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学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管理学复习提纲

概念总汇

第一讲:

1、管理:就是“用人以治事”——通过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去指挥、协调他人或群体的活动,以更高的效率和质量追求实现组织或工作的目标。

2、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地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第二讲

1、角色:原指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所扮演的人物形象。社会学所说的“社会角色”,是指于人物特定的社会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这种地位的期待或要求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校长:校长室一所学校的最高行政负责人,是学校的法定代表,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办学机构的管理部门任命的;校长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校务。

3、学校组织机构:是指按照学校办学目标的要求,将学校的职务、岗位、人员进行科学组合,形成结构合理、责权清楚的协作系统。

4、学校管理机制:是指学校管理系统中各个环节、各种要素在运动中相互联系、分工合作、协调耦合,从而形成特定功能并高效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运行轨迹和活动方式。

第三讲

1、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发挥本校优势,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实行整体优化,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办学风格和样式。

2、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

第四讲

1、学校公共关系:是学校为了塑造良好形象,运用信息传播沟通媒介,促进学校与相关公众之间的双向了解、理解、信任与合作的一种学校管理职能活动。

2、学校形象:学校形象作为一种组织形象,属于学校公共关系学的范畴,它是指社会公众以及校内师生员工对学校的总印象和总评价。

3、知名度:表示社会公众对一所学校知道和了解的程度。

4、美誉度:表示社会公众对一所学校信任和赞许的程度。

第五讲

1、教师心理特点: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履行教师角色时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

2、文化整合模式: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和中介,以学校主流文化的要求为核心,通过整合教师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特征,从而激发教师积极性的管理模式。

3、对教师的“进口模式”:就是学校根据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及其所需资格条件,对教育、教学人员进入学校所进行的规范性管理,包括资格、编制、录用等方面的内容。

4、对教师的“开发管理”:就是根据教师的成长规律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师成熟、开发教师潜能、提升教师价值的管理过程。

第六讲

1、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两种。“显性课程”主要包括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隐形课程”主要指通过校园环境、师生行为、制度仪式等综合构成的教育影响系统。

2、“三级管理”的课程结构:是指由国家规定性课程、地方规定性课程和学校自主性课程三者共同构成的课程体系。

第七讲

1、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2、德育管理:是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德育的各种因素,以实现培育人的学校管理活动。

第八讲

1、健康:是指不但没有躯体疾病和生理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道德。

2、心理辅导:是一种服务教育,它主要以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社会学、精神医学为理论指导,运用适当的技巧和方法,促进学生健全个性和人格的发展,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解决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生理卫生等方面协调、健康地发展。

第九讲

1、专项资金管理:是指上级主管部门及各级政府下达的或集体筹集的用于某一专门项目的资金。

2、校产:是指土地、校舍、教学设备、各种物品和运动场地等学校财产。

3、校产管理:就是对学校财产和物资进行计划、分配、使用、维护和修缮等工作的管理。

第十讲

1、学校管理效益:就是依据教育目标,在广泛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对学校管理效益进行价值判断,以达到使学校管理得以增值的过程。

2、教育产出(成果):我们把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水平和程度,即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后备力量或专门人,称之为“教育产出”或“教育成果”。

3、教育投入(成本):教育产出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或称之为“教育资源”和“管理资源”。

4、形成性评价:以促进学校的发展为目的,以过程为主要评价对象,通过对一定管理阶段的管理效益进行分析评价,为研制学校发展对策提供依据。

简述题总汇

第一讲

学校管理系统中的“人”包括哪些基本群体?他们各具什么本质特征?

答:1、包括教师与学生两个群体;

2、a.学生的本质特征:无论在其生物属性方面还是在其社会属性方面,都具有发展不完整性和不成熟性,是一个正在发育、发展着的未成年人群体。

B.教师的本质特征:其身份特征是从事“教书育人”活动的专业工作者;在学校管

理系统中,他们则充当着互为“主客体”的角色——即是接受管理的客体,又是对学生实施管理的主体。

第二讲

在本讲提供的案例中,丁校长在管理实践中存在什么主要问题?

答:丁校长的问题,主要在于他没有扮演好校长的角色,没有处理好“一个人”与“一群人”的关系,不能发挥出学校管理群体的技能;问题还在于,他没有建立好学校的管理组织体系,没有充分发挥学校管理组织体系的功能和作用,没有建立起一个优质高效地运行的管理机制。

第三讲

简述学校创建特色所需要的内部条件。

答:1、要有一位“管有特色”的校长(校长的个性特征)。

2、要有一支“教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群体特征)。

3、要有一种有利于特色形成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的文化特征)。

4、要有一套保障特色建设的设施设备(办学条件的硬件特征)。

第四讲

为什么“学校公共关系”的问题在近年对学校管理问题的讨论中显得如此突出呢?

答:一是办学体制改革(政府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民间的民办教育发展等),推动着学校的办学和管理行为突破了“围墙”的局限,在实践中,办学者和学校管理者遇到了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

二是学校与相关公众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校公共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大教育”的观念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

第五讲

在《听课风波》的案例中,李校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愿望无疑很好,但为什么落实不下去呢?

答:一是教师管理的知道思想方面,缺乏“以人文本”,“以教师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

二是缺乏对教师心理特征的认识和了解,缺乏对教师工作过程的必要尊重;

三是忽略了教师的主体作用,导致不但未能得到教师的主动配合,反而刺激了教师的逆反心理。

第六讲

简述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方面的深刻变化。

答: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首位的,而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堂教学多为目标,突破以往以传授知识为根本的局限,将对知识的关注转变为对人的关注,将教学目标从强调接受结论转移到强调探索过程,从单一强调认知活动调整到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意统一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