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考研题库 章节题库(第一章 夏商时期的法律制度——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圣才出

合集下载

政法干警招录考试专业综合Ⅱ《中国法制史》(硕士类)-章节题库-第一章 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圣才出品

政法干警招录考试专业综合Ⅱ《中国法制史》(硕士类)-章节题库-第一章 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圣才出品

表性的法典。
5.比较完整的赎刑制度最早建于( )。 A.禹刑 B.汤 C.吕刑 D.法经 【答案】C 【解析】《尚书•吕刑》所载“五刑之疑有赦”,是指对适用五刑有疑义而应予赦宥的案 件,均可折为赎刑。凡适用五刑有疑义而应予赦宥的案件,可分别缴纳一百缓、二百缓、五 百缓、六百缓、一千缓铜以赎免应处肉刑与死刑。可见,西周赎刑制度已相当系统。
3.《竹书纪年》记载:“夏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这里的“圜土”是指( )。 A.法庭 B.监狱 C.刑罚 D.刑书 【答案】B 【解析】夏朝的监狱称为“圜土”,即在地下挖成圆形土牢,或在地上围成圆土墙以拘 禁罪人。此外,夏王桀曾以“夏台”作为监狱囚禁商族首领汤,故夏朝监狱又有“夏台”或 “钧台”之称。商朝因袭夏,故监狱仍称“圜土”,囹圄也是监狱的说法,后世的史书也称 商的监狱为“羑里”。
7.西周时期对诉讼已经有所区分,其中“以财货相告”称为( )。 A.讼 B.告 C.狱 D.诉 【答案】A 【解析】西周时期最早区分了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西周对“以财货相告者”称为“讼”, 审理民事案件称为“听讼”;对“相告以罪名者”称为“狱”,审理刑事案件称为“断狱”。
8.西周时期的借贷契约称为( )。 A.傅别 B.契券 C.质剂 D.出举 【答案】A 【解析】西周时期将买卖契约称为“质剂”,将借贷契约称为“傅别”。B 项,“契券”
11.“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的司法审判制度发端于(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答案】B 【解析】“五听”即辞听、色听、气听、耳听和目听,是古代司法官审判案件时判断当 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的意思就是用“五听”来审判案件,该 制度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
12.西周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区分为( )。 A.非眚与眚 B.非终与惟终 C.误与故 D.不端与端 【答案】A 【解析】西周时期,已经对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作出了区分,其中,故意犯罪,被称为 非眚;过失犯罪被称为眚。B 项,西周时期,惯犯被称为“惟终”,偶犯被称为“非终”; C 项,在秦代,故意称为“端”或“端为”,过失称为“不端”;D 项,在汉代,过失和故

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天罚”——夏商审判制度之一,即奉天罚罪,代天行罚。
4、 监狱制度:夏朝时,称监狱为圜土
夏末时,称之为夏台
商朝时称之为羑里
第二章 西周的法律制度
1、 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明德慎罚”
<名解>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之一。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所谓慎罚,就是刑法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
秋冬行刑: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以示所谓的“顺天行诛”,起源于先秦。
录囚:西汉开始的审判制度,慎刑原则之一,指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通过对在押的犯人进行讯问和核实,监督和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决狱情况,予以屏藩或纠正案件的一项制度。
春秋决狱:西汉的审判制度之一,是指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以儒家思想作为判案的指导思想,直接引用《春秋》等书的经义分析案件,认定犯罪,并按经义的精神解释和适用法律的一种审判方式。原则:原心定罪。
b. 宫刑:即男子去其势,女子幽闭的刑法,仅次于死刑的重刑。
c. 膑刑:又称刖刑,剕刑。是断足或砍去犯人膝盖骨的刑罚。
d. 劓刑:即割掉鼻子的刑罚。
e. 墨刑:又称黥刑。即在面部或额上刺刻特殊标志之后,再染以墨的刑罚。
3、 审判制度:“神判”和“天罚”是夏商司法审判的特点。
<名解>“神判”——夏商审判制度之一,是假借神意判刑罚罪。
<一分>《分户令》: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第四章 秦朝法律制度
1、 法律形式:
<名解>法律答问:秦代的主要法律形式之一,是国家公布的由专门司法官吏对国家律典所作出的权威性解释,它们与法律条文一样具有普遍约束力。

中国法制史重点题

中国法制史重点题

第一章夏商法律制度1.基本概念:禹刑:夏代法制总称汤邢:商代法律的总称五刑:墨、劓、刖、宫、大辟官刑:商代惩治官吏违法失职行为的法律规范神判天罚:假托神意审判、行邢2.中国古代国家与法形成时期特点。

(1)法礼结合(2)维护专制王权(3)刑事法发达,民事法相对落后(4)带有氏族宗法统治的特征3.神权法思想与夏商法制的关系。

4.夏商法律的基本内容。

(1)夏代法制①禹刑—夏代法制总称②夏代的刑事政策:“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③夏代的司法制度:a.司法机关:中央称“大理”;地方称“士”b.审判制度:“神明裁判”方式c.监狱:圜土、夏台(2)商代法制①汤邢—商代法律的总称②官刑—商代惩治官吏违法失职行为的法律规范③商代的刑事法律:a.罪名:反抗国家统治的犯罪;扰乱社会秩序的犯罪b.刑罚:五刑:墨、劓、刖、宫、大辟④商代的司法制度:a.司法机关:中央称“司寇、正、史”;地方称“士、蒙士”b.审判制度:疑狱从赦:对疑难案件的审理持慎重态度。

天罚神判:假托神意审判,行刑。

c.监狱:圜土;囹圄械具:桎梏第二章西周法律制度1.基本概念:明德慎罚:为政以德,崇尚德教;慎用刑罚。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为目的的政治形式。

周公制礼:在周公旦的主持下,以周族的习惯法为基础,吸收夏商两代礼制中的有效部分,制定的有关国家制度社会生活各种规范的系统的礼制。

吕邢:西周穆王时命司寇吕侯制定,又称“甫邢”,其主要精神在于贯彻周初“明德慎罚”原则—“刑期无邢”。

非眚:即故意九邢:周有乱政,而作“九邢”。

七出三不去: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盗窃。

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五听:审判案例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观察方式,具体包括:辞听、色听、耳听、目听、气听。

读鞫:审判官在作出判决以后,要当众宣读。

乞鞫:即上诉。

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

法制史复习题填空题已记 (1)

法制史复习题填空题已记 (1)

中国法制史配套复习题及答案一(夏商的法律制度)第一章夏商的法律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在我国,首次制定赎刑是在()。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2、相传夏桀时,曾把商汤“囚之()”。

A圜土B钧台C夏台D囹圄3、炮烙之刑出现于()。

A夏朝B西周C春秋D商朝4、商朝在实行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后,又逐渐实行了()。

A嫡长继承制B兄终弟及C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并行D诸子均分5、商朝刑法的总称是()。

A九刑B禹刑C宫刑D汤刑6、把犯罪者晒成肉干的刑罚称作()。

A脯B醢C墨D劓二、填空题1、奴隶制的五刑,即( )、( )、( )、( )、( )在商代已较通行。

2、传说中夏朝法律的总称是()。

三、问答题:1、简述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A C D A D A二、填空题:1、墨劓膑宫大辟2、禹刑三、问答题:(1)中国法律产生于古代中国的特殊历史环境中,它的法律起源具有独自的特点,即实行礼(原始的秩序)法结合。

(2)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具有早熟性。

(3)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带有维护专制王权的特点。

(4)因自然经济的稳固,商品经济不发达,加之过早确立君主专制制度(“兵刑合一”)以及礼的规范的发展,使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就带有刑事法规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的特点。

(5)由于夏代提早跨入阶级社会,奴隶制未能充分发展,所以,它的法律在形成时带有氏族社会的浓厚色彩,以及贵族宗法统治的显著特点。

即带有血缘、婚姻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法制史配套复习及答案二(西周的法律制度)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周穆王曾命()依照夏朝的赎刑作《吕刑》。

A子产B吕侯C邓析 D 赵鞅2、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

A明德慎罚B法令由一统C德刑并用 D 天命、天罚3、西周时期,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关为()。

A大司寇B小司寇C士师D乡士4、西周时期,起诉要缴纳诉讼费,民事案件要交()。

A质剂B傅别C束矢D钧金二、多项选择题1、西周的买卖契约和借贷契约分别叫做()。

法制史习题与答案

法制史习题与答案
A。从宏观上看,西周时期的“礼”与“刑”都是当时维护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规则
B。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社会完整的法律体系
C。“礼”是积极、主动的规范;“刑”是消极的处罚
D。“礼”是禁恶于未然的预防;“刑是惩恶已然的制裁t
E。凡是“礼”所禁止的行为,也必然为“刑”所不容,即“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人刑”
D。这种主张要求要根据时势的变化、国家具体政治情况、社会环境等因素来决定用刑的宽与严、轻与重
E。这种政策后来被融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中,对后世各封建帝王用法用刑有很大的影响
ˉ
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法经》在中国法律制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下列有关《法经》的表述哪一项是不准确的?〔)
5。中国古代法制由成熟、稳定走向极端专制的时期是:()。
A。秦汉时期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D。宋元明清时期
6。在中国历史上,对法律制度影响最深的思想理论是:()。
A.儒家学派B。法家学派
C.道家学派D。墨家学派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早期法制的突出特点是:()。
A。以习惯法为基本形态B。法律是不公开的
在政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原则与制度有:()。
A。嫡长子继承制
B。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
C。西周土地按行政等级分封给各级官吏
D。国家官吏与各级行政结构的选拔,采用“任人为贤”的原则!
E。各级诸候王、卿大夫、士共同向最高宗子——周天子负责
5。关于西周时期的“礼”,论述正确的是:()。
A。“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
A。秦汉时期ˉ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010秋最新电大中国法制史任务1-4题目及答案

2010秋最新电大中国法制史任务1-4题目及答案

第一章夏朝的法律制度(一)填空题1.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2.原始社会部落首领通过“禅让(制)”产生。

3.夏朝的第一个帝王是启。

4.《左传·襄公四年》记载:“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

”5.法的起源经历了从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6.《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7.《说文解字》:“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豸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8.《正韵》:“律吕万法之所出,故法令谓之律。

”9.《夏书》曰:“昏、墨、贼,杀。

”10.在“刑侯与雍子争田案”中,雍子犯了“昏”罪,即“己恶而掠美”。

(二)单项选择题1.将“法”改为“律”,是在(战国时期的秦)。

2.夏朝有五种刑罚,共(三千)条。

3.“威侮五刑,怠弃三正”是夏启讨伐有扈式时发布的(战争动员令)。

4.“昏、墨、贼,杀”中的刑名是(杀)。

5.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

据叔向解释:“杀人不忌为(贼)”。

6.在我国,首次制定赎刑是在(夏朝)。

7.《竹书纪年》记载:“夏后芬三十六年作(圜土)”。

8.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

据叔向解释:“己恶而掠美为(昏)”。

9.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

据叔向解释:“贪以败官为(墨)”。

10.相传夏桀时,曾把商汤“囚之(夏台)”。

11.夏朝出现了一种制度,可以用财物折抵刑罚,这种制度叫做(赎刑)。

12.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发布的战争动员令叫做(甘誓),它也是夏朝的法律。

13.我国奴隶制国家的第一个国王是(启)。

14.原始社会部落首领的继承实行(禅让制)。

15.夏、商、周三代的法律用来命名的是(刑)。

(三)多项选择题1.古代法字有多种含义,其中包括(公正、不偏不倚,限制、强制)。

2.夏朝的监狱叫(圜土、夏台、均台)。

3.“昏、墨、贼,杀”中的罪名是(昏、墨、贼)。

4.据东汉郑玄记述,夏刑除墨外,还有(大辟、膑、宫、劓)。

5.夏朝的法律规范包括(禹刑、甘誓)。

《中国法制史》题库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题库参考答案

2018年《中国法制史》(题库考试)参考答案【答题要求】名词解释:70-100 时代、相关的人、制度的意义简答:150-200论述:400+ ①解释含义、概述内容②意义、影响③个人评论、思考第一章夏商的法律制度参考答案教材P14——28一、名词解释1.墨刑24:又称黥刑,商代“五刑”中的一种。

是在罪人面部或额头刺字,并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

所以,墨刑既是刻人肌肤的身体刑,又是使人蒙受耻辱、以区别与常人的耻辱刑。

是五刑中最轻的一种。

2.刖刑24:又称剕刑,商代“五刑”中的一种。

即砍去罪人左脚、右脚或者双脚的重刑,奴隶主用以控制奴隶逃亡,限制奴隶自由的一种肉刑。

二、简答题无三、论述题1.试述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4+15+16+17观点一:教材观点(1)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可以概括出中国国家与法起源的特点:中国国家和法起源于文献记载中的夏代。

从夏代开始,中国便正式进入文明社会,出现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同时也产生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法律。

①人口和地域的划分:“按照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

《汉书》“铸九鼎,象九州”的记载,说明禹时氏族血缘纽带已经松弛,开始按照地域将居民划分为九个区域,并铸造“九鼎”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

②政权的设立:即“公共权力的设立”,“构成这种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物质的附属物,如监狱和各种强制措施”。

《礼记》记载“夏后氏百官”,已有官员的划分,官员权力的布置;另外,夏还有“圜土”,也即监狱。

③税收的出现:“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

夏代已经有了贡赋制度,向地方侯、伯征收贡品,主要是铜。

(2)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关于法律起源的观点主要有:起源于黄帝时代说、起源于尧舜时代说、起源于夏代说三种不同观点。

(3)此外,中国法律起源观点中最有影响的是“刑起于兵”、“兵刑合一”说。

这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流传的关于法律起源的最有影响的一种观点。

《中国法制史》网上考试题库【勿删】

《中国法制史》网上考试题库【勿删】

答案 B
15.战国时期,史称“改法为律”这是( )。 A.李悝 B.商鞅 C.韩非 D.吴起 答案 B
16.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并为以后历代法典滥殇的封建法典是( ) A.《大府之宪》 B.《宪令》 C.《法经》 D.《竹刑》 答案 C
17.秦朝强制男性犯人修筑城墙一类的劳役,女性犯人服舂米的劳役,这种刑罚称( ) A.司寇 B.罚作 C.鬼薪白粲 D.城旦舂 答案:D
33.汉代下诏“除肉刑”,是汉武帝改革刑制的一次措施。( 错) 34.皇帝亲自录囚,始于汉武帝。( 错)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法律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29.中国古代社会中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是 A.《九章律》 B.《傍章》 C.《泰始律》 D.《唐律疏议》 答案 C
30.封建“五刑”和“十恶”最早规定于 A.《北齐律》 B.《晋律》 C.《唐律疏议》 D.《开皇律》 答案 D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秦朝、两汉的法律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2.春秋时期,首次公布成文法典的国家是 A.郑 B.晋 C.齐 D.楚 答案:A
13.战国时期,提出“刑无等级”法治主张的是 A.韩非 B.商秧 C.李俚 D.吴起 答案:B
14.《竹刑》是郑国大夫( )私自编撰的。
A.子产
B.邓析
C.赵鞅
D.赵盾
D.券书
7.西周的婚姻管理机关是( A.媒氏 B.司徒 C.司约 答案 A
)。 D.司土
8. 西周的买卖契约叫( )。 A.质、剂 B.傅别 C.合同 答案 A
D.契约
9.赎刑作为一个制度始于 A.夏 B.商 C.西周 D.春秋 答案:C
1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西周“七出”的内容
A.盗窃
B.淫

中国法制史考研题库【章节题库】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圣才出品】

中国法制史考研题库【章节题库】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圣才出品】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一、概念题1.铸刑鼎(人大2008年研)答:“铸刑鼎”是春秋末期郑国公布成文法的一项重要活动。

春秋末期,首先创制成文法的是郑国的子产。

《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鼎”,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史称“铸刑鼎”事件。

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公布法律。

此举遭到晋国大夫叔向的抨击。

“铸刑鼎”之所以引起争论,是因为在春秋末期以前,虽然有成文的法律,但却是秘密的,并未公之于众。

“铸刑鼎”公布法律,从形式上看,与先王“不为刑辟”的传统不符;从内容上看,与西周以来的“礼”相违背。

2.竹刑(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答:《竹刑》是春秋时郑国大夫邓析私人编著的刑书。

《左传·定公九年》杜预注:邓析“改郑所铸旧制,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书之于竹简,故言竹刑。

”原文已佚。

邓析造刑书是在子产铸刑鼎三十余年之后。

邓析后来被郑国执政者所杀,但其竹刑却被国家采纳。

《左传·定公九年》载:“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

”竹刑较笨重的刑鼎易于携带和流传,它的出现是古代立法的一大进步。

3.《法经》(青岛大学2015年研;河北大学2015年研;南京大学2008、2003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4年研;人大2001年研;中国政法1996年研)答:《法经》是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魏相李悝所编纂的法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并成为秦汉及以后历朝立法的渊源。

从整体上看,《法经》是一部“诸法合体”而以刑为主的法典。

《法经》有6篇,《具法》是规定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的法律,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

其他5篇为“罪名之制”,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分则部分。

其基本特征在于维护封建专制政权,保护地主的私有财产和奴隶制残余,并且贯彻了法家“轻罪重刑”的法治理论。

它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与利益的体现,是地主阶级实现其政治、经济目的的工具和武器。

4.改法为律(人大2008年研)答:“改法为律”是商鞅变法中的对法律形式进行改变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法制史考试重点(精)

中国法制史考试重点(精)

名词解释:1.要交代时间2.现评价一下第一章夏商法律制度1.“刑起于兵”的理解(1、军事纪律---法(2、军事审判---法官(3、战争的残酷血腥杀戮---刑法的惩罚及强制功能(4、战争与习俗相结合的法的起源2. 夏、商、周的刑法:禹刑、汤刑、九刑3. 官刑:商朝关于国家官吏的违纪违法犯罪和失职行为进行惩治的专门法律。

带有行政法律规范的性质,但却采取刑事制裁的方式加以处4. 罪名:乱政,扰乱政治;疑众,与官方宣传不合的动摇和蛊惑人心的行为5. 奴隶制五刑:墨劓(yi刖(yue宫辟6. 媵(音映嫁制度:即王族或贵族娶妻,往往连同妻的随嫁女一同收纳为妾,但更多的妾则是奴隶主贵族从女奴中强娶的。

7. 兄终弟及:所谓“弟及为主,子继为辅”,亦即兄死弟继,无弟子继,弟死兄子继。

8. 嫡长子继承制:9. 有旨无简不听:只有犯罪意识而无犯罪实据者不能定罪。

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1.以德配天:只有有德的人,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顾。

首先,周人认为“天”是公正的,其与任何人都没有血缘关系,所以“天命”是可以转移的。

其次,天命的转移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德”。

再次,“德”的中心内容是“保民”。

2.明德慎罚:“明德”就是主张崇尚德治,提倡德教;“慎罚”就是主张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审慎、宽缓,而不应该“乱罚无罪,杀无辜”,一味用严刑峻法来使民众服从。

具体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实际就是强调将教化与刑罚相结合。

3.宗法制度:渊源于父系氏族的家长制,经夏商,至周代确立的一种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父家长为中心,由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

4.周公制礼(名解、简答、论述:周族宗法制为基础,结合夏商两代习惯法,通行全国的较为系统的礼制。

5.九刑:周公所制,可能为九篇,或为九种刑罚,并以此为篇目结构而成的法典体系。

6.吕刑:周穆王命吕侯(甫侯所制,见于《尚书》。

7.邦成:可以比附援引的先例8.先王之礼,有本有文:抽象的原则精神和具体的礼仪(礼乐形式。

在职法硕《中国法制史》历年考试真题(按章节排列)

在职法硕《中国法制史》历年考试真题(按章节排列)

在职法硕《中国法制史》历年考试真题第一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法律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2单)8、西周时期将过失犯罪称为:A、非终B、惟终C、眚D、非眚(12单)10、在西周时,“非终”、“惟终”指在裁判上要区分:A、偶发与一贯B、过失与故意C、坦白与抗拒D、自首与告发(10单)7、西周的借贷契约是()。

A、傅别B、质剂C、书契D、约剂(09单)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是春秋时的( )。

A.邓析 B.子产 C.赵鞅 D.范宣子(06单)12.下列选项中,不属“六禁”内容的是()A.金禁B.嬉禁C.狡禁 D.宫禁(04单)37.西周时期的买卖契约称为( ).A.契券B.券书C.质剂D.傅别(04单)42.《法经》的篇目是()。

A.六篇B.七篇C.九篇D.十二篇(03单)1.西周法律中的“非眚”指的是()。

A.故意犯罪B.过失犯罪C.惯犯D.偶犯(03单)2.李悝在制定《法经》时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

A.不孝B.盗贼C.贪墨D.权制独断(02单)1、“刑罚世轻世重”理论是在()形成的。

A.西周B.春秋C.秦朝D.汉朝(02单)13、春秋时期郑国的成文法“竹刑”是由()编制的。

A.子产B.邓析 C.赵鞅D.叔向二、多项选择题(12判)27、西周的土地在法律上全部属于周王所有()。

(11多)40.西周时期形成了审理案件的“五听”制度。

“五听”包括( ).A.”辞听”B.“色听”C.“声听”D.”耳听(09多)40.西周将故意犯罪不称为( )。

A、非眚 B.不端 C.非终 D.惟终(08多)40.西周“五过”中受私人请托而枉法的不称为( )。

A.惟反 B. 惟内 C.惟货 D.惟来(04多)60.西周婚姻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A.“父母之命,媒约之言”B.“六礼”C.“七出”、“三不去”D.“同姓不婚”(03判)27.西周时期的借贷契约为“质剂”。

三、论述题(12分)46、分析下面一段话的含义,并用法理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和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试卷1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和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试卷1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和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试卷1(总分:9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 )”。

A.商刑B.汤刑√C.吕刑D.九刑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汤刑。

夏商两朝的法律总称分别为禹刑和汤刑,都带有对祖先或者朝代建立者的尊敬与怀念之意,故以大禹和商汤的名字命名。

3.商朝有“三风十愆”的规定,其中三风中的巫风是指A.庭内起舞、沉溺酒歌√B.贪求财物、迷恋美色、狩猎不休C.巫蛊乱政、残害忠良D.蔑视圣人教训、拒绝忠直劝告、亲小人远贤臣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商朝立法概述。

对于古代的这些名词概念,不能简单地以现代意思揣度,除非古文功底深厚,否则只能细心识记。

巫风虽然带有“巫”字,但其主要针对的是官吏只顾吃喝玩乐、不理政事;淫风则指贪求财物、迷恋美色、狩猎不休,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生活作风层面;乱风则指蔑视圣人教训、拒绝忠直劝告、亲小人远贤臣,侧重执政思想观念和用人方面。

4.关于奴隶制五刑,流行的说法认为最早源于A.上古祭祀活动中的献俘、杀俘仪式B.原始社会后期军法、军令的积累C.先进部落苗民的刑罚√D.夏商时期的天罚、神判观念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夏商刑事立法。

虽然一般的理论都认为我国最早的法律制度是起源于祭祀活动、军法和军令等,也带有浓厚的神权法思想,但是在具体问题上还是要细致地认识和理解,例如本题中的奴隶制五刑,尽管也与A、B、D三选项密不可分,但是从源头上来看还是先进苗民的刑罚。

在职法硕《中国法制史》历年考试真题(按章节排列)

在职法硕《中国法制史》历年考试真题(按章节排列)

在职法硕《中国法制史》历年考试真题第一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法律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2单)8、西周时期将过失犯罪称为:
A、非终
B、惟终
C、眚
D、非眚
(12单)10、在西周时,“非终”、“惟终”指在裁判上要区分:
A、偶发与一贯
B、过失与故意
C、坦白与抗拒
D、自首与告发
(10单)7、西周的借贷契约是()。

A、傅别
B、质剂
C、书契
D、约剂
(09单)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是春秋时的( )。

A.邓析
B.子产
C.赵鞅
D.范宣子
(06单)12.下列选项中,不属“六禁”内容的是()
A.金禁
B.嬉禁
C.狡禁
D.宫禁
(04单)37.西周时期的买卖契约称为( ).
A.契券
B.券书
C.质剂
D.傅别
(04单)42.《法经》的篇目是()。

A.六篇
B.七篇
C.九篇
D.十二篇
(03单)1.西周法律中的“非眚”指的是()。

A.故意犯罪
B.过失犯罪
C.惯犯
D.偶犯
(03单)2.李悝在制定《法经》时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

A.不孝
B.盗贼
C.贪墨
D.权制独断
(02单)1、“刑罚世轻世重”理论是在()形成的。

A.西周
B.春秋。

曾代伟《中国法制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曾代伟《中国法制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曾代伟《中国法制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目录内容简介目录局部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秦朝的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汉朝的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隋唐五代的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详解第七章宋元的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详解第八章明朝的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详解第九章清朝的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章清末法律制度的变革1复习笔记10.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一章中华民国的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11.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二章新民主主义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三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法制概略1复习笔记13.2课后习题详解第二局部名校考研真题详解5学623理论法学〔法制史局部〕考研真题及详解国人民大学法学院623理论法学〔法制史局部〕考研真题及详解4年中山20法律B卷〕考研真题及详解1年南开大学872法制史〔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考研真题10年华东政法大学612法律史〔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考研真题2022年南京大学法学院924法律史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第一局部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四五千年前的神话传说时代。

此时的法表现为习惯法。

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国家社会,自夏、商至周,史称“三代〞。

这一时期礼与刑法制的两大组成局部。

夏朝法律制度直接源于原始时代的习惯法。

其法制中,既表现出神权法的价值倾向,又保存了较多的原始习俗的剩余。

公元前16世纪,商族推翻夏朝建立商朝。

商人迷信鬼神,信奉“天命〞、“天罚〞观念。

神权法思想在商朝到达顶峰。

华东政法政法中国法制史习题

华东政法政法中国法制史习题

《中国法制史》习题汇编·绪论·第一章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夏商法律制度·第二章西周法律制度·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第四章秦朝法律制度·第五章汉朝法律制度·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法律制度·第七章隋唐法律制度·第八章五代十国与宋朝法律制度·第九章辽、金、西夏、元朝法律制度·第十章明朝法律制度·第十一章清朝法律制度·第十二章太平天国法律制度·第十三章晚清法律制度的变革·第十四章南京临时政府法律制度·第十五章北洋政府法律制度·第十六章南京国民政府法律制度·第十七章革命根据地时期人民民主政权法律制度·第十八章新中国法制的发展绪论1. 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 学习中国法制史有何现实意义?3. 中国法制史的基本发展线索及基本特点是什么?top↑第一章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夏商法律制度1. 简述中国法的起源。

2. 简述夏商法制中的神权法思想。

3. 何谓《禹刑》、《汤刑》?4. 夏商时期刑法的原则主要有哪些?5. 何谓奴隶制五刑?top↑第二章西周法律制度1. 试述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

2. 何谓周礼?3. 何谓《九刑》?4. 何谓《吕刑》?5. 何为“礼”和“五礼”?西周礼的实质是什么?6. 简述西周刑法的主要原则。

7. 试述西周礼与刑的关系。

8. 简述西周的契约制度。

9. 试述西周的婚姻制度。

10. 简述西周的家庭制度。

11. 简述西周的继承制度。

12. 何为“五听”?top↑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1. 举例说明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及其意义。

2. 试述春秋时期的“礼”、“法”之争。

3. 何谓《法经》?4. 《法经》的篇目及内容的逻辑关系怎样?它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如何?5. 试述商鞅在秦国的法制改革。

top↑第四章秦朝法律制度1. 简述秦朝立法指导思想。

中国法制史题库 第一部分上古的法律制度 一 单项选择题 1将“法”改

中国法制史题库 第一部分上古的法律制度 一 单项选择题 1将“法”改

中国法制史题库第一部分上古的法律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将“法”改为“律”,是在()。

CA夏朝B西周C战国时期的秦D汉2、夏朝有五种刑罚,共()条。

DA五百B一千C二千D三千3、“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是夏启讨伐有扈式时发布的()。

BA习惯B战争动员令C祭祀D礼仪4、“昏、墨、贼,杀”中的刑名是()。

DA昏B墨C贼D杀5、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

据叔向解释:“杀人不忌为( )”。

C A昏B墨C贼D杀6、在我国,首次制定赎刑是在()。

A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7、《竹书纪年》记载:“夏后芬三十六年作( )”。

DA囹圄B夏台C钧台D圜土8、相传夏桀时,曾把商汤“囚之()”。

CA圜土B钧台C夏台D囹圄二、多项选择题1、夏朝的监狱叫做()。

ABCA圜土B夏台C钧台D囹圄2、“昏、墨、贼,杀”是夏朝的法律制度,其中的罪名是()。

BCDA 杀B昏C墨D贼一、单项选择题1、炮烙之刑出现于。

DA、夏朝B、西周C、春秋D、商朝1、商朝假托天意断罪、具有一定司法权的人是。

CA、商王B、贵族C、卜者D、掌戮2、商朝在实行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后,又逐渐实行了。

AA、嫡长继承制B、兄终弟及C、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并行D、诸子均分3、商朝刑法的总称是。

DA、九刑B、禹刑C、宫刑D、汤刑4、把犯罪者晒成肉干的刑罚称作。

AA、脯B、醢C、墨D、劓二、多项选择题1、商朝的罪名主要有。

BCDA、昏B、不吉不迪C、暂遇奸宄D、不从誓言2、商朝的监狱称作。

ABCA圜土B、牖里C、囹圄D、廷尉3商朝的肉刑有。

BDA、醢B、墨刑C、劓殄D、劓刑4、商朝死刑处决方法除斩、戮以外,还有。

ABCDA、炮烙B、醢C、脯D、劓殄一、单项选择题1、周穆王曾命()依照夏朝的赎刑作《吕刑》。

BA子产B吕侯C邓析 D 赵鞅1、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

AA明德慎罚B法令由一统C德刑并用D法网严密3、西周时期,对公族试用的死刑方法为()。

BA斩、戮B磬C定杀D醢4、西周早期,诸侯和臣属对土地只有占有、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即所谓的()。

《中国法制史》网上考试题库【勿删】

《中国法制史》网上考试题库【勿删】

45.唐律规定,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的行为构成 A.不孝 B.恶逆 C.大不敬 D.不义 答案 B
46. 唐律中大致相当于现今刑法总则篇的是
A.《名例》
B.《刑名》
答案 A
C.《法例》
D.《具律》
47.唐代最早增设加役流作为死罪减刑的是( )
) D.胖瘦
21.“以古非今”罪规定在( )。 A.秦律 B.汉律 C.魏律 D.宋律 答案 A
22.秦朝司法审判的成例称为( ) A.廷行事 B.决事比 C.比 答案 A
D.则例
23.秦朝九卿中负责司法审判之官是(
)。
A.卫尉 B.廷尉 C.少府 D.奉常
答案 B
24. 汉代起诉叫( A.乞鞫 B.告劾 答案 B
B.断手、刖、劓、宫、大辟 D.醢、脯、劓、墨、大辟
4.商朝思想政治范畴的罪名是 A.腹非罪 B.“乱政”、“疑众” 答案:B
C.“好党”
D.妄言罪
5.西周时,定罪量刑要考虑犯罪的主观要件,将偶犯称为( )
A.丰眚 B.非终 C.唯终
D.眚
答案 B
6.西周的判例叫( )。
A.成
B.判 C.例
答案 A
) E.土地
4.西周在审讯中要求法官察言观色的“五听”是( ) A.辞听 B.色听、气听 C. 目听 D.耳听 E.鼻听 答案 ABCD
5.西周婚姻成立的要件“六礼”中有( ) A.纳采 B.问名 C.纳吉 D.请期 E.亲迎 答案:ABCDE
6.西周婚姻成立的条件是(

A.婚姻的“六礼” B.父母之命、媒约之言
A、《新律》
B、《大律》
C、《北魏律》
D、《晋律》
答案 D
43.首次区别了律与令的性质的律典是( )

中国法制史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习题及答案

中国法制史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春秋战国法律制度一、选择题1、在我国,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是郑国的(C)。

A叔向B孔子C子产D邓驷颛zhuān2、春秋时期晋国铸刑鼎公布成文法,首先提出反对的是(A)。

A孔子B子产C荀寅D邓析3、《法经》共( A)篇。

A六B七C三D九4、春秋时期,郑国公布成文法,受到(D )的反对。

A孔丘B商鞅C魏文侯D叔向5、我国首次公布成文法是春秋时期(B)的子产。

A赵国B郑国C魏国D吴国6、春秋时期孔子反对晋国(A)铸刑鼎。

A 赵鞅B叔向C邓驷遄D子产7、楚国在悼王时任用(B)为令尹,实行变法。

A商鞅B吴起C屈原D李悝8、郑国的( B) “铸刑书于鼎”,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

A孔子B子产C邓析D赵鞅9、“竹刑”的作者是(C )。

A孔子B子产C邓析D赵鞅10、商鞅以(A )为蓝本改法为律,进行法制改革。

A法经B秦律C禹刑D九刑11、《法经》是战国初期(B )制定的。

A吕侯B李悝k uīC商鞅D萧何12、《法经》六篇的第一篇是( D)。

(盗贼网捕杂具)A杂B具C囚D盗13、春秋时期,郑国和晋国公布成文法,受到(AD )的批评。

A孔丘B商鞅C魏文侯D叔向14、春秋时期,楚国两次制订法律,分别是(C D)。

A“被庐之法”B“常法”C“仆区之法”D“茆máo门法”15、战国时期李悝《法经》各篇分别是(ABCD )。

A盗法、贼法B囚(网)法、捕法C杂法D具法16、春秋时期晋国制定的法律有(AD)。

A《被庐之法》B《仆区法》 C 刑书D《常法》二、名词解释及简答题1、铸刑书。

2、竹刑。

3、《法经》。

4、战国时期地主阶级的立法指导思想。

5、《法经》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夏商时期的法律制度
一、概念题
1.氏族习惯
答:氏族习惯是法的胚胎形式,法的起源实际上是氏族习惯向奴隶制习惯法的质变过程。

它是指氏族社会调整社会关系的共同规范,它产生在原始公有制的基础上,是协调社会纠纷,约束人们共同劳动以及平均分配的共同准则。

2.习惯法(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研)
答:习惯法是奴隶制国家法律的主要表现形式。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证实夏代已经产生了奴隶制国家和体现奴隶主阶级意志的习惯法。

夏代统治集团将传袭已久的原始习惯加以筛选补充,变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习惯法。

夏代习惯统治方式,是中国阶级社会诞生以来最早出现的最为简陋的统治方式,这种统治方式的落后性,是由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立法技术落后所决定的。

3.夏礼
答:夏王朝一建立,统治者便把礼摆到重要位置。

无论在明示法律关系方面还是在婚姻家庭关系方面,礼都起到了民事法规的实际调整作用。

夏礼是体现国家意志的行为规范。

它源于氏族社会的礼,在夏代奴隶制国家里被改造赋予了阶级属性和法律效力,从而变为奴隶制国家法律统治的有效武器。

4.“王权神授”
答:“王权神授”是商代的立法思想之一。

商代统治者把奴隶主贵族对人世间的法律统治,神话为“秉承天意”,以使奴隶制国家的统治合法化、神权化,并赋予商王这一奴隶主阶级总代表以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地位。

这种宣传不仅使王权专制披上了宗教神学色彩,而且可以借此大肆欺骗愚弄被压迫的劳动群众。

5.五刑
答:“五刑”是指长期存在于中国奴隶制时代的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常用刑。

夏代为有效镇压反抗奴隶主国家统治与扰乱社会秩序的犯罪,承袭并发展了舜禹时代习惯处罚方式,从而初步确立了奴隶制五刑制度,即墨、劓、剕、宫、大辟。

这五种刑罚由轻至重,构成了中国早期法律中完备的刑罚体系。

6.大辟(人大2012年研)
答:大辟是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五刑”中对死刑的通称。

《尚书·吕刑》郑玄注:“辟,罪也?死是罪之大者。

谓死刑为大辟。

”夏代初步确立了奴隶制五刑制度,即墨、劓、剕、宫、大辟。

大辟即是五刑之一。

商代也规定了五刑制度。

其中,作为死刑制度的大辟最为残酷。

除去斩刑外,还有醢、脯、焚、剖心、刳、剔等刑杀手段,充分暴露出商代刑法制度的野蛮与残忍性。

7.“天讨”与“天罚”
答:“天讨”与“天罚”是商代的立法思想之一。

这种理论是由“君权神授”的理论发展而来。

商代统治者为证明其刑杀和讨伐活动的合理性,将他们在人世间的用刑诡称为奉天刑罚与替天讨罪。

这种神话宣传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普遍迷信落后的历史条件
下,具有相当的欺骗性。

他为商代统治者掩饰其刑事镇压的残酷性,以及为加强法律制度的威慑力提供了法律依据。

8.圜土
答:圜土是指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时期监狱的总称。

夏代称监狱为“圜(音圆)土”。

“圜者,圆也”,即用土构筑圆形监狱以关押人犯。

尽管监狱机构还相当粗疏简陋,但毕竟为商周的健全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商代因袭夏制,把监狱仍称之为“圜土”。

此外,商代又有专门关押要犯的狱,称之为“囹圄”。

9.内服、外服
答:这是对商代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中两个地域范围的描述。

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称为王畿,又称为“内服”;而分封于其他氏族国家的称为“外服”,由其他诸侯国统辖,商王不能直接行使管辖权。

内服和外服根据宗法制原则相联系,最终建立起商王对地方诸侯国的控制结构。

无论是内服还是外服,其统治者都实行世袭制度。

10.乱政
答:乱政是商代三种“政治性”违法行为的罪名:“析言破律”,即随意曲解或破坏法律政令;“乱名改作”,即扰乱法定名分或变乱政制法度;“执左道”,即利用旁门左道干扰统治秩序。

其刑罚是死刑。

11.疑众
答:疑众是商代五种扰乱社会秩序行为的罪名:“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
即违禁而作乐舞、奇装异服、奇技淫巧蛊惑人心;“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这种罪包括三种行为方式:一是虚伪狡诈、巧言令色、以虚伪的言辞进行狡辩,蛊惑人心的,二是宣扬违法的理论蛊惑人心的,三是纵容非法言行;“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即假借神鬼之说或宗教仪式进行蛊惑人心,逆悖礼制。

这种罪的刑罚是死刑。

12.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答:这是夏代的刑罚适用制度。

不辜,指相对所追诉罪刑,应判处无罪或轻罪的人,即对本罪是无辜的人:不经,指不按照经常做法,即违反常规、一般行为规范的人。

这项制度的要求就是宁可漏杀有罪,也不能错杀无辜,是对“疑罪”进行适用的,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慎刑思想。

二、简答题
1.请简要回答中国法制文明起源的几种观点。

答:中国历史上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基于不同的认识立场和学说背景形成了以下几种起源论观点:
(1)起源于天意说。

这主要是早期神权法思想的观点,到后世也仍然存在,其影响主要在于论证王权或君权的神圣性和合法性。

(2)朴素的自然法思想。

这主要是道家的学说,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自然界存在固有规律,通过“道”为人世所领悟,并成为法律。

(3)定纷止争说。

这主要是旬子和法家的观点,基于对“人性恶”的基本设定,认为法律是圣人创制出来,用以克制人贪欲、争斗的本性,根据名分的确定、分配各种社会资源从而制止争端的工具。

这种学说在春秋战国渐渐兴盛起来,主要是基于当时的战乱环境。

(4)宋代法律起源于“理”的起源论。

这是理学家的观点,他们将儒家所主张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哲学化为一种“绝对真理”,是先于宇宙万物存在的;但是这里的绝对真理和道家的朴素自然法思想不同:道家认为人只能消极地适应“道”这种宇宙真理,即无为;而理学家认为人可以积极地适应。

(5)刑起于兵,礼起于祭祀的观点。

即认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刑和礼两大方面,刑脱胎于战争,而礼则形成于早期宗教祭祀规则。

这种起源论构成了主流。

2.简述夏代的法律形式。

答:夏代的法律形式主要有:
(1)习惯法
夏代建立之初,习惯法成为当时法律的主要形式,即把原始社会的祭祀鬼神的“礼”,改造成为奴隶主阶级实施法律统治的工具。

夏代习惯统治方式,是中国阶级社会诞生以来最早出现的最为简陋的统治方式,这种统治方式的落后性,是由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立法技术的落后所决定的。

(2)制定法
夏代统治期间,在沿袭习惯法的同时,也出现了制定法。

《左传》所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就是统治阶级适应形势需要,加速制定法出台的反映。

(3)誓
誓是夏、商代君主在战争期间发布的紧急军事命令。

正如《尚书》所载:夏启在平息有扈氏叛乱时,曾于甘地发布“誓”。

以此约束全体从征人员。

又如商汤在讨伐夏桀时曾经发布《汤誓》,用以约束所有从征人员。

3.简述商代的立法思想。

答:商代以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指导统治阶级立法的思想原则也有了进一步发展。

“殷尚鬼”、“率民以事神”,证明了商代神权法思想一直占据社会的统治地位。

(1)“王权神授”的法律思想。

商代统治者把奴隶主贵族对人世间的法律统治,神化为“秉承天意”,无非要使奴隶制国家统治合法化、神圣化,并赋予商王这一奴隶主阶级的总代表以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地位。

这种宣传不仅使王权专制披上了宗教神学的色彩,而且可以借此大肆欺骗愚弄被压迫的劳动群众。

(2)“天讨”与“天罚”的法律思想。

商代统治者为证明其刑杀和讨伐活动的合理性。

将他们在人世间的用刑诡称为奉天行罚与代天讨罪,这种神话宣传具有相当的欺骗性,它为商代统治者掩饰其刑事镇压的残酷性,以及加强法律制度的威慑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4.简述夏代“天讨”、“天罚”的神权政治法律观。

答:在中国文明史的初期,“天”的观念在人们思维中占有重要位置。

“天”被视做万物的最高主宰和本源。

这种“天道”观被统治者用来作为解释行使政权、适用法律的最终依据。

他们声称自己是奉“上天”之意来治理天下;适用法律、实施刑罚也是奉行“天意”;即“天讨有罪”,“天命殛(音吉,杀死)之”,“恭行天之罚”等。

以此来加强其政权和法律制度的威慑力量。

在夏及以后的商周时期,“天讨”、“天罚”的观点是当时最为流行的官方政治法律观,直接影响到当时的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

5.简述商代的罪名与刑罚。

答:商代甲骨文以及其他文献资料证明,其时刑法已在夏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所以苟子曾说“刑名从商”。

商代的罪名已明显多于夏代,涉及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