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知识传播-中西对比

合集下载

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直截了当与含蓄委婉:西方文化表达方式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而中国文化则表达方式较为 含蓄委婉,强调言不尽意、点到为止。
语言习惯的差异
表达方式:中文表 达委婉含蓄,英文 表达直接明了
句子结构:中文句 子结构灵活多变, 英文句子结构相对 固定
词汇含义:某些词 汇在中文和英文中 具有不同的文化含 义和情感色彩
效果。
注意事项:在运 用增词和减词技 巧时,需要注意 保持原文的语义 和风格,避免过 度改写或扭曲原
文的含义。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案例分析:红 楼梦的英译本 中,对贾宝玉、 林黛玉等人物 名称的翻译处

案例分析:唐 诗《静夜思》 中“床前明月 光”的英译版
本对比分析
案例分析:西 方文学作品中 对于中国文化 的引用与翻译
直译与意译
直译:保留原 文形式和语言
的翻译方式
意译:注重原 文意义的传达, 不拘泥于原文 形式的翻译方

优缺点:直译 能保留原作风 格,但有时可 能造成理解困 难;意译更易 于理解,但可 能失去原作特

适用范围:直 译适用于形式 和语言比较简 单的翻译,而 意译则更适用 于文学和具有 文化特色的文
适用场景:归化适用于翻译中需要强调原文意义和风格的场合,而异化适 用于需要保留原文文化和语言特色的场合。
优缺点:归化可以降低读者的理解难度,但可能会失去原文的文化特色; 异化可以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但可能会增加读者的理解难度。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强 调忠实于原文 的词汇和句法 结构,力求将 原文的语义内 容和风格准确 地传达给读者
单击添加标题
翻译中的文化差 异处理
中西文化差异下 的翻译策略与技 巧

中西译论之比较-最新文档

中西译论之比较-最新文档

中西译论之比较中西翻译理论由于涉及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彼此之间必然存在许多差异,但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中西译论的相似性翻译是一项有规律可循,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但它的发展却又离不开翻译理论的推动。

翻译实践从一开始就在一定的指导原则下进行的。

随着翻译实践的深入,译者开始意识到翻译的内在规律和指导原则,并开始总结这些规律,这就出现了翻译实践向理论的升华。

综观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进程,会发现一个共同的演进模式,即都是从对翻译问题的顺带式议论,到有意识点评,到系统论述。

从古至今,中西翻译理论家所思考的问题,彼此不无相同,其中主要包括翻译原则,翻译目的,翻译过程,翻译步骤,翻译方法,翻译范畴,翻译中的各种关系等。

中西译论的基本翻译方法是相似的。

自古以来,中西方翻译理论都区分“直译”和“意译”,“死译”和“活译”。

古时西方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西塞罗提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演说家”,而不是呆板的“解释员”。

中国的开山之师支谦也提出了所谓的“质直”和“文饰”。

“质直”实际上是指包括音译,死译在内的“直译”而“文饰”,则是指讲究文丽修饰的“意译”,“活译”。

两人都在各自的翻译理论传统中,率先提出了“直译”与“意译”的概念。

中西译论的另一个共同点是,翻译中:“信”或“忠实”的问题,自古以来都是中西译论的核心议题。

当然。

在表达“译者必须忠实于原文”这一基本概念时,我国或西方都使用了各种不同的术语,其中主要包括:“信”,“忠”,“忠实”,“正确”,“准确”,“对等”,“对应”,“等值”,“fidelity”,“loyalty”,“faithfulness”,“truth”,“accuracy”,“equivalence”。

“correspondence”等等;中西评论的相异性各国的翻译理论都深深植根于本国的历史结构和特定文化土壤之中,中国的译学理论自然也带有中国的民族特色。

中国的译论从一开始便深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

中西翻译简史第6章

中西翻译简史第6章
纪时被译成拉丁文。
一、巴格达翻译中心
• 〔5〕巴塔尼 • 阿拉伯天文学家,著有?历数书?与?星占学之应用?; • 〔6〕阿尔—花剌子模 • 把印度数字和印度人的算法介绍到阿拉伯来 • 〔7〕伊本.森纳 • 著有?医典?,其中提到中国的把脉术。 • 〔8〕比尔.伊本.海扬 • 炼金术的首创者
一、巴格达翻译中心
• 任何一种哲学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这样一种学 术可以附属于伦理学、政治学和神学;柏拉图认为宇宙的本质是和谐的,所有天体运 动的轨道应是圆形的。他提出一种宇宙模型:月亮、太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 土星依次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固定的球面上作圆周运动。
• 〔4〕亚里士多德
• 4〕公元9世纪和10世纪,巴格达城是浩大的翻译中心。在巴格达进行的翻 译活动对整个阿拉伯世界的科学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胡那因. 伊本. 伊舍克
• 巴格达翻译工作的主持者。他和自己的门人翻译了大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的作品,托勒密的天文学著作和盖伦的医学著作:
• 柏拉图: 对话集和?理想国?
二、古罗马的自然哲学与科学
• 2〕古罗马时期的自然哲学家和科学家 • 〔1〕欧几里得 • 雅典人。是第一个把几何学系统化的数学家。他的?几何学原理?把许多分散
的定理和证明从各个方面聚拢起来,编为有条理的课本。 • 〔2〕克罗狄斯. 托勒密 • 哥白尼之前最伟大的天文学家;著述有?地理学?、?星体?、?光学?和?天文
学大成?。 • 〔3〕老普林尼 • ?博物学?是翻译的综合。该书是老普林尼对前人的著作编译、搜集而来的。
二、古罗马的自然哲学与科学
• 〔4〕盖伦 • 解剖学的先驱之一。他的人的生理系统地观点吸收了希波克拉底的“四液体说〞和亚

论中西方古代翻译特点之比较

论中西方古代翻译特点之比较

所在学期2013-2014第1学期授课教师杨洁《中外翻译简史》课程论文中西方古代翻译的基本特点对比姓名: 卜发荣年级: 2011级班级: 8班学号: 20110512065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 年12 月24 日中西方古代翻译的基本特点对比摘要: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还是西方古代的翻译,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中西方古代翻译涉及不同的语言文化,不同的翻译材料,不同的思想背景,所以理所当然地存在许多差异,但两者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本文主要从翻译的起源、发展、思维论述等方面对中西方古代翻译的基本特点进行了一些对比。

关键词:中西方;古代翻译;基本特点1.中西方古代翻译起源的对比翻译的历史,可以说从各地的原始人类开始以不同的语言作为工具进行交流的那一天就开始了。

在中国大规模的翻译活动是以佛教经典的翻译开始的。

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从148年安世高起直至北宋末年,历时九百余年。

而西方古代翻译,除《圣经·旧约》的希腊语翻译外,主要是古罗马时期的拉丁语翻译,自公元前三世纪共和国中期起,至公元五世纪罗马帝国覆灭止。

由此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中国古代的翻译起源于佛经的翻译,因此其主要影响表现在宗教方面;而西方古代的翻译起源于古希腊与罗马的战争,因此其影响包含了文学、戏剧等领域,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圣经》翻译带来的宗教方面。

2.中西方古代翻译发展的对比从发展的过程和大体走向上看,东西方古代翻译方法虽然所走的道路不一,但都大致经历了由直译到意译再到直译与意译的相辅相成三个阶段。

2.1 中国古代的翻译发展在明代以前,翻译虽未十分盛行,但也有发展。

从有记录开始看,“象胥”是用来称呼译者的第一个名称,而后又有了“舌人”这一叫法,而对应地,翻译活动就被称为“反舌”。

此时译者的地位还并不是很高。

历史行至东汉至唐宋时期,出现了翻译史上的第一个高潮--佛经翻译。

从我国古代佛经翻译的发展看,在翻译文体的问题上,基本上是由“质”趋“文”的,即由直译趋向于意译。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探讨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探讨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探讨翻译作为一门跨文化交流的艺术,必须面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挑战。

中西文化差异不仅从语言、文字、思维方式,还包含习惯、信仰、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这些差异在译者翻译时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结果和作用。

这篇文章将从语言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三个方面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语言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语言不同造成了翻译的难题。

中文属于表意文字,而西方语言大多为拼音或字母组成的书写文字,中文的语法与西文也有很大区别。

这使得译者翻译时需要考虑词汇的准确性、积极性、语法的合理性等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如何表达西方文化的思想及文化背景,以保证翻译的质量与准确性。

在翻译宗教、哲学或历史等涉及到文化差异较大的领域,更需要译者在精准传递信息的同时,保持原语的趣味和风格,以便读者理解和接受。

文化的差异在中西文化差异中,文化的差异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不同的文化场景对于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词汇都有不同的规定和需求。

在中文中,对于亲属关系、礼节、敬语等有着相对固定的称谓和表述方式。

而在西方,这些方面的称呼和表达方式则有着更多的灵活性和变化性。

这样的差异需要译者在翻译时了解并尽量保留原作者的表达方式与情感。

比如在翻译职业技术书籍时,根据不同的文化差异来翻译特定的用语和表述方式,以便读者理解和应用。

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也表现出在思维方式上。

中方注重整体思路和归纳总结,西方注重分析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这种差异需要注意,以免翻译的作品出现歧义或不适当的表述。

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需要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准确表达原作者的意思,并合理地表述原作所呈现的思想或观点。

结语本文从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和思维模式差异三个方面探讨了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这些差异对于翻译质量来说非常重要。

在翻译中要尊重原著作者的用语和表达方式,结合受众文化的实情,寻找合适的语言和表述方式,同时保证所翻译的内容准确,让读者能够权衡各种观点,理解不同的思考方式,这样才能使翻译在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越来越频繁。

由于历史、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对翻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将探讨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对翻译的影响以及翻译技巧与方法等方面。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西方国家则以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等宗教为主,同时受到古希腊罗马文化、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思潮的影响。

思维方式:中国文化注重直觉、感性和整体思维,而西方文化则强调逻辑、理性和分析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表现在翻译中,使得中文翻译成英文时,往往更加强调整体性和意群关系,而英文翻译成中文时,则更加注重句子的逻辑性和语法结构。

道德观念:中国文化强调群体和社会的利益,重视忠诚、孝道和家族观念,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注重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

这种道德观念的不同在翻译中可能会造成一些难点,比如在处理具有鲜明道德色彩的词汇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价值观。

艺术风格: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风格独特,如国画、书法、剪纸等,而西方文化艺术则以写实和形式美为主。

这种艺术风格的不同使得中西方文学作品在表现形式和内涵上大相径庭,对翻译者来说,需要充分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艺术风格,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境。

习俗习惯:中西方在生活习惯、节日庆典等方面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例如,中国人过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时,讲究团圆和祭祖,而西方人则不过这些节日。

这些习俗习惯的不同在翻译中需要有所体现,并需要对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习俗有所了解,以避免产生误解或冒犯。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翻译策略上,为了尽可能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翻译者需要采用一些技巧和方法,如增译、减译、改写等,以适应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在翻译方法上,直译和意译是两种最基本的翻译方法。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与对策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与对策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与对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更加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越来越受到重视。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英语翻译工作常常面临着一些困难。

本文将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文化内涵的传达中西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文化内涵方面。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历史、宗教、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文化内涵无法完全准确传达的问题。

中文中有着丰富的成语和典故,而英文中则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这就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语言习惯的差异中西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语言习惯方面。

中文和英文在表达方式、逻辑思维、句式结构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翻译中,经常会出现因为语言习惯差异导致的表达不准确、意思模糊的问题。

3. 表达方式的差异中西文化差异还体现在表达方式方面。

中文注重含蓄、间接表达,而英文则更加直接、明了。

在翻译中,如果不加以考虑和处理,很容易造成表达不准确或者与原意相悖的问题。

1. 熟悉中西文化要想做好中西文化之间的翻译工作,首先要对中西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熟悉。

只有真正理解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和特点,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2. 注重文化内涵的传达在翻译中,要注重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力求在不违背原意的前提下,准确地将原文的文化内涵传达到译文中。

可以适当加入注释或者注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

3. 灵活运用翻译技巧针对中西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

可以采用意译、增译、减译等手段,尽量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特点。

4. 总结经验,不断学习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处理中西文化差异的实际经验,将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

也要不断学习相关的中西文化差异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翻译水平。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只要我们深入了解和熟悉中西文化,注重文化内涵的传达,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并且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学习,就能够在翻译工作中应对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挑战,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

翻译在中西文化差异中的角色

翻译在中西文化差异中的角色

语言风格的转换
文化价值观的考虑
创意与创新的融合
广告文案通常需要用较为简洁 、有力的语言来吸引受众的注 意力。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 要注意如何将原文的精髓和风 格以符合西方受众接受习惯的 方式表达出来。
广告文案需要符合目标受众的 文化价值观,因此在翻译过程 中需要考虑如何将具有中国特 色的文化元素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更好地吸引西方受众。
语境与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英文学作品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乃至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因此翻译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避免产生误解或产生歧义。
03
翻译技巧的选择
针对不同文学作品的特点,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如直译、意译、
音译等,以确保译文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意境与风格。
中西广告文案中的翻译实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翻译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跨文 化翻译不仅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经济发 展和国际合作做出了贡献。
06
CATALOGUE
案例分析与实践
中西文学作品中的翻译实例分析
01 02
文化元素的转换
在将中文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时,需要考虑如何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元素,如传统故事、历史事件等,转化为能让西方读者理解与接受的形 式。
情感与客观
中文表达常常带有较强的情感色彩,而英语则更注重客观、事实的描述。在翻译时,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情感色 彩或者客观描述,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与处理
文化负载词的定义与分类
文化负载词是指具有特定文化含义的词 汇,包括习俗、历史、地理、宗教等方 面的词汇。这些词汇在翻译时需要特别 注意处理。
04
CATALOGUE
翻译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策略与技巧

翻译理论:中西翻译理论的差异性比较及其启示

翻译理论:中西翻译理论的差异性比较及其启示

中西翻译理论的差异性比较及其启示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的翻译事业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光辉灿烂历史。

一般认为,有历史记载的中国翻译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的佛经翻译。

而且自此之后,产生了四大翻译高潮时期,并产生了许多杰出的翻译家。

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了《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

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至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期间,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六次高潮。

随着时间的发展,特别是到了近现代,西方的翻译论理和流派日益科学化和系统化,处于领先的地位。

一、中西译论差异的原因探究中西翻译的历史同样悠久,并都有着丰硕的成果,但是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的翻译理论比较起来显得相对滞后。

本文对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的翻译理论比较起来相对滞后的原因做出分析: 第一、历史原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翻译事业发展的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

与此同时,中国从二战结束后到改革开放前期这一段时间里,翻译事业乃至各项事业发展的大环境是封闭的,是停滞不前的,这与同时期突飞猛进的西方翻译是远不能相比的,差距由此拉开。

其次,中国的思维方式也是造成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相对滞后的原因。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习惯重综合,西方人的传统思维习惯重分析。

表现在翻译理论上面,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大都是经验式的总结,其中很大程度上是主观感受。

而西方的翻译理论大多都是成理论体系的,体现了较强的科学主义精神。

在当今重视科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比自然显得相对滞后。

再者,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来看,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趋于保守,而西方自文艺复兴以后则显得开放、自由。

中国人极端尊重传统,这种思维定式使得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缺乏开拓性,失去了进步的动力。

而西方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主张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翻译活动深人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浅谈析中西翻译理论的差异性比较及其启示

浅谈析中西翻译理论的差异性比较及其启示

‎‎‎‎浅谈析中西‎翻译理论的‎差异性比较‎及其启示‎[论文关键‎词]翻译流‎派;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西方当代‎翻译理论;‎差异性 [‎论文摘要]‎本文从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差异性比‎较入手,从‎其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具体表现、‎差异性比较‎的意义、中‎国的对策和‎中国传统译‎论的继承和‎发扬等五个‎方面进行差‎异性比较研‎究,明晰中‎西翻译理论‎的各自侧重‎和不同,借‎鉴西方翻译‎理论的优点‎,有利于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的翻译事‎业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光辉灿烂历‎史。

一般认‎为,有历史‎记载的中国‎翻译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的佛经翻译‎。

而且自此‎之后,产生‎了四大翻译‎高潮时期,‎并产生了许‎多杰出的翻‎译家。

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了《‎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

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至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期间,‎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六‎次高潮。

随‎着时间的发‎展,特别是‎到了近现代‎,西方的翻‎译论理和流‎派日益科学‎化和系统化‎,处于领先‎的地位。

‎‎一、中西‎译论差异的‎原因探究‎中西翻译的‎历史同样悠‎久,并都有‎着丰硕的成‎果,但是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的翻译理‎论比较起来‎显得相对滞‎后。

本文对‎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的翻译‎理论比较起‎来相对滞后‎的原因做出‎分析: 第‎一、历史原‎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翻译事业发‎展的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

‎与此同时,‎中国从二战‎结束后到改‎革开放前期‎这一段时间‎里,翻译事‎业乃至各项‎事业发展的‎大环境是封‎闭的,是停‎滞不前的,‎这与同时期‎突飞猛进的‎西方翻译是‎远不能相比‎的,差距由‎此拉开。

从中西思维方式对比看汉英翻译

从中西思维方式对比看汉英翻译

从中西思维方式对比看汉英翻译摘要: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人类的语言表达深受思维方式的支配。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性造成语言表达方式不同。

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应重视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性,避免受到本族语言思维方式的干扰。

关键词:思维方式;中西差异;汉英翻译一种文化的特点集中反应在该文化地区族群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差异造成语言的差异性。

当今世界各民族地区间的交往离不开翻译,翻译的基础是人类思维共性。

然而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因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可译性、不可译性、误译等问题,这是因为人类思维除了共性特征外,不同地区或民族间的思维方式均有个性特征。

与共性相比,个性特征的差异性虽然不占主要地位但恰恰造成翻译困难。

因此,研究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离不开研究中西思维的差异。

一、思维结构与方式的基本概念思维结构是人类思维过程或形态。

思维在经历直观行动、具体形象及抽象逻辑这三大阶段中呈现的思维能力结构模式,例如: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分类、系统化等等。

而思维方式则指同语言的群体其思维结构特征或特定样式以及共同倾向性。

这些特征、样式或倾向性是对思维结构共性或常规的变异。

思维方式长期影响人的一言一行,使得在某一背景成长的人类无意识地接受了它,并以此来与人交流。

反应在语言上,表现为不同民族、地区的语言有其独特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而生活在同一文化背景中的人往往难以发现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一种对语言的隐蔽控制机制,这种机制常常呈现无意识状态,只有当与异文化民族发生实际碰撞时,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因此,人们在学习和应用外语时常常不自觉的将母语思维方式移植到外语表达中,阻碍外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有人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翻译为中式英语“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把人山人海译成“people mountain,people sea”,使得说英语国家人民看到后不理解。

二、中西思维特点(一)中国人重螺旋式思维,西方人重线性思维中国人思维通常是“螺旋式”的,思维活动螺旋式绕圈向前发展,做出的判断或推理的结果以总结的方式安排在结尾。

中西翻译简史第7章

中西翻译简史第7章

角”、“直角”、“锐角”、“钝角”、“相似”等。
• 3)1612年和传教士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介绍西洋的水利工程和水利 机械。该书首次介绍西方水库与水利机械。
四、科学译祖徐光启 • 4)为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的《同文算指》(介绍西方的笔算数学)、熊三 拔编著的《简平仪说》作序。 • 5)编译《崇祯历书》。1629年创立历局修历。历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科 学翻译机构。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
• 明末清初传教士传播的的科学知识只有为数不多的中国知识分子了解。到19 世纪时的晚晴,在与西方人接触时,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的长处。 但他们仍把西学当做”夷学“,觉得其不如中国学术。鸦片战争的失败及一
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知识分子及官员的认识,”西学“取代”
• 12. 穆尼阁:顺治年间讲授了纳氏对数;
• 13. 薛凤祚:康熙年间编著《历学会通》,包含有天文、算学、物理学、医学 等。 • 14. 南怀仁:制造六种天文仪器,留下《灵台仪象志图》,介绍制作方法; • 15. 康熙: 主持编纂《数理精蕴》,并组织领导人编制《皇舆全图》;
三、利玛窦的翻译活动 • 1. 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1582年随葡萄牙商队来到澳门,勤奋学习汉语, 广交中国朋友,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为自己传教服 务。
• 2. 《山海舆地全图》
• 1)1584年起在明末有不同版本。1602年由李之藻刻板,增订吴中明本的《坤
舆万国全图》流行最广。
三、利玛窦的翻译活动
• 2)这份世界地图采用与1570年的奥代理世界地图相同的投影方法进行绘制。 为了说明地图概念,利玛窦特别应用圆锥投影在地图加绘赤道北地、南地半球, 注明地为圆形、南北两极、赤道南北昼夜的长短、五带、五大洲的名称:欧罗

论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翻译

论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翻译

论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翻译翻译的本质是两种文化的交流。

文化的差异是一个译者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让读者产生歧义。

分析了中西方主要的文化差异,并对主要的差异进行了举例说明。

介绍了对于这种差异的基本翻译方法,它们分别是:异化法、归化法和音译法。

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解释。

标签:文化差异;处理方法;异化法;归化法;音译法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

不同的文化需要沟通。

沟通离不开翻译,可见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

翻译教学和研究的经验表明:翻译理论和技巧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

翻译之所以困难,归根结底是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差异。

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翻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1 中西方主要文化差异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向来以谦让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儒家的“中庸之道”。

“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作为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即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由父母及未成年子女组成核心家庭;西方文化中人们思想流派众多,个体意识强烈,主动性多,易激动不稳定。

西方以个人为重,四海为家,而中国以社稷为重,乡里为重,家庭为重,个人次之;在姓名的排列上,西方人以自己的名字领先,父名次之,族姓居后,中国人反之:宗族在前,辈分次之,自名最后;其他如地址顺序、时间顺序也都如此,西方人是具体或个体在前,整体在后,中国人则倒过来。

很多中外学者都探讨过中西文化差异,归纳起来有这几个方面:(1)原语中的文化概念在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的词。

西方历史上译者的作用

西方历史上译者的作用

西方历史上译者的作用
西方历史上译者在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他们在历史上扮演的一些重要作用:
1. 文化交流:译者能够帮助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促进人类文明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通过翻译,西方文学、哲学、科学等领域的作品被引入其他地区,推动了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

2. 知识传播:译者将西方的重要著作翻译成其他语言,使其他文化能够共享这些知识和智慧。

译者通过将西方文化和思想传播到其他地区,促进了全球的知识流动和学术发展。

3. 文学作品的翻译:译者通过将西方文学作品翻译成其他语言,使其被更广泛地传播和理解。

这有助于丰富其他文化的文学产出,并加深文化之间的联系。

4. 科学和技术翻译:译者在科学和技术领域的翻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翻译科学文献、专业手册和研究论文,帮助科学家和专业人士在全球范围内分享和交流新的科学和技术进展。

5. 政治和外交翻译:在政治和外交领域,译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政府间的沟通和协商。

他们能够确保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对话,推动国家之间的互利合作。

总之,西方历史上译者的作用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促进文化交流、知识传播和跨国交流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西文化对比第五章汉英翻译的九种技巧课件PPT62页

中西文化对比第五章汉英翻译的九种技巧课件PPT62页
第12页,共62页。
6. 班门弄斧
:Showing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
: To teach fish/ duck to swim
: to teach the grandmother of the hen to lay a egg.
第5页,共62页。
4. 寻寻觅觅,冷冷清请,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
Seek, seek; search, search;
Cold, cold; bare, bare; Grief, grief; cruel, cruel grief.
Now warm, then like the autumn cold again,
Confucius said: “He who learns without thinking is lost. He who thinks without learning remains puzzled.” 3. 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Modesty helps one to go forward, 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 4. Sweet dream 做个好梦
第13页,共62页。
3. 减译法
❖ 增译法的反面
❖ 减译法是指原文中有些词在译文中不译出来,因为译文中虽无其词而已有其 意,或者在译文中是不言而喻的;
❖ 减译法是删去一些可有可无的, 或者有了反而累赘或违背译文习惯表达 法的词, 并不是把原文的某些思想内容删去。
❖ 省译和增补是相辅相成的两种翻译技巧。省译和分为结构省译和精炼压 缩。

(完整版)中西翻译理论的比较--陈敏达

(完整版)中西翻译理论的比较--陈敏达

中西翻译理论的比较翻译是人类不同群体间借以相互交流、沟通的工具, 是人类社会所拥有的共同活动, 因而必定具有许多共同的属性。

纵观中西方两千余年来的翻译历史, 我们有趣地发现, 虽然两地相隔遥远、民族迥然有异, 语言文化也分属于截然不同的表音体系和表意体系, 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的发展轨迹却有着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 虽然实践并不以理论的存在为先决条件, 但其发展却离不开理论的促进和提升, 其最初形态从一开始就已具有了一定的指导原则, 尽管译者当时对这些原则未必会有明晰的意识。

一、中西翻译理论中国传统译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具有较大的模糊性, 严复的“信达雅”说、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许渊冲的“三美”说等皆是如此。

拿“信达雅”来说, 译者翻译到什么程度才叫“信”, 叫“达”, 叫“雅”严复先生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界定。

译界由此引起的近百年论争也就不足为奇。

以“雅”为例, 有人说它是“古雅”、“高雅”之意;有人说它指“风格”、“文风”;有人说“雅”指“修辞效果”有人说“雅”是指“美学价值”。

另外,“神似”、“化境”两个语词本身就具有飘忽不定的模糊特征。

“三美”也不例外: 由于艺术中的“美”是一种主观体验, 人们审美心理的差异使得“意美”等标准难以明确界定。

相比之下, 西译论则有较大的明晰性。

我们知道,西译论的核心概念“等值”原是数学和形式逻辑领域里的专业术语, 这个概念的引入本身就标志着西译论的明晰姿态。

为了明确翻译研究中的“等值”概念, 卡特福德根据韩礼德系统语法中的层次、等级和范畴等概念作了详尽的论述; 而奈达在自己的理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后改为“功能对等”) 的区别;克里斯托又将形式等值归纳为六个层次:1) 语音等值;2)音位等值;3) 形态等值;4) 词汇等值;5) 句法等值; 6) 语义等值。

西译论讲究分门别类的精确特点由此可见一斑。

中西方翻译史的共性与区别

中西方翻译史的共性与区别

一、中西方翻译史的共性:有没有可能把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它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予以审视、考察,从而进行整体性的阐述呢? ,当我们把中西翻译活动的发展轨迹及其译学观念的演变过程放在一起予以审视、考察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发现两者之间不乏共同之处。

首先,两者(指笔译)的滥觞及大规模的展开都与宗教文献的翻译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西方是《圣经》的翻译,中国是佛经的翻译。

其次,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翻译在传播知识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当我们把中西方翻译在传播知识方面的贡献放在一起进行考察时,这种作用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

再次,翻译对各国民族语言的确立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在西方和中国也都不乏明显的共同点。

西方翻译史上,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对德语语言的统一和发展、对确立现代德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圣经》的英文翻译也同样对丰富英语的词汇、表现手段等,促进英语朝现代英语的发展,贡献卓著。

至于中国,佛经翻译对丰富汉语词汇所起的作用、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翻译对我国现代白话文的确立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等等,也都是众所周知、毋庸赘言的。

二、中西方翻译史的差别:1翻译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有史记载的翻译活动也与宗教直接有关。

佛教早在上古时期便在亚洲诸国传播,东汉时传入我国。

以后近千年内,我国共翻译佛经1500多部,丰富的翻译实践造就了一批佛经翻译理论家,他们是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的支谦、东晋的道安、六朝时代的鸠摩罗什,隋代的彦综和唐代的玄奘。

支谦的<法句经序>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翻译的论文,道安总结了比较完善的直译原则,鸠摩罗什是主张全面意译的第一人。

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是五四运动前的第一次翻译高潮。

第二次翻译高潮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中国的士大夫与传教士联手将欧洲的宗教、哲学、科学、技术和文学等“西学”介绍到中国来,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了6卷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还独译了不少天文地理等方面的著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创造史》、达尔文的《物种原始》等 , 严复——《天演论》。( P.117-122 , P.281)
西

• •

天 文 : 易卜拉 欣法 扎 里译婆 罗摩 笈 多的 《 历数 书 》;克 雷莫 纳 的杰勒德
(Gerard of Cremona,1114-1187)译托勒密的著作《天文学大成》(P.104) 数学:阿尔·花刺子模(Al-Khwarizmi,?-835),把印度数字和印度人的算法
托莱多翻译院——京师同文馆
同: 1、在本国科技翻译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影响 深远 2、都成为本国大学的前身
异:1、创办时间不同
托莱多翻译院:公元955年(P.103) 京师同文馆:1862年(P.120) 2、特点不同
京师同文馆——三大特点
1、由清朝统治者设立,翻译活动得到清政府支持;(P.120) 2、翻译的作品主要有中西书籍,科技刊物的稿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的外交文件、电报等;(P.120) 3、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教育的主要标本,也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本质上依然是属于封建 学校。 (/tln006a/chapter1/no101/10115.htm)
立起持久稳固的联系,地理位置优越
四、其他因素 • 中方 ①十四世纪以前的中国科技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这种自 豪感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年还在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对 外来文化与知识持有排斥态度 ②科技翻译主要是作为佛经翻译附属品存在,一般由译者单 独完成,知道清末民初才有大规模的合作翻译活动 ③直到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一些爱国救亡的志士也还是打着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态度翻译引进西方技术
西方(古阿拉伯)
①对异教和异文化采取宽容政策
﹡崇尚知识,尊重知识
②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学者齐心协力进行翻译工作、统一的语言,国际
间的通商贸易、经济往来以及中国的造纸术的传入等,也促进了翻译
事业的发展和翻译运动的形成。
③长途跋涉、跨地域贸易的习俗
• *与同时期其他文明体相比,阿拉伯人心胸开阔宽容
中西第一阶段对比 • 中方第一,二次翻译高潮 • ①没有特定的翻译中心,主要是在西方传教士,中国社会 上层的官员以及士大夫。 • ②清末民初洋务派建立的以军事为目的的翻译机构,以及 西方传教士建立的以传教和殖民为目的的翻译出版机构 • ③第一次翻译高潮主要是编译梵文,古阿拉伯语文献,第 二次主要是西方各国语音,英文,法文,日文,德文等。 • ④翻译外来文献的态度:排斥——被动——主动。 • ⑤翻译活动一般就是做到传达信息和只是,很少有创新活 动。



天文:安世高(约二世纪)译《舍头谏经》,达摩流支——《婆罗天文经》,瞿 昙悉达——《九执历》,王处讷——《应天历》(P.110-111) 数学:徐光启(1562-1633)、利玛窦(Matteo Riccia, 1552-1610)——古希 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名著《几何原本》;利玛窦、李之藻译《同文算指》。( P.116,P113)
翻译与知识传播
中西对比
2014级翻译硕士 袁逢雨 415117414030 刘清珍415117414032
Preface
• 人类的文明史上,自从有邻邦间的互相交流, “实用”知识,尤其是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 一直是各国间相互借鉴和学习交流的重要内容。 • 各国间的相互借鉴与交流使得先进的科学技术 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 翻译在这种跨越语言和国界的交流借鉴中发挥 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托莱多翻译院——三大特点
1、翻译活动始终得到教会的资助; 2、翻译的作品主要是希腊作品的阿拉伯语译本,其次
是阿拉伯语原作和希腊原作;
3、托莱多是当时西班牙的教育中心和穆斯林学术中心。(P.104)
当希腊的太阳沉没的时候,伊斯兰医学和科学反映了希 腊太阳的光辉;它们像月亮一样,照亮了欧洲中世纪的 最黑暗之夜;有些灿烂的明星也添上了它们自己的光辉。
西方翻译第二阶段
• 第二阶段(11-13世纪)
1、建立“托莱多翻译院”,翻译集中在西班牙和西西里岛; 2、阿拉伯文化西传:将阿拉伯文著作译成拉丁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 3、翻译的作品主要是希腊作品的阿拉伯语译本,其次是阿拉伯语原作和希腊原作; 4、翻译活动集中在希腊和阿拉伯世界的哲学和科学成就:医药、数学、星象学 5、就翻译本身而言,由于译作不是直接译自原作,而是一再进行转译,因此很难 做到忠实、准确;对照希腊原文,译本中出现不少曲译、误译; 6、就翻译理论,这段时期从事翻译的人大都是“翻译匠”,只管实干,不谈理论; 7、从所译成品来看,主要采用意译,而不是直译
• 16和17世纪欧洲经过科技革命资本主义迅速的发展起来, 而此时的中国封建经济进入衰退,且一直闭关锁国 • ※空间上:地理学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麦哲伦环球航 行的完成为西方新兴科技传入中国提供极大便利
西方
• 时间上:公元 8到13 世纪,欧洲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亚
洲的波斯文明和两河文明进入衰退期 • ※空间上:阿拉伯帝国地跨亚欧非,在东方和西方之间建
介绍到阿拉伯国家来,形成 “阿拉伯数字”(P.101)
医学:胡那因·伊本·伊舍克(Hunayn ibn Ishaq, 809-877),将盖伦的医学 著作大部分译为阿拉伯语,著有《医药学问题:眼科论文和齿科论文》,奠定了 阿拉伯眼科的基础;伊本·森纳在《医典》中提到中国的切脉术。 (P.100 , P102) • 化学:扎比尔· 伊本· 海扬—炼金术的首创人,被称为神秘学者;让·波兰克 译奥斯瓦尔德·克罗尔的化学教材。(P.102,P107)
中西方科技翻译成就相同点
• 翻译成就主要集中于天文历法和数学 • 原因 • 西方:当时欧洲各国奉行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世界观,为了更好的发 展宗教和巩固其统治,需要天文历法来说明其统治的合法性,而数学 则可以用来计算礼拜和斋戒的确切日期。 • 中方:历法一直被视为王权得以确认的必要条件和象征,中国历代统 治者重视并支持这方面著作的翻译。另外,作为中国古代科技翻译译 者的西方传教士,一方面他们比较了解这方面知识,另一方面为了能 在中国顺利传教便对中国统治者投其所好,翻译了不少这方面书籍。
西方第一阶段特点
• 第一阶段(8-10世纪)
• 1、以巴格达为翻译中心; • 2、建立“智慧宫”(House of Wisdom),作为官方翻译机构;
• 3、将古希腊、古波斯语和梵语文本译为阿拉伯语;
• 4、翻译活动集中在医药、哲学、星象学流行(为宗教服务) • 5、翻译运动:翻译引进→学习研究→发展创新 • 6、译者将翻译看做一种创造性过程,译作往往附带评论、概述或解 释性的注解,以使原文更容易理解。
翻译与知识传播的中西对比 • 翻译起因 • 翻译时期及特点 • 翻译事业的主要成就 • 翻译的作用
• • • •
政治需要 浓厚的学术氛围 历史的时机 其他因素
一、政治需要
• 中方
①元朝时期统治也扩大到欧亚非三个大陆,成吉思汗的三次 西征也需要了解阿拉伯文以确立其之后的统治并获得其最 新的天文学及医药成果 ②明清之际的科技翻译,都是传教士带有政治目的和宗教目 的带入中国 ③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主要是洋务派及爱国志士为了救亡图 存或是维护其封建统治,师夷长技以制夷。 ④五四运动以后的翻译活动主要为了配合国家提倡的科学民 主政策以及之后的新中国改革开放建设
西方(古阿拉伯)
• 阿拔斯王朝前期哈里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及 在学术上胸襟开阔,允许开展不同意见的自由讨 论 • 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文人荟萃、学者云集 • 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兴起,图书馆、书店等极为兴 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历史的时机 • 中方 • ※时间上:东汉末年至元朝时期古印度文明和古阿拉伯文 明空前兴盛,在多个领域成就众多
报出版社, 2005.
• [4] 王达金, 汪铭. 去芜取精,古为今用——明末清初科技翻译评鉴 [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7, (6):164.
• [5] 丁瑞中 . 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成因 [J].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
2002, (1).
参考文献
• [6] 杨俊皎. 中世纪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 [D].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 2004.
翻译外国书籍,汲取和利用异族的先进文化来提高权威。
二、学术氛围 • 中方 ①十四世纪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前沿,最 早的科学文献翻译也是作为佛经翻译的附属品,内容零散。 ②直到明末清初由外国传教士以及一些中国士大夫的引导, 学术上的交流也仅在当时的社会上层的文人学者中。 ③清末民初的西学渐强,自成体系,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引进 西方科学,但这一时期的学术氛围并不主动,学术思想的 交流主要局限在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媒介以及洋务派以军事 为目的而译介的书籍。 ④五四运动后期学术氛围渐趋主动,科技译作不仅有政府的 大力支持,还有民间团体之间的热烈交流。
翻译的作用——西方
一、翻译运动对于保存古代的科学典籍有着不朽的功绩。(P.98)
二、翻译事业沟通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唤醒了西方世界”。 (P.98) 三、翻译事业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发展,成为触发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因素, 奠定了西方国家许多学科发展的基础。(P.98)
参考文献
• [1] 谢天振等. 中西翻译简史[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 [2] 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 [3] 李荣建. 中古时期阿拉伯文化与西方的交流[M]. 北京: 人民日
——马克斯·迈耶霍夫《 伊 斯 兰 教 的 遗 产 》
翻译的作用——中国
一 、明末之前的科技翻译丰富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中西方科技知识的交流。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使中国人第一次了解到西方近代先进的科技知 识,特别是近代的世界观念,打开了部分中国人的眼界。(P.113) 三、清末民初的科技译著引进了西方的部分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理论, 在知识分子间得到传播,促进了中国社会现代性的萌芽。(李,雷) 四、五四运动之后我国科技翻译活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为我国现代化 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