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体系规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1982年,国家计委开始了由试点到全国推广的全国各级行政区域(省、地市、 县)为主,包括部分自然区域的国土规划工作,以资源开发、生厂力布局和环境 整治为中心,城镇作为生产力布局的空间载体,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于 是城镇体系规划便在不同层次行政区开展起来。1983年,我国开始推行“市带 县”的行政体制,地级市的城镇体系规划得到重视。
④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基本进入稳定期,城 镇体系研究普遍被认为已到顶峰而难以突破,其研究开始衰落。
第三阶段:城镇体系研究的提高和深化,20C70S后
我国城镇体系研究和规划的发展
① 1945年10月,梁思成曾在重庆《大公报》上发表了《市镇的体系秩序》一文, 专门介绍美国沙里宁的城市“有机疏散”学说,意欲推动我国战后城镇体系的研 究。但由于时局所限,未能有所发展。
第一阶段: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工业革命后
国外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普遍开始城市重建和区域开发。随着工业 化的快速推进,城市问题和区域问题区域尖锐复杂,并交织在一起, 激发了从区域城镇群体研究城市和区域的需求;同时随着国家分散城 市化现象的出现,使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都市区范围进一步扩展;同 时,以过疏、过密形式为特征的区域不均衡状况的加剧,进一步对城 镇体系提出了理论和实践上的要求。该时期,以西方国家为主,结合 区域规划、国土规划,大规模地开展了城镇体系规划和研究工作,确 立了城镇体系研究的理论框架。
④1918年规划师沙里宁(Saarinnen)提出了“有机疏散”的理论, 编制了著名的大赫尔辛基(芬兰)规划方案。这一时期,西方许多大 城市(如伦敦、巴黎、哥本哈根柏林等)的规划和研究都已扩展到区 域城镇群体层面。
⑤1933年,克里斯塔勒提出著名的中心地理论,第一次把区域内的 城镇系统化。被后人公认为城镇体系研究的基础理论。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的概念
城镇体系(Urban system):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 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 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它是以一个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而不是把一座 城市当作一个区域系统来研究。
该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1960年邓肯 (Duncan)所著的《大都市和区域》,重点讨论美国城 市的专业化作用在国家系统中的变化以及区域间、大都市 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首次使用了城镇体系这一词。
②其后田园城市的思想被恩温(Unwin)发展成为“卫星城”理论, 被广泛应用于大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
③格迪斯(Geddes)首创了区域规划综合研究的方法,在其1915年 发表的《进化中的城市》中,强调将自然区域作为规划的基本架构, 分析区域的潜力和容量的限度对城镇发展的影响;并预见性地提出了 城市扩大到更大范围内而集聚、连绵形成新的城市群体形态,成为在 方法论上使西方城市科学由分散和互不关联走向系统综合的奠基人。
⑦1994年,建设部颁布了《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8年有对完善省 域城镇体系规划内容提出具体要求,并在陆续颁发的文件中要求各级城镇体系规 划都要有强制性内容。
我国城镇体系研究的主要成果
城镇体系的概念与特征:着重从城市与区域、城镇之间的各种关 系上,包括位置、等级、规模、功能、联系等等定义城镇体系, 并强调群体的作用。
②1977年哈格特(Haggett)从interaction、network、nodes、 hierarchies、surfaces、diffusion等六个角度研究区域城镇群体形 成发展的过程。
③1970年美国贝里和霍顿(Horton)的《城镇体系的地理学透视》 和1975年加拿大学者伯恩和西蒙斯的《城镇体系:结构发展与政 策》,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城镇体系的研究水平。
② 1964年我国城市地理学者严重敏首次译介了克里斯塔勒的《城市的系统》一 文,但其后未开展相应的研究。
③ 1970s中期,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开始恢复后,城镇体系的概念得到普及, 1979年,中科院地理所、北大、南大等科研机构,承担了国家城建总局委托的 多项城镇体系研究工作,这是我国大规模进行城镇体系研究和实践之始。
②1945-1955年,维宁(Vining)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了城镇体系对 城市发展的意义,从理论上论证了城镇体系的合理性;
③1960年,邓肯(Duncan)在其著作《大都市和区域》首先提出城 镇体系一词,并阐述了城镇体系研究的实际意义;
④1964年,贝里(berry)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了城市人口分布与服 务中心等级体系的关系;
这一概念的出现,也是经济发达国家城镇化进入高级阶段 后,城市急剧离心扩散的客观反映。
国外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①早期思想是由霍华德(Howard)在其1898年出版的《明日的城 市花园》一书中提出的。他提出的大城市周围建立田园城市以解决大 城市矛盾和城郊关系布局的模式,强调把城市和区域作为整体研究的 思想,为其后城镇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奠定基础。
⑤1984年公布的中国城市规划条例第一次提出:“直辖市和市的总体规划应当 把行政区域作为统一整体,合理布署城镇体系”。明确规定要把城镇体系规划作 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
⑥198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进一步把城镇体系规划的区域尺度 向上下两头延伸,明确规定“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分别编制城镇体 系规划,用以指导城镇规划的编制”,“设市城市和县城的总体规划应当包括市 或县的行政区域⑤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美国学者还提出了一些新的城市区域概念, 如“城市功能区”、城市场等,探讨了城镇体系理论,并对美国与加 拿大的城镇体系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讨论。
第二阶段:城镇体系研究的发展,二战后
国外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①到了20世纪70年代,城镇体系的研究进入高潮。众多研究者在城 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空间扩散、区域发展、体系模式及其形成过程以 及公共政策、结构分析、信息网络、联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 理论总结。
④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基本进入稳定期,城 镇体系研究普遍被认为已到顶峰而难以突破,其研究开始衰落。
第三阶段:城镇体系研究的提高和深化,20C70S后
我国城镇体系研究和规划的发展
① 1945年10月,梁思成曾在重庆《大公报》上发表了《市镇的体系秩序》一文, 专门介绍美国沙里宁的城市“有机疏散”学说,意欲推动我国战后城镇体系的研 究。但由于时局所限,未能有所发展。
第一阶段: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工业革命后
国外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普遍开始城市重建和区域开发。随着工业 化的快速推进,城市问题和区域问题区域尖锐复杂,并交织在一起, 激发了从区域城镇群体研究城市和区域的需求;同时随着国家分散城 市化现象的出现,使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都市区范围进一步扩展;同 时,以过疏、过密形式为特征的区域不均衡状况的加剧,进一步对城 镇体系提出了理论和实践上的要求。该时期,以西方国家为主,结合 区域规划、国土规划,大规模地开展了城镇体系规划和研究工作,确 立了城镇体系研究的理论框架。
④1918年规划师沙里宁(Saarinnen)提出了“有机疏散”的理论, 编制了著名的大赫尔辛基(芬兰)规划方案。这一时期,西方许多大 城市(如伦敦、巴黎、哥本哈根柏林等)的规划和研究都已扩展到区 域城镇群体层面。
⑤1933年,克里斯塔勒提出著名的中心地理论,第一次把区域内的 城镇系统化。被后人公认为城镇体系研究的基础理论。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的概念
城镇体系(Urban system):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 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 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它是以一个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而不是把一座 城市当作一个区域系统来研究。
该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1960年邓肯 (Duncan)所著的《大都市和区域》,重点讨论美国城 市的专业化作用在国家系统中的变化以及区域间、大都市 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首次使用了城镇体系这一词。
②其后田园城市的思想被恩温(Unwin)发展成为“卫星城”理论, 被广泛应用于大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
③格迪斯(Geddes)首创了区域规划综合研究的方法,在其1915年 发表的《进化中的城市》中,强调将自然区域作为规划的基本架构, 分析区域的潜力和容量的限度对城镇发展的影响;并预见性地提出了 城市扩大到更大范围内而集聚、连绵形成新的城市群体形态,成为在 方法论上使西方城市科学由分散和互不关联走向系统综合的奠基人。
⑦1994年,建设部颁布了《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8年有对完善省 域城镇体系规划内容提出具体要求,并在陆续颁发的文件中要求各级城镇体系规 划都要有强制性内容。
我国城镇体系研究的主要成果
城镇体系的概念与特征:着重从城市与区域、城镇之间的各种关 系上,包括位置、等级、规模、功能、联系等等定义城镇体系, 并强调群体的作用。
②1977年哈格特(Haggett)从interaction、network、nodes、 hierarchies、surfaces、diffusion等六个角度研究区域城镇群体形 成发展的过程。
③1970年美国贝里和霍顿(Horton)的《城镇体系的地理学透视》 和1975年加拿大学者伯恩和西蒙斯的《城镇体系:结构发展与政 策》,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城镇体系的研究水平。
② 1964年我国城市地理学者严重敏首次译介了克里斯塔勒的《城市的系统》一 文,但其后未开展相应的研究。
③ 1970s中期,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开始恢复后,城镇体系的概念得到普及, 1979年,中科院地理所、北大、南大等科研机构,承担了国家城建总局委托的 多项城镇体系研究工作,这是我国大规模进行城镇体系研究和实践之始。
②1945-1955年,维宁(Vining)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了城镇体系对 城市发展的意义,从理论上论证了城镇体系的合理性;
③1960年,邓肯(Duncan)在其著作《大都市和区域》首先提出城 镇体系一词,并阐述了城镇体系研究的实际意义;
④1964年,贝里(berry)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了城市人口分布与服 务中心等级体系的关系;
这一概念的出现,也是经济发达国家城镇化进入高级阶段 后,城市急剧离心扩散的客观反映。
国外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①早期思想是由霍华德(Howard)在其1898年出版的《明日的城 市花园》一书中提出的。他提出的大城市周围建立田园城市以解决大 城市矛盾和城郊关系布局的模式,强调把城市和区域作为整体研究的 思想,为其后城镇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奠定基础。
⑤1984年公布的中国城市规划条例第一次提出:“直辖市和市的总体规划应当 把行政区域作为统一整体,合理布署城镇体系”。明确规定要把城镇体系规划作 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
⑥198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进一步把城镇体系规划的区域尺度 向上下两头延伸,明确规定“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分别编制城镇体 系规划,用以指导城镇规划的编制”,“设市城市和县城的总体规划应当包括市 或县的行政区域⑤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美国学者还提出了一些新的城市区域概念, 如“城市功能区”、城市场等,探讨了城镇体系理论,并对美国与加 拿大的城镇体系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讨论。
第二阶段:城镇体系研究的发展,二战后
国外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①到了20世纪70年代,城镇体系的研究进入高潮。众多研究者在城 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空间扩散、区域发展、体系模式及其形成过程以 及公共政策、结构分析、信息网络、联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 理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