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
运动生理学问答题
![运动生理学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3a418d1652d380eb62946d35.png)
运动生理学问答题绪论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简答)人体生理机能调节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调节方式:通过反射进行调节,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特点:作用迅速,调节精确,范围局限,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机体细胞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调节方式:a远分泌:内分泌腺→激素→血液运输→受体→生理效应。
b旁分泌:激素不经血液运输而经组织扩散达到的局部性体液调节。
c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释放入血液达到的体液调节。
特点:缓慢、持久、弥散。
3)自身调节: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特点:调节幅度小,不灵敏、局限。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试比较三种能量系统的特点(论述)人体有三种能量系统,分别是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系统、有氧氧化系统。
1)磷酸原供能系统由ATP-CP供能,无氧代谢,体内储量少,输出功率大,供能速度极快,持续时间短,不产生疲劳的副产品,适于短跑或任何高功率活动。
2)糖酵解系统由糖原、葡萄糖供能,无氧代谢,供能速度快,ATP生成有限,同时产生乳酸可导致肌肉疲劳,适于耗时2-3分钟的最大强度运动,评价指标为血乳酸。
3)有氧氧化系统由糖、脂肪、蛋白质供能,有氧代谢,供能速度慢,不产生导致疲劳的副产品,适用于耐力或长时间运动,评价指标为最大摄氧量、无氧阈。
第二章肌肉活动从事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的组成有什么特点?1)时间短,强度大项目运动员:快肌纤维百分比高于从事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
2)耐力项目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于从事非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
3)既需耐力又需速度项目的运动员(如中跑、自行车等):快肌纤维百分比与慢肌纤维百分比相当。
第三章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状态反射的规律是什么?举例说明它在完成一些运动技能时所引起的重要作用。
(论述)1)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的引起四肢肌肉紧张性改变。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ppt课件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133feb583d049649b665857.png)
表现
肌紧张减低,
头部和上肢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
病变
纹状体
静止性震颤
随意运动↓,肌紧张↑ 黑质
机制
↓ 胆碱能N元功能↓ 和GABA能N元功能↓
↓ 黑质内多巴胺能N元
功能相对亢进 ↓
随意运动↑
↓
多巴胺递质↓
↓
抑制纹状体胆碱能 递质系统作用↓
↓
肌张力↑
治疗
3、运动前区
部位: 6区
小脑
辅助运动区
特征: 双侧支配
丘脑腹外侧核
后顶叶皮质
运动前区
功能:
初级运动皮质
运动准备 感觉信息调节
脑干 脊髓
24
4、后顶叶皮质
联合皮质
视觉
听觉
初级运动皮质 本体觉
为制定运动 计划作准备
后顶叶皮质 运动前区 辅助运动区
25
5、其他 运动相 关皮质
26
大脑皮层对运动功能调控总结
收缩特点
突触联系 意义
腱反射与肌紧张的比较
腱反射
肌紧张
位相性牵张反射 紧张性牵张反射
快速短暂的牵拉 缓慢持续的牵拉
肌梭核袋纤维
肌梭核链纤维
Ⅰ类传入纤维
Ⅱ类传入纤维
被牵拉肌肉的
被牵拉肌肉的
快肌纤维
慢肌纤维
同步性快速收缩 持续的交替性
收缩,不易疲劳
单突触联系
多突触联系
辅助诊断疾病
维持身体的姿势
17
(二)屈反射与对侧伸反射
★ 特点: 不易疲劳。 发生的基础是紧张性牵张反射,经常受高级
中枢的调节。
★ 意义: 对抗肌肉的牵拉以维持身体的姿势,是一切
《运动生理学》教学日历
![《运动生理学》教学日历](https://img.taocdn.com/s3/m/e6c3aea54b35eefdc8d33397.png)
全日制本科教学日历
2010 ~ 2011 学年第二学期
教学单位体育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
课程编号2711203
学时 72 学时 4 分适用专业社会体育10级
授课教师肖国强郝选明
职称教授
2011年 2 月 22日
授课教师:肖国强郝选明教研室主任:主管领导
全日制本科教学日历
2010 ~ 2011 学年第二学期
教学单位体育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
课程编号2711203
学时 72 学时 4 分适用专业运动训练10级
授课教师肖国强郝选明
职称教授
2011年 2 月 22日
授课教师:肖国强郝选明教研室主任:主管领导
全日制本科教学日历
2010 ~ 2011 学年第二学期
教学单位体育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
课程编号2711203
学时 72 学时 4 分适用专业体育教育10级
授课教师肖国强郝选明
职称教授
2011年 2 月 22日
授课教师:肖国强郝选明教研室主任:主管领导。
运动生理学3-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运动生理学3-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21cb028e102de2bd97058865.png)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以脊髓为中枢形成的初级反射活动,称为脊
髓反射。 牵张反射 屈肌反射
1.牵张反射
• 概念:当骨骼肌 受到牵拉时会产 生反射性收缩。
• 特点:感受器和 效应器都是在同 一块肌肉中
• 类型: 腱反射
肌紧张 • 意义:在于维持
身体姿势,增强 肌肉力量。
①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动态牵张反射) : 指快速牵拉 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
• 运用反牵张反射的原理可有效的放松肌肉,改善关节的柔韧性。
PNF练习法——一种放松肌肉和消除 疲劳的有效方法
• 运用肌梭和腱梭形成的牵张反射和反牵张反射的 原理,进行肌肉放松的方法。
• 方法: • 缓慢逆向运动使肌肉拉伸至最大幅度 — 保持
(6-10秒)— 稍放松 — 肌肉在抗阻下作静力 性收缩 — 保持(6-10秒)— 结束
• 讨论: 在需要保持身体平衡的运动中,如果头部位置 不正会有什么后果? 举重时,提铃瞬间头应该怎样?为什么? 短跑运动员起跑瞬间头为什么要低着?
• 体操的后手翻、空翻及跳马动作,若头部位置不正, 就会使两臂用力不均衡,身体偏向一侧,常常导致 动作失误或无法完成。
• 短跑运动员起跑时,为防止身体过早直立,往往采 用低头姿势,这些都是运用了状态反射的规律。
• 张力不但与兴奋的运动单位数目有关,而且也与运 动神经元传到肌纤维的冲动频率有关。参与活动的 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称为运动单位动 员(简称MUI)。运动单位动员也可称为运动单位募 集。
三、前庭器、前庭反应与前庭稳定性
• 前庭器 位于内耳,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是维
持姿势和平衡的位觉感受装置。 • 前庭反应
反射叫牵张反 射。
运动生理学教案 第三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3学时
![运动生理学教案 第三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3学时](https://img.taocdn.com/s3/m/1f23010ae87101f69e319571.png)
2.视野
❖ 单眼不动注视前方一 点时,该眼所能看到 的范围,称为视野。
❖ 范围:单眼视野的下
方>上方;颞侧>鼻 侧
绿
❖ 白色>黄蓝>红色> 绿色。
❖ 上方约为60~70度、
红 蓝 白
下方80度、左右为
一、 感觉器
(一)感受器的概念
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 所形成的刺激结构和装置,称为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冷、热)
皮肤感受器 机械感受器(压力差、触觉)
外感受器
痛觉感受器(痛觉)
化学感受器 味觉,嗅觉
感受器
声感受器 听觉
光感受器 视觉
内感受器 本体感受器 肌梭、肌腱 内脏感受器 肺牵张、颈动脉窦感受器、 颈动脉体感受器
100度
❖ 足球运动员的视野范 围最大
3. 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1)双眼视觉 ❖ 概念:两眼同时视物时的视觉称为双眼视觉。 ❖ 特点:
①来自物体同一部位的光线,成像于两侧视网 膜的“对称点”上,经视觉中枢整合后只产生 一个“物体”的感觉。
②双眼视觉视野比单眼视觉大得多。
③双眼视觉能增加对物体距离、三维空间的判 断准确性,形成立体感。
❖ 本体感受器:肌肉、肌腱 和关节囊中有各种各样的 感受器,称为本体感受器。
❖ 功能:感受肌肉被牵张的 程度以及肌肉收缩和关节 伸展的程度,并将这些感 觉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 统(躯体运动中枢),以 调节骨骼肌的运动。
❖ 经常参加体育训练,使本体 感受器的机能得到提高.
(一)、肌梭
❖ 肌梭是一种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感受牵拉刺 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7b52f0c09b6648d7c0c74622.png)
第3章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1.神经冲动在神经肌肉接点处的传递与突触传递有何异同?答:(1)不同点①神经冲动的传导简称神经传导,是指在神经细胞任何一个部位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均可传播到整个细胞,使细胞未兴奋部位依次经历一次膜电位的倒转的这一过程。
传导方式有局部电流方式传导和跳跃式传导两种。
a.局部电流方式传导对于无髓鞘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兴奋区,表现为膜电位的倒转,而相邻的静息区则仍维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于是兴奋部位和邻接的静息区之间将由于电位差而出现局部电流。
b.跳跃式传导有髓鞘神经由于轴突外分段包裹有多层高度绝缘的髓鞘,造成膜电阻的不均匀,在郎飞结之间的结间区电阻极高,而结区电阻极低。
加之轴突膜仅仅在结区可接触细胞外液,所以局部电流必须从郎飞结穿出膜在髓鞘处形成回路,进行跳跃式传导。
②突触传递是指信息从前一个细胞传递给后一个细胞的信息传递过程。
a.化学突触传递突触的微细结构:化学突触是由相互对应的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结构构成,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较一般神经元膜厚约7.5nm,它们之间的缝隙被称为突触间隙,其间有黏多糖和糖蛋白。
信息在化学突触的传递过程主要包括神经递质在突触前的合成和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递质的分解或重吸收等环节。
根据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不同,可将突触后电位分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电突触传递。
b.电突触的传递电突触无突触前膜和后膜之分,一般为双向性传递,其传递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
电突触传递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和视网膜上广泛存在,主要发生在同类神经元之间,具有促进神经元同步化活动的功能。
(2)相同点二者都是以神经递质为信息传递的媒介物。
2.大脑、基底神经元和小脑在调控躯体运动过程中是如何协调进行的?答:(1)大脑皮质与运动有关的脑区主要包括有主运动区、运动前区、辅助运动区、顶后叶皮质以及扣带运动区等。
①主运动区主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运动前区位于中央前回前方6区的外侧部。
运动生理学内容简要
![运动生理学内容简要](https://img.taocdn.com/s3/m/eb6f21e5f90f76c661371ad5.png)
科)课程大纲
考点
1.1.1.1生理学概念 1.1.2.1人体生理学概念 1.1.3.1运动生理学概念 1.2.1.1运动生理学与健身 1.2.2.1运动生理学与竞技运动 1.3.1.1运动生理学的现状 1.3.2.1运动生理学的发展 2.1.1 兴奋、兴奋性、阈强度、时值的概念 2.1.2 引起兴奋的三个刺激条件 2.1.3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概念
考试类型
记忆 记忆 记忆 理解 理解 理解 理解 记忆 记忆 记忆
2.2.1 肌肉的微细结构、肌丝的分子组成、肌肉的物 理及生理特性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理解
2.2.2 肌丝滑行理论
记忆
2.2.3单收缩、强直收缩;缩短收缩、拉长收缩、 等长收缩的概念及特点
记忆
2.2.4 人类肌纤维的类型;两类肌纤维的形态、 生理和代谢特征
3.2.1糖、脂肪、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3.2.2 三个能量系统的供能特点 3.3.1 能量连续统一体的概念及分区
3.3.2 分析不同性质运动中的代谢规律
4.1.1神经元
4.1.2神经胶质细胞
4.2.1感受器的概念及生理特性 4.2.2感觉的形成;眼在感觉形成中的作用;耳在听觉 形成中的作用;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前庭反射及前 庭功能稳定性;肌梭及腱器官的适宜刺激 4.2.3躯体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脊髓运动神经元
理解 记忆 记忆 记忆 记忆 理解 记忆 记忆
4.50%
1.00%
0.10%
0.10%
0.10%
0.2% 0.2% 0.2% 0.2% 0.2%
1.0%
3.00%
1.0%
0.80% 0.20% 0.40% 0.60% 0.40% 0.20% 0.40%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ccb21d45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f4.png)
丘脑 腹外侧核
皮层 运动区
小脑中间部
运动
躯体感觉
第三节 随意运动
二、运动程序的执行和协调
运动皮层
丘脑
红核
小脑
肌肉
网状结构
椎体系
基底神经节对肌肉活动的控制
基底神经节 组成: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和红核。 作用: 控制肌紧张并使运动动作适度 与随意运动有关 与运动程序有关
第二节 高位中枢对肌肉活动的控制
第二节 高位中枢对肌肉活动的控制
小脑
外形
分部
功能
绒球小结叶
原小脑
按外形
按发生
维持平衡
旧小脑
新小脑
小脑半球外侧部
半球内侧部+其余小脑蚓
调节肌张力
运动协调
按纤维连系
前庭小脑
脊髓小脑
大脑小脑
损伤:站立不稳、步态不稳
维持平衡
对肌紧张抑制、易化双重作用
协调肌紧张
损伤:肌无力、随意运动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
协调随意动作
小脑对人体运动的调节
第二节 高位中枢对肌肉活动的控制
三、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控制 (一)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4、6区)功能特点 1 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支配有交叉的性质 2 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其定位安排呈身体的倒影 3 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运动越复杂精细的肌肉其代表区也越大 4 刺激所得的肌肉运动反应单纯,只引起少数肌肉收缩,不发生肌肉的协同性收缩 5皮质细胞有一定代偿能力
补充内容
牵拉肌肉→肌梭螺旋状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脊髓→α传出纤维→梭外肌收缩 意义:增加骨骼肌收缩力量 骨骼肌轮流交替收缩→轻度持续收缩→维持一定肌张力 肌张力产生原因 重力对肌肉的轻度牵拉 高位运动神经元→γ运动神经元→少量冲动→梭内肌纤维→轻度收缩 γ运动神经元调节梭内肌长度 γ—环路:运动神经元γ运动神经元→肌梭→同一肌肉α神经元活动→肌肉收缩
《运动生理学》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文字版)
![《运动生理学》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文字版)](https://img.taocdn.com/s3/m/7272083102d276a200292ef4.png)
第三章_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
![第三章_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17d2327ff242336c1fb95e03.png)
按与中枢连 接的部位分 按所支配 的范围分
脊神经(31对)
躯体N 内脏N
躯体运动N 躯体感觉N 内脏运动N 内脏感觉N
第一节 神经系统基本组件的一般功能
胞体
树突 突起 神经组织 轴突 神经胶质
1. 神经元 (neuron)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 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它 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 奋的功能。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 (一)神经递质 • 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并在 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 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 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 神经调质:对递质信息传递起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表现 为对突触兴奋水平的修饰、影响靶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能力 • 神经递质多属于快突触传递 • 神经调质属于慢突触传递
• 神经元既能生成营养性因子,维持所支配组织的 正常代谢与功能,同时也接受神经营养因子的支 持,维持其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 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 经营养因子3、4、5、6等
(五)神经冲动的传导
• 1.局部电流方式传导
• 2.跳跃式传导:经济性、节约能量
二、突触及突触传递
壶腹嵴位于内耳膜迷 路膜性半规管的膜壶
腹中,由膜壶腹内的
粘膜局部增厚形成, 适宜的刺激是旋转变 速运动(角加速度)。
2. 前庭反应、前庭稳定性与前庭习服
当人体的前庭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可反射性地引 起骨骼肌的紧张性改变、眼震颤(指人体作旋转运 动时,引起眼球发生不随意的颤动)和植物性功能 改变,出现心跳加快、血压下降、恶心呕吐、眩晕
(二)听觉
外耳:耳廓、外耳 道。 中耳:鼓膜、听小 骨、咽鼓管和听 小肌。 内耳:耳蜗、椭圆 囊、球囊和三个的声波频率在1000-3000Hz 听 • 声波振动→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 小骨→卵圆窗)→内耳(耳蜗的内淋巴液→螺旋器 觉 →声-电转换)→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听觉。
第三章.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ppt
![第三章.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ppt](https://img.taocdn.com/s3/m/f611503c10661ed9ad51f34f.png)
(二)神经元生物电的产生
1、外向电流和电紧张性电流 2、局部反应和动作电位 局部反应和局部兴奋 局部反应和动作电位的不同
(三)神经元信息的传导
即细胞的任何一个部位所产生的冲动,可传播 到整个细胞,使细胞其他部位依次经历一次膜 电位的倒转。 神经冲动的传导,简称神经传导。 神经元传导的方式: 1、局部电流方式 2、跳跃式传导
配体 激动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 拮抗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不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
四、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1. 分类: ⑴周围神经系统:施万细胞、卫星细胞。 ⑵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 胞。 2.功能 ①支持和应用作用; ②分离和绝缘作用; ③参与血脑屏障的形成; ④营造神经元活动的微环境; ⑤辅助神经元迁移 ⑥在脑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⑦胶质细胞的免疫功能。
图3-3神经肌肉接头
2.化学性突触传递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去极化兴奋
神经冲动前膜去极化Ca内流释放兴奋性递质与后膜上受
体结合后膜对Na、K通透性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EPSP(局
部反应)总和动作电位(轴突始段)
2.化学性突触传递
(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超极化抑制 神经冲动前膜去极化Ca内流释放抑制性递质 与后膜上受体结合后膜对Cl通透性后膜超极 化,即IPSP 特点:前一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另一神 经元活动
表明: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与AP无关、而与营养因子有关。
⑵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
目前已从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 发现并分离到多种支持N元的生长、发育和功能 完整性的神经营养性因子 作用机制:
神经营养性因子→N末梢的特异受体(TrKA、 TrKB、TrKC受体)→N末梢摄入→轴浆运输(逆流方 式)→胞体→促进N元生长发育。
运动生理学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第三章第四节
![运动生理学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第三章第四节](https://img.taocdn.com/s3/m/f3979b464a7302768e9939ae.png)
1、牵张反射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它在运动 中的意义。
2、小脑在控制和调节运动方面行使何功能? 3、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命令是通过哪些途径
实现的?它们分别行使着什么功能?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大脑皮质对运动的调控
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是通 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两条下行通路完成的。
锥体系下行途径
①皮层脊髓束:皮层运动区→延髓锥体交叉到对侧 →下行→脊髓→躯干、四肢
②皮层脑干束:皮层运动区→脑干→头面部
功能:支配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
起源:锥体外系的皮层起源比较广泛,几乎包 括全部大脑皮层。 下行途径:下行途径复杂。 调控:作用对脊髓反射的控制常是双侧性的。 主要功能:调节肌紧张;协调不同肌群运动。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脊髓运动神经元
一块肌肉通常由若干运动神经元支配。这些神 经元位于脑干或脊髓前角,称为运动神经元池。
运动神经元池
运动神经元 神经元
大 运动神经元 小 运动神经元
神经元支配肌纤维的收缩活动, 神经元调节长度和张力
脊髓反射的感觉传入
牵张反射
状态反射 翻正反射 直线加速运动反射 旋转加速运动反射
状态反射 头部空间位置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
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全身肌肉张力的重 新调配。
翻正反射 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 通过一系
列动作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正反 射。(视觉、位觉、大脑皮层)
旋转运动反射 人体在进行主动或被动旋转运动时,为了恢复
正常体位而产生的一种反射活动,称为旋转运动 反射。(位觉)
直线运动反射 人体在主动或被动进行直线加速或减速活动时,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https://img.taocdn.com/s3/m/4a54f4cca300a6c30d229f08.png)
精品医学ppt
25
a.肌梭功能:感受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变化。 b.腱器官功能:感受肌肉收缩时的张力变化。 c.本体感觉: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所产生的躯
体感觉。 ③运动对本体感受器的影响
经常参加体育训练,使本体感受器的机能得 到提高.
精品医学ppt
26
第三节 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
1.概述
躯体运动受: ①脊髓 ②脑干 ③大脑皮质 ①小脑 ②基底神经节
为视调节。
晶状体的调节:当看近物时,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向前后凸出,增加曲 率,使物像前移到视网膜上;当视远物时, 睫状肌松弛,睫状体后移,此时悬韧带被 拉紧,晶状体曲率减小,物像后移至视网 膜上。
精品医学ppt
13
②成像系统(视网膜)
a.视锥细胞:
接受强光刺激,形成明视觉和色觉,并能看清物体表面的 细节与轮廓,有很强的空间分辨能力。
精品医学ppt
35
4.小脑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小脑可调节肌紧张、控制躯体平衡、协调感觉运 动和参与运动学习。
5.基底神经节(大脑皮层下的古老的前脑结构) 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与肌紧张的控制、随意活 动的稳定和运动程序有关。
精品医学ppt
36
精品医学ppt
37
6.运动中神经元活动的功能整合 ①神经系统在人体肌肉的活动中起着重要的调节和
兴奋同侧屈肌+抑制同侧伸肌
兴奋对侧伸肌+抑制对侧屈肌
如:走路
精品医学ppt
31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1.脑干对肌紧张的调控 ①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和抑制区调节肌紧张:
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抑制系统:可使肌紧张减弱 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易化系统:可使肌紧张加强。
② 去大脑僵直:切断上位脑与脑干的联系,脑干网 状结构易化区功能增强,产生伸肌紧张亢进的状 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脑干对肌紧张的调控
•肌紧张是维持身体姿势的基础,其反射活动的初级 中枢在脊髓,正常状况下,经常受到上位中枢的调 控。 •网状结构:在脑干广大的区域中,神经细胞和神经 纤维交织在一起呈网状。 ①抑制区:抑制肌紧张 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 抑制区(范围较小); ②易化区: 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的 区域,称为易化区(范围 较大)。
2.屈肌反射
• 当皮肤或肌肉受到伤害刺激时,引起 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快速回撤,这一反 射为屈肌反射。 • 特点: (1)有中间神经元介入 (2)多突触参与 (3)反射弧传出部分可通向许多关节 的肌肉。
(三)高位中枢对脊髓反射的调控
• 在正常情况下,脊髓反射活动是经常接受高位 中枢下行指令的调控,高位中枢发出的运动指 令能够在脊髓内过对感觉传入纤维末梢、中 间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三部分进行控制。
• 去大脑僵直:若在脑干以上的部位切除大脑和小脑, 网状结构的下行抑制作用就会明显地减弱。如在实验 动物中脑四叠体的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此时动物 表现出全身伸肌紧张性亢进、四肢僵直,颈背肌肉过 度紧张,以致头与尾部均向背后弯曲呈背弓反张的现 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人 类 去 大 脑 僵 直
• (二)脑干对节律性运动的调控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主讲人:于秋芬
• (1)反射性运动:主要指不受主观意识控制, 运动形式固定,反应快捷的运动,如伤害性刺 激所引起的肢体快速回缩反射。 • (2)形式化运动:此种运动主观意识只控制 运动的起始与终止,而运动期间多可自动完成, 此类运动形式固定,具有节律性与连续性,如 步行、跑步等。 • (3)意向性运动:这种运动具有明确的目的 性,运动全过程均受主观意识支配,运动形式 较为复杂,一般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随 着实践经验的积累运动技巧日渐完善。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一)脊髓神经元
1.运动神经元 脊髓运动神经元分为α、β、γ三类 α运动神经元支配快肌纤维 β运动神经元支配慢肌纤维 r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分散在α运动神经元之间 其胞体较运动神经元为小。它的轴突离开脊髓后
支配骨骼肌肉的梭内肌纤维。
• 2.中间神经元
• • • • 位于脊髓传人纤维和传出纤维之间 (1)兴奋性 (2)抑制性 主要功能:介导传人与传出信号,并将传人信 号整合为新的,不同模式的输出,使其赋予新 的功能意义。
• 节律性运动指运动一旦启动,不需要意识的参 与,能够自动地、以固定的模式重复进行,如 行走、奔跑等形式化运动。
• (三)姿势反射
• 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地调整 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 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总称为 姿势反射。 • 可分为状态反射、翻正反射、旋转运动反射、 直线运动反射等。
• 3.感觉神经元
• 感受触、压、冷、温、热和痛等感觉
(二)脊髓反射
中枢神经系统可通过调节骨骼肌的紧张度或产生 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躯体在空间的姿势, 这种反射称为姿势反射。
脊髓能完成的姿势反射有牵张反射和屈肌反射等。
1.牵张反射
• 概念:当骨骼肌 受到牵拉时会产 生反射性收缩 • 特点:感受器和 效应器都是在同 一块肌肉中 • 类型: 腱反射 肌紧张 • 意义:在于维持 身体姿势,增强 肌肉力量。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 脑干包括延髓、脑桥和中脑。
• 脑干中除有一些脑神经核与上下行纤维束外, 中央有神经元胞体与神经纤维交错排列成网状 的区域组成脑干网状结构。
• 其间分布着行走方向不同的纤维,还有许多重 要的神经核团,既接受来自脊髓各节段的传入 信息,同时也发出下行纤维组成传导束,调节 和控制脊髓的活动。
• 脊休克是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 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的无反射状态。 • 表现: 肌紧张降低或消失 发汗反射消失 血压下降 大小便潴留 (以后反射可恢复)
脊休克的产生机制
由于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 枢对其控制。 高位中枢下行纤维与α 运 动神经元形成单突触联系, 影响脊髓反射的强度。
1.状态反射
• 概念:是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 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迷路紧张反射和 颈紧张反射) • 例如,有训练的自行车运动员在快速骑车时,做出 头后仰而身体前倾的姿势。
2.翻正反射
• 概念: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动作将 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
• 例如,体操运动员的空翻转体,跳水运动中转体及篮球转 体过人等动作,都要先转头,再转上半身,然后下半身, 使动作优美、协调且迅速。以及猫从高空坠落。 • 翻正反射特点:先转头,再转身。
• 特点:先转头,再转身。
3.旋转运动反射
• 概念:旋转运动反射是指人体在进行主动或被 动旋转运动时,为了恢复正常体位而产生的一 种反射活动。 • 例如:在弯道上跑步时,身体向左侧倾斜,将 反射地引起躯体右侧肌张力增加。
4.直线运动反射
• 概念:直线运动发射是指人体在主动或被动地 进行直线加速或减少运动时,即发生肌张力重 新调配恢复常态现象。它包括升降反射和着地 反射两种形式。 • 例如,人从体操器械掉下来时用手撑地就是一 个明显的例子。但这种着地姿势容易引起尺骨 鹰嘴骨折,因而在体育运动中应克服这种先天 的非条件反射,即当身体从高处落下时做滚翻 动作,才能起保护作用而避免出现伤害事故。
小结
• 1.依据运动时主观意识参与的程度将躯体运动 分为反射性、形式化、意向性三种运动形式。 • 2.脊髓反射活动经常接受高位中枢指令调控。 • 3.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控是有节律性的,并通 过不同的姿势反射完成机体状态动作。
思 考 题
• 在运动实践中如何应用状态反射规律促进运动 技能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