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的学习方法哪些值得借鉴
古人是如何学习的
古人是如何学习的人从出生到死亡,学习从未间断。
学习作为一种获取知识交流情感的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我国的灿烂文化与一群爱学习爱思考的古人有着莫大的联系,古人的学习方法影响深远,在当下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1、孔子的“四结合”法近代著名学者胡朴安认为:“千古读书方法之善,当首推孔子。
”孔子的读书方法很多,尤为人们称道的是他的“四结合”读书法。
①学与思结合;②学与问结合。
问的对象有问书本——读书,问老师——听课,问同学——请教,问社会——参加课外活动及社会调查等;③学与习结合;④学与行结合。
2、孟子的自求、自得法孟子主张读书学习必须在“自求”“自得”上下功夫,改变被动的听讲和单靠背记的方法。
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离娄下》)意思是说,读书深造的方法,在于经过自己独立地刻苦思考去“自求”,只有提高了自学能力才能“自得”。
这样“自得”而来的知识,能变成自己的血肉,求得取之不尽的地步;能融会贯通地运用,求得左右逢源的境界。
3、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这是一种分清主次、掌握重点的读书方法。
其具体步骤是:①抓住重点。
即阅读一部书或一篇文章要尽力抓住这几点:一是作者的生平、事迹、写作意图;二是时代背景;三是作品中的难词难句;四是作品的中心论点或主题;五是作品的语言结构、重要文句及所起作用等;②去繁就简;③独立思考。
如对作品的评价,不要受某一观点所左右,轻易作出判断,而要经过自己的分析和体会,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4、郑板桥的精当法郑板桥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郑板桥强调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
他认为,所有史书,“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所有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材”。
他主张“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
他最反对的是“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他说:“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往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于我何与也。
古人淡过读书的方法
古人淡过读书的方法
古人谈读书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 朱熹提倡读书要循序渐进。
读书应该从基础开始,按照顺序慢慢读,这样才能打好基础,理解更深层次的知识。
2. 苏轼提倡读书要熟读深思。
他认为读书要反复咀嚼,深入思考,才能领会其中的含义。
3. 王阳明提倡读书要知行合一。
他认为读书不仅要理解理论知识,还要将其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 曾国藩提倡读书要持之以恒。
他认为读书是一种习惯,需要长期坚持,不能因为困难而放弃。
5. 郑燮提倡读书要博采众长。
他认为读书应该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不要局限于某一领域,这样才能获得全面的认识。
以上是古人谈读书的一些方法,这些方法至今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五年级下册古人读书方法
五年级下册古人读书方法
五年级下册古人读书方法有很多,以下为您推荐:
1. 思·问·习读书法:这是一种重视思考、疑问和练习的读书方法,强调在读书过程中要多思考、多疑问、多练习,以达到深入理解书中内容的目的。
2. 假物读书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借助外部事物来帮助理解书中内容,例如通过观察自然、实验操作等方式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精至读书法:这种方法主张读书要精细深入,理解每一个细节,以达到全面掌握书中内容的目的。
4. 不求甚解读书法:这种方法主张读书不必过于深入,而是抓住重点,理解大意即可,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5. 提要钩玄读书法:这是韩愈提倡的读书方法,旨在抓要点、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内容。
6. 计字日诵读书法:这是欧阳修实践过并且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具体做法是根据需要精选书籍,然后规定每天熟读一定数量的字,长期坚持。
7. 一意求之读书法:这种方法主张读书要专心致志,追求一种心无旁骛的境界,以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总之,这些古人读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范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学习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同时也要注意灵活运用,不断尝试新的方法,以提高阅读效果和理解能力。
古人的读书方法
古人的读书方法
在古代,人们的读书方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他们注重的是对经典著作的深入理解和内化。
以下是古人常用的几种读书方法:
1. 默读与朗读:古人将读书分为默读和朗读两种方式。
默读时,他们会静坐安心,默想书中的内容,并通过内心的思考来理解和吸收知识。
朗读时,他们大声朗读书籍,以加强听觉记忆和口语表达。
2. 讲学与读书会:古人常常组织讲学或读书会,以便集体讨论和交流。
他们会邀请学者或有经验的人给予讲解,通过学术或经验分享来增加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3. 笔记和摘抄:古人非常注重笔记和摘抄的重要性。
他们会将读书中的关键内容、名言警句、精彩段落等写下来,并加以整理和归纳。
通过写作和整理,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也方便日后复习和引用。
4. 与他人共读:古人常常与他人共读,通过分享和讨论来互相启发和完善理解。
他们会与同好结伴读书,或与师友相聚共读,以共同提升自己的学识和境界。
5. 反复阅读与思考:古人认为,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可以更好地领会书籍的内涵与智慧。
他们常常选择经典著作进行深入研读,逐渐领悟其中的道理,并通过思考将其应用到生活中。
总之,古人的读书方法注重内化与思考,通过多种方式来加深
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这些方法对于现代人依然具有借鉴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吸收和运用所学知识。
你还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方法简要介绍
你还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方法简要介绍摘要:一、古人读书方法的分类二、简要介绍几种古人读书方法1.朗读背诵法2.精细阅读法3.书签索引法4.圈点批注法5.学以致用法三、总结古人读书方法的价值正文: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凭借独特的读书方法在学术和文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这些古人读书方法既丰富多样,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下面我们就来简要介绍一下几种古人常用的读书方法。
1.朗读背诵法古人非常重视朗读和背诵。
朗读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意义,而背诵则有助于记忆和掌握经典诗文。
这种方法在古代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论语》中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强调了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2.精细阅读法与现今的快速阅读不同,古人强调精细阅读。
这种方法要求读者逐字逐句地品味文章,深入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精细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字修养和文学鉴赏能力,正如古人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书签索引法古人很早就发明了书签和索引,以便于查找资料和回顾阅读内容。
在古籍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用纸片做成的书签,上面写有关键词或篇名。
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也有利于对书籍进行分类和管理。
4.圈点批注法在阅读过程中,古人喜欢在文章中圈点关键词句,进行批注和点评。
这种方法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方便日后的复习。
许多古籍中都有圈点批注的痕迹,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5.学以致用法古人强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一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这种方法,古人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还为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贡献。
如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言:“读书万卷,下笔如有神。
”总之,古人读书方法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实用价值。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结合时代特点,探索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中国古代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学习方法有哪些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讲究学习方法,那么中国古代的学习方法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古代的学习方法吧。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中国古代的学习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中国古代的学习方法1、学习有没有捷径?当然没有,除了刻苦努力没有好办法。
学习有没有学习方法?当然有,好的学习方法,能有效促进学历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当年海天在农村上得小学,刚考到县城上初中时,极不适应,成绩直接下滑,一个学年结束后,已经有两门挂科考试不足60分了。
学习跟不上班,功课越落越远,不得已,重新复读初一。
痛定思痛,还是学习方法有问题,拿小学的学法学初中的课,思维方式跟不上。
当时在课外书上看到一种“五环节学习法”,如获至宝,马上根据自己的情况予以使用。
所谓“五环节学习法”,现在看来其实十分简单,可是当时并没有人来辅导、告诉海天。
五个环节分别是:⑴课前预习,看这节课里有哪些知识点自己看不懂或有疑问,划出来。
⑵课堂上认真听讲,重点仔细听预习中不懂或有疑问的知识点,把课堂知识尽量整理成几个要点,做详细笔记。
⑶课后提问,针对课堂上没弄懂的问题,单独请教老师,哪怕去请教别的老师,也要坚决弄懂,决不能稀里糊涂的过去算了。
⑷独立完成作业,并验证正确与否,错误的找出原因,不会做的请教老师或会做的同学。
⑸复习,在适当时间段后,对一类、一个单元的知识,进行复习,强化记忆,要尽量多次复习。
经过五个环节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基本做到了融会贯通,成绩也突飞猛进,复读后三个学年六个学期六次期末考试,总成绩在年级4个班里排名5次第一1次第二。
课外时间也宽裕了,读了不少的小说和社科书。
当然,更主要的是刻苦努力,学习方法是起辅助作用,但是的确起很重要的作用。
2、《弟子规》在这里提供了四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些学习方法都是成百上千年来总结的经验智慧,非常有效,适合各科学习,很值得发扬光大。
一是“读书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就是指心要记、眼要看、口要读。
中国古人的学习方法哪些值得借鉴
中国古人的学习方法哪些值得借鉴中国古代的人,学识渊博,学习方法自然也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学习方法就更多了。
那么中国古人的学习方法哪些值得借鉴?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中国古人的学习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中国古人的学习方法专心读书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朱子童蒙须知)读书方法凡读书:整容,定心,看字,断句,慢读;务要字字分晓。
毋得目视他处,手弄他物。
仍须细记遍数,如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犹必逐日带温,逐旬逐月通理,以求永久不忘。
-----(明屠羲时童子礼)【注】:读书不在多,能一精熟功夫,积久自然有得。
今子弟多勉强记诵,为师者又假此为功,以取悦父兄;遂不计生熟,慢令加读,旋即遗忘,所宜戒也。
熟读之法凡背读熟书,逐字逐句,要读之缓而又缓,思而又思,使理与心浃。
朱子所谓精思、所谓虚心涵泳;孔子所谓温故知新,以异于记问之学者,在乎此也。
------(程畏斋读书分年日程)百遍为基读书以百遍为度,务要反复熟嚼,方始出味。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融会贯通,然后为得。
如未精熟,再加百遍可也;仍要时时温习。
若工夫未到,先自背诵;含糊强记,总是认字不清,见理不透,徒敝精神,无益学问。
-------(明何伦何氏家规)精熟为贵读书自须成诵,熟读而未能精思者有之矣,未有不能记忆而能有得者也。
自幼至长,应读之书甚多。
今之课读者,初读生书时,学生强记以塞责,先生以能背而即止。
古代九大名人读书方法,总有一款适合你!
古代九大名人读书方法,总有一款适合你!《论语》有言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而读书也不是随便读的!读书也讲究其方法。
一、“观其大略”读书法——诸葛亮三国诸葛亮一直以“足智多谋”而闻名,他不仅好学,而且善学,也正是因为他精通读书之道才成就了他一代贤相的名号。
诸葛亮的读书法,不是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更不是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泛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实质。
诸葛亮读书,从未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作息,“美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这就不禁让人们想到学校里,家长口中“聪明的孩子”了,在学校,很多看似调皮,不学习的孩子,成绩反而比那些刻苦努力,趴在课桌上学习的孩子成绩好。
智商其实都差不多,只是“聪明的孩子”更早掌握了“观其大略”的读书法。
而诸葛亮就是那“聪明的孩子”吧。
二、“会意”读书法——陶渊明晋代文学家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读书法注重的是抓重点和去繁就简,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实际上,陶渊明在读书的时候,追求的往往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陶渊明的读书观正如他的生活观一样超然物外,不被凡俗所困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不困于物,不惑于情,读书也这样,不要为个别个别字眼费心劳神,会意即可。
三、“八面受敌”读书法——苏轼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认为:人在读书的时候,往往会感到处处都是有用的知识,犹如“八面受敌”。
每每读时,只求一点,容易集中深入,彻底攻破一“敌”,像打仗那样,把敌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以次攻破一面“敌”。
苏轼曾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
古人有哪些读书方法
古人有哪些读书方法古人有哪些读书方法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把“格物致知,读书穷理”和“为学之实,固在践履”作为读书的基本原则,并总结出一系列著名的读书方法,他的学生辅汉卿等把这些方法概括为“朱子读书法”。
其“精义”是:⑴循序渐进。
他主张如果有两本书,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在同一本书中,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乱也”。
他要求读书量力而行,打好基础,逐渐深入。
⑵熟读精思。
朱熹认为读书要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悟,牢固记忆和掌握。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的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而精思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又从有疑到解疑的过程。
他认为,读书始“未知有疑”,读书中要“节节有疑”,后“疑渐渐解”,最后“融会贯通,都无所疑”。
⑶虚心涵泳。
朱熹认为读书要有虚心的态度。
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以为有功耳。
”⑷切己体察。
朱熹认为读书要联系自己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推断,要“观书以己体验”,但不可固执己见。
⑸著紧用力。
朱熹认为读书要抓紧,舍得下苦功夫。
“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
⑹居敬持志。
朱熹认为读书要有纯净专一的心境和坚定远大的志向。
敬,指用心专一。
“方无事时,敬以自持,乃应事时,敬于应事;读书时,敬于读书。
”同时,他指出为学以立志为先,目的不明,无以为学。
即所谓“立志不定,如何读书。
”孟子“自求自得”读书法孟子关于读书方法的论述,是我国早期形成的系统的读书方法论之一。
与孔子读书法一样,它对中国读书史发生了深刻而有益的影响。
其读书方法论的精义是:(1)自求自得。
孟子认为,读书学习须靠自己去求索精研。
他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上》),“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
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孟子·告子下》)他还进一步发挥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古代读书方法
古代读书方法摘要:一、引言二、古代读书方法的特点1.注重朗读和背诵2.强调师道尊严,虚心求教3.勤于笔记,积累资料4.博览群书,跨学科学习5.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三、古代读书方法的现代启示1.培养阅读习惯2.重视传统文化传承3.创新学习方式,融合现代科技4.注重实践,提升自身能力四、结语正文:古代读书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了无数先贤的智慧。
在古代,读书人被视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读书方法则是他们成功的法宝。
本文将从古代读书方法的特点、现代启示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现代人有所启示。
古代读书方法的特点鲜明,首先表现在注重朗读和背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朗读和背诵是古代学子掌握知识的基本途径。
通过反复朗读,不仅可以加深对文字的理解,还能培养自己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而背诵则能使人博闻强记,为日后的学术研究和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古代读书方法强调师道尊严,虚心求教。
在古代,师生关系极为严谨,学生要对老师表示尊敬,虚心请教。
老师在教学中也会倾囊相授,对学生严格要求。
这种尊师重道的风气,使古代学子在学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再者,古代学子勤于笔记,积累资料。
他们认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在阅读过程中,会对重点内容进行记录,日积月累,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
这种善于积累的习惯,使他们在学术研究上更具深度。
此外,古代学子博览群书,跨学科学习。
他们认为,知识是相互关联的,要想成为博学之士,就必须跳出单一学科的桎梏,广泛涉猎。
正因如此,古代学者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最后,古代读书方法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他们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服务社会,而非仅仅追求学术上的成就。
因此,古代学子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升自身能力。
古代读书方法的现代启示在于:我们要培养阅读习惯,将读书作为终身学习的基石。
同时,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挖掘其中的精华,为现代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
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
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集中阅读:古代名人通常会找一个安静的环境,集中精力阅读一段时间。
他们会选
择一个舒适的座位,准备好所有需要的书籍和笔记工具,并确保没有任何干扰和打扰。
2. 主动思考:古代名人在阅读过程中会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图回答这些
问题。
他们会将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以便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理解。
3. 经典重读:古代名人通常会反复阅读经典著作,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他们会将重
要的部分标记出来,做笔记,并与其他相关的书籍进行对比,以获得更全面的知识。
4. 朗读和默读结合:古代名人既会朗读,也会默读。
朗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
记忆内容,而默读则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和思考问题。
5. 笔记和摘抄:古代名人在阅读过程中会做笔记和摘抄重要的内容。
这样可以帮助他
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读的内容,并且方便以后复习和参考。
6. 讲述和争辩:古代名人会把自己的阅读成果与其他人分享,与他人进行讲述和争辩。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他们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反思。
总之,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注重深入思考和理解,他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阅
读上,并通过不断的反复、讨论和写作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这些方法在很大
程度上塑造了他们成为杰出人才的基础。
历史名人教你十五个读书方法,赶快Get起来!
历史名人教你十五个读书方法,赶快Get起来!您真的会读书吗?读书可不能只过眼不走心哦,那样就相当于白读。
读书也是讲究方式方法的,读书用对方法,可是事半功倍呀。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人才如林,学者如云,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
下面面试网就跟大家分享15个古人读书的方法,有所启示。
1、诸葛亮:“观其大略”法《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三人(石韬、徐庶、孟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诸葛亮读书不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实质;不“苦”读,每天作息正常,“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2、董遇:“三余”法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的“三余”是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
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抓住“冬者岁”“夜者日”“雨者晴”这三种空余时间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
3、陶渊明:“不求甚解”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不求甚解并不意味着不懂就可以随便放过,而是指读书应当注意抓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不死抠个别字句。
4、杨大眼:“耳读”法《北史》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员大将叫杨大眼,他识字不多,但靠听别人读书,不仅记住了许多知识,还能口授布告文字。
对于直接阅读尚存在障碍的人来说,靠听别人读书而获取知识是种高效获取知识的辅助性方法。
5、韩愈:“提要钩玄”法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出:“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对记事性质的历史书籍,阅读时可以提纲挚领地将书中的主要内容抽出;对理论方面的书籍,阅读时则要注意抓住它的精髓。
这在我们现在的阅读中仍有借鉴意义。
6、苏轼:“八面受敌”法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提出:“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取,但得其所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此虽似迁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他认为,人的精力有限,每次读书应该在一个问题上集中精力,其他问题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各个击破。
18种古今中外名人读书方法
18种古今中外名人读书方法尘衣:经常有人问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
以下18种读书方法,出自古今中外18位名人,供参考。
记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陶渊明:不求甚解,会意忘食。
——观其大略,即提纲挈领地领会要点。
苏东坡:八面受敌,化整为零。
——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一次攻破一面“敌”。
鲁迅:泛览活读,专精硬看。
——独立思考,选几个方向深入研究。
吴晗:摘抄卡片,日积月累。
——把大量的资料储存起来,随用随取。
华罗庚:由薄变厚,由厚到薄。
——阅览多遍,追根溯源,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
杨振宁:渗透扩展,触类旁通——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董遇:“三余”之法,收效甚丰。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
张溥:三步七焚,彻底理解。
——将所抄写文章投进火炉,再抄再读再烧。
反复七八次,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郑板桥:求精求当,恰到好处。
——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合理运用;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
顾炎武:“三读”之法,学以致用。
——复读法、抄读法、游读法,学以致用。
爱因斯坦:有意忘记,抓骨去皮。
——从来不记辞典上已经有的东西。
黑格尔:摘录分类,按序标示。
——分为语言类、美学、数学、心理学、史学、神学和哲学等类别,按字母次序排列。
诸葛亮:观其大略,事半功倍。
——抓大骨架般地领会要点,事半功倍,融会贯通。
朱熹:格物致知,读书穷理。
——1. 循序渐进。
2. 熟读精思。
3. 虚心涵泳。
4. 切己体察。
孔子:学而时习,知类通达。
——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学行结合,一以贯之。
孟子:自求自得,专心有恒。
——先深入钻研,再归纳概括,直至明确掌握。
欧阳修:计字日诵,每日三百。
——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
韩愈:提要钩玄,研究分析。
——读书一定要写笔记,钩出精义,研究分析,领会精神。
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古文,如何有趣有效。
有专家总结以下五法值得借鉴。
一、学古文当以立志为学习之本。
立志是古代教育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首要条件。
孔子自十五岁志于学,数十年“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卫灵公》),“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在他看来,立志学习是人生第一大事,第一需要,而衣食住行荣华富贵都退居其次。
宋代教育家张载提出为学要立志,“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义理篇》)。
明代学者王阳明也很注重立志为先,他说"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
清代王夫之更强调"志必专一",他说"人之所为,万变不齐,而志则必一,从无一人而两志者,志于彼又专于此,则不可名为志,而直谓无志。
"(《俟解》),只有立定专一志向,才能认识事物,从事学习,获得高深而丰富知识。
学古文有助于我们立志学习,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其学习态度,培养学习习惯,锻炼其学习意志,提升学习境界。
二、提倡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向来是古代儒家学者认识事物,从事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王夫之说:“夫知之方有二,二者相济也,而抑各有所从。
博取之象数,远征之古今,以求尽乎理,所谓格物也。
虚以生其明,思以穷其隐,所谓致知也”(《尚书行文》)。
他认为,格物致知是认识过程的两阶段,两种境界。
格物是进行感性认识阶段,可获得初级的基础知识。
致知是进行理性认识阶段,可获得高深的规律性认识。
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升华,彼此相济,彼此相从。
北宋教育家程颐也曾总结了学习过程的三个递进阶段。
第一阶“发乎心,出乎口,入乎耳”。
也就是通过各种感官而得到感性认识。
他主张博学善问,“多识、多闻、多见”。
第二阶段“著乎心”。
亦即感性认识经过思考进入理性认识。
这一阶段他强调默识心通、慎思明辩。
第三阶段“见乎行事”。
也就是把理性认识付诸实践阶段。
他主张此时学生要“闻斯行”,“践行其言”。
古人谈书的方法
古人谈书的方法
古人谈书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勤奋学习:古人认为学习需要勤奋和努力,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2. 记诵扎实:古人认为学习需要注重记诵,只有将基础知识和经典文献牢记在心,才能更好地运用和理解。
3. 注重实践:古人认为学习需要注重实践,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
4. 独立思考:古人认为学习需要独立思考,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和领悟,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5. 循序渐进:古人认为学习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逐渐深入学习。
6. 虚心求教:古人认为学习需要虚心求教,只有虚心向他人请教和学习,才能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7. 持之以恒:古人认为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只有不断地坚持学习,才能取得长期的进步和成功。
这些是古人谈书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仍然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古人读书之道
古人读书之道古人读书之道,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古人读书之道,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籍内容,提高阅读效率,还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个人素养。
1.董遇的“三余法”:董遇,字永贵,东汉时期著名学者。
他提倡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读书,包括冬天、夜晚和雨天。
他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这种方法强调珍惜时间,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
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也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读书方法。
我们可以把碎片化的时间用来阅读,积少成多,最终积累丰富的知识。
2.诸葛亮的“观大略法”: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他主张读书时要从全局观出发,抓住书本最主要的本质,不纠结于小细节。
这种方法告诉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有宏观思维,把握主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中的知识。
此外,这种方法也提醒我们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提炼总结,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
3.陶渊明的“读书会意”: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
他提倡在阅读时要领会书中的要旨,不过分追究一字一句的解释。
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他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这种方法强调在阅读时要注重理解作者的意图,把握书的核心思想。
同时,也要善于感悟,让书籍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从而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收获。
4.顾炎武的“万里行路”: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他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他认为,读书是智慧,行路是阅历。
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这种方法鼓励我们要勤奋好学,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要勇于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5. 郑板桥的“精当法”:郑板桥,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
他认为,读书不仅要读,更要会选书,要读适合自己的书。
这种方法告诉我们,在阅读时要有所取舍,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书籍进行深入阅读。
同时,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书籍,这样才能更好地投入到阅读中去,从而获得愉悦和成长。
古人告诉我们的十大学习方法
古人告诉我们的十大学习方法第一篇:古人告诉我们的十大学习方法古人告诉我们的十大学习方法:1.持续输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乐在其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真宗。
3.动笔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4.自主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丘。
5.注重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6.注意总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7.乐观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
8.善于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丘。
9.珍惜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王贞白。
10.目标清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庸。
--对于大家这种能够坚持的人,这些都是宝贵经验,对于意志力不强的人,这些是警示格言,对于没有意志力的人,这些就是考试要考的古诗词。
第二篇:古人的学习方法古人告诉我们的十大学习方法:1.持续输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乐在其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真宗。
3.动笔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4.自主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丘。
5.注重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6.注意总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7.乐观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
8.善于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丘。
9.珍惜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王贞白。
10.目标清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庸。
--对于大家这种能够坚持的人,这些都是宝贵经验,对于意志力不强的人,这些是警示格言,对于没有意志力的人,这些就是考试要考的古诗词。
篇二:古人读书十二法古人读书十二法书,人人都可以去读,但是有的人就读不懂、读不通、读不进,甚至越读越糊涂。
这里说明读书是有得法与不得法的区别的,但要相信方法总是可寻的。
读书不得法,就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反之,也有不少人把书读懂而且读通了。
读书的方法,也不止一种,现在选列了古人读书十二法,以供借鉴与参考?(法)一、“思·问·习”读书法。
国学典故|古代学霸的十大学习方法,你知道几个?
国学典故|古代学霸的十大学习方法,你知道几个?说起古人刻苦学习的典故,大家首先就会想到悬梁刺股、闻鸡起舞等等,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最后都通过自己的勤奋用功而学有所成,用现代的词语形容,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学霸”!1、凿壁借光——匡衡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大户人家名叫文不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匡衡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并不要报酬。
后来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匡衡成了一代大学问家。
2、悬梁刺股——孙敬、苏秦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
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3、闻鸡起舞——祖逖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4、韦编三绝——孔丘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
传统文化中的劝学智慧
传统文化中的劝学智慧。
一、立志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唐代文学家杜甫提出的读书标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志读书是劝学的第一步。
古时候,读书人们都要背负着读书的责任和使命,不仅要为祖国立志,还要为个人的崇高理想立志。
只有这样,读书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在《史记》中,有“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个名言。
这句话提醒人们,要有高远的志向,立定目标,才能做出卓越的成绩。
而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思想,进而实现自己的志向。
二、勤学苦练立志读书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勤学苦练。
最经典的例子是朱熹。
朱熹喜欢读书,但并不是天生的聪明才智,他通过每天默读《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不断琢磨、钻研,最终领悟出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哲学体系,成为了一代大儒。
勤学苦练不仅是在精神上,更需要在体力上加以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叫“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的成语,强调读书不能坐而论道,必须积极行动。
尤其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勤学苦练已经成为了人们追求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知识渊博读书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因此,知识渊博也是劝学智慧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广博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也是许多成就非凡的人所拥有的品质。
中国的大儒孔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句话强调了知识渊博的重要性。
一个人要想成为有知识的人,就必须不断地学习、积累,同时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检查自己的错误,纠正不足,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四、扎实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是分层次的。
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是很难掌握高深知识的。
就像高楼大厦必须有牢固的基础一样,只有基础打得扎实,才能在高深的学问道路上驰骋自如。
在古代,每个读书人都需要从“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基础读物开始学习,这些基础读物是每个读书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如果你没有“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些基础,一直忽略了它,即使你学到了博士,也难以真正理解人性本善的道理。
我国古人是如何学习的(二)
我国古人是如何学习的(二)11、荀况的假物法荀子直截了当地说:“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里,荀子是把“假物”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提出来的。
在他看来,大家的天资并没有多大差别,只要善于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就能缩短成才的时间。
12、左思的抄录法左思把读书、抄录、写作结合起来,他发愤攻读,勤于动笔,抄录了许多书文、警句。
在室内的门上、墙上以及厕所里都挂满了纸、毛笔,随读随记。
他还把随时看到或想到的思想、语句也随时记下来。
由于他长期坚持不懈,积累了大量知识,成绩很快提高了。
经过10年构思,反复琢磨、修改,左思终于完成了《三都赋》。
消息很快传开,一时轰动了洛阳,大家竞相传抄。
因为用纸太多,洛阳纸张都涨价了,流传下了“洛阳纸贵”的佳话,原先嘲笑左思的文学家,读了左思写的《三都赋》也极为叹服,而且也打消了他们写作的念头,不敢再写了。
从左思的抄录读书法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的是,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经过刻苦努力是可以提高的。
采用抄录法重要在于读书时勤动脑、动手、动口,把读书、思考、抄写和记忆结合起来,这样,肯定是会提高学习效率的。
13、欧阳修的计字日诵法所谓“计字日诵”,就是欧阳修给自己规定,每天读书,必须熟读成诵300字。
看来不多,但做起来并不易。
他的这种读书法是这样实施的:精选书籍,统计字数。
欧阳修根据自己学习和工作的需要,选下要读的书之后,便逐书数字数。
他把自己要读的10部书,逐书数了数:《孝经》,1903字;《论语》,11750字:《孟子》,34685字;《周易》,24107字;《尚书》,25700字;《诗经》,39234字:《礼记》,99010字;《周礼》,45806字;《春秋》、《左传》,196845字,总计455865字。
这就为他的“计字日诵”做好了准备。
规定进度,认真阅读。
数好字数之后,欧阳修制定了读书计划,先读什么,后读什么,再读什么,最后读什么,一一列好,然后每天至少读3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人的学习方法哪些值得借鉴
专心读书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
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
岂不到乎!
-----(宋朱熹朱子童蒙须知)
读书方法
凡读书:整容,定心,看字,断句,慢读;务要字字分晓。
毋得
目视他处,手弄他物。
仍须细记遍数,如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
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犹必逐日带温,逐旬逐月
通理,以求永久不忘。
-----(明屠羲时童子礼)
【注】:
读书不在多,能一精熟功夫,积久自然有得。
今子弟多勉强记诵,为师者又假此为功,以取悦父兄;遂不计生熟,慢令加读,旋即遗忘,所宜戒也。
熟读之法
凡背读熟书,逐字逐句,要读之缓而又缓,思而又思,使理与心浃。
朱子所谓精思、所谓虚心涵泳;孔子所谓温故知新,以异于记问
之学者,在乎此也。
------(程畏斋读书分年日程)
百遍为基
读书以百遍为度,务要反复熟嚼,方始出味。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融会贯通,然后为得。
如未精熟,
再加百遍可也;仍要时时温习。
若工夫未到,先自背诵;含糊强记,
总是认字不清,见理不透,徒敝精神,无益学问。
-------(明何伦何氏家规)
精熟为贵
读书自须成诵,熟读而未能精思者有之矣,未有不能记忆而能有得者也。
自幼至长,应读之书甚多。
今之课读者,初读生书时,学
生强记以塞责,先生以能背而即止。
踰时渐忘,后来即加温习,已
须多读遍数,重费工夫。
迨读书渐多,工夫渐少,温习难遍,多所
遗忘。
继以温理苦难,师生皆以为畏,直至废弃旧书,同于未读,
则前功尽弃,终身无精熟之书矣。
看读百遍,背读百遍之法,似乎
迂苦难行,不知百遍之功,中材皆能熟记,背读百遍,尤能牢记,
不至趁口读过,亦收放心之一法也。
又复连前带背,每日温背,不
费工夫,温书虽多,无虞难遍,是虽勤苦于前,而终得收效于后也。
前辈常云:「读生书,莫待温时熟。
」言初读时,必使透熟,终身
不忘也。
又云:「读温书好像生时读。
」言已精熟,惟恐趁口读过,必须字字分明,句句体认,如读生书也。
二语与程氏所言相表里。
总之读一句,熟一句,得寸则寸,则工夫不致浪费虚掷,终身受用
不尽矣。
1、多读多悟。
孔子到了晚年,偏偏喜爱上了《易》,其痴迷程度,常常看了三遍也不厌烦,并且从中获得众多启发。
这说明孔子
是一个学到老,活到老的人,这种人能够在二千多年前存在,真的
是稀缺,至少当今社会一直提倡这个,也没看有多少人可以保持下来。
2、能专能深。
孔子曾跟从师襄来学习古琴,刚开始的时候,一
首曲子就足以让他练了十来天。
之后,师襄想让他换一首曲子,孔
子不让,依旧练着这个曲子,说自己没能掌握其中的规律。
又过了
一段时间,说自己没能领悟其中的音乐形象,继续钻研这个曲子。
一个月之后,孔子就能这个曲子就是《文王操》,他从一个业余者,却只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达到了专业人士的水平,可见学习就得
要专而不是广泛学习。
3、学以致用。
鬼神这些东西,孔子是相信其存在的,但是却不
去学习,因为在他的眼里学这些东西是毫无价值,没必要花时间去
研究他们。
可见学习是要有目的性,那就是可以用来研究现实世界
的问题。
4、学会放松自己。
孔子曾跟自己的弟子子路说过,叫他多去学
学诗歌,当时的诗歌是可以唱的,就跟如今的流行歌曲一样。
可见
在孔子的眼里,学习的同时,也要附加音乐放松自己。
5、锻炼身体。
本身孔子就不是一个弱不经风的人,而是身材高大,是一个擅长射箭的人,常常告诫自己的学生也要多去射箭,以
此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6、用心去学,以快乐的心态去学习。
在孔子的眼里,一个人的
学习好坏,就在于其抱以如何的心态去学习,只有快乐的心态,才
可以学好,并获得其中的真谛
1、匡衡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
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
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
农民。
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
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
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
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
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
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
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
光来读书。
2、孙敬苏秦悬梁刺股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
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
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
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
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
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
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3、车胤抓虫照明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
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
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
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
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
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
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4、韩愈苦读
韩愈在嫂嫂的鼓励下,来到洛阳求学。
在那里,他租了两间茅屋居住,过着凄苦、清贫、俭朴的生活。
为了博览群书,他“口不绝吟于文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
”起早睡晚,常常读书到深更半夜。
就是寒冷的冬天,他也舍不得生火取暖。
砚台的墨汁结冰了,他就用嘴呵呵气,使冰融化了再写;手冻僵了,他搓一搓发热后再写文章;
读书读到口干舌燥,他就喝口清菜汤继续吟诵揣摩。
韩愈苦读、背诵、深思,不断地记笔记,提炼纲要,记述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注意研究并加以仔细分析,把前人写的文章吃透。
5、白居易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白居易能在考场上脱颖而出,除了天分好、遗传好,更在于他的勤奋,在于他后天孜孜纥纥地学习,即他自己所说的“昼课赋,夜
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意思
是白天作赋,晚上写字,还不时作诗,整天不间断地学习,后来舌头长疮,手肘都磨出了厚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