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批评理论37页PPT
合集下载
13.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课堂PPT)
西方文学理论
英美新批评文论
1
概述
一、英美新批评 (一)英美新批评,也被称为“本体论批
评”“文本批评”“客观主义批评”等, 是20世纪20年代肇始于英国、30年代至60 年代兴盛于美国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 (二)它将文学批评的重点由时代和作者转 向作品,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整体, 倡导对文本的形式结构和意义进行细读, 推崇“科学化的”解读和客观主义批评。
9
一、非个性与客观对应物
(四)评价 艾略特的“有机整体观”和诗歌创作的非
个性化理论,要求文学研究重点关注文学作品内 部过程而非作者意图和读者反应,重视对文本客 观性、语言复杂化和情感结构的研究,摒弃了实 证主义和印象主义的主观批评,这种批评观成为 新批评的“细读”“本体论”等理论的支3
二、情感语言与实用批评
(三)细读
1、细读是指对作品词语进行封闭的、细致的阅 读和分析,它要求批评者排除和作品无关的杂 念,对作品文本进行客观谨慎的阅读与考察。
2、瑞恰慈认为所有的好诗都要求细读,它鼓励 要恰到好处地注意它的字面意义,这要靠读者 的鉴赏力来发现。
3、细读方法是瑞恰慈在剑桥大学进行的文学教 学实验的成果和总结。隐去诗人名字让学生阅 读。
14
二、情感语言与实用批评
(四)文学语言的四种意义
瑞恰慈指出应该运用细读方法对文学语言的 四种意义进行辨析。这四种意义分别是:
1、字面意义,是指作者运用语言所谈到的事物, 实际发读者感受和思考的契机;
2、情感意义,是作者对自己所谈到事物的情感态 度。
3、语气,是作者对于读者的态度,它往往能反映 初作者对于自己和读者之间关系的看法;
3、浪漫主义文论主张作者决定论,认为了解作者 的身世和性情是理解作品的前提。
英美新批评文论
1
概述
一、英美新批评 (一)英美新批评,也被称为“本体论批
评”“文本批评”“客观主义批评”等, 是20世纪20年代肇始于英国、30年代至60 年代兴盛于美国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 (二)它将文学批评的重点由时代和作者转 向作品,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整体, 倡导对文本的形式结构和意义进行细读, 推崇“科学化的”解读和客观主义批评。
9
一、非个性与客观对应物
(四)评价 艾略特的“有机整体观”和诗歌创作的非
个性化理论,要求文学研究重点关注文学作品内 部过程而非作者意图和读者反应,重视对文本客 观性、语言复杂化和情感结构的研究,摒弃了实 证主义和印象主义的主观批评,这种批评观成为 新批评的“细读”“本体论”等理论的支3
二、情感语言与实用批评
(三)细读
1、细读是指对作品词语进行封闭的、细致的阅 读和分析,它要求批评者排除和作品无关的杂 念,对作品文本进行客观谨慎的阅读与考察。
2、瑞恰慈认为所有的好诗都要求细读,它鼓励 要恰到好处地注意它的字面意义,这要靠读者 的鉴赏力来发现。
3、细读方法是瑞恰慈在剑桥大学进行的文学教 学实验的成果和总结。隐去诗人名字让学生阅 读。
14
二、情感语言与实用批评
(四)文学语言的四种意义
瑞恰慈指出应该运用细读方法对文学语言的 四种意义进行辨析。这四种意义分别是:
1、字面意义,是指作者运用语言所谈到的事物, 实际发读者感受和思考的契机;
2、情感意义,是作者对自己所谈到事物的情感态 度。
3、语气,是作者对于读者的态度,它往往能反映 初作者对于自己和读者之间关系的看法;
3、浪漫主义文论主张作者决定论,认为了解作者 的身世和性情是理解作品的前提。
西方文学流派课件
第5页/共37页
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卡夫卡 弗兰茨·卡夫卡(1883 — 1924),奥地利著名小说家, 出生于布 拉格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卡夫卡由 1912 年开始创作,成名作为《变形记》, 由此到 1922 年,他持续不断地发表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写作了三部未完 成的长篇小说:《美国》(1912 — 1914)、《诉讼》(1914 一 1918)和《城堡》(1922)。
新小说关心人和人在世界中的处境,追求完全的主观性, 强调创新性和探索性,反对艺术形式上的保守和僵化。
代表作家及作品:阿兰·罗伯—戈里耶《嫉妒》,克洛 德·西蒙《佛兰德公路》,玛格丽特·杜拉丝《琴声如诉》。
第16页/共37页
荒诞派戏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它兴起于法国,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 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 作。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是典型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 作。
第12页/共37页
意识流文学 意识流文学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法、
美等国文坛上,采用悖逆于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艺术 表现形式,来展现常人视线不及的精神领域。通过依附于 语言的表达来经历人类主观生命的世界。
意识流文学的奠基者是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 (1871 — 1922),代表作七卷本长篇小说《追忆似水 年华》。
第9页/共37页
剧本《禁闭》是萨特的代表作。它描写死后禁闭在地狱里 三个阴魂加尔撒、伊内丝、艾丝黛尔。加尔撒是个胆小鬼, 伊内丝是个搞同性恋的女人,艾丝黛尔是个追逐男性的色 情狂。这二女一男各自掩盖自己生前的罪过,但他们又互 相追逐。他们当中每两人在一起时,外一人总要从旁破坏, 于是发生了无穷无尽的冲突。最后他们分别供出了被禁闭 在这地狱的原因:加尔撒原是和平主义文人,因在战场上 胆怯逃跑被枪毙后来到地狱;伊内丝因把丈夫情妇赶走致 使丈夫自杀,因此自己也被打入这座地狱;艾丝黛尔因爱 慕金钱,与一个老头结婚,又与一个情人来往,并把私生 婴儿溺死,触犯了法律而来到这里。作品借此表达存在主 义的哲学思想:每个人都在至死不变地追求自己的自由: 但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来说都是地狱。剧本有句名言: “他人就是地狱”,既集中地概括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又 鲜明地表现了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所以,这个剧本曾被 西方评论界誉为当代存在第主10页义/共戏37页剧的纪50年代中叶出现在法国文坛的一
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卡夫卡 弗兰茨·卡夫卡(1883 — 1924),奥地利著名小说家, 出生于布 拉格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卡夫卡由 1912 年开始创作,成名作为《变形记》, 由此到 1922 年,他持续不断地发表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写作了三部未完 成的长篇小说:《美国》(1912 — 1914)、《诉讼》(1914 一 1918)和《城堡》(1922)。
新小说关心人和人在世界中的处境,追求完全的主观性, 强调创新性和探索性,反对艺术形式上的保守和僵化。
代表作家及作品:阿兰·罗伯—戈里耶《嫉妒》,克洛 德·西蒙《佛兰德公路》,玛格丽特·杜拉丝《琴声如诉》。
第16页/共37页
荒诞派戏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它兴起于法国,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 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 作。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是典型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 作。
第12页/共37页
意识流文学 意识流文学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法、
美等国文坛上,采用悖逆于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艺术 表现形式,来展现常人视线不及的精神领域。通过依附于 语言的表达来经历人类主观生命的世界。
意识流文学的奠基者是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 (1871 — 1922),代表作七卷本长篇小说《追忆似水 年华》。
第9页/共37页
剧本《禁闭》是萨特的代表作。它描写死后禁闭在地狱里 三个阴魂加尔撒、伊内丝、艾丝黛尔。加尔撒是个胆小鬼, 伊内丝是个搞同性恋的女人,艾丝黛尔是个追逐男性的色 情狂。这二女一男各自掩盖自己生前的罪过,但他们又互 相追逐。他们当中每两人在一起时,外一人总要从旁破坏, 于是发生了无穷无尽的冲突。最后他们分别供出了被禁闭 在这地狱的原因:加尔撒原是和平主义文人,因在战场上 胆怯逃跑被枪毙后来到地狱;伊内丝因把丈夫情妇赶走致 使丈夫自杀,因此自己也被打入这座地狱;艾丝黛尔因爱 慕金钱,与一个老头结婚,又与一个情人来往,并把私生 婴儿溺死,触犯了法律而来到这里。作品借此表达存在主 义的哲学思想:每个人都在至死不变地追求自己的自由: 但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来说都是地狱。剧本有句名言: “他人就是地狱”,既集中地概括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又 鲜明地表现了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所以,这个剧本曾被 西方评论界誉为当代存在第主10页义/共戏37页剧的纪50年代中叶出现在法国文坛的一
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一节 艾略特、瑞恰慈和燕卜逊
4、【客观对应物】
为了做到“逃避感情”和“逃避个性”,艾略特在《哈 姆雷特》一文中,提到了著名的“客观对应物”的观点, 认为应该寻找客观对应物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借以成为 诊治浪漫主义情感放纵的药方。
客观对应物是指,诗人寻找到的把自身情感外在转化后 的某种媒介。
艾略特提出“客观对应物”的概念,是试图克服19世纪 文学中出现的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也是浪漫主 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立。
西方文学理论
英美新批评文论
概述
一、【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也被称为“本体论批评”“文本批 评”“客观主义批评”等,是20世纪20年代肇始于英国、 30年代至60年代兴盛于美国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
它将文学批评的重点由时代合作者转向作品,认为文学 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倡导对文本的形式结构和意义 进行细读,推崇“科学化的”解读和客观主义批评。
概述
四、【英美新批评的代表人物】 英国: 艾略特、瑞恰慈、燕卜荪。 美国: 兰色姆、退特、布鲁克斯。
第一节 艾略特、瑞恰慈和燕卜荪
一、非个性与客观对应物
1、【艾略特】
艾略特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诗人和批评家之一,出生于 美国,定居于英国。
注重对具体诗人的评价和鉴赏,也注重对文学全面、整 体的思考。
“张力”是新批评用来进行文本意义结构分析的一个概 念,由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提出,用来概括诗 的突出性质和考察、评价诗的意义创造。
推特所说的张力是逻辑术语,是逻辑术语的外延和内涵 去掉前缀形成的,外延和内涵原本分别指概念的适用范 围和在概念中反映出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在退特的引申 中,外延指的是诗的一项之间概念上的联系,内涵指的 是诗歌的感情色彩或联想意义等,
第七章 浪漫主义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二、柯勒律治——想象与天才
柯勒律治(1772— 1834),英国著名浪漫 主义诗人和批评家。 其文论著作主要有 《文学生涯》、《莎 士比亚评论集》等。
第二节 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
(1)论想象
①他给“想象”确定的两个 内涵是统一的精神与融合的 魔力
想象是将作家的主动性与对 象的被动性在相当的深度与 限度上加以综合的“中间力 量”。
“诗人之作诗只受到一种限制,那就是,他必须 把直接的快感授给一个人,使之获得所期望于他 的见识。”
——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
第二节 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
(3)论诗的语言
①力主诗歌应该运用日常乡间语言。
“我也采用了这些乡下人的语 言(当然清除了其中那些似乎 是真正的缺点,清除了一切经 常会而且必然会使人厌恶或唾 弃的因素),因为此等人时时 刻刻都接触到最精彩的语言所 从出的最精彩的事物。”
——弗·施莱格尔:《文学史讲演》
第一节 施莱格尔兄弟和海涅
(2)在文学的内容方面, 弗·施莱格尔要求文学反映 时代,艺术应该发挥认识功 能。
他所说的对时代的反映、对 生命和社会的认识,都是经 过主观化了的认识,现实仅 仅是观念的化身,观念始终 是第一位的。
第一节 施莱格尔兄弟和海涅
“浪漫主义的诗是包罗万象的 进步的诗。它的使命不仅在于 把一切独特的诗的样式重新合 并在一起,使诗同哲学和雄辩 术沟通起来,它力求而且应该 把诗和散文、天才和批评、人 为的诗和自然的诗时而掺杂起 来、时而融合起来。
——柯勒律治:《文学传记》
第二节 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
“良知是诗才的躯体,幻 想是它的衣衫,运动是它 的生命,而想象则是它的 灵魂”
——柯勒律治:《文学传记》
柯勒律治(1772— 1834),英国著名浪漫 主义诗人和批评家。 其文论著作主要有 《文学生涯》、《莎 士比亚评论集》等。
第二节 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
(1)论想象
①他给“想象”确定的两个 内涵是统一的精神与融合的 魔力
想象是将作家的主动性与对 象的被动性在相当的深度与 限度上加以综合的“中间力 量”。
“诗人之作诗只受到一种限制,那就是,他必须 把直接的快感授给一个人,使之获得所期望于他 的见识。”
——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
第二节 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
(3)论诗的语言
①力主诗歌应该运用日常乡间语言。
“我也采用了这些乡下人的语 言(当然清除了其中那些似乎 是真正的缺点,清除了一切经 常会而且必然会使人厌恶或唾 弃的因素),因为此等人时时 刻刻都接触到最精彩的语言所 从出的最精彩的事物。”
——弗·施莱格尔:《文学史讲演》
第一节 施莱格尔兄弟和海涅
(2)在文学的内容方面, 弗·施莱格尔要求文学反映 时代,艺术应该发挥认识功 能。
他所说的对时代的反映、对 生命和社会的认识,都是经 过主观化了的认识,现实仅 仅是观念的化身,观念始终 是第一位的。
第一节 施莱格尔兄弟和海涅
“浪漫主义的诗是包罗万象的 进步的诗。它的使命不仅在于 把一切独特的诗的样式重新合 并在一起,使诗同哲学和雄辩 术沟通起来,它力求而且应该 把诗和散文、天才和批评、人 为的诗和自然的诗时而掺杂起 来、时而融合起来。
——柯勒律治:《文学传记》
第二节 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
“良知是诗才的躯体,幻 想是它的衣衫,运动是它 的生命,而想象则是它的 灵魂”
——柯勒律治:《文学传记》
《英美新批评》课件
跨学科的批评理论融合:随着文学研究的跨学科趋势,英美新批评与哲学、心理 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理论 资源。
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应用与发展
全球化语境为英美新批评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和发展空间。 新批评理论在分析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时,能够提供一种跨 文化和跨语言的批评视角,促进文学的国际交流和理解。
新批评理论在全球化语境下,将更加注重比较文学的研究,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揭示文学的普遍性和 差异性,推动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对文学批评的贡献与影响
英美新批评对文学批评的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注重文本细读和作品内在结构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强 调对文本的独立性和自足性,推动了文学批评从外部研究转向内部研究。
比较诗学研究
新批评注重比较诗学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中的诗学思想和理论,揭示诗学的共性和 差异,推动诗学的交流和发展。
05 英美新批评的局限与挑战
CHAPTER
对形式主义的过度强调
要点一
总结词
过度关注文本的形式和结构,忽视作品的社会、历史和文 化背景。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英美新批评派过于强调文本的形式和结构,将文学作品视 为独立的、自足的艺术品,忽视了作品所处的社会、历史 和文化背景对作品的影响。这种倾向导致了对文本的孤立 解读,限制了对作品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特点
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具有自身的价值 和意义。同时,它也注重对文本的语言、结构、意象等方面的细致分析,以揭示文本的深层含义和艺 术价值。
英美新批评的发展历程
起源
英美新批评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 主要代表人物有I.A.理查兹、T.S.艾略特等。
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应用与发展
全球化语境为英美新批评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和发展空间。 新批评理论在分析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时,能够提供一种跨 文化和跨语言的批评视角,促进文学的国际交流和理解。
新批评理论在全球化语境下,将更加注重比较文学的研究,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揭示文学的普遍性和 差异性,推动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对文学批评的贡献与影响
英美新批评对文学批评的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注重文本细读和作品内在结构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强 调对文本的独立性和自足性,推动了文学批评从外部研究转向内部研究。
比较诗学研究
新批评注重比较诗学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中的诗学思想和理论,揭示诗学的共性和 差异,推动诗学的交流和发展。
05 英美新批评的局限与挑战
CHAPTER
对形式主义的过度强调
要点一
总结词
过度关注文本的形式和结构,忽视作品的社会、历史和文 化背景。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英美新批评派过于强调文本的形式和结构,将文学作品视 为独立的、自足的艺术品,忽视了作品所处的社会、历史 和文化背景对作品的影响。这种倾向导致了对文本的孤立 解读,限制了对作品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特点
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具有自身的价值 和意义。同时,它也注重对文本的语言、结构、意象等方面的细致分析,以揭示文本的深层含义和艺 术价值。
英美新批评的发展历程
起源
英美新批评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 主要代表人物有I.A.理查兹、T.S.艾略特等。
文学批评PPT课件(29页)
· 近代: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宋明理学 · 现代:欧文· 白璧德和保尔· 摩尔
11
(三)社会历史批评
· 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 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 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 功用和历史意义
· 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必须将作品产生的 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等 与作品联系起来考察
批评模式的区别。 5. 立足中国的社会历史语境,简析文化批评出现的必然性
与合理性。
29
——约翰· 马勒:《心理学和文学》
16
(八)心理学批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
· 本我、自我、超我的三分心理结构 · 本能冲动凭借艺术创造达到“升华”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心理学:
· 图形和背景、邻近原则、类似原则、良好完形原则 和闭合原则等
· 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是先于部分而决定各 个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的
9
(一)伦理道德批评
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 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 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 对象的取舍。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 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 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
10
(二)伦理道德批评
伦理道德批评具有历史的久远性
· 传统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柏拉图:“作品须对我们有益;须只模仿好人的 言语,并且遵守我们原来替保卫者们 设计教育时所定的规范。”
7
(二)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思想性
· 高度的真实性 · 进步的倾向性 · 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艺术性
·文体的评价 ·艺术形象的评价 ·意蕴批评
8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模式
11
(三)社会历史批评
· 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 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 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 功用和历史意义
· 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必须将作品产生的 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等 与作品联系起来考察
批评模式的区别。 5. 立足中国的社会历史语境,简析文化批评出现的必然性
与合理性。
29
——约翰· 马勒:《心理学和文学》
16
(八)心理学批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
· 本我、自我、超我的三分心理结构 · 本能冲动凭借艺术创造达到“升华”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心理学:
· 图形和背景、邻近原则、类似原则、良好完形原则 和闭合原则等
· 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是先于部分而决定各 个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的
9
(一)伦理道德批评
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 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 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 对象的取舍。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 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 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
10
(二)伦理道德批评
伦理道德批评具有历史的久远性
· 传统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柏拉图:“作品须对我们有益;须只模仿好人的 言语,并且遵守我们原来替保卫者们 设计教育时所定的规范。”
7
(二)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思想性
· 高度的真实性 · 进步的倾向性 · 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艺术性
·文体的评价 ·艺术形象的评价 ·意蕴批评
8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模式
英美文学批评PPT演示文稿
• The disguised fantasies that are evident to consciousness are called by Freud the “manifest” content of a dream or work of literature; the unconscious wishes that find a semblance of satisfaction in this distorted form he calls the “latent” 潜在的 content.
英美文学批评
Theory 2 Psychoanalysis
Psychological criticism
• Psychological criticism deals with a work of literature primarily as an expression, in fictional form, of the state of mind and the structure of personality of the individual author.
Psychoanalysis
• Since the 1920s, a very widespread form of psychological literary criticism has come to be psychoanalytic criticism, whose premises and procedures were established by Sigmund Freud (1856-1939).
severely repregs.
Talking cure
• Freud’s third premise is that because of the powerful social taboos attached to certain sexual impulses, many of our desires and memories are repressed ( that is, actively excluded from conscious awareness).
西方文论-新批评,现象学阐释学.ppt
• • • • • • • • •
新批评的英文是? 发源地是? 新批评的得名源自谁? 新批评有几代批评家代表?是? 新批评的起止时间是? 新批评的关键词有哪些? 新批评的主张是? 非个人化理论是谁提的?目的是反对哪种文论? 新批评的两种谬误是?分别是什么意思?
G1.理论奠基者
T.S. Eliot,1888-1965 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 生于美国,1927年加入英国籍。 1948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 《荒原》 (1922) 、 《四个四重奏》 。 在《传统与个人才能》(1917) 中,提出“非个人化理论” , 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 从诗人转向诗本身。这一论点 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石 。
I.A. Richards,1893-1980 英国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和诗 人。任教于剑桥大学,美国的 哈弗大学,1930年曾在清华大 学讲学。《 文学批评原理》 (1924)他引进语义学的方法 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言,为 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 。
G2.南方批评学派:兰瑟姆及其弟子
Allen Tate艾伦· 退特 1899-1979 “张力论” Cleanth Brooks
悖论(paradox)——布鲁克斯
• 指的是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比如“欲速则不 达”或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些命题听上去不合 常理,但实际上却有一定道理。 • 诗人有意地对语言加以违反常规的使用,并把逻辑上不相 干或语义上相互矛盾的语言组合在一起,使其在相互碰撞 和对抗中产生丰富和复杂的含义 • “新批评”将“悖论”视为文学作品语言的重要特征。布 鲁克斯在《精制的瓮》中说,“诗歌的语言就是悖论的语 言…… 诗人要表达的真理只能用悖论的语言来表达”。 在“新批评”的术语中,“悖论”包括所有能够引起惊异 感或反讽感的、对常理和常识的违背或抵触。
文学概论第11章文学批评PPT课件
• 第四节 文学批评写作 一、写作步骤 二、写作技巧
3
第一节 文学批评界定
• 一、文学批评的定义
• 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 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首先,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进行评价,意味着 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与文学创造密 切相关 。 其次,文学批评是接受活动的一种形式或一 部分,两者有着内在的深刻关系。 最后,文学批评兼及文学活动的各种现象, 其中也包括对文学批评自身的评价和判断。
14
(二)社会历史批评
▲属于阐释批评。这种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生 活的关系,认为文学再现社会生活,在一定社会 历史环境中形成,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 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 365页下)
▲其基本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必 须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 生活经历与作品联系起来考察。
8
• 第二,指导阅读欣赏,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的 思想和艺术价值,提高读者鉴赏能力和艺术品味 。文学批评可以深入分析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 内容和艺术特色,帮助读者体味文学作品的意蕴 、旨趣,培养提高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 第三,研究新的问题,推动文学理论的发展,促 进文学和社会的发展。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是相 互促进的。一方面,文学批评促使作家不断提高 自己的创作水平,提高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文 学批评也在对文学作品的批评过程中不断完善, 发现出新的问题。
• 6
• 第三,文学批评具有倾向性和创造性。文
学批评是批评家对各种文学现象的分析、
研究,作为具有主观性的批评家的思想倾
向一定会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在文学批
评中也应注意把主观倾向性和客观性、科
学性统一起来,使之更贴近作品。文学批
3
第一节 文学批评界定
• 一、文学批评的定义
• 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 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首先,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进行评价,意味着 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与文学创造密 切相关 。 其次,文学批评是接受活动的一种形式或一 部分,两者有着内在的深刻关系。 最后,文学批评兼及文学活动的各种现象, 其中也包括对文学批评自身的评价和判断。
14
(二)社会历史批评
▲属于阐释批评。这种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生 活的关系,认为文学再现社会生活,在一定社会 历史环境中形成,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 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 365页下)
▲其基本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必 须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 生活经历与作品联系起来考察。
8
• 第二,指导阅读欣赏,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的 思想和艺术价值,提高读者鉴赏能力和艺术品味 。文学批评可以深入分析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 内容和艺术特色,帮助读者体味文学作品的意蕴 、旨趣,培养提高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 第三,研究新的问题,推动文学理论的发展,促 进文学和社会的发展。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是相 互促进的。一方面,文学批评促使作家不断提高 自己的创作水平,提高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文 学批评也在对文学作品的批评过程中不断完善, 发现出新的问题。
• 6
• 第三,文学批评具有倾向性和创造性。文
学批评是批评家对各种文学现象的分析、
研究,作为具有主观性的批评家的思想倾
向一定会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在文学批
评中也应注意把主观倾向性和客观性、科
学性统一起来,使之更贴近作品。文学批
第九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三个因素是时代,因为“民族的性格和周围的环境发 生作用的时候,并不是在一块白板之上”,那块土地已 经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丹纳的其他观点:
丹纳第一次把作家纳入一个更大的范围之内研究其创作 的动力学和因果关系。作家和艺术家的特色,不再仅仅 归之于神秘难以言说的天才,而属于自然和社会总体结 构之一部分。
三、 诗歌语言论
瓦雷里(1871-1945)是法国著名的 诗人和哲学家,1925年被选为法兰 西的院士。瓦雷里年轻时与马拉美 交往密切,深受前辈诗人的影响, 并成为马拉美哲学最杰出的继承人。 其代表作有诗集《海滨墓园》和五 卷《文艺杂谈》。
与马拉美一样,瓦雷里也对浪漫主义的诗歌感情论和灵 感论颇为怀疑。在诗歌形式上,他完全支持古典主义的 和谐、固定的形式、格律和各种限制。
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 神,是主神宙斯与暗夜女神勒 托所生之子。他代表的是优雅、 单纯和理性,是梦幻的爱,犹 如人们常常在憧憬和幻想中建 造一个完美理想的乐园。
狄奥尼索斯是古希腊的 牧羊神和酒神,代表的 是酒醉、非理性、冲动 与狂欢。现代典型的酒 神精神的表现场景是足 球场和狂欢节等,狂欢 的人在巨大的悲喜的冲 击之下激动不已,融入 到群体之中。
关于日神精神:
日神阿波罗代表的是梦境。人类在梦境制造美好的幻象, 给我们带来宁静的快感,体现了个体的原则,它的表现 形式是幻想和外观,故而日神代表造型艺术。日神精神 代表的是属于个人梦幻的世界,当个体的原则突然被打 破的时候,人们就会投入一种“忘我”的境地,在群体 的喜悦之中感受到沉醉的狂喜。
关于酒神精神: 酒神艺术的代表是音乐,因为音乐没有形象,应和的是
内心的节奏,它的表现形式是狂喜和忘我。在狂喜中, “随着激情的高涨,主观逐渐化入浑然忘我之境”。
丹纳的其他观点:
丹纳第一次把作家纳入一个更大的范围之内研究其创作 的动力学和因果关系。作家和艺术家的特色,不再仅仅 归之于神秘难以言说的天才,而属于自然和社会总体结 构之一部分。
三、 诗歌语言论
瓦雷里(1871-1945)是法国著名的 诗人和哲学家,1925年被选为法兰 西的院士。瓦雷里年轻时与马拉美 交往密切,深受前辈诗人的影响, 并成为马拉美哲学最杰出的继承人。 其代表作有诗集《海滨墓园》和五 卷《文艺杂谈》。
与马拉美一样,瓦雷里也对浪漫主义的诗歌感情论和灵 感论颇为怀疑。在诗歌形式上,他完全支持古典主义的 和谐、固定的形式、格律和各种限制。
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 神,是主神宙斯与暗夜女神勒 托所生之子。他代表的是优雅、 单纯和理性,是梦幻的爱,犹 如人们常常在憧憬和幻想中建 造一个完美理想的乐园。
狄奥尼索斯是古希腊的 牧羊神和酒神,代表的 是酒醉、非理性、冲动 与狂欢。现代典型的酒 神精神的表现场景是足 球场和狂欢节等,狂欢 的人在巨大的悲喜的冲 击之下激动不已,融入 到群体之中。
关于日神精神:
日神阿波罗代表的是梦境。人类在梦境制造美好的幻象, 给我们带来宁静的快感,体现了个体的原则,它的表现 形式是幻想和外观,故而日神代表造型艺术。日神精神 代表的是属于个人梦幻的世界,当个体的原则突然被打 破的时候,人们就会投入一种“忘我”的境地,在群体 的喜悦之中感受到沉醉的狂喜。
关于酒神精神: 酒神艺术的代表是音乐,因为音乐没有形象,应和的是
内心的节奏,它的表现形式是狂喜和忘我。在狂喜中, “随着激情的高涨,主观逐渐化入浑然忘我之境”。
第三章 文艺复兴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但丁:《致斯加拉亲王书》
字面意义和寓言意义
但丁认为,《圣经》中的这句诗是多义的,除了字面意 义之外,还有另外三种意义,即讽喻意义、道德意义和 神秘意义,这三种意义可以归并为一种,统一命名为讽 喻意义或寓言意义。
在但丁之前,象征寓意理论早已流行,并主要用来解释 《圣经》。如阿奎那就曾指出,《圣经》具有字面义、 寓言义、道德义和神秘义四种意义。
各种文化的影响
首先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 亡,大批学者携带着古希腊的学术资料逃到意大利,15、 16世纪在罗马废墟上又发掘出许多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艺 术珍品,这些与中世纪神学迥然有异的古代学术著作和 艺术品“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 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 意大利出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繁荣”。
但丁继承了上述观点,但又力图摆脱神学的烦琐,将诗 的意义简化归并为两种,即字面意义和寓言意义。
对《神曲》寓意的解释
在中世纪,神学家或《圣经》的阐释者通常认 为,只有《圣经》或基督教文学才具有多义性 和寓言性,一般的世俗文学则只具有字面意义。
但丁则明确指出,自己以意大利俗语创作的 《神曲》同样是多义的,同样具有寓言性。
文学的辉煌成就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渗透着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各国 文学逐渐从神学观念中解放出来,普遍关注世俗生活, 生机勃勃的人取代了神和教士成为文学的主角。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还体现了欧洲各主要国家的民族觉 醒意识与民族独立要求,绝大多数人文主义作家自觉以 本国、本民族语言进行创作,奠定了欧洲各主要国家民 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基础。
一、对《诗学》的阐释
在《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诠释》中,卡斯特尔维屈罗 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进行了逐章逐节的评述。他的 评述既是对亚里士多德文学思想的阐发,也包含着他自 己的独创性见解。
字面意义和寓言意义
但丁认为,《圣经》中的这句诗是多义的,除了字面意 义之外,还有另外三种意义,即讽喻意义、道德意义和 神秘意义,这三种意义可以归并为一种,统一命名为讽 喻意义或寓言意义。
在但丁之前,象征寓意理论早已流行,并主要用来解释 《圣经》。如阿奎那就曾指出,《圣经》具有字面义、 寓言义、道德义和神秘义四种意义。
各种文化的影响
首先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 亡,大批学者携带着古希腊的学术资料逃到意大利,15、 16世纪在罗马废墟上又发掘出许多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艺 术珍品,这些与中世纪神学迥然有异的古代学术著作和 艺术品“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 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 意大利出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繁荣”。
但丁继承了上述观点,但又力图摆脱神学的烦琐,将诗 的意义简化归并为两种,即字面意义和寓言意义。
对《神曲》寓意的解释
在中世纪,神学家或《圣经》的阐释者通常认 为,只有《圣经》或基督教文学才具有多义性 和寓言性,一般的世俗文学则只具有字面意义。
但丁则明确指出,自己以意大利俗语创作的 《神曲》同样是多义的,同样具有寓言性。
文学的辉煌成就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渗透着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各国 文学逐渐从神学观念中解放出来,普遍关注世俗生活, 生机勃勃的人取代了神和教士成为文学的主角。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还体现了欧洲各主要国家的民族觉 醒意识与民族独立要求,绝大多数人文主义作家自觉以 本国、本民族语言进行创作,奠定了欧洲各主要国家民 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基础。
一、对《诗学》的阐释
在《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诠释》中,卡斯特尔维屈罗 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进行了逐章逐节的评述。他的 评述既是对亚里士多德文学思想的阐发,也包含着他自 己的独创性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