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
关于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的研究关键词:生产要素、国际分工、生产率。
正文:比较优势理论,是大卫·李嘉图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的,继承与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以自由贸易为前提的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的提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为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如果说比较优势理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里程碑,那绝对优势理论就是它的前身,不可忽视其重要性。
在介绍比较优势理论之前,不得不先略提及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及的思想,就是著名的《国富论》。
绝对优势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国际分工与交换中获取贸易利益的思想。
而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共同点是:首先,无论是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都属于技术差异论的范畴。
技术差异论,是指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不同所造成的国际分工。
而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都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来阐述原因。
这使得两者从科学的研究方法层面来说出于同源。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都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的原因从自然要素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如果没有差异,则没有比较,因此差异是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成立的基础。
最后,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的定义,它们研究的问题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看问题的角度有一定的偏差使其自身存在局限性,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与之相反,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历史背景不同,提出的学者不同,切入角度的不同使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第一,支撑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的假定条件不同:绝对差异论的假定条件是全世界只有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一国在一样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另一国在另一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此国;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一国两件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另一国,在此基础上两种理论对国际分工进行解释,这样的却别使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在对国际分工的理解和阐述上出现了分歧;再者,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采取的比较内容与方法不同:简明的概括来说,绝对优势理论比较是直接在二者中选出谁好谁劣,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3、理论的主要内容:
3.1贸易的分析基础 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异 →相对劳动生产率不同→相 对生产成本和相对价格不同→贸易可能发生 比较优势具体而言,某种商品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可 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相对价格、机 会成本四种方法来确定。
设甲国在A产品上的产量为Q1,所要求的劳动投入为L1;
CIC1
小麦 240 贸易后的均衡状态(E2) 15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15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进口120单位小麦 出口150单位布 CIC2
O
120
180
贸易前的均衡状态(E1) 生产组合 消费组合 贸易 福利水平 10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10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没有 CIC1
6.2理论局限性
①李嘉图把比较优势思想建立在一系列较为简单的假设前提上。 他简单地把动态的经济世界抽象成静止的世界,因而得出的参加 贸易各国所获得的利益都是短期利益,没有说明这种利益是否符 合一国的长远利益。 ②比较优势思想并未完全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它认为国 际贸易中比较利益产生的原因在于国内、国际 市场中有着不同的交换比率,这个观点并非错误的,但试图用这 一观点来完全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却是不妥的。 ③比较优势思想无法解释国际贸易的一些实际情况。按照其思想, 比较利益越大则发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即国际贸易最有可能出 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实际上国际贸易主要在发达 国家之间展开。 ④它只注意到了国际贸易能够使贸易国的整体福利水平得以提高, 却忽视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事实上国际贸易会造 成一些人获利,而另一些人受损。这也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
美国分工前和分工交换后的市场均衡
CIC1
O
小麦
120 贸易前的均衡状态 240 贸易后的均衡状态 15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15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进口150单位布 出口120单位小麦 CIC2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贸易行为和相关规则。
国际贸易理论通过研究贸易的原因、影响和规则,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指导。
国际贸易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动因和影响,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成本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等。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补性生产的产品交换。
比较优势是指在相对成本方面的优势,即某一国家在生产某一产品的成本相对较低。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国家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并推动经济发展。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主张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补性生产的产品交换。
绝对优势是指在绝对成本方面的优势,即某一国家在生产某一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家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并推动经济发展。
比较成本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提出的,主张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具有较低机会成本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补性生产的产品交换。
比较成本是指某一国家在生产某一产品时所需放弃的其他产品数量的较低成本。
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国家应该充分发挥资源的机会成本优势,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并推动经济发展。
新贸易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国际企业理论、产品寡头理论、新贸易理论和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理论。
新贸易理论提出了更多关于国际贸易的动因和影响,强调了技术水平、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和国际企业竞争等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新贸易理论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国家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转移,提高产品差异化和创新能力,推动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举例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
举例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篇一:举例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理论是一个旨在阐明一个国家如何在国际贸易中获利的理论。
这种贸易通常是出口其在成本上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在成本上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绝对优势对于个别国家来说是有益的,能够形成绝对的贸易顺差;但就长远来说是不利的,会增加国家间的贸易矛盾,造成贸易阻塞。
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也可以说,当某一个生产者以比另一个生产者以更低的机会成本来生产产品时,我们称这个生产者在这种产品和服务上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较绝对优势更灵活些,能够有效地促进国际间贸易的进行;但此理论的缺点是两国间在两种商品生产成本对比上不存在“度”的差异,则无法进行下去。
本回答专业性由科学教育分类达人张雪认证【篇二:举例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比如: a 一小时写100 个软件或擦200 块玻璃, b 一小时写50 个软件或擦20 块玻璃。
绝对优势: a 每一项都比 b 强比较优势:相对来说 b 在写软件上更有优势,因为擦玻璃效率更糟糕。
【篇三:举例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2.解释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有什么不同。
答: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不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比较的标准不同。
绝对优势比较的是生产率,比较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即每个生产者生产的实际成本;而比较优势比较的是每个生产者生产的机会成本。
绝对优势反映了生产率的高低,比较优势反映了相对机会成本的高低。
(2)两种理论所主张的国际专业化分工不同。
绝对优势理论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比较优势理论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
(3)专业化和贸易产生的好处是根据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
同一生产者可能同时在两种物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不可能在生产两种物品中都有比较优势,除非两个人有相同的机会成本,因为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是另外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的倒数。
比较优势的名词解释
比较优势的名词解释在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是一种经济学概念,指的是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上相对于其他国家拥有更高效率或更低成本的能力。
这种能力来源于国家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劳动力素质等方面的差异。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提出,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基石之一。
1. 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的区别在解释比较优势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绝对优势的概念。
绝对优势指的是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上相对于其他国家拥有绝对的优势,即无论从生产效率还是成本来看,都能够在该领域中获得领先地位。
比如,某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石油,这就是绝对优势。
而比较优势则与此有所不同。
它强调的是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即某国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可能没有绝对优势,但相对于其他产品而言,仍然可以用较低的机会成本进行生产。
2. 比较优势的实例为了更好地理解比较优势,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
想象一下,国家A和国家B分别生产汽车和鞋子。
在某种情况下,国家A需要10个单位的劳动力生产一辆汽车,而国家B需要20个单位的劳动力生产一辆汽车;而在生产一双鞋子方面,国家A需要5个单位的劳动力,国家B需要15个单位的劳动力。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国家A相对于国家B在生产鞋子上拥有绝对优势,因为它的生产效率更高。
然而,在生产汽车上,国家B的劳动力成本更低,因此国家B在这个领域中拥有比较优势。
3. 比较优势的意义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国家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资源配置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贸易与其他国家交换物品和服务,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优化资源利用的目标。
比较优势促进了全球分工与合作,推动了贸易自由化。
国家可以通过贸易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并从相对比较劣势的领域获得更多的选择与机会。
此外,比较优势还能激发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动力,促使国家在世界市场上不断提高竞争力。
经济学概念解析: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经济学概念解析: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和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一、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一)什么是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是个人、公司、地区或国家在单位时间内以相同数量的投入生产更多商品或服务的能力,或每单位时间生产相同数量的商品或服务的能力。
与竞争对手相比,投入更少的时间。
绝对优势可以通过使用更少的投入以更低的每单位绝对成本或通过更有效的流程来创造商品或服务来实现。
(二)绝对优势的关键知识点关于绝对优势,有以下几个关键知识点:(1)绝对优势是生产商可以以相同的成本提供更多数量的商品或服务,或者以更低的成本提供相同数量的商品或服务。
(2)亚当·斯密提出的一个概念,绝对优势可以是具有不同绝对优势的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进行贸易获得巨大收益的基础。
(3)通过专业化、分工和贸易,具有不同绝对优势的生产者总能获得比孤立生产和消费更多的收益。
(4)绝对优势可以与比较优势形成对比,比较优势是以较低的机会成本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
(三)亚当.斯密对绝对优势的理解绝对优势的概念是18 世纪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一书中提出的,旨在展示各国如何通过专门生产和出口比其他国家更有效地生产的商品从贸易中获益。
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可以决定专门生产和销售特定的商品或服务,并使用产生的资金从其他国家购买商品和服务。
史密斯认为,专注于各自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交易这些产品,可以让所有国家变得更好,只要它们各自至少拥有一种产品,它们相对于其他国家拥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解释了为什么个人、企业和国家相互贸易是有意义的。
由于每个实体在生产某些商品和服务方面都具有优势,因此两个实体都可以从交换中受益。
这种贸易中的互惠互利构成了斯密的论点的基础,即专业化、劳动分工和随后的贸易导致繁荣的全面增长,所有人都可以从中受益。
史密斯认为,这就是同名《国富论》的根源。
第一章 比较优势理论
(二)基本主张
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 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 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 “比较劣势”的产品。
三、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渊源
(一)相同点——主张自由贸易
(二)不同点
绝对优势——假设两个国家在两种产
品的生产上存在着绝对差别。
工人工资提高
食品支出增加,工业品支出减 少
别国报复,工业品出口减少
损
害 了
要
资求
产
阶自
级 的
由
利
益
贸
易
谷物法
谷物法是一道于1815年至1846年强制实施的进 口关税,藉以“保护”英国农夫及地主免受来自从 生产成本较低廉的外国所进口的谷物的竞争。它 规定了国产谷物平均价达到或超过某种限度时方 可进口。其目的是维护土地贵族的利益。
第一章
比较优势理论
第一节 比较优势理论的起源
一、绝对优势理论 该理论认为如果每个国家都根据自己的
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生产自己擅长生产 的东西,然后用来交换别国所擅长生产的 东西,比各国各自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 东西更为有利。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1723~1790)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 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
局限性:前提条苛刻,不具有一般性。当一个国家 在所有部门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是否还可以 开展互惠的贸易?
即不存在绝对成本差异的国家之间就不能开展贸易 吗?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历史背景和基本主张
李嘉图(David Ricardo),1817 (一)历史背景
小
谷麦
物
价 格
法上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在经济学中,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是两个重要的概念,用来描述一个国家或个体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时的竞争优势。
这两个概念起源于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并在后来的经济理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首先,绝对优势是指某个国家或个体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时所具有的相对于其他国家或个体的绝对的优势。
换句话说,某个国家或个体在生产某种商品时耗费的资源或时间比其他国家或个体少。
例如,如果国家A生产一件商品所需要的时间比国家B少,那么国家A在这个产业中拥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则是指某个国家或个体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时的相对优势。
与绝对优势不同,比较优势是通过比较两个国家或个体的机会成本来确定的。
机会成本是指某个国家或个体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所放弃的其他可行选择的成本。
如果某个国家或个体在生产一种商品时的机会成本比其他国家或个体低,那么它在这个产业中就有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概念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
假设国家A和国家B分别生产苹果和橙子。
如果国家A在生产苹果和橙子上都比国家B快,那么国家A在这两个产业中都有绝对优势。
然而,国家A可能更有效率地生产苹果,而国家B可能更有效率地生产橙子。
这就意味着国家A具有比较优势在苹果生产上,而国家B具有比较优势在橙子生产上。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国家A和国家B 可以通过互相贸易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对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斯密的理论,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不同产业中具有不同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因此通过贸易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意味着每个国家或个体都可以专门从事其拥有绝对或比较优势的产业,并通过贸易获取其他所需的产品和服务。
这不仅使得每个国家或个体都能够通过特化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繁荣。
然而,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并不是唯一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
其他因素如市场规模、技术能力、成本优势等也会对贸易产生影响。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介绍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介绍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在18世纪提出的。
根据这一理论,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是由于不同国家在一些商品或服务的生产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亚当·斯密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都有优势,它也应该专门生产那些它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以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在19世纪提出的。
按照这一理论,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是由于不同国家在一些商品或服务上具有相对比较优势。
相对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生产成本更低,因此可以以更低的价格生产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那些它在相对成本上有比较优势的商品或服务,从而获取最大的利益。
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基础假设。
绝对优势理论假设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或服务上都有优势,而比较优势理论假设不同国家在一些商品或服务上具有相对成本优势。
同时,绝对优势理论强调的是单个国家的生产优势,而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是国家之间的相对成本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它解释了为什么国家会选择专门从事特定领域的生产,并通过贸易来获取其他商品或服务。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专业化和贸易使得不同国家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从而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然而,绝对优势理论的应用相对较少。
由于它假设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或服务上都有优势,这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现实中,国家之间的优势是相对的,基于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
此外,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并不考虑其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例如,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措施、政府政策和市场结构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贸易模式的变化。
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来全面理解国际贸易的复杂性。
综上所述,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提供了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的两种重要的理论框架。
虽然绝对优势理论的应用较少,但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而应集中力量生产哪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 后进行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 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即“两优之中选最优,两劣之中选次劣”
可编辑ppt
5分工前 葡萄牙源自英国布(1单位) 酒(1单位) 100人/年 120人/年 90人/年 80人/年
可编辑ppt
1
第一节 绝对优势理论
❖ 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是指一个
国家生产同一单位的某种商品所使用的资源少于另一个 国家同类商品的生产,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就 具有绝对优势 。
❖ 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可利用适宜于生产某些
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 进行交换,这样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
15
可编辑ppt
16
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 产业间贸易是指各国以不同的产业部门所生
产的产品进行交换,如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 的交换。 ❖ 产业内贸易是指各国彼此交换同一产业部门 所生产的产品,即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中同时 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如美国和日本之间相互 输出汽车。
可编辑ppt
17
❖ 产业内贸易特点
❖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绝对优势部 门,那么这个国家能否参加与 其它国家进行贸易?
❖ 如果能参加贸易,该国能否从 贸易中获利?利从何来?
可编辑ppt
4
第二节 比较优势理论
❖理论产生背景
❖相对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
一个国家生产同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比较优势相对低于 另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 势。
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区别
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区别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这两个概念都与贸易中的专业化和分工有关,但是其侧重点和理论基础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详细介绍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区别。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这两个概念的定义。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富论》中提出的。
按照绝对优势理论,如果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那么该国应该专门从事该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换句话说,即便另一个国家在其他产品上拥有更高的生产效率,该国也应该专注于自身的绝对优势产品。
与此不同,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在其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及税收原理》中提出的。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中都具有绝对劣势,仍然可以通过专注于其最低机会成本产出的产品来获得贸易利益。
为了使国际贸易发生,不同国家应专门从事各自比较优势的产品生产,并通过贸易交换来共同获得收益。
另一个区别是这两个理论的理论基础不同。
绝对优势理论是基于成本差异来解释贸易,即一个国家之所以在特定产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是因为这个国家具有更低的生产成本。
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基于机会成本来解释贸易,即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某个产品上的机会成本更低,才会拥有比较优势。
此外,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在贸易政策上有所不同。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国家应该采取保护主义政策,即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产业。
因为如果一个国家在某个产品上拥有绝对优势,那么进口该产品将会导致本国产业的挤压。
相反,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家应该采取自由贸易政策,即降低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以便各国可以根据其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和分工,从贸易中获得收益。
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还在其他几个方面存在差异。
首先,绝对优势理论认为贸易是双方都受益的,而比较优势理论更强调贸易的互利性。
其次,绝对优势理论更关注的是国家之间的贸易,而比较优势理论更注重产业内的分工和专业化。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区别
文档亚当斯密于《国富论》中最早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指各国在生产相同产品时,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所致使的各国之间生产优势的不一样,所以各国特意生产本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中提出,是用国与国之间生产同一产品相对劳动生产率优势解说国际贸易原由的理论。
二者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一样之处:共同点:A:不论是绝对优势理论仍是比较优势理论都属于技术差别论的范围。
技术差异论,是指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不一样所造成的国际分工。
B:都采纳了比较的方法来论述原由。
C:都成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的原由从自然因素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假如没有差别,则没有比较,所以差别是基础。
D:都有其自己的限制性,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不一样点:A:假设条件不一样:绝对差别论的假设条件是全球只有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一国在相同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另一国在另一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此国;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一国两件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另一国,在此基础上两种理论对国际分工进行解说。
B:比较内容与方法不一样:绝对差别论比较是直接在二者中选出谁好谁劣,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C:合用范围不一样:绝对差别论只好说明各国分别在某一种或某几中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余国家,分工得以形成,而比较优势理论还能够解说当文档一国在全部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都高于他国时国际贸易得以成立的原由,即考虑到相对技术优势,但同时这也有其自己的限制性,由于这类理论在假准时只考虑生产力的投入,并以为劳动力的转移劳动生产率不变,以及从静态角度考虑国际分工。
D:有绝对优势必定有比较优势,有比较优势不必定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是同一产品一国对另一国的优势,是内生的,而比较优势理论是同一国一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优势,是外生性的。
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及要素禀赋论
今天又遇到了这个熟悉的陌生问题。
又懵了下。
虽然国贸不是本专业,但是也挂经济学的边缘。
温故。
一、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又称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说(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
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提出的。
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书中分析了国际分工的绝对成本状况,提出了依照绝对成本进行分工的学说,奠定了自由贸易政策主张的理论基础。
该理论分析了分工的利益,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原因是: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
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绝对有利的地位。
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斯密的理论观点表明,各国获得的对外贸易利益取决于各国生产商品的绝对成本优势;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本国生产效率高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别国生产效率高的商品;交易的结果是使贸易双方都获益。
因此,斯密主张解除国家对贸易的管制,包括关税征收和发放补贴。
但是,斯密的观点也包含非科学的成分,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知识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知识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成为国家之间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国际贸易的规律性和原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国际贸易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当代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
一、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理查德·李嘉图于19世纪初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成本,应当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贸易。
比如,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所需要的成本较低,那么这个国家就具有比较优势,可以通过贸易获得更高的利益。
二、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于18世纪提出的,它与比较优势理论有所不同。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中,如果它的生产效率高于其他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就具有绝对优势,应当专注于生产该商品并通过贸易赢得更多的利润。
三、新兴贸易理论除了传统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理论外,近年来涌现出一些新的贸易理论,它们更加细致和复杂地解释了国际贸易的现象。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新兴贸易理论中的“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新贸易理论强调贸易的产业内部结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它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的产品差异、技术差异和规模差异都会影响贸易的方式和效果。
因此,国家应当根据自身的产业结构和特点选择适合的贸易策略。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则强调地理位置和空间布局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它认为地理位置和区域特色会影响不同国家之间贸易的方式和效果,因此国家应当通过合理的区位选择来提高贸易效益。
四、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是国际贸易领域的两种不同的政策取向。
自由贸易主张取消贸易壁垒和限制,鼓励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开放性,以提高贸易效率和经济增长。
保护主义则主张限制国际贸易,通过关税、配额等手段保护本国产业,以防止外国产品的竞争。
在当代,国家之间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贸易形势,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的辩论依然存在。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1.3 绝对优势理论的例证
英国 分 毛 100人.年/单位 工 呢 前 葡 120人.年/单位 酒 葡萄牙 合计
110人.年/单位 2单位 80人.年/单位 2单位
分 毛 220人.年 工 呢 2.2单位 后 葡 酒
2.2单位
190人.年 2.375单位 2.375单位
5
1.2 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容
★中心问题:经济自由主义是绝对优势理论的中心。对经济采
取自由放任的政策。
★基本含义:
一国生产上的绝对优势来源于该国的自然优势和获得性优 势;
若一国某产品的生产成本小于另一国同类产品的生产成本 ,即处于绝对优势,那么,该国就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这种产 品; 若一国某产品的生产成本大于另一国,即处于绝对劣势, 则该国就不应该生产这种产品,而是从另一国进口这种产品。
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迅速 发展,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贸 易理论也有新的发展。 4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1973年获诺奖 )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对外贸易商品构成进行分 析,以证明美国的对外贸易正是按要素禀赋的原理进行 的。然而,其验证的结果却令其大惑不解……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主要内容: 1. 绝对优势理论 2. 比较优势理论
1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阶段的划分
传统贸易理论 界碑 里昂惕夫 新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 产业内贸易论 产品周期理论 战略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要素禀赋学说
之
谜
一体化理论
跨国公司理论
2
里昂惕夫之谜(The Leontief Parado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分工前和分工交换后的市场均衡
CIC2 200 PPF1
150
E2
100 E1 CIC1
O
120
240
对美国而言:小麦(用布来表示)的相对价格为(200/240)/1=0.83 布(用小麦来表示)的相对价格为:(240/200)/1=1.2
小麦
布
300 PPF2
美国分工前和分工交换后的市场均衡
CIC2 200 PPF1
市场中有着不同的交换比率,这个观点并非错误的,但试图用这 一观点来完全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却是不妥的。
③比较优势思想无法解释国际贸易的一些实际情况。按照其思想, 比较利益越大则发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即国际贸易最有可能出 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实际上国际贸易主要在发达 国家之间展开。
④它只注意到了国际贸易能够使贸易国的整体福利水平得以提高, 却忽视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事实上国际贸易会造 成一些人获利,而另一些人受损。这也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
PPF1
E2 150
E1
CIC2
100
CIC1
O
120 180
240
对中国而言: 小麦(用布来表示)的相对价格为(300/180)/1=1.67 布(用小麦来表示)的相对价格为:(180/300)/1=0.6
小麦
布
300 PPF2
中国分工前和分工交换后的市场均衡
PPF1
E2 150
E1
CIC2
100
O
生产组合 消费组合
贸易
福利水平
CIC1
120 180
240
贸易前的均衡状态(E1) 10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10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没有
CIC1
小麦
贸易后的均衡状态(E2) 15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15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进口120单位小麦 出口150单位布 CIC2
布
300 PPF2
150
E2
100
E1
CIC1
O
生产组合 消费组合
贸易
福利水平
120 贸易前的均衡状态 10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10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没有
CIC1
小麦 240
贸易后的均衡状态 15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15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进口150单位布 出口120单位小麦
CIC2
5、结论:
A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甲国相对于乙国)= (Q1/L1)/(Q2/L2)。比值越高,表示甲国在A产品的 生产相对于乙国来说具有相对优势;
A产品的相对成本(甲国相对于乙国)=(L1/Q1)/ (L2/Q2)。比值越低,表示甲国在A产品的生产相对 于乙国越具有相对优势;
A产品的相对价格=(WL1/Q1)/(WL2/Q2)= (L1/Q1)/(L2/Q2)。比值越低,表示甲国在A产品的 销售相对于乙国越具有相对优势;
相对劳 动生产
率
相对生 产成本
美 国
10
120
12
4
0.25 10 100
10
2
0.5
中 国
40
120
3
0.25
4
20 100
5
0.5
2
Sum: 美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占有绝对优势,但小麦的绝对优势更大些; 中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占有绝对劣势,但布的绝对劣势更小些;
分工后美国和中国的劳动投入和产出
②斯密关于交换的倾向产生了分工的观点是错误的。他认 为,交换是人类固有的天性,正是由于人类有了交换的 倾向,才产生了社会分工。斯密在这里颠倒了分工和交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 论
(一)生平简介及思想产生的背景
1、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年),是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他继承和 发展了亚当.斯密经济思想中的精华,使古典政治经济 学达到了最高峰。
成名巨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2、思想产生的背景:李嘉图生活在工 业革命时代,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革 命使得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关 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工业资产阶 级登上历史舞台。在工业资产阶级迫 切需要找到自由贸易的思想依据时, 李嘉图适时而出。
(二)比较优势理论
1、产生背景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 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 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 阶级的利益。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 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 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 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 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为了废除“谷物法”, 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 好处。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 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 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李嘉图站在工业资本家的立
(1)可以看出美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占有绝对
优势,但生产小麦的优势更大些。而中国在小麦 和布的生产上都出于绝对劣势,但生产布的劣势 更小些。
(2)在此情况下美国应生产最有利的小麦,而中国
应生产布,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 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 会劳动的节约,给双方带来“双赢”的局面。
三、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比 较
亚当斯密于《国富论》中最早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指各国 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所导致的各国之间 生产优势的不同,因此各国专门生产本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 品。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 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中提出,是用国与国之间生产同一产品相 对劳动生产率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原因的理论。两者既有共同之 处也有不同之处:
③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地主和重商主义者提供了 理论支持,为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2理论缺陷
①它只能说明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地位的国 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才能获得利益。现实中,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在任何产品的生产中都不存在比别国 具有绝对优势的地位,它们生产的所有产品效率都低, 成本都高。那么,这类经济落后的国家是否应该参加国 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如果参加,它们是否能够从中获得 利益?依据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对这种问题只能做出否定 的回答。这就成为了绝对成本理论的最主要的缺陷。
小麦
布
劳动投入量
产出量 劳动投入量 产出量
美国
20
240
0
0
中国
0
0
60
300
注:美国生产小麦的劳动生产率(Q1/L1)为12,中国生产布的劳动生产率(Q2/L2)为5;
相互贸易后美国和中国的国内消费量
小麦的消费量
布的消费量
美国
120
(从240单位小 麦中拿出120单 位去交换布而余
下的)
150
(从中国那里用120 单位小麦交换而来
的布)
小麦的消费量
布的消费量
中国
120
(从美国那里用 150单位布交换而 来的120单位小麦)
150
(从300单位 布中拿出150 单位去交换小 麦而余下的)
注:假定美国用120单位小麦与中国150单位布进行交换。
(2)图形描述
布
中国分工前和分工交换后的市场均衡
300 PPF2
PPF:生产可能曲线 CIC: 福利水平
3、理论的主要内容:
3.1贸易的分析基础 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异 →相对劳动生产率不同→相
对生产成本和相对价格不同→贸易可能发生
比较优势具体而言,某种商品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可 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相对价格、机 会成本四种方法来确定。
设甲国在A产品上的产量为Q1,所要求的劳动投入为 L1;乙国在A产品上的产量为Q2,所要求的劳动投入 为L2,劳动的工资率为W,则:
从表1.1可以看出英国生产小麦的劳动生产率(单位 劳动投入的产出量)为8,生产布的劳动生产率为20; 美国生产小麦和布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2和10,英国在
布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美国在小麦的生产上有绝对优 势。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英国应把全部生产要素都用于生 产布,而美国应把全部生产要素都用于生产小麦。
6、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6.1理论意义
①比较优势思想的问世,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 建立。萨缪尔森称它为“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是 经济学中最深刻的真理之一”。
②全面、深刻地揭示了国际贸易的产生。揭示了比较利 益原则,证明了国际贸易的产生不仅在于绝对成本的差 异,而且在于比较成本的差异。
③现代国际贸易理论都是建立在比较优势思想基础之上 发展起来的。
(二)绝对优势理论
1、主要内容:
斯密认为,如果“某一国家在某种产品或某个行 业中占有那么大的自然优势,以至全世界都认为,跟 这种优势作斗争是枉然的”,那么,该国就应该集中 分工生产该种产品,其他国家根据自身行业具有的优 势分工生产其他商品,然后各国相互交换,从而提高 劳动生产率;并且,各国按照自身的优势进行分工, 可以使得资本和劳动力流向最有生产效率的部门和行 业,加速资本积累,从而增加社会财富。斯密的这种 国际贸易理论被称作“绝对优势说”,也称“绝对成本论”, 又称“地域分工论”。
田忌赛马
4、实例论证
(1)理论假设:世界上只有美国和中国两个国家,两个国家都只生产小麦
和布两种产品,劳动L是唯一的同质投入要素。两国在分工前的产出和相对 劳动生产率如下表所示
小麦
布
劳动 投入 量L1
产出 量Q1
劳动生 产率 Q1/L1
相对劳 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