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19课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 登勃朗峰 课件(共34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 登勃朗峰 课件(共3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9ead34a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6b.png)
6 理解所感,把握内涵
字音字形
检查预习
翌 日( yì ) 俯瞰( kàn ) 拾 级( shè ) 斑斓( lán )
辚 辚( lín ) 急湍( tuān ) 苍穹( qiónɡ) 缭 绕( liáo)
焦炙( zhì ) 巉 峻( chán ) 皑 皑( ái ) 沟壑( hè )
检查预习
词语解释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6段,写登山的见闻与感悟。
第二部分:第7-11段,写乘车的经历与感受。
2.作者本次登勃朗峰,都到达了哪些地方?
请根据文章梳理作者的游踪。
抵达阿冉
取道黑首
提村前
抵达高地
马蒂尼
顶峰高地
沿河谷前 往沙蒙尼
整体感知 细读所见,赏景识人
3.作者都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马蒂尼-阿冉提村: 一路上的游客 沿途的风景
络绎不绝、美不胜收
勃朗峰: 白雪穹顶 周围群峰 峰巅云彩
独踞苍穹、奇形怪状、 色彩斑斓,瞬息万变, 洁白轻薄
散文笔法写景,无限感慨
4.作者为什么认为骑骡乘车的游客“可怜可悯”?
因为天气灼热难当,这些游客焦炙于火辣辣 的艳阳之下,不能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 不能充分享受登山的乐趣。他们的本意为雇佣马 车为己所用,其实反被马车所限制,从而也丧失 了游山玩水的自由。
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 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知识必备 知识链接
勃朗峰 意为白色之山,又译为白
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位 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 达奥斯塔的交界处。勃朗峰海拔 4808米,是西欧的最高峰。
新统编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ppt教学课件
![新统编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415734b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69.png)
在这些地方,作者分别有哪些见闻?
第3段
第3段写勃朗峰:白雪覆盖,日照其上,光艳耀目。
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
佛独踞苍穹。
写阳光下的勃朗峰气势雄伟,高耸入云。
山为什么会随“我们”拾级而上而“愈升愈高”?
这是登山造成的错觉。因为作者和朋友们在不断攀升,离勃朗峰 越来越近,周围的天空就显得越来越寥廓,而山峰在寥廓天空的大背 景下就越发显得高了,体现出作者的震撼
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
根据以上表格内容,归纳勃朗峰的景物特点
此处的山形状各异,造型独特;云轻盈柔美,色彩丰富,变幻无穷。可见勃朗峰的景物时时 充满变化,令人目不暇接,因此美不胜收
• 第5、6段中,作者以“游丝蛛网” “纯洁天使” “阳光下破裂并 蔓延开去的肥皂泡”等喻体来形容勃朗峰周围的云,简析其表达效 果。
第7-11段
作者写这次登山经历想表达什么? (1) 下山过程中遇到什么奇人奇事? (2) 车夫和他的朋友的形象是如何描写的? (3) 作者的情感表达?
• 第七段:我们在前往沙蒙尼途中,雇了一辆马车。 一个小时的美餐后,车夫和他的朋友略显醉意。
• 第八到九段:车夫,他自称车夫之王,在崎岖的 山路上,驾车疾驰。
“车王”和 似把他们写得颇为可笑,实则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两 “勃朗队长”个人的欣赏之意,这是因为他们表现出的对待生活、对
待自我的态度与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有许多契合之处。
个性:幽默、坦率
生活态度:积极、乐观、自由
幽默讽刺是马克·吐温作品的主要风格。结合具体内容体会 本文幽默的语言风格。
突 出 细 节
在勃朗峰高地作者分别有哪些见闻?
第5段
• 第5段作者大量运用四字词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云霞之美。语言华美, 作者用灵动的笔触,生动的语言,从云彩的形态、色彩等方面,描绘 出峰巅云霞的无穷魅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春酒》(46张ppt)课件(共46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春酒》(46张ppt)课件(共4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53e86fd19e8b8f67c1cb9cb.png)
朗读课文,知家乡事
作者回忆了哪几件事?
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
乡 事
学习“过新年”
概括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写作目的 迎新拜佛
大人繁忙 紧张 小孩兴奋 快乐
______
过新年
许多禁忌
民 俗
之 美
学习“喝春酒、喝会酒”
品味细节,识家乡人
在这两件事情中,作者写到了 哪些人?
“我” 、母亲、阿标叔、村民
乡 人
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 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谁知道的有关“思乡”的古 诗名句交流一下,并把它们 摘抄到笔记本上。
千 里 共 婵 娟 。 但 愿 人 长 久 ,
回味春酒,心系乡愁
“思乡”是游子永恒的
情思。交流课余搜集的以 “思乡”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以“思乡”为话题的古诗名句: 1.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参《逢入京使》 3.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4.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5.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6.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王建《宿建德江》 7. 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 ——杜甫《月夜忆舍弟》
母亲:“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 把花厅给大家请客。” 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 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 “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 吃,自己却很少吃。”
一向如此,与人为善,热情淳朴
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 一杯八宝酒。(第四段) 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11位喝春酒表示酬谢, 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第五段) 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 (第六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adc51bdcaaedd3382c4d33f.png)
• 霓裳羽衣(ní chánɡ) 颠簸(bǒ) 打嗝(ɡé)
理解词义 翌日:次日。 络绎不绝:(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巉峻:险峻陡峭。 拾级:逐步登阶。拾,轻步而上。 斑斓:灿烂多彩。 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颠簸:上下震荡。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学海拾贝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要进行一场难忘的身心之旅,只是啊,这次 我们要徒步而上,有些辛苦,但所到之处风景奇美、充 满梦幻,说不定还能偶遇一些奇人异事,大家知道去哪 儿了吗?“阿尔卑斯”的最高峰——勃朗峰,我们出发 吧。
19登勃朗峰
明确目标
(重点)
整体感知并把握文章内容,了 解文中所写的景物、人物的特 点。
(难点)
品味作品幽默的语言,把握作 者综合采用散文笔法和小说笔 法的写作技巧。
(重点)
领会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 度。
作者名片
马克·吐温 (1835—1910), 美国作家,美国批 判现实主义文学的 奠基人。他的作品 以幽默讽刺为主, 既富于独特的个人 机智与妙语,又不 乏深刻的社会洞察 与剖析。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其作用。 (1)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 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峰的形状,突出了勃朗峰周围山峰奇 形怪状、千姿百态的特点。 (2)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上云朵光彩夺目、 无比美丽、惹人喜爱的特点。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登勃朗峰》(课件)(共38张PPT)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登勃朗峰》(课件)(共3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2977934b4daa58da0114aca.png)
馆后,我们住进了上等的房间。
课内阅读
如果这位王爷的车技略欠敏捷——或者说,不
是老天有意安排,让他在离开阿冉提时喝得酒 气醺醺——结果就不会是这样的了。
课内阅读
1.赏析选文第一段的语言特点。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及短句的描写,勾勒
出云的色彩、形态、气质,展示出一幅构思巧 妙而又变幻莫测的风云画卷,将这独特美景描 绘得令人陶醉,使人遐想。
温的语言特色。 为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过渡
段:承上启下(过渡)、推动故事
情节发展。结尾段:总结全文、 点明主旨、首尾呼应、照应文章 标题、深化主题、引人深思。
课前自学
一、整体感知 1.整体把握课文,填写以下内容。
嶙峋的怪石 变幻的光 惊险的旅途 怪异的车夫 影
首 页
末 页
课前自学
2.通读全文,谈谈你对马克· 吐温语言风格的认识。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马克· 吐温不仅是
进发之前,
课前自学
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
斓,彩霞满天,白云liáo rào( 缭绕 ), qīng gē màn wǔ( 轻歌曼舞 ),那朵朵白云精 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4)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wǔ mèi( 妩媚 )动人。
课前自学
(5)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
课前自学
4.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
使之构成排比。 旅行是一种有益的探索,美好的旅行能够开阔 你的视野,唤醒你的回忆,开发你的潜能,提 升你的境界;写作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安静的
写作能够 锤炼你的语言 , 训练你的耐力 ,
涵养你的气质 , 塑造你的个性 。
课内阅读
部编最新版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课件 (共26张PPT)
![部编最新版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课件 (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e31d66231b765ce0508143e.png)
荣誉
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 基人 《百万英镑》《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 险记》
马克·吐温
(1835-1910)
代表作
写作背景
勃朗峰,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 峰,海拔4 807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
法国和意大利边境。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
。顺坡下滑,西北坡法国一侧有著名的梅德冰川,东 南坡意大利一侧有米阿杰和布伦瓦等大冰川,为登山 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最大 的旅游中心。
所以不会像我们那样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 歇息。含蓄地写出了他们被金钱所束缚住了, 迷失了人的自然天性。
深层探究
2、作者怎样描绘勃朗峰的?
远望勃 朗峰 勃 朗 峰
穹山顶呈V字形,耸入 蓝天,巍峨壮观
望周围的峰奇形怪状, 侧面衬托了勃朗峰的雄伟 仰面遥望美景独特,满 目华彩,变幻无穷,如同 肥皂泡。
巩固提升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 A.浮躁 B.妖媚 C.敞篷 D.饱览 颠簸 摄入 宛如 变幻 蔓延 旷野 顷刻 陡峭 名附其实 一如即往 腾空而起 五彩斑澜
巩固提升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 A.作者看到乘车骑骡上山的人,觉得他们可怜可悯,是出于对 那些人可以乘车的嫉妒心理。 B.越往上爬,山就变得越来越高,是因为作者疲惫并且失去耐
;一方面也感慨如此的美景转瞬即逝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人们应好好 珍惜吉时美景,人们也应积极投身大 自然,纵享大自然的馈赠。
深层探究
4、本文标题为“登勃朗峰”,但为什么作
者要写之前所经之地的景色? 在登上勃朗峰之前,作者写了从马蒂 尼到黑首及从黑首到峰下所见到的景色。 写这些景色的目的是为写勃朗峰的美景蓄 势,意在告诉读者,不仅勃朗峰的景色美
第19课《登勃朗峰》课件(共46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9课《登勃朗峰》课件(共46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8974457c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23.png)
(5)在dòu liú( 逗留 )高地、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我们曾 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liáo rào ( 缭绕 ),qīng gē màn wǔ( 轻歌曼舞 )。
(6)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wǔ mèi( 妩媚 )动人,所有色彩 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
_通__,__浑__然__一__体__。__
__品味马克·吐温式的幽默__ 2.下面是对本文所运用的制造幽默效果的方法的归纳,请你任选 其一,举例分析。 (1)突出细节 (2)制造反差 (3)适当夸张 (4)反常归因 小贴士:反常归因,即人们对某种现象的解释不符合日常生活中的 逻辑,是“反常”的。 突出细节示例:描写“车王”和“勃朗队长”的说话方式时,作者 着意描写了一个两人所说语言不同,但“标点系统毫无两样”的细节, 滑稽幽默,刻画出了一对“活宝”形象。
选__________(填序号),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A
B
示例一:A A是行书,笔法飘逸,给人一种热血、奋进的灵动 感,能更好地鼓励年轻人为追求理想而不懈奋斗
示例二:B B是隶书,笔法明晰,给人一种庄重、劲健的力量 感,能更好地鼓励年轻人脚踏实地、不断拼搏、积极进取
【活动二:举办演讲比赛】(2)本组参赛选手洋洋因请假错过了班级 “燃文化”主题演讲比赛的通知,请你在QQ上转告他。
比较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 一、散文 散文一般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说理散文,追求“形散神聚”。 与小说一样,都必须有“故事”,而且都力求具体生动。但相比于 叙事 小说情节追求曲折、完整,叙事散文情节相对简单,有时可以是不 散文 完整的,甚至可以是由数个事件浓缩组合而成。
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虽然也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 抒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春酒 》精品课件(共27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春酒 》精品课件(共2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a4f6ce1770bf78a65295480.png)
如锦缎,锋利似钢刀。朋友相聚小酌的愉悦,家
人团圆共饮的温馨,独自举杯的落寞„„人不可
以酗酒,却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下,多样的心境里
品味出酒带来的百般滋味。今天我们就一块去品
一品作者琦君笔下的《春酒》。
作者简介
琦君(1918-2006),现当代女作 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 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1949 年(31岁)赴台湾,后定居美国。 作品有《烟愁》《细纱灯》《与 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 《七月的哀伤》等。她还是著名 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运用比喻手法,十分形象的刻画了“我”的活泼、 调皮。
品析·语言
“我”——品出“童趣” 3.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 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动作描写,刻画出活泼可爱天真的小女孩的形象。 4.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 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 动作(细节)描写,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形象已跃 然纸上。
5.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 舔,才过瘾。 动作(细节)描写,表现出邻里之间的亲密,大人对 小孩特有的关爱,“我”的活泼可爱。
品析·语言 母亲——品出“亲情”
1. 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 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 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 了。” 语言、神态描写,表现母亲的得意之情,对乡亲的热 情,对子女的疼爱。写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2.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得什么宝贝。 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 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春 酒
琦君
学习目标
人团圆共饮的温馨,独自举杯的落寞„„人不可
以酗酒,却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下,多样的心境里
品味出酒带来的百般滋味。今天我们就一块去品
一品作者琦君笔下的《春酒》。
作者简介
琦君(1918-2006),现当代女作 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 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1949 年(31岁)赴台湾,后定居美国。 作品有《烟愁》《细纱灯》《与 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 《七月的哀伤》等。她还是著名 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运用比喻手法,十分形象的刻画了“我”的活泼、 调皮。
品析·语言
“我”——品出“童趣” 3.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 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动作描写,刻画出活泼可爱天真的小女孩的形象。 4.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 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 动作(细节)描写,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形象已跃 然纸上。
5.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 舔,才过瘾。 动作(细节)描写,表现出邻里之间的亲密,大人对 小孩特有的关爱,“我”的活泼可爱。
品析·语言 母亲——品出“亲情”
1. 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 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 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 了。” 语言、神态描写,表现母亲的得意之情,对乡亲的热 情,对子女的疼爱。写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2.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得什么宝贝。 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 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春 酒
琦君
学习目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9课 春酒.一课时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9课 春酒.一课时ppt](https://img.taocdn.com/s3/m/fe9002b950e2524de5187ef7.png)
枸 杞 (gŏu)(qĭ) 薏仁米 (yì)
两• 颊•
(jiá)
• 挑剔 (tī)
煨炖 (wēi)
•
••
如法炮制 (rú)(fă)(páo)(zhì) :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 • • • • 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家醅(pēi) :自家酿的酒.醅:这里泛指酒. •
顾名思义 :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 学作品30余种,堪称一位写童年故事的 圣手。包括《烟愁》、《细纱灯》(获 中山文艺创作奖)、《与我同车》、 《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 者》、《琴心》、《菁姐》、《七月的 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她是著 名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目标二
掌握重点字词的音和形 自学指导 1.读准字音 2.掌握字形 (时间10分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手足之思)
对联欣赏 中秋赏月 天月圆 地月缺 游子思乡 他乡苦 本乡甜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常圆
再 见!
一马当先 :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目标三
轮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 自学指导: 1.读准字音 把握节奏学.科.网 2.其他学生认真听,不足之处举手更正 3.概括出文章大意
(1)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地 点燃了。
(他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美好品格)
1、了解并掌握本文的文学常 识。学.科.网 2、掌握重点字词的音和形。
3、轮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
2
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 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 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 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 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 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 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 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 起。学.科.网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课件(22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课件(2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8334f8b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02.png)
第三部分(7-11) 写作者前往沙蒙尼途中偶遇 的奇人奇事。
第一部分(1) 写作者徒步前往勃朗峰时在 路上的所见所想。
Accumulation
of
words
细节感知
DENG BO LANG FENG
找出描写所见景物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景物。
清流瀑布
第2自然段—写脚下峡谷
Details
of
Details
of
perception
细节感知
DENG BO LANG FENG
找出描写车夫的句子,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车夫的? 写出了车夫怎样的特点?
从语言、神态、行车场景三个方面
本领 高超
自信 自得
为人 热情
Details
of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perception
细节感知
DENG BO LANG FENG
第5-6自然段—写勃 朗峰附近的一座峰巅: 色彩斑斓,彩霞满天, 白云缭绕,变幻无穷。
Details
of
perception
细节感知
DENG BO LANG FENG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从中感受到景物怎样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又 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的?
美不胜收
威严 独踞苍穹
奇特
运用比喻,把山峰的形状比作“美女的纤指”“教主头上的帽子”,写出 了山峰形状的奇特。
DENG BO LANG FENG
马克·吐温,是美国幽默大师、
马
小说家、著名演说家。一生写了
克
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
吐
散文、诗歌等各方面。
温
Mark Twain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课件(共26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课件(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db044d9bb4cf7ec4afed0a4.png)
巉峻(chán)
蔓延(màn ) 沟壑( hâ )
缭绕(liáo)
拾阶( shâ )
kuànɡ 旷野( )
络绎不绝: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轻歌曼舞: 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名副其实:名声或称谓(号)与实际一致、相符合。 和颜悦色: 形容和善可亲。
阅读课文,试简要概括作者的游踪。
神态描写
• 出发前,“把握十足”;途中飞速行车时“神情威严”;险 遭不测时,“面不改色,和颜悦色”。
行车情景
• “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这种情 况下车夫之王还“时不时地掉转头来”
4.他说的是法语,还不时地打嗝,像是在加标点符号。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把车夫说话时还不时地打嗝 比作“加标点符号”,生动形象,新颖奇特。
广告 一位商界阔佬对马克•吐温说:“我想借助您的大名,给敝公司做个 广告。”马克•吐温说:“当然可以。” 第二天在马克•吐温主办的报纸上登出了如下文字: 一只母苍蝇有两个儿子。她把这两个儿子视若掌上明珠,爱护备至。 一天,母子三个飞到某某商业公司的商店里。一只小苍蝇去品尝包装精美 的糖果,忽然双翅颤抖落下来,一命呜呼!另一只小苍蝇去吃香肠,不料
默诙谐。
马克· 吐温的幽默技巧 (1)巧用对比:将车行的颠簸惊险和车夫的浮夸自信、镇定 自若作对比,充满荒诞的趣味。 (2)巧用夸张:作者对车夫的神态、语言,充满夸张的描写, 使得旅途惊险而又充满乐趣;“车夫之王”“车王”和“勃朗 队长”等夸张性的称呼,充满调侃的意味,表现了作者的幽默 风趣。
*
赏山中奇景
登 勃 朗 峰
遇奇人奇事 思人生哲理
旅 途 处 处 有 惊 喜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 《登勃朗峰》课件(共44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 《登勃朗峰》课件(共4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7eb3363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47.png)
融洽
打嗝
gé
róng
隔( )
隔断
gé
遐( )
遐想
xiá
形近字
词语解释
【焦炙】
形容心里像火烤一样焦急。
形容车行走时的声音。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像火烧着、烫着那样热。
物品的用处和它的价值相符。
从高处往下看。
险峻陡峭。
【辚辚】
【络绎不绝】
【灼热】
【物有所值】
【俯瞰】
【巉峻】
【霓裳羽衣】
气势宏伟 高耸入云 直插云霄
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
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第4段写勃朗峰周围的山峰:浅棕色的光秃尖岩。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周围的山峰比作“纤指”“塔糖”,直观形象,表现了山峰形态多姿、奇形怪状的特点。
翌日 俯瞰 妩媚 皑皑 颠簸巉峻 拾阶 霓裳羽衣 沟壑 醺醺纷至沓来 络绎不绝 轻歌曼舞
màn
wǔ
shè
yì
kàn
chán
hè
chánɡ
ái
bǒ
tà
luò yì
xūn
字词学习
品析课文
作者在登勃朗峰的途中看到了哪些美景?请找出这些句子并赏析。
第2段写脚下峡谷。
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整个黑首道上,到处瀑布倾泻,轰鸣作响。
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出了峡谷美不胜收的奇景。
第3段写勃朗峰:白雪覆盖,日照其上,光艳耀目。
指仙人的衣服。
完全跟过去一样。
名称或名声和实际相符。
形容高大雄伟。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课件(共29张PPT)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课件(共2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cd931fefad6195f302ba614.png)
西岳华山
中岳嵩山
北 岳 恒 山
东岳泰山 南岳衡山
拓展延伸
阅读马克·吐温的其他作品,如《马克·吐温自传》 《马克·吐温幽默小说》等,感受其诙谐幽默的语 言风格。
·
苍·穹(qióng )
缭· 绕( liáo )
焦·炙( zhì ) 巉· 峻(chán )
皑· 皑( ái )
自学展示
多音字
( shè)拾级 拾( shí )拾掇、拾人牙慧
自学展示
翌日:次日。 络绎不绝:(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多彩。 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阶段 笔法
经历/情感
上山
描述了沿途的秀色美景,高山的险峻陡峭,水流的清澈急湍, 写景散文
美不胜收。
下山
叙述小说
用极为幽默诙谐的写法描述了车夫之王,以及他们惊险而又激 动的旅行,富有感染力和一种传奇色彩。表达了作者游览时的 激动与喜悦之情。
合作探究
通读全文,文中展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在记叙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过程中,将散文笔法 与小说笔法融合。
自学展示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颠簸:上下震荡。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整体感知
请简要复述作者的游览经历。
整体感知
请简要复述作者的游览经历。
先坐火车去 了马蒂尼
取道黑首, 抵达高地
抵达阿冉 提村前
在峰顶高 地逗留
精读探究
2.自由朗读第2段,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景?写出 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从视觉角度描写清流急湍、岩壁峻峭、丘岗葱 绿,突出山色的秀美。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路 途瀑布数量之多,声势之大。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精美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精美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d925bd116fc700aba68fc7e.png)
6.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⑧段的表达效果。
【答案】本题运用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法。运用语言描 写,准确细腻地写出了车夫车技的娴熟及狂妄自信的 性格,为后文写下山的惊险旅途埋下伏笔。
7.分析“一概不顾”“腾空而起”的表达效果。
【答案】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一概不顾” 写出了马车的速度之快,“腾空而起”写出了行进路途 的危险,两个词形象地表现了“我们”在下山途中路途 惊险刺激的情形。
【第三部分(7—11段)】 写作者前往沙蒙尼途中偶遇的奇人奇事。
游览路线
马蒂尼
取道黑首
沙蒙尼
途径勃朗峰
阿冉提村
1.找出描写所见景物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景物。
第2自然段—写脚下峡谷: 清流瀑布;
第3自然段—写勃朗峰: 白雪覆盖,日照其上, 光艳耀目;
第4自然段—写勃朗峰周围的山峰:浅棕色的光秃尖岩; 第5-6自然段—写勃朗峰附近的一座峰巅:色彩斑斓,彩霞 满天,白云缭绕,变幻无穷。
yì
suì
翌日 隧道
wēi é ái 巍峨 皑皑
hè kuàng 沟壑 旷野
kàn qióng 俯瞰 穹顶
màn diān bǒ 蔓延 颠簸
tà 纷至沓来
本文是一篇游记,请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 写作者徒步前往勃朗峰时在路上的所见所想。
【第二部分(2—6段)】 写作者抵达阿冉提村前看到的勃朗峰变幻的美景。
“这可太遗憾了!”理发师耸了耸肩膀,两手一摊, 惋惜地说:“那您只好从头到尾站着了,因为那里不会有 空座位。”
“对!”幽默大师说,“和马克•吐温在一起可真糟 糕,他一演讲我就只能永远站着。
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见这里的奇人奇事还有许多,“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给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品析语言
(1)“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之上和 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 之下,真是可怜可悯。为什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 客“可怜可悯”?
因为他们是花了钱坐车的,要让钱花得值,如果 他们下车来就觉得“钱白花了”,所以不会象我们那 样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含蓄地写出了他们 被金钱所束缚住了,迷失了人的自然天性。
自读课文
看看课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哪些 图片有关,并总结风景特点。
景美
整体感知
听配乐朗读课文
自读课文,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明确作者前往勃朗峰都经过了哪 些地点。
马蒂尼——黑首——高地——阿 冉提村——沙蒙尼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游记,请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 写作者徒步前往勃朗峰时在路上的所见所想。
合作探究
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 可悯”?
因为天气灼热难当,乘车骑骡的人只能焦 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不能像作者那样 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
第3自然段中说“我们拾阶而上,威严的穹 顶也随之愈升愈高”,山为什么会随着 “我们”拾阶而上而“愈升愈高”?
因为随着“我们拾阶而上”,“我们”会逐 渐走到勃朗峰的山脚,整个穹顶会全部出现 在“我们”的视野。山就会随着“我们”拾 阶而上而“愈升愈高”。
(2)“眼前的绚丽景色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 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其价值会是多少 呢?”这里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作者的感慨是: 那些美好的事物往往是瞬息万变 的,同时又是虚幻的短暂的。
(3)“如果这位王爷的车技略欠敏捷——或者说,不 是老天有意安排,在他离开阿冉提时喝得酒气醺醺— —结果就不会是这样的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所表 达的情感?
语言描写
• “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他们虽已扬 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你就放下心坐好吧, 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
• “哈,看到了吗?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夫之 王啊。”
• “直当是种乐趣吧,先生们,这种情况不常见,但很不寻 常——能坐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 真如我说的,我就是车王。”
作者认为,车王能超过游客车队,我们住进上等 的房间,一是因为车王车技非常敏捷,二是因为“喝 得酒气醺醺”,借着酒的力量,车才驾驶得又快又好, 而这些冥冥之中,仿佛又是上天的有意安排。语言幽 默诙谐。
板书设计
赏山中奇景
登
勃
朗
遇奇人奇事
峰
思人生哲理
旅大 途自 处然 处是 有奇 惊妙 喜的
课堂小结
本文记述了一次愉悦的旅行,运用了比喻的修 辞方法,描绘了雄壮、奇伟、变幻多姿的山中所见 之景,从多角度叙述了富有传奇色彩的车夫精彩的 神奇的驾车本领,语言幽默风趣,细细品味,趣味 横生。
在逗留高地、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 作者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看到了怎 样的景象?
神态描写
• 出发前,“把握十足”;途中飞速行车时“神情威严”;险 遭不测时,“面不改色,和颜悦色”。
行车情景
• “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这种情 况下车夫之王还“时不时地掉转头来”
4.写“车夫之王”与写其朋友笔法不同,试具 体分析?
写“车夫之王”是浓墨重彩,从多角度展开描 写,突出车王是本领高超的传奇人物,写其朋友是 简笔勾勒,作为“勃朗队长”朋友,爬山次数和向 导水平更高。
【第四处景物】 眼前的绚丽景色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
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泡泡所到之处,种 种色彩变幻,尽被摄入其中……
运用比喻,将“朵朵白云”比作“游丝蛛网” 和“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突出白云的纤巧, 轻柔,美丽。
3.找出描写车夫的句子,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 面描写车夫的?写出了车夫怎样的特点? (教学提示:读7-11段,标出描写车夫的句 子。)
而从《登勃朗峰》这篇游记也可看出,马 克·吐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幽默作家,同时也是一 位笔下极富诗意和擅长写景状物的文章妙手。
字词积累
yì
suì
翌日 隧道
wēi é ái
巍峨 皑皑
hè kuàng
沟壑 旷野
kàn qióng
俯瞰 穹顶
màn
diān bǒ
蔓延 颠簸
tà
纷至沓来
【翌日】次日。 【巉峻】险峻陡峭。 【拾级】逐步登阶。 【霓裳羽衣】指仙人的衣服。
【第二部分(2—6段)】 写作者抵达阿冉提村前看到的勃朗峰变幻的美
景。
【第三部分(7—11段)】 写作者前往沙蒙尼途中偶遇的奇人奇事。
细节感知
1.找出描写所见景物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 什么景物。
第2自然段—写脚下峡 谷:清流瀑布;
第3自然段—写勃朗峰: 白雪覆盖,日归其上, 光艳耀目;
第4自然段—写勃朗峰周围的山峰:浅棕色的光秃尖岩; 第5-6自然段—写勃朗峰附近的一座峰巅:色彩斑斓, 彩霞满天,白云缭绕,变幻无穷。
第5单元
19 登勃朗峰
登勃朗峰
走近作者
马克·吐温,是美国幽 默大师、小说家、著名演说 家。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 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 诗歌等各方面。
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 表达了这位来自社会底层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 普通人民的关心。其作品语言生动有趣,充满了喜 剧的情节和智慧、幽默。
2.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从中感受到景物怎样 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又是如何将景物 的特点描绘出来的? (速读2-6段,从文中找出面对景物作者所产 生的独特的感受。)
【第一处景物】 美不胜收 通过视觉和听觉,写出景物的美。
【第二处景物】 威严,独踞苍穹
【第三处景物】 奇特
运用比喻,把山峰的形状比作“美女的纤 指”“教主头上的帽子”,写出了山峰形状的奇特。
勃朗峰(法语意思为白色之 山),又译为“白朗峰”,是 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位于 法国和意大利交界处。勃朗峰 海拔4810米,是西欧的最高峰。
勃朗峰每年都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 前来滑雪、登山。勃朗峰附近最有 名的两个城镇是意大利瓦莱达奥斯 塔的库马耶与法国罗纳-阿尔卑斯 大区上萨瓦省的沙蒙尼(第一届冬 季奥运会的举办地区)。游客可以 搭乘缆车上山,路线会经过库马耶 与沙蒙尼。
品析语言
(1)“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之上和 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 之下,真是可怜可悯。为什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 客“可怜可悯”?
因为他们是花了钱坐车的,要让钱花得值,如果 他们下车来就觉得“钱白花了”,所以不会象我们那 样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含蓄地写出了他们 被金钱所束缚住了,迷失了人的自然天性。
自读课文
看看课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哪些 图片有关,并总结风景特点。
景美
整体感知
听配乐朗读课文
自读课文,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明确作者前往勃朗峰都经过了哪 些地点。
马蒂尼——黑首——高地——阿 冉提村——沙蒙尼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游记,请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 写作者徒步前往勃朗峰时在路上的所见所想。
合作探究
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 可悯”?
因为天气灼热难当,乘车骑骡的人只能焦 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不能像作者那样 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
第3自然段中说“我们拾阶而上,威严的穹 顶也随之愈升愈高”,山为什么会随着 “我们”拾阶而上而“愈升愈高”?
因为随着“我们拾阶而上”,“我们”会逐 渐走到勃朗峰的山脚,整个穹顶会全部出现 在“我们”的视野。山就会随着“我们”拾 阶而上而“愈升愈高”。
(2)“眼前的绚丽景色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 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其价值会是多少 呢?”这里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作者的感慨是: 那些美好的事物往往是瞬息万变 的,同时又是虚幻的短暂的。
(3)“如果这位王爷的车技略欠敏捷——或者说,不 是老天有意安排,在他离开阿冉提时喝得酒气醺醺— —结果就不会是这样的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所表 达的情感?
语言描写
• “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他们虽已扬 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你就放下心坐好吧, 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
• “哈,看到了吗?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夫之 王啊。”
• “直当是种乐趣吧,先生们,这种情况不常见,但很不寻 常——能坐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 真如我说的,我就是车王。”
作者认为,车王能超过游客车队,我们住进上等 的房间,一是因为车王车技非常敏捷,二是因为“喝 得酒气醺醺”,借着酒的力量,车才驾驶得又快又好, 而这些冥冥之中,仿佛又是上天的有意安排。语言幽 默诙谐。
板书设计
赏山中奇景
登
勃
朗
遇奇人奇事
峰
思人生哲理
旅大 途自 处然 处是 有奇 惊妙 喜的
课堂小结
本文记述了一次愉悦的旅行,运用了比喻的修 辞方法,描绘了雄壮、奇伟、变幻多姿的山中所见 之景,从多角度叙述了富有传奇色彩的车夫精彩的 神奇的驾车本领,语言幽默风趣,细细品味,趣味 横生。
在逗留高地、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 作者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看到了怎 样的景象?
神态描写
• 出发前,“把握十足”;途中飞速行车时“神情威严”;险 遭不测时,“面不改色,和颜悦色”。
行车情景
• “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这种情 况下车夫之王还“时不时地掉转头来”
4.写“车夫之王”与写其朋友笔法不同,试具 体分析?
写“车夫之王”是浓墨重彩,从多角度展开描 写,突出车王是本领高超的传奇人物,写其朋友是 简笔勾勒,作为“勃朗队长”朋友,爬山次数和向 导水平更高。
【第四处景物】 眼前的绚丽景色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
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泡泡所到之处,种 种色彩变幻,尽被摄入其中……
运用比喻,将“朵朵白云”比作“游丝蛛网” 和“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突出白云的纤巧, 轻柔,美丽。
3.找出描写车夫的句子,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 面描写车夫的?写出了车夫怎样的特点? (教学提示:读7-11段,标出描写车夫的句 子。)
而从《登勃朗峰》这篇游记也可看出,马 克·吐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幽默作家,同时也是一 位笔下极富诗意和擅长写景状物的文章妙手。
字词积累
yì
suì
翌日 隧道
wēi é ái
巍峨 皑皑
hè kuàng
沟壑 旷野
kàn qióng
俯瞰 穹顶
màn
diān bǒ
蔓延 颠簸
tà
纷至沓来
【翌日】次日。 【巉峻】险峻陡峭。 【拾级】逐步登阶。 【霓裳羽衣】指仙人的衣服。
【第二部分(2—6段)】 写作者抵达阿冉提村前看到的勃朗峰变幻的美
景。
【第三部分(7—11段)】 写作者前往沙蒙尼途中偶遇的奇人奇事。
细节感知
1.找出描写所见景物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 什么景物。
第2自然段—写脚下峡 谷:清流瀑布;
第3自然段—写勃朗峰: 白雪覆盖,日归其上, 光艳耀目;
第4自然段—写勃朗峰周围的山峰:浅棕色的光秃尖岩; 第5-6自然段—写勃朗峰附近的一座峰巅:色彩斑斓, 彩霞满天,白云缭绕,变幻无穷。
第5单元
19 登勃朗峰
登勃朗峰
走近作者
马克·吐温,是美国幽 默大师、小说家、著名演说 家。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 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 诗歌等各方面。
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 表达了这位来自社会底层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 普通人民的关心。其作品语言生动有趣,充满了喜 剧的情节和智慧、幽默。
2.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从中感受到景物怎样 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又是如何将景物 的特点描绘出来的? (速读2-6段,从文中找出面对景物作者所产 生的独特的感受。)
【第一处景物】 美不胜收 通过视觉和听觉,写出景物的美。
【第二处景物】 威严,独踞苍穹
【第三处景物】 奇特
运用比喻,把山峰的形状比作“美女的纤 指”“教主头上的帽子”,写出了山峰形状的奇特。
勃朗峰(法语意思为白色之 山),又译为“白朗峰”,是 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位于 法国和意大利交界处。勃朗峰 海拔4810米,是西欧的最高峰。
勃朗峰每年都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 前来滑雪、登山。勃朗峰附近最有 名的两个城镇是意大利瓦莱达奥斯 塔的库马耶与法国罗纳-阿尔卑斯 大区上萨瓦省的沙蒙尼(第一届冬 季奥运会的举办地区)。游客可以 搭乘缆车上山,路线会经过库马耶 与沙蒙尼。