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1936年底的日本之行与郭沫若归国关系考
为中华民族保持良心与清明-郭沫若与郁达夫之四
和 郭 沫 若 还 是 保 持 了 书 信 往 返 。 憾 的 是 , 些 书 遗 这
信无 法全部 找到 了 。 郭 沫 若 鉴 于 留 在 上 海 “ 岛 ” “ 完 全 失 掉 作 孤 ,已
接 他 , 了上 海 , 他 在 法 界 大 西路 一 间 中 法 到 和 文 化 基 金 委 员 会 的住 宅 里 见 面 的 ,也 只 有 我
抗战洪 流 。
是 好 现 象 , 留 粤 大好 。我 意 要 文 化 人 到 各 乡 你
各 村 , 遍 撒 爱 国 抗 敌 宣 传 种 子 , 化 高 一 点 去 文
郁 达 夫 与各 方接 洽 就绪 , 8月 1 日 离 开 上 海 1 返 闽 。回 闽 后 , 续 在 福 建 省 政 府 当 差 。 继 8月 初 , 国 民 党 当 局 下 达 了 取 消 m 郭 沫 若 的 “ 缉 令 ” 郭 沫 - j 通 。 若 曾致 信 回 闽 的郁 达 夫 , 其 离 开 福 州 。 楼 适 夷 劝 据
回忆 :
的 地 方 , 以 不 必 有 许 多人 做 工 作 , 是 穷 乡 可 倒
僻 壤要 g。 - 故 乡沦 为 敌 我 作 战 之 区 ,我 的 杭 州 房 屋
藏 书 , 被 焚 毁 , 家 人 安 然 逃 出 , 在 金 华 尽 幸 先
暂 避 , 日可 至 福 州 。 不
和 沈 尹 默 等 两 三 人 而 已 。( 达 夫 : 为 郭 沫 若 郁 《 庆 祝 五 十 诞 辰 》, 达 夫 文 集 》 2卷 ) 第
何 廉 是 专 程 从 南 京 赶 来 的 , 的 是 “ 谈 并 解 为 谈 释 国 内 和 南 京 的 情 形 意 旨” 郭 沫 若 下 船 后 先 访 沈 。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统招专升本语文自考真题(含答案)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统招专升本语文自考真题(含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主张文章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的是()A.王安石B.柳宗元C.欧阳修D.苏轼2.《郑伯克段于鄢》中描写的聪明机智的人物是()A.郑庄公B.祭仲C.共叔段D.颍考叔3.下列语句中的事字用作动词的是()A.对月五六人,管弦三两事B.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C.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D.莫府省约文书籍事4.下列作品不属于巴金的爱情三部曲的是()A.《雾》B.《雨》C.《电》D.《家》5.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观点的古代贤哲是()A.列子B.韩非子C.孟子D.荀子6.莫言凭借哪部作品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A.《红高粱》B.《檀香刑》C.《生死疲劳》D.《蛙》7.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成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作家是()A.闻一多B.戴望舒C.朱自清D.郭沫若8.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最富文采、标志着我国古代叙事散文成熟的著作是()A.《左传》B.《国语》C.《战国策》D.《史记》9.下列句子中诸字的含义是之于的是()A.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B.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C.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D.公伐诸鄢10.唐代第一个倾力创作山水诗的作家是()A.孟浩然B.王维C.谢灵运D.陶渊明11.易安居士指的是()A.秦观B.辛弃疾C.李清照D.柳永12.我国古代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核心分别为()A.义和礼B.道和德C.道和仁D.智和仁13.《对广州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设想》属于()A.计划B.总结C.调查报告D.经济活动分析报告14.下列不属于四书五经中四书的是哪部作品()A.《论语》B.《中庸》C.《大学》D.《老子》15.下列关于辛弃疾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宋代婉约词的主要代表作家B.《稼轩长短句》是其词集C.有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D.北宋灭亡后流落江南,晚年生活孤凄16.在盛唐诗坛上,有七绝圣手之誉的诗人是()A.王昌龄B.孟浩然C.王维D.岑参17.《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B.满招损,谦得益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D.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18.下列对《我与地坛》中地坛的描述,具有我的人生象征意味的是()A.园子荒凉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B.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C.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D.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19.某单位因施工需要须砍伐单位内的几株梧桐树,在给所在街道办事处绿化办公室行文时宜用()A.请示B.请示报告C.通知D.函20.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并大量创作慢词的作家是()A.欧阳修B.柳永C.秦观D.苏轼21.大量创作无题诗,并对后世特别是宋初西昆派诗人产生较大影响的诗人是()A.王昌龄B.王维C.李白D.李商隐22.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是()A.柳宗元B.刘禹锡C.李益D.韩愈23.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的是()A.韩愈B.柳宗元C.欧阳修D.王安石24.《谏逐客书》一文中所提到的三王不包括()A.商汤B.帝辛C.周文王D.周武王25.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用到比喻手法的是()A.遥岑远目B.献愁供恨C.玉簪螺髻D.求田问舍26.《种树郭橐驼传》所揭露的社会弊端是()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B.长人者好烦其令C.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D.求学为干禄之终南捷径27.通报的表达方式侧重于()A.叙事B.说理C.说明D.说明,说理2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形考任务1-5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形考任务1-5参考答案形考任务11、在新文学的重要刊物中,以胡适、陈西滢为代表的刊物是()A. 《诗》B. 《现代评论》C. 《语丝》D. 《新青年》2、1924年,蒋光慈、沈泽民等成立的春雷社是革命文学社团的代表。
他们的主要阵地是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一的()A. 《时事新报》副刊《学灯》B. 《民国日报》副刊《觉悟》C. 《京报副刊》D. 《晨报副刊》3、抗战爆发前,连续创作了代表左翼戏剧成就的《赛金花》《秋瑾传》和《上海屋檐下》等优秀剧作的作者,正是左翼戏剧运动的主要领导者()A. 夏衍B. 曹禺C. 洪深D. 田汉4、解放区民歌体叙事诗的主要作品有《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赶车传》《王九诉苦》和《巧儿》等。
其中《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是()A. 田间B. 阮章竞C. 李季D. 张志民5、1923年8月,鲁迅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是()A. 《狂人日记》B. 《呐喊》C. 《彷徨》D. 《故事新编》6、郭沫若在留学日本期间,曾受到泛神论哲学思想的影响。
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哲学()A. 杜威B. 尼采C. 斯宾诺莎D. 海德格尔7、郁达夫后期小说的代表作是()A. 《迷羊》B. 《迟桂花》C. 《茫茫夜》D. 《薄奠》8、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一起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的青年诗人是()A. 徐志摩B. 臧克家C. 戴望舒D. 闻一多9、徐志摩在剑桥的优美风光中,与16岁的女孩双双坠入爱河,不惜与有孕在身的妻子提出离婚。
几经周折离婚后,却只好独自品尝失恋的苦痛和来自父母的责难,并开始了诗歌创作。
这位引发诗人诗情的女孩是()A. 林徽因B. 王映霞C. 张幼仪D. 陆小曼10、张恨水在回忆录中提到最多的一部小说,是奠定他小说生涯的苦心经营之作()A. 《八十一梦》B. 《啼笑因缘》C. 《金粉世家》D. 《春明外史》11、1922年在南京主办的《学衡》,是穿着西装的复古派,则产生了很大的迷惑性,其主要员有()等。
14 《故都的秋》学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学案一、自主学习一、自主学习(一)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是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作家。
1913年9月到日本留学,次年7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后来弃医从文。
1922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著名的新文学团体。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战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
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祭》等。
郁达夫是一位具有的作家。
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堪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而的风格。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比小说更直接、更鲜明的自叙传的性质,发出的是带有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二)写作背景1933年到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生活,这期间,作者写了大量的、的散文。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的情愫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的心境。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三)题目解读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不说“北平”,而说“故都”,含有之意,也别有一种暗含其中;“秋”字点明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与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四)文体知识散文1.概说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的散体文章,是最自由的文体,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
郭沫若与日本文学1
郭沫若与日本文学1郭沫若与日本文学哀获涌《贵州社会科学》一九九二年第二期(总第一一O期)我在《郭沫若与英国文学》一文中曾经提出:郭沫若最早接触的外国文学,是英国言情小说《边茵小传》①。
这个说法需要稍微更正一下。
实际上,《迎茵小传》是郭沫若最先看到. 的欧洲小说。
日本文学,才是郭沫若最早接触的外国文学。
早在1903年,郭沫若就读到了日本翻译小说《经国美谈》。
那时郭沫若才12岁,正在家乡接受家塾教育。
由于他的大哥橙坞考进了省城的东文学堂,“新学的书籍就由大哥的采集,象洪水一样,由成都流到我们家塾里来”,“甚么《启蒙画报》、《经国美谈》、《新小说》、《浙江潮》等”,便成了“我们课外的书籍”②。
既然郭沫若已读到了《新小说》,那么,他接触到的外国文学可能还不只是《经国美谈》一种,因为《新小说》杂志经常刊载翻译小说。
郭沫若当时究竟读过哪些外国小说,因他自己没有说明,我们现在已无法查考,可以肯定的也就只有《经国美谈》了。
《经国美谈》能在本世纪初流传到内地,并给郭沫若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是偶然的。
这部小说是日本明治匆期风靡全国的作品,作者是矢野龙溪。
此人曾于1897年一1898年任日本‘驻中国特命全权公使。
1898年,戊戌政变发生,梁启超流亡日本,旋即创立《清议报》。
日本小说《佳人奇遇》(梁启超译)、《经国美谈》,便发表在该刊“政治小说”一栏内。
梁启超等人译介这些作品的用意非常明确,即希望中国读者读了它们以后能产生“爱国之念”,提高政治思想觉悟,以推动中国的改良主义运动。
梁启超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
日本政治小说译介到中国后,很快风行一时,并引发了国内译界翻译域外政治小说的热情。
在梁启超等人·的竭力鼓吹之下,《佳人奇遇》和《经国美谈》不仅在沿海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广为流布,而且输入内地。
毫无疑问,《经国美谈》这部描写古希腊英雄故事的小说,在少年郭沫若的面前展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
它不仅开拓了郭沫若的视野,而且培育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成为郭沫若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读物之一。
郁达夫生平和小说概述
有代表性的小说有:《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茑萝行》、 《迟桂花》、《马缨花开的时候》 等。
从小说创作上说,在五四文坛上,
郁达夫的小说仅次于鲁迅的小说。郁
达夫的独特性在于开创了现代抒情小 说。作为创造社作家,他是自我抒情 小说最重要的开创者之一。他的小说 不注重情节故事,而是专注于自我的 内心生活。往往有一定的自传性,很 多作品都有自己生活的影子。由于以
上,日本学者玲木正夫提出郁达夫系由日本宪兵掐死在森林里的观点,但是 其对“凶手”却用英文字母表示,似嫌证据不足。此外还流传着其他的看法, 如郁达夫系由印尼游击队杀害(郁达夫曾当过日本宪兵队的翻译)。故现在 在学术界郁达夫只能谨慎地称为是失踪,而不能武断地认为其为日本宪兵杀 害。
主要作品: 《沉沦》集(《银灰色的死》《南迁》《沉
回家的时候,不敢白天走进 家门,怕遇到人,晚上天黑以后 偷偷回去。得到一点钱,把钱放 在鞋里,认为这样有两个好处: 一是可以满足自己的对金钱的憎 恨的感情;一是安全,不被小偷偷去。 这种很独特的感觉,正是郁达夫的文学才华所在。
但是,这种穷,显然是 夸张的。只郁达夫愤世嫉俗 的感情的表达。其实郁达夫 并不穷,和现在的知识分子 比,要算最富裕的了。
的一些作品,要是现在发表,也一定会成为禁书和畅销书的。《迷羊》在欲望方面
最突出,甚至写到了同性恋。
他的这种作品往往是知识分子与低层女性的爱情 故事。(也说是古代的“倡优士子”的模式。)男主人公往往是 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往往都是第一人称为主流社会 所压迫。被称为“零余者”,“生则于世无补,死也 于人无损”, 愤世嫉俗,孤傲善感,放浪形骸,以一 种自虐而绝望的姿态对抗主流社会。 女性,或者是风尘女子, 或者是旅馆的服务员、招待 员等。两方面往往是一见钟 情,遭遇激情。然后,缠绵 悱恻,如胶似漆。有点类似 《琵琶行》的那种情感。
郭沫若归国和郁达夫的活动
作者: 王加慧
出版物刊名: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88-89页
主题词: 郭沫若;郁达夫;蒋介石;国民党;归国;庐山;通知;通缉;再谈;日本军国主义
摘要: <正> 郭沫若归国和郁达夫的活动有怎样的关系呢?郭沫若在《再谈郁达夫》一文中作了这样的叙述:“……原来四五月间(指一九三七年——引者注)在庐山有这样的聚会,张群和其他的一部分人,说了我,认为可以让我回来做些工作了。
在当时我是受着通缉的,必须蒋介石点一个头,我才有公开回国的可能。
张群在一个会上向蒋提出了,也得到了允许,因此我的回国便不成问题了。
但怎样把这消息来通知我呢?陈公洽那时也在庐山,便想到达夫和我的关系,所以就由他通知达夫,由达夫再通知我。
这些经过,连达夫自己也是不知道的。
”(《沫若文集》第十三卷)。
2020届高考现代文阅读二轮复习:“郁达夫”主题练
2020届高考现代文阅读二轮复习:“郁达夫”主题练【题文】河北省衡水市十三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乱世才子郁达夫唐宝民如果要在群星灿烂的中国现代文坛选择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来,恐怕非郁达夫莫属了。
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以及最后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使他的人生更具悲壮色彩。
郁达夫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似乎冥冥中注定了他的一生都将在离乱中度过。
在自传中,他形容自己的出生是“悲剧的出生”。
他的家庭,虽然是一个知识分子乡绅家庭,但彼时早已家道中落。
更为不幸的是,出生三年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从此日子过得更加艰难。
多年以后,他曾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儿时的回忆,谁也会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
我所体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
”童年的这种经历,无疑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风格,其作品的苍凉沉郁,那种与生俱来的忧伤,那种心灵深处的苦闷,无不带有童年时代的烙印。
作为乱世才子,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十分相似,黄仲则慨叹“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而郁达夫则抒发了“牵情儿女风前烛,草檄书生梦里功”这样的情怀。
二人的经历和结局也相类似,黄仲则流落到山西运城,以三十岁的壮年客死他乡;郁达夫一袭青衫走马江湖,最终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命丧日本宪兵之手。
他们是同样的清醒者,黄仲则生长于康乾盛世,但他却发出了盛世的哀音:“江山惨淡埋骚客,身世凄凉变楚音。
”郁达夫则在暗夜中叹息:“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
”郭沫若曾说:“达夫似乎很喜欢清代诗人黄仲则,他不仅喜欢他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他似乎有意去学他。
”19世纪俄罗斯文学家们塑造了“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贡献,则是塑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
在强调自己是无用的“零余人”的同时,表达的是内心希望自己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强烈的民族意识,这与鲁迅先生致力于对国民劣根性进行疗救的努力如出一辙。
郭沫若与郁达夫
亲人的评价
当年 64 岁的郁飞说得诚恳:“我的父亲是 一位拥有明显优点,也有明显缺点的人, 他很爱国家,对朋友也很热心,但做人处 世过于冲动,以至家庭与生活都搞得很不 愉快。他不是什么圣人,只是一名文人, 不要美化他,也不要把他丑化。”
创造社成员
创造社是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 社团之一,成立于 1921年6月。主要成员 有郭沫若、郁达夫、 成仿吾、张资平、王 独清等。其文学主张 是本着内心的自由从 事系统学习马克思 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 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 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 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 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 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 日本,1928年自行脱党。 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 联盟, 参加“左联”东京 支部活动。流亡日本十年, 其间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 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 研究》、《甲骨文字研究》 等重要学术著作。
郭沫若的戏剧
失事求似原则。 早期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包括《卓文君》、 《王昭君》、《聂嫈》 抗战时期的历史名剧《虎符》、《屈原》、《高 渐离》、《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 等,适应反对分裂,团结抗战,共御外侮的时代 要求。 这些戏剧既强调了戏剧的时代性、现实性和政治 的尖锐性,也强调戏剧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这后 者约略可以看出郭沫若的个性来
日本留学与创造社创立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 学医,后从文。毕业日本 东京帝国大学医科。这个 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 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 作家的作品。1919年9月 开始发表新诗。1921年, 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 “创造社”,编辑《创造 季刊》。同年8月,第一 部诗集《女神》出版。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 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 《创造周报》和《创造 日》。
抗日战争起始时间考辨-精品文档资料
抗日战争起始时间考辨内容提要关于“抗日战争”的起始时间,学界目前的看法并不一致。
本文认为,抗日战争还是应该从“9?18事件”的爆发算起。
因为从“9?18事件”到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中日之间所发生的一切战事都是具有相对连续性的一个事件,即中国人民民族解放的“抗日战争”,“卢沟桥事件”不过是整个抗日战争的一个环节和步骤。
如果将“卢沟桥事件”视为抗日战争的起点,那么,不仅缩小了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所犯下的罪行,而且还会给日本右翼势力留下诡辩的口实;不仅小视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历史功绩,而且还会割断作为一个整体的抗日战争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给抗日战争史的研究带来诸多不便。
如果将抗日战争从“甲午战争”算起,也有一点牵强附会,因为在“甲午战争”和“9?18事件”之间,日本在中国领土上所进行的各个战事和后来的抗日战争不具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作者刘为钦,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杨家英,武汉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武汉 430074)一关于“抗日战争”,《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为:“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中国各族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间,中国单独对日作战计有四年半时间。
到1941年12月8日,日军袭击珍珠港,对美、英开战,中日之间的战争,始演变为太平洋战争。
中国乃与美、英并肩对日作战,直到日本投降为止。
”①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也是类似的说法:“战争持续了八年。
”“战事是在1937年7月7日午夜前不久的黑夜中开始的。
”②但近年来,笔者在从事抗战文学的研究中,总是感觉到以“卢沟桥事件”作为整个抗日战争的起点,多少有那么一点遗憾和不足。
不久前在网页上搜索得知,张一波在“918战争”网站就抗日战争的起始时间设立了访问调查,接受调查的网民也有不同的声音。
③那么,“抗日战争”到底应该从什么时间算起呢?对于这样一个“抗日战争”的基本事实,笔者认为,完全有廓清和厘定的必要。
郭沫若与日本文学1
郭沫若与日本文学哀获涌《贵州社会科学》一九九二年第二期(总第一一O期)我在《郭沫若与英国文学》一文中曾经提出:郭沫若最早接触的外国文学,是英国言情小说《边茵小传》①。
这个说法需要稍微更正一下。
实际上,《迎茵小传》是郭沫若最先看到. 的欧洲小说。
日本文学,才是郭沫若最早接触的外国文学。
早在1903年,郭沫若就读到了日本翻译小说《经国美谈》。
那时郭沫若才12岁,正在家乡接受家塾教育。
由于他的大哥橙坞考进了省城的东文学堂,“新学的书籍就由大哥的采集,象洪水一样,由成都流到我们家塾里来”,“甚么《启蒙画报》、《经国美谈》、《新小说》、《浙江潮》等”,便成了“我们课外的书籍”②。
既然郭沫若已读到了《新小说》,那么,他接触到的外国文学可能还不只是《经国美谈》一种,因为《新小说》杂志经常刊载翻译小说。
郭沫若当时究竟读过哪些外国小说,因他自己没有说明,我们现在已无法查考,可以肯定的也就只有《经国美谈》了。
《经国美谈》能在本世纪初流传到内地,并给郭沫若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是偶然的。
这部小说是日本明治匆期风靡全国的作品,作者是矢野龙溪。
此人曾于1897年一1898年任日本‘驻中国特命全权公使。
1898年,戊戌政变发生,梁启超流亡日本,旋即创立《清议报》。
日本小说《佳人奇遇》(梁启超译)、《经国美谈》,便发表在该刊“政治小说”一栏内。
梁启超等人译介这些作品的用意非常明确,即希望中国读者读了它们以后能产生“爱国之念”,提高政治思想觉悟,以推动中国的改良主义运动。
梁启超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
日本政治小说译介到中国后,很快风行一时,并引发了国内译界翻译域外政治小说的热情。
在梁启超等人·的竭力鼓吹之下,《佳人奇遇》和《经国美谈》不仅在沿海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广为流布,而且输入内地。
毫无疑问,《经国美谈》这部描写古希腊英雄故事的小说,在少年郭沫若的面前展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
它不仅开拓了郭沫若的视野,而且培育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成为郭沫若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读物之一。
郁达夫1936年访日新史料——近年日本外务省解密官方档案考
作者: 李丽君
作者机构: 日本九州大学言语文化研究院
出版物刊名: 现代中文学刊
页码: 51-59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 日本外务省 档案文件 郁达夫 1936年 日本 台湾
摘要:1936年底,郁达夫赴日本和台湾参观访问约一个半月,关于此次访日访台的缘起及其详细经过,当事人抑或他人历来少有详叙,以致长期以来或语焉不详,或以讹传讹,有扑朔迷离之态。
近年,日本外务省逐步解密战前官方档案文件,并将其电子化后完全公开。
在极其庞大的官方档案中,保存有"支那学者郁达夫"1访日的完整卷宗。
本文在对郁达夫卷宗所有档案文件整理、辨识和解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查阅核证其他相关档案,结果又发现了另外一些全新的资料和线索。
现向读者呈现这批档案的全部内容,分析还原郁达夫访日的完整过程和整体面貌。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学案
开往春天的地铁——古今写景抒情散文鉴赏【学习情境】包头为创建文明城市,拓展市民文化视野,提升市民文学鉴赏力,决定以地铁为传播渠道,推广古今优秀散文作品。
散文是残冰中的一抹嫩绿,是寒冬中的一片暖阳,常给人以希望与启示,因此将这列地铁命名为“开往春天的地铁”,其中有两节车厢的展示内容分别为现代散文和古代散文。
请你根据所给资料,完成“开往春天的地铁”散文车厢创意活动。
【单元学习任务】阅读鉴赏散文名篇,设计个性地铁车厢。
【学习任务一——设计第一节车厢】学习活动一:文中赏景,景中取画本节车厢门需张贴两幅画作,请认真阅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两篇散文,从每篇散文中任选一幅图画绘制,并为画作命名,并从景物选取、形声色态、画面组合、氛围意境等角度进行赏析。
学习活动二:含英咀华,声临其境为渲染氛围,车厢电视会循环播放散文名家的配乐朗诵,但是视频中还缺少鉴赏内容,请任选一篇散文写一篇不少于五百字的鉴赏稿,可以从语言、文章结构、写作背景,情感等方面展开。
最后将鉴赏稿内容以音频的形式呈现。
【资料链接】郁达夫小传1896年12月7日,郁达夫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县。
3年后,父亲郁企曾积劳成疾,死于38岁的年纪。
6岁的姐姐被迫做了童养媳。
1937年12月31日,郁达夫的母亲被日军困在家中,饿死。
1939年11月23日,郁达夫的大哥郁曼陀被汪伪特务暗杀于上海公寓门前。
(抗战中法界为国牺牲的第一人)终年55岁。
1945年9月17日,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于武吉丁宜郊外名叫丹戎革岱的荒野中。
(据有人考究是掐死的,不是枪杀)终年50岁。
这是一个人及其家庭在战争年代的生与死。
民国有位留日归来的才子,精通多国语言,学贯中西文化。
就在他满怀激情参加外交官考试时,却出人意料地落了榜。
一问方知,那些榜上有名之人事先都打点好了关系。
才子很气愤,但还是抱着期待参加了随后的文官考试。
考场上,他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兴致勃勃,成竹在胸。
命运却又跟他开了个玩笑,上榜名额又一次内定给了那些有财有势的考生。
郭沫若与日本_二_日本文化对郭沫若创作的影响_10_17
二、日本文化对郭沫若创作的影响郭沫若三岁那年,也就是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中日两国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896年,中国向日本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这是两千多年来的第一次,标志着两国关系发生了逆转。
此后,中国人痛苦的向日本学习的时代开始了。
对20世纪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很多都是留过日的。
本文不再一一列举。
据郭沫若1937年的回忆,学习日本这一倾向自甲午中日之战以来,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潮流,“像我们这一代可以说便是在这种潮流中被陶冶出来的人。
三十年来,年年都有几千人到日本留学。
”1郭沫若这一代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郭沫若在《桌子的跳舞》中认为:“中国文坛大半是日本留学生建筑成的。
创造社的主要作家是日本留学生,语丝派的也是一样。
”“中国的新文艺深受了日本的洗礼。
而日本文坛的毒害也就尽量的流到中国来了。
譬如极狭隘、极狭隘的个人生活描写,极渺小、极渺小的抒情文字的游戏,甚至对于狭邪游的风流三昧……一切日本资产阶级文坛的病毒,都尽量的流到中国来了。
”2郭沫若指出日本文坛的种种“病毒”,是很有道理的,至于它是否属于“日本资产阶级”,则应另当别论。
因此,与其说中国学子受了“日本资产阶级文坛”的毒害,不如说他们受了讲究“人情”的日本文化风土的影响更为确切。
要知道,志大才高、泱泱大国的中国学子,并没有把日本的资产阶级真正放在眼里过,他们身在东瀛,心系欧美,西方个性解放的思潮与东瀛“人情”文化风土的联手,才是使中国学子“中毒”的真正原因。
本文后文将提到,很有才华的郭沫若并没有把日本文化放在眼里,也没有细致地研究过他生活了二十年的国家。
在郭沫若文学创作初期,他几乎不与日本文化名人交往,中国学子崇拜的日本文坛巨头,也不入他的法眼。
《创造十年》里写到,1921年,田汉有一次约他去会佐藤春夫,他谢绝;又约他去会秋田雨雀,他也谢绝,郭沫若称自己的这种脾气为“不带贵”(四川方言:意思是怕见大人物),然而这并不包括西方文化名人。
民众意识【浅论郁达夫的“民众意识”】
民众意识【浅论郁达夫的“民众意识”】由小说集《沉沦》和加入创造社,成为其主要成员,使郁达夫在20年代的中国被人们所认识,他也因此一直被冠以中国早期浪漫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的称号。
他早期的小说以坦白、直露的方式表现了当代青年一代的“苦闷”,尤其是“性的苦闷”,因为郁达夫表达的直白,当时也引来了许多批评,而意外地得到周作人的肯定,称《沉沦》为一件艺术品,纵观郁达夫早期创作,可以发现,个人化色彩异常浓厚,他当时写作的小说的主人公多是他自己的“化身”,他也公开承认,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
然而他并非一个彻底的个人主义者,由于当时社会现状以及其自身因素的影响,郁达夫的“民众意识”也开始逐渐浮现出来。
创作于1923年7月的《春风沉醉的晚上》以及1924年8月的《薄奠》两篇小说都是郁达夫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体现。
如果以此作为他创造和思想转变的开始,那么到1926年这种转变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1926年前后,国共两党在全国合力掀起了北伐革命的浪潮,向盘踞在中国大地上的封建军阀势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郁达夫及其同时代的许多进步作家,在革命的号召下,迅速融入其中。
1926年3月郁达夫同郭沫若南下广州,在此他还立志要改掉过去的恶习,带着满腔的热情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
郁达夫在广州的半年多时间里,一方面他看到了北伐胜利的果实,看到民众力量的伟大,但同时也看到劳动人民的无知和容易被欺性,而革命的胜利果实也不如他想象的完满。
1927年他从广州回到上海后,先后发表了多篇政论性文章,如《在方向转换的途中》、《公开状答日本山口君》、《谁是我们的同伴者》等等,在这些文章中,他通过自己亲身参与革命以及在其中的所闻所见为材料,表现了他对中国革命的重新认识,他重新认识了民众的力量。
在《在方向转换的途中》中,他肯定“这一次的革命,是中国全民众的要求解放运动。
”同时他认为:“民众所应该做的工作,自然只有两条路第一,把革命的武力重心,夺归我们的民众。
郭沫若和郁达夫的印象
郭沫若和郁达夫的印象古谷纲武;蒲仕江【摘要】@@ 大概是前年春天吧,郁达夫先生来到了日本.在此之前我拜读过他的一部由小田岳夫先生翻译的小说,从而知道了他的名字.我只记得那部小说太浅薄无聊,所以感觉不怎么好.他来日本的时候,是通过经常去中国南部游玩而成为他朋友的金子光晴先生的介绍而认识的.rn有一天金子先生来访,他说:郁达夫先生明天要来家里做客,想结识一些日本年轻的文学家.他让我去.【期刊名称】《郭沫若学刊》【年(卷),期】2010(000)003【总页数】1页(P62)【作者】古谷纲武;蒲仕江【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正文语种】中文大概是前年春天吧,郁达夫先生来到了日本。
在此之前我拜读过他的一部由小田岳夫先生翻译的小说,②从而知道了他的名字。
我只记得那部小说太浅薄无聊,所以感觉不怎么好。
他来日本的时候,是通过经常去中国南部游玩而成为他朋友的金子光晴先生的介绍而认识的。
有一天金子先生来访,他说:郁达夫先生明天要来家里做客,想结识一些日本年轻的文学家。
他让我去。
第二天上午我在约定的时间去了,郁达夫先生已经在那里了。
我对他的印象不怎么好,声音不好听,或许显得有点啰嗦,总之觉得他这个人毛毛躁躁的,根本就静不下来。
但是他性格开朗,和蔼可亲,言谈举止极具社交性。
在我这个只见过日本文学者的人看来,是很少见的。
但是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无论如何他都差得很远。
现在已经完全忘记了当时说过什么话,但还记得当时交换厚方纸签③的事情。
我当时根本就没有用过毛笔,只好以拙劣得没法再拙劣的字迹乱写。
但是郁达夫先生翻开了我的《批判文学》,指着“纯粹是自身的纯洁”这句话说:“写这个吧。
”那种言谈举止,就好像是一位外交官。
虽然他并不想要这个厚方纸签,我还是按照他说的那样做更礼貌些吧!迫于这种礼仪,我写下了平生第一张厚方纸签。
郁达夫先生说,他还想拜见我的老师谷川彻三先生,所以,他、森三千代和我三人离开了金子先生的家去拜访谷川先生。
郁达夫1936年底的日本之行
郁达夫1936年底的日本之行蒲仕江【期刊名称】《郭沫若学刊》【年(卷),期】2010(000)003【摘要】@@ 郁达夫先生于11月13日来到日本,几天以后,改造社社长山本实彦在赤坂的料亭接待了他和郭沫若先生,并举行了欢迎宴会.出席者除了佐藤春夫、木村毅、林芙美子他们之外,还有来自<大鲁迅全集>翻译小组的增田、松枝、小田岳夫等.因为增田在上海留学以来就和郁达夫是老朋友,所以拜托他担任研究会的发言人,并邀请他出席欢迎宴会.rn当时,郁达夫先生是以福建省公报室主任身份到日本来购买印刷机的.当天(欢迎宴会当日),遇到了久别十年的郭沫若先生,在12月17日回国之前的这一个月时间里,他们见了三次面,畅叙了久别之情.这期间的事情在郭沫若先生的<广陵散>(土居翻译的<达夫的来访>,<月报>第二十七号刊载)里面记载很详细.不难想象他们两人就迫切的中日形势和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动向等问题进行过交谈.从他在宴会上为郁先生写的七绝第四句"那堪国破又家亡"也可以知道郭先生忧虑祖国的形势.【总页数】2页(P60-61)【作者】蒲仕江【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乐山,6140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救国时报》与1936年陶行知欧洲之行 [J], 姚群民2.郁达夫1936年访日新史料——近年日本外务省解密官方档案考 [J], 李丽君3.郁达夫1936年访日新史料——近年日本外务省解密官方档案考 [J], 李丽君4.《申报》的"奥运"史料研究——以1936年中国柏林奥运之行为中心 [J], 温文芳5.中共与十九路军的重建问题探析——以1936年陈铭枢的莫斯科之行为中心 [J], 王志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36年郁达夫访日史实新考
作者: 武继平[1]
作者机构: [1]上海财政大学外语系,上海200433
出版物刊名: 中国文化研究
页码: 187-195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郁达夫;“对支文化事业”;“反日宣传煽动”
摘要:创造社作家郁达夫于“七七”事变爆发的7个月前曾对日本和台湾进行过为时一个月的访问。
关于这次访问的目的、邀请者以及演讲内容等问题,这次访问目的究竟何在?应何人之邀请?访日期间讲演内容是什么?这些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日关系史上必须弄清的问题,过去由于缺乏第一手资料而一直众说纷纭。
仅就访日的直接目的而言,“国家秘密使命说”似乎成为一种定论,从而使得此次访日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然而据笔者新近考察,史实并非如此。
事实上,此次访El是日本政府策划的一次“有助于日华亲善”的活动,包括社会考察和多场学术讲演。
然而,日本政府对著名中国文人郁达夫访日所寄予的期待,却因他在东京对大批留学生进行露骨的“反日宣传煽动”而落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达夫1936年底的日本之行与郭沫若归国关系考※廖久明内容提要:郁达夫1936年底奉当局之命专程赴日策动郭沫若归国参加抗日,是一个由来已久、众所公认的说法。
可是仔细比较各种记载可知,郁达夫最初只是出于友情约郭沫若到外面谈归国问题,郭沫若也劝郁达夫“与其为俗吏式的事物所纠缠,宁应该随时随地去丰富自己的作家的生命”。
因此,所谓郁达夫1936年底“奉蒋介石之命”赴日敦请郭沫若归国的流行说法,乃是以讹传讹。
这个被国人认为是郁达夫光荣之行的日本之旅,在不少日本人那里却认为是郁达夫可耻的间谍行为。
不管是毁是誉,都与事实不符!关键词:郁达夫 郭沫若 日本之行 归国抗日一 问题的提出绝大多数传记作品都认为,郁达夫1936年底赴日目的是“奉蒋介石之命”敦请郭沫若归国。
此种说法应该源自郁达夫亲人的如下回忆:他重新投入时代的洪流也是在福建——即1936年冬的日本之行。
那次行程据他说是应日本各社团及学校之聘去东京讲演的,但实际上负有一项秘密使命:向亡命日本已达十年的郭沫若转致南京国民党政府为抗日战争终将爆发而要郭伺机回国之意。
南京当局系由何濂(南京政府的国防经济委员会主任)致电陈仪转告父亲赴日一行的,还拨发治装费两百元。
在从东京寄回的照片上我第一次见他身穿西服。
这事父亲自是欣然从命。
1一九三六年的冬日,南京侍从室何廉奉蒋介石之命打了一个电报给福州的陈主席。
电文的大意是:叫郁达夫到日本去一次,去到东京和郭沫若※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感悟诗学的现代转型研究》(08CZW002)的阶段性成果。
郁达夫1936年底的日本之行与郭沫若归国关系考谈谈,要叫郭沫若回国来,可以取消对郭的通缉令(原来是通缉郭沫若十年),同时,交给郁达夫治装费数百元。
当时,我还从杭州赶到上海来送郁达夫上船。
2郁达夫本人的说法却与此不同:“这一年的冬天,因受日本各社团及学校之聘,去东京讲演” 3,“他说这次来日本,是为福建省政府购买印刷机的。
借此机会也好来久别的日本玩玩” 4。
根据《郁达夫将由沪东渡讲学,时期两个月,报酬二千元》(1936年10月20日《小民报》)、《郁达夫赴日讲学,欲定勾留一月归途将赴台湾》(1936年11月13日《小民报》)可以推知,郁达夫的说法应该是正确的:主要目的是讲学,同时顺便为福建省政府购买印刷机。
根据常识判断,郁达夫1936年底日本之行不可能是“奉蒋介石之命”敦请郭沫若归国。
首先,因为郁达夫的《广州事情》(1927年1月6日)及其他原因,郭沫若与郁达夫断绝往来已近十年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贸然叫郁达夫去敦请郭沫若回国。
其次,郁达夫1936年11月13日就已到达东京,与郭沫若谈回国问题的时间却是12月6日。
如果郁达夫赴日目的是敦请郭沫若回国,那么不可能拖这么长时间才谈这一问题。
其三,郁达夫回国后便尽力奔走,并且有福建省政府主席兼驻闽绥靖主任 5陈仪、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兼侍卫长钱大钧、行政院政务处长何廉、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兼外交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张群等人进言斡旋,但直到卢沟桥事变爆发,国民政府仍然没有给郭沫若汇去旅费。
如果郁达夫赴日目的是“奉蒋介石之命”敦请郭沫若回国,那么这所有的一切都不可能或没必要发生。
其四,根据殷尘(金祖同)的《郭沫若归国秘记》可以知道,郭沫若回国前不但为留在日本的妻儿担心,而且为回国后的自己担心。
如果郁达夫赴日目的是“奉蒋介石之命”敦请郭沫若回国,那么郭沫若便没必要为回国后的自己担心。
如果郁达夫1936年底赴日目的不是“奉蒋介石之命”敦请郭沫若归国,那么郁达夫在庆祝郭沫若五十诞辰时为何写这样一段话呢?“在抗战前一年,我到日本去劝他回国,以及我回国后,替他在中央作解除通缉令之运动,更托人向委员长进言,密电去请他回国的种种事实,只有我和他及当时在东京的许俊人大使三个人知道。
” 6这便是我们现在需要搞清楚的问题。
二 问题的考证要想搞清楚该问题并不难,只要搞清楚郁达夫在日本期间与郭沫若的交往情况即可。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2期据郭沫若的《达夫的来访》和小田岳夫的《郁达夫传》可以知道,郁达夫在日本期间共到郭沫若寓所3次:11月中旬随改造社的S前往佐藤家 7请郭沫若参加改造社长山本实彦主持的晚宴,11月29日到佐藤家请郭沫若全家到东京吃饭,12月6日到佐藤家叫郭沫若去野外长谈并一起在外面吃饭;与郭沫若一起参加宴会5次:11月中旬改造社长山本实彦主持的晚宴,11月24日竹内好、武田泰淳等为中心的中国文学研究会举办的宴会,11月29日郁达夫请郭沫若全家到东京吃饭,12月12日中央公论社社长嶋中雄作主持的欢迎郁达夫的宴会,12月16日日本笔会主持的晚宴(散席后,与郁达夫一起到于立忱寓所)。
到目前为止,笔者只找到11月中旬、11月24日、11月29日、12月6日、12月16日这5次交往的史料。
尽管有些遗憾,但通过前4次交往(12月16日这次交往情况请见郭沫若的《断线风筝——纪念于立忱女士》,由于该文对考证“郁达夫1936年底日本之行与郭沫若归国关系”作用不大,为节省篇幅计,从略),不但能够回答郁达夫回国后为郭沫若归国尽力奔走的原因,还能进一步证明郁达夫1936年底赴日目的不是“奉蒋介石之命”去敦请郭沫若归国。
11月中旬11月中旬的一天黄昏,郭沫若正在家里与一位医生谈些医疗上的问题,“突然”在玄关门口出现了郁达夫,郭沫若“喜不自禁”地叫了起来,并迎了出去。
郭沫若走到玄关去迎接,发现还有一位日本人S同路。
S告诉郭沫若:“今晚社长同达夫先生接风,在这个机会上一定要请先生出席。
我们是坐着汽车来迎接先生的。
请务必准备好,我们立刻就走。
”尽管郭沫若因自己曾谢绝过改造社约稿有些踌躇,但还是跟着去了。
到了改造社,编译会刚好开完,社长山本实彦仍要郭沫若对《大鲁迅全集》提意见,郭说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然后一行11人坐车前往一家日本料理店。
在这家料理店里,他们一起饮酒、唱歌、题字。
应郁达夫之请,郭沫若“拿着笔踌躇了一下”,写下了“十年前事今犹昨,携手相期赴首阳。
此夕重逢如梦寐,那堪国破又家亡”四句。
8以上便是郭沫若的《达夫的来访》记载的主要内容。
小田岳夫在《郁达夫传》中是这样记载该次相聚的:大约是达夫来到日本过了些天之后吧,在改造社召开该社发行的《大鲁迅全集》(鲁迅已于上月十九日逝世)的翻译碰头会。
我也作为翻译者中的一员出席了。
因一些有关人员还没有到,就在社长会议室等候。
这时,一眼看到了佐藤春夫。
再一看,没想到接踵而至的竟是达夫。
原来,达夫再次去访问春夫,听说春夫正要去改造社,因想与自己的故旧改造社社长山本实郁达夫1936年底的日本之行与郭沫若归国关系考彦会面,就同道此来了。
山本马上打算为郁达夫举行欢迎会。
今天,很难得有有关研究中国文学的人士聚集一堂,与其定在其他日子,倒不如就定在当天晚上举行欢迎会。
于是马上派人去叫木村毅、林芙美子等达夫的旧友,又觉得应该将住在国府台的郭沫若请来,就马上决定派一名职员驱车前往国府台去接沫若。
达夫还未去拜访郭沫若,所以他就借机立即同车前往。
达夫来日之事是已通知了沫若呢?还是突然前去访问呢?尚不得而知。
但不管怎样,他这次访问是意在同沫若言归于好。
幸好,沫若在家。
将近傍晚时分,达夫陪着沫若再次来到改造社。
停了一会儿,就一同到了赤坂饭庄。
…………接着轮到了沫若,他先举杯与山本同干。
原想这下该唱歌了吧,但他却又举杯再干了一次。
这次总要唱了吧,正准备听,他却仍然没有唱,重又一边微笑,一边举起酒杯。
在座的人大都被他这种“表演”感动了。
酒过三杯之后,总该拿出节目来了吧,他却也和达夫一样朗诵了那首古诗。
然其声调激昂,情怀悲切,令人感怀不已。
一阵歌声鼎沸之后,女佣人把几张彩纸放到达夫和沫若而前。
那时已经主客混杂,大家端着酒杯,随意走动,我也不知不觉走到他们俩的旁边,看二人即席赋诗。
达夫的书法虽独具一格,但决非杰出之作;而沫若的书法洒脱奔放,且有古雅之风,堪称名笔。
停了一会儿,达夫对沫若说:“沫若,送我一首吧。
”沫若持笔而思,稍停片刻,挥毫即成七言绝句:十年前事今犹昨,携手相期赴首阳,此夕重逢如梦寐,那堪国破又家亡。
9将这两人的文字放在一起可以知道:一、郁达夫是看见有人去接郭沫若时“借机立即同车前往”,并非专门拜访;二、从郭沫若“声调激昂,情怀悲切”地朗诵“风萧萧兮易水寒”这首诗和写下“那堪国破又家亡”这样的诗句可以推断,郭沫若虽然生在日本,却心怀祖国,并且对现状不满。
11月24日关于该次晚会,(日本)中国文学研究会年谱有如此记载:这期间的事可详见《广陵散》(《达夫的来访》),不难想象,两人(郭与郁)是会谈到迫切的日中形势和结成抗日统一战线的问题的。
郭沫若本人对故国的形势的忧虑,可以从这次宴会给郁达夫写的七绝的第四句:“那堪国破又家亡”里知道。
也许郭沫若在会见郁达夫的时候,就已经下决心要回国了。
二十四日晚上研究会召开的欢迎会,他代郁达夫接杯痛饮。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2期后来同人们推测,这大概是怕喝醉酒随便说的郁达夫,把他们的事泄露出来。
他在深夜宴会结束时,握着武田泰淳的手反复说:“我永远在日本住下去”,出门高喊“大日本帝国万岁!”10需要说明的是,该段文字记录的应该是两次宴会的情景:11月中旬改造社社长山本实彦主持的晚宴,11月24日竹内好、武田泰淳等为中心的中国文学研究会举办的宴会。
并且从该段文字的叙述语气可以看出,该段文字写于郭沫若归国后,而不是宴会后。
搞清楚这两点后便会发现这段充满猜测的文字很有些自相矛盾:一、参加此次宴会前,郭沫若与郁达夫仅共同参加过山本实彦主持的晚宴,根本没时间私下交谈归国这样重大的问题,他担心郁达夫喝醉酒后“把他们的事泄露出来”岂不是无稽之谈?二、如此“谨慎”的郭沫若既然担心郁达夫喝醉酒后“把他们的事泄露出来”,为何自己在给郁达夫题诗时却写下“那堪国破又家亡”这样容易令人生疑的诗句?有些人也许会说,说不定郁达夫来日本前已将此事写信告诉郭沫若。
这种说法同样站不住脚:一、目前找不到任何相关原始文字;二、郁达夫不可能在绝交近十年后贸然给郭沫若写这样重要的信;三、如果郁达夫写过这样的信,郭沫若见到郁达夫时便不可能感到“突然”并且“喜不自禁”,在山本实彦主持的晚宴上郭沫若更不可能写下“那堪国破又家亡”那样的诗句。
11月29日11月中旬郁达夫到佐藤家时,曾对郭沫若妻子安娜说:“礼拜天再来,看大的两个孩子。
” 郁达夫在第二个礼拜天果然来了,并请郭沫若一家外出吃饭:十一月二十九号是礼拜,在将近黄昏的时候,达夫一个人果然来了。
他说孩子们没吃好饮食,太可怜,要把我们一家人都约到东京去吃中国菜。
住在东京的两个大孩子只有阿博回来了。
结果是我与阿博、阿佛同达夫一路往东京,在神田的一家北京馆子里吃夜饭。
我懒得换洋服,以为纵横是自家人,便随意穿着和服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