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合集下载

2024-2025学年学年教科版物理8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教科版物理8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教科版物理8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案:8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使他们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过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振动的物体(如扬声器、鼓等)、尺子、实验器材(如泡沫球、硬纸板等)。

学具:记录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振动的物体(如扬声器、鼓等),引导学生发现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3. 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学生用尺子敲击桌子,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传播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

5. 展示与分享:让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过程。

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展现了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兴趣。

然而,部分学生对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理解还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辅导和指导。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声音的利用和应用,如音乐、通信等领域。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和观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探究声音的产生在这个环节,我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作为教具,如扬声器和鼓,让学生亲身感受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教案范文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教案范文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教案范文海阔凭你们跃,天高任你们飞。

愿你们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第几篇。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自己学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开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教案1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说出力的分解的概念2、知道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3、知道矢量、标量的概念二、预习内容1、力的分解:几个力________________跟原来____________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力的分解.2、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____、___________的分力。

一个已知力究竟应该怎样分解,要根据______________。

3、既有____,又有_____,相加时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叫做标量.三、提出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养成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重点难点力的分解三、学习过程自主学习1、什么叫做力的分解?2、如何得到一个力的分力?试求一水平向右、大小为10N的力的分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根据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编写,内容包括十个章节。

每个章节包含学习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课堂小结、作业布置和拓展延伸部分。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第一章教案:运动的描述1. 学习目标:了解物体运动的概念、特点和表示方法。

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学会用图表和图像描述物体运动。

2. 教学重点:物体运动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3. 教学难点:速度图像的解读和应用。

4.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运动图像、实物道具。

5.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道具展示,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的描述方法。

(2) 理论讲解:讲解物体运动的概念、特点和表示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用图表和图像描述物体运动。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物体运动描述方法及其应用。

7. 作业布置:练习题:分析给定的运动图像,求解相关问题。

8. 拓展延伸:研究实际生活中的运动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三、第二章教案:力和运动的关系四、第三章教案:物质的性质五、第四章教案:能量与转化六、第五章教案:简单机械六、第六章教案:声现象1. 学习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学会用实验探究声音的特性。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区分。

3. 教学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和应用。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声源、接收器、测量工具等)。

5.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出声音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3) 实验演示:进行声源、接收器和测量工具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声音的传播和特性。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机械运动学习目标: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状态的判断。

教学内容:介绍机械运动的概念,解释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探讨参照物的选择对运动状态判断的影响。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状态的判断。

1.2 直线运动学习目标:掌握直线运动的类型和特点,理解速度的概念。

教学内容:介绍直线运动的类型(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解释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直线运动的特点,通过计算练习,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

第二章:测量长度和时间2.1 长度测量学习目标:掌握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和方法,提高测量精度。

教学内容:介绍尺子和卷尺的使用方法,学习测量直线和曲线长度的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习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

2.2 时间测量学习目标:理解时间单位,学会使用停表和秒表。

教学内容:介绍时间单位(秒、分钟、小时等),学习使用停表和秒表进行时间测量的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时间单位的概念。

第三章:速度和平均速度3.1 速度学习目标: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介绍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释速度的单位(米/秒、千米/小时等)。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速度的变化,通过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3.2 平均速度学习目标: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学会计算平均速度。

教学内容: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释平均速度与总路程和总时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计算练习,让学生学会计算平均速度。

第四章:力和运动4.1 力学习目标: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介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释力的单位(牛顿、千克力等)。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基本物理概念和原理。

(2)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物理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运用数学工具,进行物理计算和推理。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环保意识。

(3)养成勤奋学习、严谨治学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力学(1)力的概念和作用(2)牛顿运动定律(3)压强和浮力(4)简单机械2.第二单元:热学(1)温度和热量(2)热力学第一定律(3)热力学第二定律(4)物态变化3.第三单元:光学(1)光的基本性质(2)光的传播和反射(3)光的折射和散射(4)光的色散和光谱4.第四单元:电磁学(1)电荷和电场(2)电路和电流(3)磁场和磁感应(4)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力学中的牛顿运动定律、压强和浮力。

(2)热学中的温度和热量、热力学定律。

(3)光学中的光的传播、折射和色散。

(4)电磁学中的电荷、电流和电磁波。

2.难点:(1)力学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热学中的热力学定律的推导。

(3)光学中的光的折射和色散的计算。

(4)电磁学中的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四、教学策略1.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物理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注重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

5.结合考试大纲,进行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五、教学过程1.第一单元:力学(1)导入: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力的概念和作用:讲解力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效果。

(3)牛顿运动定律:讲解牛顿运动定律的三个定律及其应用。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设计(全)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设计(全)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第1节: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一、教学目标要求1. 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

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 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缘由。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是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

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参观实验室①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②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

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教师讲故事: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

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

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

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

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

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

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

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3)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案15篇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案15篇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案15篇教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3、常识性了解频率的概念及其单位4、常识性了解能引起人的听觉的声音的频率范围能力目标:1、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2、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不但是一门实用学科,同时还是一门具有艺术性、很美的一门学科、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从我们周围的两类声音:一类是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乐音;一类是使人感到烦躁的声音——噪声、教材以实验为基础,通过生活中有关实例的分析和概括,引入了乐音的三个基本要素——响度、音调和音色、由于音调跟频率的关系,多数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教材安排了用硬纸片划木梳和拨动橡皮筋的实验,教材在出现频率的概念和单位这一较深知识点的同时,又举出一个有趣的人、狗、猫听觉范围对照的实例,以有利于学生对频率的理解,同时又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响度跟振幅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给出其关系后,教材利用插图介绍了一些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的方法,使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由于音色是三要素中较为复杂的概念,教材只是简单指出了声音有这个特征,而未进一步探讨、教法建议1)引入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新课引入没有一定的模式,要根据教材、学校实验设备、学生实际等条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的引入,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跟该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紧密的联系起来、2)注重实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较低,而这节教材的知识点虽少,但感性东西较多,单纯靠讲是不行的,必须加进大量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活跃课堂,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如可增加让直尺振动发声,演示振动快慢与音调的关系;在纸盆上放乒乓球,演示响度跟振幅的关系等、3)注意引导学生区别科学用语和日常用语的不同、4)本节课物理名词较多,对于刚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是困难的,不要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课内教学也不要在这些名词上多费唇舌,否则将适得其反,要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的这些名词在实际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教学设计示例重点和难点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教法:学生参与实验教具:录音机、磁带、旋转齿轮装置、木梳、硬纸片、硬塑料片、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由演奏同学准备乐器、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播放录音]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乐音使人感到烦躁的声音→噪音方法1:[播放录音]用录音机播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请同学分析低音部和高音部的不同?男声和女声的不同?演奏乐器有哪些?引入乐音的三要素、方法2:请班上会乐器演奏的同学表演、(应有两种以上的乐器),引入乐音的三要素、(二)新课教学一、音调方法1: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总结[实验1]用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分析:谁是发声体?拨动快慢对发声体有何影响?声音听起来有什么不同?[实验1]拨动张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张紧的粗橡皮筋、分析: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振动快慢不同,音调不同、结论:音调跟发声体振动快慢(频率)有关系、方法2: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同学上前观察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转动齿轮,请同学注意听用硬塑料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分析:硬塑料片的振动发声;齿数多,振动快;齿数少,振动慢、结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简介人和动物的听觉范围,提高学生的兴趣、二、响度:1、响度的概念: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人耳感觉到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位置感觉声音大小不同、方法1:教师提问: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主要与那些因素有关?你能否自己设计实验进行说明?(除教师提供的实验仪器:鼓、鼓锤和镲之外,其它仪器一律不限,现场没有的可用语言描述)控制时间在5分钟左右,让学生充分发言、归纳总结出结论: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大小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方法2:由演示实验和学生可操作实验得出结论、[演示]在纸盆上放乒乓球(或碎纸屑),调节音量观察球(或碎纸屑)的跳动幅度、[实验感受]:手摸喉部大声说话和小声说话时的不同、总结结论、2、响度和音调的区别同学们在论述实验结果与分析结果时,都使用了"声音的高低"一词,而没有使用"声音的大小",可见,同学们是知道声音的高低和大小是有区别的参考书37页科学用语和日常用语的不同、三、音色:小活动:请出几位同学分别说一句话,其它同学闭上眼睛猜出发言的先后顺序、由学生讲述猜测的理由,教师给出音色的概念、(三)总结、扩展由于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不高,所以,对于一般的学生,教师只要使学生从实验角度理解并记忆大纲所要求内容即可;而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不局限于书本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自由拓展、板书设计探究活动1)某种乐器改变音调的方法【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活动目的】扩展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活动流程】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备注】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2、和其他成员交流、2)了解某种乐器的制作过程【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活动目的】通过了解乐器的制作过程,加深对乐音三要素的理解,把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活动流程】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尝试制作乐器;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备注】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2、尝试制作乐器要有完整的过程记录(不一定成功)、3、和其他成员交流、教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生产、生活及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案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案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案以“物理课程标准”为主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部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正确掌控物理学科特点,积极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毕生发展奠定基础。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5篇教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案内容,感谢大家浏览,期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教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案1功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认识在什么情形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形下没有做功。

知道运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运算。

2、进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教学重点: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运算教学难点:判定在什么情形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形下没有做功。

学习进程一、创设情境,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展现汇报自学指导一、浏览课本前两段,知道什么是力学中的功,知道力何时能做功.并填写下列空格: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二、视察课本中前三个图,找出三个实例的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课本中的后三个图中,力都没有做功,想一想这些力为何没有做功?并写出原因:甲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浏览课本第一段,找出力学力所说的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_______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浏览课本第二段,了解两种不做功的情形,要知道为何不做功.通过各个实例可知力学里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具有,力才做功.课堂达标判定下列说法的正误:(1)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 )(2)物体只要移动了距离,就做了功 ( )(3)物体从高处落下重力做了功 ( )(4)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又移动了距离,这个力就做了功 ( )(5)受提侧重物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做了功 ( )(6)人用力推车,但车未动,人没有做功 ( )三、浏览课本“功的运算”部分的内容,然后填写下列空白.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力所做的功就___________.在物理学中 ,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功.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 功 -----_________( )F----____-----_________( )S----____-----_________(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 ____,距离的单位是________,功的单位是_________,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_________,简称_______,符号是______,且1J=_____Nm【典型例题】质量为100kg的物体,在拉力F=200N的作用下沿水平地眼前进了10m,则拉力所做的功是多少?五、拓展提升1.已知物体受10N的拉力,并沿拉力方向匀速前进了5m,拉力对物体做功_________J.2.用100N的拉力将重500N的木箱在水平地面上运速移动了5m,拉力做功________J,重力做功为_______J.3.马拉着质量为2000kg的车在平路上前进,马的水平拉力是500N,做了2×105J的功,则马拉车前进了_______m.4.某人沿水平方向用力推侧重1500N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10m,已知遭到的阻力为100N,求它推车做的功.5.下面几种情形下,力做了功的是( )A 用力把杠铃举在空中不动B 用力提着水桶水平匀速移动C 用力在斜面上拉车前进D 物体在光滑的平面上运速移动6.一个物体的质量是5kg,用10N的水平拉力在地面上前进了10m,则拉力做的功是_____J,若把物体匀速向上提起10m,则需要的拉力是_______N,拉力所做的功又是_________J.7.起重机将重3×103N的楼板以1m/s的速度举到10m高的三层楼后,又将楼板水平移动了3m,在全部进程中,起重机对楼板做的功是( )A 6×103JB 9×103JC 3×104JD 3.9×104J8.某同学用50N的力将重10N的足球踢出去15m远,该同学对足球做的功是( )A 750JB 150JC 没有做功D 做了功,但条件不足,没法肯定9.两辆车的重力分别是100N和500N,用200N的力都使它们前进了15m,则( )A 拉大车做的功多B 拉小车做的功多C 拉力对两车做的功一样多D 没法比较10.如图所示三种情形下,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都沿接触面匀速移动了S的距离,则功的运算公式W=FS( )A 只适于甲B 只适于乙C 只适于甲和丙D 甲、乙、丙都适用11.质量为100kg的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了5m,物体运动时遭到的摩擦力是重力的0.05倍,求拉力F做的功.(g=10N/kg)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案2宇宙和微观世界(1)(一)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3)了解原子的结构;(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运用和发展前景。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材第二章《力和运动》的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理解及运用;惯性的概念及其与质量的关系;实验探究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能运用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与惯性的关系。

3.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运用;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实验探究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滑板、毛巾、砝码、计时器、牛顿第一定律演示仪。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辆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突然撤掉动力,小车逐渐停下来。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车会停下来?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小车滑行得更远?2. 例题讲解: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分析小车滑行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解释为什么小车最终会停下来。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现象。

4.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探究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原因。

实验内容包括:改变滑板表面的粗糙程度,观察小车滑行的距离;改变小车的质量,观察小车滑行的距离。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理解及运用。

2. 惯性的概念及其与质量的关系。

3. 实验探究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原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现象。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简述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答案: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是否到位?实验探究中是否发现新的问题?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牛顿第一定律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如:设计更安全的汽车刹车系统等。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教案内容: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编写的,适用于八年级学生。

教材以学生生活实例为导入,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

本册共有15个单元,涵盖了声、光、电、热、力等物理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声、光、电、热、力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声、光、电、热、力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2.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反射原理,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以及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物理现象。

3. 案例分析: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安排本册教材共15个单元,每个单元的教学时间为2课时。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1. 第一单元:声现象(2课时)2. 第二单元:光现象(3课时)3. 第三单元:电现象(4课时)4. 第四单元:热现象(3课时)5. 第五单元:力现象(3课时)六、教学评价1. 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 作业评价:布置适量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 单元测试:在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4. 学期考试:学期末进行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七、教学资源1. 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书,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物理知识。

2. 实验器材:放大镜、显微镜、电流表、电压表、电阻表等,用于开展实验教学。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一、教案内容:第1章:机械能1.1 动能1.2 势能1.3 机械能守恒定律第2章:声音与振动2.1 声音的产生2.2 声音的传播2.3 乐音与噪声2.4 振动与波第3章:光的传播与反射3.1 光的传播3.2 光的折射3.3 光的反射3.4 透镜及其应用第4章:光的折射与透镜4.1 光的折射现象4.2 透镜的分类与特点4.3 凸透镜成像规律4.4 眼睛与眼镜第5章:电磁现象5.1 电流与电路5.2 电压与电阻5.3 欧姆定律5.4 电磁铁与电磁波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能的概念,掌握动能、势能的计算方法,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

2. 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反射规律,了解乐音与噪声的定义,认识振动与波的关系。

3. 掌握光的传播、折射和反射规律,了解透镜的分类与特点,学会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4. 了解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掌握欧姆定律的应用,认识电磁铁与电磁波的性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声音、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电磁现象。

2. 难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光的折射与反射规律,欧姆定律的计算,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实验演示、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

3.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40%。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全册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30%。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六、教案内容:第6章:力的作用与运动6.1 力的概念与作用6.2 牛顿运动定律6.3 摩擦力与重力6.4 压强与浮力第7章:温度的测量与热量7.1 温度的概念与测量7.2 热量与热传递7.3 热机与热效率7.4 生活中的热量现象第8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8.1 物质的性质8.2 物质的变化8.3 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8.4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9章:天体与宇宙9.1 宇宙的起源与结构9.2 恒星与行星9.3 地球与月球9.4 天体运动规律第10章:生活中的物理现象10.1 机械与电气10.2 光学与声音10.3 热学与力学10.4 现代科技与物理七、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学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案(模板17篇)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案(模板17篇)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案(模板1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团范文、工作计划、演讲稿、活动总结、行政公文、文秘知识、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model essays, work plans, speeches, activity summaries,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secretarial knowledge,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教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案(模板17篇)教案模板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教案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教案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声音现象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在科技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

2.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和频率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

(2)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2.声音的产生(1)讲解声音产生的原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2)举例说明:琴弦振动、鼓面振动等。

(3)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用尺子拨动琴弦,观察琴弦振动产生的声音。

3.声音的传播(1)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2)举例说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声音在水中传播等。

(3)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将闹钟放入玻璃瓶中,观察声音在玻璃瓶中的传播。

4.声音的接收(1)讲解声音接收的原理:耳朵接收声音,经过大脑处理后,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2)介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3)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用棉花堵住耳朵,感受声音的变化。

5.声音的传播速度和频率(1)讲解声音的传播速度和频率的概念。

(2)引导学生计算声音的传播速度和频率。

(3)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频率的变化。

6.声音在科技领域的应用(1)介绍声音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如超声波、次声波等。

(2)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科技领域还有哪些应用?(2)布置作业: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声音的魅力。

同时,通过介绍声音在科技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要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科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篇

科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篇

科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篇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一教学设计设计思路从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并回到生活社会中去;通过观察手电筒的结构,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物理原理,理解电路的组成,最后练习画手电筒的电路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通过学生实际连接电路,深化对电路结构、电路元件作用的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电路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2、知道什么是电路的通路、开路、短路及其危害。

、知道什么是电路图,电路图的意义。

、会画电路图。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带领学生体会物理现象和知识本身具有深刻的美学特征——简洁明快美。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电路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难点知道什么是电路的通路、开路、短路及其危害;画电路图教学准备手电筒、电源、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教学过程提要教学环节个人复备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新型电器应运而生,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家用电器和电路的组成。

二、讲授新课(新知探究)一、请同学们讨论和交流各自家庭中用到的电器和它们的'用途以及电源的作用和分类。

名称用途电源类型电能转化成的主要能量形式交流电直流电内能机械能光能声能电灯照明√ √ √收音机电饭煲手电筒二、观察手电筒1、组织学生观察手电筒1)按下开关按钮,观察电灯的发光情况2)观察电池的安放;后盖和电池的连接方法;开关按钮的结构3)电灯的安置2、利用挂图或媒体出示手电筒的示意图,作适当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形成对电路的初步认识三、怎样使一个电灯亮起来1、利用电池、小电灯、灯座、开关和导线,组织学生把上述器材连接起来,使开关能控制电灯的发光和熄灭2、在实验前介绍实验的注意事项①开关在连接时必须断开②导线连接电路元件时,将导线的两端连接在接线柱上,并顺时针旋紧③不允许用导线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接起来3、组织学生讨论:电路中有哪些组成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4、教师总结:①电路: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元件组成的电流路径叫电路②电路的组成部分: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③各部分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电源——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的电流,为电路提供电能导线——连接各电路元件的导体,是电流的通道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机械运动学习机械运动的概念,理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

学习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1.2 直线运动学习直线运动的特点,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学习速度-时间图像,理解图像中斜率表示加速度的概念。

1.3 曲线运动学习曲线运动的特点,掌握圆周运动和抛物线运动的概念。

学习加速度的概念,理解加速度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第二章:力和运动2.1 力学习力的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学习力的计算公式,掌握力的单位。

2.2 摩擦力学习摩擦力的概念,理解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学习摩擦力的计算公式,掌握摩擦力的单位。

2.3 重力学习重力的概念,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

学习重力的计算公式,掌握重力的单位。

第三章:能量和功3.1 能量学习能量的概念,理解能量的守恒定律。

学习不同形式的能量,如动能、势能、热能等。

3.2 功学习功的概念,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学习功的作用效果,掌握功的正负表示。

3.3 机械能学习机械能的概念,理解机械能的守恒定律。

学习机械能的计算方法,掌握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第四章:压强和浮力4.1 压强学习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计算公式。

学习压强的单位,掌握压强的换算关系。

4.2 浮力学习浮力的概念,理解浮力的计算公式。

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掌握浮力的实验方法。

第五章:声现象5.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习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学习声速的概念,掌握声速的计算公式。

5.2 声音的特性学习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理解它们的影响因素。

学习声音的单位,掌握音量的换算关系。

5.3 声音的应用学习声音的应用领域,如通信、音乐等。

学习声音的记录和播放原理,掌握录音机和扬声器的工作原理。

第六章:透镜及其应用6.1 透镜学习透镜的种类和特点,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

学习透镜的焦距和焦点的概念,掌握透镜的成像规律。

6.2 光的折射学习光的折射现象,理解折射定律。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篇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篇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根据教育考试规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一、基本说明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2、教学内容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4)教学时间45分钟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

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

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教案1.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教案篇1初二是物理学科开始学习的起始点,更是一个关键点,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从心理上重视。

在如今素质教育的改革大潮中,作为实施者——教师,则更应该积极探索以适应新教材的改革,社会的需要。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使人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的、积极状态之中。

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实施激励性教育是势在必行。

在初二物理教学中笔者积极探索激励性教育,发现激励性教育在物理教学中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激励性教育是指:用激励性语言、行动去触动心灵的心理教育。

其宗旨是以“情”为主体,感化或促进提高。

笔者通过实践、反复调整、修正,最后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包括:①启发式教学、奖励式授课。

②层次性、渐进性提问与追问。

③赞许式评价。

一、启发性教学、奖励式授课: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5分钟,使这45分钟高质量高效率!1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新章节。

预习是学习好物理的起点,首先通读全文找出重点,用红笔将重点画出来,并将这些重点记在预习本上。

其次,寻找疑点也是预习的精华,是经过反复思考,依然寻找不到解答的知识点,将这些疑点都写在疑点本上,并用红笔勾画出,作为标记,上课要注意听。

再者,将预习到的知识和后面的小试验小制作联系起来,如果能做,自己做一做,锻炼自己的动手与动脑、逻辑思维、判断能力。

最后,做一下预习反馈,将本、书合上,分析这一章节讲了什么,头脑中要有一个知识网络,并和相应的习题做一下对照,看一看自己是否能解答。

(用铅笔写)2授课过程以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为主线,以教与学为重点,贯穿整个课堂。

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和管理为主动参与,实行导向、导航、导演、引导、指导、辅导,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领着知识走向学生。

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单纯品尝前人创造的成果。

教学中首先注意引入方式,启发式、实物式、对比式,或是兼而有之。

讲述中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精品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精品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涉及第十二章《电磁学》的12.1节至12.3节。

详细内容包括:电荷与电场,电路的基本概念,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荷的性质,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掌握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

3. 学会应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教学重点:电路的组成,欧姆定律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荷实验器材,电路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电路图绘制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电荷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现象。

2. 讲解:讲解电荷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电荷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例题讲解:讲解欧姆定律的原理,通过实际电路例题进行解析。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学生现场解答,教师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一:电荷的性质,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2. 板书二: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图绘制方法。

3. 板书三:欧姆定律的公式,例题解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电荷实验报告。

(2)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给定电路中的电流、电压或电阻。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情况是否良好。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电磁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电动机、发电机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 板书设计。

5. 作业设计及答案的详细程度。

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这是电磁学的基础,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理解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二节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课时】 2 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统一计量标准的意义。

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以及与其他单位的换算。

学习使用刻度尺,了解零点(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等概念。

了解误差,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

学习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实例练习测量长度的方法。

训练使用测量工具的规范操作。

通过测量活动,从中体会、练习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训练实验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长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理解长度测量的基础性。

【教学器材】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物理要学习科学探究,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测量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所以本课学习有关测量的知识。

在生活、生产、科学研究中,会遇到各种测量,如长度的测量、温度的测量、力的测量、电流电压的测量等等,而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许多测量仪器的示数都是以长度的示数为基础的。

因此,本课学习长度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一)长度的测量
1、学习长度的单位:
教师举例说明统一计量标准的重要性。

不用测量工具,一个高个同学和一个小个同学用手臂为标准测量黑板的长,得
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学生看书上介绍鲁班统一测量标准:木工尺的故事。

教师强调:为了方便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贸易的交流,各种测量都必须要有一套统一的标准——单位,国际上统一的单位制度叫国际单位制。

长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换算关系:
例题:进行下列单位换算:0.05千米= ______米, 20米= ______千米,
500厘米= _____米, 0.12米=______毫米,60毫米= _____米,
800微米=_____米, 6000纳米=____米.
2、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规格:量程:刻度尺所能测量的范围(刻度尺最大的示数)。

分度值: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决定测量的准确程度)。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观察:量程、分度值、零刻线。

放置:对齐、放正、紧贴。

读数:正视,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记录:数字和单位。

记录的测量值包括准确值和估计值(最末一位是估计值,没有估计值时记零。


训练读数和记录,由测量值判断刻度尺的分度值。

例:书上图1-2-6;导学与测评上例题
4、刻度尺的选择: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例:测篮球场的长和宽,应该选用量程为30米的皮尺。

测物理书的长和宽,应该选用量程为30厘米,分度值为1毫米的刻度尺。

测课桌的高,应该选用量程为1米,分度值为1厘米的刻度尺(米尺)。

(二)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误差的原因:测量工具不够精确,读数时的估计,
3、任何测量都有误差,误差不可避免,只能减少。

4、减少误差的方法:提高测量仪器的精确度,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
值。

(三)、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累积法:测一张纸厚度,细铜丝直径等。

2、平移法:测硬币直径,乒乓球直径等。

3、替代法:测曲线的长度。

轮转法:用轮子的滚动来测长度,如利用自行车轮测出弧形遗跑道的长度。

长度=轮子周长×轮子转动的圈数。

(四)活动:建立你的信息档案。

三、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测量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

学习了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刻度尺的正确使用,误差的知识和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活动:建立你的信息档案。

(让父母配合)
2.导学与测评,全效学习法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二节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换算关系:
2、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规格:量程:刻度尺所能测量的范围(刻度尺最大的示数)。

分度值: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决定测量的准确程度)。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观察:量程、分度值、零刻线。

放置:对齐、放正、紧贴。

读数:正视,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记录:数字和单位。

记录的测量值包括准确值和估计值(最末一位是估计值,没有估计值时记零。


4、刻度尺的选择: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二)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误差的原因:测量工具不够精确,读数时的估计,
3、任何测量都有误差,误差不可避免,只能减少。

4、减少误差的方法:提高测量仪器的精确度,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三)、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累积法:测一张纸厚度,细铜丝直径等。

2、平移法:测硬币直径,乒乓球直径等。

3、替代法:测曲线的长度。

轮转法:用轮子的滚动来测长度,
长度=轮子周长×轮子转动的圈数。

(四)活动:建立你的信息档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