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端是柱一端是梁的这种梁为什么要指定铰接
框架铰接设置
框架梁一端无柱的时候该端要设置为铰接,这是为了避免形成扁大柱,如果不这么做将使相邻两柱或扁柱在地震作用下吸收大量楼层剪力。
造成平面内各抗侧力的竖向构件刚度不均匀,尤其在局部突出不为在端部或平面中部对称,产生扭转效应,不过我个人认为这只是理论的看法,铰接与否只在计算模型和计算书中有体现,施工图中是不会体现的,那么施工单位如何理解这种做法,再何况,即使施工单位知道这是铰接,他会做成铰接么?铰接既然在模型中输入了,必然会在计算结果上体现出来,那么施工图也会体现出来,比如次梁点了铰接以后,负筋变小,底筋变大了。
除非你不按照计算书配筋的。
那个简单例子来说,比如一端和砌体结构的圈梁浇注,一端和梁现浇,为了减少梁对砌体墙和圈梁的扭转影响,就要考虑此处铰接,以减少节点的弯矩,降低影响设成铰接支座负筋会少一点铰接与否在计算上当然是可以体现出来,梁柱改铰之后相当于去除梁端弯矩,计算的直接结果是增大底部负筋的配筋量,在计算书中体现为铰接的地方是个圈,但是03G101中有铰接梁柱的画法吗?如果有我真该回去好好看看书了,如果没有施工图如何体现铰接。
砌体结构中大梁一般为两端铰接,因为梁端在荷载作用下会有转角,框架中一般深入柱子上的没有什么特殊要求的话,可视为固定端,如果是次梁的话实实际情况可考虑为铰接。
我有做设计的时候就是有些抗扭的钢筋超筋有的时候我就把它设成铰接这样就不会超筋了!次梁点了铰接以后,负筋变小,底筋变大了。
按照计算书配筋的肯定不会有问题,我觉得次梁一般考虑内力重分布的时候按铰接布置意思就是面负筋少就是铰接,多防点就钢了?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谈谈我的理解.结构力学里所谓铰的概念无非是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概念(X,Y 向位移约束),实际的工程中正常使用时不存在铰(混凝土浇成以后就是刚接),只有在破坏时支左出现裂缝以后梁产生挠度变形,才形成的理论上的铰.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人为的设置某些次梁为铰支,是为了让该梁在地震中支左先破坏,以至于减弱对框架梁的扭曲,实质上也是为了保证框架的尽可能完好,不至于倒塌,该次梁下部配有更多的钢筋,使得支左破坏后有一定程度的保证不至于立即断裂.,减少人员的伤亡.总而言之,是一个地震中的主次破坏概念.这是我收集到的资料,应该对大家有所帮助次梁在PMCAD主菜单1和主菜单2不同输入方法的比较分析次梁可在PMCAD主菜单1中和其它主梁一起输入,程序上称为“按主梁输入的次梁”,也可在PMCAD主菜2的“次梁布置”菜单中输入,此时不论在矩形或非矩形房间内均可输入次梁,但只能以房间为单元输入,输入方式不如在PMCAD主菜单1中方便。
PKPM中次梁按主梁输入端部铰接问题
PKPM中次梁按主梁输入端部铰接问题1、关于PKPM次梁按主梁输入,端部是否要设为铰接,若不设铰接,程序计算时按刚接计算,梁支座上部钢筋是否应按充分受拉考虑,通常在计算时没设铰接,而图纸中也未注明按充分受拉考虑,施工单位怎么处理?若施工单位按铰接锚固考虑,跨中钢筋是否配小了?PKPM程序怎么考虑这个问题?个人理解:设计中所认为的铰接和刚接是一种理想的假设。
实际情况可能达不到纯粹的铰接和刚接。
次梁按主梁输入是否需要设铰,要看结构具体情况。
PKPM建模次梁按主梁输入时,当梁端不设铰,程序是按刚接节点计算内力的。
通过主梁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次梁弯矩是否传递给主梁,以及对主梁影响的大小。
一般当主梁两侧均有楼板,或者两侧次梁连续且荷载差异不大,次梁对主梁的扭转效应很小,甚至没有。
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通常次梁对主梁会产生较明显的扭转效应。
1、主梁两侧有楼板,但一侧有较大开孔。
2、边梁,一侧有板一侧无板。
3、主梁两侧次梁错开不连续,间距比较小,形成剪刀效应。
4、次梁支座在主梁上的位置距离框架柱比较近。
首先当次梁刚接对主梁没有产生明显的扭转效应时,次梁铰接或者刚接对于主梁来说影响不大,主梁问题可不考虑。
而对于次梁本身来说,铰接和刚接有以下区别:铰接:跨中弯矩增大,跨中配筋相应增大,支座区上部设置构造钢筋。
这种情况次梁在实际工作中不是完全的铰接,支座转动会受到部分约束,跨中配筋偏安全。
支座因为配置构造负弯矩筋而分担的弯矩对主梁影响小,可以不考虑。
刚接:支座出现负弯矩,跨中弯矩减小。
支座负弯矩对主梁影响小,可以不考虑。
次梁支座上部钢筋应按充分受拉考虑,这样就要求主梁有足够的宽度来满足受拉钢筋锚入支座水平长度≥0.6lab的要求。
设计图纸中通常没有注明支座钢筋是按铰接或是按充分受拉考虑,那么施工单位按以上两种情况施工的可能性都有,若按充分受拉施工,与设计原意相符没有问题。
若主梁宽度不满足按充分受拉锚固的水平长度要求,个人认为施工单位会按铰接来做,或者主梁宽度满足要求,而施工单位为省钢筋按铰接施工。
结构设计中梁端铰接的问题
结构设计中梁端铰接的问题摘要:结构设计中经常会遇到梁端铰接还是固结的问题,这时常困惑着结构设计人员,本文就结构设计中如何确定铰接梁的问题就个人观点做以阐述关键词:结构设计铰接刚接1.引言好的结构设计既要传力明确,又要跟实际相符,其中梁端固结还是铰接直接影响着结构的受力状态,本文就结构设计中铰接梁的问题做如下探讨。
2.刚接与铰接的概念梁间连接的方式通常有刚接和铰接两种形式。
刚接是指能传递竖向力和水平力,又能传递弯矩的构件相互连接方式,而铰接是指能传递竖向力和水平力而不能传递弯矩的构件相互连接方式。
然而现实中梁的连接方式通常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般情况下,能承受弯矩大的连接方式就称为刚性,而受力过程中承受较小弯矩时就偏向于形成铰接。
3.当前存在的设铰接梁的几种情况及探讨3.1剪力墙的厚度或主梁宽度不能满足梁负弯矩筋的锚固要求,则梁与构件的连接可以认为属于铰接,在PKPM结构设计时可以点铰。
3.2.当梁为多夸连续布置时,连续梁的端支座处理办法同3.2.1,其中间支座负弯矩筋连续通过剪力墙,不存在锚固长度的问题,可以认为是刚接。
上面两种情况,可概括为梁端锚固长度不够。
铰接和固接是通过构造措施保证的。
作为梁端铰接,就是要保证梁端有一定的转动能力,允许此梁在两端形成朔性铰而产生裂缝,但是不会破坏,实际上没有完全的铰接也没有完全的固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使我们的构造措施能满足工程的需要。
我们认为假定梁端为铰接的结构,实际上梁端仍然有一定的弯矩,因此《混凝土规范》9.2.6条对此作出了规定要求上部配置构造钢筋,就是这个道理。
但要注意,按铰接设计的梁端负筋一定不能过大,满足构造要求即可;否则塑性铰很难形成,不能形成塑性铰则次梁弯矩对主梁造成的协调扭矩依然存在,但计算又未考虑该协调扭矩,有可能造成主梁抗扭不足。
3.3虽然主梁的宽度可以满足次梁负弯矩筋的锚固要求,但因主梁的线刚度比次梁的线刚度大很多,此时线刚度大的主梁可视作线刚度小的次梁系的不动铰支座,则次梁与主梁连接处可以认为是铰接3.4由于主梁对次梁的约束作用, 当次梁靠近主梁支座时,会在其梁梁端产生相应的负弯矩和一定程度的扭矩,导致配筋困难,这时候,我们可以将次梁梁端处理成铰接,从而减小主梁受到的扭矩。
结构设计初学者常见问题讲座-铰接、固结
初学者在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一、关于SATWE梁端铰接1、次梁与主梁的铰接(1)、做个实验,次梁都按主梁输入,一个次梁点铰,一个次梁不点铰,一个取消次梁。
图一(不点铰接)图2(点铰接)图3(取消次梁)图1、图2说明按主梁输入的次梁在点铰后,会影响侧向刚度计算,但很微弱。
图3说明,次梁对整体侧向刚度的贡献:14938/14590=1.0239。
仅仅2.39%,不会超过5%。
图4(不点铰接)图5(点铰接)图4、图5的周期继续说明次梁的刚度共享微弱,点铰不点铰对整体结构的计算都并没有影响图6(不点铰接)图7(点铰接)图8(取消次梁)图6、图7、图9继续反应次梁的作用对地震力作用下的基底剪力的贡献很微弱,说明次梁不管是用主梁输入还是用次梁来输入,对整体结构的影响微弱。
基底剪力反应结构的刚度图9(不点铰接)图10(点铰接)结论1:次梁点铰,不影响整体结构结论2:次梁对整体结构刚度贡献很微弱结论3:SATWE对次梁点铰后,并不是忽略了次梁的刚度共享。
(以上说明次梁,可以点铰,对整体影响不大,但注意也不能乱点,以致结构形成机构)(2)、次梁点铰的实质首先要认清我们为什么要铰接处理?不要认为是铰接,其实质是在受力过程中控制约束条件,释放弯矩。
图11(不点铰)图12(端部点铰)图11、图12说明释放掉次梁端部的弯矩,转移到次梁底部弯矩。
(次梁端弯矩也是按刚度分配,应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点铰释放弯矩)那么很多朋友就会问了,这不是与实际真实受力情况不同了吗?在实际工程中,混凝土都是整体现浇的,也就是说,所有的连接都是刚性连接。
但在结构中,所有构件的受力都是按刚度分配,次梁梁端点铰后,仍然有刚度存在,也就会分配到力。
那次梁点铰还有意义吗?看下图解释:图13图14图13、图14说明,边框架梁除了剪力突变,还产生了T=19的扭矩。
剪力突变无法避免,但扭矩可以释放掉,从而使得框架梁的受力变得稍微简单明确一点。
结论4:控制支座的约束条件,释放掉不利弯矩。
一端柱上-一端梁上的半框架梁
一端柱上-一端梁上的半框架梁广厦结构答疑汇总一、管理员能否举例说明一下基底相对于地面层的标高如何输入?比如一高层带地下室一起计算,计算时嵌固端取0层(地下室底板处),但地下室部分是没有风荷载的,此时如何输入才能实现这一点?还有半地下室的情况也请说明,谢谢!——1、有地下室时设置“地面层对应层号即可”。
2、基底相对于地面层的标高是在房屋建在山顶上求风荷时使用正值时起作用。
二、我计算的是一栋7层框架,底层层高4.8,其余层高3.0,计算结果中有多项侧向刚度比不满足要求,请问要不要作处理?怎样处理,现在我为了骗审图中心,就把计算结果改了一下,但显然这不是一个长远的办法,请管理员回复!!又:假如稳定性不满足又如何处理呢?——刚度比和稳定性不满足时计算已按规范内力放大了1.15,是否改方案由您决定,规范没有明确说明。
三、x≥0.35ho按双筋截面考虑2、设置铰接时梁底筋会自动增大,铰接处钢筋不能小于底筋1/4。
六、关于楼梯支座应该取弹性支座还是固端支座!——按弹性考虑。
七、广厦圆柱怎么输入?——宽度B输入直径,H=任何负数(不为0)输入。
八、两个出屋面楼梯间可以设一标准层,然后设1个鞭梢小楼层计算吗?还是要用SSW设多塔计算?谢谢!!两者影响大不大?——两个出屋面楼梯间可以设一标准层,然后设1个鞭梢小楼层计算,只是风荷载计算时迎风面多算了,也可用SSW设多塔计算,两种方法都可以,但计算原理不同结果有可能有区别。
九、在查看ss计算结果信息中的重量与质量(单位均为KN)有何区别——在计算结果总信息中自重+所输的恒载+所输的活载=重量,重量用以判断恒载和活载输入是否准确,自重+(所输的恒载+所输的活载)*折减系数=质量,质量用以求解地震力。
十、一平行墙面的悬挑楼梯,在柱上建纯悬挑梁作平台梁,将楼梯的荷载加至悬挑梁上,此计算模型计算结果准确吗(用SS计算)?有没有考虑悬挑梁对柱的影响?——如果是次梁导到构造柱上则程序按一定的比例将荷载加到构造柱上,比例的设置在砖混中信息中设。
梁的加密区只有一端加密的可能情况
梁的加密区只有一端加密的可能情况在16G101图集中,也提到了一种情况,一端是主梁,另一端是框架柱或剪力墙时,梁的箍筋加密区要分别对待。
一、讨论当楼、屋面梁的一端支座为框架柱而另一端为梁或框架梁时:由于另一端支座不是框架柱,因此该梁不能形成完整的框架梁,这种结构平面布置,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机制和抵抗水平荷载,没有一个清晰的模型。
但在实际施工中,会经常遇到此类情况时,正常按下述方式处理措施:1、梁的一端为框架柱时,与框架柱连接的梁端上、下纵向钢筋可按框架梁构造要求采取直线锚固或90弯折锚固措施。
2、另一端为梁或框架梁时,与梁连接的梁端上部纵向钢筋钢筋满足直线锚固长度La可不弯折。
不满足直线锚固长度时,可采取90°弯折锚固,弯折前的水平段投影长度,如按铰接连接时≧0.35Lab,如充分考虑钢筋的抗拉强度时,水平段长度≧0.6Lab。
弯折后的竖直段投影长度为15d。
3、当梁支座一侧有楼板时,梁上部纵向钢筋可采用直线锚固方式伸入楼板内,满足直线锚固长度La的要求。
下部纵向钢筋直线锚固长度不小于12d(带肋钢筋)。
4、与框架柱相连的一端箍筋应按该工程的抗震等级设置箍筋加密区范围,加密要求同框架梁;梁的另一端可不设置箍筋加密区。
二、当楼、屋面梁的一端支座为框架柱而另一端为剪力墙时:分为两种情况说明,第一种情况是剪力墙与梁平行时,应属剪力墙连梁;另一种情况是与剪力墙平面相交。
1、第一种情况属剪力墙的连梁,梁上、下纵向钢筋伸至框架柱内,按受拉钢筋采取直线锚固或90°弯折锚固,另一端按连梁的构造要求锚固,箍筋的设置应按施工图设计文件中的标注施工。
2、第二种情况的梁上、下纵向钢筋伸至框架柱内,按框架梁节点要求锚固。
另一端与剪力墙平面外相交,应根据施工图设计文件注明的支座,假定确定梁中纵向钢筋在支座内的锚固长度,它的处理方法,较为复杂,在下后的文章在专项说明。
请问什么情况下需要将梁的一端或两端设为铰接
请问什么情况下需要将梁的一端或两端设为铰接框架梁一端无柱的时候该端要设置为铰接,这是为了避免形成扁大柱,如果不这么做将使相邻两柱或扁柱在地震作用下吸收大量楼层剪力。
造成平面内各抗侧力的竖向构件刚度不均匀,尤其在局部突出不为在端部或平面中部对称,产生扭转效应,不过我个人认为这只是理论的看法,铰接与否只在计算模型和计算书中有体现,施工图中是不会体现的,那么施工单位如何理解这种做法,再何况,即使施工单位知道这是铰接,他会做成铰接么?铰接既然在模型中输入了,必然会在计算结果上体现出来,那么施工图也会体现出来,比如次梁点了铰接以后,负筋变小,底筋变大了。
除非你不按照计算书配筋的。
那个简单例子来说,比如一端和砌体结构的圈梁浇注,一端和梁现浇,为了减少梁对砌体墙和圈梁的扭转影响,就要考虑此处铰接,以减少节点的弯矩,降低影响设成铰接支座负筋会少一点铰接与否在计算上当然是可以体现出来,梁柱改铰之后相当于去除梁端弯矩,计算的直接结果是增大底部负筋的配筋量,在计算书中体现为铰接的地方是个圈,但是03G101中有铰接梁柱的画法吗?如果有我真该回去好好看看书了,如果没有施工图如何体现铰接。
砌体结构中大梁一般为两端铰接,因为梁端在荷载作用下会有转角,框架中一般深入柱子上的没有什么特殊要求的话,可视为固定端,如果是次梁的话实实际情况可考虑为铰接。
我有做设计的时候就是有些抗扭的钢筋超筋有的时候我就把它设成铰接这样就不会超筋了!次梁点了铰接以后,负筋变小,底筋变大了。
按照计算书配筋的肯定不会有问题,我觉得次梁一般考虑内力重分布的时候按铰接布置意思就是面负筋少就是铰接,多防点就钢了?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谈谈我的理解.结构力学里所谓铰的概念无非是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概念(X,Y向位移约束),实际的工程中正常使用时不存在铰(混凝土浇成以后就是刚接),只有在破坏时支左出现裂缝以后梁产生挠度变形,才形成的理论上的铰.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人为的设置某些次梁为铰支,是为了让该梁在地震中支左先破坏,以至于减弱对框架梁的扭曲,实质上也是为了保证框架的尽可能完好,不至于倒塌,该次梁下部配有更多的钢筋,使得支左破坏后有一定程度的保证不至于立即断裂.,减少人员的伤亡.总而言之,是一个地震中的主次破坏概念.这是我收集到的资料,应该对大家有所帮助次梁在PMCAD主菜单1和主菜单2不同输入方法的比较分析次梁可在PMCAD主菜单1中和其它主梁一起输入,程序上称为“按主梁输入的次梁”,也可在PMCAD主菜2的“次梁布置”菜单中输入,此时不论在矩形或非矩形房间内均可输入次梁,但只能以房间为单元输入,输入方式不如在PMCAD主菜单1中方便。
钢结构(柱脚)刚接与铰接的区别
刚性连接与铰性连接钢结构中,梁与柱的连接通常采用3种形式,柔性连接(也称铰接)、半刚性连接和刚性连接。
在工程实践中,如何判别一个节点属于刚性、半刚性或铰接连接主要是看其转动刚度,刚性连接应不会产生明显的连接夹角变形,即连接夹角变形对结构抗力的减低应不超过5%。
半刚性连接则介于二者之间。
梁柱的半刚性连接可以采用在梁端焊上端板,用高强螺栓连接,或是用连于翼缘的上、下角钢和高强螺栓。
其设计要求如下:(1)端板连接在端板连接节点中力的传递可将梁端弯矩简化为一对力偶,拉力经受受拉翼缘传递。
受拉螺栓对受拉翼缘对称布置。
压力可以通过端板或柱翼缘承压传递,压力区螺栓可少量设置,并和受拉螺栓一起传递剪力。
(2)上下角钢连接用上下角钢连接的节点中,受拉一侧的连接角钢在弯矩作用下,不仅竖肢变形,水平肢也变形。
因此,角钢连接的刚度比端板者稍低。
连接性质的划分应由下列三项指标来表征:抗弯刚度,转动刚度,延性(转动能力)。
&&& 抗弯承载力是连接强度的主要项目,此外还有抗剪强度。
刚性连接从理论上来说,承受弯矩和剪力的能力应该不低于梁的承载能力,亦即不低于梁的塑性铰弯矩和腹板全塑性剪力。
地震区的框架应该要求更高,体现“强连接-弱构件”的原则。
对于柔性连接则只要求其抗剪能力。
半刚性连接介于刚性和柔性连接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抗弯能力。
&& 连接的转动刚度由弯矩-转角曲线的斜率来体现,它不是常量,转动刚度对框架变形和承载力都有影响。
对变形的影响需要结合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分析。
为此,应考察连接的初始刚度或标准荷载作用下的割线刚度。
刚性连接的刚度,理论上需要达到无限大,但实际上只要达到一定的限值就可以看作是刚性连接,问题在于如何从数量上做出界定。
&&& 转动能力属于延性指标,塑性设计的框架要求塑性铰部位有一定转动能力,以便后续的内力重分布能够出现。
&&& 1.刚性连接这种构造假定梁柱连接有足够的刚性,梁柱间无相对转动,连接能承受弯矩。
(完整版)一端是柱一端是梁的这种梁为什么要指定铰接
本人正在建模的一栋框架住宅,由于首层是车库,需要大空间,二层是一梯四户的格局,就出现了二层楼板处出现大量的梁。
其中一条梁一端搭在柱子上,另一端直接搭在另外一条框架梁上,上头说搭在框架梁上的一端要指定铰接。
我问了一下,他说如果不指定的话,框架梁配筋会显得很大。
坐等高人解释一下个中的原因,最好能通俗点~从受力分析方面什么的解释一下,本人从事结构设计不久。
先感激了二种情况你都可算一下,比较一结果就知道是不是会差很多。
有差别,但不一定差很多。
梁搁梁,主梁抗扭刚度(截面尺寸)不大的话,次梁梁端弯矩是不大的,因此可以假定,这是一种情况。
另外,有时需要,人为设定为铰:不想使次梁梁端有此弯矩传递到主梁上(使主梁不受扭),次梁负筋用d10。
一般来说,连续梁中间支座是固接的,负筋配足,这样的话次梁的弯矩传递是连续的,边支座人为的设置成铰接,因为我们不希望次梁把弯矩传给主梁使主梁受扭,但设置成铰接后梁端可能会产生裂缝,另外,即使不点成铰接,PKPM一般也不会配足负筋的,而且还会照顾到主梁受扭,配受扭钢筋,所以我一般都不点铰接,你可以把点铰前点铰后的结果对比一下。
个人认为不报红的话,可以不点铰的~~报红了,框架梁抗扭算不过的话,可以点铰,释放梁端负弯矩,在配筋上体现~~ 可以不点铰支的,框架梁抗扭算不过,可以点铰。
我认为应该点铰接,如果不点铰接,两梁都按主梁计算,没有主次之分,框架梁配筋会很大.如果两梁荷载基本相同,可以不铰接点铰接就是让它有裂缝,减轻主梁压力我试过点不点铰接差不多,计算的时候也是按铰接算的弯矩是0.梁与柱连接,柱的刚度比梁的刚度大,节点为刚接;梁与梁连接,梁的刚度相差不大,节点为铰接;首先要说的是PKPM中satwe,假设,梁一头在柱上,则认为梁是从柱上挑出的梁,所以,计算会显示是梁上部超筋;点铰,没错可以通过计算,但是想想这种结构计算的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建议调整柱网要看主梁的宽度是否满足《混凝土规范》10.4的节点锚固要求,不满足的话应该是铰接,满足的话应该是固接个人认为,点铰接一般是在该节点次梁的配筋量较打的时候,而这个量大的配筋反应了一个问题,就是主梁收扭很厉害。
【免费下载】钢结构柱脚刚接与铰接的区别
刚性连接与铰性连接钢结构中,梁与柱的连接通常采用3种形式,柔性连接(也称铰接)、半刚性连接和刚性连接。
在工程实践中,如何判别一个节点属于刚性、半刚性或铰接连接主要是看其转动刚度,刚性连接应不会产生明显的连接夹角变形,即连接夹角变形对结构抗力的减低应不超过5%。
半刚性连接则介于二者之间。
梁柱的半刚性连接可以采用在梁端焊上端板,用高强螺栓连接,或是用连于翼缘的上、下角钢和高强螺栓。
其设计要求如下:(1)端板连接在端板连接节点中力的传递可将梁端弯矩简化为一对力偶,拉力经受受拉翼缘传递。
受拉螺栓对受拉翼缘对称布置。
压力可以通过端板或柱翼缘承压传递,压力区螺栓可少量设置,并和受拉螺栓一起传递剪力。
(2)上下角钢连接用上下角钢连接的节点中,受拉一侧的连接角钢在弯矩作用下,不仅竖肢变形,水平肢也变形。
因此,角钢连接的刚度比端板者稍低。
连接性质的划分应由下列三项指标来表征:抗弯刚度,转动刚度,延性(转动能力)。
&&& 抗弯承载力是连接强度的主要项目,此外还有抗剪强度。
刚性连接从理论上来说,承受弯矩和剪力的能力应该不低于梁的承载能力,亦即不低于梁的塑性铰弯矩和腹板全塑性剪力。
地震区的框架应该要求更高,体现“强连接-弱构件”的原则。
对于柔性连接则只要求其抗剪能力。
半刚性连接介于刚性和柔性连接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抗弯能力。
&& 连接的转动刚度由弯矩-转角曲线的斜率来体现,它不是常量,转动刚度对框架变形和承载力都有影响。
对变形的影响需要结合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分析。
为此,应考察连接的初始刚度或标准荷载作用下的割线刚度。
刚性连接的刚度,理论上需要达到无限大,但实际上只要达到一定的限值就可以看作是刚性连接,问题在于如何从数量上做出界定。
&&& 转动能力属于延性指标,塑性设计的框架要求塑性铰部位有一定转动能力,以便后续的内力重分布能够出现。
&&& 1.刚性连接这种构造假定梁柱连接有足够的刚性,梁柱间无相对转动,连接能承受弯矩。
例析框架梁对结构体系的影响
例析框架梁对结构体系的影响引言随着人们对住宅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户型的变化对结构布置甚至结构体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同时开发商对结构的经济造价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这样背景下,结构布置中难免出现了个别框架梁一端为柱(墙)一端为梁的情况。
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分析这种情况对整体结构的影响。
1. 工程简介:实际工程为多层住宅,建筑高度20.9米,7层。
抗震设防类别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土类别II类。
50年重现期风荷载0.45kN/m2,基本雪压0.35kN/m2。
图1.结构标准层平面布置图结构设计考虑建筑布置及造价采用异形柱框剪结构,在结合建筑布置中则出现框架梁一端为柱一端为梁的情况,如图1结构标准层平面布置图中在建筑1-C 轴、1-D轴X向框架梁框架梁属于一端为柱一端为梁情况,1-27轴、1-37轴、1-28轴、1-36轴Y向也属于一端为柱一端为梁情况。
2. 计算软件选择及模型验证:对于一端为柱一端为梁的框架梁直接影响的就是结构框架不能形成有效的抗侧力体系。
结构计算软件能不能准确反映出一端为柱一端为梁的对结构刚度带来的影响至关重要。
分析验证计算软件采用PKPM-SATWE,以单层框架的结构为例。
结构布置图详图3。
图2.计算对比模型结构布置图(左为框架一,右为框架二)图2中框架一为梁柱对齐框架结构,框架二则模拟一端为梁一端为柱的情况。
计算分析主要参数框架一前三周期为0.6561(X)、0.6561(Y)、0.6242(扭转),地震力作用下Y向最大层间位移角1/1996;框架二前三周期为0.8255(Y)、0.6516(X)、0.5965(扭转),地震力作用下Y向最大层间位移角1/1228。
由数值可以看出,当改变框架位置,产生一端为梁,一端为柱情况后,从地震力作用下最大值层间位移角可以看出框架二的Y向的刚度大幅降低,只有框架一的62%,且框架二的第一周期为Y向的平动,周期值较大也意味着Y向刚度减小。
高层结构,对“次梁始末两端是否点铰接”的理解
高层结构,对“次梁始末两端是否点铰接”的理解参加工作后的第三个项目,遇到了“次梁始末两端是否点铰接”的这个疑惑,单位习惯的做法是不分情况,貌似都建议点铰接,我困惑。
查阅相关资料后特总结如下:1 设计意图也必须以设计概念,正确的概念为基础。
次梁的弯矩,便成了框架主梁上的扭矩。
次梁的锚固长度大小,直锚或直+弯,规范或图集都是取的最不利锚固值,即锚固长度按此要求能包络柱很多最不利的情况。
在实际工程中,即使锚固长度不满足此要求,但“固结”效果是真实存在的,即次梁的弯矩也许并不会丢失或丢失太多,而是真实存在,但不满足规范与图集要求,但可能符合真实受力情况。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本中有以下文字:在满足一定可靠度的前提下,将结构开裂扭矩值乘以一个折减系数系数。
换个角度,此句话的意思在保证结构可靠度的前提下,已经对扭转刚度进行了折减。
抗扭承载能力的计算公式中也考虑了该系数,考虑了抗扭刚度的折减。
(切记,该公式保证了结构的可靠度)人为点铰接,是以开裂为代价,释放了次梁端弯矩与框架主梁上扭矩。
但在实际中,是根据刚度进行内力分配的,次梁端部的弯矩与扭矩是真实存在的,无论是否点铰,次梁端部也配有一定的面筋,也能承受一定量的弯矩。
当次梁端部弯矩不大时,裂缝并不会加大,只是底筋留有余量,偏于更安全。
当次梁支撑在刚度大的主梁上时,弯矩可能比较大,如果两端楼板及主梁自身能约束或能承受次梁传给框架主梁的扭矩时,点铰,构造的面筋可能承受不了次梁端的弯矩,通过调幅,让次梁底部承受更多弯矩,此时付出“开裂”的代价。
此时点铰可能是没有必要的。
2 安全性比裂缝更重要。
当次梁的弯矩变化为主梁上的扭矩时,我们应该充分并真实的考虑楼板对扭矩的“约束”。
对于两端都有楼板约束时,其对扭矩的“约束”作用比较大的,一般先不点铰接,让楼板真实的约束一部分扭矩。
如果楼板+框架主梁承受不了扭矩,则应该点铰接,因为安全性比裂缝更重要。
当同一方向的次梁错开支撑在主梁时,扭矩对框架主梁的影响的很大,可能引起超筋。
关于PKPM中梁的铰接的问题
关于PKPM中梁的铰接的问题我在工程中常常碰到两根梁搭在一起,下面没有柱子,从而使一个梁的扭矩很大.. 我就把梁连接设成铰接释放掉扭矩... 想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梁的连接可以设成铰接主要是看刚度比,如果支座梁对其它的梁约束不大的情况下可以设定为铰接。
有时候次梁是当成主梁输入的,可能就会出现扭矩较大的情况。
另:我说的是端支座的情况,中间支座倒是没有涉及到。
框梁跨中的次梁和靠支座的次梁截面大小也一样的,那为什么跨中不扭而支座会扭呢,因为跨中的梁线刚度和支座处的梁线刚度是不一样的,大家知道刚度其实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线刚度越大,那么说明其抵抗变形的能力就会大.显然,靠近支座处的框梁受到框柱及其他框梁的约束,使得该部位的线刚度非常大,而跨中的部位线刚度较之支座处小,因而导致框梁的这个部位最易变形,轻松释放掉次梁传递来的扭距,反观同一根框梁的支座处,刚度太大,能量集中,扭距不能得到释放,导致这个部位容易出现抗扭不足的情况.就好比我们想掰弯一根棍子,施同样的力,在跨中变形很明显,在支座附近就不明显.但是问题又来了,目前针对这一问题的做法都是把靠支座处的梁设为铰结,这样就接近于跨中的受力情况,这样一来,电算是容易通过了,可是和真实情况是有差异的,实际上,靠支座处的框梁的扭距还是会比跨中的扭距大的,可我们人为把它忽略了,不是矛盾了么pkpm这样的问题感觉很多,刚度相差较大的话,应该做成铰接,这样跟接近实际受力状况。
我倒是有不同的看法,是否铰接,根线刚度比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原因很简单,框架结构中有的梁的线刚度要比柱的线刚度大好多,也没有人把柱端看作铰接,铰接和固接是通过构造措施保证的。
作为梁端铰接,就是要保证梁端有一定的转动能力;固接,就是要限制梁端的转动能力;实际上没有完全的铰接也没有完全的固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使我们的构造措施能满足工程的需要。
我们认为假定梁端为铰接的结构,实际上梁端仍然有一定的弯矩,因此《混凝土规范》10.2.6条对此作出了规定,要求上部配置构造钢筋,就是这个道理。
剪力墙连梁超限问题的处理方法
剪力墙连梁超限问题的处理方法黄起益【期刊名称】《《福建建筑》》【年(卷),期】2019(000)008【总页数】6页(P40-45)【关键词】高层建筑; 剪力墙结构; 连梁; 超限【作者】黄起益【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漳州3631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730 引言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中,不论是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还是筒体结构,剪力墙连梁都很容易发生超筋超限现象。
尤其是设防烈度高、基本风压大的地区,该现象更为明显[1-2]。
从汶川地震的破坏现场可以看到,虽然剪力墙连梁是一种很重要的耗能构件,但是当连梁过早发生剪切破坏时,便失去了作为耗能构件的意义,不仅不能起到良好的耗能效果,也未能起到保护墙体的作用[3]。
迄今为止尽管各种新型剪力墙的相关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在超高层建筑和高层建筑中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仍然是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4]。
研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及其破坏模式仍具有普遍适用性,而作为耗能构件的连梁,如何保证连梁不发生剪切破坏,并解决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超筋超限问题便成为一个棘手又重要的研究内容。
1 连梁定义通常把利用建筑物墙体作为承受竖向荷载、抵抗水平荷载的结构,称为剪力墙结构。
在抗震地区,也称为抗震墙结构。
剪力墙结构设计时,剪力墙布置不宜过长,《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以下简称《高规》)规定墙段长度不宜大于8 m[5]。
为此,墙长超过8m剪力墙通常会进行开洞处理,形成联肢剪力墙(双肢或多肢)。
联肢剪力墙之间,两端与剪力墙在平面内相连的梁即为连梁。
当梁一端为框架柱另一端为剪力墙或两端均为剪力墙但跨高比不小于5时,宜按框架梁设计。
在梁平法施工图[6]中,前者用KL或WKL编号,后者用LLk编号,如图1所示。
为了避免靠近墙侧梁端发生剪切破坏,梁箍筋宜全长加密,并适当加强(如加大箍筋直径、增加箍筋肢数或减少箍筋间距)。
(a) (b)(c) (d)(c)图1 梁编号(a)两端均为墙肢(跨高比<5);(b)两端均为墙肢(跨高比≥5);(c)一端为框架柱,一端为剪力墙;(d)两端均为框架柱;(e)一端在剪力墙平面内,一端在剪力墙平面外。
钢结构的“刚接”和“铰接”区别
刚性连接与铰性连接钢结构中,梁与柱的连接通常采用3种形式,柔性连接(也称铰接)、半刚性连接和刚性连接。
在工程实践中,如何判别一个节点属于刚性、半刚性或铰接连接主要是看其转动刚度,刚性连接应不会产生明显的连接夹角变形,即连接夹角变形对结构抗力的减低应不超过5%。
半刚性连接则介于二者之间。
梁柱的半刚性连接可以采用在梁端焊上端板,用高强螺栓连接,或是用连于翼缘的上、下角钢和高强螺栓。
其设计要求如下:(1)端板连接在端板连接节点中力的传递可将梁端弯矩简化为一对力偶,拉力经受受拉翼缘传递。
受拉螺栓对受拉翼缘对称布置。
压力可以通过端板或柱翼缘承压传递,压力区螺栓可少量设置,并和受拉螺栓一起传递剪力。
(2)上下角钢连接用上下角钢连接的节点中,受拉一侧的连接角钢在弯矩作用下,不仅竖肢变形,水平肢也变形。
因此,角钢连接的刚度比端板者稍低。
连接性质的划分应由下列三项指标来表征:抗弯刚度,转动刚度,延性(转动能力)。
抗弯承载力是连接强度的主要项目,此外还有抗剪强度。
刚性连接从理论上来说,承受弯矩和剪力的能力应该不低于梁的承载能力,亦即不低于梁的塑性铰弯矩和腹板全塑性剪力。
地震区的框架应该要求更高,体现“强连接-弱构件”的原则。
对于柔性连接则只要求其抗剪能力。
半刚性连接介于刚性和柔性连接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抗弯能力。
连接的转动刚度由弯矩-转角曲线的斜率来体现,它不是常量,转动刚度对框架变形和承载力都有影响。
对变形的影响需要结合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分析。
为此,应考察连接的初始刚度或标准荷载作用下的割线刚度。
刚性连接的刚度,理论上需要达到无限大,但实际上只要达到一定的限值就可以看作是刚性连接,问题在于如何从数量上做出界定。
转动能力属于延性指标,塑性设计的框架要求塑性铰部位有一定转动能力,以便后续的内力重分布能够出现。
1.刚性连接这种构造假定梁柱连接有足够的刚性,梁柱间无相对转动,连接能承受弯矩。
铰支连接这种构造假定结构承受重力荷载时,主梁和柱之间只传递垂直剪力,不传递弯矩。
梁、板中固接、铰接及锚固
2
5.弯矩调幅,可以使梁端弯矩变小,更容易施工,但调幅仅针对重力荷载作用效应(国 外规范有针对水平力调幅的规定, 弯矩调幅虽然是由于塑性内力重分布, 但是还有一个附加 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减缓顶部钢筋拥挤情况、 将顶部钢筋通过调幅移至底部, 这样便于混凝 土的浇筑,调幅的本质是充分的利用材料性能,尊重了结构的实际受力过程。 《高规》规定,现浇框架结构 BEK=0.8-0.9,应此现浇结构不能小于 0.8。程序只对梁 端负弯矩调幅,遇梁端正弯矩时不调,因此当梁跨由多于两个梁单位元组成时,若程序对其 跨中弯矩未作调幅处理时,应人工处理。若程序不能识别悬臂梁时,应人工指定,或对经调 幅后的悬臂梁负弯矩人工修正。 框支层和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的±0.000 层框架梁不能调幅。 6.底框:底框中设置的托墙梁一般设计成两端固结,如果约束不够还有加腋的做法,以 减小跨中弯矩, 优化梁的受力状态, 防止梁上墙体开裂。 在 PKPM 中, 需要在上面说过的“特 殊构件补充定义”中将托墙梁定义为“转换梁”, 如此才会考虑托墙梁的特殊受力和构造要 求。 7.所有节点都能按刚接最好,或者采取措施能够刚接,点铰接一般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一般边跨框架梁柱节点,连梁与剪力墙节点,剪力墙平面外梁与墙柱节点刚度比满足固接, 即一般按固结考虑,假设存在施工困难或者超筋等难处理问题,假设是框架梁柱节点,则点 铰。 pkpm 受力分析时,在不人为的修改时,不管是梁柱节点,梁梁节点,还是梁墙节点, 程序都是按固接,除了次梁外(按次梁建模时,程序自动判定为铰接) ,然后通过三维空间 有限元计算方法,算出连续梁的弯矩。 8.人为把节点改成铰接的情况:1.实际模型并不是铰接,比如梁宽很大,也就是刚度比 不满足条件, 或者框架梁直接支撑在很薄的剪力墙上, 并且没有设构造端柱时; 2.不好锚固, 施工困难时;3.梁端超筋时,或者抗扭超筋(但尽量少用,不得已而为之) ,比如梁梁节点, 但框架梁一端刚接一端铰接的部位尽量少些。 铰接梁定义的太多,导致内力的重分布,刚度变小,内力计算不合理;并且楼层抗侧刚 度减小越厉害,为了控制位移,也许竖向抗侧构件会加大很多的,而实际中,点铰后刚度是 实际存在的,设计于是变得浪费。 9.梁墙尽量按刚接(一般是设了构造端柱,满足刚接的基本条件) ,但往往超筋超限, 如果超筋超限,在地震组合下将该梁定义为连梁进行刚度折减。在风荷载组合下按刚接框 架梁进行强度和裂缝的验算.锚固长度平直段都要满足 0.4Lae 或 0.4La 10.对梁梁交接的铰点, 点铰梁端支座可以按混凝土规范的弱约束节点构造, 但对梁墙、 梁柱交接点,梁端上部钢筋应予以加强,对于比较重要的部位,应以不大于 2%的配筋率 满配。
总结梁的类型与在支座的锚固
总结梁的类型与在支座的锚固说明本文总结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常见的10种类型的梁,给出了各种类型下梁的钢筋在支座处的锚固形式及参考图集,个别的给出了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适合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参考。
同时说明,本文中所提“抗震锚固”代指两种情况:1、受力钢筋在框架节点区的锚固;2、受力钢筋在钢筋混凝土墙内满足连梁锚固要求的锚固。
为行文方便,以“抗震锚固”代称。
2024年1月8日目录第一种:两端与墙顺接 (3)第二种:两端与柱连接 (4)第三种:一端与柱连接,另一端与墙顺接 (5)第四种:一端与柱连接,另一端与墙垂直连接 (6)第五种:一端与墙顺接,另一端与墙垂直连接 (8)第六种:一端与柱连接,另一端与梁连接 (10)第七种:一端与墙顺接,另一端与梁连接 (11)第八种:两端与墙垂直连接 (12)第九种:一端与墙垂直连接,另一端与梁连接 (14)第十种:两端与梁连接 (16)支座图示如下:类型:这种梁的类型是连梁,在施工图纸中,当跨高比小于5时代号为LL,当跨高比不小于5时代号为LLk。
详《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7.1.3条及条文说明。
锚固:这种梁两端均为抗震锚固,其中连梁LL在支座处的锚固要求详国标图集22G101-1第2-27页,连梁LLk在支座处的锚固要求详国标图集22G101-1第2-29页。
支座图示如下:类型:这种梁的类型是框架梁,在施工图纸中代号为KL。
锚固:这种梁两端均为抗震锚固。
在支座处的锚固要求详国标图集22G101-1第2-33~2-35页。
第三种:一端与柱连接,另一端与墙顺接支座图示如下:类型:这种梁的类型本人认为是框架梁,在施工图纸中代号为KL。
虽然国标图集17G101-11第4.7.2条有说这种是连梁,但本人习惯上仍按框架梁,诸君自行把握吧。
锚固:这种梁两端的锚固情况需要分别表述:在连接柱一端的锚固为抗震锚固,在支座处的锚固要求详国标图集22G101-1第2-33~2-35页;在顺接墙一端的锚固为抗震锚固,在支座处的锚固要求详国标图集22G101-1第2-38页。
柱脚刚接与铰接的区别
刚性连接与铰性连接钢结构中,梁与柱的连接通常采用3种形式,柔性连接(也称铰接)、半刚性连接和刚性连接。
在工程实践中,如何判别一个节点属于刚性、半刚性或铰接连接主要是看其转动刚度,刚性连接应不会产生明显的连接夹角变形,即连接夹角变形对结构抗力的减低应不超过5%。
半刚性连接则介于二者之间。
梁柱的半刚性连接可以采用在梁端焊上端板,用高强螺栓连接,或是用连于翼缘的上、下角钢和高强螺栓。
其设计要求如下:(1)端板连接在端板连接节点中力的传递可将梁端弯矩简化为一对力偶,拉力经受受拉翼缘传递。
受拉螺栓对受拉翼缘对称布置。
压力可以通过端板或柱翼缘承压传递,压力区螺栓可少量设置,并和受拉螺栓一起传递剪力。
(2)上下角钢连接用上下角钢连接的节点中,受拉一侧的连接角钢在弯矩作用下,不仅竖肢变形,水平肢也变形。
因此,角钢连接的刚度比端板者稍低。
连接性质的划分应由下列三项指标来表征:抗弯刚度,转动刚度,延性(转动能力)。
&&&抗弯承载力是连接强度的主要项目,此外还有抗剪强度。
刚性连接从理论上来说,承受弯矩和剪力的能力应该不低于梁的承载能力,亦即不低于梁的塑性铰弯矩和腹板全塑性剪力。
地震区的框架应该要求更高,体现“强连接-弱构件”的原则。
对于柔性连接则只要求其抗剪能力。
半刚性连接介于刚性和柔性连接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抗弯能力。
&&连接的转动刚度由弯矩-转角曲线的斜率来体现,它不是常量,转动刚度对框架变形和承载力都有影响。
对变形的影响需要结合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分析。
为此,应考察连接的初始刚度或标准荷载作用下的割线刚度。
刚性连接的刚度,理论上需要达到无限大,但实际上只要达到一定的限值就可以看作是刚性连接,问题在于如何从数量上做出界定。
&&&转动能力属于延性指标,塑性设计的框架要求塑性铰部位有一定转动能力,以便后续的内力重分布能够出现。
&&&1."刚性连接这种构造假定梁柱连接有足够的刚性,梁柱间无相对转动,连接能承受弯矩。
框架梁、次梁区别
5. 一端与框架柱相连,一端与剪力墙平行相连----框架梁。
6. 一端与框架柱相连,一端与剪力墙垂直相连----框架梁。
剪力墙也有平面外刚度,可以近似看做一个长扁柱,按照新高规JGJ3-2002 中7.1.7条的要求,应控制剪力墙的平面外弯距,应至少采用下面的一个措施:
3. 两端都和剪力墙水平相接----这种情况分2种(按《高规》JGJ3-2002中7.1.8条规定):
a) 跨高比<5,且剪力墙长度能满足梁纵筋锚入墙内的长度≥LaE,且≮600mm----连梁。
跨高比<5是要求连梁有足够的刚度,不只在联肢墙内部传递剪力,还要平衡两端剪力墙的弯曲应力,连梁的箍筋要求是按同等级的框架梁加密箍的要求,沿梁全长加密箍筋。此种连梁在外墙窗洞处应用较多,特别是结构体形扭转不规则的情况,为了满足结构抗扭刚度或避免外墙在扭转变位较大时,外墙砌体与混凝土梁产生错位裂缝,一般窗下墙也采用混凝土整浇,与楼面以下、窗洞以上部分一起形成一道深梁,按普通住宅层高2.8m,窗高1.5m考虑,此深梁高度有1.3m,其刚度相当大。此种连梁若不按剪力墙洞口输入,则计算误差会很大。
根据情况பைடு நூலகம்体确定:
1. 两端与柱相接----框架梁。框架梁的两端都是固结,可以在水平地震荷载下传递剪力,框架梁的水平地震荷载下的剪力是二端大,中间为0,故框架梁有箍筋加密区,中间部分箍筋不用加密。
2. 两端与主梁相接----次梁。次梁的两端都是铰接,次梁相接的不是竖向抗侧构件,因此不传递水平地震荷载下的剪力。所以次梁不用设置箍筋加密区。
1)沿梁轴线方向设置与梁相连的剪力墙;
2)在梁与墙相交处设置扶壁柱;
3)不能设置扶壁柱时,应设置暗柱,并按计算配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人正在建模的一栋框架住宅,由于首层是车库,需要大空间,二层是一梯四户的格局,就出现了二层楼板处出现大量的梁。
其中一条梁一端搭在柱子上,另一端直接搭在另外一条框架梁上,上头说搭在框架梁上的一端要指定铰接。
我问了一下,他说如果不指定的话,框架梁配筋会显得很大。
坐等高人解释一下个中的原因,最好能通俗点~从受力分析方面什么的解释一下,本人从事结构设计不久。
先感激了
二种情况你都可算一下,比较一结果就知道是不是会
差很多。
有差别,但不一定差很多。
梁搁梁,主梁抗扭刚度(截面尺寸)不大的话,次梁梁端弯矩是不大的,因此可以假定,这是一种情况。
另外,有时需要,人为设定为铰:不想使次梁梁端有此弯矩传递到主梁上(使主梁不受扭),次梁负筋用d10。
一般来说,连续梁中间支座是固接的,负筋配足,这样的话次梁的弯矩传递是连续的,边支座人为的设置成铰接,因为我们不希望次梁把弯矩传给主梁使主梁受扭,但设置成铰接后梁端可能会产生裂缝,另外,即使不点成铰接,PKPM一般也不会配足负筋的,而且还会照顾到主梁受扭,配受扭钢筋,所以我一般都不点铰接,你可以把点铰前点铰后的结果对比一下。
个人认为不报红的话,可以不点铰的~~
报红了,框架梁抗扭算不过的话,可以点铰,释放梁端负弯矩,在配筋上体现~~ 可以不点铰支的,框架梁抗扭算不过,可以点铰。
我认为应该点铰接,如果不点铰接,两梁都按主梁计算,没有主次之分,框架梁配筋会很大.如果两梁荷载基本相同,可以不铰接
点铰接就是让它有裂缝,减轻主梁压力
我试过点不点铰接差不多,计算的时候也是按铰接算的弯矩是0.
梁与柱连接,柱的刚度比梁的刚度大,节点为刚接;
梁与梁连接,梁的刚度相差不大,节点为铰接;
首先要说的是PKPM中satwe,假设,梁一头在柱上,则认为梁是从柱上挑出的梁,所以,计算会显示是梁上部超筋;点铰,没错可以通过计算,但是想想这种结构计算的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建议调整柱网
要看主梁的宽度是否满足《混凝土规范》10.4的节点锚固要求,不满足的话应该是铰接,满足的话应该是固接
个人认为,点铰接一般是在该节点次梁的配筋量较打的时候,而这个量大的配筋反应了一个问题,就是主梁收扭很厉害。
如果点了铰接,就释放了主梁的压力,但是次梁在该处容易破坏,那么再通过加大梁下部钢筋来弥补该处次梁所承受的荷载。
1 减小主梁受扭
2 调整内力分布,尽量让支座处钢筋减少,增大增大次梁跨中配筋
这样设定是比较合理的,因为柱子抗弯能力强,次梁与柱连接处设置成刚节点成立;次梁与主梁连接处,若设置为刚接,则主梁受扭,钢筋混凝土梁抗扭能力比较差,这样受力不太合理,若主梁抗扭失效,次梁端负弯矩消失,则次梁跨中弯矩加大,次梁底部配筋一般就不够了。
因此你的上方这样设置是比较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