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3—1995
儿童猩红热的诊断与治疗
![儿童猩红热的诊断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d0d19c6e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be.png)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儿童猩红热的诊断 03 儿童猩红热的治疗 04 儿童猩红热的护理 05 儿童猩红热的预防 06 儿童猩红热的并发症
01 添 加 章 节 标 题
02
儿童猩红热的 诊断
临床表现
NO.1
发热:通常为高热,伴有寒 战和头痛。
NO.3
口腔症状:杨梅舌、口周苍 白圈等。
添加标题
咽拭子培养:可培养出A组溶血性 链球菌。
添加标题
血清学检查:抗链球菌抗体滴定度 增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鉴别诊断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与其他类似病症的鉴别, 根据症状、体征和实验 强调猩红热特有的杨梅 提及与其他感染性疾病 强调鉴别诊断的重要性,
如麻疹、风疹等。
添加标题
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膜炎、脑炎 等,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
等症状。
07
儿童猩红热的 预后
预后因素
病原体类型:不同病原体感 染预后不同
并发症:如中耳炎、肾炎等, 影响预后
治疗方法:早期、足量、规 范治疗预后较好
年龄:年龄越小,预后越差
个体差异:免疫状态、营养 状况等也会影响预后
随访观察
综合分析:结合 临床表现和实验 室检查结果,进 行综合分析,确
定诊断。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03
儿童猩红热的 治疗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患儿应卧床休息,减少 活动,以降低身体消耗和心脏负担。
01
饮食调理:给予清淡、易消化、营 养丰富的食物,如稀饭、面条、牛 奶等,避免刺激性食物。
猩红热诊疗方案(2023版)
![猩红热诊疗方案(2023版)](https://img.taocdn.com/s3/m/669b3867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0b.png)
附件 7猩红热诊疗方案(2023 年版)猩红热(Scarlet Fever)为A 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GAS)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高发,多见于幼托及学龄儿童。
猩红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为进一步规范猩红热临床诊疗工作,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GAS 又称化脓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是一种呈链状生长的革兰染色阳性球菌,直径0.6~1μm,排列呈不同长度的链状,无鞭毛、芽孢,易在含血培养基上生长,产生完全(β型)溶血。
按细胞壁表面所含抗原不同,将链球菌分为A-U(无I、J)19 组,猩红热主要由A 族为主。
Lancefield 分类法根据链球菌表面多糖抗原的差异将链球菌分为18~20 个族(组或群)。
GAS 的致病性与其产生的多种毒力因子有关,目前已发现的毒力因子可分为菌体成分和分泌成分两类。
菌体成分是菌体结构性毒力因子,与增强病原体对宿主细胞的黏附能力、促进细菌逃避宿主免疫防御机制有关,主要包括细菌表面蛋白、荚膜、菌毛等。
表面蛋白主要为M 蛋白,是最重要的菌体蛋白成分,也是GAS 最主要的毒力因子之一和血清分型依据。
M 蛋白通过阻碍人类多形核白细胞吞噬而促进链球菌侵袭。
M 蛋白的一些特定区域也可能作为共同抗原,与人体某些抗原成分发生交叉反应,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等。
荚膜主要成分为透明质酸,具有抗吞噬作用及连接宿主上皮细胞CD44 的能力,是定植咽部的重要黏附因子。
菌毛具有连接噬菌体、转运DNA、形成生物被膜、侵袭宿主细胞等功能。
分泌成分是GAS 产生的多种分泌性毒力因子,其中毒素有致热外毒素和溶血素。
致热外毒素即红疹毒素,可致发热、猩红热皮疹、抑制吞噬系统和T 细胞功能,触发Schwartzman 反应。
溶血素有溶解红细胞、杀伤红细胞、血小板及损伤心脏的作用。
猩红热
![猩红热](https://img.taocdn.com/s3/m/a0e87f5e964bcf84b9d57be9.png)
猩红热
Scarlet fever
1
教学要求
1.掌握
①病原学: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特点。
②发病原理与病理解剖:化脓性病变、中毒性病变、变态反应性 病变。
③临床表现:典型临床表现,皮疹特点(舌象改变、脱屑特点) 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④实验室检查:血象、细菌培养。
⑤诊断的主要依据。
⑥与猩红热样药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鉴别。
20
临床表现
–线状疹(Pastia线):在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或摩 擦出血呈紫色线状
–出血性皮疹:见于严重病例 –口周苍白圈:颜面部充血而无皮疹,口鼻周围充血
不明显,相对苍白 –草莓舌:舌有白苔,舌乳头红肿突出 –杨梅舌:白苔退去,舌乳头仍红肿突出
21
22
皮疹
23
24
25
26
线 状 疹
27
缓症链球菌感染:表现重,细菌培养鉴别
40
治疗
一般治疗:对症治疗 病原治疗:早期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
–首选药物:青霉素 –疗程:5-7天。用药24小时后可退热 –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 并发症治疗:对变态反应性并发症也要抗生素病原治疗
41
预防
控制传染源:病人6--7天隔离治疗,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 切断传播途径:避免到人群密集地,戴口罩 保护易感人群:苄星青霉素预防性肌注。
变态反应性病变: A组链球菌某些型与被感染者的心肌、心瓣膜、肾小球基
底膜的抗原相似,可引起交叉免疫反应或抗原抗体复合 物沉积而致免疫损伤
12
主要病理损害
中毒性病变: 红疹毒素及其他产物引起全身毒血症---发热、头痛、
皮疹。 红疹毒素使皮肤血管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增殖,白细
霍乱、性病、猩红热防控知识知识培训内容[1]
![霍乱、性病、猩红热防控知识知识培训内容[1]](https://img.taocdn.com/s3/m/a35aae91f12d2af90342e641.png)
霍乱、性病、猩红热防控知识培训内容一、霍乱●霍乱是由O1群霍乱弧菌和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必须实施“强制管理”的两个“甲类传染病”之一,2小时内报告。
●是《国际卫生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必须实施国境卫生检疫的三种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
病原学发光杆菌属气单胞菌属弧菌科邻单胞菌属水栖菌属弧菌属——霍乱弧菌(共同鞭毛抗原、生化性状类似)01、02……0139 …… 、0200流行株古典型埃尔托型非流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对氯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喹诺酮类都很敏感。
对青霉素不敏感。
●存活力对外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
对各种常用消毒剂均敏感。
血清学分型●O1群霍乱弧菌依据菌体抗原成分的不同(A、B、C),分为小川(Ogawa)(A、B)、稻叶(Inaba)(A、C)和彦岛(Hikojima)(A、B、C)3个血清型。
A为群特异性抗原,B、C为型特异性抗原。
O139群与O1群霍乱弧菌具有相同的鞭毛抗原,但O抗原不同,两者对O抗原的免疫血清无交叉凝集。
●埃尔托生物型可区分为两类不同菌株,即流行株和非流行株。
流行特征1.地区分布以沿海为主,一般先沿海后向内陆扩散;新疆地区为特殊地方性流行区域。
2.没有严格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北纬15o以北发病区有明显的夏秋季节性升高,我国流行高峰在7-10月。
3.人群普遍易感,分布无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的本质差异。
4.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其类型复杂,存在“冰山现象”,老疫区尤为突出,轻症及隐性感染者占大多数。
5.已证实有四种类型的携带者(潜伏期、恢复期、健康、慢性)。
6.传播因素多样化(水、食物、接触)传播机制仅限“粪—口”单一途径。
7.流行菌型常呈现阶段性变化;从我国霍乱流行规律看,霍乱呈现10年左右一个流行高峰的规律,且流行菌型发生明显变化。
8.疫情常出没无常(来源不明)。
9.病例高度分散(1户1例或1村例)。
猩红热常识介绍及防治3
![猩红热常识介绍及防治3](https://img.taocdn.com/s3/m/28c3c547580216fc700afdc5.png)
猩红热常识介绍及防治★猩红热知识猩红热是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起病急、发热、咽峡炎、弥漫性皮疹、继而脱皮。
如治疗不当或不彻底可能出现关节、肾脏等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猩红热在我国南方少,北方多;冬春季多,夏秋季少。
其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尤其是型患者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给密切接触者,偶可通过带菌的用具传播。
发病年龄以2—10岁小儿多见,6个月以内婴儿因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力,故很少发病。
★猩红热及其防控知识●基本知识猩红热(Scarlet Fever)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发热、咽峡炎、弥漫性皮疹、继而脱皮。
其传染源是患者和健康带菌者,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细菌。
猩红热的病原为革兰染色阳性A组β溶血性链球菌,该菌在体外的生活力较强,在痰液、脓液和渗出物中能生存数周,在60℃30分钟、碘酊中15分钟可以灭活。
猩红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的4-5月、冬季的11-12月多见。
发病年龄以3-8岁小儿为主,6个月以内婴儿因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力,故很少发病。
由于易感人群较为集中,猩红热疫情多发生在托幼机构和小学。
●临床表现猩红热病情轻重可因机体反应性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大部分表现为轻症病人。
典型病人临床症状有以下四期:1、潜伏期:最短1天,最长12天,一般为2-5天,此期细菌在鼻咽部繁殖。
2、前驱期:为1天左右,表现为突然畏寒,发热38℃-40℃,头痛、恶心、呕吐、咽痛、扁桃体红肿,局部有灰尘白色点片状渗出物,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
年龄小的婴幼儿起病时可发生惊厥或谵妄。
3、出疹期:大多在发病12-36小时内出现皮疹,个别可延缓到2天以后。
4、恢复期:发病的第一周末期开始出现皮肤脱屑,脱屑是猩红热特征性症状之一。
皮疹旺盛者,则脱屑多(90%病人有脱屑),面颈部为细屑,躯干四肢为小鳞片状,手掌足掌为大片状脱皮,大约经2-4周脱完,无色素沉着,如能早期正确治疗,出疹轻,可无明显脱1 / 3。
猩红热治疗
![猩红热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320b2b8628ea81c758f578e6.png)
定义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由A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简称A群链球菌,Streptococcus Group A)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充血性皮疹和疹退后脱屑等感染性中毒性表现。
常侵犯5~15岁儿童,是儿童常见传染病之一。
少数病人在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并发症,如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是我国乙类的法定传染病之一。
传染源:(1)病人:从潜伏期末至皮肤脱屑前皆有传染性。
(2)带菌者:恢复期带菌者、健康带菌者。
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被污染物品,如书籍、玩具、衣物等,被污染牛奶及奶制品亦能发生传播;偶然可经擦伤皮肤感染。
但是经污染物品、牛奶及经破损皮肤发生传播是少见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
传播因子:含猩红热病原体的飞沫、尘埃及被病原体污染的衣物、书籍、玩具、牛奶等。
潜伏期,短者1天,长者12天,平均2-5天,多突然发热,不适、咽痛、恶心、呕吐、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有黄白色渗出物。
发热1-2天皮肤出现弥漫粟粒状丘疹,疹与疹之间无健康皮肤。
面部充血潮红,口周苍白圈,杨梅舌。
皮疹多在2~5天后消退,继而有脱屑,重者脱皮可历时数周。
少数病人可并发心肌炎、心内膜炎,病程后期并发急性肾炎较常见。
个别病人也有并发关节炎或中耳炎等。
根据临床表现猩红热可分为普通型猩红热、轻型猩红热、中毒型猩红热、脓毒型猩红热及外科或产科型猩红热。
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确诊则须依赖病原学的检查。
诊断标准严格按国家标准(猩红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3?1995)进行。
1.猩红热咽峡炎与其他咽峡炎鉴别在出皮疹前咽峡炎与一般急性咽喉炎无法区别。
白喉患者的咽峡炎比猩红热患者轻,假膜较坚韧且不易抹掉,而猩红热。
猩红热的诊治
![猩红热的诊治](https://img.taocdn.com/s3/m/5f6f99c189eb172ded63b749.png)
猩红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一)发病原因β型溶血性链球菌直径0.6~1.0μm,呈链状排列。
在血蝶上呈乙型溶血反应,故也称其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该菌革兰氏染色阳性,球形或卵圆形,无芽胞,无鞭毛,在有血或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β型溶血性链球菌按其细胞壁上所含多糖抗原的不同,又分为18个组,A组链球菌约有80多种血清型。
任何一种血清型的A组菌,只要能产生足够的红疹毒素,都可以引起猩红热。
M蛋白是链球菌有致病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抵抗机体白细胞对它的吞噬作用。
机体感染后可获得对M蛋白的特异性免疫力,且可保持数年,但只对同型菌株免疫。
A组链球菌大多可数可产生毒素和酶类,构成此菌的致病力。
如红疹毒素(Erythrogenic toxin),该毒素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抗原性,可使易感者数次患猩红热。
溶血素O和S能破坏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并能引起组织坏死。
透明质酸酶,链激酶(溶纤维蛋白酶)可溶解组织间质的透明质酸,使细菌易于在组织中扩散。
链激酶,使血液中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从而阻止血液凝固或可溶解已凝固的血块。
链道酶又称脱氧核糖核酸酶,能溶解具有高度粘性的DNA。
菸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酶,能分解相应的组织成分,从而破坏机体的某些防卫能力。
该菌体外抵抗力强,加热60℃30分钟即被杀死,在0.2~0.5%升汞或0.5%石炭酸溶液中15分钟即死亡。
(二)发病机制细菌进入人体后,主要产生3种病变。
1.中毒性病变链球菌产生红疹毒素,红疹毒素可使皮肤血管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增生,白细胞浸润,以毛囊周围最为明显,形成典型的猩红热样皮疹。
最终表皮死亡脱落。
红疹毒素经咽部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后,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头晕、头痛、食欲缺乏、纳差等。
黏膜也可有点状出血;肝、脾、淋巴结等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及脂肪变性,同时有单核细胞浸润;心肌可有混浊肿胀和变性,严重者可坏死;肾脏呈间质性炎症;中毒型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可见营养不良变化。
猩红热
![猩红热](https://img.taocdn.com/s3/m/eb4d4f7e783e0912a2162a7a.png)
诊断
临床上具有猩红热特征性表现,实验室检 查白细胞高达(10-20)×109/L,中性粒 细胞在80%以上,胞质内可见中毒颗粒。 出疹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占5%甚至 10%。咽拭子、脓液培养获得A组链球菌为 确诊依据。结合病史中有与猩红热或咽峡 炎患者接触者或当地有流行病学史,有助 于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三)对症治疗 若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要积极补充血 容量,纠正酸中毒,给血管活性药等。 对已化脓的病灶,必要时给予切开引流 或手术治疗。
预防
预防
(一)隔离患者 住院或家庭隔离至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 且无化脓性并发症出现,可解除隔离 (自治疗日起不少于7天)。收患者时, 应按入院先后进行隔离。咽拭子培养持 续阳性者应延长隔离期有些金 葡菌能产生红疹毒素,也可以引起猩红热 样的皮疹。鉴别主要靠细菌培养。由于此 病进展快,预后差,故应提高警惕。应根 据药敏试验给予抗生素治疗。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包括急性期卧床休息,呼吸道感染。 (二)病原治疗 目前多数A组链球菌对青霉素较敏感。可用青霉素,每次 80万U,2-3/天,肌内注射,连用5-7天。80%左右的患者 24小时内即可消退,4天左右咽炎消失,皮疹消退。脓毒 型患者应加大剂量到800万-2000万U/d,分2-3次静脉注 入,儿童20万U/(Kg.d)分2-3次静脉滴入,连用10天, 或热退后3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成人剂量 为1-2g/d,分4次静脉滴入,儿童剂量为30-50mg/ (Kg.d),分4次静脉滴入。也可用复方磺胺诺明,成人每 天4片,分2次口服,小儿酌减。
病原学
A 组 β 型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蛋白酶有:①、链激酶(溶 纤维蛋白酶),可溶解血块并阻止血浆凝固;② . 透明质 酸酶(扩散因子),能溶解组织间的透明质酸,最终有利 于细菌在组织见扩散;③ . 链道酶,又称为脱氧核糖核酸, 能裂解具有高黏稠度的 DNA ,从而破坏宿主的组织和细 胞;④ .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酶,可损害含有这种成分 的组织和细胞;⑤.血清混浊因子,是一种α脂蛋白酶,可 使马血清混浊,对机体产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具 有 抑 制 作 用 , 有 利 于 细 菌 的 扩 散 和 扩 散 。 该菌对热及干燥抵抗力不强, 56 ℃ 30 分钟及一般消毒剂 均能将其灭杀,但在痰和脓液中可生存数周。
猩红热
![猩红热](https://img.taocdn.com/s3/m/98ba5ad3700abb68a982fbed.png)
猩红热猩红热(scarlet fever)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脱屑。
少数患者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并发症。
链球菌感染后,可因机体免疫水平的差异而导致猩红热、咽峡炎、丹毒等不同表现。
猩红热为其中一种特殊表现型,即对红疹毒素不具免疫力者发生皮疹,否则仍为咽峡炎表现。
【病原学】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也称化脓链球菌,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5 ~ 2.0μm,链状排列,革兰染色阳性,在含血的培养基上生长时产生完全(β型)溶血,根据其表面抗原M不同,A组链球菌可分成约100个型。
A组链球菌是人类细菌感染常见的病原菌,有较强的侵袭力,并产生多种外毒素和胞外酶。
致病物质中,细胞壁上的脂磷壁酸(LTA)对生物膜有高度亲和性,可使链球菌粘附于人的上皮细胞;M蛋白具有抗吞噬作用;链球菌产生的链球菌溶素有溶解红细胞,破坏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作用;红疹毒素能致发热和猩红热皮疹;该细菌能产生链激酶和透明质酸酶,前者可溶解血块并阻止血浆凝固,后者能溶解组织间的透明质酸,有利于细菌在组织内扩散。
该菌对热及常用的消毒剂敏感,56℃30分钟即可杀死,在干燥尘埃中生活数月,在痰液及脓液中可生活数周。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和带菌者。
猩红热自发病前24h至疾病高峰时期传染性最强。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峡炎患者,排菌量大且不易被隔离,是重要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皮肤伤口或产道而引起“外科型猩红热”或“产科型猩红热”。
(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感染后可产生抗菌免疫和抗毒素免疫,抗菌免疫主要来自抗M蛋白的抗体,具有型特异性,可抵抗同型菌的侵犯,但对不同型别的链球菌感染无保护作用。
抗红疹毒素免疫力较持久,但由于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其间无交叉免疫,若感染另一种红疹毒素的A组链球菌仍可再发病。
(四)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发病率高,主要见于5 ~ 15岁儿童,常流行于温带,在我国北方多于南方,近年来轻型病例增多,病死率及发病率明显下降。
2024版医药卫生8猩红热课件
![2024版医药卫生8猩红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b10e69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ee.png)
规定猩红热病例的报告时限,确保信息及时传递。
信息共享机制在疫情防控中应用
信息共享平台
01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级医疗机构、疾控中心之间的信息
互通。
疫情通报制度
02
定期通报猩红热疫情信息,提高防控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跨部门协作
03
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共同应对猩红热疫情。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发病机制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可产生红疹毒素, 导致皮肤出现猩红色皮疹。同时,该菌还可产生多 种毒素和酶,引起发热、咽峡炎等全身毒血症状。
流行病学特点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 过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
猩红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 冬春季多见。在托幼机构、学校 等人群密集场所易形成流行。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流行特征
THANKS
感谢观看
基因芯片技术
可一次性检测多种病原微生物,包括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 助于鉴别诊断和病因分析。
03
猩红热治疗与预防策略
Chapter
抗菌药物治疗选择及注意事项
首选药物
青霉素为猩红热首选药物, 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 少并发症。
药物剂量与疗程
根据病情轻重和不同年龄 段,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 和疗程,确保治疗效果。
注意事项
使用抗菌药物前需详细询 问药物过敏史,并进行必 要的皮试,避免过敏反应。
对症支持治疗措施介绍
发热处理
高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 温,同时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
质。
咽痛缓解
可用温盐水漱口、局部涂抹药物等 方法缓解咽痛。
皮疹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可 局部涂抹止痒药。
猩红热
![猩红热](https://img.taocdn.com/s3/m/b993e70d79563c1ec5da712a.png)
【病因病理】
西医学认为,猩红热的主要病原体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病原菌及其毒素在侵入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炎性和化脓性变化,并进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致热毒素引起发热和皮疹。少数可见病毒性心肌炎、肾小球等病变。中医学认为,本病系痧毒疫疠之邪从口鼻而人,侵犯肺胃,郁而化热、化火。火热之毒发散,犯卫、人营、伤阴,从而形成邪侵肺卫,毒在气营,疹后伤阴三个病理阶段,若痧毒内陷,或余毒未尽,又可导致痧毒内陷心肝之变证。
1.骤起发热,咽峡炎,草莓舌或杨梅舌,口周苍白,皮肤皱褶处有皮折红线(巴氏线)。
2.发病1-2日内出疹,皮肤弥漫性充血,其间散布针尖大小猩红色皮疹,压之退色,2-5天消失。
3.退疹后一周内皮肤有脱屑或脱皮。
【诊断依据】:
1.发热、咽痛、渗出性扁桃体炎,并出现猩红样皮疹,退疹一周内皮肤有脱屑或脱皮。
2、采取隔离消毒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l)隔离
1)患儿在家休息,不要与其他儿童接近。隔离期限自发病之日起,不少于7天。
2)患儿如有化脓性并发症者,应隔离至炎症痊愈。
(2)消毒
l)患儿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每天不少于3次,每次15分钟。
2)患儿的疾、鼻涕要吐或移在纸里烧掉。用过的脏手绢要用开水煮烫。
3.对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在原有抗生素治疗的同时,依据不同的并发症,给予对应的治疗(包括新特药物)。
4.对有风湿病的病人更应长期地应用长效青霉素。
【预后预防】
猩红热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3-8儿童多见,6个月以下婴儿很少发病,冬夏季较多。传染源主要为猩红热病人和带菌者,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流行季节家长最好不要带小孩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必要时带口罩,如果患儿曾与猩红热患儿接触或有扁桃体炎的情况下,并在病后1-2天出现全身弥漫潮红的皮疹,伴有脱皮的表现时,要及时看医生,做血常规及咽拭予检查,因为该病有特殊的治疗药物,早治疗效果好,及时住院隔离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猩红热的诊疗及护理
![猩红热的诊疗及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3779bb2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de.png)
猩红热的诊疗及护理猩红热,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细菌侵人人体后引起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
5~10岁为好发年龄,冬春季节易发病。
【主要表现】(1)病史,病前1周有与患者接触史。
(2)症状:①中毒症状。
发热,多在39℃左右,头痛、全身不适、食欲缺乏等。
②咽峡炎症状。
明显咽痛、吞咽痛。
③皮疹。
发热后第二日出疹,耳后、颈部、上胸开始,很快波及全身,2日内达高峰,2~7日退净。
(3)体征:咽部红肿,扁桃体肿大,可有脓性分泌物。
舌体大,舌乳头红肿,称草莓样舌。
全身皮肤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
皮肤皱褶处可见紫色线状疹。
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形成“口周苍白圈”。
退疹时可呈手套或袜套状脱皮。
(4)辅助检查:血常规检验白细胞计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培养可有溶血性链球菌生长。
【治疗与护理】(1)病原治疗:可用青霉素80万~160万单位/次,2~4次/日,肌内注射,7~10日为1个疗程;或青霉素400万单位/次,2次/日,静脉滴注,连用7~10日。
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40~50毫克/千克体重/日,7~10日为1个疗程。
(2)对症处理:高热者,适当降温;中毒症状明显者,可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
(3)中药治疗:蒲公英30克,大青叶30克,水煎服,适用于病情较轻者。
(4)护理措施:①卧床休息,保证充分供应水分及营养。
②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
③咽痛明显者,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减轻吞咽疼痛,可给予草珊瑚含片1片/次,1次/2小时,含化。
④保持口腔卫生,可用氯己定(洗必泰)含漱液漱口,每日4~6次。
⑤体温较高者多饮水,发热39℃以上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措施,如额部冷敷、温水擦浴,或酌情使用退热药物。
⑥患者隔离治疗10日。
【小提示】本病流行期间,应避免儿童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的依据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的依据](https://img.taocdn.com/s3/m/a87e4cc031126edb6e1a106d.png)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的依据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的依据是我国政府颁布的有关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标准等,这些构成了我国传染病监督法律体系。
1.传染病监督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传染病卫生监督和监测制度是我国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染病卫生监督执法和监测可以使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及发展趋势,为行政决策机构及时制定、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传染病带来的危害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国家针对传染病防治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4)《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5)《艾滋病防治条例》。
(6)《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7)《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9)《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10)《消毒管理办法》。
(11)《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12)《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
(13)《性病防治管理办法》。
(14)《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15)《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
(16)《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
(17)《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18)《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19)《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
(20)《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
2.传染病诊断标准(1)GB15973-1995麻风病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2)GB15974-1995梅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3)GB15975-1995淋病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4)GB15976-1995我国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标准。
(5)GB15977-1995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和处理。
(6)GB15978-1995人间鼠疫疫区处理标准及原则。
(7)GB15983-1995麻疹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猩红热课件5
![猩红热课件5](https://img.taocdn.com/s3/m/6ec0b96a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7e.png)
幼儿急疹
药物疹
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高热3-5天,热退 疹出。
近期有服药史,皮疹瘙痒明显,停药后皮 疹逐渐消退。
03 治疗与预防策略
治疗方法及药物选择
抗生素治疗
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如 阿莫西林,对大多数猩红 热患者有效。
对症治疗
针对发热、疼痛等症状, 可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 酰氨基酚。
并发症治疗
猩红热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 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 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此外 ,患者还可能出现杨梅舌、口 周苍白圈等特征性表现。
猩红热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 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在鉴别 诊断方面,需要注意与风疹、 麻疹、幼儿急疹等疾病的区分 。
猩红热的治疗主要包括抗感染 治疗、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预防方面,可通过接种疫苗、 避免接触传染源和注意个人卫 生等措施来降低感染风险。
02
病情越重,出现并发症的风险越高。
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
03
未能及时诊断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处理原则及措施
及早识别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一旦出现并发症迹象 ,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
对症治疗
针对不同的并发症类型 ,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如抗感染治疗、支持
治疗等。
加强护理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加强皮肤护理和口腔护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猩红热的病因 、症状、治疗及预防知识。
心理疏导
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提供必要的 心理疏导和支持,减轻焦虑和恐惧 情绪。
家庭护理指导
指导家属做好患者的家庭护理工作 ,如合理饮食、保持皮肤清洁等。
04 并发症识别与处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如心肌炎、心包炎等,可能导 致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严
猩红热
![猩红热](https://img.taocdn.com/s3/m/e181ccf8ba0d4a7302763a78.png)
一.辨证要点: 卫气营血辨证 1、辨轻重 轻症:发热有汗,痧色红润,外 透顺利 重症:壮热无汗,痧色深紫挟有 瘀点瘀斑,喉烂气秽。 2、辨病程: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 3、辨并发症:心悸、痹证、水肿
1.辩病程
前驱期—发热、恶寒、咽喉肿痛 、痧疹隐现-邪侵肺卫 出疹期—壮热口渴、咽喉糜烂、 皮疹猩红-毒炽气营
方药 解肌透痧汤加减。红肿者+土牛膝 根、板蓝根清咽解毒;淋巴结肿大者+夏 枯草、紫花地丁;汗出不畅者+防风、薄 荷
•邪侵肺卫,发热咽肿
2.毒炽气营 证候 气营两燔+痧疹密布色红如 丹,草莓舌(出疹期) 辨证要点 本证见于本病的主要阶段, 由邪侵肺卫证很快转化而成。时邪热毒炽 盛。燔于气营,以壮热烦躁口渴,咽喉肿 痛糜烂,痧疹密布色红如丹,草莓舌为特 征。 治法 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方药 凉营清气汤加减。丹痧不透,壮 热无汗者+淡豆豉、浮萍;苔糙便秘,咽 喉腐烂者+生大黄、玄明粉;若毒陷心 肝,神昏抽搐者+紫雪丹、安宫牛黄丸
(二)轻型
轻微:发热+咽炎+皮疹
易漏诊,往往在发生脱皮或并发变态 反应疾患时,才作出回顾性诊断。继 发肾炎的可能性反而较大。
(三)重型(中毒型) 起病急,高 热,体温达40.5℃+严重咽扁炎+皮疹 + 神经系统症状(感染中毒症状)。 死亡率高,少见。 (四)外科型 局部化脓+皮疹(从 创口开始,发展到其他部位皮肤)。 无咽炎及杨莓舌。 局部淋巴结可肿 大,压痛。
发病情况 1 、季节与地区: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 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系温带疾病,热 带、寒带少见。中医认为,此与春季多 风,冬季多寒,以及风寒之日多疫疠之 说有关。 2、发病年龄:任何年龄均可发病,5-15 岁为发病高峰,成人仅占少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猩红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3—1995
前言
猩红热是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侵犯5~15岁儿童,是儿童常见传染病之一。
少数病人在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
是我国乙类的法定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佑安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秀玉、徐莲芝、吴昌明。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猩红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对猩红热的诊断和防治。
2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
2.1 诊断原则
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确诊则须依赖病原学的检查。
2.2 诊断标准
2.2.1 流行病学资料
当地有本病发生及流行,可在潜伏期内有与猩红热病人,或与扁桃体炎、咽峡炎、中耳炎、丹毒病人接触史。
2.2.2 症状体征
2.2.2.1 普通型猩红热
2.2.2.1.1 起病急骤,发热,咽峡炎,草莓舌。
2.2.2.1.2 发病1~2d内出现猩红热样皮疹,皮肤呈弥漫性充血潮红,其间有针尖大小猩红色红点疹,压之褪色,亦可呈“鸡皮疹”或“粟粒疹”。
皮肤皱褶处有密集的红点疹。
呈皮折红线(即巴氏线)。
同时有杨梅舌和口周苍白。
2~5d后皮疹消退。
疹退后皮肤有脱屑或脱皮。
2.2.2.2 轻型猩红热:发热,咽峡炎,皮疹均很轻,持续时间短,脱屑也轻。
2.2.2.3 中毒型猩红热:严重的毒血症,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和感染性休克。
2.2.2.4 脓毒型猩红热:表现为严重的化脓性病变。
咽峡炎明显,可有坏死及溃疡。
咽部炎症常向周围组织蔓延,引起邻近器官组织的化脓性病灶或细菌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及迁徒性化脓性病变。
2.2.2.5 外科或产科型猩红热:皮疹常在伤口周围首先出现且明显,然后遍及全身,常无咽峡炎。
2.2.3 实验室检查(详见附录A)
2.2.
3.1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2.2.
3.2 咽拭子或脓液培养,分离出A组链球菌。
2.2.4 病例分类
2.2.4.1 疑似病例:发热,猩红热样皮疹+2.2.
3.1。
2.2.4.2 临床诊断病例:具备2.2.4.1+2.2.2中任何一项。
2.2.4.3 确诊病例:具备2.2.4.2+2.2.
3.2。
3 猩红热的处理原则
3.1 预防原则(详见附录B)
应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方面着手。
3.2 治疗原则(详见附录C)
3.2.1 一般及对症治疗。
3.2.2 病原治疗应及时应用抗生素,首选青霉素G,疗程5~7d。
3.2.3 中毒型、脓毒型、外科型的治疗除积极抗菌治疗外,还应给予抗休克和必要的支持疗法,必要时外科处理。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猩红热的实验诊断方法
A1 A组链球菌的分离
A1.1 标本采集:采取咽拭子、伤口炎性分泌物等标本。
A1.2 分离培养:可直接划线接种血琼脂平板进行分离培养。
观察菌落形态及溶血现象,形成灰白色、透明或不透明、表面光滑、有乳光、直径0.5~0.75mm,圆形突起的小菌落,菌落周围形成2~4mm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溶血环。
进一步涂片行革兰染色,证实为呈链状排列的革兰阳性球菌,菌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0.5~1.0μm,链状排列,长短不一。
分纯后进一步鉴定。
A2 A组链球菌的鉴定
A2.1 一般鉴定:可用以下试验加以鉴定。
A2.1.1 杆菌肽敏感试验:95%以上菌株对杆菌肽(每纸片含0.04单位)敏感,即抑菌环在10mm以上。
方法是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用无菌棉棒将被检菌的肉汤培养物进行涂抹接种后,用无菌镊取杆菌肽纸片粘于平板上,于35~37℃培养18~24h观察结果。
抑菌环大于10mm 为敏感,小于10mm为耐药。
A2.1.2 S×T敏感试验:S×T纸片含三甲氧苄氨嘧啶1.25mg和磺胺甲基异恶唑23.75mg。
A 群链球菌对S×T不敏感。
操作方法同上。
A2.1.3 糖发酵试验:本菌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和水杨素,产酸不产气,不发酵菊糖、阿拉伯糖和棉子糖。
A2.2 血清学分群法鉴定:
A2.2.1 沉淀法:先制备多糖体群抗原,提取方法较多,有Lancefield氏热盐酸提取法、甲酰胺提取法、高压提取法、酶提取法及亚硝酸提取法。
以高压提取法最为简单,于30mL Todd -Hewitt肉汤中,接种链球菌后,置35~37℃培养24h,3000r/min离心30min,弃去上清液。
将沉淀物悬浮0.5mL的0.85%生理盐水中。
于1.05kg/cm(上标始)2(上标终)高压蒸15min,离心沉淀,上清液即为C抗原,可保存于无菌试管或瓶中备用。
操作时最好在内径小的试管中进行。
先将抗血清加入小试管中,再沿管壁徐徐加入上述提取物(C抗原,可用盐水稀释1∶10、1∶20、……),15~20min后,两液接触面出现白色沉淀环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A2.2.2 葡萄球菌A蛋白(SPA)协同凝集分群法:先制备sPA稳定液,将金葡菌接种琼脂斜面,于35℃24h培养后用pH7.4 PBS 20mL洗下培养物,离心沉淀反复洗涤两次,加至原容量,再加甲醛溶液使最终浓度为0.5%,置室温3h,再放入80℃水浴30min,以PBS洗2次以上,配成10%溶液,加硫柳汞,使最终浓度为1∶10000。
致敏时,将A群链球菌抗血清0.1mL 加入1mL10%SPA稳定液中,置室温30min,用PBS洗两次,再悬于10mL PBS中,加硫柳汞防腐。
操作时,取培养4h的培养液10mL离心沉淀,弃去上清液。
将沉淀细菌混悬于
0.3mL pH8.0的Tris缓冲液中,加0.1mL(5mg/mL)胰酶溶液,置35℃培养1h,取1滴置载物玻片上,与致敏SPA悬液1滴混匀,轻轻摇动玻片,在2min内观察是否出现凝集,结果以+~++++表示。
++以上为阳性。
附录B
(标准的附录)
猩红热的预防
B1 传染源的管理
B1.1 病人应呼吸道隔离治疗,隔离期为6d。
急性咽峡炎、急性扁桃体炎患者,也应按猩红热隔离治疗。
对易感人群中的密切接触者,需行医学观察12d。
B1.2 药物预防:一般无需普遍投药,对易感人群的密切接触者,可选用青霉素40万~80万单位/日,肌注,连用3~4d。
或用苄星青霉素120万单位,一次肌注。
如青霉毒过敏者,可选用复方新诺明。
B1.3 托幼机构工作人员中的A组链球菌的带菌者,应暂时调离工作岗位,接受10d的青霉素治疗,剂量为80万单位,每日两次,肌注,待病原菌连续培养三次阴性后,方可复岗。
无效者应局部治疗,再无效应调离工作岗位。
B2 切断传播途径
在当地有链球菌呼吸道感染流行时,应避免组织集体活动,减少飞沫传播病原而造成感染的机会。
改善环境卫生和注意个人卫生。
附录C
(提示的附录)
猩红热的治疗
C1 一般治疗
强调卧床休息,病愈后仍应观察至病程三周,以早期发现各种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C2 抗菌治疗
青霉素G为首选。
其他广谱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的应用并无必要。
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
成人80万单位/次,肌注,每6h一次;儿童2万~4万单位/kg·日,分四次肌注。
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或氯林可霉素,成人1~2g/日,儿童每日40mg/kg,分四次口服,疗程7~10日。
中毒症状严重者可静脉给药,剂量宜略大,青霉素160万单位,每日两次,疗程至少10d。
C3 脓毒型和中毒型猩红热的治疗
青霉素加大剂量为600万~800万单位/日,静脉滴注,并给予新鲜血浆或全血。
如有脓肿形成,则必须切开引流。
有继发感染者,可根据病原菌选择相应的抗生素。
此型抗生索疗程不少于两周。
如发生感染性休克时,则按感染性休克进行抢救。
C4 感染性休克的治疗
应予积极的病原治疗,抗生素治疗应加大青霉素的剂量为600万~800万单位/日,静脉滴入。
在积极的支持疗法的同时还应抗休克治疗,例如: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应用血管活性药,必要时短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保护心肾功能等。
C5 并发症的治疗
猩红热在病愈后三周左右,少数患者可出现心、肾的变态反应性并发症,如风湿热和肾小球肾炎。
一旦出现并发症,急性期均应卧床休息并给予青霉素G(剂量同C2),疗程不少于两
周或用苄星青霉素,成人120万单位,小儿60万~120万单位,肌注,每月一次,直至病情稳定为止。
如患者不能坚持长疗程,可定期做咽拭子培养,发现A组链球菌时则予青霉素G,每日40万~80万单位,肌注,10d~14d为一疗程。
青霉素过敏者,可予红霉素,儿童用量为40mg/kg,成人每日1~2g,分4次口服,疗程同上。
风湿性关节炎者应给予水杨酸制剂,若有严重的心肌炎可用激素治疗。
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具体的治疗方法,参见儿、内科有关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