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1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周围神经病ppt课件

19 19
220
21
22
23周围神经的解剖和生理 ▪周围神经病的发病机制 ▪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表现 ▪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类型 ▪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思路
2266
2277
28
29
• 自主神经 性(少见)
• 轴索性
• 脱髓鞘 性
• 混合型
•单神经病 •多发神经病
18
▪ 通常全身对称性起病,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同时 受累
▪ 病变范围内腱反射消失,通常踝反射尤为明显 ▪ 感觉症状和感觉丧失多见于肢体远端,大多数病例
足部症状较手部症状明显 ▪ 可有“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 ▪ 肌力减退、肌肉有不同程度的萎缩 ▪ 可有出汗异常、皮肤、指(趾)甲营养障碍等
117
分类依据
病程
突出症状
病变纤维大小 病理改变 损伤范围
• 急性 • 纯感觉性
(<4w)
或以感觉
• 亚急 性
(4-8w)
障碍为主 (如糖尿 病性远端 多发性神
• 慢性
经病)
• 大纤维神经 病
• 小纤维神经 病
(>8w)
• 复发 性或 进展 性
• 纯运动性 或以运动 症状为主 (GBS)
• 混合型 (多见)
血管源性
9
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变
▪ 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可攻击神经髓鞘成份产生神经 病变
▪ 血液中的循环抗体与郎飞节处的髓鞘蛋白特异地结合,导 致电传导阻滞伴或不伴有相连轴索或髓鞘的损害
▪ 补体依赖的体液免疫反应也会对神经根或周围神经 轴索产生损害
▪ 选择性损害Schwann细胞或其细胞膜,引起周围神 经脱髓鞘而轴突相对完好
▪ 由于神经根及后根神经节处无血脑屏障,易被免疫、 中毒等攻击。
220
21
22
23周围神经的解剖和生理 ▪周围神经病的发病机制 ▪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表现 ▪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类型 ▪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思路
2266
2277
28
29
• 自主神经 性(少见)
• 轴索性
• 脱髓鞘 性
• 混合型
•单神经病 •多发神经病
18
▪ 通常全身对称性起病,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同时 受累
▪ 病变范围内腱反射消失,通常踝反射尤为明显 ▪ 感觉症状和感觉丧失多见于肢体远端,大多数病例
足部症状较手部症状明显 ▪ 可有“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 ▪ 肌力减退、肌肉有不同程度的萎缩 ▪ 可有出汗异常、皮肤、指(趾)甲营养障碍等
117
分类依据
病程
突出症状
病变纤维大小 病理改变 损伤范围
• 急性 • 纯感觉性
(<4w)
或以感觉
• 亚急 性
(4-8w)
障碍为主 (如糖尿 病性远端 多发性神
• 慢性
经病)
• 大纤维神经 病
• 小纤维神经 病
(>8w)
• 复发 性或 进展 性
• 纯运动性 或以运动 症状为主 (GBS)
• 混合型 (多见)
血管源性
9
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变
▪ 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可攻击神经髓鞘成份产生神经 病变
▪ 血液中的循环抗体与郎飞节处的髓鞘蛋白特异地结合,导 致电传导阻滞伴或不伴有相连轴索或髓鞘的损害
▪ 补体依赖的体液免疫反应也会对神经根或周围神经 轴索产生损害
▪ 选择性损害Schwann细胞或其细胞膜,引起周围神 经脱髓鞘而轴突相对完好
▪ 由于神经根及后根神经节处无血脑屏障,易被免疫、 中毒等攻击。
周围神经病医学课件

04
周围神经病的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 衡饮食、适度运动和充足休息 ,以降低患周围神经病的风险
。
避免暴露于有害物质
减少或避免接触可能导致周围 神经病的化学物质、重金属和 有机溶剂,如铅、汞、有机磷 农药等。
控制慢性疾病
对于患有糖尿病、肾病等慢性 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控制病情 ,以预防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 和发展。
通过测量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评估周围神经的传导功能。可用于诊断
周围神经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0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体感诱发电位(SSEP)检查
通过刺激周围神经,记录体感诱发电位,评估周围神经的传导功能和脊
髓后索的完整性。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可观察骨骼和关节的病变,排除骨折、脱位等压迫性周围神经病的 原因。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全身性疾病。
脑脊液检查
分析脑脊液中的蛋白质、细胞等成 分,有助于诊断炎症性、感染性、 肿瘤性等周围神经病的病因。
神经活检
通过取得病变神经组织进行病理学 检查,能明确周围神经病的病理类 型和病因,对诊断和指导治疗有重 要意义。
03
周围神经病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镇痛药物
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以使用 镇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阿片 类镇痛药等,缓解疼痛症状,提
脱髓鞘性神经病:主要影响神经的髓鞘 ,导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分类
轴索性神经病:主要影响神经的轴索, 导致神经传导障碍。
流行病学和病因学
流行病学 发病率:周围神经病的发病率较高,常见于中老年人。
影响因素:年龄、遗传、环境因素(如毒物、营养缺乏)等。
周围神经系统PPT课件

脊神经的分支
前根
后根 后支 交通支
前支
脊神经前支简表
名称 颈丛
臂丛
胸神经前 支
腰丛
骶丛
组成
位置
重要分支
C1~4前支
胸锁乳突肌深面,皮支
肩胛提肌和中斜
角肌表面
膈神经
C5~8、T1前支
经斜角肌间隙穿 腋神经、肌皮神经、
出,经锁骨后方 正中神经、尺神经
进入腋窝
桡神经
第1-11对称肋间神经、第12对称肋下神经
总论
• 定义 • 组成及分部
脊神经
脑神经 内脏神经
交感神经
植物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
第一节 脊 神 经
spinal nerves
概述
• 脊神经构成
前根 anterior root 后根 posterior root 脊神经节 spinal ganglion
分部:31对脊神经分5部分
– 颈神经 cervical nerves :8对 – 胸神经 thoracic nerves :12对 – 腰神经 lumbar nerves :5对 – 骶神经 sacral nerves :5对 – 尾神经 coccygeal nerve :1对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特殊躯体感觉纤维 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
运动纤维
躯体运动纤维 内脏运动纤维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脑神经名称、 顺序、出入颅 脑的部位、核团 组成和性质、主 要分支分布
•损伤的临床表现
返回嗅n. 返回前庭蜗n.
Ⅰ嗅神经 olfactory nerve
• 感觉性神经 • 传导嗅觉 • 神经穿筛孔入颅,终止于端脑的嗅脑。
周围神经系统ppt课件

脊髓 前根 颈丛 后根
(运动性)(感觉性)
躯体运动纤维
臂丛 内脏运动纤维 腰丛
前支
后支
一、颈丛
组成:C1~C4的前支
位置:胸锁乳突肌上部的深面
主要分支: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面后缘中点穿出
枕小神经 耳大神经
皮支
颈横神经 锁骨上神经
肌支→膈、颈深肌、肩胛提肌、舌骨下肌群等
一、颈丛
膈神经
行程:前斜角肌表面锁骨下动、静脉之
腓浅神经:支配小腿肌外侧群 腓深神经:支配小腿肌前群、足背肌 损伤→钩状足
第二节
脑神经
概
述
按脑神经所含纤维成份的不同
感觉性脑神经
Ⅰ、Ⅱ、Ⅷ
运动性脑神经 Ⅲ、Ⅳ、Ⅵ、Ⅺ、Ⅻ 混合性脑神经 Ⅴ、Ⅶ、Ⅸ、Ⅹ
含内脏运动(副交感)纤维
Ⅲ、Ⅶ、Ⅸ、Ⅹ
一、感觉性脑神经
Ⅰ嗅神经
周围突 嗅区黏膜上皮 嗅丝 筛孔 嗅细胞 嗅球 中枢突
Ⅱ视神经
视网膜节细胞轴突→视神经→视神经 管→视交叉→视束→间脑
一、感觉性脑神经
Ⅷ前庭蜗神经
椭圆囊斑 球囊斑 壶腹嵴 周围突 前庭神经节 中枢突 前庭神经 前庭蜗神经
周围突
螺旋器 蜗神经节
中枢突
蜗神经
↓ 内耳门
↓ 脑桥
二、运动性脑神经
Ⅲ动眼神经
行径:自中脑出脑→海绵
窦外侧壁→眶上裂→眶内
二、臂丛
腋神经
行程:发自后束,穿四边孔,绕 过肱骨外科颈 分布:三角肌、小圆肌 损伤表现:方形肩
二、臂丛
肌皮神经
行程:发自外侧束,穿喙肱肌 分布:运动纤维→臂肌前群
感觉纤维→前臂外侧皮肤
二、臂丛
周围神经病PPT课件

周围性定位: 核性--多双侧,伴展N损害,可面肌萎缩 脑桥内--伴展N,椎体束,小脑束征 髓外--完全性 面N管内--可伴味觉,听觉过敏,泪腺 茎乳孔以下--仅有运动障碍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急性起病 单侧周围性面瘫 无其他神经系统受损表现
Hale Waihona Puke 鉴别诊断 继发性周围性面瘫
格林-巴利综合征 耳源性面瘫 后颅窝病变 腮腺炎、腮腺肿瘤累及面神经
4. 茎乳管下段及茎乳孔外面神经病损:单纯周 围性面瘫
二、面神经炎的定义
指原因不明的面神经管、茎乳孔内 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急性 发病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特发性 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 或 Bell麻痹。
三、病因
受凉、病毒→缺血、炎症→局部神经组织 水肿
四、临床表现
患病率:35 / 10万 年龄: 18~89岁,40岁以上占70~80% 性别: 女性 :男性 3 :2 ~ 2 :1
疼痛部位:常固于三叉神经分布区某一分支, 2、3支常见。可累及多支,多为单侧
疼痛性质:突发的闪电样短暂剧痛,严重时 面部肌肉呈反射性抽搐,称痛性抽搐
存在触发点:口角、鼻翼、颊部、舌部处最 敏感,轻触即可诱发
周围神经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内科
一、周围神经的概念
周围神经系统指脊髓及脑干软脑膜外的 所有神经结构,主要由神经纤维组成。
嗅、视神经以外的所有颅神经和脊神经 根及它们的神经节、周围神经干、末梢 分支以及周围自主系统
二、周围神经的解剖结构
轴突(神经纤维) 雪旺细胞(髓鞘)
神经束 周围神经干
四、病理
面神经水肿、脱髓鞘、严重者有轴突变性
五、临床表现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急性起病 单侧周围性面瘫 无其他神经系统受损表现
Hale Waihona Puke 鉴别诊断 继发性周围性面瘫
格林-巴利综合征 耳源性面瘫 后颅窝病变 腮腺炎、腮腺肿瘤累及面神经
4. 茎乳管下段及茎乳孔外面神经病损:单纯周 围性面瘫
二、面神经炎的定义
指原因不明的面神经管、茎乳孔内 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急性 发病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特发性 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 或 Bell麻痹。
三、病因
受凉、病毒→缺血、炎症→局部神经组织 水肿
四、临床表现
患病率:35 / 10万 年龄: 18~89岁,40岁以上占70~80% 性别: 女性 :男性 3 :2 ~ 2 :1
疼痛部位:常固于三叉神经分布区某一分支, 2、3支常见。可累及多支,多为单侧
疼痛性质:突发的闪电样短暂剧痛,严重时 面部肌肉呈反射性抽搐,称痛性抽搐
存在触发点:口角、鼻翼、颊部、舌部处最 敏感,轻触即可诱发
周围神经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内科
一、周围神经的概念
周围神经系统指脊髓及脑干软脑膜外的 所有神经结构,主要由神经纤维组成。
嗅、视神经以外的所有颅神经和脊神经 根及它们的神经节、周围神经干、末梢 分支以及周围自主系统
二、周围神经的解剖结构
轴突(神经纤维) 雪旺细胞(髓鞘)
神经束 周围神经干
四、病理
面神经水肿、脱髓鞘、严重者有轴突变性
五、临床表现
周围神经病-PPT课件

脑神经病 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
• 脱髓鞘—————脱失髓鞘的轴突与相邻纤维间发生短路 ————轻微触觉或中枢穿出刺激经短路传入中枢——— —————成为疼痛
脑神经病 三叉神经痛----临床表现
• 骤然发生的剧烈疼痛,严格限于三叉神经感觉支配区内 • 病人常紧按病侧面部或用力擦面部减轻疼痛 • 有的在发作时不断做咀嚼样动作
• 面部某个区域特别敏感,易触发疼痛,称之为“触发点”
• 三叉神经皮下分支穿出骨孔处常有“压痛点”
• 说话、进食、洗脸、刷牙、打呵欠、微风拂面皆可诱发
脑神经病 三叉神经痛----辅助检查
• 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可以显示脑桥小脑角池内的脑神经出 脑干段与责任血管的关系
脑神经病 三叉神经痛----诊断
脑神经病 三叉神经痛----神经阻滞疗法
• 取无水酒精或甘油、维生素B12等直接祝如三叉神经分支或 半月神经节内,使之发生凝固性坏死,阻断神经传导,可 使局部感觉丧失而获止痛效果。
• 简易安全,但疗效不持久
• 药物治疗无效或有明显副作用、拒绝手术治疗或不适合手 术治疗者可尝试
脑神经病 三叉神经痛----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
• 通过射频产生的热效应选择性破坏三叉神经痛觉纤维,基 本不损伤触觉纤维。 • 适用于长期用药无效或无法耐受者
脑神经病 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
• 微血管减压术 • 颅外三叉神经周围支切断术 • 颅内三叉神经周围支切断术
• 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
• 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神经脊髓束切断术
脑神经病 BELL麻痹
• 苯妥英钠:0.1 tid开始。中毒症状为头晕、行走不稳、眼 球震颤等,出现后减量。
• 加巴喷丁:0.1 tid开始。单独使用或与其他药物合用效果 较好。
周围神经系统——解剖学课件

周围神经系统——解剖学 课件
周围神经系统是由周围神经和神经节组成的神经系统。它连接了中枢神经系 统和身体的各个部分,控制了我们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
神经元
神经元是周围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轴突末梢组成。
神经节
神经节是周围神经系统的感觉处理中心,包括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
3
运动神经元病变
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疾病等。
诊断和治疗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
诊断
• 神经系统检查 • 电生理学检查 • 影像学检查
治疗
• 药物治疗 • 物理治疗 • 手术治疗
结论
周围神经系统是非常复杂和重要的神经系统。它们连接我们的大脑和其他身体部分,让我们感受到世界和作出 反应。了解周围神经系统的解剖和功能,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2 运动调节
周围神经系统将各种感觉 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控制肌肉的 收缩和放松。
3 自主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控制人体的 自主神经系统,如心率、 呼吸、消化等。
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1
周围神经病
包括神经炎、神经损伤、周围神经疼痛等。
2
自主神经失调症
包括心脏神经官能症、血管迷走性晕厥、胃肠道功能紊乱等。
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是神经元的轴突,可分为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体
神经元细胞体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控制神经元的 生命活动。
树突
神经元树突是接受其他神经元信号的部分。
轴突
神经元轴突是传出信号的部分,可延伸数厘米长。
突触
周围神经系统是由周围神经和神经节组成的神经系统。它连接了中枢神经系 统和身体的各个部分,控制了我们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
神经元
神经元是周围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轴突末梢组成。
神经节
神经节是周围神经系统的感觉处理中心,包括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
3
运动神经元病变
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疾病等。
诊断和治疗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
诊断
• 神经系统检查 • 电生理学检查 • 影像学检查
治疗
• 药物治疗 • 物理治疗 • 手术治疗
结论
周围神经系统是非常复杂和重要的神经系统。它们连接我们的大脑和其他身体部分,让我们感受到世界和作出 反应。了解周围神经系统的解剖和功能,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2 运动调节
周围神经系统将各种感觉 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控制肌肉的 收缩和放松。
3 自主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控制人体的 自主神经系统,如心率、 呼吸、消化等。
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1
周围神经病
包括神经炎、神经损伤、周围神经疼痛等。
2
自主神经失调症
包括心脏神经官能症、血管迷走性晕厥、胃肠道功能紊乱等。
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是神经元的轴突,可分为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体
神经元细胞体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控制神经元的 生命活动。
树突
神经元树突是接受其他神经元信号的部分。
轴突
神经元轴突是传出信号的部分,可延伸数厘米长。
突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眶上裂是蝶骨大翼和小翼之间的间隙, 视神经(Ⅱ)不通过眶上裂,是通过在蝶骨
小翼的视神经管(canalis optica)进入眼 眶内。因视神经管和眶上裂距离近,往往 由于病变的扩大和病变的位置关系而加上 视神经的障碍。 眶上裂综合征最初是在1858年,由 Hirschfeldt在发生在眶上裂外伤后的血 肿病例上记载,并称作眶上裂综合征。
同义或近义的综合征多有记载,其中含如下综合征。
Rollet综合征: 法国的Joseph Rollet(1824-1894) 在1865年认为梅毒性骨膜炎引起的仅记载从Ⅱ到Ⅵ 的脑神经障碍的病例,在法国被称为“眶尖综合 征”(syndrome de l'apex orbitaire)。
周围神经
神经内科
1.周围神经解剖与生理
周围神经系指传入脑和脊髓以及由脑和脊髓 传出的神经,内含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纤 维。
自脑发出和传入的颅神经有12对。 自脊髓发出或传入的神经共31对,即颈神经
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 尾神经1对。
2.脑神经
嗅神经:
起自鼻腔嗅粘膜,嗅 纤维穿筛板进入颅腔, 经额底的嗅球、嗅束, 终止于颞叶钩回和海 马回。
除此以外,在第三脑室肿瘤和小脑肿瘤的时 候,也作为远隔症状,引起脑积水症,扩大 的第三脑室压迫视神经有时引起同样的症状 发生。
有文献分析Forster-Kennedy综合征的170例, 其中68%是肿瘤(颅前窝3/4, 中颅窝或后 颅窝1/4),余32%是肿瘤以外的病变。
其原因半数是由动脉和Willis环的动脉硬化 引起的血管障碍,另外是脑动脉瘤,视交叉 部蛛网膜炎,梅毒,类肉瘤病,Paget病及 外伤等。
2.病理生理:要强调本综合征在病灶的定位 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存在于额叶底部肿瘤的进展,引起从视 交叉直接压迫一侧视神经,引起受压侧视神 经发生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在对侧随着肿瘤 的增大,颅内压力增高,发生视乳头水肿。
3.诊断、鉴别诊断:出现此症状的原发病多 为前颅窝肿瘤,最多的肿瘤是蝶骨缘的脑膜 瘤,其次为嗅球窝的脑膜瘤和鞍结节部的脑 膜瘤,或额叶底部的肿瘤,
起于桥脑面神经核,经岩骨内耳道、面神经 管出颅,经腮腺前缘呈放射状穿出,分布于 面部表情肌。
面神经的感觉纤维管理舌前2/3味觉,经岩 骨中膝状神经节进入脑干后,达延髓孤束核。
面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纤维起于桥脑的上泌 涎核,分布于颌下腺、舌下腺和泪腺,管理 腺体分泌。
位听神经:
由耳蜗神经与前庭神经组成,经内耳门入颅。 耳蜗神经传导听觉,前庭神经管理平衡觉。
滑车神经:
起于中脑滑车神经核,经海绵窦、眶上裂分 布于上斜肌。
收缩运动时,眼球向下外方向运动。
三叉神经:
第一支(眼支)由眶上裂入颅,经海绵窦外 侧壁走行;
第二支(上颌支)由圆孔入颅,经海绵窦外 侧壁走行;
第三支(下颌支)由卵圆孔入颅。
以上三支在岩骨尖前外方,颅中凹底汇合成 三叉神经半月节,其节后神经根再进入脑干 三叉神经核。
视神经:
起于视网膜,经视神 经管入颅,于蝶鞍上 方形成视交叉(鼻侧 视网膜纤维交叉、颞 侧不交叉),其后称 为视束,经外侧膝状 体,绕颞极向后走行 形成视辐射,终于枕 叶视中枢。
动眼神经:
起于中脑动眼神经核, 经海绵窦眶上裂分布 于上直肌、下直肌、 内直肌、下斜肌和提 上睑肌,其副交感纤 维管理瞳孔括约肌与 睫状肌。
第一支分布于额部皮肤与泪腺感觉;第二、 三支分布于上颌牙齿、齿龈、口腔、舌粘膜、 口唇以下和耳前皮肤感觉。
三叉神经运动支起于桥脑,与第三支同行出 卵圆孔,支配颞肌、咬肌、翼内、外肌。
三叉神经分布与走行
外展神经:
起于桥脑外展神经核、经海绵窦、眶上裂入 眶,支配外直肌,使眼球外展。
面神经:
副神经管理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舌下神经:
起自延髓舌下神经核,由前外侧沟走出延髓, 经舌下神经孔出颅,-Kennedy 综合征
1.概念: 是以3个主要症状组成 ①同侧的中心暗点伴原发性视神经蒌缩, ②对侧为视乳头水肿, ③同侧嗅觉缺失。
图— 10 Foster-kennedy综合征
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的运动神经纤维起于延髓疑核,由 颈静脉孔出颅,与舌咽神经一起支配咽喉肌 肉。
发自迷走神经背核的运动神经经颈静脉孔出 颅,分布于胸腹腔脏器。
感觉纤维一部分来自外耳道皮肤,经颈神经 节,通过颈静脉孔入颅,终于延髓的三叉神 经脊束核。另一部分感觉纤维来自气管、胸 腔、腹腔内脏,经结状神经节,通过颈静脉 孔入颅,终于孤束核。
Forster-Kennedy综合征的原因
4.治疗:因引起的Foster-Kennedy综合征的 由上述原疾患是多种多样的,进行CT和MRI 检查, 必要时进行脑血管造影, 以明确诊 断原发病, 可望早期进行恰当的治疗。
眶上裂综合征
1.概念:4对脑神经,即动眼神经(Ⅲ),滑 车神经(Ⅳ),三叉神经(Ⅴ1),外展神经(Ⅵ) 通过眶上裂,进入眼眶内,因这些脑神经在 眶上裂附近,即使小的病变,就可发生几个 脑神经组合的麻痹,被称作“眶上裂综合 征”。
面神经与位听神经
舌咽神经:
感觉纤维来自舌后1/3的味蕾和软腭、扁 桃体、咽的粘膜,经颈静脉孔入颅,终于 延髓孤束核。
运动纤维起于延髓的疑核,其轴突穿过颈 静脉孔出颅分布于咽部肌肉,与吞咽动作 有关。
舌咽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纤维起于桥脑下 泌涎核,分布于腮腺,管理腺体分泌,并 有分支到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分别与 血压、呼吸和脉率的调节有关。
迷走神经的副交感纤维分布于胸、腹腔脏器, 管理内脏平滑肌的运动和腺体分泌。
感觉纤维则传导胸腹腔脏器的感觉 运动纤维支配软腭、咽喉等运动与发音。
舌咽神经与迷走神经的关系较为密切,故 往往同时受累。
副神经:
来自疑核的纤维又回到迷走神经,来自颈脊 髓副神经核,其纤维自颈1~6节的前后根间 发出,而后汇合成一总干,上行经枕骨大孔 入颅。在颅内与来自疑核的纤维混合,再经 颈静脉孔出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