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细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细节
作者:芮守文
来源:《陕西教育·教学》2010年第11期
我校语文教师从2005年以来一直坚持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教学。
实践中见证了讨论式教学法的诸多优点,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在各位教师努力下,总结形成了讨论式教学法的理论系统。
为了和大家一起运用好讨论式教学法,笔者把用好讨论式教学法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细节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应充分认识讨论式教学法理论
讨论式教学法的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设计问题、提供资料、课堂讨论、积极发言、纠正错误、认真总结、课后书写学习笔记。
讨论过程是开放的,是适时而变化的。
教师是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引导者、促进者、信息整合者、点评者。
讨论的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还涉及人文科学。
设置的问题具有多样性,可由学生提出、教师提出或者师生共同提出。
讨论的结果有时需要“统一”,有时需要“发散”。
讨论的方式有同桌讨论、分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三种。
讨论式教学法环境的设置应在教室黑板上或多媒体演示屏上醒目地书写出所讨论的论题。
可在教室的四周张贴、摆放与讨论有关的图片、资料书籍等便于学生随时查阅。
老师也可将有关资料整合后提前发放给每位同学。
讨论可在教室进行,还可在课外进行,在课堂内可以通过变换座位的形式开放学习空间。
如,课桌摆放成圆形、半圆形、马蹄形、梯形、三人或四人围坐分散形。
这样学生的学习空间就变成了弹性空间。
二、教师课前要作充分的准备
为了让讨论的过程有序进行,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教师课前要为讨论作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教师要走进教材,认真钻研教材,亲自把涉及本课教学的练习题、探究题、赏析题做一遍。
甚至根据需要还要反复推敲,得出最佳答案。
只有经过研读,认真做习题这样一个过程,才能弄清楚教材的编排意图,掌握教材的重难点。
才能预想到学生在讨论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出现什么困难。
其次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对即将讨论问题的兴趣,是否能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矛盾越激烈越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预习情况、最后是因地制宜,挖掘和发挥传统的各种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三、设置问题要科学合理、符合学情
设置问题不在多而在精。
要设置在点于上,设置在课文的特点上,设置在语言训练的重点上,最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问题的设置应该尽量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
问题太深奥,学生容易望而却步,丧失讨论的兴趣,问题太简单,无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性和创造性。
如:抓住兴趣点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抓住疑点难点提问。
既可以化难为易,也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
比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对孔乙己所受迫害的科举考试根源进行分析。
为此提出了阶梯式的六个问题让大家思考:①孔乙己本来是怎样一个人?②在他的性格中有哪些良好的品性?③孔乙己在生活中受到的迫害打击有哪些?④迫害打击的根源是什么?⑤它使孔乙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⑥谁是杀害孔乙己的凶手?通过设置这些问题,也就是“思路开导”,使学生对孔乙己的生平遭遇以及谁是杀害他的凶手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这样学生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上一个台阶,解决越多。
台阶上得越高。
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不知从何评论之难,还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也随之提高;抓住发散点设问。
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因素抓住教材中能引起发散思维的发散点设问,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这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最后可以根据学情,抓住学生理解上的模糊点设问等等。
俗话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
”因此讨论教学法十分讲究设问艺术,总是想方设法投石激浪,开启学生思维的那扇门。
四、应正确地引导学生讨论
讨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情境,是学生通过多边交流在相互启发商讨中,自己探求真理的过程。
但学生的讨论“交流”学习并非放任自流的盲目探求,教师要将学生自发的认识活动加以正确引导。
引导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要对每位学生的发言点评。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常常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发言上,很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老师的评价。
因此每位学生的发言无论正确与否。
教师都要进行简短的点评,并给予积极鼓励。
点评要从发言学生思考的角度出发,要评他们发言中的闪光点。
②要引导学生全面地看问题。
在讨论过程中,受别人发言影响,学生的思维很容易集中在某一问题或某一方面上。
教师要作简短地分析整合后引导学生变换思考的角度,使讨论的内容转移到其他同学身上。
③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讨论中由于学生受认知水平影响,使某些问题多停留在表面现象上,难以深入教材,对知识的本质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启发学生更进一步思考发现。
④要纠正错误的认识。
在讨论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差,出现某些观点性的错误,认识不清的问题,教师要加以否定。
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走出误区,克服辨认中的混淆和理解中的错误。
⑤归纳小结。
讨论是在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全班同学之间展开的。
对问题会持有不同的态度
是正常的,是必然的。
因此在讨论结束时,需要有一个集体整合思维的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对讨论进行小结。
好的小结能促进认识的升华和综合能力的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