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雷电间接效应试验方法
民用飞机闪电间接效应防护适航符合性方法研究
民用飞机闪电间接效应防护适航符合性方法研究摘要:闪电间接效应防护设计是民用飞机适航取证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FAR25.1316条款要求是民用飞机闪电间接效应防护设计的最低目标。
制定合理的闪电间接效应防护措施,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有效的贯彻执行,同时,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符合性验证流程和符合性方法,是表明FAR25.1316条款符合性的前提。
本文简要介绍了该条款的验证流程和符合性方法,可应用于民用飞机的研制和适航验证工作。
关键词:闪电间接效应适航符合性闪电对飞机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减少闪电对飞机的威胁一直都是摆在飞机设计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为提高飞机的操作性能和减轻飞机重量,大量精密的航空电子设备和复合材料结构的应用,使得飞机对闪电更加敏感,飞机遭受闪电后的损失也会更大。
目前,民用飞机的闪电防护设计已经成为适航认证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颁布的联邦航空规章也增加了相应的条款,明确了运输类飞机的闪电防护设计要求。
闪电对飞机的影响包括闪电直接效应和闪电间接效应两部分,即闪电对飞机结构的物理损坏和对飞机电子电气设备产生干扰造成系统功能的暂时或永久失效,本文仅对闪电间接效应的适航符合性方法进行阐述。
1 适航要求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颁布的FAR25.1316条款“系统闪电防护”明确了运输类飞机的闪电间接效应防护设计要求。
其中FAR25.1316a)条款针对的是经闪电特定风险分析确定的执行A级功能的系统,这些系统包括但不限于航电系统、飞控系统、电源系统、起落架系统和发动机控制系统,这些系统在遭遇闪电环境时,需保证其A级功能不受不利影响。
FAR25.1316b)条款针对的是经闪电特定风险分析确定的执行B、C级功能的系统,这些系统需保证在飞机遭遇闪电环境之后能及时恢复这些功能[1]。
FAR25.1316c)条款明确了表明上述两条条款符合性的设计和验证流程,包括:确定飞机的闪电分区、建立飞机的外部和内部闪电环境、确定系统和设备在飞机上的安装位置、确定系统和设备对闪电环境的敏感度、确定闪电防护设计措施,以及验证防护措施的充分性。
民用飞机全机闪电间接效应试验方法浅析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一o 9 8 x ( 2 0 l 4 ) 0 4 ( a ) 一 0 0 4 3 — 0 2
线 上 感 应 的 电压 / 电 流瞬 态 称 飞 机 、 闪 电间 接 效 应 是 指 外 部 闪 电 环 境 通 过 响 飞 机安 全 。 回路 导 体 网络 、 电流发生器、 电 流 发 各 种 耦 合 机 制 对 机 载 的 航 空 电 子/电气 设 作 实 际 感应 瞬 态 电平 ( Ac t u a l T r a n s i e n t 生器控制装置和监 控设备、 以 及 感 应 瞬 态 备 产 生 干 扰 导 致 设 备功 能 的 暂 时 / 永 久 失 Le v e l ,ATL)。将 这 些ATL数 据 与表 征 设 测量 设 备 的布 置。 重要 设 备 的设 飞 机 与 回路 导 体 除了在 入点 和 出点处 , 效, 严 重 时 将 影 响 飞 机 的 持 续 安 全飞 行 和 备 耐 受 闪 电能 力的飞 行 关 键/ 着陆。 在 现代 航 空 技术 中, 大 量 先 进 航 空 电 备 瞬 态 设 计 电平 ( E q u i p me n t T r a n s i e n t 不可有其他接触 位置。 机 轮 与地 平 面 的 回 s i g n Le v e l , E TDL) 比较 , 以验 证 飞 机 路 导 体使 用绝 缘 衬 垫隔 离 , 子技 术的应 用, 使 得 飞 机 对 闪 电 间 接 效 应 De 绝缘 衬 垫需 承受 更 加敏 感 , 遭受 闪 电时损 失 也会更 大 。 目前, 设 计 中所 采 取 的 闪 电防 护 设 计 的 充 分 性 , 飞 机 与 回路导 体 之 间的 高 电压 , 通 常要求 具 如( 图1 ) 所 有 3 5 KV以上 的耐 高压 能力 。 飞 机 的 闪 电防 护 设 计 已 经成 为 适 航 认 证 的 从 而 表 明 飞 机 的 适 航 符 合 性 ,
飞机雷电间接效应试验方法
飞机雷电间接效应试验方法赵涛宁;刘顺坤【摘要】通过对雷电与飞机相互作用耦合机理的深入研究和对各相关标准的分析,对飞机雷电间接效应的试验方法做了深入解析,指出了试验中的难点重点;基于标准试验要求,研制了一套用于雷电间接效应测试的模拟器,测试结果证明了输出波形和性能与标准的符合性.【期刊名称】《上海计量测试》【年(卷),期】2018(045)0z1【总页数】6页(P6-10,14)【关键词】雷电间接效应;雷电防护;瞬态感应;试验方法;机载设备【作者】赵涛宁;刘顺坤【作者单位】苏州泰思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泰思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飞机在强对流天气飞行时,容易遭受到雷击,一般将飞机雷电效应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个部分[1]。
直接效应主要针对飞机外部可以直接遭受到雷击的结构部件,会导致机身材料溶蚀、击穿,造成结构损坏甚至引起飞机解体。
间接效应是直接雷电大电流在飞机表面产生的瞬变脉冲电流在内部线缆束和设备端口感应出的瞬态浪涌信号,造成电子系统功能异常或飞机失控[2]。
为了能准确模拟飞机遭受雷击时内部设备所承受的雷电间接效应,本文通过对雷电与飞机作用机理的研究和对国际、国内相关标准的解读分析,对雷电间接效应试验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对试验关键点进行了重点研究。
1 飞机雷电试验波形飞机雷电试验的波形主要以自然界雷电的特点为基础,结合实验室试验的特点,SAEARP5412的标准中将雷电电流理想化为三种类型的标准波形:大电流的ABCD连续波、多次回击的D波、以及多脉冲群形式的H波。
1.1 大电流ABCD连续波大电流的ABCD主要用来模拟对地正闪、对地负闪所产生的大电流,主要用来进行雷电大电流、高能量对被测物体造成的物理破坏效应,波形要求如图1 所示,其中:A分量代表负闪首次回击和正闪的峰值电流,定义波形参数为:峰值200 kA,作用积分2×106 A2s,波形起始点到峰值的时间为6.4 μs,波形起始点到下降为一半的时间为69 μs。
高效的民用飞机雷电试验方法研究
高效的民用飞机雷电试验方法研究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经常遭遇雷电袭击,这对飞机及其乘客来说是极为危险的。
因此,民用飞机对于雷电击中的抵抗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确保航空安全,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一直在研究高效的民用飞机雷电试验方法。
本文将探讨这些方法,并分析其在提高飞机抗击雷电能力方面的贡献。
1.雷电试验室与模拟要研究民用飞机的雷电抗击能力,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建立了雷电试验室。
在这个试验室中,可以模拟各种雷电击中飞机的情况,并通过实验来评估飞机的抵抗能力。
试验室中通过使用大型高压发生器产生雷电,并将其导引到飞机模型上。
这种模拟试验能够提供重要的实验数据来改进飞机的设计和材料选用。
2.飞机外壳的导电涂层为了提高民用飞机的雷电抵抗能力,研究人员还开发了一种导电涂层。
这种涂层可以在飞机外壳上形成一层导电膜,可以有效地将雷电击中的电流分散到飞机的整个表面。
导电涂层的使用可以减少雷电击中飞机的概率,并减轻击中时带来的破坏。
3.地面试验和实际飞行试验相结合除了在雷电试验室进行试验外,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还进行了大量的地面试验和实际飞行试验。
在地面试验中,他们通过放置传感器和测试设备来测量飞机在雷电击中时的电流和电压变化。
而在实际飞行试验中,他们将设备安装在实际飞机上,并在不同天气条件下进行试飞。
这些试验为他们提供了真实的数据和经验,以进一步改进飞机的雷电抵抗能力。
4.雷达监测和预警系统在飞机飞行过程中,即使使用了各种雷电抵抗措施,也无法完全避免雷电的袭击。
为了提高飞行安全,雷达监测和预警系统变得尤为重要。
这些系统可以及时探测雷电的存在,并通过发出警报信号来警告飞行员。
当飞机进入雷电区域时,飞行员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被雷电击中,以保护乘客和飞机的安全。
综上所述,高效的民用飞机雷电试验方法的研究对于提高飞机的抗击雷电能力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雷电试验室、使用导电涂层、进行地面试验和实际飞行试验,以及使用雷达监测和预警系统,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不断改进飞机的雷电抵抗能力,从而提高了飞机的飞行安全性。
通勤类飞机闪电间接影响防护适航验证方法研究
通勤类飞机闪电间接影响防护适航验证方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过去的研究中发现,通勤类飞机遭遇闪电的情况并不罕见,而闪电会给飞机的航空电子设备、机体结构和系统带来严重的损坏,甚至会导致飞机的失事。
研究如何有效地预防闪电对通勤类飞机的影响,提高飞机的安全性和适航性显得至关重要。
通过对通勤类飞机闪电防护的研究,我们可以开发出有效的防护措施,并建立起相应的适航验证方法。
这将为通勤类飞机的安全运行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为航空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开展通勤类飞机闪电间接影响防护适航验证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目的通勤类飞机闪电间接影响防护适航验证方法的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应对通勤类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闪电攻击,从而保障飞机的飞行安全和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分析通勤类飞机闪电对防护的重要性,揭示闪电对飞机造成的潜在危害和飞行安全的重要性;2. 探讨闪电影响的适航验证方法,研究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通勤类飞机进行闪电影响的适航验证,确保飞机符合适航标准;3. 研究通勤类飞机闪电防护的挑战,分析当前存在的防护技术和手段的不足之处,探讨如何解决通勤类飞机闪电防护面临的挑战;4. 探讨适航验证方法的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如何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对通勤类飞机进行适航验证,确保飞机安全可靠。
综合以上研究目的,旨在为通勤类飞机闪电防护和适航验证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提高通勤类飞机的飞行安全性和适航性。
1.3 研究意义通勤类飞机是一种普遍用于城市间短距离航班的飞行工具,随着航空业的不断发展,通勤类飞机的使用量也在逐渐增加。
随着天气变化、气候异常等因素的影响,闪电对通勤类飞机的安全造成了潜在威胁。
研究如何有效防护通勤类飞机免受闪电侵害,对提升飞机的飞行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航空工业中,通勤类飞机的飞行安全一直是航空公司和制造商关注的重点之一。
闪电不仅会对飞机的电子设备和通讯系统造成损坏,还有可能引发飞机失事,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飞机雷电防护试验相关标准
飞机雷电防护试验相关标准国内外与飞机雷电防护试验有关的标准很多,这些标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飞机的雷电防护能力提出要求的标准,另一类是对飞机的雷电防护方法及试验方法做出规定的标准。
由于我国的适航审查体系基本参照美国,因此主要介绍我国和美国的标准。
1 对飞机雷电防护能力提出要求的标准1.1 适航条例适航条例对民用飞机的雷电防护能力提出了要求,飞机获取适航证前,需验证这些能力,当不能满足任一条款对飞机雷电防护的安全性要求时,适航审查当局将拒发适航证,飞机也不得进入航线。
中国民航总局颁布适航条例主要有:-23:正常类、实用类、特技类、通勤类飞机适航条例;-25:运输类飞机适航条例;-27:正常类旋翼航空器适航条例。
-29:运输类旋翼航空器适航条例。
这些适航条例基本参照美国FAA(联邦航空管理局)颁布的FAR(美国联邦航空条例)系列。
CCAR-25对雷电防护要求最为严格,其中“25.581 闪电防护”、“25.954 燃油系统的闪电防护”、“25.1316 系统闪电防护”与雷电防护有关,分别对结构部分、燃油系统及机载电子设备的雷电防护能力作了要求,并要求对防护能力进行验证。
其余适航条例也对雷电防护能力有要求。
1.2 MIL-STD-464AMIL-STD-464A《系统电磁环境效应要求》由美国国防部于2002年12月发布,该标准对军用设备(包括飞机)的雷电防护能力提出了要求。
其5.4节规定:“对于雷电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系统都应满足其工作性能的要求。
当在暴露状态下,经受一个邻近的雷击以后,或在储存条件下经受一个直接雷击后,军械应满足其工作性能要求。
在经受暴露条件下的直接雷击期间及以后,军械应保证安全……符合性应通过系统、分系统、设备和部件(如结构件和天线罩)级试验、分析或其组合来验证。
”1.3 GJB1389AGJB1389A《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于2005年10月批准发布,对应于MIL-STD-464A。
通勤类飞机闪电间接影响防护适航验证方法研究
通勤类飞机闪电间接影响防护适航验证方法研究近年来,随着通勤类飞机数量的增加,对于其安全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其中,闪电间接影响对于通勤类飞机的安全具有极大的威胁,因此防护措施必不可少。
本文旨在研究通勤类飞机闪电间接影响防护适航验证方法,以提升其安全性能。
在研究通勤类飞机闪电间接影响防护适航验证方法前,首先需要了解闪电间接影响的危害。
闪电间接影响是指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受到周边雷电场的影响而产生的感应电流、感应电压、辐射场等现象。
这些现象会直接影响到飞机的系统和设备,可能导致系统故障、设备失灵等严重后果。
为了有效防护通勤类飞机免受闪电间接影响的危害,需要进行适航验证。
适航验证是指通过一系列试验和测试,验证飞机在各种情况下的飞行安全性能是否符合标准要求,以确保飞机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
通勤类飞机闪电间接影响防护适航验证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传统试验法。
传统试验法是指通过对飞机进行实际试飞和实验室测试的方法,验证其在闪电影响下的安全性能。
该方法具有准确性高、可靠性强的优点,但是成本较高、时间较长,并且存在一定安全风险。
2. 数值模拟法。
数值模拟法是指使用电磁场数值计算软件对飞机的结构和系统进行分析和计算,验证其在闪电影响下的安全性能。
该方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点,但是需要准确的电磁场参数,且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3. 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是指根据历史数据和经验,对通勤类飞机受到闪电间接影响的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为其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该方法具有便捷、快速的优点,但是需要足够的历史数据和经验支撑,且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针对以上三种通勤类飞机闪电间接影响防护适航验证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以取得最佳的结果。
同时,将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可能会出现更为先进和有效的通勤类飞机闪电间接影响防护适航验证方法。
关于DO160中雷电间接效应试验的探讨
标准与应用352021年第2期 安全与电磁兼容引言RTCA-DO160《民用机载电子设备环境条件和试验方法》[1]第22部分规定的雷电间接效应试验的瞬态电压/电流的波形及其电平,不能覆盖雷电实际电磁环境,下面就此展开分析,以期改善试验应力对实际环境的逼真度。
1 飞机雷电间接效应飞机雷电间接效应指对飞机外直击雷电瞬态的响应在机内产生的效应。
飞机被雷电击中附着后成为雷电通道一部分,流过的大雷电流及其伴随时变电磁场(主要是磁场)与平台界面作用,通过孔缝、电阻/透射耦合机制,穿过飞机外壳形成内部电磁环境,并产生间接效应——在内部导体(如非屏蔽导线、屏蔽芯线、屏蔽层、金属构件)上产生感应电压(高阻)或电流(低阻),它们相对机身结构参考地而言或呈现在与其构成的环 路中。
1.1 飞机电磁耦合机制(1)孔缝耦合实质为磁场耦合,机理是附着机身的直击雷电流或附近雷电通道里的雷电流(效果弱许多)的伴随磁场穿透机身孔缝后,有以下三种情况:(a)在导体回路中感应瞬态电流,因过程为电流→磁场→电流,故波形WF1与驱动源(直接雷电流分量A)相同;(b)在导体/电缆束/飞机结构上/间接感应瞬态电压,因过程为电流变化→变化磁场→电压(源电流时变),其波形WF2是驱动源(直接雷电流)的时间导数(E =d Φ/d t =L d I /d t );(c)穿透孔缝的电场/磁场,在导体上激励瞬态谐振电压/电流(正弦衰减),其波形为WF3,导体长度约为λ/2、λ/4或其整倍数时最强,谐振频率多在1~ 10 MHz,常另称为谐振耦合。
孔缝耦合实际适用于小孔缝/大开口/部分或无遮挡等所有场景。
电小导体上受迫响应电流WF1与激励雷电流分量A 同波形,受迫响应电压波形WF2是激励电流的时间导数;电大导体上的自由响应则是正弦衰减振荡电压/电流WF3,所谓谐振耦合。
(2)结构电阻耦合由直击雷电流或磁场感应电流在复材蒙皮/构件的摘要讨论了RTCA-DO160第22部分“雷电感应瞬变敏感度”中雷电间接效应试验应力未覆盖实际电磁环境的问题。
民用飞机雷电试验中的模型设计与实验验证方法研究
民用飞机雷电试验中的模型设计与实验验证方法研究近年来,民用飞机雷电试验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雷电对飞机可能造成的损坏和飞行安全的影响被认为是颇具挑战的问题。
为了保障飞机在雷电环境下的安全运行,研究者们致力于开展雷电试验中的模型设计与实验验证方法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关于民用飞机雷电试验中的模型设计以及实验验证方法的研究进展。
一、雷电试验模型设计1.1 用于飞机雷电试验的物理模型为了模拟飞机受雷击时的物理过程,研究者通常采用尺寸减小比例的物理模型进行试验。
这些物理模型需要符合雷电试验的几个关键要求,如保证模型结构的相似性、飞机结构的比例尺、尺寸参数的准确测量等。
同时,在模型设计中还要考虑如何模拟雷电直接击中以及间接击中的情况。
1.2 用于飞机雷电试验的数值模型除了物理模型,数值模型也被广泛应用于飞机雷电试验中的模型设计。
数值模型能够通过计算机仿真来预测飞机在雷电环境下的响应。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者可以更加方便地对飞机的结构和材料进行优化设计,并且减少实验的时间和成本。
二、雷电试验实验验证方法2.1 飞机结构监测系统飞机在雷电试验过程中的结构响应需要被准确地监测和记录。
为了实现对飞机结构的实时监测,研究者们开发了基于传感器网络的飞机结构监测系统。
这些系统能够对飞机的应变、振动、温度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并将监测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
2.2 电磁场测量系统飞机在雷电试验中所受到的电磁场也需要被准确地测量。
电磁场测量系统通常由电场传感器和磁场传感器组成,可以记录下雷电击中飞机时的电场分布和磁场分布情况。
通过对电磁场数据的分析,研究者可以评估飞机结构在雷电环境下的脆弱性,并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3 电气响应监测系统在雷电试验中,飞机结构与大气中的雷电电流相互作用,产生了一系列的电气响应。
为了对这些电气响应进行监测,研究者们开发了电气响应监测系统。
该系统能够实时记录下飞机在雷电试验中的电压、电流等参数,并通过数据分析来评估飞机的防雷性能。
雷电间接效应试验与标准解析
1 引言
雷 电间接效应 ,是指 当直接雷击 的 电流在 导体上 流动引起结构 电阻性 电压升 高 ,以及快速 变化 的电磁
Li f e n g Luo
( Xi ’ t i n Ai r b or n e , P c f , D 口 g 8 f f c T e c h no l o g y Co . Lt d ,Xi a n ,S ha n x i ,71 0 07 7 )
Ab s t r a c t :Th i s p a p e r r e v i e ws t h e s t a n d a r d o f RT CA/ DO- 1 6 0 G s e c t i o n 2 2 , a na l yz i ng t h e k e y e l e me n t s ,a n d a l s o ma k e s a n a l y s i s o n t h e t e s t me t h o d s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c a t e g o r i e s ,a n d wi t h s o me s u g g e s t i o n s g i v e n d e t a i l s o f t h e e x p e r i me n t a l p r a c t i c e , i t c a n h e l p t h e d e s i g n e r s a nd EM C t e s t i n g p e r s o n n e l o f a i r c r a f t a n d a i r b o r n e e q u i p me n t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s t a n d a r d ’ S r e q u i r e me n t s , p l a n d e s i g n t a r g e t ,c a r r y o u t t h e v e r i f i c a t i o n t e s t .
通勤类飞机闪电间接影响防护适航验证方法研究
通勤类飞机闪电间接影响防护适航验证方法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加,通勤类飞机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通勤类飞机的安全性一直备受关注。
在飞机飞行过程中,闪电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研究通勤类飞机闪电间接影响防护适航验证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通勤类飞机的重要性通勤类飞机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桥梁,为居民提供了快速便捷的交通方式。
对于偏远地区的居民来说,通勤类飞机更是他们与城市联系的重要手段,扮演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保障通勤类飞机的安全性对于社会来说至关重要。
闪电是大气电荷极端放电的结果,其产生的电磁波辐射会对飞机的电子设备和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特别是对于通勤类飞机来说,由于其尺寸较小,结构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闪电的影响。
如何有效防护闪电对通勤类飞机的影响,成为了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闪电间接影响及防护适航验证方法1. 闪电间接影响通勤类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可能受到两种类型的闪电影响,即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直接影响是指闪电直接击中飞机,造成严重的结构损坏和系统故障。
而间接影响是指闪电附近的电磁场、电流感应导致飞机设备异常运行,甚至导致飞机失事。
对于通勤类飞机来说,防护闪电间接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有效防护通勤类飞机的闪电间接影响,需要进行相关的适航验证。
适航验证是飞机执行后备用设计和飞机安全保障的验证程序,包括设计适航验证和生产适航验证。
针对通勤类飞机的闪电间接影响防护,需要通过适航验证方法来验证飞机的设计和生产是否满足相关的防护要求。
四、研究方法及展望1. 研究方法(1)仿真模拟。
通过数值仿真的方法,模拟飞机在闪电环境下的电磁场分布和设备运行状态,评估闪电对飞机设备的间接影响。
(2)试验验证。
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模拟闪电的电磁场辐射和电流感应试验,验证通勤类飞机设备的耐闪电能力。
(3)现场观测。
通过对通勤类飞机飞行过程中的闪电影响进行现场观测和数据采集,分析闪电对飞机的间接影响特点和规律。
战机雷电间接效应试验的研究
战机雷电问接效应试验研究孟莹成飞公司西南电磁兼容监督检测中心[摘要]雷电直接效应可导致飞行器发生熔融、击穿等物理畸变,而雷电的间接效应却会使飞行器电性能失效或损坏,导致飞行器极限损失,对于装载有高精度飞控系统和航电系统的现代化战机进行雷电间接效应研究,确定雷电间接效应试验波型、试验布局和数据采集方式,将成为雷电间接效应防护设计的依据和里程碑。
[关键词]雷击雷电流模拟件峰值电流1综述在全球大气环境中,每天约发生800万次雷电自然现象,雷电电磁脉冲放电能量可达数百兆焦耳。
在大气中飞行的飞行器,如:飞机、直升机、导弹、火箭、飞船等,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到雷电环境,出现极限损失。
为此,飞行器的雷电防护设计已是其常规设计指标,有许多较为先进的雷电防护设计措施已在各种飞行器上使用,并有效地减少了雷电直接效应的危害。
当雷电扫掠机体后,对战机机载电子、电气设备产生的雷电间接效应,将给飞机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据悉飞机的雷电间接效应试验研究在国内尚未开展。
现代化战机不仅装载有高精度的航电设备和飞控系统,以及大功率的电子对抗系统和火控雷达,这些电子设备通常与数据总线交联由计算机控制来实现高集成化的运作,对电磁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当飞机经过雷电环境或雷电掠过机体表面时,均可能在飞机设备舱产生雷电间接效应,而造成灾难性的损失。
因雷电作用使一架载有现代化大规模集成电路装备的战机出现致命故障,只需百分之一的雷电能量。
2雷电间接效应对机载设备的影响战机的电子、电气设备包括飞控计算机、显控台、雷达等I类重要设备,一般均装在战机前设备舱内,将战机前设备舱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雷电在飞机上不同的附着方式进行分析,可看到雷电的间接效应带来的后果。
当雷电附着在机头部位时(如雷达罩上),雷电电流的瞬态过程及分布,会产生强大的f雷电脉冲电磁场,在电磁耦合效应的作用下,将会有部分雷电能量传导或辐射到机载电子电气设备上,导致机内I类(危及飞行安全的设备)设备不能正常工作,而使飞机出现灾难性事故,当雷电扫掠战机前设备舱外表面时,雷电电流部分通过前设备舱表面,部分则通过前设备舱机载设备的电缆,同样会给战机带来毁灭性灾难。
通勤类飞机闪电间接影响防护适航验证方法研究
通勤类飞机闪电间接影响防护适航验证方法研究通勤类飞机的使用频率较高,而闪电是影响飞行安全的常见气象灾害之一。
在评估该类飞机的适航性时,需要考虑闪电对器材的影响,从而设计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而如何适当地验证这些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具有极大的技术挑战性和科学意义。
本文将探讨通勤类飞机闪电间接影响防护适航验证方法的研究现状。
通勤类飞机通常会在起飞和降落时经历较多的雷暴天气,这时闪电可通过气体放电或感应放电等形式对飞机产生电场、电磁辐射及电流等不同形式的间接影响。
为了降低这类影响的危害度,主要有以下几种防护措施:(1)电气绝缘材料的使用:使用电气绝缘材料对航空电子设备进行隔离和防护,如采用绝缘塑料材料、电气玻璃布等。
(2)电气接地的防护:适当设置适当的接地装置,以便将飞机上的雷电流引入到大气中,减轻其对飞机系统的影响。
(3)机体自身保护措施:在飞机机体表面安装合适的避雷杆和避雷带,将产生的雷电阻挡在机体外部。
(4)电子设备保护:对电子设备采用防雷不间断电源、过电压保护等措施,以在雷电浪涌等突发情况下保护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
2.1 试验验证方法试验验证方法是一种针对实际飞行情况下进行的,较为直观和实际的验证方法。
通常采用发送间接雷击的方式,通过攻击不同部位,检测飞机各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而得出闪电间接影响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目前,国际间一些标准组织均采用试验验证方法,如欧洲ROSHIRE项目[2],美国FAA[3]等。
仿真计算方法是以计算机建模的方式,模拟闪电对飞机的间接影响情况,进而分析和评估采用的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该方法有着高效、准确的特点,并可以虚拟出多种雷击的模型,模拟出不同情况下的器材响应情况,有利于优化设计方案和减少实际试验的数量。
但该方法仍存在模型不精确和算法稳定性较差等问题。
仿真试验是试验方法和仿真计算方法的结合体,其实质是将真实飞机部件,建立为数字模型,在仿真环境下进行受雷验证,以便更真实地评估该类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闪电间接效应试验
闪电间接效应试验摘要本文讨论了闪电间接效应试验——插针注入与地注入试验方法分析。
关键词闪电间接效应试验;插针注入;地注入试验前言航空工业、FAA/EASA很早就已开始关注与民机电磁环境相关的功能性安全问题。
大型客机执行关键任务、涉及飞行安全的系统,都使用电子设备。
例如:自动驾驶仪、电传飞控、发动机全权数字控制系统、近地/自动着陆系统等。
现代化客机极其依赖电子设备,甚至不用驾驶员来手动控制操作。
其电磁兼容问题直接影响飞行安全性,特别是现代航空器结构中多使用复合材料,而复合材料具有低电导率特性,因此更容易被闪电电流烧坏,且其电磁屏蔽性能很差。
在闪电环境中,这些电子/电气设备将会受到闪电间接效应导致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文阐述闪电间接效应试验中的插针注入与地注入试验方法分析。
1 闪电间接效应试验根据DO160G[1]的试验方法和程序应用理想波形来证明设备承受雷电感应电瞬变效应的能力。
雷电瞬变存在情况下的设备性能判据应在适用的设备规范中规定。
有两组试验可以用于设备鉴定。
第一组为损坏容差试验,采用插针注入试验。
第二组评价当将瞬变施加于互连电缆束时,设备功能受扰容差。
电缆束试验也能提供损坏容差指示。
适宜的试验组(一组或多组)将在适用设备规范中规定。
2 插针注入与地输入试验方法分析DO-160推荐3种方法进行设备损伤试验:插针输入、电缆束注入、地注入试验方法。
3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可用于电源阵脚,但信号线只可以选择插针注入试验。
为比较地注入和插针注入方法,使用不同的接口进行分析。
依据远端负载真实阻抗和特性,以试验构型的等效电路图来展示不同的状态,根据下面3种典型接口进行讨论。
2.1 变压器耦合接口高阻抗接口例如变压器或只带有相对地平面寄生电阻和电容的光耦合器。
仿真德远端负载阻抗是典型的10K欧姆。
当信号发生器发出高电压/大电流后,光电耦合器等效对地寄生电容和电阻,电流通路如图1所示。
2.2 中阻抗接口中阻抗接口例如具有真实对地阻抗和电容的离散输入,如图2。
民用飞机电子/电气系统闪电间接效应设计与验证技术研究
民用飞机电子/电气系统闪电间接效应设计与验证技术研究摘要闪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放电现象,一旦击中飞机,飞机结构上会有大电流流过。
由于电磁感应或者电势差的形成,飞机内的电缆上或设备接口处会产生高电压或电流,这种闪电间接瞬态效应会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甚至损坏电子、电气设备。
本文针对民用飞机电子/电气系统闪电间接效应防护的适航条款要求,详细介绍对该条款的通用符合性方法,包括需求的确定、闪电防护设计以及需求验证等。
关键词民用飞机;闪电防护;适航引言根据历史统计数据及分析研究结果,飞机平均每飞行1000~20000小时,会被闪电击中一次。
一旦被闪电直接击中,飞机结构上会产生数百千安培的电流,使得飞机内部电磁环境发生变化,对系统/设备的关键功能会产生干扰甚至有可能损坏设备,进而可能引发灾难性事故,这对于民用飞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因此,电气和电子系统闪电防护非常重要,在FAA、EASA和CAAC等適航当局颁布的第25部《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中,条款25.1316明确提出了电气和电子系统应满足闪电防护的要求。
针对该适航条款,RTCADO-160G提供了设备对条款25.1316要求的符合性方法,SAE ARP 5413提供了系统对条款25.1316要求的符合性方法,其中针对A级系统(执行SAE ARP 4754中定义FDAL为A级的功能),闪电防护设计和验证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闪电间接效应主要是通过电缆耦合或者电势差的方式进入设备内部,损坏或干扰电子设备,进而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
在考虑闪电间接效应的防护时,可采用两级防护:①电缆防护设计;②设备内部过压保护。
在进行闪电防护设计前,应先确认飞机不同区域的闪电干扰形式和等级,再进行闪电防护设计,并对需求进行试验验证。
1 闪电防护相关条款在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颁布的CCAR-25-R4《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中,条款第25.1316条提出了系统闪电防护要求,内容如下:(1)对于其功能失效会影响或妨碍飞机继续安全飞行和着陆的每种电气、电子系统的设计和安装,必须保证在飞机遭遇闪电环境时,执行这些功能的系统的工作与工作能力不受不利影响;(2)对于其功能失效会影响或造成降低飞机能力或飞行机组处理不利运行条件能力的各种电气和电子系统的设计与安装,必须保证在飞机遭遇闪电环境之后能及时恢复这些功能;(3)必须按照遭遇严重闪电环境来表明对于本条(a)和(b)的闪电防护准则的符合性。
通勤类飞机闪电间接影响防护适航验证方法研究
通勤类飞机闪电间接影响防护适航验证方法研究现代航空运输的发展离不开通勤类飞机的应用。
通勤类飞机是一种小型、低成本、高效率的航空运输工具,尤其适合繁忙的都市通勤交通。
在通勤类飞机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必须考虑到闪电对飞机产生的间接影响,并通过适航验证方法对飞机进行合理防护。
闪电对通勤类飞机产生的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电磁干扰和结构损坏两个方面。
闪电产生的强电磁场会对飞机上的电子设备产生影响,干扰其正常工作,甚至引发故障。
闪电击中飞机的部位还会造成局部结构损坏,对飞机的安全性产生威胁。
针对这些问题,通勤类飞机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要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确保其安全飞行。
而这些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则需要通过适航验证方法进行评估。
适航验证方法是指一种科学的测试、评估和验证过程,用于验证航空器的设计和制造是否符合适航标准。
在通勤类飞机的防护适航验证方法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电磁干扰测试。
通过模拟闪电的电磁场,对通勤类飞机上的电子设备进行敏感性测试,评估其在闪电干扰下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
这一步骤对于确保通勤类飞机上的电子设备不受闪电干扰至关重要。
其次是结构损伤测试。
通过模拟闪电击中通勤类飞机的部位,评估其对飞机结构的损坏程度和安全性影响。
这一测试可以帮助设计师确定合理的结构加强措施,以提高通勤类飞机的抗击闪电能力。
最后是系统安全性评估。
通过对闪电对通勤类飞机各个系统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其对飞机整体安全性的影响程度。
这一评估过程有助于提醒设计师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注意防护细节,最大限度地确保通勤类飞机的飞行安全。
通勤类飞机的防护适航验证方法对于确保飞机的安全飞行至关重要。
通过电磁干扰测试、结构损伤测试和系统安全性评估等步骤,可以有效评估通勤类飞机对闪电的间接影响,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这将为通勤类飞机的设计和制造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推动通勤类飞机的发展。
DO-160F雷电间接效应试验波形
DO-160F雷电间接效应试验波形DO-160F的第22节“雷电感应瞬变敏感度”规定了设备级的雷电间接效应试验,该试验通过模拟雷电感应产生的瞬态信号,验证设备耐受雷击间接效应的能力。
试验包括两组:针脚注入试验和电缆束试验。
针脚注入试验为破坏性容差试验;而电缆束试验用于评价瞬态信号施加到互连电缆束时设备功能的失效性容差。
1.五种试验波形标准规定了五种试验波形,分别如图1~图5所示。
图1波形1(电流)波形1为电流波形,用于电缆束试验。
图2波形2(电压)波形2为电压波形,用于电缆束试验,上升最快,周期最短。
图3波形3(电压/电流)波形3为阻尼振荡波形,用于针脚试验和电缆束试验,是组成多脉冲群的波形。
波形3的频率为1MHz和10MHz。
图4波形4(电压)波形4是电压波形,T1、T2与波形1相同,用于针脚试验与对地注入试验。
图5波形5(电压/电流)波形5为电压/电流波形,用于针脚试验和电缆束试验,在五个波形中上升最慢,周期最长,标准中表22-1.1与表22-1.2规定的试验要求中只用到了5A,但在22.5.2(h)中提到:“在某些与飞机机身设计和线缆敷设有关的情况下,设备可能遭受像5B一样较长持续时间的波形。
在该条件下进行的试验应表示为Z类”。
2.三种波形施加方式标准规定了三种波形施加方式:单次回击、多次回击、多脉冲群。
a)单次回击是指一次施加单个波形,标准要求连续施加10次,且每次单击之间间隔不超过1分钟;b)多次回击则是模拟飞机在遭受雷击时,在第一回击后跟有多次后续回击的情况,波形如图6所示,随后的瞬态信号电平为首个瞬态信号电平的50%,但结合标准中表格22-4说明的幅度容差,随后的瞬态信号电平为首个信号电平的50%~75%都是可以的。
另外,单次回击和多次回击试验可合并,只要多次回击的首个瞬态信号电平达到单次回击的电平即可。
进行试验时,标准要求连续施加10个多次回击,且每个多次回击之间间隔不超过5分钟。
通勤类飞机闪电间接影响防护适航验证方法研究
通勤类飞机闪电间接影响防护适航验证方法研究
闪电天气对通勤类飞机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气象条件下的雷击风险。
通勤类飞机的机身和结构是由导电材料组成的,容易成为闪电击中的目标。
飞机的设计、制造和适航验证过程中需要考虑闪电保护措施。
通常,闪电保护系统由导电部分和非导电部分组成。
导电部分包括导电体和接地系统,用于引导闪电流传导到地面,以减少对飞机的损害。
非导电部分包括绝缘体和间隙,用于防止闪电直接接触到导电部分,从而减少闪电流的引入。
通勤类飞机闪电间接影响的防护问题并非仅仅局限于直接的雷击风险。
飞机在经历雷击后,可能会出现诸如电磁干扰、设备损坏、系统故障等间接影响。
这些间接影响可能会对飞机的适航性产生负面影响。
目前,针对通勤类飞机闪电间接影响的防护适航验证方法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为了研究通勤类飞机闪电间接影响的防护适航验证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需要详细了解闪电对飞机的间接影响机理,包括电磁干扰的产生原理、设备损坏的机制、系统故障的导致等。
可以开展实验研究,模拟闪电对通勤类飞机的间接影响,探索适航验证方法。
实验可以通过模拟雷击、电磁辐射等方式进行,以验证飞机系统在这些情况下的正常运行能力。
可以基于实验结果,修订和完善现有的适航验证标准和指南,以确保通勤类飞机在闪电天气下能够安全运行。
通勤类飞机闪电间接影响的防护适航验证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闪电对飞机的间接影响机理,并开展实验研究,可以为飞机的适航验证和防护提供科学依据,以确保通勤类飞机在闪电天气下的飞行安全。
通勤类飞机闪电间接影响防护适航验证方法研究
通勤类飞机闪电间接影响防护适航验证方法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口流动日益频繁,通勤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大城市中,通勤交通方式多样,其中飞机成为了一种快捷高效的出行方式。
飞机通勤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飞机闪电对飞行安全的影响。
对通勤类飞机闪电间接影响防护适航验证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飞机通勤是指在城市之间进行频繁的航空交通,通常指的是距离较近的城市之间的航班。
由于飞机通勤的时间短、频次高、承载量大,因此对飞机的安全性要求也较高。
闪电对飞机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据统计,由于闪电导致的飞机事故占到了飞机事故总数的一定比例。
对于闪电对飞机的影响进行研究并且制定防护适航验证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飞机通勤的安全性。
通勤类飞机闪电的间接影响防护适航验证方法研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闪电对飞机本身的影响,其次是闪电对飞机电子设备的影响,进而是闪电对飞机乘客的影响。
对于飞机本身的影响,主要是在闪电击中飞机的情况下可能造成的机身损坏或者系统故障。
对于闪电对飞机电子设备的影响,主要是指飞机上的各种导航系统、通信系统等可能受到闪电干扰而导致的故障。
闪电对乘客的影响主要是指在闪电击中飞机的情况下可能对乘客的安全构成威胁。
为了研究通勤类飞机闪电间接影响防护适航验证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是理论研究,通过模拟计算和实验研究,分析不同强度的闪电对飞机本身和飞机电子设备的影响程度。
其次是技术手段研究,通过研发新的材料和新的技术手段,提高飞机本身和飞机电子设备对闪电的抵抗能力。
最后是防护适航验证方法的研究,通过对不同防护措施的适航验证方法的研究,制定出最佳的防护措施,保障飞机通勤的安全。
在进行通勤类飞机闪电间接影响防护适航验证方法研究时,需要结合国际标准和行业实践,充分考虑飞机通勤的特点和需求,确保研究的结果能够实际应用于飞机通勤的安全保障。
需要注意研究成果的推广和普及,通过培训和宣传,提高通勤类飞机闪电间接影响防护适航验证方法的应用水平,确保飞机通勤的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机雷电间接效应试验方法赵涛宁 刘顺坤 / 苏州泰思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摘 要 通过对雷电与飞机相互作用耦合机理的深入研究和对各相关标准的分析,对飞机雷电间接效应的试验方法做了深入解析,指出了试验中的难点重点;基于标准试验要求,研制了一套用于雷电间接效应测试的模拟器,测试结果证明了输出波形和性能与标准的符合性。
关键词 雷电间接效应;雷电防护;瞬态感应;试验方法;机载设备0 引言飞机在强对流天气飞行时,容易遭受到雷击,一般将飞机雷电效应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个部分[1]。
直接效应主要针对飞机外部可以直接遭受到雷击的结构部件,会导致机身材料溶蚀、击穿,造成结构损坏甚至引起飞机解体。
间接效应是直接雷电大电流在飞机表面产生的瞬变脉冲电流在内部线缆束和设备端口感应出的瞬态浪涌信号,造成电子系统功能异常或飞机失控[2]。
为了能准确模拟飞机遭受雷击时内部设备所承受的雷电间接效应,本文通过对雷电与飞机作用机理的研究和对国际、国内相关标准的解读分析,对雷电间接效应试验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对试验关键点进行了重点研究。
1 飞机雷电试验波形飞机雷电试验的波形主要以自然界雷电的特点为基础,结合实验室试验的特点,SAEARP5412的标准中将雷电电流理想化为三种类型的标准波形:大电流的ABCD连续波、多次回击的D波、以及多脉冲群形式的H波。
1.1 大电流ABCD连续波大电流的ABCD主要用来模拟对地正闪、对地负闪所产生的大电流,主要用来进行雷电大电流、高能量对被测物体造成的物理破坏效应,波形要求如图1 所示,其中:A分量代表负闪首次回击和正闪的峰值电流,定义波形参数为:峰值200 kA,作用积分2×106 A2s,波形起始点到峰值的时间为6.4 μs,波形起始点到下降为一半的时间为69 μs。
使用双指数形式表示为I(t) = I(e-αt - e-βt)(1 - e-γt)2 (1)其中,I0 = 218 810 A,α = 11 354 s-1, β = 647 265 s-1,γ = 5423 540 s-1。
图1 ABCD连续波示意图B分量标示负闪中的中间电流,也可认为是A 分量波形的延续,波形定义为:平均电流2 kA,持续时间为5 ms的指数波或者方波,对波形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无具体要求。
C分量标示负闪中回击直接较长的持续电流,定义波形参数为平均电流为200 ~800 A之间,持续时间0.25~1 s之间,电荷转移量为200 C的单向波,可以是指数或者方波直流。
D分量标示负闪中的一个后续回击,定义波形参数为:峰值100 kA,作用积分0.25×106 A2s,波形起始点到峰值的时间为3.2 μs,波形起始点到下降为一半的时间为34.5 μs。
同样使用双指数波表示,其中,I0 = 109 405 A,α = 22 708 s-1,β = 1 294 530 s-1,γ = 10 847 100 s-1。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当仅用来进行直接效应试验时,A 分量和D 分量的波头上升时间要求可以降低,且不限定波形形式,可以是指数波也可以是振荡波,只需要幅值和作用积分达到即可。
1.2 多次回击的D 波如图2所示,在对地负闪中,发现有多达14次随机的有间隔的回击,多次回击的D 波就是用来模拟自然界中这种对地负闪的情况。
定义首次回击峰值为100 kA,后续13个回击的峰值为50 kA,波形参数为D 波,总的持续时间为1.5 s,间隔时间在10~200 ms 之间,平均间隔时间为115 ms。
由于多次回击的能量小于ABCD 连续波,因此,多次回击主要用来评估系统在受到多重瞬态效应影响时系统内部设备的间接效应影响。
图2 多次回击波形示意图1.3 多脉冲群的H 波多重脉冲群H 波是根据空中飞行所获得的数据推导出来的,主要包括了云内闪电的高频次特性,也包含了云地闪初期梯级击穿过程中的放电特性,这些现象也可能在闪电过程中随机出现。
如图3所示,H 波定义为幅值为10 kA,波形起始到峰值的上升时间为0.245 μs,波形起始到下降至一半峰值的时间为4 μs,可使用式(1)的双指数函数表示,其中,I 0 = 10 572 A,α = 187 191 s -1,β = 19 105 100 s -1,γ = 153 306 000 s -1,t= time(s)。
图3 多脉冲群测试的H 波形示意图一个脉冲群包含3个脉冲组,组之间间隔为30~300 ms,每一个脉冲组有20个脉冲,间隔为50~1 000 μs。
2 雷电与飞机的相互作用雷电在与飞机相互作用过程中,雷电直接附着在飞机表面,对飞机表面材料和结构造成直接效应影响,导致表面溶蚀、穿孔、结构变形等物理现象。
且在此过程中,瞬态变化的强大雷电流会造成飞机内部机载设备及其连接线缆上感应出强烈的脉冲电压和电流信号。
如果机载设备未设计相应的防护措施,就有可能造成设备器件烧毁、功能异常等故障,严重的可能引起飞控系统故障,造成机毁人亡的重大飞行事故。
高幅值和高变化率的A、D 和H 分量会在飞机的线路中诱导出大部分的暂态波形,而分量B 和C 不会造成重要影响。
雷电间接效应的影响主要有两种途径:结构IR 电压和孔缝耦合。
2.1 结构IR 电压雷电流流过机体表面时,机体的结构阻抗会在两台机载设备之间形成电压差,造成设备的过电压击穿,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铺设复合材料的机身上。
一般常见的结构IR 电压波形为电流波形分量A(波形4),在结构IR 电压的扩散耦合过程中,会耦合出持续时间较长、但幅度不大的波形。
如果是结构阻抗较高产生的波形,则具有更长的持续时间和更大的幅值,一般规定为2种波形40/120 μs (波形5 A)和50/500 μs(波形5B)。
2.2 线缆耦合效应雷电流流过机体表面时,强烈变化的电磁场穿过孔缝在内部导线和屏蔽上将诱导电流和电压,在电线和屏蔽层等低阻抗结构上会诱导出与电流分量A 成正比的电流波形6.4/69 μs(波形1),穿过小孔的电场和磁场会在电缆上产生共振,振荡的频率取决于孔缝大小和结构长度,通常规定为阻尼正弦波,频率为1 MHz 和10 MHz。
3 实验室雷电试验方法3.1 雷电直接效应试验雷电直接效应主要的受试对象是机身外部材料、结构、安装在外部的电气部件。
试验目的在于测试被试件在强大的雷电流流过时,表面是否会出现溶蚀、损伤或者结构变形,是否存在影响飞行安全的因素。
可通过高电压试验对被试件进行脉冲电场下的放电试验,找到雷电可能注入的位置和雷电在飞机表面的扫略路径,然后对可能遭受雷击的入点和出点进行大电流注入,测试在大电流下机身材料的物理特性。
由于云间闪电能量小,对于结构材料的破坏能力远小于对地正闪和对地负闪,因此直接效应测试只考虑云地正闪和负闪,且测试时可不用过多考虑d i/d t对被试件的影响,主要考核电流峰值和作用积分的能量是否达到即可。
3.2 雷电间接效应试验雷电间接效应的受试对象主要为机身内部安装的机载设备、互联电缆、仪器仪表等雷电不会直接作用于其表面的部件。
目的在于测试雷电流过飞机表面时,在内部安装的设备、仪器是否会出现功能异常或者损坏,是否会引起误动作等故障。
由于机载设备等安装在飞机内部,测试的复杂程度远大于直接效应所测试的外部结构件,为了实现机载设备的雷电间接效应试验目的,原理上可通过两种方案实现。
一种方案是在飞机外部直接注入满足标准要求的雷电电流波形,检测内部设备是否工作正常。
这种方案的好处是可以最真实地模拟飞机在雷电环境下的运行可靠性,但是执行困难。
首先,飞机内部系统复杂,设备多样,整机完成组装时已处于研制后期,此时如果测试出现问题将会严重影响项目进度;其次,整机要进行额定的雷电间接效应试验,对测试设备的要求也非常高。
间接效应试验主要是模拟雷电放电的感应效应,对雷电波形的电流变化率更为敏感,因此,间接效应试验不仅要幅值和能量达到要求,更重要的是对于波形的波头时间和波形的重复频率等有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种方案是小电流外推方法[3][4],也是SAE 标准所推荐的试验方法,具体操作思路是对飞机注入一个幅值远小于额定值的电流波形,通过飞机内置传感器测量不同部位、不同设备上所感应出的电流值,然后在所测量电流值乘以一个比例系数得到对应的设备需要进行的试验幅值,再使用信号发生器对机载设备进行直接注入或者耦合注入即可。
此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设备投入成本低,可将整体的试验化整为零,分解到各设备厂家进行。
典型的测试电流一般以1 000 A的电流注入飞机外部,内部加装电流检测线圈,采用示波器采集感应信号,采集到的信号再乘以200倍的比例因子得到该部位安装的设备所需要进行测试的电流/电压值。
4 机载设备的雷电间接效应试验根据3.2方法可以方便测量到飞机在遭受雷击时,不同部位的设备因雷电间接效应可能会感应到的脉冲电平,可依此对安装于此处的机载设备提出需要承受的浪涌波形和电平。
事实上,小电流外推方法也只是在评估阶段用于研究,实际操作可能会因测量等问题受限导致不准确。
现代飞机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主要通过飞机的雷电分区以及仿真分析等手段,按照设备安装于飞机内部的具体位置和用途提出雷电试验等级和要求[5],一般会使用一组字母与数字组成的字符串表示该设备需要进行的雷电试验波形和试验等级,比如B3G4L3,表示需要对该设备引脚进行波形3和波形5A的等级3试验,对电缆束进行单次回击和多次回击波形2和波形3的等级4试验,及进行多脉冲群波形3的等级3试验,具体详细字母及数字对应参数可见RTCA-DO160G标准[6][7]。
4.1 波形参数及其意义在SAE ARP5412和RTCA DO160中一般将雷电间接效应引起的瞬态感应试验波形规定为6个波形,其主要的波形参数及代表的意义见表1。
4.2 试验方法针对机载设备的雷电间接效应包含了两种类型的试验:针脚注入试验和电缆束试验。
针脚注入试验主要用来测试设备的损毁容忍度,而电缆束试验主要是测试设备的功能失效容忍度。
1)针脚注入试验针脚注入试验主要试验波形为波形3(1 MHz)、波形4和波形5A,均对这些波形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波形有要求,同时对发生器的输出阻抗有要求,详细可查阅RTCA-DO160G标准表22-2,在此不做详细描述。
测试中需要注意的是,当被试件不接入电源时,可以直接使用发生器连接至被试件端口进行试验,如果被试件需要带电进行在线试验,可以通过在电源端加入浪涌去耦单元,和在发生器输出端增加电源耦合单元,以确保浪涌不对供电电源造成影响,同样的确保电源也不造成浪涌发生器损坏。
为了避免电源对发生器的损坏,可以采用耦合变压器进行对针脚的注入,但需要注意耦合变压器输出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波形必须满足针脚注入的试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