程控制工程,运动控制系统等 推荐参考书: 1.《现代控制工程》绪方胜彦著(卢伯英佟明安罗维铭译)科学出版社 2.《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上、下册清华大学吴麒等国防工业出版社 3.《自动控制原理》孙德宝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4.《自动控制原理》天津大学李光泉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5.《自动控制理论》侯夔龙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6.《现代控制工程》第三版 [美] Katsuhiko Ogata 著 卢伯英于海勋等译电子工业出版 一、课程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是与后续专业课紧密相关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重点在于学习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掌握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和技能,并能在后续专业课中应用其理论及方法进行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任务。 本课程重点是线性、连续系统的基本理论,以掌握时域法、根轨迹法和频域法三大经典方法为基本要求。又本着适当扩充现代控制理论的思想,要求掌握状态空间分析法的基本方法和简单应用。对于非线性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的分析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本课程教学学时数为90学时。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概述(3学时)介绍本课程研究的课题及方法,明确本课程的目的,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与方式,控制系统的组成及系统的分类。 1.本课程研究课题及方法 1)自动控制系统的概念及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研究对象及课题 3)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概况,经典理论与现代理论及其关系 4)课程的内容及特点 2.控制系统简介 1)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2)控制系统的常用术语 3)自动控制系统示例 4)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5)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0 学时)介绍数学模型的概念,数学模型在分析、研究系统中的重要性,讲解常用的建模方法。1.系统的静态和动态特性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报告 实验一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 (2) 一、实验目的 (3) 二、实验原理及内容 (3) 三、实验现象分析 (5) 方法一:matlab程序 (5) 方法二:multism仿真 (12)

方法三:simulink仿真 (17) 实验二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21) 一、确定图3系统的根轨迹的全部特征点和特征线,并绘出根轨迹 (21) 二、根据根轨迹图分析系统的闭环稳定性 (22) 三、如何通过改造根轨迹来改善系统的品质? (25) 实验三线性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 (33) 一、绘制图1. 图3系统的奈氏图和伯德图 (33) 二、分别根据奈氏图和伯德图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37) 三、在图4中,任取一可使系统稳定的R值,通过实验法得到对应的伯德图,并据此导 出系统的传递函数 (38) 实验四、磁盘驱动器的读取控制 (41) 一、实验原理 (41)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 (41) (一)系统的阶跃响应 (41) (二) 系统动态响应、稳态误差以及扰动能力讨论 (45) 1、动态响应 (46) 2、稳态误差和扰动能力 (48) (三)引入速度传感器 (51) 1. 未加速度传感器时系统性能分析 (51) 2、加入速度传感器后的系统性能分析 (59) 五、实验总结 (64) 实验一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 析

一、 实验目的 1.研究二阶系统的特征参量(ξ、ωn )对过渡过程的影响。 2.研究二阶对象的三种阻尼比下的响应曲线及系统的稳定性。 3.熟悉Routh 判据,用Routh 判据对三阶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 二、 实验原理及内容 1.典型的二阶系统稳定性分析 (1) 结构框图:见图1 图1 (2) 对应的模拟电路图 图2 (3) 理论分析 导出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开环增益0 1 T K K = 。 (4) 实验内容 先算出临界阻尼、欠阻尼、过阻尼时电阻R 的理论值,再将理论值应用于模拟电路中,观察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及稳定性,应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在此实验中(图2), s 1T 0=, s T 2.01=,R 200 K 1= R 200 K =?

哈尔滨工业大学807-航空宇航力学与控制基础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航空宇航力学与控制基础考试科目代码[807]一、考试要求: 航空宇航力学与控制基础考试大纲适用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理论力学和自动控制原理,各占50%。理论力学考试内容主要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部分,自动控制原理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及稳定性,线性系统的时域及频域分析方法等。 二、考试内容: 理论力学部分: (一) 静力学 1.静力学基本概念与物体受力分析: 静力学公理及其推论;质点(系)、刚体和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三要素;物体受力分析;常见约束与约束反力;平衡力系作用下的物体约束力(大小与方向)分析。 2.力系简化与力系平衡:掌握平面力系概念 汇交力系的几何法和解析法;力偶系的概念。了解平面力系和力偶系的平衡方程; 要求熟练掌握平面力系的简化、合成及平衡条件,能够应用平衡条件列写平衡方程及力的计算。 (二) 运动学 质点的运动及其数学描述,点的绝对运动、牵连运动与相对运动的概念,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合成。: (1) 掌握质点运动的描述方法,掌握用直角坐标,极坐标与自然坐标法描述质点运动 的基本概念与方法。深入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掌握用直角坐标,极坐标与自然坐标法描述质点运动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公式); (2) 掌握点的合成运动中的基本概念。熟练应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合成定理求解各种 运动中的点的速度、加速度。掌握科氏加速度的概念。 (三) 动力学 1.牛顿三定律,质点运动微分方程和动力学问题求解。 (1) 理解并掌握牛顿三定律。 (2) 能够应用基本定律列写质点运动微分方程,掌握质点动力学的求解方法。 2.动量定理和动量矩定理:动量和冲量概念,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质心运动定理和 质心运动守恒定律。要求: (1) 理解并掌握动量与冲量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简 单应用。掌握质点系质心概念、质心运动定理和质心运动守恒定律。 (2) 掌握动量矩和动量矩定理:刚体绕定轴转动的微分方程;质点系相对于质心的 动量矩定理;质心和刚体对轴的转动惯量的计算。理解并掌握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全面)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电模拟及其阶跃响应分析 一、实验目的 ⑴ 熟悉典型环节的电模拟方法。 ⑵ 掌握参数变化对动态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 ⑴ CAE2000系统(主要使用模拟机,模/数转换,微机,打印机等)。 ⑵ 数字万用表。 三、实验内容 1.比例环节的模拟及其阶跃响应 微分方程 )()(t Kr t c -= 传递函数 = )(s G ) () (s R s C K -= 负号表示比例器的反相作用。模拟机排题图如图9-1所示,分别求取K=1,K=2时的阶跃响应曲线,并打印曲线。 图9-1 比例环节排题图 图9-2 积分环节排题图 2.积分环节的模拟及其阶跃响应 微分方程 )() (t r dt t dc T = 传递函数 s K Ts s G ==1)( 模拟机排题图如图9-2所示,分别求取K=1,K=0.5时的阶跃响应曲线,并打印曲线。 3.一阶惯性环节的模拟及其阶跃响应 微分方程 )()() (t Kr t c dt t dc T =+ 传递函数 1 )(+=TS K S G 模拟机排题图如图3所示,分别求取K=1, T=1; K=1, T=2; K=2, T=2 时的阶跃

响应曲线,并打印曲线。 4.二阶系统的模拟及其阶跃响应 微分方程 )()() (2)(2 22 t r t c dt t dc T dt t c d T =++ξ 传递函数 121 )(22++=Ts s T s G ξ2 2 2 2n n n s s ωξωω++= 画出二阶环节模拟机排题图,并分别求取打印: ⑴ T=1,ξ=0.1、0.5、1时的阶跃响应曲线。 ⑵ T=2,ξ=0.5 时的阶跃响应曲线。 四、实验步骤 ⑴ 接通电源,用万用表将输入阶跃信号调整为2V 。 ⑵ 调整相应系数器;按排题图接线,不用的放大器切勿断开反馈回路(接线时,阶跃开关处于关断状态);将输出信号接至数/模转换通道。 ⑶ 检查接线无误后,开启微机、打印机电源;进入CAE2000软件,组态A/D ,运行实时仿真;开启阶跃输入信号开关,显示、打印曲线。 五.实验预习 ⑴ 一、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分析;模拟机的原理及使用方法(见本章附录)。 ⑵ 写出预习报告;画出二阶系统的模拟机排题图;在理论上估计各响应曲线。 六.实验报告 ⑴ 将每个环节的实验曲线分别整理在一个坐标系上,曲线起点在坐标原点上。分析各参数变化对其阶跃响应的影响,与估计的理论曲线进行比较,不符请分析原因。 ⑵ 由二阶环节的实验曲线求得σ﹪、t s 、t p ,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并分析σ﹪、t s 、t p 等和T 、ξ的关系。 实验二 随动系统的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及稳定性 一.实验目的 了解开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的实际结构及工作状态;控制系统稳定的概念以及系统开环比例系数与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二.实验要求 能按实验内容正确连接实验线路,正确使用实验所用测试仪器,在教师指导下独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