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 AQI技术规范及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共37页

合集下载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AQI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AQI

二、空气质量指数AQI (一)AQI的含义
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是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无量
纲指数,分为0~50、51~100、101~150、151~200、201~300和大于300六 档,相对应空气质量的六个类别,指数越大、级别越高,说明污染越严重,
对人体的健康危害也就越大。
空气质量指数及相关信息
(三)AQI的发布
对于政府/科研部门,需要提供各污染物长期详细信息:各种污染物年平均值, 地图;污染排放情况、情景模型;健康影响评估,以便制定、评估空气质量政 策来改善空气质量,遵守(国际)国内减排计划甚至是应对极端情况(事故)的 措施等。
对于公众/NGO,发布数据要简明易懂,使人们了解什么行为会导致空气污染。 如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在网上公布工业、交通、城市等不同背景的实时空气质 量状况,及风向与污染物浓度的关系等。加强公众对空气质量措施、管理的支 持。而如果出现特殊情况,空气质量可能短时间影响健康,人们可以采取一些 措施或药物避免长时间接触差的空气。空气质量预报(至少实时更新)还要附 带具体提示建议。
(二)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级
环境空气功能区分为二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
殊保护的区域;二类区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 农村地区。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二级:一类区适用于一级浓度限值;二类区适用二级
浓度限制。
例如,青岛大学属于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公告 2012 年 第 8 号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向公众提供健康指引,现批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 (AQI)技术规定(试行)》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并予发布。 标准名称、编号如下: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 633—2012) 本标准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同步实施,由中国环境科 学出版社出版,标准 内容可在环境保护部网站()查询。 特此公告。 2012 年 02 月 29 日

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AQI、PM2.5

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AQI、PM2.5

本期内容
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介绍 各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 各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AQI相关知识 获取空气质量信息的途径
1
4.大气中各项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颗 粒 物(PM10)通 常 来 源 于 燃 煤 尘、工 业 生 产、建 筑 水 泥 尘、土 壤 风 沙 尘 以 及 机 动 车 尾 气 排 放,其总量中20~85%为PM2.5 。中心城区PM2.5 量 占PM10量一般为40~85%。 颗 粒 物(PM2.5)产 生 的 主 要 来 源,是 日 常 发 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 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SO2主要来自固定污染源,包括火力发电厂等燃
2.空气质量新标准在实施时间上有什么要求? 鉴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空气污染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管理要求差异较大,且 PM2.5等新增指标监测需要开展仪器设备安装、数据质量控制、专业人员培训等一系 列准备工作,为确保各地按期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关于实施环 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的通知》,明确规定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 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环保 模范城市,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2016年1月1日在全国实施新标准的分期实 施要求。上海市作为第一批实施城市之一,自2012年起率先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 并按照新标准要求开展监测和发布工作。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 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医学专家认为粒径在 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1/10大 小,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易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 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而PM2.5 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 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 的残留物,别忘了你时刻都在呼吸,那么请为PM2.5 出一把 力。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发布时间:2006-04-08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2、引用标准GB/T15262空气质量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8970空气质量二氧化硫的测定——四氯汞盐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T15432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测定——重量法GB6921空气质量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GB/T15436 环境空气氮氧化物的测定Saltzman法GB/T15435环境空气二氧化氮的测定――Saltzman法GB/T15437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GB/T15438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GB9801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GB8971空气质量苯并[a]花的测定--乙酰化滤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GB/T15439环境空气苯并[a]花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15264空气质量铅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5434环境空气氟化物的测定――滤膜氟离子选择电极法GB/T15433环境空气氟化物的测定--石灰滤纸氟离子选择电极法3定义3.1 总悬浮颗粒物(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W100d m的颗粒物。

3.2 可吸入颗粒物(P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W10dm的颗粒物。

3.3 氮氧化物(以NO2计):指空气中主要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形式存在的氮的氧化物。

3.4 铅(Pb):指存在于总悬浮颗粒物中的铅及其化合物。

3.5 苯并[a]花(B[a]P):指存在于可吸入颗粒物中的苯并[a]花。

3.6 氟化物(以F计):以气态及颗粒态形式存在的无机氟化物。

3.7 年平均:指任何一年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

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一、引言空气质量监测是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本文旨在介绍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以规范监测过程,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确保监测结果的科学合理性和可靠性。

文章将就空气监测的重要性、监测指标、监测方法以及数据分析与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空气质量监测的重要性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危害已经引起广泛关注。

因此,空气质量监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准确监测和评估空气质量,能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高空气质量,保护公众健康。

而规范的监测技术可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同时也为环境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指标1. 主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监测主要关注的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2.5和PM10)、臭氧(O3)、一氧化碳(CO)等。

准确监测这些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变化,可以反映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和程度。

2. 其他指标除了主要污染物外,还需要关注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因素,以及VOCs(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等其他污染物的浓度。

四、监测方法1. 定点监测定点监测是针对特定区域的监测,通常采用固定的监测站点。

监测站点的选择应考虑到人口密集区、工业区、交通枢纽等污染源的分布情况,并注意保持监测站点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 移动监测移动监测是指使用移动设备进行监测,如车载监测仪器。

移动监测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获取数据,为空气质量的动态变化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3. 在线监测在线监测是指通过自动化设备实时监测空气质量,并将数据传输到远程中心。

在线监测具有实时性和连续性优势,可及时预警和响应突发事件,但也需注意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五、数据分析与应用1. 数据采集与存储监测数据的准确采集和存储是保证数据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应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系统和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备份和安全保护。

2. 数据分析与处理对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合理的统计分析和处理是评估空气质量的关键步骤。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报告范本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报告范本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报告范本一、检测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室内环境质量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加。

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次检测旨在评估室内空气中常见污染物的浓度,为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二、检测对象本次检测的对象为_____的室内空间,包括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

三、检测项目1、甲醛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主要来源于人造板材、家具、涂料、胶粘剂等。

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女性月经紊乱、妊娠综合征,引起新生儿体质降低、染色体异常,甚至引起鼻咽癌。

2、苯苯是一种无色、具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液体,主要来源于油漆、涂料、胶粘剂、防水材料等。

苯对人体的造血系统有损害作用,可导致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严重者可使骨髓造血功能发生障碍,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3、甲苯、二甲苯甲苯、二甲苯均为无色透明液体,有类似苯的气味。

主要来源于油漆、涂料、胶粘剂、壁纸等。

长期接触甲苯、二甲苯可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肝肿大,女性月经异常等。

4、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TVOC 是指室温下饱和蒸气压超过了 13332Pa 的有机物,其沸点在50℃至 250℃,在常温下可以蒸发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

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家具、办公用品、家用化学品等。

TVOC 能引起机体免疫水平失调,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出现头晕、头痛、嗜睡、无力、胸闷等自觉症状;还可能影响消化系统,出现食欲不振、恶心等,严重时可损伤肝脏和造血系统,出现变态反应等。

5、氨氨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主要来源于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外加剂,特别是在冬季施工过程中,在混凝土墙体中加入尿素和氨水为主要原料的混凝土防冻剂。

氨对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6、氡氡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放射性气体,主要来源于土壤、岩石、建筑材料等。

氡及其子体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后,能诱发肺癌。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污染物名 称
取值时间
浓度限值
浓度单位
一级标准 二级标准 三级标准
二氧化硫 SO2
年平均 0.02 日平均 0.05 1小时平均 0.15
0.06 0.15 0.50
0.10 0.25 0.70
毫克/立方 米 (标准状 态)
总悬浮颗 粒物 TSP
年平均 日平均
0.08 0.12
0.20 0.30
0.30 0.50
污染物名 称
分析方法
来源
(1)甲醛吸收
副玫瑰苯胺
分光光度法 GB/T
二氧化硫
(2)四氯汞盐 15262-94 副玫瑰苯胺 GB 8970-
分光光度法 88
(3)紫外荧光
法①
总悬浮颗 粒物
重量法
GB/T 15432-95
可吸入颗 粒物
重量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GB 6921- 86
氮氧化物 (以NO2 计)
(1)Saltzman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标准制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 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防止生态破坏,创造清洁适宜的环境,保护人 体健康,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从1996年10月1日起实施,同时代替GB3095-82。 本标准在下列内容和章节有改变: -标准名称; -3.1-3.14(增加了14种术语的定义); -4.1-4.2(调整了分区和分级的有关内容); -5.(补充和调整了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和浓度限值); -7.(增加了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规定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物项 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 定。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引用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1.doc

环境空气质量标1.doc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2003年04月11日16:17 本文点击次数:1982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GB3095-1996 1996-12-06实施)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

空气环境质量分为三级: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

共限定了六种污染物的浓度值:SO2、TSP、PM10、NOx、NO2、CO、O3、Pb、B[a]P、F。

标准同时配有各项污染物分析方法。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2 引用标准GB/T 15262 空气质量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 8970 空气质量二氧化硫的测定四氯汞盐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T 15432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测定重量法GB 6921 空气质量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GB/T 15436 环境空气氮氧化物的测定 Saltzman法GB/T 15435 环境空气二氧化氮的测定 Saltzman法GB/T 15437 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GB/T 15438 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GB 9801 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GB 8971 空气质量苯并[a]芘的测定乙酰化滤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GB/T 15439 环境空气苯并[a]芘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15264 空气质量铅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5434 环境空气氟化物的测定滤膜氟离子选择电极法GB/T 15433 环境空气氟化物的测定石灰滤纸氟离子选择电极法3 定义3.1 总悬浮颗粒物(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 HJ633-2012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 HJ633-2012
ii
HJ 633—2012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规范环境空气 质量指数日报和实时报工作,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日报和实时报工作的要求和程序。 本标准中的污染物浓度均为质量浓度。 本标准附录 A 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市环 境监测中心、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重庆市环境监测 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 2012 年 2 月 29 日批准。 本标准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同步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目次
前 言 .................................................................................................................................................................iii 1 适用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空气质量指数计算方法 ................................................................................................................................ 1 5 日报和实时报的发布 .................................................................................................................................... 3 6 其他要求 ........................................................................................................................................................ 4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空气质量指数类别的表示颜色............................................................................... 6

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AQI技术规范及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201602

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AQI技术规范及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201602

三、报告编写
1、空气监测情况的概述
? 监测点位情况 ? 有几个测点、分布情况、测点性质(国控、省控、
市控)、测点基本情况介绍。 ? 监测方法、指标 ? 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2、空气质量状况
? 当年空气质量状况 ? 总体平均状况、各测点状况 ? 内容应该包括:有效监测天数、各污染物的平均浓
度、污染指数、达标情况、超标率、超标倍数 ? 与近几年同期比较情况 ? 总体平均比较情况、各测点比较情况
二氧化硫( SO 2)、二氧化氮( NO2)、一氧化 碳( CO )、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 10微米) (PM 10)、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 (PM 2.5)、氮氧化物(NOx )
臭氧(O3)
二氧化硫(SO 2)、二氧化氮( NO2)、一氧化 碳(CO )、臭氧(O3)、氮氧化物(NOx)
? 环境空气污染物基本项目
? 基本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 基本项目为:二氧化硫( SO2 )、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 (CO)、臭氧(O3)、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 10微米)(PM10)、颗 粒物(粒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PM 2.5 )等 6项。
? 环境空气污染物其他项目
? 其他项目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 情况,确定具体实施方式。
对应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污染物项目浓度限值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及相对应污染级别
空气质量指数的计算
当Ci,j≤Ci≤Ci,j+1时,i污染物的污染分指数 (Ii)按下式计算:
IAQI P
?
(IAQI Hr (BP
? ?
IAQI Lo ) (C
BP )
P
?
BP Lo

环境质量报告书空气质量部分编写方法

环境质量报告书空气质量部分编写方法

环境质量报告书空气质量部分编写方法一、空气质量部分应包括的主要内容1.空气监测情况的概述2.空气质量状况3.空气质量评价4.污染特征分析及原因分析5.污染物超标原因分析6.结论7.建议二、基础资料准备1.当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2.当年主要气象参数资料3.当年污染物排放情况资料4.当年有关政策措施三、报告编写1.空气监测情况的概述(1)监测点位情况有几个测点、分布情况、测点性质(国控、省控、市控)、测点基本情况介绍。

(2)监测方法、指标(3)评价的方法和标准2.空气质量状况(1) 当年空气质量状况总体平均状况、各测点状况内容应该包括:有效监测天数、各污染物的平均浓度、污染指数、达标情况、超标率、超标倍数(2) 与近几年同期比较情况总体平均比较情况、各测点比较情况比较内容包括:达标率、平均浓度相对升降、自动监测(优良天数)、趋势描述该部分可以以表格、趋势图等形式进行描述。

(3) 各污染物变化情况评价区域,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首要污染物是什么,简单的月均或季度变化情况,如果有多个测点可分析各区域各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情况。

3.空气质量评价等标污染负荷系数法 公式:P P F i i =(1) ii i S C P = (2) ∑==ni iP P 1 (3) iC ——i 种污染物平均浓度 i S ——i 种污染物环境质量标准F——污染物i的负荷系数iP——污染物i的分指数iP——环境空气污染综合指数例如:本地区今年二氧化硫浓度0.041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0.030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0.060毫克/立方米,降尘11.0吨/平方公里·年按照公式计算:二氧化硫分指数=0.041/0.060=0.68……环境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各污染物分指数相加=3.033污染负荷比=分指数/综合污染指数按照上表进行评价,当地污染负荷比最大为降尘,最小为二氧化氮,综合污染指数为3.033。

可以根据负荷比的情况判定当年该地区空气污染状况,首要污染物情况,并可以与上年进行比较;根据综合污染指数可以与上年进行比较,减小则空气质量好转,增大则空气质量下降。

New_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 _.pdf

New_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 _.pdf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空气污染,规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设计和监测点位设置要求、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和自动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以及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处理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国家和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确定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防治空气污染所进行的常规例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

第三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组织和管理,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参照本规范对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进行组织和管理。

第二章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第四条设计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应能客观反映环境空气污染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并以本地区多年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产业和能源结构特点、人口分布情况、地形和气象条件等因素为依据,充分考虑监测数据的代表性,按照监测目的确定监测网的布点。

监测网的设计,首先应考虑所设监测点位的代表性。

常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可分为4类:污染监控点、空气质量评价点、空气质量对照点和空气质量背景点。

第五条国家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为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设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其监测目的为:(一)确定全国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反映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水平;(二)确定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背景水平以及区域空气质量状况;(三)判定全国及各地方的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四)为制定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对策提供依据。

第六条各地方应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按本规范规定的原则,设置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或市(地)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以下称“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其监测目的为:(一)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空气污染物可能出现的高浓度值;(二)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各环境质量功能区空气污染物的代表浓度,判定其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三)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重要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四)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的背景水平;(五)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六)为制定地方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对策提供依据。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新型污染物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新型污染物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影响
• 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的影响 • 抗生素: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污染及耐药性传播 • 电子废物:对土壤及地下水环境的污染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应对:
• 纳入新型污染物:将新型污染物纳入空气质量标准,进行监测与评估 • 加强科研投入:加大对新型污染物的研究与治理投入 • 完善法规政策:制定针对新型污染物的法规与政策,加强监管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与 公众健康
• 公众健康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密切相关 • 空气质量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病的影响 • 高污染天气下的健康防护措施 •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减少不良生活习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0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未来趋势与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影响
监测方法主要包括:
• 采样方法:如被动采样、主动采样等 • 分析方法:如化学分析、生物分析、物理分析等 • 监测设备:如空气质量监测仪、水质监测仪、土壤监测仪等
空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与解释
**空气质量指数(AQI)**是一种综合反映空气质量的指标
• AQI的计算方法:通过各污染物浓度加权求和,再乘以10 • AQI的等级划分:分为0-50、51-100、101-150、151-200、201-300、>300等六个等 级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执行与监管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执行:
• 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法规,推动空气质量标准实施 • 企业单位:遵守环保法规,控制污染物排放 • 社会公众:提高环保意识,减少污染物排放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监管:
• 环保部门:定期检查企业污染物排放,严厉打击违法行 为 • 司法部门:对环保违法行为进行审判与处罚 • 社会舆论:监督政府、企业环保行为,维护公众利益

环境质量报告的评价标准、书写内容、格式要求等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技术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制技术要求环境监测综

环境质量报告的评价标准、书写内容、格式要求等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技术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制技术要求环境监测综

• • • • • • •
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总体要求: 一是内容与目的相结合 二是环境质量状况与环境问题相结合 三是单项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四是现状与趋势相结合 五是环境质量与污染源相结合 六是环境质量分析与环保工作评价相结合
完整性(30分) 指标完整性:按《环境监测规范》规定的必测项目 监测频次完整性:按《环境监测规范》规定的监测频次; 包括2001~2005年各年度数据 区域完整性 科学性(20分) 评价标准选择正确 评价结论明确、对策建议具体、针对性强、可操作
指标类别 逻辑性强、文字简练、流畅 逻辑性(20分)
评分标准
现状
趋势 各 环 境 要 素 比对
环 境 质 量 报 告 书
水环境质量 污染源 辐射环境 生态环境 农村环境 土壤环境
原因分析
对策建议
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技术要求
• • 一、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程序 成立编写领导小组和专业编写组,明确总执笔及技术负责人,审定程序为编 写组集体审查、技术负责人审核、同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或局长审定。

地州级环保部门和监测站要切实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环境质量分析 工作,以及时、系统、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为基础,以科学的数据 处理方法、合理适用的评价模式、形象直观的表征形式为手段,以强 化环境质量变化原因分析为重点,全面提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
• 一、2008年环境质量年报 • 1、报送情况:全疆13个地州(市)上报了《2008年度环境质量报告 书》。 • 2、报告质量:
• 五、提高环境质量分析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 紧密结合环境管理需要,以污染防治重点地区(区域、流域)和重点建设 工程环境质量分析为重点,及时了解相关污染防治、对策措施和实施 进展,增强环境质量分析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使环境质量分析的对象、 内容更好地满足环境管理需要。 • 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应充分体现中长期环境质量深度分析的特点,重 点加强环境质量分析的宏观性和综合性;年度环境质量综合分析,要提 高环境质量分析的综合性和严谨性,重点突出环境质量状况、环境压 力分析和年际变化比较;季报、月报、周报的环境质量短期分析应保 持环境质量分析周期性和可比性;重点流域、区域、重点环境问题、 污染事故要进行环境质量重点分析,充分体现灵活性、时效性和针对 性。

环境质量监测报告样本

环境质量监测报告样本

环境质量监测报告样本报告编号:XXXXXX日期:XXXX年XX月XX日1.报告概述该监测报告旨在评估目标地区的环境质量,并提供环境质量监测结果。

本次监测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噪声等多个方面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2.监测目标与方法2.1监测目标:目标地区为XXXX,监测目标包括空气、水质和噪声。

2.2监测方法:采用标准方法进行监测,包括空气监测站、水样采集和分析以及噪声监测设备的布设。

3.空气质量监测3.1监测指标:PM2.5、PM10、SO2、NO2、CO等。

3.2监测结果:根据监测数据统计和分析,目标地区的空气质量评级为良好。

具体监测结果如下:-PM2.5浓度为XXμg/m³,低于国家标准(35μg/m³);-PM10浓度为XXμg/m³,低于国家标准(50μg/m³);-SO2浓度为XXμg/m³,低于国家标准(60μg/m³);-NO2浓度为XXμg/m³,低于国家标准(40μg/m³);- CO浓度为XXmg/m³,低于国家标准(4mg/m³)。

4.水质监测4.1监测指标:pH值、溶解氧、总悬浮物、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等。

4.2监测结果:根据监测数据统计和分析,目标地区的水质评级为良好。

具体监测结果如下:-pH值为X.X,处于中性范围;- 溶解氧含量为XXmg/L,满足环保要求;- 总悬浮物浓度为XXmg/L,低于国家标准(20mg/L);- COD浓度为XXmg/L,低于国家标准(20mg/L);- 氨氮浓度为Xmg/L,低于国家标准(1.5mg/L)。

5.噪声监测5.1监测指标:噪声等级、频谱分析、噪声源分布等。

5.2监测结果: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目标地区的噪声水平处于可接受范围以内。

具体监测结果如下:-白天(8:00-20:00)噪声水平为XXdB(A),低于市政府规定的XXdB(A)标准;-夜间(20:00-8:00)噪声水平为XXdB(A),低于市政府规定的XXdB(A)标准;6.分析与建议综合分析监测结果,目标地区的环境质量总体处于良好水平,但仍存在一些改善的空间。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doc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doc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doc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空气污染,规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设计和监测点位设臵要求、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和自动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以及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处理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国家和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确定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防治空气污染所进行的常规例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

第三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组织和管理,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参照本规范对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进行组织和管理。

第二章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第四条设计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应能客观反映环境空气污染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并以本地区多年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产业和能源结构特点、人口分布情况、地形和气象条件等因素为依据,充分考虑监测数据的代表性,按照监测目的确定监测网的布点。

监测网的设计,首先应考虑所设监测点位的代表性。

常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可分为4 类:污染监控点、空气质量评价点、空气质量对照点和空气质量背景点。

第五条国家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为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设臵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其监测目的为:(一)确定全国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反映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水平;(二)确定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背景水平以及区域空气质量状况;(三)判定全国及各地方的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四)为制定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对策提供依据。

第六条各地方应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按本规范规定的原则,设臵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或市(地)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以下称“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其监测目的为:(一)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空气污染物可能出现的高浓度值;(二)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各环境质量功能区空气污染物的代表浓度,判定其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三)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重要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四)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的背景水平;(五)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六)为制定地方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对策提供依据。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日报技术规定(三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日报技术规定(三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4 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 ....................................................................................................................................... 8 4.1 适用范围 ..................................................................................................................................................... 8 4.2 术语和定义 ................................................................................................................................................. 8 4.3 评价项目选择 ........................................................................................................................................... 10 4.4 AQI 指数分级浓度限值的确定................................................................................................................ 10 4.5 发布时间的确定 ....................................................................................................................................... 10 4.6 实施新标准的技术条件...........................................................................................................................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