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票据法》第十条
《票据法》第十条存废之我见.docx

《票据法》第十条存废之我见摘要:我国《票据法》第十条将票据取得与原因关系相联系,此规定与票据无因性原则相冲突,在国内引起了争论。
本文在回顾学界对该问题争议的基础上,对争议双方观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金融体制的现实情况,就票据法第十条的存废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票据法》第十条,票据无因性,金融体制作者:杨金春《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以下简称《票据法》)第十条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
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即应当给付票据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
”该规定被认为与票据无因性原则相悖,在《票据法》颁布之后,即产生其存废之争。
1存废争论的回顾基于《票据法》第十条之规定与票据无因性原则的冲突,围绕《票据法》第十条存废的争论主要分为三种观点,即赞成废除、反对废除和折中三种。
(一)赞成废除论基于票据关系与票据原因关系应分离之无因性理论而主张废除该条款。
所谓无因性,是指票据只要具备票据法上的条件,票据权利就成立,无需考虑票据行为赖以发生的原因或基础等。
即持票人不必证明其所取得票据的原因或基础,只需据票据所记载的文义就可请求对方给付一定的金额。
我国《票据法》第十条将票据关系与票据原因关系捆绑在一起,否定票据无因性原则,致使票据关系的效力受到票据基础关系效力的影响。
基于以下的?滋趵碛桑?主张废除《票据法》第十条。
1.违背通行的票据无因性原则。
我国《票据法》第十条无视国际公认原则和票据本身性质的要求,将票据基础关系拉扯进来,否定了票据的无因性,这会严重阻碍票据功能,即票据的汇兑功能、支付功能、流通功能等功能的发挥。
2.损害票据当事人的利益,在实践运用中难以解决票据法律纠纷。
第十条要求当事人在签发、取得、转让票据时,考虑其前手之间的原因关系,增加交易成本,损害当事人的利益;而付款人和司法机关必须查明各个原因关系,难度大,在实际争议解决中将造成很大的困扰。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十条与票据无因性原则的冲突与协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十条与票据无因性原则的冲突与协调票据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重要的一部法律,对票据的定义、种类、发行、背书、支付等各个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保障了票据的流通和交易的安全。
而票据无因性原则作为票据法中的重要原则之一,规定了对无法证明票据出处的持票人的保护,确保票据的交易具有便利性。
然而,票据无因性原则与票据法第十条存在一定的冲突和协调难题,需要得到更加深入的探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十条的规定票据法第十条规定:票据是一种以约定付款人或付款行负有支付责任的文字记录,其种类为汇票、本票、支票、转让证券、信用证和旅行支票等。
其中,汇票、本票、支票称为常见票据。
票据应当载明下列内容:出票人的名称;支付的金额;支付的期限或无条件支付的表述;收款人的名称;票据的种类;签名。
2. 票据无因性原则的基本含义票据无因性原则源于商法,在票据法中也得到了保障。
它的基本含义是,凡是经过合法流通的票据,其所有权和支票权不应受到任何限制,持票人(无论法定持票人或不法定持票人)应当享有一定的法律保护,因为票据是为了达到流转和支付的目的而设计的,票据应当是自由流转的。
票据无因性原则的核心是“信用原则”,即信任权。
票据无因性原则主要通过背书形式实现,背书可以将票据的权利转让给下一个持票人,之后不受原始债权人自己或其他手段的约束,因此无因票据具有相对独立性。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十条与票据无因性原则的冲突在具体操作中,票据法第十条与票据无因性原则可能存在一定的冲突。
一方面,票据法第十条规定出票人的名称、支付金额、收款人的名称等信息是票据的必要内容。
按照法律规定,票据需要载明将款项交付给谁,这便对持票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持票人必须要证明自己是原始持票人或其经过合法转移。
另一方面,票据无因性原则保障了持票人的信任权。
即使该持票人不是原始债权人,但持有该票据并符合法律规定,应当享有票据的权益,并受到法律保护。
《票据法》第十条的意义与适用性论文

《票据法》第十条的意义与适用性论文《票据法》第十条的意义与适用性论文一、法条理解《票据法》在第十条中这样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
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即应当给付票据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
”签发、取得和转让也就是票据的出票行为和背书转让行为,也就是票据关系,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即票据的原因关系。
《票据法》第一条的规定确定了票据的出票和背书转让行为必须以票据原因关系的真实存在为前提,并且这个原因关系是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
该条第二款可以理解为票据的取得,双方当事人应当给予相应的对价。
但同时《票据法》第十一条也规定了例外情况,即可以通过税收、继承、赠与等情况无偿取得票据。
二、《票据法》第十条的争议(一)第十条与票据无因性相矛盾这部分学者的观点在于,该条的规定是与票据的无因性相违背的。
票据的无因性,即票据关系与票据的基础关系相分离。
但是第十条却是一种有因性的规定,应当予以废除。
对于第十条第一款,笔者的观点是,在立法者最初立法的时候,是考虑了当时金融市场的通货膨胀,在最初的确是有违无因性的理论,但是不能全盘否定。
在现代票据的实施中,法律本身并没有对违反第十条的后果做出规定,说明在法律的实施过程中,立法者已经认识到了条文的规定存在问题,并且在实践中,仍然是坚持票据的无因性。
另一方面是,如果对该条文理解为是对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的“真实性”的强调,以及对于诚实信用原则的遵守,按照这种角度理解,其与无因性不相冲突。
仍然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二)第十条是票据无因性的例外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票据的无因性不是绝对的,而是一种相对的无因性,存在例外情况。
如果票据的当事人是直接收受票据的当事人,那么票据的原因行为会直接影响票据行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把第十条理解为无因性的.例外,而不是对无因性的否定了。
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有可取之处,但是总体来说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从《票据法》第10条票据法与民法区别

从《票据法》第10条票据法与民法区别所谓票据的无因性,是指票据关系与原因关系相分离,票据一经作成,权利就产生,而与原因关系分离,无论票据原因关系有效与否,对票据权利的效力不产生影响.即票据的产生为票据的原因关系,当票据进入流通领域之后(票据背书、转让)便与原因关系不发生任何关联。
无因性在我国票据法中也有相应的体现,如《票据法》第13条第一款规定:"票据债务人不得以自己与出票人或者与持票人的前手之间的抗辩事由,对抗持票人。
";这便是原因关系和票据关系分离之表现。
可以看出,我国票据法的相关规定既有无因性之体现,也有有因性之适用(具体下文详细阐述).总体来说,这并不符合一国法律之特征,法律的完整性与统一性更应深刻地体现在其背后的法律原理之中。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应当尽快启动《票据法》的修改,改正票据法中相应不适当的规定。
目前来看,我国于2004年修改《票据法》后至今14年都未曾再次修改。
以董惠江教授为代表的票据法的相关学者早已提出应尽快启动《票据法》的修改提议【2】, 如今我国正处在司法改革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将明显落后于现实生活的《票据法》进行再次修改是符合时代背景与潮流的。
而票据的有因性是相对于无因性而言的另一种理论。
二者是相互对立排斥的关系,体现在法律条文中原则上是不可同时存在的。
但是我国票据法中就既有无因性的条文,也有有因性的条文。
具体而言,《票据法》第10条:即"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
";从此条文的表述中可以得知,立法者认为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即为票据权利的产生关系,而票据关系的流通和转让都是需要以真实的交易背景为目的。
这便是票据有因性的表现。
此条文一经公布便引发种种争议,尤其是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的较为激烈。
实务界支持票据有因性立法,但在理论界也有部分学者支持此种观点。
一、从国内外票据无因性的起源看我国无因性设立的必要性票据无因性这一概念最初由德国学者萨维尼所创设,并于19世纪被德国学者纳入票据理论而深入研究。
论《票据法》第十条未违反票据的无因性原则

论《票据法》第十条未违反票据的无因性原则作者:罗兰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7期摘要:无因性是票据行为的重要特征,但我国《票据法》关于票据行为的原因关系的论述却引来不少争议。
本文通过摆明双方立场并列举理由来论证其论述并未违反票据的无因性原则。
关键词:票据法;原因关系;无因性原则我国《票据法》第10条为: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誠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
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即应当给付票据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
此条文第1款是对于票据的原因关系的规定,即接受票据的直接当事人之间的接受票据的理由必须符合诚实信用的原则。
然而自我国《票据法》颁布以来,关于此条的争议便不绝于耳。
纵观我国法学界,不论是学者还是立法者,各种不同的声音与看法都直指此条,对于其是否违反票据的无因性争论不休。
所谓无因性是票据行为的基本特征之一。
根据票据理论,票据行为具有独立性,不受原因关系的影响。
票据行为只要具备法定形式要件就可以产生法定效力,即使其原因关系不存在、内容发生变化、被撤销或无效,票据债权债务关系也并不随之改变。
票据行为一旦成立就与其赖以产生的基础关系相分离,该基础关系有效与否、存在与否都不影响票据行为的效力,持票人行使票据权利时无证明给付原因的责任。
持票人只要能够证明票据债务的真实成立与存续,即可对票据债务人行使票据权利。
关于此条是否符合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学者们各有观点。
1.肯定说,认为票据的无因性在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同时,也应遵循诚实信用及权利不得滥用等法律原则保护交易的安全,特别是在金融机构商业信誉低下且管理混乱,票据当事人商业意识薄弱的金融环境之下。
这样才能防止不法分子滥用票据的无因性以扰乱票据的正常流通秩序。
2.否定说,认为其将票据行为变为“有因行为”,这也是法学界的主流观点。
在转型时期下产生和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票据法,真实交易背景原则在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方面有现实的必要。
《票据法》第10条的法解释学分析与司法解释、司法实践的突破

《票据法》第10条的法解释学分析与司法解释、司法实践的
突破
严立
【期刊名称】《研究生法学》
【年(卷),期】2016(000)006
【摘要】对《票据法》第10条采取文义解释与体系解释之方法,可见该条所要求
的基础交易关系乃''''有独立的内容和标的,以票据为支付手段、以商品买卖为典型
的有偿合同'''',其目的在于确保票据纯粹的支付结算工具之职能。
但司法解释大大
限缩了第10条的适用范围。
长久以来的司法实践也为票据无因性之基本原则张目,实际上突破了第10条所能解释出的含义。
【总页数】20页(P342-361)
【作者】严立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2.287
【相关文献】
1.侵权责任法与特别法及司法解释关系的法解释学思考 [J], 刘士国
2.票据法司法解释第69条之检讨 [J], 彭世权
3.票据法及其司法解释开於诉讼程序的几个问题 [J], 丁巧仁;王世华
4.论司法解释的权力空间——我国《立法法》第104条第1款的法解释学分析 [J],
聂友伦
5.付款人对伪造、变造票据予以付款的法律后果——对《票据法司法解释》第六十九条的理解和适用 [J], 付琛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票据法第十条第款的规定

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票据法第十条第款的规定票据法第十条第款规定了票据的不可撤销性,即一旦票据被签发或背书,就不能被任意弃权、返还或者作废。
这一规定实质上是强调票据的信用性和流通性,旨在保障票据持有人的权益,避免票据被签发人或者出票人恶意操作而导致不必要的纠纷。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人对票据法第十条第款的理解和适用存在一些误区,容易导致对持票人的权益产生不必要的侵害。
因此,正确理解和适用该规定对于保障票据市场秩序、促进票据流通和维护票据信用至关重要。
首先,票据法第十条第款规定的不可撤销性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
也就是说,当票据涉及到欺诈、重大误解等情形时,法院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裁定将该票据撤销。
例如,当出票人未经持票人同意,恶意印制或者签发无效票据时,持票人可以依据法律途径追究出票人的责任,甚至可以将票据撤销。
因此,在适用该规定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票据的法律效力、签发人是否存在欺诈等因素,切勿一概而论,以免影响到持票人的权益。
其次,票据法第十条第款规定的不可撤销性并不能掩盖签发人或出票人的违法行为。
如果签发人存在欺诈行为,或者出票人存在虚假交易等违法情况,持票人仍然有权利采取法律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这里的关键是要保持一定的警惕性,谨防出现票据背后不健康甚至犯罪的背景,否则最终受害的还是持票人。
因此在持有票据时,应当充分了解票据的背景,尽量减少因为追求高收益而贪图便宜。
最后,适用票据法第十条第款应当注意“合理纠错”原则。
如果因为疏忽、误操作等原因导致票据出现错误,或者存在非恶意的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持票人应该有机会以一定方式进行纠正。
例如,对于票据日期、金额等基本要素的错误,持票人可以通过背书或注记等方式进行更正。
这是对于不可撤销性的一种合理补充,是为了兼顾票据法第十条第款的保障作用和持票人当场纠正的需求。
总之,正确理解和适用票据法第十条第款规定对于票据市场秩序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不合理地扩大或严格适用该规定,可能会造成票据市场的波动和持票人权益的受损。
论票据无因性立法——兼评我国《票据法》第10条

第29卷第4期 2016年12月JournalofZhangjiakou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Vol.29 No.4 December,2016 收稿日期:2016-11-10修回日期:2016-12-05作者简介:王珊珊(1993-),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法学院2015级民商法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商法、土地法。
论票据无因性立法———兼评我国《票据法》第10条王珊珊(安徽大学法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票据的无因性是降低票据流通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的重要保障,符合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现已为大多数国家商事立法所确立。
票据规则从有因性发展到绝对无因性,再进化为相对有因性,体现了票据制度与商事活动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
相对无因性规则具有更强的合理性和更好的社会效果。
对于我国《票据法》第10条规定,有学者认为违背了无因性原理,应当废除,但笔者认为这一条款并没有与票据的无因性相悖离,恰恰是票据“相对无因”的立法体现。
关键词:票据法;票据行为;票据无因性;交易安全中图分类号:D922.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56(2016)04-0004-03 一、票据无因性理论概述(一)无因性理论的产生“因”可以理解为“法律上的原因”或者“法律上的缘由”。
无因性理论最早由德国著名法学家萨维尼于19世纪初在传统民法领域创立,萨维尼以买卖契约为例,主张将债权行为(即买卖契约)和物权行为(即转移所有权的契约)区分开来,并进一步主张将物权行为抽象化,把物权行为与作为其逻辑基础和法律上的原因的债权行为分离开来,此即为物权行为的无因性。
我国台湾地区学者王泽鉴教授将物权的无因性作了更为细致的阐释。
他认为,物权行为的效力是不受债权行为的效力干预和影响的。
即使债权契约效力有瑕疵,甚至从未成立,仍然会发生物权变动的法律后果。
综上所述,传统民法领域的无因性主要是强调债权行为不能成为物权行为的“原因”。
试论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及其相对性—兼评我国《票据法》第十条

试论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及其相对性—兼评我国《票据法》第
十条
张澄
【期刊名称】《政治与法律》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现代票据法律制度,是建立在票据流通的基础之上的.为了保障票据的流通与安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票据法确立了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原则.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原则并不意味着票据行为的发生本身不存在任何原因关系,而是指票据行为的基础关系(包括原因关系、资金关系和预约关系)与票据行为的效力相分离.确立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原则是世界大部分国家票据法的一致做法.我国<票据法>第10条并没有否定票据行为无因性,而只是其例外规定.票据行为的无因性不是绝对的,而要取决于特定时间和地点的客观情况.
【总页数】5页(P84-88)
【作者】张澄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民法院,张家港,215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F438.7
【相关文献】
1.论我国票据法的票据行为无因性原则 [J], 翟小康
2.论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兼评我国票据法之规定 [J], 曹锦秋
3.谈谈对票据无因性的辩证认识:也谈对我国<<票据法>>第十条的看法 [J], 陈雪平
4.也谈票据无因性相关理论——兼谈《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十条第一款 [J], 张苇
5.我国《票据法》第十条第一款与票据无因性原则的冲突与协调 [J], 徐建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票据法》第十条意义的论述

关于《票据法》第十条意义的论述作者:谢爱珍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文章从我国票据法第十条入手,结合票据的无因性和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矛盾与关系,旨在理清票据法第十条在我国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票据基础关系无因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我国票据法第十条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
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代价,即应当给付票据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
一、票据法第十条的意义阐述此條款规定的是票据基础关系与票据行为的关系。
票据关系是基于票据行为发生在当事人之间的票据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基础关系是票据所赖以产生的民事基础法律关系。
根据该条规定,票据行为的效力受原因关系的影响,只有具有真实的债权债务关系,票据才能签发、取得和转让;票据的取得也必须给付代价。
而票据关系与票据原因关系的一般法理是票据的无因性,无因性是票据行为的基本特征。
票据行为效力具有独立性,不受原因关系影响。
票据行为只要具备法定形式要件,就可产生法定效力,即使其原因关系不存在、内容发生变化、被撤销或无效,票据债权债务关系也不随之改变。
持票人行使票据权权利时不负证明给付的责任。
持票人只要能够证明票据债务的真实成立与存续,即可以对票据债务人行使票据权利。
综上,《票据法》第10条的规定与票据的无因性背离了。
二、《票据法》第十条在我国金融体制下的适用性票据的无因性是中外票据法理论共守之原则,英国票据法、日本票据法、美国的票据编等都是坚持票据的无因性。
票据关系之所以应有无因性,是由票据所存在的目的决定的,票据是适应现代商品交易的简便性、迅捷性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有价证券,票据的主要功能是代替货币进行流通充当支付工具。
而我国由于受经济体制的制约及思想观念的束缚,在票据的这一理论上,一直采取的是与世界通行的票据理论相反的作法,即规定了票据的有因性。
中国人民银行1988年颁发的《银行结算办法》第14条第(3)项规定:签发商业汇票必须以合法的商品交易为基础,禁止签发无商品交易的汇票。
对票据法第10条之思考——认识票据的无因性

RULE OF LAW 区域治理对票据法第10条之思考——认识票据的无因性南昌大学 范梦茜一、票据的无因性从票据的发展历史来看,票据经历了兑换商票据时期、市场票据时期和流通证券时期。
票据最早发端于12世纪的意大利,其主要用作货币的代替品,承担兑换职能;到15世纪,商人逐渐以票据代替现金作为支付手段,承兑、保证等相应制度也建立起来;至16世纪,随着背书制度的发展,其流通作用大大增强。
由此,票据进入了流通证券时期,并进而逐步发展成集合支付、信用、汇兑、融资等功能于一体的有价证券。
可见,票据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商品愈是流通,信用体系愈是完善,票据的作用也愈能凸显。
票据并非自始就是无因的。
但一个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需要的是高效快捷的交易,任何在货币流通上不必要的耗费都将减损商人的利益。
同时为了减少接受票据的风险,使票据得以不因基础关系的牵绊而阻碍在人们手中的流转,立法者因此人为地将票据的基础关系与票据关系割裂开来,票据的无因性原则由此诞生。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票据之所以采用无因性,一方面是出于不断发展的商业社会的交易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立法者依据当时的商业环境而进行的法律选择。
所谓票据的无因性,是指票据关系一经成立,就与其基础关系相分离。
票据行为的效力不受其基础行为效力的影响,不因基础行为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而受牵连。
但这并不意味着票据关系与其基础关系毫无关系,因为票据在签发、转让之初往往是出于基础关系的需要,也由此不少学者产生了对无因性的不同理解。
从我国现有的学界理论来看,对无因性的讨论主要有以下两种:⑴票据的绝对无因性。
绝对无因性是指票据关系与其基础关系绝对分离,无论何种情况下,持票人向票据债务人提示票据,就可以行使票据上的权利,票据债务人也负有依票据付款的义务,而无权过问票据的来源及使用目的。
赞同此观点的学者认为,票据关系脱离其基础关系而存在,能够减少合法持票人风险,同时减轻合法持票人的审查义务,使票据易为人接受,从而促进票据的流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票据法》第十条存废之我见

《票据法》第十条存废之我见票据法第十条的内容与意义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十条规定,背书人在票据上附加其签名、盖章或者作其他标记,表示转让(包括不可转让)该票据权利的,被背书人(新的票据持有人)取得该票据权利。
该权利转让应当写明背书的日期。
从字面上看,票据法第十条主要是规定了背书行为的法律效力问题。
背书人对票据权利的转让进行了确认,而被背书人在获得票据权利时,也就具有了票据转让的法律效力。
同时,票据法第十条还要求在转让时标注背书日期,以便确定权利执行的时间和条件。
存在的问题与争议在实际操作中,票据权利的转移往往不止一次。
所以,背书人之间可能存在多次背书的情况,这个时候就会引发争议。
具体情况如下:假设有一张票据,A为原持有人,它将票据背书给了B,B又将票据背书给了C,C将票据背书给了D。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D发现票据上B的背书是伪造的,那么背书人B的背书是无效的,D就不能取得该票据权利。
而对于B的背书失效之后,C和A的背书是否也失效呢?在这种情况下,票据法第十条规定的关于背书的效力问题就需要进行解释。
一般来说,对于失效的背书,它的效力自然就不存在了。
也就是说,对于B的背书效力无效,那么C和A的背书效力也随之失效。
但这一问题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争议。
我的看法票据法第十条对于背书效力的规定是十分明确的。
在背书的过程中,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确认票据权利转让的意愿;2.在票据上,附加签名、盖章或其他标记;3.在票据标明背书日期。
但是,对于失效的背书而言,笔者认为其效力应该是相对的。
也就是说,只有当前的背书无效,其它背书的效力并不随之失效。
如上例,D取得的权利失效后,C和A的背书依然具有法律效力,B的背书始终无效。
这种处理方式既保证了背书效力的存在,也在法律上更加合理。
总结我认为,票据法第十条在背书效力的规定上是相当清楚的。
虽然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买卖多次背书时效力的争议,但当前的背书无效并不代表之前的背书也失效。
基于票据无因性谈《票据法》第十条

基于票据无因性谈《票据法》第十条作者:杞月诗来源:《中国经贸》2017年第05期【摘要】《票据法》自颁布以来,其第十条第一款的票据真实交易背景原则便成为票据法学界和金融学界争议的焦点。
该条涉及的票据无因性原则是现代票据法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我国学界对《票据法》是否确立了该原则,意见不一,主要有反对说及赞同说。
本文旨在分析票据法第十条的合理意义,主张兼顾票据的无因性与票据交易的真实性,防止票据无因绝对化,以促进票据流通与保障票据使用安全的平衡。
【关键词】票据;真实交易背景原则;无因性;金融一、票据行为的无因性票据行为的无因性是指基于符合法定形式要件的票据行为的票据关系一经形成,就与票据基础关系相分离,基础关系的存在、有效与否,原则上不影响票据关系。
这是世界各国票据法所确认的一个公理。
确立票据无因性原理,意在追求票据交易的简便、安全。
于市场主体而言,时间就是金钱,注重营利性同时也须追求效率,在程序繁复与风险负担之下,票据行为的无因性使得票据的效力确定、简单便捷,在众多支付工具中脱颖而出,成为他们的首要之选。
二、以票据无因性看第十条我国《票据法》第十条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
”通过对“真实交易背景”与“票据对价”的要求,《票据法》似乎的确将票据关系与票据原因关系联系起来了;但对不具备“真实交易背景”票据效力状况的语焉不详又使得人们难以确实地论断《票据法》否定了票据无因性原理。
对于第十条的解读,学界意见不一。
首先,笔者不赞同部分学者的主张:第十条是“仅具有引导功能而非效力性规定”的“宣示性条款”。
一是因为若采“宣誓性条款”之说,实则是通过柔和的解释方法来缓解法律冲突,如此“第十条”便会成为一个未指明法律后果的建议性条款。
而实践表明,欠缺法律后果的条款易成为无用条款,将使法律条文没有强制威慑力,“防止票据欺诈的规范功能”也无法发挥作用;二是总将法律条文解释为“宣示性规定”不利于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会导致法律预见性丧失,况且作为重要的商事部门法,《票据法》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随意性地宣布法律条文的效力,会严重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
浅说《票据法》第十条的意义

浅说《票据法》第十条的意义作者:马伊帆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2期摘要:《票据法》第十条自从施行以来,就受到来自学界的各种争论。
第十条规定的内容究竟是否有存在的意义?第十条所规定票据行为的“有因性”是否是对票据制度体系的破坏?本文旨在通过对前人已有的观点进行研究,并结合作者的理解,对《票据法》第十条的意义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票据法;无因性;诚实信用原则一、引言2015年,票据业务在票源供给端,前三季度,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16.6万亿元,同比增长2.3%;三季度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10.6万亿元,同比增长9.3%。
在票据需求端,前三季度,金融机构累计贴现75.2万亿元,同比增长77.0%;三季度末贴现余额4.3万亿元,同比增长59.7%,截至2015年11月末,票据融资新增规模超过1.7万亿元,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超过15%[1]。
从上述数据可以得出,虽然我国正处于经济下行阶段,但是票据业务依然处于蒸蒸日上的地位,各种金融机构也忙得不可开交。
但是随之而来的,对于《票据法》第十条的存在意义学术界都各持己见。
二、前人对《票据法》第十条的观点1.此规定破环了票据的无因性,与其他相关条文存在逻辑矛盾,影响了票据法体系整体的和谐[2]。
2.票据使用在我国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票据法》第十条对于我国经济秩序的稳定,保护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3],且该条款的规定并不是对票据无因性的否定,只不过是对票据无因性在我国适用的限制。
3.这是票据行为无因性的相对性的体现。
三、我对《票据法》第十条的观点(一)《票據法》第十条中第一款与第二款的联系我认为第十条应该是我国立法者对票据的有因性的一个补充,而有因性实际上也是诚实信用原则的一个外化表现,或者说是诚实信用原则在《票据法》中的“入乡随俗”。
第二款内容的核心是给付对价,实际上也是对诚实信用原则的一个再阐述。
如果你没有给付对价,你的票据内容或者说是票据行为就不具有真实性,那么你对持有该票据的合法性就会被怀疑,可能就存在诈骗的情形,因此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
试论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及其相对性_兼评我国_票据法_第十条_张澄

・专论・政治与法律$((’年第%期试论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及其相对性—兼评我国《票据法》第十条——张澄#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民法院,张家港$%&’(()摘要:现代票据法律制度,是建立在票据流通的基础之上的。
为了保障票据的流通与安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票据法确立了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原则。
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原则并不意味着票据行为的发生本身不存在任何原因关系,而是指票据行为的基础关系(包括原因关系、资金关系和预约关系)与票据行为的效力相分离。
确立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原则是世界大部分国家票据法的一致做法。
我国《票据法》第%(条并没有否定票据行为无因性,而只是其例外规定。
票据行为的无因性不是绝对的,而要取决于特定时间和地点的客观情况。
关键词:票据;票据法;无因性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1&%$($((’)(%0((!"0(&一、票据行为无因性的涵义(一)票据行为无因性的产生原因票据,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而出现,又随着商品经济的逐渐繁荣而发展的。
同样,票据行为的无因性理论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是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票据的主要经济功能是汇兑和支付,并不具备流通和信用功能,因此并不存在票据行为的无因性理论。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客观经济需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票据的功能也随之逐渐增加,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流通功能和信用功能也日益凸现。
为了保障票据的自由流通,促进经济的发展,票据行为的无因性理论也应运而作者简介:张澄,张家港市人民法院金港法庭庭长助理。
生,要求将票据行为的基础关系与票据行为本身的法律关系相分离。
票据行为无因性理论的确立,一方面可以使票据行为脱离票据的基础关系,独立发挥作用,从而使更多的人易于接受;另一方面可以在转让票据时大大减少合法持票人的风险和审查责任,保护合法持票人的权利,增强票据的信用功能,从而促进票据的流通。
基于票据无因性谈《票据法》第十条

基于票据无因性谈《票据法》第十条一、票据无因性的定义票据无因性是指票据权利人对票据的权利取得,不需要考虑该票据权利的起始转让是否合法,只要其已取得的票据上的权利是合法的。
换句话说,无论去向是否合法,当票据权利人取得票据时,他即可依法拥有该票据上的权利。
根据《票据法》第十条的规定,票据无因性是一种法定转让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票据权利人可以直接对持票人行使票据权利。
二、票据无因性的适用范围根据《票据法》第十条的规定,票据无因性适用于所有票据种类,包括汇票、本票、支票、债券等等。
在具体应用中,票据无因性主要适用于流通性较强的票据。
例如,在企业间进行货款交易时,由于各个企业之间可能并不熟悉,因此采用票据无因性转让方式可以加强交易的安全保障。
此外,在个人消费中也有很多应用情景。
以信用卡为例,当持卡人要进行消费时,只需将信用卡交给商家即可,商家收到信用卡后立即可以通过该卡的刷卡机进行消费。
总的来说,票据无因性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有效促进交易的安全顺利进行。
三、票据无因性的作用票据无因性具有多种作用,例如:1. 促进交易票据无因性可以充分显示法律效力,加强交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从而促进交易的顺利完成。
2. 提高流通效率通过票据无因性的转让方式,票据权利人可以直接对持票人行使票据权利,从而提高票据流转的速度和效率。
3. 降低纠纷风险以票据无因性方式进行转让,能有效降低纠纷的风险。
因为票据权利人只需对持票人负责,而不用担心前面的转让环节是否合法,因此对于票据权利人来说,能够避免在转让过程中引发的纠纷。
4. 增强票据法律效力票据无因性规定了一种法定的转让方式,能够提高票据法律效力,增强票据作为一种法律文书的权威。
四、票据权利的保护在票据无因性的转让中,为了保护票据权利的持有人,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1. 检查票据真伪持票人在收到票据时应仔细检查,确认票据的真伪,避免接收到假冒伪劣的票据。
同时,也可以通过向票据权利人核实、确认来保障其权益。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十条——以法律解释学为中心

2020年第09期(总第171期)理论观察Theoretic ObservationNo. 09, 2020Serial No.171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十条以法律解释学为中心陈杰(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要: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以下简称票据法)第十条的规定被普遍认为与国际通行的票据无因性原则相抵牾,以至要求修法的呼声曰盛。
然而在当前社会形势下,金融市场仍有待进一步完善,金融秩序仍需强调安全性与稳定性,修法未必是最佳路径。
而有效运用法律解释的方法,或亦可使其自洽于票据法体系而无伤法律的稳定性。
关键词:票据法;无因性;法律解释中图分类号:D912.2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9 — 0111 — 03票据法自1995年颁布之后,被最多讨论的就 是其第十条,其中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 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 系和债权债务关系。
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即应当给付票据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
”2004年票据法虽经修改,但此条规定仍岿然 不动。
对于该条规定的讨论自1996年票据法甫一施行便已展开,理论界与实务界普遍认为其有悖 于票据的无因性原则,无论是持绝对无因性还是 相对无因性的论点,几成共识的论断是:票据法第 十条的规定已与当前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继而建 议修法的呼吁也是日盛一日。
然而,诚如有学者所 言“人们思考和寻找解决办法的指向,首选的是制 定和完善相关立法,能否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体系 内,通过释法作为解决问题的路径,则很少论及或 重视不够。
在法律实践中,法律的完善和漏洞的弥 补,立法是一个主要的路径,但不是唯一的路径,法律解释在完善法律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应引 起重视。
,’⑴_、票据法的立法进程及“历史解释”方法的运用法律一■经制定,就是历史的产物,都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符合特定的历史条件、基于相关的历 史事件、形成了相应的历史资料,而“历史解释”的方法就是从中探明法律生成的历史基础,并以此 来说明立法当时立法者准备赋予法律的内容和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遇到保险纠纷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试论《票据法》第十条第十条: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
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即应当给付票据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下简称《票据法》)于1995年5月10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自1996年1月1日起实施。
它的制定和颁行,对于规范票据行为、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保障票据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但是,票据活动又有其特殊的一面。
票据的性质和票据行为的性质比较复杂,使得仅靠一部《票据法》是很难规范的。
并且,《票据法》也存在着不严密的地方,中间的一些条文也是值得商榷的。
下面,我们就《票据法》第10条作一下探讨。
一、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归根结蒂,票据行为是民事行为的一种,因为它同样是发生在平等的主体之间,涉及到双方或者是多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所以,票据行为应当符合民法上对民事法律行为规定的基本要件;票据行为又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法律行为,因此,还必须符合票据法的特别规定。
民事法律行为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诚实信用原则。
商品经济是一种以利润为诱导的、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利润最大化是每个市场经营主体追求的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商业投机行为、商业欺诈行为蔓延,严重的破坏了市场秩序。
因此,市场呼唤诚实信用,票据市场也不例外。
江平老师认为,诚实信用原则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善意、诚实和信用。
其中“善意”指的是行为人主观上不能有恶意:“诚实”要求人们在进行市场活动时实事求是,不欺诈:“信用”指的是人们在进行民事活动时要讲究信誉,恪守诺言。
这一原则,是指导民事活动的基石。
《票据法》第10条第1款将“诚实信用原则”作为一基本原则,充分考虑了票据活动的民事性。
它的立法目的,在于反对一切非道德、不正当的票据行为,纯洁票据市场。
所以,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二、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这一款规定,是在目前我们票据市场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规定。
毕竟来说,我们的票据市场相对于西方来说,还是很幼稚的,因此,有必要规定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存在。
但是,这样一来,也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票据和票据行为的无因性。
首先,票据为无因证券。
票据作为设权证券,作成票据即创设了权利;作为完全有价证券,持有票据即可主张票据权利;而持票人取得票据的原因或者作成票据的原因概所不问。
换句话说,票据关系与票据的发行、转让关系是分离的,也就是说票据关系和原因关系是分离的。
在实际生活中,任何票据行为均是基于一定的原因而产生的,即票据行为要有票据原因。
所谓票据原因,是指票据当事人接受票据的实质关系或基本关系,如买卖、借贷、赠与而接受票据。
票据行为虽然是基于一定的原因而产生,但是票据一旦制作完成并交付,票据的效力就与其基础行为或实质关系完全分离,不因其基础行为或实质关系无效或因有瑕疵被撤销而受影响,即票据行为的效力独立于其基础行为或实质关系而存在。
票据行为的无因性,也叫做“中性”、“无色性”、“抽象性”等。
王保树老师认为,票据的无因性主要表现在:除票据接受的直接当事人之间和出于恶意而取得票据的持票人之外,不能以原因关系为理由抗辩票据债务的承担。
也就是说,票据行为与制作票据的原因行为是相互独立的。
票据行为人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票据行为的当事人必须有票据能力;其次,必须要有意思表示。
票据行为较一般的民事行为更多的采取表示主义,在票据行为的意思表示欠缺或者是意思表示有瑕疵时,行为人均不得以其无效或者可撤销对抗善意的持票人。
基于票据的无因性和票据行为的无因性,我们没有必要苛求一定要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的存在。
因为这些只是票据产生的原因关系,它在票据行为完成之后,是不能影响票据效力的,除非有特殊的情况出现。
另外,如上所述,票据行为是一种民事行为;民事行为最重要的就是“意思自治”。
票据行为双方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思,自由的进行票据活动。
只要没有违背社会正义和公序良俗,法律是不应干涉的。
意思表示是票据行为实质构成要件之一。
对于意思表示,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比较原则,主要规定了因为欺诈、胁迫和乘人之危而为的意思表示。
对于恶意串通的意思表示必须具备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这一限制条件。
影响票据效力的因素主要有胁迫、欺诈和误解。
票据行为的性质,历来存在单独行为说和契约说之分。
英美法系国家主张契约说,其票据立法都把票据行为定性为契约行为,并把交付规定为有关票据生效的条件。
但大陆法系国家一般主张单独行为说,尤其以创造说为甚。
但是无论是契约说还是单独行为说,出票人和特定的或者不特定的对方当事人之间的行为,也要有合意。
三、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即应当是给付票据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票据权利的取得,是指持票人合法有效地取得票据的所有权,并享有票据权利。
而票据的取得,一般是指持票人以一定方法取得并占有票据。
可见,票据权利的取得和票据的取得还是有区别的。
前者是以合法手段取得并完全享有票据权利。
后者至少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合法取得,并完全享有权利;非法取得,不享有权利;合法取得,但只享有部分权利。
该条规定,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并且是双方当事人认可的对价。
这一规定,本身就存在逻辑上的问题。
“必须给付对价”,指的是与票面金额相等的价格;而“票据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则可能高于票面金额,也可能少于票面金额,当然也可能等于金额。
另外,这个对价只要双方认可就行了,那何必要在第1款中规定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存在呢?所以,根据“意思自治”原则,这里的“对价”究竟作何解释,还值得商榷。
《票据法》在第11条规定了取得票据不受对价限制的例外,同时又在第12条规定了以非法手段取得票据以及因为重大过失而取得票据的效力问题。
那么,有这样一个问题亟待解决:双方当事人没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存在,但是双方合意后,签发、取得或者转让票据,这种行为又不在第11条、第12条限制之列,那该如何处理呢?四、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立法例我国《票据法》第10条的规定,带有很浓厚的中国特色。
在别的国家和地区有关票据的立法中,在对价和真实的交易关系上,与我国有很大的区别。
例如台湾《票据法》,它在第14条规定:“以恶意或有重大过失取得票据者,不得享有票据上之权利。
无对价或以不相当对价取得票据者,不得享有优于其前手之权利。
”这一规定,与我国《票据法》第11、12条的规定很相似;除此之外,台湾《票据法》中没有提到要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存在,没有提到诚实信用。
可见,我国《票据法》第10条第1款的规定有不适之处。
再如英国《票据法》,该法在第三节规定了“汇票的约因”。
第27条第2款是这样规定的:“票据在任何时间具有对价后,对于在此之前的承兑人和全体汇票关系人,该汇票的持有人视同要求对价的的持有人。
”这也就是说,后手的权利不得优于前手。
并且该法在第29条规定了“正当持有人”,在第30条规定了“对价和善意的推定”。
可见,英国《票据法》也没有必然要求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的存在;其次,这种对价,是可以推定的,即可以从外观上表现出来,只要外观上满足对价的条件就足够了。
五、结语我国《票据法》第10条之所以这样规定,虽然是有一定的原因;毕竟说来,我国的市场机制不是很完善,信用机制自然就不发达,所以票据市场规制起来比较的困难。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点,就忽视了票据的无因性和票据活动的无因性,而作出诸多保护性措施。
这样以来,在一定程度上还制约了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
这种状况,随着我国信用机制的发展,一定会有所改善。
∙血亲不婚,那收养的孩子之间呢?/qdb/913807.html∙腹中的胎儿能否要求死亡赔偿金的份额?/qdb/913806.html∙“弹性工作制”还能要求加班费?/qdb/913787.html∙夫妻忠诚协议真的有法律效力吗?/qdb/913786.html∙劳动者主动提出放弃缴纳社保,吃亏的是谁?/qdb/913767.html∙非婚生子女的抚养费会侵犯合法夫妻的共同财产吗?/qdb/913766.html∙在职场中,“不得不向领导低头吗?”/qdb/913759.html∙有外遇就可以冠冕堂皇的离婚?——太天真/qdb/913758.html∙超过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打官司就赢不了吗?/qdb/913723.html∙过了诉讼时效就不能再追索赡养费、抚养费和扶养费了吗?/qdb/913709.html∙网络造谣后果严重!你还敢在网上乱说话吗?/qdb/913708.html∙单位未足额支付加班费,劳动者主张经济补偿可获得支持吗/qdb/913677.html∙不是亲生父母,就可以不尽赡养义务么/qdb/913676.html∙公司正式成立前就加入,只口头约定了试用期,法律关系怎么算 /qdb/913675.html∙爷爷奶奶们的“探望权”/qdb/913672.html∙追索三费不再适用诉讼时效/qdb/913671.html∙退休后能领多少养老金?单位没缴社会保险怎么办?/qdb/913670.html∙浅谈“网络造谣”现象 /qdb/913665.html ∙注意,以个人原因辞职不能领取失业金!详解失业保险待遇/qdb/913664.html∙老赖:“我有房,但我就是不还钱”——债务人唯一住房可以执行么 /qdb/913663.html∙在工伤认定中,举证责任全都得劳动者自己承担吗/qdb/913654.html∙参加单位组织的聚餐发生意外事故,算不算工伤/qdb/913653.html∙只是对骂,又没动手,他死了跟我有什么关系/qdb/502109.html∙那些闹伴娘的,别拿法律不当回事/qdb/913640.html∙员工对调岗决定不满,怒删客户资料,结果法院这么判/qdb/913639.html∙买家付了款但没有购房资格,卖家能不能解除合同/qdb/913638.html∙劳动合同约定“因劳动者过失造成的工伤责任自负”,合法吗/qdb/913637.html∙婚没结成,钱也没了,咋整/qdb/913636.html∙因为串岗受伤,就不属于工伤了么?/qdb/913635.html∙员工欠债不还,单位能否以此为由将其解雇?/qdb/913634.html∙坐牢就能抵债?别太天真了……/qdb/913633.html∙不能胜任工作会被辞退,那怎样才算“不能胜任工作”呢/qdb/913632.html∙约定离婚时一方“净身出户”,就真得“净身”吗/qdb/913631.html∙辞职竟被判赔单位160多万元!这种情况下就别轻易辞职了/qdb/913630.html∙书面约定了做流产手术,女方后悔,男方是否仍有义务抚养孩子 /qdb/913629.html∙先培训再上岗,培训期间存不存在劳动关系/qdb/913628.html∙登记在未成年子女名下的房产,算谁的?/qdb/913627.html∙离婚时能约定债务归属吗/qdb/913626.html∙不用等最终判决也能拿到钱吗?来了解一下“先予执行”/qdb/913625.html∙每个月等着发工资,那么关于工资的这6条法律知识你清楚吗?/qdb/913624.html∙单位能否规定禁止员工在外兼职/qdb/913623.html∙因工致残后,单位能不能单方面调岗降薪/qdb/910109.html∙同一家庭,继子女继承遗产份额天壤之别,竟是因为这样!/qdb/910108.html∙长期分居会导致自动离婚吗?/qdb/910107.html∙因单位过错导致劳动合同无效,劳动者能否主张双倍工资/qdb/910106.html∙维权宜趁早——“诉讼时效”是怎么一回事/qdb/729268.html∙同居闹分手,财产如何处理/qdb/729267.html∙产假可以休多少天?哺乳假又是怎么一回事?/qdb/729266.html∙单位未按实际工资基数交社保,劳动者能否主张经济补偿/qdb/618497.html∙员工试用期怀孕,巧留证据扭转被辞退命运/qdb/618496.html∙员工因坐“黑车”被辞退!法律解析企业规章制度到底能管多宽 /qdb/618495.html∙只有一套共有住房,离婚时如何处理/qdb/618485.html∙渣男隐瞒已婚事实欺骗感情,女子告到法院讨回公道/qdb/618484.html∙合同签了也没用?所谓的实践性合同是怎么回事/qdb/618483.html∙患职业病能否主张工伤保险待遇和人身损害赔偿的双重赔偿/qdb/618482.html∙“同工同酬”≠“同岗位同薪资”/qdb/618481.html∙所谓的“嘴上说说”有法律效力么/qdb/618479.html∙企业单方面调整员工的工作岗位,究竟合不合法/qdb/502444.html∙上下班途中无辜遭遇交通事故,能否主张双份赔偿/qdb/502443.html∙陌生人闯进院子被狗咬伤,责任怎么算/qdb/502437.html∙酒桌上不仅有义气,更有责任/qdb/502436.html∙劳动合同试用期长短有什么讲究/qdb/502435.html∙当婚姻遇到骗子——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qdb/502434.html∙钱要回来了,人却进去了/qdb/502433.html∙2017未休的年休假,2018还能用么?/qdb/502432.html∙将孩子遗弃的未婚妈妈,你本来可以选择另一条路/qdb/502428.html∙临时工打人,用工单位有没有责任/qdb/502395.html∙发现养了多年的孩子不是亲生的,可以主张哪些权益/qdb/502386.html∙熊孩子私自拿钱买手机,家长怎么办/qdb/502372.html∙妻子代丈夫在卖房合同签的字,法律效力如何认定/qdb/502366.html∙在劳务派遣中,社保没交是谁的责任/qdb/502364.html∙产生劳动争议,公司却说双方只是劳务关系,怎么破/qdb/502349.html∙在“自愿不交社保”的协议上签字,有什么后果/qdb/502337.html∙交付的房屋与图纸显示不一致,开发商应承担什么责任/qdb/502335.html∙公司搬家,员工不想跟着过去怎么办/qdb/502305.html∙公司不续签合同,员工只知道打包走人?那可能就亏了/qdb/502299.html∙员工有过错,公司扣工资,这事合法吗/qdb/502278.html∙录用时约定周末单休,单位是否还需要支付加班费/qdb/502272.html∙提前离职能不能拿到年终奖/qdb/502260.html∙值班期间在单位宿舍洗澡触电,算不算工伤/qdb/502112.html∙超过30天就不能退费?可别再被培训机构的伎俩坑了/qdb/502249.html∙取名字这件“小事”,没想到惊动了最高法院/qdb/502248.html∙曝光别人虐待孩子,算不算侵犯隐私权和名誉权/qdb/502237.html∙“父债子偿”为什么不是天经地义的/qdb/502226.html∙录用通知书能不能当作维权依据/qdb/502212.html∙【冷知识】“你有权保持沉默”是怎么来的/qdb/502204.html∙离职也有钱拿?不知道这些,你可能损失了一个亿/qdb/502197.html∙自愿加班,前往单位途中遭遇交通事故,是工伤吗/qdb/502191.html∙职工未婚先孕,单位不批产假,合不合法/qdb/502184.html∙加班和“值班”有什么区别/qdb/502169.html∙不提出年假申请=自动放弃年休假?/qdb/502121.html∙工伤赔偿能不能私了 /qdb/502122.html ∙离职员工:公司没签劳动合同,违法;公司:合同被你偷走了/qdb/502123.html∙我是“新人”,我也要休年假/qdb/502124.html∙一房二卖,房子应该归谁所有?/qdb/502125.html∙配偶出轨,原配能不能起诉第三者/qdb/502126.html∙被高空抛物砸伤,找不到肇事者怎么办/qdb/502127.html∙车在小区被盗,能让物业赔偿吗/qdb/502128.html∙自家的防盗窗,怎么说拆就得拆了?/qdb/502129.html房价上涨,卖家违约不交房,能不能让他赔偿房屋价差损失?/qdb/502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