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参照效应 - 改后
自我参照效应在育儿中的启示读后感
自我参照效应在育儿中的启示读后感读了关于“自我参照效应”在育儿中的启示这一内容,我感触颇深,思绪也一下子被拉回到了我身边那些真实发生的育儿场景里。
先来说说什么是“自我参照效应”吧。
简单来讲,就是我们在接触新信息时,如果这些信息与我们自身有密切关系,那我们就会更容易记住和理解。
这在育儿中可太有说道了!就拿我姐家孩子学钢琴这件事儿来说。
一开始,小外甥女对钢琴那是一点兴趣都没有,每次练琴都跟受刑似的。
我姐急得不行,各种威逼利诱,可效果甚微。
后来,我姐换了个法子。
她不再单纯地要求孩子每天练多长时间,而是跟孩子一起“玩”钢琴。
她会给孩子讲自己小时候想学钢琴却没条件的遗憾故事,让孩子知道妈妈对钢琴有着特殊的情感。
然后,她还会在孩子练琴的时候,坐在旁边,不是监督,而是跟着孩子一起哼曲子,甚至还会笨拙地在另一架电子琴上试着弹几下。
慢慢地,小外甥女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她不再觉得练琴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觉得自己在和妈妈一起做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件能让妈妈开心的事情。
你瞧,这就是“自我参照效应”的神奇之处。
当孩子把学钢琴这件事与妈妈的情感、经历联系起来,就不再觉得那是孤立的、无趣的任务,而是有了特殊的意义。
还有一次,我带着小外甥女去公园玩。
路上看到一只小蝴蝶,她兴奋得不得了,非要去追。
我就跟她说:“宝贝,你看这小蝴蝶多漂亮,小姨小时候也特别喜欢追蝴蝶呢,每次都跑得满头大汗,但可开心啦!”结果这小家伙追蝴蝶追得更起劲了,一边跑一边还喊:“小姨,我也要像你一样开心!”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当我们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分享给孩子,让他们在这些事情中找到与我们的联系,他们会更投入,更积极。
再想想我们平时教育孩子,总是一味地讲道理、下命令,却很少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经历融入其中。
其实孩子是很聪明的,他们能感受到我们的真诚,也更愿意在这种有温度的交流中去理解和接受。
回想起我小时候,我爸妈对我的教育方式,似乎也能找到“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子。
我爸是个特别爱读书的人,他从来不会逼着我看书,而是经常在晚饭后,自己坐在那静静地看。
儿童区分自我—他人时的自我参照效应
儿童区分自我—他人时的自我参照效应
自我参照效应是指个体被引导去将其自身与其他人进行比较后,其自我意识加强的现象。
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自我参照效应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帮助儿童区分自我和他人间的差异,从而形成更加清晰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
首先,儿童需要学会如何运用自我参照效应来区分自我和他人。
在儿童的早期认知发展中,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个体,或者仅仅将自己视为他人的延伸。
通过对自己与他人的比较,儿童可以渐渐意识到自己独立的身份和自身特点的独特性。
例如,当儿童在学校中的表现与同学相比时,他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更好或更差,从而开始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特点与本质。
其次,自我参照效应还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
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儿童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有机会发挥这些特点。
例如,当儿童在团队活动中与其他成员进行比较时,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从而进一步肯定自己,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
这种积极的自我认知还可以帮助儿童在面对挑战和挫折时更加坚韧和自信。
最后,自我参照效应也可以帮助儿童意识到和尊重他人的不同之处。
当儿童发现自己与他人存在差别时,他们可能会开始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更加尊重和欣赏他人的不同之处。
这种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能够在儿童日常交往中体现,增强儿童的同理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自我参照效应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社会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儿童学会利用自我参照效应来区分自我和他人时,他们将更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独有的特点和优点,并更加尊重和欣赏他人的不同之处,从而发展出更为成熟和积极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 刘新明 朱 滢 北京大学心理系(北京 100871)摘 要 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指的是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显著优于其他编码条件。
自我对记忆的促进作用,存在多种理论解释,最主要的有:精细加工说,组织加工说以及双过程说。
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为应用脑功能成像技术对自我进行脑定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情节记忆的HERA模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目前,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同文化差异研究相结合,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 自我,自我参照效应(SRE),R/K判断,HERA模型。
分类号 B842.3 自我是一个独特的结构,具有独特的动机和情感上的含义。
在心理学史上,自弗洛伊德开始,自我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成为解释临床和社会心理现象的核心概念之一。
自我不单对情绪的产生和动机的发动起重要的作用,它还是个人信息的组织者和加工过程的一部分,对认知有直接影响。
1977年Rogers等人发现,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成绩比其他编码条件好。
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简称SRE)[1]。
此后,涌现了大量的验证性研究以及对其心理机制的研究,使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一度成为热点。
最近几年,自我参照效应与脑功能成像技术相结合,在自我的脑定位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而最近的研究发现文化对自我参照效应有重要的影响。
1 SRE的主要研究范式 1.1 经典SRE研究范式 自我参照效应的经典研究范式与传统的记忆加工层次研究范式类似。
一般分为学习和记忆两个阶段,或者在两个阶段之间加入干扰任务。
Rogers等人[1]最初的研究范式是选用40个人格形容词为实验材料,被试分成结构组,韵律组,同义词组和自我参照组(简称自我组),分别给每组被试呈现相应的问题,引导被试进行相应的加工(各组具体任务操作见表1)。
最后,被试进行自由回忆。
结果表明,自我组的记忆成绩优于包括语义加工在内的其他3种编码条件,即出现了自我参照效应。
自我参照效应
自我参照效应自我参照效应是指:在接触新东西的时候,如果它与我们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话,学习的时候就有动力,而且不容易忘记。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是指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优于其它编码条件的现象,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回忆经验为特征的R反应(“记得”)上。
其研究范式主要有经典范式、自传体提取范式和R/K范式。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存在多种理论解释,最主要有:精细加工说、组织加工说及双过程说。
影响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的因素主要有:参照他人的亲密程度、回忆方式、个体差异、刺激材料的性质。
西方一些研究表明,自我参照的记忆成绩优于参照母亲的记忆,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得到参照父亲和母亲的记忆与自我参照有同样好的成绩,显著优于参照名人的记忆,并且父母之间元差异。
这支持了独立型/依赖型自我概念模型中的东方文化下的自我概念包括父母的观点。
在接触新东西的时候,如果它与我们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话,学习的时候就有动力,而且不容易忘记。
美国历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安德鲁·杰克逊,曾经于1837年出任美国总统。
在他妻子死后,杰克逊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变得非常地担忧,家中已经有好几个人死于瘫痪性中风,杰克逊因此认定他必会死于同样的症状,所以他一直在这种阴影下极度恐慌地生活着。
一天,他正在朋友家与一位年轻的小姐下棋。
突然杰克逊的手垂了下来,整个人看上去非常地虚弱,脸色发白,呼吸沉重,他的朋友走到他身边。
“最后还是来了,”杰克逊乏力地说,“我得了中风,我的整个右侧瘫痪了。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朋友问。
“因为,”杰克逊答道,“刚才我在右腿上捏了几次,但是一点感觉也没有。
”这时,和杰克逊下棋的那位姑娘说道:“可是,先生,你刚才捏到的是我的腿啊!”不要以为这种错误的恐慌只会出现一位垂垂老去的人身上,实际上它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与程度不同而已。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每个人都会受到一种“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
自我参照效应实验报告
自我参照效应是指当信息与个体自我相关时,个体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和记忆效果优于其他信息。
近年来,自我参照效应在心理学、教育学、市场营销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探讨自我参照效应对记忆的影响,本实验以大学生为被试,通过自我参照和外部参照两种实验范式,考察自我参照效应对记忆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探讨自我参照效应对记忆的影响;2. 比较自我参照和外部参照两种实验范式对记忆的影响;3. 分析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因素。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被试:选取某高校60名大学生,男女比例均衡,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自我参照材料(如被试的姓名、家乡、兴趣爱好等)和外部参照材料(如名人、动物、食物等)。
3. 实验程序:(1)自我参照组:将被试分为两组,每组30人。
向自我参照组被试展示自我参照材料,如被试的姓名、家乡、兴趣爱好等,要求被试阅读并记忆这些信息。
(2)外部参照组:向外部参照组被试展示外部参照材料,如名人、动物、食物等,要求被试阅读并记忆这些信息。
(3)回忆测试:在实验结束后,对所有被试进行回忆测试,考察他们对所记忆信息的回忆效果。
4. 实验数据收集:记录被试在回忆测试中的正确率,并计算每个被试的自我参照效应指数。
四、实验结果1. 自我参照组被试的回忆正确率为80%,外部参照组被试的回忆正确率为60%。
自我参照组的回忆正确率显著高于外部参照组(p<0.05)。
2. 自我参照效应指数在自我参照组为0.67,在外部参照组为0.33。
自我参照组的自我参照效应指数显著高于外部参照组(p<0.05)。
1. 自我参照效应对记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自我参照效应对记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当信息与个体自我相关时,个体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和记忆效果优于其他信息。
2. 自我参照和外部参照实验范式的比较:自我参照组的回忆正确率和自我参照效应指数均显著高于外部参照组,表明自我参照范式在实验中具有更好的效果。
自我参照效应例子
自我参照效应例子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讲讲自我参照效应的例子。
你知道吗,自我参照效应可太有意思啦!
就说买衣服吧,我每次去逛街,看到一件衣服,第一反应不是这衣服本身好不好看,而是我穿上会咋样啊!这难道不就是自我参照效应吗?我会在脑子里想象自己穿着那件衣服的样子,是显得更精神了呢,还是反而有点奇怪呀。
还有选手机壳的时候也是!那些花里胡哨的手机壳摆在那,我会想哪个跟我的风格更搭呀。
比如说,有个超级可爱的粉色手机壳,我可能就会想,哎呀,我这“女汉子”风格不太适合这么萌的吧。
再举个例子,去旅游选景点的时候。
朋友说那个山风景特别好,可我会想,我去爬那山会不会累得半死啊,我能不能爬到山顶呀。
这不就是在以自己为参照去考虑嘛!
哎呀,这种情况在生活中简直太多啦!就像我们选电影看,会考虑自己是不是喜欢这种类型;我们选餐厅,会想想自己的口味。
你瞧,自我参照效应不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呀!它就像一个小跟班,随时影响着我们的决定和想法。
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中心,用自己的标准和感受去衡量一切。
它虽然有时候可能会让我们有点“小纠结”,但也正是因为有了它,我们才更了解自己呀,才能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所以啊,自我参照效应可真是个神奇又有趣的东西呢!。
不同记忆提取条件下的自我参照效应
不同记忆提取条件下的自我参照效应Ξ崔光成1 唐菁华ΞΞ2(1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81)(2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摘 要 通过操纵记忆提取的条件,本实验比较了自我参照、他人参照和无参照(褒义/贬义)任务下的记忆效果。
结果发现:(1)自我参照编码在再认测验中出现了显著的提取优势(F (2,41)=6.097,p <0.01);(2)自我参照编码在颜色一致/不一致判断中未出现显著的提取优势(F (2,41)=1.039,p =0.363);(3)再认测验中,颜色不一致旧词的再认辨别力高于一致条件(F(1,41)=3.139,p =0.084)。
关键词:自我参照 他人参照 无参照1 引言 自我参照是一种以自我为依托的编码和表征方式[1],而与自我参照有关的记忆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并且已有研究表明,自我参照条件下,记忆材料会得到更精细的独特加工(distinctive process 2ing )[2,3],这种独特加工在回忆和再认的提取条件下表现为正确率的大幅度提高。
例如,Symons 和Jonhson (1997)[4]在实验中证明,自我参照条件下的正确再认显著高于他人参照和无参照条件;张力等人(2005)[5]的研究也发现,自我参照条件下再认正确率高于他人和语义编码条件,而这种优势更在R/K 判断中细化为R (记忆)的优势。
研究者认为,自我参照的编码和表征独特性不仅表现在语义上,还表现在时间、空间等细节(specificity )方面的加工[6]。
围绕自我参照的记忆优势,研究者[7]提出了三种观点:(1)自我作为一种独特的认知结构;(2)自我作为建立在其他知识结构之上的,具有一定程度记忆优势的特例;(3)自我参照效应完全可用其他加工过程来解释。
在以往的实验中,研究者通过比较自我参照和他人参照、语义编码等条件下的回忆指标和神经激活情况[5,8]、改变材料性质[9]和被试群体特征[10]等推测自我参照记忆的独特性;与此相对,研究者Udo (1993)[11]则认为,自我参照的记忆优势取决于许多自我编码之外的因素,比如与之相对应的语义加工方式(褒贬判断、情境适合度判断等)、测验时的提取方式(自由回忆、再认等)等[12]。
一种特殊的自我参照效应:群体参照效应
一种特殊的自我参照效应:群体参照效应张海钟;张鹏英【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和总结群体参照效应的研究现状,对群体参照效应的概念、研究范式、机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对个体自我参照效应和群体自我参照效应作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指出群体参照效应研究的不足及其展望.【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年(卷),期】2011(033)002【总页数】5页(P39-43)【关键词】自我;自我参照效应(SRE);群体参照效应(GRE);机制【作者】张海钟;张鹏英【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46自弗洛伊德开始,自我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并成为社会心理现象的核心概念之一。
自我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认知和行为,[1]并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划分出不同的成分。
根据自我分类理论,自我概念由两个基本的自我表征所组成:个体自我和集体自我[2,3],个体自我主要包含那些将个体本人与他人区分开来的独特特质(勤劳的、快乐的,或其他表示状态或行为的特质),而集体自我则主要是基于对某些群体的认同,在自我结构中包含着个人所隶属和认同的群体成分(成员资格,群体关系,社会角色,如队员,市民等),它们共同组成了自我概念。
根据集体自我的定义我们得知,集体自我是通过把自我纳入到一个大的社会群体中,比较自我所归属的群体与外群而得以实现。
[2,4,5]Rogers等人[6,7]在Craik和Tulving[8]关于记忆加工深度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自我参照的加工任务,结果发现,被试对自我参照任务的回忆成绩显著优于其他参照任务(无论是语义参照还是他人参照),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作自我参照效应,并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9-12]。
Johnson等人在自我参照效应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群体参照的加工任务,首次验证了这样一个假设:人们可能对自己所在群体的信息记忆优于对其他群体的信息。
关系自我参照效应
关系自我参照效应
关系自我参照效应是指人们对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时,倾向于以自身为参照点,从而影响其评价标准和结果的现象。
这种效
应影响着人们对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友谊关系以及职场关系等方面
的评价和感受。
通过自我参照,人们会往往会比较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从而
对其进行评价。
例如,在恋爱关系中,一个人可能会将自己的行为和
感受与伴侣的行为和感受相比较,进而判断是否对伴侣满意。
在职场中,一个人可能会将自己的表现与同事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在团队
中的地位和表现。
然而,关系自我参照效应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在夫妻
关系中,如果一个人将自己作为参照点,就可能会带有偏见和自我中
心的思维方式,从而影响了双方之间相处的质量和理解。
在职场中,
如果一个人过于关注自己和同事的比较,可能会导致攀比心理和不健
康的竞争。
因此,要避免关系自我参照效应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更加客观
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不要过于关注自己的立场和利益,要
注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以合作和包容的心态去建立和维护各种关系。
自我参照效应实验中的假设、自变量、统计方法
自我参照效应实验中的假设、自变量、统计方法
自我参照效应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将信息与自我相关联后,容易被记忆和处理。
为了研究自我参照效应,心理学家们进行了许多实验。
在自我参照效应实验中,研究者通常会有以下假设:将信息与自我相关联后,可以提高信息的记忆和处理效率。
此外,还有可能假设不同类型的自我参照方式对信息处理的影响不同,比如将信息与自己的价值观相关联的自我参照方式比将信息与自己的外貌相关联的自
我参照方式更加有效。
自变量是自我参照效应实验中最为重要的变量之一。
自变量包括信息类型、自我参照方式、记忆任务类型等。
信息类型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等。
自我参照方式可以是与自己的外貌相关联、与自己的价值观相关联、与自己的经历相关联等。
记忆任务类型可以是自由回忆、识别记忆等。
在统计方法上,自我参照效应实验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分析方差(ANOVA)。
ANOVA可以用来比较不同自变量条件下参与者的表现。
例如,可以比较不同自我参照方式条件下参与者的记忆表现,从而得出哪一种自我参照方式效果更好的结论。
此外,还可以使用t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来分析数据。
总之,自我参照效应实验中的假设、自变量、统计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我参照效应的本质和影响。
- 1 -。
自我参照效应 案例
自我参照效应案例
嘿,你知道吗?自我参照效应可有意思了!就说咱平时去商场买衣服吧,你是不是特别容易对那些你觉得自己穿上会好看的款式感兴趣?这就是自我参照效应在起作用啦!
我有个朋友小李,有一次我们一起去逛超市。
他看到一款零食,包装上写着“辣味十足,挑战你的味蕾”。
他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为啥呀?因为他平时就特别爱吃辣呀!这不就是他自己的特点嘛,所以他马上就拿起来看,还说要买来尝尝。
你说,这不是自我参照效应是什么呢?
还有啊,在学校里,老师讲一个知识点,如果你发现这个知识点和你之前的经历或者兴趣有关,你是不是会听得格外认真?比如,老师讲到历史上的某个战争,而你正好对军事方面感兴趣,那你肯定会特别专注,积极参与讨论,这不也是自我参照效应在作祟嘛!
再想想看,你在看一部电影的时候,是不是会特别关注那些和你自身情况有些相似的角色或者情节?比如,如果你曾经经历过类似的爱情故事,那看到电影里的爱情桥段,你肯定感触更深啊。
咱说这些例子,不就是想说自我参照效应真的无处不在嘛!它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想法、感受和行为。
它能让我们更关注那些和自己有关的事物,有时候这挺好的,能让我们更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和感兴趣的事情;但有时候也可能会让我们变得比较狭隘,只看到自己想看的。
总之,自我参照效应真的很神奇,很有趣,也很值得我们去好好研究和思考呀,不是吗?。
自传体记忆影响因素及自我参照效应
自传体记忆影响因素及自我参照效应摘要:自传体记忆对于自我、情感、个人经历而言具有根本性意义。
自传体记忆是一种整合性记忆,具有鲜明的自我参照性,其内容主要为个人的生活事件,它除受内部自我认知的影响外,还受到外部的父母因素、依恋、事件特征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存在多种理论解释,最主要有:精细加工说、组织加工说及双过程说,受到参照他人的亲密程度、回忆方式、个体差异、刺激材料的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自传体记忆;整合记忆;自我参照效应自传体记忆指对个人复杂生活事件的混合记忆,与记忆的自我体验紧密相联,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社会,使自传体记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
自我具有独特性,它来自过去的经验,由个体加工过的信息组成,具有独特的动机和情感上的含义,还在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
1977年Rogers等人让被试参照自我加工人格特质形容词(例如“勇敢’这个词适合描述你吗?”发现,如果让被试判断一些人格特质形容词是否可以用于描述自己时,对同样的材料会引起比其它的判断材料更好的记忆效果,他们认为与自我联系时的记忆成绩比其他编码成绩好,并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简称SRE)。
一、自传体记忆的概念图灵曾将自传体记忆划归为情节记忆,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特征,与记忆的自我体验紧密相联。
布雷沃提出自传体记忆有“自我参照”的特征。
杨治良认为自传体记忆是个人生活事件的记忆,一般指对日常生活中自发产生而非实验室设置的与自我经验相联的信息的储存和提取过程。
自传体记忆不是一种独立的记忆形式,而是一种混合记忆,或者说更像是一种整合记忆,它包括上下文背景信息(情节记忆)、和相关知识(语义记忆),还包括感知觉方的信息。
笔者认为,自传体记忆的独特性质正体现在它的整合性上,它既不是单纯的情节记忆也不是单纯的语义记忆。
很明显,自传体记忆是对复杂事件的混合记,具有鲜明的“自我参照”性质,而自我是自成系统的,不是局部现象。
自我参照效应实验考研真题
自我参照效应实验考研真题自我参照效应,是指个体在处理信息时将其与自己的自我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对信息进行加工、理解和记忆的一种心理效应。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中,自我参照效应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以考研真题为例,探讨自我参照效应实验的设计和结果,并对其意义进行分析。
一、实验设计自我参照效应实验旨在探究个体对于与自我概念相关的信息加工和记忆的影响。
在考研真题中,研究者设计了一系列与参与者个人特征相关的问题,如“你认为自己是否乐观?”、“你认为自己是否具有领导能力?”等。
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参与者将信息与自身的自我概念联系起来,并提供一种自我评估的机会。
二、实验结果通过对考研真题中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以下几个主要发现:1. 自我参照条件下的信息记忆更好:比较了自我参照条件和非自我参照条件下的信息记忆效果,结果显示,在自我参照条件下,参与者对于与自我相关的信息的记忆更为准确和深刻。
这表明自我参照效应可以提高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记忆效果。
2. 自我参照条件下产生了更强的情感反应:自我参照条件下的参与者往往对于与自我相关的信息表现出更强的情感反应,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这说明自我参照效应可以增强情感体验,对信息的评价更为积极。
3. 自我参照效应的持久影响:通过后续测试,研究者发现自我参照效应在时间上具有持久的影响。
即使在一段时间后再次进行测试,参与者在自我参照条件下的信息记忆仍然显著优于非自我参照条件。
三、意义与启示自我参照效应的实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加工信息的新角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将信息与自我概念联系起来,提高对信息的处理和记忆能力。
此外,自我参照效应对于塑造个体的自我认同、促进积极情感体验也具有重要意义。
从考研真题中我们可以看到,自我参照效应是一个多样而复杂的心理现象。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自我参照条件下的信息加工机制、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以及自我参照效应的时间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利用自我参照效应,实现英语教学和育人双赢
2021年第5期英语教师引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在发展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部2018)。
英语学科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英语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是英语教师努力的方向。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自然育人,避免英语教学和育人“两张皮”现象,值得教师探索。
自我参照效应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概念,由罗格斯(Rogers)等人在1977年提出。
它是指当记忆材料与自我联系时,记忆效果比不参照自我效果好(戚健俐、朱滢2002)。
自我的参与使新信息与早已储存在学习者自我结构中的其他信息建立关联,使新信息对学习者产生意义,这样他们理解新信息就更加容易,也为今后的回忆提供多种渠道,促进记忆效果提升。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利用自我参照效应,能够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加工和记忆。
教师将教学内容和学生自我建立联系,能够促使其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会反思,获得智慧启迪,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下面将以词汇教学、语法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为例,说明如何通过利用自我参照效应,实现语言教学和育人的双赢。
一、利用自我参照效应,实现词汇教学和育人双赢教师在教授新词汇时,常常会给学生出示含有新单词的例句,而所给的例句往往和学生的生活、已有知识关联不大。
例如,在教授responsible时,教师给出的例句为:That doctor is very responsible.He is a responsible worker。
学生感触不深,也难以牢固记住该词词义。
但是,如果教师利用自我参照效应,联系学生自我,效果可能就不同了。
例如,在教授responsible的词义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Can I use ‘responsible’to describe you?Are you a responsible person?Who are responsible in our class?”让他们根据真实情况作答。
自我参照加工的程度效应及其研究展望
作者: 范伟;钟毅平
作者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出版物刊名: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1-13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自我参照加工;程度效应;情绪;焦虑;抑郁;ERPs
摘要: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是指当信息与自我概念有关时,个体会进行快速的加工和更好的记忆。
大量的中西方研究关注的是自我的类型,基本都是以自我和非自我刺激激活个体行为和神经层面上的反应来考察自我参照效应,并没有考虑到刺激与自我的相关程度如何。
在现实生活中,刺激与自我的接近程度不同,对于个体而言往往意义也会不一样。
对比低自我相关刺激,高自我相关刺激对个体有更大的生理和社会意义,会得到大脑更精细的加工。
来自临床心理研究的证据表明,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都有其认知失调的根源,与患者的内隐自我信息加工方式有着直接的联系。
借鉴这些特殊个体的自我参照加工的研究结果,可以有效地了解这些特殊个体的本质问题,帮助他们找到认知失调的根源,引导他们做出有利于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归因,为抑郁、焦虑等领域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视角。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1引言最早关于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研究发现于不同编码条件下,被试对“自我”编码条件的回忆效果最好(Rogers, Kuiper, & Kirker, 1977)。
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指当条件刺激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显著优于其他编码条件(Symons & Johnson , 1997)。
以往有关自我参照效应心理机制的假说主要有三个,分别为精细加工说、组织加工说、精细加工、组织作用双过程说,近几年出现以格式塔的心物场观角度来探讨自我参照效应,本文对这些假说进行讲述。
最近几年的研究发现生存启动和死亡启动对自我参照效应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对自我参照效应对遗忘的影响机制的研究进展也有了新的突破。
2自我参照效应的心理机制以往有关自我参照效应心理机制的假说主要有三个,分别为精细加工说、组织加工说、精细加工、组织作用双过程说(Symons & Johnson, 1997)。
几年来,有学者发现这些假说都存在一个问题:这些假说均仅从刺激本身的角度来探讨自我参照效应, 从而忽略了自我本身对于刺激的作用,即没有探讨自我的主动性在自我参照效应中的作用(胡砚冰等, 2019)。
由此,该学者提出从格式塔来探讨自我参照效应。
2.1精细加工说精细加工说指个体所加工的刺激和自我中某个部分产生联系, 与自我产生联系的那部分加工刺激所占用的认知资源比其他刺激要多,同时个体还会不断重复地加工这些刺激,因此个体与自我联系(vs.与自我不存在联系)的那部分加工刺激的记忆要更好。
比如,“教师"一词可以联系到“教师在学校里上课,教师批改作业"等。
以自我为参照加工的材料一旦被激活,能在记忆材料和早已存储在自我结构中的其他信息建立联系,而这些联系能够为随后的回忆提供多种通道,从而促进记忆。
2.2组织加工说组织加工说认为组织加工主要通过促使单词项目之间联系的编码和对范畴本身的加工两种形式来提高记忆效应。
大学生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探讨
大学生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探讨摘要:使用r/k判断范式对大学生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和母亲参照效应进行了探讨。
实验采用3(参照条件:自我、母亲、鲁迅)??(再认测验类型:知道、记得)完全重复测量设计。
实验过程包括学习和测验两个阶段,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对人格形容词分别进行三种参照条件的适合度判断,测验阶段则需要被试把呈现过的形容词判断为r(记得)或者k(知道)。
结果发现:在r反应上,被试对自我参照条件和母亲参照条件的再认正确率均显著高于鲁迅参照条件,即存在着自我参照效应和母亲参照效应;而在k反应上,不存在两种参照效应。
关键词:自我参照效应母亲参照效应 r反应 k反应1 前言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是指当记忆信息与自我相关时,记忆效果要高于其他编码条件的现象。
这一现象被rogers 等人于1977年首次发现,rogers等人选取了40个人格形容词作为实验材料,在设定了典型的结构编码、韵律编码、语义编码等任务后,增加了自我参照编码任务。
结果发现,被试在自我参照编码任务下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其余三种编码任务,这一现象即自我参照效应(rogers, kuiper, & kirker, 1977)。
symons和johnson (1997)用元分析的方法证明了自我参照效应的产生原因:自我是一个复杂的、具有高度组织化的结构,与自我有关的信息可以得到更加精细的认知加工,因此,与自我相关的信息会有更好的记忆效果。
conway 和dewhurst(1995)将研究范式进行了改进,引入了r/ k判断任务。
要求被试首先判断所呈现的人格形容词是否在学习阶段见过,然后对于见过的形容词,进行r反应(记得)和k反应(知道)的判断。
结果发现被试在r反应上,出现了自我参照效应,而在k反应上,并没有出现自我参照效应。
这可能因为r反应伴随着回忆的体验,具有更高的自我指向性,而k反应则不具有自我指向性(刘新明&朱滢,2002)。
自我参照效应的实验范式
自我参照效应的实验范式自我参照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它指的是人们对自己的信息比对他人的信息更容易记忆并且更深刻。
自我参照效应的实验被广泛用于研究人类记忆的工作机制,也被用于身份认同的构建和个人价值观、文化地位、性别和种族之间的关系等多个领域。
自我参照效应根据其是由什么决定而产生,可以有以下实验范式:1.比较自我参照和外部参照效应这种实验常常使用两种版本的材料,一种是具有自我相关性的材料,例如自己的姓名、性格特征等;另一种是外部不相关的材料,例如其他人的姓名、食物、学科词汇等。
然后通过不同的认知任务,如图像输入,事件重现等,评估被试者在记忆材料时的表现。
结果显示,被试者对自我相关性材料表现出了更好的记忆效应,证明了自我参照效应的存在。
2.比较不同级别的自我参照效应这种实验使用了不同级别的信息来比较自我参照效应的作用。
被试者会先完成自我认知任务,接着会受到几个材料,其中包括他们自己的姓名、他人的姓名、食物等材料。
在理解了材料后,被试者被要求对材料进行阅读,听取故事,进行词汇测试等任务以评估记忆效应。
结果显示,被试者对自我相关性材料的记忆效应高于旁观者相关的材料,但与自己相关的材料更具代表性、更好的表现出记忆效应。
3.探索自我相关性的神经基础一些实验使用了神经成像技术,通过放置电极或探针来监测被试者的脑电活动或进行fMRI扫描。
这些实验通常还要求被试者进行自我认知任务,例如自我介绍、演讲、心理测量等。
那么实验者通过多种神经成像技术,探索了不同自我参照材料的信息处理机制。
研究表明,不同级别的自我相关信息在认知处理的路径上不断优化,最终导致了对自我相关性记忆的提高效率。
总的来说,自我参照效应的实验范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都致力于研究人类认知如何处理自我相关的记忆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内在机制。
人们对自己最亲近,而自我参照效应提供了一种方法,能够提高个人的自我认知、身份认同和智力表现等方面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参照标准(SRC)的文献回顾
营销1101班
韦惠欢
宋韵扬
瞿颖慧
曾静
韩相珍(韩)
联系方式:**************
日期:2014.11.1
自我参照标准(SRC)的文献回顾
一、自我参照标准(SRC)的定义
自我参照标准,据美国学者詹姆斯·李定义,即无意识的参照个人的文化价值观、经验和知识,并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
与自我参照标准密切相关的是民族中心主义,即认为自己的文化和公司最清楚应该怎么做事情。
一般来说,当来自富裕国家的经理在相对不富裕国家的市场工作或与那里的经理相处时,可能出现民族中心主义。
自我参照标准和民族中心主义阻碍了真实的评价国外市场的能力。
很多学者提出了自我参照标准的定义,以下列举其中杰出的三位(如下表1)。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二、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的自我参照标准
在美国,在交谈或一群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不相干的人之间会保
持一定的距离。
人们并没有有意识的考虑这种距离,无需考虑,就能感觉出怎样才合适。
当某人离美国人很近时,他们总感觉到不舒服,不是走远些,就是靠近点儿,调整彼此之间的距离。
在此过程中,依据的是自我参照标准。
在一些文化中,人与人之间可以接受的距离要比美国人感到舒服的距离小得多。
当另一文化的人过于靠近一位美国人时,由于不了解另一文化中可以接受的距离,美国人会无意识的做出反应,按照美国标准后退到适当的距离。
因而,双方都会感到慌乱。
美国人主观的认为外国人过于热情,而外国人则认为美国人过于冷淡,缺乏友善之情。
双方都依据各自的自我参照标准行事,成为文化误解的受害者。
自我参照标准可能使你意识不到文化差异的存在,或者认识不到这些差异的重要性。
因此,要么认识不到采取行动的必要性,小看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要么就是我行我素,惹恼对方。
美国人常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别人请你吃喝,你却拒绝。
在美国,礼貌的拒绝当然是可以接受的,但在亚洲以及中东地区,如果你拒绝主人的热情,会冒犯主人。
你不必吃或喝得很多,但你必须接受主人的盛情。
理解并处理自我参照标准是国际市场营销的两个重要层面。
三、克服自我标准倾向的方法
美国学者詹姆斯·李提出了一整套克服SRC倾向的方法:第一,将问题或目标以母国文化的特点、习惯和规则表示出来;第二,用当地(外国)文化的特点、习惯和规则表示出问题或目标;第三,分离出问题中自我参照标准的影响并仔细检查它如何将问题变得复杂;第
四,排除自我参照标准的影响后,将问题重新表示出来并根据外国市场情况找出解答方案。
对外经贸大学编写并出版的《国际商务基础理论》中提出克服SRC倾向的方法:第一步,按照本国的文化特点、习俗和规范来确定业务问题或目标。
第二步,按照外国的文化特点、习俗或规范来确定业务问题或目标。
第三步,把SRC在问题中的影响孤立起来,研究SRC如何使用问题变得复杂化。
第四步,在没SRC的影响下,重新确定业务问题,确定最适当的业务标准。
四、未能成功克服自我参照标准举例
埃索是一种汽油品牌,在美国是一种成功的品牌,对于别的国家来说,似乎也并无坏处。
然而,在日本,该品牌读音意思为“抛锚的汽车”,对于汽油来说,形象不佳。
另一个例子是宠物牛奶(Pet milk)中的“Pet”,该名已用了几十年,但在法国,“Pet”一词的含义是“肠胃气胀”——对于灌装牛奶来说,形象也不佳。
这两家大公司所犯的错误都是由于在决策过程中,依赖自我参照标准所造成的。
再如,我国出口到美国的“芳芳牌嚼膏”,在中国是一个很好的名字,但在美国,其英文译名“Fang Fang Iipstick”的含义是毒蛇的“毒牙唇膏”.另一个例子是,我国出口到美图的三色紫罗兰男士服装,其英文译名“Pansy Men’s Clothing”的含义则是同性恋男士服装。
五、自我参照标效应
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是指当信息与自我概念有关时,个体会进行快速的加工和更好的记忆。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
在潜意识下的自我,它不仅仅对人类的情绪情感产生以及需要、动机等个性心理倾向的激发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还对人类的认知活动有着最直接影响。
早在1977年,心理学家Rogers等人选取了40个人格形容词作为实验材料,在设定了典型的结构编码、韵律编码、语义编码等任务后,增加了自我参照编码任务。
结果发现,被试在自我参照编码任务下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其余三种编码任务,在扩展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自我相关联的刺激信息和其它刺激信息进行记忆时,自我相关联的刺激信息记忆成绩比其它刺激信息好,他把这种记忆的优势效应归纳为自我参照效应。
大量的中西方研究关注的是自我的类型,同一类型的自我参照加工应该有着同样的神经机制。
对自我四肢归属的加工,还有面孔的再认识,手的再认识等探索的是身体的自我;此外,以及使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笔迹,特征形容词和自传体记忆等探索的是心理的自我。
Rogers Symons和Johnson(1997)用元分析的方法证明了自我参照效应的产生原因:自我是一个复杂的、具有高度组织化的结构,与自我有关的信息可以得到更加精细的认知加工,因此,与自我相关的信息会有更好的记忆效果。
Conway和Dewhurst(1995)将研究范式进行了改进,引入了R/K 判断任务。
要求被试首先判断所呈现的人格形容词是否在学习阶段见过,然后对于见过的形容词,进行R反应(记得)和K反应(知道)的判断。
结果发现被试在R反应上,出现了自我参照效应,而在K反应上,
并没有出现自我参照效应。
这可能因为R反应伴随着回忆的体验,具有更高的自我指向性,而K反应则不具有自我指向性。
R/K范式区分了记得与知道两种成分,使自我参照效应与更精确的记忆任务相联系,因此更广泛的被应用于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中。
区分自我和他人是人类的基本认知能力,也是社会交往的关键。
健康成人可以在很多方面将自我和他人很好地区分开,自我面孔感知优势是这种能力的一个典型表现。
研究表明,自我面孔作为分心物时能自动地吸引被试的注意而干扰对当前任务的完成,作为目标时人们对自我面孔的反应显著快于其他面孔。
然而,到目前为止,对自我面孔这种优势效应产生的机制还不清楚, 解决这一问题将会促进对自我面孔感知本质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何建民.国际营销的沟通技巧[M].国际贸易,1995:5-7.
[2] 戚健俐, 朱滢.中国大学生的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J].心理科学,2002,(03):32-34.
[3] 房晓莉.跨文化的营销策略[M].化工质量,2004,(3):5-6.
[4] 孙建军.国际商务基础理论[M].对外经贸大学,2010:45-50.
[5] 林超.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研究综述[J].黑河学刊,2009:37-41.
[6]褚勇杰,刘电芝.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多视角研究进展[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11,(04):22-23.
[7] 钟毅平,范伟,蔡荣华,谭千保,肖丽辉,占友龙,罗西,秦敏辉.正性情绪诱导下的自我参照加工:来自
ERPs的证据[J],心理学报,2014,(03):16-17.
[8]杨文静,刘培朵,崔茜,郝鑫,肖宵,张庆林.自我参照对情绪性记忆定向遗忘的影响[J].心理学
报,2014,(02):33-35.
[9]刘新明,朱滢.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J].心理科学进展,2002(02):11-13.
[10]戚健俐,朱滢.中国大学生的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J].心理科学,2002,(0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